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遥远之矢
这年头,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那个西定王郑柞也是血火中杀出来的人物,没有足够的利益,这家伙如何会动心同意呢。
于是,郑芝龙迅速同间敢郑鸿逵的协定,然后,他派郑鸿逵为主将,郑彩为副将,率5万精兵,从福州乘海船出发,一路直往安南而去。
郑芝龙心下盘算得清楚,现在合攻唐军第二镇的兵马,有东边郑芝豹郑成功的东路5万精兵,又有西边郑鸿逵郑彩的西路5万精兵,再加上安南的3万精兵作为协助,总共多达13万兵马,一道合攻那不过4万余众且分驻三处的唐军第二镇兵马,当是手到擒来。
而对于消灭那据占高平的莫氏,郑芝龙更是胸有成竹。
毕竟,在安南郑氏的重压下,莫氏政权已然苟延残喘,有如风中之烛。如果自已这五万精锐与其一道相攻,相信要攻占这么个小小的高平,乃是易如反掌,根本就不在话下。
就在郑鸿逵与郑柞签下结盟协议之后,莫氏安插在升龙的细作,亦是迅速地将这份协议的内容,给飞速给向高平城的莫氏家主莫敬耀禀报。
高平城,莫氏皇宫。
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回转四合。红色的宫墙围绕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宫殿外有花园,花木繁茂,翠竹千竿。花园旁又有莲池,绿水浮波,荷香扑面。
这里便是莫氏在高平孟泉修建的宫殿,观此豪奢,又哪里象卧薪尝胆、振作勃发的气象要知道,莫氏仅据高平弹丸之地,财政十分拮据,却丝毫没有节俭,大肆挥耗,修建宫殿、庙宇,实是令人慨叹。
而除了这座宫殿外,莫氏家主还在孟泉建栋麟寺、园明寺,“作丁字,左右行廊,后堂僧房在焉”可谓是穷奢极欲,不惜财力人力。
正因为莫氏这般铺张糜烂,他们才在黎朝历史上,第一个走向彻底消亡。甚至其子孙都不被允许留在越南国中,不得不回到中国在各地讨生活,到了现代社会,已是连新疆之地,都有莫氏后人组建的村落了。
那莫氏家主莫敬耀,听了密使的禀报后,亦是大吃一惊,一股莫名的寒意,从后腰直窜入脑顶。
他极其厌烦地一挥手,那密使有如一只受惊的兔子般退下堂去。
“哼!郑氏卑鄙苟且,窃权虐民,已是万夫所指,人神共愤。这般无义之贼,本当天人共诛,方解吾恨。却没想到,于今之际,此贼却勾结外敌,竟是要来抢先图我!这,这真气煞我也!”莫敬耀怒捶案桌,气得胡子直颤。
其子莫元清,听了父亲的这番抱怨,亦是紧皱着眉头,然后他犹疑地说道:“父亲,郑氏纵是可恨可恶,又岂会被我等徒然骂死还望父亲消气养身,赶紧想办法应对方好。”
莫敬耀又是一声长叹:“现在局势如此危急,为父安有甚好办法可想!想我莫氏,仅据这高平一地,兵微将寡,如何是那两郑联军的对手!以我看来,若是这两贼真的联军来攻,为父与你,恐怕唯有弃城而逃,躲往明境,方可保身安命啊。”
莫敬耀说完,又连连叹气,一副沮丧至极的表情。
只不过这时,儿子
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营兵马入援足矣
莫元清说完,又是一脸期盼地望向唐军主将黄得功。大热的天气里,他脸上的热汗,有如流水一般往下淌。
而唐军主将黄得功,听完那莫元清的话语,亦不觉陷入沉思。
莫元清这厮,虽是一心想保全其高平地盘不失,让他们莫氏有个最后的据点,可以继续苟延残喘。但对于唐军来说,如果能帮他们保住这高平一地,对唐军将来的发展,却亦是极有益处的。
毕竟,如果唐军入援高平,凭着唐军的雄厚兵力,那无疑是高平之地最有份量的存在。唐军当可顺手将高平这一带安南地盘,牢牢至于自已的控制之下,至于那高平莫氏,亦会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自已的下属藩邦。
那么,据有高平又有莫氏相助的唐军,接下来,无论是仅仅应对两郑联军的进攻,还是更有野心地往安南推进,都是水到渠成毫无阻碍之事。
所以,莫元清的这个请求,无论于情还是于理,自已都完全有必要答应。
想到这里,黄得功淡淡一笑,便回道:“莫公子所言,亦是有理。莫氏忠顺之心,更是令人感怀。这样吧,莫氏如今既然有难,那本将自不会坐视不理。我将派出我军乙营兵马,以及我唐军一半的火炮部队,由乙营营长翁之琪统领,立即前往高平入援。“
莫元清见黄得功终于同意派兵,脸上顿时满是欣喜之色。只不过,他又犹疑地问了一句:”大人,贵部愿派兵马,在下与父王皆是十分欢喜,只不过,在相暗自思揣,却不知将,大人若仅派一营兵马与一半火炮部队前来,对迎战那兵力宏大两郑联军,会不会兵马数量有嫌不足……“
”哈哈,你莫担心。我军战力,岂是安南郑氏与郑芝龙部兵马可比,跟你说吧,要守住这小小的高平,本将派出一营兵马与一半火炮前去,已是足矣。有这些兵马前去,定可确保你高平无忧。而到了高平之后,你可如此……”
后面的话语,黄得功故意压低了声音,那莫元清更是凑上前来,竖其耳朵听完黄得功的话语。
黄得功一讲完后,莫元清立即连连涌起欣喜至极的笑容,大声赞道:“黄大人所言甚是!却是小的多心了,真是该死!那在下就不多叨扰了,我立即带使团返回高平,与我父王一道,随时恭迎天兵前来。到时候,便按黄大人之计,给那郑氏一个厉害的教训!”
黄得功点点头,示意他可以退下了。那莫元清见大事已定,亦不多留,又极其肉麻地连声恭维了几句后,便带着使团急返高平而去。
黄得功随即下令,让那离高平最近的翁之琪部乙营兵马,立即停止征伐滇东土司之事,带上唐军第九镇一半的火炮部队,转而全速开往高平,入援莫氏。
至于甲营与丙营,则是继续留在滇东,在黄得功指挥下,征剿残余的不服唐军统治的当地土司。
翁之琪率部来向黄得功辞行之时,黄得功又对他密嘱了一番,把他先前对莫元清所说的计策,对他又详细叮嘱了一番。
翁之琪闻言,亦是连声称赞,大笑应诺,并向黄得功拍胸脯保证,此去高平,一定不辱使命,保证完成任务。
接下来,翁之琪率领其部乙营兵马,以及第九镇的一半火炮部队,一路浩浩荡荡地从云南开往高平。不过数日,便抵高平地界,一行兵马,受到了高平郡王莫敬耀的盛情款待。
对于唐军的及时入援,莫敬耀莫元清父子皆是十分欣悦,酒宴之上,父子二人轮番向唐军主将翁之琪敬酒,一副令人肉麻的恭维巴结模样。
而这次酒宴之后,翁之琪与莫敬耀父子二人,复在一起聚集密议,仔细商定了在接下来,要如何实施黄得功的引蛇出洞之策。
三天后,正在从全国调集兵力,积极准备北伐莫氏的的郑家大将郑桧,忽听到北面高平地界,有莫氏兵马蠢蠢欲动,竟似欲抢先渡过北流界河,径自攻往郑氏北面的重要关所,北芒城。
郑桧立即将情报上报升龙城,得到消息的郑氏家主郑柞,顿时亦是十分吃惊。
怎么回事
莫氏势力衰竭,兵马稀疏,自保尚是困难,如何会有勇气,胆敢前来挑战强大的郑氏,难道他们脑子不清醒,还是他们要自寻死路
郑柞忽然想到什么,眉头顿是紧皱成一团。
难道说,是因为那莫氏得了强力后援,才会这般张扬,以致于要前来横加挑事么
而那莫氏现在能寻到的强大外援,自然是非唐军莫属了。如果唐军真的前来入援莫氏,那无疑是给莫氏打了一针鸡血,才让他们这般猖狂作肆。
郑柞立即下令,着前线大将郑桧,仔细观察来犯的莫军动向,若发现其中混有有唐军兵马,则万勿轻易
易行动,务必等到升龙城中的支援兵马到来后,再一齐迎敌。
郑桧得到家主郑柞之令,立即派出哨骑悄悄渡过北流界河,密切观察那些莫氏兵马的行动。
不过,他们迅速地发现,这些莫氏兵马,倒也与往日差不多,依然是阵伍散乱,队型不整,一副士气低落无所作为的样子,其兵力数量,也不过寥寥千余人。而在其中,根本就没有没有任何唐军的旗号与兵卒。
哨骑随即返回北芒城,将莫军兵力与动向,向大将郑桧作详实禀报。
听到禀报的郑桧亦是糊涂了,莫氏这是搞什么鬼,士气低落,军无斗志,又未见外援,却还敢来横挑强邻,他们真的是疯了么
这时,城中的副将郑桦,向郑桧提议道:“大将军,既然莫氏自来送死,我军何不成全了他们请大将军下令,让部下带领一支兵马,渡过北流界河,一举攻灭这帮不知死活的混蛋!”
郑桦的提议,让郑桧亦是十分心动。只不过,他在心下,却还是十分警惕,一直沉吟不语。
以弱挑强,不合常理呀。
最终,郑桧只是下令,让哨骑继续观察河岸对面的莫军动静,全军紧守关隘险要,万万不可轻动。
接下来的几天,哨骑皆来禀报,说河岸对面的莫军,兵力似在逐渐增多,从原先一千余人,增加到了数千人等,虽然看上去还是阵伍不整军无斗志的模样,却似有渡河攻击的试探。
听到哨骑禀报,郑桧惊疑不已。
不过,还是不敢擅作决断的他,立即又把前线的动态,向升龙城及时禀报。
同时,郑桧在给朝廷的密信中要求,鉴于莫军现在行动诡异,恐有异变,让在郑芝龙部兵马未来之前,就速派大军前来北芒城,以便能以不动应万动,让莫军无机可乘。
听了郑桧的禀报与请求,郑氏家主郑柞考虑再三,决定同意他的意见。故让其子郑梉带了两万精兵,从升龙城中紧急出发,一路北上入援北芒城。
只不过,两万兵马出动,每
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营兵马入援足矣
莫元清说完,又是一脸期盼地望向唐军主将黄得功。大热的天气里,他脸上的热汗,有如流水一般往下淌。
而唐军主将黄得功,听完那莫元清的话语,亦不觉陷入沉思。
莫元清这厮,虽是一心想保全其高平地盘不失,让他们莫氏有个最后的据点,可以继续苟延残喘。但对于唐军来说,如果能帮他们保住这高平一地,对唐军将来的发展,却亦是极有益处的。
毕竟,如果唐军入援高平,凭着唐军的雄厚兵力,那无疑是高平之地最有份量的存在。唐军当可顺手将高平这一带安南地盘,牢牢至于自已的控制之下,至于那高平莫氏,亦会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自已的下属藩邦。
那么,据有高平又有莫氏相助的唐军,接下来,无论是仅仅应对两郑联军的进攻,还是更有野心地往安南推进,都是水到渠成毫无阻碍之事。
所以,莫元清的这个请求,无论于情还是于理,自已都完全有必要答应。
想到这里,黄得功淡淡一笑,便回道:“莫公子所言,亦是有理。莫氏忠顺之心,更是令人感怀。这样吧,莫氏如今既然有难,那本将自不会坐视不理。我将派出我军乙营兵马,以及我唐军一半的火炮部队,由乙营营长翁之琪统领,立即前往高平入援。“
莫元清见黄得功终于同意派兵,脸上顿时满是欣喜之色。只不过,他又犹疑地问了一句:”大人,贵部愿派兵马,在下与父王皆是十分欢喜,只不过,在相暗自思揣,却不知将,大人若仅派一营兵马与一半火炮部队前来,对迎战那兵力宏大两郑联军,会不会兵马数量有嫌不足……“
”哈哈,你莫担心。我军战力,岂是安南郑氏与郑芝龙部兵马可比,跟你说吧,要守住这小小的高平,本将派出一营兵马与一半火炮前去,已是足矣。有这些兵马前去,定可确保你高平无忧。而到了高平之后,你可如此……”
后面的话语,黄得功故意压低了声音,那莫元清更是凑上前来,竖其耳朵听完黄得功的话语。
黄得功一讲完后,莫元清立即连连涌起欣喜至极的笑容,大声赞道:“黄大人所言甚是!却是小的多心了,真是该死!那在下就不多叨扰了,我立即带使团返回高平,与我父王一道,随时恭迎天兵前来。到时候,便按黄大人之计,给那郑氏一个厉害的教训!”
黄得功点点头,示意他可以退下了。那莫元清见大事已定,亦不多留,又极其肉麻地连声恭维了几句后,便带着使团急返高平而去。
黄得功随即下令,让那离高平最近的翁之琪部乙营兵马,立即停止征伐滇东土司之事,带上唐军第九镇一半的火炮部队,转而全速开往高平,入援莫氏。
至于甲营与丙营,则是继续留在滇东,在黄得功指挥下,征剿残余的不服唐军统治的当地土司。
翁之琪率部来向黄得功辞行之时,黄得功又对他密嘱了一番,把他先前对莫元清所说的计策,对他又详细叮嘱了一番。
翁之琪闻言,亦是连声称赞,大笑应诺,并向黄得功拍胸脯保证,此去高平,一定不辱使命,保证完成任务。
接下来,翁之琪率领其部乙营兵马,以及第九镇的一半火炮部队,一路浩浩荡荡地从云南开往高平。不过数日,便抵高平地界,一行兵马,受到了高平郡王莫敬耀的盛情款待。
对于唐军的及时入援,莫敬耀莫元清父子皆是十分欣悦,酒宴之上,父子二人轮番向唐军主将翁之琪敬酒,一副令人肉麻的恭维巴结模样。
而这次酒宴之后,翁之琪与莫敬耀父子二人,复在一起聚集密议,仔细商定了在接下来,要如何实施黄得功的引蛇出洞之策。
三天后,正在从全国调集兵力,积极准备北伐莫氏的的郑家大将郑桧,忽听到北面高平地界,有莫氏兵马蠢蠢欲动,竟似欲抢先渡过北流界河,径自攻往郑氏北面的重要关所,北芒城。
郑桧立即将情报上报升龙城,得到消息的郑氏家主郑柞,顿时亦是十分吃惊。
怎么回事
莫氏势力衰竭,兵马稀疏,自保尚是困难,如何会有勇气,胆敢前来挑战强大的郑氏,难道他们脑子不清醒,还是他们要自寻死路
郑柞忽然想到什么,眉头顿是紧皱成一团。
难道说,是因为那莫氏得了强力后援,才会这般张扬,以致于要前来横加挑事么
而那莫氏现在能寻到的强大外援,自然是非唐军莫属了。如果唐军真的前来入援莫氏,那无疑是给莫氏打了一针鸡血,才让他们这般猖狂作肆。
郑柞立即下令,着前线大将郑桧,仔细观察来犯的莫军动向,若发现其中混有有唐军兵马,则万勿轻易
易行动,务必等到升龙城中的支援兵马到来后,再一齐迎敌。
郑桧得到家主郑柞之令,立即派出哨骑悄悄渡过北流界河,密切观察那些莫氏兵马的行动。
不过,他们迅速地发现,这些莫氏兵马,倒也与往日差不多,依然是阵伍散乱,队型不整,一副士气低落无所作为的样子,其兵力数量,也不过寥寥千余人。而在其中,根本就没有没有任何唐军的旗号与兵卒。
哨骑随即返回北芒城,将莫军兵力与动向,向大将郑桧作详实禀报。
听到禀报的郑桧亦是糊涂了,莫氏这是搞什么鬼,士气低落,军无斗志,又未见外援,却还敢来横挑强邻,他们真的是疯了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