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儒道至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永恒之火

    方运突然一笑,想起庆国有一个乌云文会,意在污方运,若不是亲耳听到宗午德说,甚至见过他们写的污蔑之辞,根本不相信天底下竟然有如此卑劣之人。

    方运轻轻摇头,把所有杂念抛在脑后。专心解题。

    维民所止表面之意是人族居住之所,内在之意是人民安居乐业,但《诗经原文前后两句却涉及商朝疆域。这篇经义若要得上等,必然要明白出题半圣真正的用意。仅仅这一步,就足以把秀才分出高下。

    维民所止其意,若取下,则是人民安居;若取中。则是人族疆域永固,不为妖蛮侵略;若取上,则是人之所及皆为我人族疆域!先解其意。后破其题!

    破题之法有六,明破暗破顺破逆破正破和反破。也分为破意破句或破字。

    方运想了想,决定暗破其意,缓缓在草稿上写下破题之言。

    天命在人,然天无尽也!

    此句中以人代民,以天代止,是典型的暗破,而其中的无尽把维民所止前后两句的疆域都包容进去,但又没有跑题,因为破题的中心是天命在人。

    天命在人是说人乃天地间最优秀的生灵,那么人民自然应该安居乐业,而天地无尽,所以人可以在任何地方安居。

    大儒能感应祸福,至诚之心可以前知,而写完此句,方运只觉心中大定,仿佛冥冥中契合了一种圣道,心神文胆文宫等高度的统一,全身的力量在这一刻全被调动,才气快速燃烧,文胆的力量不断在文宫内震荡。

    方运看到,自己的文宫中竟然有无数金色大字飞舞,瞬间组成一篇众圣经典又瞬间消失,然后又组成新的圣文,不过眨眼间,所有众圣经典都在文宫中闪过。

    那些所读过的书籍化为无形的力量,让方运的神念在这一刻变得无比强大。

    破题之后就是接题。

    方运继续书写接题,进一步解释自己的破题。

    夫天命者,以智论序,人为其上

    方运先解释人为什么得天命,然后再深入讨论怎样才能算安居乐业。

    方运先以自身为例,与杨玉环相依为命,贫寒心安,但有柳子诚出现,居所不安。然而等自己走出济县,到大源府直面柳子诚,居所反而安定。

    接着,方运又以孔子下四海上妖界为例,并进一步阐述自己经义的核心论点,认为既然人族天命在身,那就应该开疆扩土,以无尽之天保护有尽之住所,利用最彻底的方式让人族安居乐业。

    然后又引用孔子的名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来把安居乐业和无尽之天统一起来。

    这是经义,关注的是宏观大局,到此为止即可。若是写策论,方运就必须要细细写明人族如何在保护圣元大陆的同时,派遣优秀人才去征服古地等等。

    畅快地写完草稿,方运才发现一身是汗,衣服都湿透了,所有的汗水正缓缓地被龙珠的力量排开,但龙珠排水的速度极慢,那汗水如水银般沉重。

    方运低头看了看衣衫,心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心之所尽,汗水成汞,每一滴汗水都蕴含着读书所得,那是精神和智慧的力量。

    方运用笔蘸了蘸墨汁,正要改稿,却发现身体虚弱无力,心中讶异,神入文宫,才发现自己的才气和文胆的力量几乎耗尽。

    方运大喜,文章若能消耗自身的才气和文胆,那就是典型的近圣道,普通的文章绝对不能让人消耗半分力量。

    幸好我得五次才气灌顶,又有文胆代替才气,若是普通秀才写完这样的经义,至少大病三天,但三天之后则才气满溢,身体更壮。若是童生写出这种文章,最少会躺半年。在孔子之前的读书人体弱多病,被笑称手无缚鸡之力,就是因为全身的力量用在读书和写书上,没有才气弥补。

    方运不再看草稿,而是大量喝水,吃了一些干粮后上床便睡。

    在科举中写文和平时练习完全不同,因为科举和圣道息息相关。

    平时练习只是学习圣道,科举则是触摸圣道!

    科举的试卷,都是思想与圣道交汇的产物。

    请圣言或诗词还好,而经义和策论的每一个字都要耗费更多的精力,这次又耗费了才气和文胆,方运一直睡到第二天早八点才清醒,足足睡了六个时辰。

    一觉醒来,方运吃完饭重新看自己的经义文章,发现竟然改无可改,这篇草稿完全可以当正式的文章。方运心中疑惑,于是仔细回忆,愕然发现一个问题。

    《忆乡诗成于午后,用便宜的军中时间算,是下午三点左右,自己又思索了两刻钟,这《维民所止不过千余字,按理说最多写到下午五点半就可写完。可在记忆中,写完经义的时候天色已经黑透,至少是晚七点半。

    中间那一个时辰去哪儿了?

    方运仔细回忆,恍然大悟,自己写完破题后,文宫中浮现所读的所有众圣经典,自己感觉不过一瞬间的事,但实际过了整整一个时辰。

    真是奇妙。孔子曾经发奋读书,不知不觉发现自己老了,以前觉得只是一种比喻,可现在才明白,当年孔圣恐怕沉浸在圣道之中,甚至连时光都可能发生变化。

    方运又摇摇头,总觉得孔子在封圣前做不到那种程度。

    方运没有大意,反复默读自己的《维民所止经义卷,逐字逐句推敲,发现真的改无可改,脸上浮现淡淡的微笑,隐约明白了那瞬间过去的一个时辰是什么道理。

    这篇经义若论层次,和秀才试的那篇《非礼之礼应该相仿。不过《非礼之礼中蕴含了这个时代不应该有的道理,所以引发异象。而这篇《维民所止中的道理,众圣经典中已经出现,所以价值不如《非礼之礼,故而没有引发异象。

    方运心中欣慰,写完此文,自己的经义水平更进一步,说明这些天的努力没有白费。尤其是圣墟的磨砺,若是没有与十国举子交流,若是没有圣墟和妖族门庭的经历,不可能有如此深的感悟。

    方运心情舒畅,并没有直接去看后面的策论试题,而是去修改自己的诗。

    正改着,就见几个差役匆匆路过,不多时,差役抬着一个昏迷的秀才向外跑。

    考场处处有叹息。

    方运却是见怪不怪,秀才试的时候差不多是十多人出现状况,这举人试才过一天,就差不多有七八人出事。

    而之后的进士试堪称水深火热,因为进士试不仅考言,还考行,十分复杂,不是答完试卷就结束。

    科举乃是思想与圣道的碰撞交鸣,稍有不慎就可能心神受扰。

    还有两天的时间,方运决定用一上午来修改诗词,最后的一天半用来写策论。

    上午很快过去,方运见到二十余年轻的秀才主动离开。(未完待续索,!




第362章 似曾相识的策论题
    仅仅方运所在的位置就能看到二十人离开,数千考房不知道多少成空。。。

    方运不觉得那些人失败,关系人生前途的科举中,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无限放大,从而让人放弃,等有了足够的积累后卷土重来。

    第二日的午饭和前一天没有什么不同,在圣庙的力量下,所携带的食物可以保证三天不变。

    吃完一根腊肠,方运喝水漱口,然后闭目养神午休。

    午休之后,方运翻开最后的策论题。

    策论题的题目有十道,足足占据了五张纸,方运把五页一一摆在桌子上。

    按照惯例,策论的第一题是必做题,考生要在第二道到第十题中选两道自己擅长的题目,旨在选拔擅长有一技之长的考生,像农家工家医家等考生都会选适合自己的考题,只要答得好,中举中进士的机会反而更大。

    方运看向第一题,仔细阅览。

    看到一半的时候,方运的目光轻动,看完全题后,方运露出回忆的神色。

    方运清楚记得,考中秀才上书山之时,在第五层失败,然后被传送到神秘大殿中,最后进入一片草原。

    书山老人出现在那里,要求方运用区区一千人灭一个万蛮部落,最后方运凭借对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了解,终于完成使命,从而得到无上文心,才高八斗。

    而就在不久前,那些计策已经对妖蛮实施。但无论是人族还是妖蛮都没有传出风声,甚至连李文鹰颜域空等人都不知情。

    这策论的第一题是要求考生另辟蹊径,以不战之法。削弱草原的所有蛮族,也就是俗称的草蛮。

    方运立刻想起,自己离开书山神秘草原的时候,那老人曾经说过一句当时他并不在意的话。

    书山老人曾说:若是以后科举策论涉及灭蛮,你可以今日之事为题献策。

    方运感到考房突然变冷,难道那书山老人早就知道举人试会考这一题?难道这次的策论题是老人出的?或者只是一个巧合?

    想了一会儿,方运怎么也无法确定。便静下心,拿出一张白纸铺在面前,右手握着墨锭轻轻研墨。思索如何写这篇策论。

    虽然书山老人说可以把那日说的计策献出来,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生态圈和生态平衡等等一系列的学问全部披露出来,必然会引发不可测的剧变。

    圣元大陆众人接受新学问的能力极强,像细菌之类在半圣眼里毫无秘密可言。只不过圣道的力量远强于一切。半圣不会舍本逐末来研究。

    只要人族出了一个圣人,一言可改天换地,这些学问在圣人面前根本不算什么,哪怕是一位亚圣也能迅速让人族崛起,但这些学问还不行。

    那么,就让我来慢慢填充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吧,让人族一步一步增强,慢慢拖延妖族攻势。直到再出一位圣人力压妖蛮!

    方运把相关的学问在心里过一遍,最终觉得还是不适合提出食物链等概念。需要一步一步来,把利用生态平衡转化为偶然发现的计策,等自己文位再高一些,成为进士主政一方的时候再慢慢完善。

    方运研好墨,脑中灵光一动,想起百年前也有过一次乱考,而一位考生的经义好,至少能得乙上,但策论不佳,也就是丙等,极可能落榜。但他别出心裁,把经义中的思想运用到策论中,最后考官他并不出色的策论评为乙等。

    考官的结论是因为他的经义实在好,那么他的思想运用到策论中,无论策论水平如何,至少应该得乙,但另一位考官不同意,只能请圣裁,最后半圣点头认可,那位考生得了双乙,成功成为进士。

    冯子墨曾道,破乱考之术,就是在乱中寻求秩序,若才华不足,那就老老实实写自己擅长的,若是才能足够,那就统一诗词经义和策论,乃是上上之策,因为科举考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若一个人的诗词得甲,其余两科是丁,依然无法被录取。

    长处尽量长,但短板不能太短。

    方运再次陷入思索,自己的经义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巅峰,只能是经义思想统一策论和诗词,不能改经义。

    方运看了一眼自己的经义,破题的第一句就是天命在人,突然一笑,因为这个破题和策论第一题有着高度的统一。

    天命在人,那不仅可以让自己居住的地方安居乐业,也应该使侵害自己的敌人得到惩罚!

    方运无声一笑,提笔要挟,但随后愣住了。

    造化弄人啊。方运轻叹。

    荀子的四大圣道中,其一就是天人相分。这天人相分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天和人隔离,而是说,天虽然生成了人,但不能完全决定人族的社会,但君子理天地,是说人族到了一定时候可以主宰天地。

    方运说天命在人,是符合荀子思想中的天生万物,人为最贵的理念。

    而利用生态平衡灭蛮,就是人族在掌控天地,就是在君子理天地,与荀子的思想极为相似。

    但是,荀子的天人相分和孟子的天命论又有所不同。

    孟子的理念是,人要顺应天道敬畏天道,最好要在思想和道德上与天道相合,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定胜天和天人合一有共同点,但也有分歧,那就是人是否能超越天。

    孟子认为人最高的境界也不过是和天一样,但荀子却又认为人能控制天,只不过没有说出人定胜天四个字而已。

    想到这里,方运无奈地摇头,圣道实在太复杂了,光荀子一个人就能让人精神分裂,赞同荀子的分工论,但很难赞同贵贱论,可又赞同天人相分和人定胜天。

    这篇策论若是写下去,必然会和性本善或性本恶一样引发相关世家争论。

    方运以前支持孟子的思想,但现在又不得不支持荀子的思想。

    方运思索片刻,决定还是用更稳妥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自己现在与荀家交恶,若是自己肯定荀子的思想,荀家的有志之士愿意化解,但其他荀家人不可能忘记他文压荀家的事情,所以没有必要去做无意义的迎合。

    而孟家人帮了自己,那么自己不需要吹捧孟子,但要尽量做到不能倒打一耙。

    方运闭上眼,继续思考,完善整篇策论,计策和写策论有不小的差距。

    一直到夜晚,方运终于确定这篇策论怎么写,并保证与经义的天命统一,甚至也想到如何更改之前的《忆乡。

    之前的《忆乡主要在怀念家乡,充满留恋之情,但与天命统一后,可以利用记忆里的自然变迁来体现天命的不可扭转,反而更加让人觉得过去珍贵,怀念之意更加浓烈,可谓误打误撞,让此诗的水平更高一筹。

    于是,方运先重新改写《忆乡。

    写完《忆乡,方运提笔就要写策论,但却没有立刻下笔,反而在另一片空白的纸上认认真真书写。

    此文恐引发异动,为防妖蛮众圣窥视,望三位圣人考官相助,方运感激不尽。

    方运写完轻叹一声,自己这样写是诚心诚意,因为接下来要写的策论对整个圣元大陆的格局都有巨大的影响,至少也是镇国文章。但还没写出来就请众圣帮忙,必然会被误认为狂妄。

    为了避免妖蛮众圣发现,方运别无选择,只能提前提醒。

    倒峰山,圣院,众圣殿。

    三位考官坐在大殿深处,每个人的眼中都有无数光华变幻,最终定格在方运那页白纸上。

    左侧的老人的神色有细微的变化,似是不悦,但在刹那间恢复正常,之前的变化像是幻觉。

    右侧的老人拂须而笑,道:勇气可嘉。

    中间的蜀国半圣米奉典微微一笑,并不说话。

    江州文院中,方运向天空一拱手,然后提起笔,缓缓书写正文。
1...231232233234235...15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