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之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遥远之矢

    为了笼络新败归来的罗汝才,李罗两人约定,但凡是攻下城池,所得子女玉帛,皆按照四六比例分配,即罗汝才得四份,李自成得六份。

    这个条件,可谓十分优厚,让兵败来投的罗汝才十分感激,遂许李自成以驱驰。

    俗话说,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但由于人的劣根性,大多数人都只可同患难,却不能共富贵。遗憾的是,闯王李自成也属于这大多数人之一。

    从起兵反明以来,李自成本人,总体说来,还是一向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而罗汝才这厮,却是高度腐化,妻妾成群生活糜烂,即便在明军步步紧逼最为困苦的困境下,军营里也养着好几支供他娱乐的戏班子。

    对于罗汝才的腐化堕落,李自成内心十分鄙视,十分地看不起他,并在心下认为,象罗汝才这样的人,最终只会拖自已的后腿。、

    而随着罗汝才的部队,在陕西逐渐恢复生机越做越大,李自成又开始担心罗汝才这厮将来定会尾大不掉,再不听从自已指挥,于是,在军师宋献策的挑唆下,暗自动了杀机,决定来个先下手为强。

    崇祯十六年一月上旬一个风雪飘摇的早晨,李自成派出一支精锐小分队,打着联络军情的旗帜,毫无征兆地一路直冲进了罗汝才大帐,将还在床上搂着女人睡觉的罗汝才,活活砍杀在了床上。

    接下来,在斩首成功之后,李自成出动大军,把罗汝才全军围堵在军营之中,并把罗汝才军师吉珪,以及几名死硬效忠于罗汝才的部将,也全部当场杀掉。这般恐怖血腥,却又残忍直接的手段,让罗汝才所部的十余万人马,全部震骇至极,除了极少数哗变逃离外,大部分兵马,皆被李自成顺利整编。

    李自成收得罗汝才兵马后,其势大振,立即又发兵攻打同为流寇,且皆驻在陕西的蔺养成,革里眼,以及老回回马守应等部,全部兼并其众,其声势愈发浩大,威震甘陕。

    李自成这连番兼并动作,令远在北京的崇祯皇帝心惊不已。

    他近乎本能地想到,要立即调派驸马李啸的唐军前去征剿,只不过,他又担心本已势大的李啸,若再让其打败了西北的李自成等流寇,其势只恐愈发难制。

    再说了,崇祯也知道,现在李啸兵马的主力,正在全力北伐攻打满清,若是再想让分兵去西北,只怕力不能够。且就算李啸立即从辽东撤兵赶往西北,这千里跨进,时间亦来不及了。

    在这样的犹豫不决中,势力庞大的李自成,却开始在陕西频频用兵,四处攻打州县,整个陕甘的军情,已是愈发紧迫如火燃眉睫,向朝廷告急的文书雪片一般飞来。

    “报!流贼兵克渭南,知县杨暄战死,被敌兵戳尸分块,县中教谕张馥,训导蔡其诚及县中生员,皆力战而死,贼大掠渭南,十户九空……”

    “报!流寇攻陷华州,前南京史部尚书南且仲,与其子一道,俱被贼兵炮烙至死,贼兵纵火焚城,屠尽军民,华州已为废墟……”

    “报!李自成部流寇攻陷临潼,故四川恤刑郎中郭宗振,故山海关游击李承灿,故宁夏守备薛国蕙与其弟国华俱被活活苔死,其状惨不忍睹……”

    “报!贼兵攻下商州……”

    一连串丢城失地的可怕消息,让崇祯如坐针毡,在首辅陈演的力荐下,崇祯只能仓促下令,把陕西总兵孙传庭,擢进为兵部尚书,同时兼四川、河南、陕西、甘肃四省军务总督,称为督师,并赐尚方宝剑,要求其集中四省兵马,全力征剿李自成部匪寇。

    对于崇祯这道十分严厉,甚至可谓慌不择路的圣旨,兵部侍郎张凤翔明确表示反对,他向崇祯奏禀道:“孙传庭属下,为天下仅存之忠于陛下的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万万不可轻动啊!”

    对于张凤翔的奏禀,心急如焚的崇祯皇帝,自是完全不予听从。为了陕西局势尽快平定,他连发圣旨,责令孙传庭限期剿匪,不得有误。

    升任兵部尚书的孙传庭,本不欲仓促出战,可是在朝廷的催逼下,他不得已四下集结兵力,亲率白广恩等部共1万兵马,出师潼关,自阌乡次陕州,进剿李自成部。

    同时,他传檄湖广总珍左良玉,河南总兵陈永福、川北总兵秦翼明这三部兵马互为犄角,一道西进关中,以加强明军后备军力,确保明军在进攻流寇时,有足够的兵力补充。

    本来,孙传庭还想抽调驻在川东和郧阳一带的唐军征西营兵力,但他又深恐这些唐军一动,那已然盘踞川中大部,并且定都成都自立为王的张献忠,将再无人可制,极可能会包抄自已后路。这样的事情若是发生,简直有如噩梦一般,故这些唐军的兵力,他不敢轻易调动。

    孙传庭这边调兵遣将,准备与李自成决一死战之际,李自成在商州城中,也与一众谋士紧急商议,要如何打败来犯的孙传庭。

    &




第六百二十六章 贼将东攻,奈何?
    李自成大败明军,席卷陕甘,并在西安建立大顺国的可怕消息,传到北京后,崇祯皇帝几乎惊呆到瘫倒。

    整整一天一夜,这位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滴水不进,粒米不食,只是呆呆地坐在东暖阁中,仿佛已然坐化了一般。

    可恨啊!李自成这个黄土高坡的放牛娃,官军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征剿,都无法剿灭,反而让其愈发壮大,直到现在西安建国立政。

    这个被大明裁撤的驿卒,竟这般不可思议地,到了完全可以与自已分庭抗礼的地步。难道说,他真的是大明的克星还是说,开国二百七十余年,真的气数已尽,真的要在自已手中终结么

    崇祯忽然感觉到,从腰间到脖颈,一股嗖嗖凉意正腾起窜起。在这温暖的仲春时节,自已浑身冰冷,仿佛已冻僵成冰。

    现在,还有一个更现实更严峻的问题,正摆在他面前。那就是,已然建国定都称帝的李自成,他接下来,到底想干什么。

    他是满足于据陕西一地称孤道寡,满足于个人的野心与私欲。还是会想着,乘此军势大振,伪朝新立之机,立即统领大军挥兵东进,一路攻向山西与宣府,最后直指京师

    不,绝不能让李自成这厮,这般顺利地发兵东进,一定要想方设法剿灭此獠,至少要把这厮死死地扼在黄河西岸,让这家伙就算再跳得厉害,也只能在陕西一地蹦达,绝不能让他威胁到京师。

    “传朕旨意,着兵部尚书冯元飙入见。”

    “奴婢遵旨。”

    自兵部尚书孙传庭战没以来,崇祯皇帝从满朝臣子之中,实在找不出合适的继任兵部尚书人选,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把老迈生病的兵部右侍郎冯元飙,给赶鸭子上架一般,提拔其为兵部尚书。

    之所以选择老迈多病的冯元飙,其实也是崇祯皇帝的内心,在孙传庭最终为国战没后,多有惭悔之故。

    原来,在崇祯皇帝当日给孙传庭接连下旨,强令他去剿灭李自成时,朝中的群臣,唯唯诺诺者与沉默不语者居多,只有兵部左侍郎张凤翔与老迈的兵部右侍郎冯元飙,两人皆向皇帝提出了反对意见。

    相比个性硬直的张凤翔,他言辞激烈地上书反对皇帝,结果却被皇帝严厉斥责。年纪大得多,已是官场老油子一般的冯元飙,可就圆滑得多了。

    他先是静静地听了皇帝的陈述,并频频颔首,以示认同皇帝的观点。但在皇帝讲到,兵不战则贼益张,且兵久战则易懦之类的话时,冯元飙立即见机插话,拱手说道,陛下既已知现在的局面,将士习懦,未经行阵,则宜致贼而不宜致于贼也。故微臣以为,孙尚书手下虽有精兵良将,但此刻最宜之策,乃是按兵不动,固守待援,缓缓而图之,方为正道也。

    崇祯被他这一狡猾的顶撞,脸面上颇有挂不住,还未来得及斥责,冯元飙却又跪于帝座之前,大声禀道:“陛下,微臣之语,皆出肺腑,若有污圣听,请先下臣狱,俟一战而胜,斩臣谢之。”

    冯元飙这一硬一软两番态度,让崇祯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想处罚他吧,又感觉不太合适,最终只能在表面上批评一番了事。

    冯元飙察颜观色,从宫中回来后,立即抱病在家,以此为藉不再上朝,省得崇祯看到他心烦。

    没想到,这陕西的局势,还真如冯元飙所言,孙传庭全军覆没,整个陕西与甘肃彻底丢失,这下崇祯皇帝回想起冯元飙的话语,心下的后悔,何可言之。

    于是,在考虑数日后,崇祯终于抹下面子,下了圣旨,着兵部右侍郎冯元飙补擢为兵部尚书。不过,冯元飙虽然提拔为兵部尚书,但崇祯对他依然不太信任。而当冯元飙进一步提出,把左都御史李邦华与右佥都御史可法二人,皆补入兵部时,崇祯都拒绝了。

    因为,生性多疑的皇帝担心,冯元飙此举,有利用皇帝恩宠去扩充自已势力的私心,故当即给予反对。

    见到皇帝只不过是把自已升任为一个名义上的空头兵部尚书,对皇帝的猜疑与不信任,冯元飙自是心知肚明。故心灰意冷的他,连日来又和先前一样,一直告病在家。

    所以,当他听到皇帝要紧急召见他时,一时还有点反应不过来。不过,久历官场的他,心下立即想明白了,皇帝召见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何了。

    冯元飙抱病入宫,颤颤巍巍地欲在丹阶前跪下,被皇帝止住。

    “尔弢,现在流寇如此猖獗,竟已在陕西建国造反,实是可恶之至。朕且问你,你身为兵部尚书,对现在这般局面,究竟该如何控制,可有何建策乎”皇帝绷着脸,声音很低。

    冯元飙偷偷瞥了一眼,在龙椅上呆坐神情黯淡的皇帝,心下暗叹,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话。

    也许,更准确地说,是现在的局面,让他已不知道要如何回答了。

    还好,在他尴尬无语不知道要如何回答之际,皇帝的话语,又继续传来:“尔弢,现在流寇已据陕甘,我大明官军再无力进剿,时局之艰危险恶,岂且是危如累卵。你来告诉朕,这该死的李自成,究竟是只想守着西北一隅关门当个伪帝,还是存了更大的野心,想要东渡黄河,挥兵进攻山西与宣府,最终进攻京师呢’

    听到这话从皇帝嘴中说出,冯元飙心下轻松了一点。他颤颤抬头,仔细思虑了一阵,便低头回道:”禀皇上,微臣以为,流寇刚建伪国,心气大盛,岂会只满足于拘守陕甘一隅之地乎他们一定会东流黄河,侵攻山西与宣府,最后目标,便是直攻京师矣。“

    听了冯元飙的话,崇祯脸色变得煞白。

    其实,在他心下,何尝没有想过,流寇发展到现在,气势这般兴盛,李自成手下更是拥有雄兵数十万,怎么会满足于只据守这陕甘一隅之地。只不过,当这样肯定的话语,从兵部尚书冯元飙的嘴中说出时,崇祯皇帝的心中,还是一阵莫名的刺痛。

    怎么办

    现在情况如此紧急险恶,朕又还能怎么办!

    ”尔弢,那,那依你之见,流寇若果真东渡来攻,那我大明官军,将何以御之“

    听了皇帝这仓皇问话,冯元飙心下暗叹不已。他浑浊的眼珠眨了眨,立即大声回道:”于今之计,以微臣观之,唯一可行之办法,便是令我大明平辽王立即从清境撤兵,集结其手下精兵良将,紧急赶往山西宣府等地,方可勉强挡住流贼东渡啊!

    崇祯听到冯元飙这番话语,心下的纠结与无奈,几乎无可言之。

    唉,看来于今之际,大明官军已然无力对抗流寇,唯一能指望与依靠的,也只能是李啸这个曾经反叛过自已的家伙了,真真造化弄人哪。

    &



第六百二十七章 加封唐王
    加封李建泰为督师的同时,崇祯又给李啸下达了升擢他为唐王的圣旨。

    按说,明朝现在其实已有唐王,即在南阳的唐王朱聿鏼。(注: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唐王,即后来成为隆武皇帝的朱聿键,因不守祖制擅动兵马之罪,此时正在凤阳的宗室大牢中吃牢饭,其王爵由其弟朱聿鏼继承。)。

    但崇祯为了拉拢李啸,考虑到曾封李啸为唐国公,其部下也一直被称为唐军,故干脆成人之美,把现在的平辽王李啸,给加封为唐王。

    至于朱聿鏼,则是转封为秦王。反正原本的秦王一族,已被李自成全族灭尽,现在转封朱聿鏼为秦王,也不会有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

    加封李啸为唐王的这道圣旨,由崇祯亲自撰笔,写得极长。这封圣旨,仿佛加封李啸仅是次要之事,反而是更多地是吐了崇祯内心,那无限的悲凉与无奈。

    “……朕仰承天命,继祖宏图,自戊辰至今甲申十有六年,未能修德尊贤,化行海宇,以致兵灾连岁,民罹水火,皆朕之罪也。至流寇,本我赤子,窃弄兵戈,流毒直省。朝廷不得已用兵剿除,朕心实痛,复之何言……“

    ”国朝至今,各省流贼,本为安民,奈何化贼寇,荼毒天下,岂非皆朕一人之过乎朕躬不省,德行不昭,上愧先祖,下惭黎庶。天下百姓何辜,生受此刀兵之灾,其惨何如朕每念及此,心下悲戚,又何以言之……“

    “……然平辽王李啸,既为乘龙驸马,又是帝室一家,扬国威于鲸海,毙鞑酋洪太;立殊功于清境,复辽中旧土。兵锋所至,鞑虏为之胆丧,劲旅远征,漠北皆是拜服。诸般奇功,彪炳殊卓,岂可一言尽述朕每闻奏报,皆不胜欣然之至矣。李啸奋武以求治,实赖股肱之任臣;拜手以陈谟,必恃朝廷之倚柱。扶乱戡乱,纷列高功而谁何;为王行驱,赓歌国朝之荣光。……“

    ”……朕却嘉贤不避亲,乃再效皇祖有功必赏之遗命,茅土分颁,作藩屏于帝室;桐圭宠锡,宏带砺于王家。嘉玉叶之敷荣,恩崇涣号;衍天潢之分派,礼洽懿亲,盛典酬庸,新纶命爵。兹特加封李啸亲王爵衔,升授唐王,加授太子太傅,其部有功将士,皆付有司从优叙议。朕锡之敕命于戏,体国经野成荡平之。冀我干城之将李啸,威振夷狄,深眷元戎之骏烈,功宣华夏,用昭露布之貔熏。暂锡武弁,嘉乃丕绩,戮力中兴,以洽朕之荷望矣……”

    ”……今陕甘板荡,流贼窃据,擅自伪国,朕心之忧,何以言表!今令唐王李啸,代朕亲征,鼓联忠勇,表扬节义,奖励廉能,选拔雄杰。其骄怯逗玩之将,贪酷倡逃之吏,妖言惑众之人,缺误军粮之辈,情真罪当,即以尚方从事。行间一切调度赏罚,俱不中制。……“

    ”……望唐王此征,劲兵出剿,戈矛为厉,贼寇雪消,歼渠宥胁。除贼真除,若有其降,一人勿得妄杀;抚则真抚,投戈散遣,万民从此安生。……“

    ”……以吾唐王忠猷壮略,品望夙隆,办此裕如,特兹简任,告庙授节,正阳亲饯。愿卿蚤荡妖氛,旋师奏凯,天下靖宁,鼎彝铭功。有功内外文武各官从优叙赉。朕乃亲迎庆赏,共享太平。预将代朕亲征安民靖乱至意徧行示谕,咸使闻知。特谕,钦此。”

    这封长长的加封圣旨写完后,崇祯加盖龙玺,便命太监曹化淳亲携此旨,立即,前往山东宣谕。

    本来,现在李啸远在辽东,朝廷若是想要快速送达,就要立取派人从天津卫渡海前往,这是最为快捷的方法。但崇祯考虑到,现在海路不靖,既有清廷水师为阻,又有大批海盗沿海劫掠,而朝廷自东江镇覆灭后,已基本无水师可用,故为安全起见,不敢让曹化淳等人擅走海路。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加封亲王,乃是极其郑重极其正式之事。李啸虽是驸马,但毕竟是异姓,非同宗室,这种大明开国至今,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荣宠,当然不能随意安排。

    所以,崇祯最终选择了更加得体的方式,那就是,先派曹化淳前往山东宣谕,再从山东之地,搭乘李啸的水师舰只,再度前往辽东宣旨,这样的话,既使宣谕更加正式,也能让路途有安全保障。

    只不过,令崇祯万万没想到的是,曹化淳前脚刚走,仅仅第二天,就从西北传来了噩耗般的消息。

    那就是,李自成这厮,就在建立大顺国后,就立即开始谋划东渡黄河,直取京师了。

    说起来,李自成这般急切地要发起东征战役,乃是与顾君恩的一条献计有关。

    当日,顾君恩献计李自成,让他得以打败孙传庭,夺占整个陕甘,最终顺利建国,因此深受李自成信任,被李自成厚加封赏。而顾君恩受此信重,愈思效力,故在建立大顺之后,他立即向李自成提出,要发动大军东渡黄河,北攻京师的宏大计划。
1...254255256257258...4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