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郑头儿笑道:“大行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殡仪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朝廷当然要回到江南去。若是不回去,乌乌泱泱一万多人呢你管饭吗”

    事情办完了就要回去,看起来似乎一点毛病都没有。

    但若是仔细想一想的话,就能察觉到不对头了。

    不管怎么说,这四九城都是大明朝的国都,而江南的金陵宁城不过是一个暂时的“驻跸之地”,既然大明朝的江山已经光复了,朝廷也就应该顺理成章的搬回来了,干嘛还要走呢

    是不是真的如市井传言所说的那样,是因为朝廷信不过张大帅,不敢在张大帅实际控制之下的北方逗留呢

    “胡扯什么鸟毛的淡话朝廷若是信不过张大帅,会从江南来到京城”郑头儿说道:“张大帅是什么人乃我大明第一功臣,当初甲申年的时候,那是受过先皇托孤托国之重的国之干城。连大行崇祯皇帝都信得过李大帅,把孤苦伶仃的皇子公主们托付给他,把这复国的重任放在他的肩膀头子上,你说崇祯先皇会看错人吗”

    “而今北地光复收复故都,张大帅早就给朝廷上了折子,希望朝廷能够搬回来,这叫天子守国门,正大光明的很呢。”

    张大帅希望朝廷能够北迁回来,而朝廷和皇帝又对张大帅十分信赖,那就干脆搬回来好了,干嘛还要回到江南去呢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还是说有什么不足以为外人道的隐情

    作为官面儿上的人物,郑头儿肯定消息灵通,必然知道一些普通老百姓无法知道的内情。

    京城的百姓最为关心时政,也最喜欢打听这些事儿了。

    对此,郑头儿果然做出了回答:“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一个屁大点儿的从六品那知道些甚不过呢,我也听到了一些消息,想来应该是靠谱的。”

    “什么消息郑头儿给我们说道说道,也好让我等张张见识呗。”

    “朝廷北迁,是一件大事,不是象你搬家那么简单,这里头牵扯到的事情多了去了。”郑头儿做出一副“我就是消息灵通人士”的神态,对这些好奇的老百姓说道:“你们仔细想想,朝廷从江南搬到这里来,得有多大的影响吧!”

    “这第一,朝廷北迁,江南的京营可就不是京营了,当兵的当官的好几万人马,应该怎么安置”

    “这边得有个新的京营吧人马从何处调度钱粮从何处筹集”

    “京师衙门要不要搬还是要废掉一个再重新建立一个这是开府建衙的大事情,不考虑周详了,国家岂不是就乱了”

    “再者说了,就算朝廷搬回来了,陛下和那些个国家勋贵住在哪里宫阙要不要修缮得修缮到什么时候银子从哪里来这些都不考虑,就搬回来难道要陛下爷住到你家去不成”

    相对于那些朝廷大事,最后这一点反而更容易理解:皇帝和内廷的安置问题。

    皇帝和皇后已经整个内廷必然是要住在紫禁城的。

    李闯撤离京城的时候,就放了一把大火,把紫禁城烧了一大半,虽然清廷入关定鼎之后曾经做过修缮,但那毕竟是伪清啊。

    堂堂的大明天子,怎么能住进伪清曾经住过的地方

    这紫禁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重新建设,最起码也得重新装修一遍,然后皇帝才能搬回来。

    只要皇帝回来了,大明朝廷也就可以回来了。

    “陛下和朝廷啥时候才能回来”

    郑头儿说道:“朝廷什么时候才能从江南搬回来,我也说不准,但我估摸着,怎么也得等到京城重整完毕焕然一新之后吧。”

    只要京城重新建设一番,大明天子和大明朝廷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回到北京了。

    但是,这也意味着短时间之内朝廷肯定是回不来了。

    皇城和宫城的大规模装修营建,绝不是朝夕之功,也不是说如同普通老百姓那样粉刷一下墙壁裱糊一下天棚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对此,北京的老百姓们有着比较清晰的印象,因为同样的事情在明朝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一次。

    当初燕王朱棣起兵,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把建文朝廷推翻了,重新建立了永乐王朝。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的基本盘就在北方,所以才打定了主意要把大明朝的都城从金陵宁城迁到过来。

    对于历朝历代而言,迁都都是一件大事,不仅牵扯到许许多多的利益纠葛,还有多到让人头皮发麻的琐碎事物。

    就算是当初的永乐皇帝,从决定迁都到最终迁都,也足足用了十九年的漫长时光。

    虽然这一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迁都,而是“回迁”,中间却经历了“大顺”和“大清”两个王朝的阻断,还有更多的利益纠缠,只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迁回来的。

    就算用不了十九年那么久,肯定也会需要很多时间。

    就算是一切顺利,三五年已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估计了,若是稍微出点什么岔子,十年年都是有可能的。

    人们总是比较健忘,真要是再过十年年,谁还会记起今天的事情

    朝廷是不是会把都城迁回来,恐怕也就没有几个人会在意了。

    至少,郑头儿就对此事表现出一副不怎么关心的样子:“迁都不迁都,什么时候迁都,自然有陛下和朝中的大臣去操心,那都不是你我这样的小人物应该关心的事儿。不过呢,眼下却有个事情值得关系一下。”

    “新华军校已经从江南迁到了京城,就在小吴庄那边,如今正在招募新生呢。”

    “一路北伐,真正的硬仗大多是学生们打的,那些个学生们全都是大帅的弟子,一个个悍勇无比那就不必说了,更要紧的是全都得了大帅的真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事,乖乖,当真就是天下绝响,厉害的紧呢。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些学生,假以时日,这些人里头必然英雄辈出,也不知会涌现出多少将军呢!”

    只要是从新华军校走出来的,就一定是人才,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才。

    就算是没有得到张大帅的衣钵,哪怕仅仅只是学了个皮毛也相当的了不起了,以后做个军官什么的,绝对不在话下,出将入相都不是没有可能呢。

    大家都知道新华军校就是学生们前途远大不可限量,但新华军校却不是那么好进的。

    首先,年龄上就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只招募十几岁的年轻人。

    其次,对于学生的身份有着近乎于苛刻的限制,一般人还真的进不去。

    但是,这一次却不一样了。

    新华军校的第九期学生,对于学生出身的限制不再那么严苛,也不仅仅只是这对毅勇军子弟做内部招生,而是面对所有人。

    除此之外,还扩大了招生规模:第九期学员,预计招生四千人。

    这是新华军校第一次正式对全社会做出的大规模扩招!

    郑头儿说道“若是诸位想着自家的子弟能有出息,以后有个好前程,可以去小吴庄那边去报名,说的能够被军校录取了,可就真是祖坟冒青烟算是抄上了。”11




第459章:上课
    小吴庄原本是就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庄,却因为毅勇军而蜚声四海。,

    想当年,清军入关之后,张启阳率领毅勇军一众的乡民断然南撤,离去之前坚决执行“焦土”政策,破坏掉一切可以破坏的东西,所有带不走的全都销毁。

    封堵水井,在天地中泼洒白灰粉,将连环十二庄全部破坏。

    虽然可以重新开凿水井,但田地却遭到了摧毁性质的破坏,没有几十年到底漫长时光根本就恢复不过来,也绝对不适宜耕种。

    但是用作建设军校,却一点问题都没有。

    军校的建设工作从年前开始,时至今日差不多已有半年之久,虽然还远远没有完工,最基础的设施已经投入使用了。

    小吴庄的新华军校,比江南三树墩的那一所更加庞大,光是占地范围就扩大了四倍有余。

    和以前的军校相比,现如今的新华军校不再仅仅只是培养军事专用人才,而是成为了一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学校。

    其中又分出四个分支:思想院、军事院、装备院、后勤院。

    和以前的军校们完全不同,第九期第一批学员当中极少有十几岁的少年,而多是些三四十岁甚至已到了不惑之年的“老家伙”,光是这些人就有七百多,分成了十六个班。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因为九期第一批学员根本就不是从外部招募来的,而是出自毅勇军内部,更准确一点说,根本就是毅勇军的人。

    只要不是前线作战部队,必须到新华军校来做“轮训”,上至高级的营官下至最继承的伍长,都要接受“二次教育”,必须接受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唤醒教育,而给他们授课的则是一些嘴唇上刚刚冒出一抹绒毛的“小年轻儿”。

    王守成,这名字听起来好像很几分老成持重的意思,其实他相当的年轻,才刚刚二十二岁,是三期的军校生,曾经与陈茂一起,参与过新版民族论的编撰和整理工作,现如今正以思想教官的身份给大大小小的大旗军军官们上课。

    不过呢,这些个军官们可没有心思听到讲述“民族之形成”“民族之自我识别”“民族之兴衰”等等这些个空虚的概念,一个个听的晕头涨脑昏昏欲睡。

    “王教官,你就甭给我们说这些个虚的玄的,俺们也不想知道啥啥的民族,几千年以前的事俺们也不想知道,你就给俺们好好讲讲打仗的事儿吧。”

    “按照课程安排,必须先接受思想启蒙,然后才能传授军事技能。”

    “这什么劳什子的思想课还得讲到什么时候”

    “初级思想课程,共计大课六十六堂,小课二百二十堂,约莫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学完,最终依据两次考试结果而定。考试合格之后才能到军士院去学习战略战术极作战技能。”

    光是这枯燥乏味的思想课程就有几百堂之多,需要学习至少一年,而且能不能通过考试还是件没准儿的事儿,这不是瞎耽误工夫么!

    “思想可能极是重要,必须认真学习方能觉醒民族意思,然后而习兵事,方可事半功倍。,”

    “你可拉到吧!”那人说道:“当初俺们血战湾河的时候,你还在玩尿泥呢。俺们跟随大帅出生入死这么多年,早不知经历过多少回生死大战,可没有闲工夫听你掰扯这些个没有用的东西。”

    新华军校的校规最是森严,丝毫不容违背,王守成顿时脸色一沉:“搅乱课堂秩序,三十军棍。”

    早有士兵冲过来,将这个不好好听讲的家伙拖了下去,不由分说噼里啪啦一通军棍打下去。

    当兵的吃军棍,本就是一件很寻常的事儿,军棍就是军规是最基本的常识。

    吃几十军棍本不算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堂堂的毅勇军军官被二十来岁的毛孩子打一顿,

    上的伤痛尚在其次,最要紧的是落不下这个脸面。

    “格老子的,俺为毅勇军立过功,当年俺在小吴庄民团的时候,你小子还光屁股呢,敢打我王守成,姥姥”

    民团时代的老兵,就算是一点功劳都没有,熬到这个时候也肯定早就熬成军官了,毕竟资历摆在这里。

    所以他一点都不怕,反而愈发的叫骂起来。

    校规森严,王守成还是头一回遇到这么“剽悍”的学生,连军棍都治不住他了,越打他就越发骂的厉害,种种污言秽语层出不穷。

    “不服管教,再加三十军棍!”

    六十军棍打下去,屁股早就开花了,两股之间全都是淋漓的血迹,那军官却更加叫骂的厉害了对于这种情况,王守成确实没有什么好办法。

    若是其他的军校生,敢如此大骂教官,就可以直接开除了。

    但这些所谓的学生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学生,而是毅勇军的军官,是来接受“轮训”的,也就不存在开除不开除的说法。

    惩治不了,又无法开除,搞的王守成很是无奈,偏偏其他那几十个“学生”还很抱团,纷纷上前求情:“王教官啊,算了算了,他就是这么一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驴脾气,打几十棍子意思意思也就行了。”

    “再打的话,怕是会真的伤了筋骨,到时候他的面子不好看,你王教官也不好交差。”

    打了其中的一个军官,其他的几十个军官纷纷求情,这幅情形让王守成目瞪口呆:真正的军校生都必须严格遵守校规,教官要打谁的军棍,根本就没有“说情”的说法,必须老老实实的挨完棍子才可以,谁敢上来求情

    这些人不仅纷纷上前求情,还有不少人直接跑到了外面去,把正在挨揍的那个军官给“救”下来了!

    军棍还没有打完,人就已经被搀扶着弄下来了,在新华军校之中从未发生过此类事件!

    王守成从未见过这样的情形,顿时面色铁青,咬着牙说道:“校规森严如铁,讲情者一律同罪,给我打,每人六十军棍!”

    七十号毅勇军的军官,每个人都要挨军棍,王守成的这句话顿时就犯了“众怒”。

    “妈个巴子的,还真给你脸了,老子血战扬州的时候,你在哪有什么资格对我们指手画脚”

    “这江山都是俺们打下来的,叫你一声教官,那是给了你天大的脸面,其实你算个屁呀,哪个敢动老子一根汗毛,老子拿大扎n捅了他!”

    “老子是营官,素来就只有打别人的份儿”

    那人把军帽一甩,直接就冲到了讲台上,一把就将王守成推倒在地,抢过王守成手中的教鞭,噼里啪啦的一通乱抽,一边抽打一边高喊:“这军校里头本就是俺们大旗军的子弟,打你一顿好让你长长记性,让你小子晓得什么叫做礼数!”

    就在这个时候,猛然听到一声冷笑。

    就好像是聒噪的鸡群突然听到了鹰鸢的鸣叫,乱糟糟的场面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的动作在一瞬间停止,就好像是中了孙猴子的定身法。

    谁也没有注意到张启阳的什么时候出现在门口的。

    七十号毅勇军的军官纷纷挺起胸膛,“啪”的行了一个军礼:“大帅!”

    张启阳看都没有看他们一眼,而是咬牙切齿的说道:“你们有资历,有军职,教官就打不得了那好。”

    张启阳一伸右手,断喝一声:“军棍!”

    张启阳亲手持着军棍,不管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在场的所有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乒乒乓乓的一通暴打。

    这一次可就和刚才不一样了。
1...264265266267268...3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