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参见大总管
那么,这位太监说的是真的吗?还真是真的。
据岳飞的孙子岳珂曾经说过,当年太祖皇帝赵匡胤坐了江山后,就曾定下两条规矩,一是皇城内必须设兵工厂。
其二就是皇宫里必须养猪了。
设兵工厂这事好理解,无非是想让皇子皇孙们经常接触十八般兵器,提高军事素养。
虽然他的后代们还是跟弱鸡似得,并没有什么卵用,可本意还是好的。
至于在皇宫里养猪的话,这究竟是几个意思呢则真的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对此,宋人陈师道的解释是:
一、太祖属猪,故视猪为宠物而养之;二、太祖迷信,认为猪血可以降妖伏魔。
第一点很好理解,养个宠物猪嘛,至于第二点的话,还是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包括宋神宗也一样,他认为完全是扯淡,什么乱七八糟的而且嫌猪太脏,把自己好端端的皇宫糟蹋成猪圈了,真是岂有此理,于是气愤的宣布宫里再也不准养猪了。
可这下却坏菜了,因为“后有妖人登大庆殿,据鸱尾,既获,索彘血不得,始悟祖意,使复畜之。”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后来来了一个身怀妖术的家伙施展轻功飞上了宫殿,坐在屋脊上挑衅神宗,御前侍卫将其拿下后,刀砍斧剁,皆毫发无损。
于是宋神宗急了,灵光乍现,急忙大喊道。
“快快快,快用猪血泼他!快用猪血泼他!”
可是宫里不让养猪了,上哪儿去找猪血啊
万般无奈之下,侍卫们只好去宫外找杀猪的寻来一盆猪血,往那妖人身上一泼,当即就破了他的法术,要了他的小命。
经过这场风波之后,宋神宗也终于悟出了太祖皇帝的深意,于是心有余悸之下,又恢复了在皇宫里养猪当宠物的老政策。
以上故事并不是作者菌胡编乱造,而是真出自宋人的笔记,虽然其中颇有荒诞不经之处,比如什么飞身上殿、刀枪不入、用猪血破妖法等,全都是扯淡,什么乱七八糟的~
但我觉得吧,宋太祖在皇宫里养猪这件事儿应该是真的,因为这事儿在《桯史》、《后山谈丛》、《老学庵笔记》等多种文献里均有记载。
虽然其原因有待推敲,但就陈师道所说的那两个原因来看,我觉得前面那个应该更靠谱一些。
换句话说就是,宋太祖之所以养猪,主要是因为他属猪,爱猪、才养猪、把猪当成了吉祥物,但却不吃猪肉,也不允许猪肉进入御膳坊。
虽说如此,但他也并不禁止其他人吃猪肉,这一点还是很开明的,无论是大宋朝的皇子皇孙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尽可以大快朵颐。
前文都说了,宋朝虽然鄙视猪肉,但不是不吃猪肉,不仅平民吃,其实皇家也吃,例如《宋会要辑稿》里就记载宋神宗十年的御厨帐单中,计消费猪肉4131斤。
至于民间食用猪肉的数量更是惊人,像是前文说的光是汴梁城内一天就要吃掉上万头猪。
因为这个时代,并没有太多的肉食,除了猪肉,最常见的就是狗肉羊肉了,羊肉先不说,光是狗肉的食用历史就十分悠久。
如早在先秦之时,人们就将家养的狗分为了三类:“一曰守犬,守御田舍;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三曰食犬,充庖厨庶馐用。”
可见,养狗吃狗肉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了,毕竟那时肉类的种类真的比较少,猪肉没有搧,很骚气,不好吃。
牛肉不能吃,吃了犯罪,马肉也不现实,要用来打仗,所以除了狗肉就是鸡肉羊肉。
不过在汉朝以前,狗肉基本上还是属于奢侈品,只能出现在贵族的餐桌上,普通百姓一般情况下是食用不起的。
可到了隋唐时期,却变了,由于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人们开始很少或基本上不吃狗肉了。
但到了之后的宋朝,社会风气再度大变,狗肉又成为人们食谱中的重要食材。
可与汉以前不同的是,此时的狗肉却只有草根百姓们才吃,王公贵族包括士大夫们反倒是不吃了。
特别是在士大夫们的正式宴会上,是绝对不可以食用狗肉的,那太跌份太没面,会被鄙视。
连发明了“东坡肉”的大吃货苏东坡,也是坚定的反对吃狗肉主义者。
现在咱们常说的“狗肉上不了席面”一说,就是从宋朝开始流传下来的。
后来这一情况还愈演愈烈,到了宋徽宗崇宁初年,有个叫范致虚的官员甚至给宋徽宗上了个折子,奏请皇上取缔屠狗这一行业并禁止民间食用狗肉。
理由呢也很奇葩,就是因为宋徽宗属狗,吃狗不吉利,犯忌讳,就这么简单。
就是这么奇葩的理由,宋徽宗听了却觉得非常有道理,果然昏君不愧是昏君,也怪不得北宋亡国,是立马就下达了“因降指挥,禁天下杀狗”的诏书,并给予了提出建议的范致虚“赏钱至两万”的物质奖励。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禁狗令”一发布,引得朝野哗然,民怨沸腾。
因为宋朝人虽然并非以食用狗肉为乐事,但食用狗肉的传统由来已久,特别是普通老百姓,不会弄猪肉,只能吃狗肉,就因为你皇帝老儿属狗就不让人吃狗肉了,是不是霸王条款?
况且,屠狗业也是政府允许并发放了执照的合法生意,突然间不让这些人杀狗了,也不给别的就业安置,岂不是断了他们的生路?
非但如此,甚至就连京师的太学生们也纷纷发动起来反对“禁狗令“。
要不说文化人就是了不得,说话做事有理有据,他们指出。
“朝廷事事绍述熙丰,神宗生戊子年,而当年未闻禁蓄猫也。”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您徽宗皇上不是事事都想以神宗陛下为榜样吗但神宗皇帝生于戊子年,是属鼠的,却也从来没听说神宗皇帝不让民间养猫啊!
于是就这样,在一片反对声中,“禁狗令”颁行不长时间便不了了之,而徽宗皇帝也不管自己属不属狗了,任凭民间肆无忌惮地食用狗肉去了。
相对来说,这还算比较开明了,因为宋太祖属猪,所以他爱猪养猪不吃猪肉,但他从不禁止别人食用猪肉。
至于宋徽宗属狗,所以他虽然曾经稀里糊涂的被人忽悠下了“禁狗令”,但民间一反对他便立刻改弦更张了,都是比较开明的行为。
包括到了后代,明朝皇帝虽然姓朱,却也不禁止吃猪肉,只是将猪改了个名字叫做‘豚’,不许再叫猪了,都是体训民情的表现。
与之相比的,则是唐朝的一些皇帝们可就没有老赵家和老朱家这么开明大度了。
比如武则
第九十章 御街风情无限好
由此可见,宋朝皇帝虽然在治国方面有些无能,但是,在体恤百姓方面,还是挺值得称道的,并没有什么十足的恶政,不是靠搜刮民脂民膏横征暴敛挣钱,而是靠经商致富。
这也是为什么说宋朝的百姓生活的要比其他朝代都要好的原因之一。
就比如,虽然坐拥了巨额财富的,是古代封建王朝里最富有的,经济总量几乎占据了世界经济总量的六成,可大宋朝的宫室却是历朝历代中格局最小,最“简陋”的。
既不如汉唐时长安宫城的恢弘,也不及明清时紫禁城规模之宏大,小到甚至站在城中“丰乐楼”上,就能俯瞰整个皇宫内院,而且就连宫外酒肆作乐,皇宫内都能听得到,可见小到了什么程度。
当然,之所以皇宫这么小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汴梁城的皇宫是以唐朝节度使的府邸改建而成的,是后梁皇帝朱温称帝后,将自己的节度使府改成的皇宫,并没有专门修建。
包括以后的后晋、后汉、后周,都沿用后梁的皇宫,到北宋建立后,太祖皇帝赵匡胤依然是使用这座宫殿,也没有另行修建,只不过是稍微进行了一些扩建。
例如在“建隆三年,广皇城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修之,皇居始壮丽矣”。
虽然说“壮丽”,但皇城的有周长也不过五里,而要知道北京故宫的周长可是足有18里,那才是真正的繁华。
到了雍熙二年,楚王赵元佐纵火焚宫,太宗皇帝赵光义这才下定决定扩建皇宫。
赵光义是派殿前都指挥使刘延翰等人“经度之”,全权负责这件事。
可是当时汴梁城并没有经过细致的规划,因此在皇宫周围有不少茶肆酒楼,以及大量普通百姓的民居,想要扩建皇宫必须要拆掉这些房子。
于是赵光义派官员征询这些百姓的意见,结果“居民多不欲徙”,也就是不愿意搬迁。
这要是放到现在的话,是很容易搞定的,但赵光义却就此下诏停止了扩建计划。
对于这件事,赵光义下诏解释道:“内城褊隘,诚合开展。拆动居人,朕又不忍。”
赵光义的这种理念深刻影响了整个北宋王朝,所以即使那个昏君宋徽宗在位期间,也不敢随意拆迁民居,甚至给自己的儿子、女儿修建府邸也不敢占用民居,“将来缮修诸王外第与帝姬下嫁,并不得起移居民”。
即使靖康之变后,南宋建立,临安成为了临时国都,也是如此。
要知道临安城的皇宫比汴梁城的更为狭小,以至于皇帝走的陛阶都只有区区一级,别说简陋了,堪称寒酸。
到了1131年,大臣提议扩修皇城,可是不凑巧,刚好有几座寺庙在皇城边上,于是宋高宗只能制止。
要知道在皇权至上的封建年代,赵宋官家尚能如此,的确是很不容易的,真的算是十分仁慈了
当然,也不光是仁慈,也与当时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有巨大关系。
其一就是,宋朝承认财产私有,所以即使是皇城周边的房屋也是属于百姓个人所有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前行掠夺,不存在什么强制拆迁。
二是因为拆百姓房屋,并不是下一道圣旨就行,而是需要给补偿,并且补偿款还很高的,花费甚巨。
举个例子,到了1083年,汴梁城为修整街道,需要将城墙三十步范围内的民房全部拆除。
而当时参考市价给出的补偿款是每户170贯,约等于130900钱,以等价购买力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大约是10多万元,这笔钱足以在汴梁城下辖的州县内买一套大宅了。
这还仅仅是偏僻地方的补偿价格,如果是皇城周围这样的繁华地段,补偿款会更高。
不仅如此,即使是没有产权的租住户也需要给补偿,而补偿标准是每户5贯。
所以,即便皇帝想要强行扩修宫室,仅支付给周围百姓的补偿款这一项就是十分巨大的一笔开支,不得不有所节制。
这也是导致了宋王朝的皇宫成为了历朝历代中最为简陋的。
好了,闲话休提,说到皇宫,李小鱼他们还真的想去看看,于是继续往前走去,而再往前走,就是御街了。
在《水浒》第七十二回写宋江上东京看灯时,就提到过汴梁城的御街。
“当下柴进、燕青两个入得城来,行到御街上,往来观玩,转过东华门外,见往来锦衣花帽之人,纷纷济济。”
而后宋江四人,“转过御街,见两行都是烟月牌”,便来到其中的李师师家。
由于宋徽宗经常大驾光临,从御街到李师师家的那段岔路,竟也唤做“小御街”,小说继续写道。
“出得李师师门来,穿出小御街,径投天汉桥来看鳌山,正打樊楼前过,听得楼上笙簧聒耳,鼓乐喧天。”
《水浒》对于汴梁城御街的描写点到为止,真的是有点吊人胃口,所以,作者菌在这里有必要略加补充。
顾名思义,御街就是皇城里专供皇帝出巡用的主干道,宋代以前的都城也都有这种御街。
据《水经注》里说,那位才高八斗的曹植,就因擅“行御道”而“见薄”于曹操,在与曹丕的争宠中大失其分的。
由此可见,那时的御街决不是一般人所能随意行走的。
另据《建康实录》记载说,侯景之乱尚未攻入建康时,都城御街上已是“人更相劫掠,不复通行”。
于是侯景引玄武湖水倒灌建康的台城,“阙前御街,并为洪波”,梁武帝也只能束手待毙了。
而此时北宋东京也就是汴梁城的御街,李小鱼他们是看到,也就是出宫城正南的宣德门笔直向南,经州桥,过里城正南的朱雀门,到外城正南的南薰门为止的那段主干道。
当时的学者刘敞有诗赠友人说:“君居御街东,我居御街西,如何百步间,十日不相从。”
似乎御街只有百来步宽,但实际上,李小鱼他们是看到,御街阔约二百余步,所以刘敞所说只是写诗时的约数,当不得真。
继续向前走去,出宣德门向南,直到州桥,李小鱼他们是看到,御衔两边都是景灵东西宫、大晟府、太常寺和相国寺等重要建筑。
仅有的几幢第宅,不是大臣,就是贵族所有。
而早在开国之初,太祖皇帝赵匡胤就曾为大将郭进在御街之东建造甲第,作为对他捍御契丹十余年的酬报。
而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每天一大清早,这一路段的御街上,趁着早市卖饮食与汤药的小贩,“吟叫百端”,交织成一片叫卖声。
他们大感新奇之下,继续往前走,过了州桥向南,两边就都是鳞次栉比的店铺与住家,例如街东的车家炭铺、张家酒店,其次则有王楼山洞的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的肉饼铺和李四分茶。
又过里城从朱雀门到外城南薰门,是御街的南段。
南薰门里的话,他们又看到,御街的西侧有一座颇为雄伟的五岳观,因为南薰门正对大内,所以规定一般士民的殡葬车辆不得从这一城门出入。
不过成
第九十一章 大怂其实并不怂
到了最后,北宋灭亡,建炎南渡,宋高宗赵构侥幸逃脱,建立南宋,一路南逃,留守东京汴梁的宗泽依旧上奏给他说。
“已修正御街御廊护道杈子,平整南薰门一带御路”,并一再吁请他还都抗金。
但胆小懦弱的赵构却对此置若罔闻,决心偏安江南,改杭州为临安府,名为临时性行在,实为永久性都城,也在临安城里修起了大内与御街,坐视开封御街沦陷敌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