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下末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慕寒千雪

    西面便是由高诚率领的天下精锐,继续迎战大汉帝国百年仇敌羌族。

    东西南北四方,皆有四员大将坐镇,统御良将数百人,校尉不计,兵马不下二三十万,分战天下。

    然而,局势却并没有平定黄巾之乱那般顺利。

    西面羌贼叛乱至今,已有七月之久,大小十余战,皆无法定局。

    北面卢植韬略不凡,可出兵较晚,又逢张燕整合冀州黄巾,号兵百万之众。主力所在冀州,防守有余,进取不足。

    而董卓所帅偏师,已经与并州黄巾交战数场,有胜有负,局势稍稍安定。

    关东战场,却是毫无进展。皇甫嵩领着区区三万新募司隶壮勇,逢战二十有余,皆是大胜。可也只能是堪堪收复陈留郡,面对数量更多的青州黄巾,唯有徐徐图之。

    南方战局更不用提了,有着朱儁以及江东猛虎之称的孙坚所在,亦是拿那连绵不绝的山区无可奈何。

    战事僵持不下,久不能胜,朝野更是靡靡无神。国库空虚,钱财不足,甲具不全……

    长安城内,高诚看着最新到来的讯息,哀叹一声。

    应该是自己的到来,影响了这天下大局。

    历史中,西羌虽然久不能平,可关东诸郡、南方各州叛乱,皆被汉军轻而易举的平定下来。哪里如同今日一般,左右难顾。

    也许,这也可能正是大汉真正的经历。

    自中平元年直至中平五年,大汉帝国一直在战争,战争,战争……

    先是西羌叛乱,持续数年不定。接着185年黄巾第二次起义,数州黄巾余孽复起,但很快被平定了。

    186年,天下还未安稳几月时间,南方赵慈、武陵蛮、南蛮、百越,尽皆叛乱。整个南国陷入混乱之中,征战不休。

    187年,北方南匈奴叛乱,张纯、张举叛乱,然后还称帝了。南方诸蛮夷被镇压后,长沙区星叛乱。

    188年,许攸联合诸名士,掌控郡国,欲趁刘宏北巡之际,行废帝之举。同年,张举被公孙瓒击败,退出幽州。

    啧啧,看看,一连四年的战乱,北至幽州,南至荆扬,相距数千里之地。再加上西面又一直和羌族作战,再强大的帝国,也经不起如此折腾。

    更何况,大汉帝国自西羌叛乱,连打几仗后,国库就没钱了。结果,还是把一群宵小摁在地上摩擦。

    但是,眼前的局势要比历史中还要飘摇的多。

    比如那赵慈,还有南方诸蛮夷,都提前反了,甚至南匈奴、乌恒都有异动。

    长安城外的敌军,早已不只是那七万精骑了,更多的是将近二十万之众的黄巾贼兵。

    黄巾贼战力低下,可挨不住人家数量多啊。数量达到一定地步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变成了质量。

    近三十万敌军,脑子里只要一想,就疼。

    也幸亏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广阔,有充足的地方容纳这么多军队。

    叛军连营近三十里,沿着西南丰水一线延绵。当真是声势浩荡,震慑方圆。

    与其一比,若不是汉军扎营之技强过贼兵数倍,还真可能被压一头呢。

    营寨不行,是大多数农民军以及外族蛮夷的共同点,也是汉军的




第194章 阵前赠酒
    布阵,是作战最关键的一步。

    两方大军交战,毕竟不是过家家,没有阵型存在的一方,天然处于劣势。

    大战一起,靠的不是个人勇武,而是什伍配合。再愚蠢的人,也会要求麾下将士,简单的列成方阵。

    汉军阵型的布置俨然要复杂许多,大大小小的方阵数十座,不断调整方向、位置。

    右翼是以北军士兵为主,精锐中的精锐,但却是这一战中,最重要的一环。

    右翼以巴蜀将士为主,配合五千关中兵,严阵以待。

    而中军,高诚选择了战斗力平常的凉州将士。凉州军,大多数人都是陇县之战时募集的壮勇,以及河西郡兵。

    真正的精锐只有高诚身边亲卫部队,和河西军的两处守关校曲。

    现在就看边章会不会如了自己的心愿了!

    田忌赛马~

    既然相约对阵,必成左中右之势。

    边章麾下精锐的只有那七万精骑,其余黄巾贼寇,战力低下。自己要做的便是以下驷对其上驷,以上驷对其下驷,以中驷对其下驷。

    没错,黄巾贼就是下驷。

    七万骑兵,边章如何使用不知。不过,其绝对不会四处分散,也绝对不会率先动用。

    “轰轰轰……”

    一阵阵的嘈杂的踏步声,自远处缓缓传来,震耳欲聋。

    二十七万马步军,会之一处,绝对非等凡可比。

    若言万人遍野,十万人盈地,那这二十七万人,已是漫天。

    目光所及,皆是人身,视线所过,尽是黄巾。

    人吼马嘶,旗影裹裹。

    而在贼兵看来,汉军阵型一样震撼人心。

    泾河分明的左中右三军,大大小小数十座威严军阵,玄甲赤衬,戈矛林立,旗帜数千余。

    数万将士,无不是战心奋奋,昂首挺胸,列阵旗下,遥望相视。

    反观贼军,唯独那七万余精骑,聚集一方,人马相重,军容尚存。而黄巾贼兵就是纯纯粹粹的农民军作派,军容不整,左右相挤,交头接耳,无所不为。

    也是。

    对于这些大半辈子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黔首来说,近四十万大军荟萃,决战方寸之间,委实动容。

    这样的决战,正是高诚所需要的。

    战场回转空间小,更有利于汉军发挥。毕竟,骑兵机动能力太强。若是没有那些骑兵,高诚绝不愿意聚兵一地,与贼战之。

    如此作战,只会打成消耗战。

    拼的就是谁的韧性更强,谁更不怕死。

    因为有着二十万黄巾贼在,汉军阵前,没有布置铁蒺藜以及拒马。

    没用。

    便是阵型,也直接是刀盾兵、戈矛兵在前,弓兵在后。

    大战持久,自是必然,那么就需要考虑弓弩手的体力消耗问题了。

    ~

    边章亦是冷静的观望着高子明所布阵型,摆明了一副防守的模样。

    “可探的汉军左中右三军将旗”

    “回统领,亦是打探清楚。高诚大纛处于中军,夏、苏、傅、张等将旗齐聚,应是其麾下心腹大将。”

    “右军为盛、张、杨、梁等将旗,左军为严、梁等将旗,不知为谁。”

    边章叹了一口气,无奈说道:“高子明麾下兵多将广,今日一见,方知其大将云集,不谓几何。”

    李文候也点头示意,确实,跟高子明一比,自己这边就显得很是尴尬了。

    算得上大将的只有自己、边章、北宫伯玉、葛陂以及赵慈了,其余人等尽是挑选的一些悍勇之辈。

    徒有勇力,而无良才。

    让他们领着兵马硬冲还能做的到,可指望他们观察战场局势,临阵机变,想都别想。

    羌军没有怎么布阵,只是简简单单的划分了三部区域。

    葛陂领着自己麾下十万黄巾贼,居于大军左翼。赵慈引兵,居于右翼。中军则是以七万精骑为主,静待良机破敌。

    兵力太多,良将又无,实在没办法做到像汉军那样,分阵数十,以为机变。

    不过,兵多自然就有兵多的好处。只要这二十万黄巾兵,能够消耗掉汉军大半体力,那就足够了。

    骤时,七万精骑冲击,汉军再厉害,也只有狼狈溃败。

    战术布置,葛陂与赵慈自然知晓。两人心照不宣,没有多言。

    “今日之战,必载史册,君子争锋,当与其盛饮一樽!”

    边章心中澎湃,如此大战,又有谁不会激动万分呢。

    策马狂奔,直至两军阵前,着人相邀。

    “报~”

    “启禀君侯,边章相邀君侯,阵前一叙!”

    高诚眯着的眼睛缓缓睁起,望向贼军阵前奔岀数十骑,轻声道来:“备马。”

    “诺



第196章 阵前斗将
    阵前斗将,在中国的军事战争史上存在吗

    存在!

    但,顶天也就是那么几十起而已。

    至于三国时代,是不存在的!没有阵前斗将,这一说法。

    主要原因还是得益于秦汉遗传下来的军事体系,指挥体系以及后备役体系。

    战国之前,不论夏商周、五霸以及诸小国。他们的军事力量,主要由国民组成,而非普通百姓。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逐渐扩大,所需要的兵力也成倍增加。各国无不是增加国民户口,或是自平民中征召丁壮,补充军用。

    由此,也就形成了战国时期动不动数十万大军会战的结果。

    其中战兵或许不足其三,可那些负责后勤运输的丁壮,也都是分发兵器,随时可以成军作战。

    秦亡汉初,面对来自北方匈奴的强大威胁,大汉帝国组建了中**事史上,真正的预备役部队,良家子!

    农时耕种,闲时演练。

    至武帝时期,北伐匈奴一战,更是彻底将中国战争史拉上一座新的高峰。

    不论是精锐战兵的数量,后方辎重民夫的召集,还是预备兵力的储存,都达到了前无来者的地步。

    其次,战争中大战略布局,以及战术运用,作战指挥,都呈现出冷兵器时期最炫耀的光辉。便是后来者,也远远不及。

    就这样,中国战争以将帅临阵指挥为主的体系,流传下来。

    到了三国时期,也基本上以阵战为主,完全发挥主帅的指挥才能。而不是凭借着个人勇武,破敌擒将,来获取战争的胜利。

    阵前斗将最先出现的时期,是五代十国。

    五胡乱华,胡人遍北地,可并没有学会中国战争的精髓。其岀自草原,趁着中原内乱,元气大伤之际,得以入主。

    不识兵法,不知战阵,只懂得用大量的骑兵、具装甲骑,强力战胜对方。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看一个势力强大与否,只需要知道它有多少具装甲骑即可。

    而五代十国不同。

    大唐帝国吸纳了大量外族人口,使得众多胡人得以进入唐军体系,来学习那些眼花缭乱的军事知识。

    再加上胡人好勇斗狠,势力繁多,战事一触即发,毫无防备之下,从而产生了阵前斗将,以将军的勇武来带动军心士气。

    没错,唐末时期,才有真正的阵前斗将。

    但也仅是少数,多用于突然而至的战斗。真正大规模战争之下,依旧是以主帅为主,指挥三军阵战为要。

    现在嘛,华雄与阎行,脸色凝重起来。

    跑到阵前,与羌人斗将

    不说别的,光是两人纵马到了阵前,那些羌人会客气

    指不定就是万箭齐发,骤时可就死的真冤了。

    在他们的认识之中,猛将的作用只有两个。一是用来冲阵,凭借猛将的勇武,带起周围士兵的悍勇,来打破敌人阵型。

    二来是保护主将,以免主将被贼人围杀,或是战事不利时,护卫主将突围。

    斗将

    还是第一次听说。

    不过,身为猛将兄,二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刺激。高诚一句置疑,让两人心中不禁掀起愤慨之心。

    “回禀君侯,末将视彼等胡夷,不过插标卖首之徒,何惧有之!”

    华雄怒发须张,声哄雷音。

    阎行在侧,也是紧握双拳,不甘受辱。

    “好,本将这就着兵马掩护汝等出阵,此战胜负,在此一举!”

    “末将定不负君侯所托!”

    很快,两人提着长毛,胯下良马飞驰,领着千余将士疾驰出阵。

    “边章小儿,某乃大汉安西将军帐下华雄是也,尔等蠢贼,可敢与某一战否!”

    阎行率领千人压阵,华雄飞马而出,奔至羌军阵前,虎视熊注,高声大喝。

    蓄力怒吼之下,声传二三里。

    边章见有汉军出阵,也是一阵不解,正欲询问,便有士卒来报。

    “回禀统领,汉军之中有一将出阵邀战!”

    噢~

    这高子明又在搞什么幺蛾子

    咦~

    莫非是欲效仿公子友擒莒挐之事!
1...6263646566...1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