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若兰佩
    有一个小丫鬟见景云进来,悄悄递了一个帕子,景云攥紧了,手心里仿佛一下就满满的,如同他涨满了春水的心。
    皇帝径自上了亭子,老阁主在后面紧紧跟着。
    景云在下面颇不自在,他总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儿,却说不出哪里不对来。
    衡英给他的帕子,他揣在怀里,总想拿出来看看,但他却总是抬起手,又放下了。
    这种无力的感觉让他很困惑,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他似乎都只能站在她的身后,做她的影子。
    她想要的,他都愿意给她,可是她真正想要什么呢
    不一会,就见他们二人谈完了,老阁主亲切的挽着皇帝的手臂,亲自把他送出了琅嬛阁。
    至于两个人都谈了些什么,没有人能够知道。
    隔了几日,皇帝约了衡英在京畿有名的盛产玑荷的星辉潭见面。
    景云得了消息,原本换了个差事,想要不去的。
    谁知,皇帝临走时,却叫住了他,“景云,随朕出去一趟。”
    “陛下,我这里还有兵部的八百里加急,下午前,得拟个条陈出来。您也知道,那些兵部的官员最是难缠。”
    “先放一放,衡英应该也是想看见你的。”
    皇帝的话淡淡的,景云听了,却心中一惊。
    这一日,天光晴好,远山含黛,近水幽碧,一池玑荷已经尽数开放。
    皇帝穿了身石青色缂丝团鹤祥云的织锦袍子,站在漓月轩的窗前,如同一幅画一般。
     
第三十三章 火神显吉庆
    洪庆三年仿佛是一个很好的年份,风调雨顺,百姓安乐,海上也颇为太平。
    初夏刚过,皇帝亲征乌延国,一个月间连下边地十城。
    这种迅猛的速度,谁也没有料到。不光是病重的乌延国主没有料到,就是鸿音王朝一众大臣也没有料到。
    不少人是准备看皇帝笑话的,看这个不懂军事的愣头青,如何统御四方。
    结果,等着看笑话的却被皇帝看了笑话。
    只见他雄赳赳气昂昂的,得胜还朝了。
    乌延国主八百里加急,匆忙递了降书,送上一对西昆仑山出的蒲纹青玉璧、八百头牛、一千只羊、还有一应服玩器好,称从此愿真心依附、再无干戈。
    皇帝因此一战成名,大臣们未曾料到这个不谙武功的皇帝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迅速成长起来,不仅可以统御成千上万的军队,还能克敌制胜。
    有人说他得了高人指点,也有人说他得了神灵庇佑,还有说的更离谱的,说他跟魔鬼交易,将灵魂奉给了火神,这才忽然有了神通。
    但国运昌隆确是有目共睹的,大家也只有跟着赞叹的份儿。
    神圣婆罗洲虽然信奉螺祖,但民间对于火神的传说却经久不衰。
    火神也是民间信仰的基石所在,他能赐予信众力量。
    三圣教虽然没有越洋而来,但各种传说都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秘密供奉的也不在少数。
    拜日、拜月、拜火,是三圣教的核心崇拜。
    日月二派在教中地位虽隆,但距离百姓遥远,根本不及火神来的亲切。
    而且日月的修行往往更为复杂和隐秘,也只有通过家族传承才能略知其中秘辛。加之他们只关心星空的衍变和世间的大变迁,并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加以青眼。
    因而崇拜火神就被视作凡人更改气运的良方。
    在民间传说中,火神从来都是给予人力量的。
    皇帝行军途中带着一个随行女官,时时祝祷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
    似乎是为了印证传闻,皇帝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了一桩怪事,若说不是火神显灵,实在是无法解释。
    就在大军抵达永宁城的时候,骠骑将军葛东来亲自去城外十里郊迎,在城门附近也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之前因为军中舞弊,骠骑将军被下狱问责,但查来查去,并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右相又再三恳求,便允了他军前戴罪立功。
    这一次的军资筹备,很是及时。据说骠骑将军还怕军粮转运不及时,拿了自家的银子,在会昌州收购了许多粮食,以供军需。
    人人都以为他这次逢主上特赦,这是要好好表现,以勤于王事。加上愉贵妃还在宫中,大约总是有翻身的机会。
    皇帝陛下本来对他斥责了几次,但这次表现不错,皇帝也就难得的褒扬了两句,还亲手赐给他在乌延国猎杀的袍子皮。
    骠骑将军得了袍子皮,一边口中颂圣,一边眼中沁出热泪,看的旁边的人都跟着感动不已。
    入夜,大家都放松警惕正在酣睡,忽然却听见人群骚动,都在喊“火起”的声音。
    原来是城中央的螺祖庙起了大火,一时间将整个永宁城照的如同白昼。
    骠骑将军本打算趁夜色将皇帝来个瓮中捉鳖,却不料天降大火,反被皇帝得了先机,这一夜的厮杀声让望舒以为这是她最靠近死亡的一次。
    望舒从军以来,数次在阵前督战,都觉得如同列队游戏。
    但这一夜,不一样。
    她看着那大火蔓延起来,将周围的一切兵士的脸都照的红彤彤的,还有空中飘荡的血的味道,一切都让她觉得可怖极了。
    皇帝却没有丝毫胆怯,提了一把天子剑站在熊熊大火之中,遇人杀人、遇魔斩魔,如同神人、光彩耀
第三十四章 灭顶之灾
    皇帝回到昊京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纪、审理谋逆案。
    有人胆敢在军中谋刺圣上,这可是诛九族的罪名。别说是真做了,就是听起来,都是能让人吓怕了胆子的。
    是谁给了骠骑将军这个勇气呢背后一定有人指使。
    几乎所有人都认同了这个猜想,必须找出背后的那个人来。
    或者说天意弄人,“新帝三年而崩”并不是一个谣言,而是一个预言。
    姬繁生一想到这一点,就如同芒刺在背。
    姜太后为何抛弃了近支的那些王孙公子五侯家难道不是因为,这个帝位不好做吗
    骠骑将军没有被斩立决,而是押回京师,下了天牢。
    皇帝下令让刑部和大理寺会审不说,还特意派了宗正寺卿过去坐镇。
    官员们一听到宗正寺卿要过去,便知道,这场祸事怕是不拿几个勋贵作筏子,定是完不了事的。
    宗正寺是朝廷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谱牒,守护皇族陵庙。
    因为鸿音王朝的皇帝们多崇道,所以宗正还管理皇家道观的道士们。
    这个职位多半都是由皇亲国戚来担任,历来官官相护、亲亲睦族,很多事情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但这次不同,一旦牵涉到谋逆,便是给宗正寺卿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包庇案犯的。
    果然,宗正寺卿坐镇之后,打破了所有人的侥幸心理。一些看着风向不对的人,就立即调转了方向,去攀附新的山头了。
    果然,骠骑将军死死咬住右相不说,还供出了老长一份名单来。
    右相出身军旅,本是关西一带的豪强世家,累年军功所致,在嘉泰十五年从龙虎大将军一跃而成为右相,御下颇严。
    平日里,就是将官们犯了错处,也是要挨板子的。
    因而,右相宇文祝这个名头,在民间甚是响亮。
    宗正听牵连到右相,自然不敢擅专,立即禀报了皇帝陛下。
    当时朝廷上一半人都跪下求情,说定是冤枉了右相。
    那个场面当真是有意思,皇帝接到的奏报,近来已经有不少人开始走左相或者太师的门路,即使平日里不大来往的,也托付了亲朋好友帮着引荐,一定要亲自拜见了新的山头才肯放心。
    可是大殿之上,这些人却装的依然对右相忠心耿耿。
    皇帝也不好发作,便温言抚慰右相,说“右相大人不必烦恼,这定是葛东来那个逆臣想随意攀扯来脱罪,朕不会理会的。”
    右相忙躬身出列,表示感谢天恩。
    连个正式的跪谢都没有,右相还真是倨傲的厉害。
    在人人都以为这事儿就算完结的时候,九仙门外的宫墙上,却有了一首长诗,直指右相就是丙子祸首。
    丙子之乱,是昊京之辱,更是整个鸿音王朝的奇耻大辱。
    新帝是远宗别支,但安烈帝可是鸿音王朝的正朔。右相不仅有谋逆新帝的嫌疑,更有勾连外族谋逆安烈帝的嫌疑。
    这一下太学生们先炸了锅,到刑部门口吵扰。
    这勾连外族本是重罪,且安烈帝在丙子之变中壮烈殉国,宇文祝这一次是被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
    有了谋逆的嫌疑,别说王公大臣就连市井小民也开始议论皇帝何时会让惩治右相。
    但皇帝却安静的没有发落,反而赏赐了不少财物给右相。
    过了几日,还请右相去宫中赴宴。
    等右相刚刚离开府邸,一群愤怒的年轻人就冲进了相府,结果是右相跟皇帝把酒言欢,右相的府邸却被暴民烧了个干净,还搜出了跟乌延国主来往的密函
第三十五章 潮汛来了
    乌延国的事情刚刚平定,林加国也来朝贡,真的是有四海臣服的迹象。
    皇帝一边忙着迎接衡英入宫,一边命左相打理朝贡的事宜。
    时不时的也接见一下贡臣,表示重视。还抽了一个日子,亲自去贡市上去看了看,见到林加国使臣这次带了上百的商人随行,货品也是琳琅满目,很是满意。
    百姓们见到这样的稀罕贡市,更是日日来凑热闹,富人们放开了买买买,穷人们也看个热闹。
    皇帝让景云安排了太后当年居住的碧霄宫给衡英居住,真真是人还没来,恩情就已远超其他嫔妃了。
    太后听见了,也没说什么,倒是舒太妃气的起不来吃饭,暗地里不知咒骂了多少回。
    其他的嫔妃们,更是空有嫉妒、羡慕的心,但谁也没法跑到皇帝面前去挑理去。
    昊京为了林加国朝贡忙的团团转的时候,沿海的秋季潮汛也如约而至。
    洪州城里,又开始一年一度的螺祖祭拜月。
    真正的赛神会也就三天,但这个庆祝活动会持续整月。
    家家兴高采烈,登山望海,祈求螺祖赐福。
    对做生意的人来说,这个螺祖祭拜月,会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到洪州城,大量的商机也就酝酿其中。
    若水打小不信这些,年年看这些祭典,也只觉得热闹有趣。
    而且那时候,多半也是为着姬繁生。
    两个人在一起,看那俗气的热闹,也能平添很多快乐。
    如今形单影只、满怀心事,对着秋晴万里,也不能多一丝的开怀。
    自从知道姜衡英入宫为云婕妤,并得专房之宠,她不是不伤感的。
    皇帝在高高的丹墀上,最后望她的时候,仿佛褪去了帝王的光环,只是邻家那个卖布的少年,可以随时等她一顾的有情郎。
    姬繁生,想起这个名字,若水的心还是会隐隐作痛。
    怎么走着走着,有情人,就散了呢
    她每次回首,都觉得甘泉宫那次会面,是此生最糟糕的一次会面。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她一定不在那个时候出现。
    为什么恰恰那时,她赶去相救,他却护着别人。
    是,她承认那个女子的确是很美,不负昊京第一美人的名头。
    只是那种情境下,兵荒马乱,外有追兵,小小的甘泉宫只有两百守兵,他竟然在自己跨进殿门的一刹那,不是逃跑,而是护住那个女子。
    推开殿门之际,她本想飞奔到他身边,可是他身后竟有个鹅黄衫子的丽人。
    明知处境艰险,他还是将她挡在身后。
    春寒料峭,她的披风滑落,却也不觉得冷,谁能知道那一刻她的心湖已经结冰,仿佛再也不会融化了。
    姬繁生以前是多么胆小啊,每次有事情,都是站在自己身后,如今,竟出息了。
    她想过不知多少次,姬繁生有一天胆气茁壮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从来也没有指望过,姬繁生会保护自己。
    可是危险来临时,眼睁睁的看着他把那美貌女子掩在身后,完全没有顾及,他自己已经是皇帝的身份。
    这一点深深伤害了若水,她还当他是旧情郎,是君上,是青梅竹马。
    可是一转身,她为他四处戡乱,他却已经美人在抱了。
    经过一年的寻访,白恒终于带着那个镂空腾龙玉镯,出现在了若水面前,他轻轻一句,我们出发吧。
    若水心中却百转千回,回想起来自己的前半生仿佛一场梦境。
    此刻,腾龙玉镯的出现,却将她的梦惊醒了。
    曾经的自己,少年得志。
    功名富贵唾手可得,武功进阶的速度吓坏了她的师傅,兵法韬略也早早烂熟于胸中。
    豆蔻之年,别的女孩子还在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