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重返大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易风一边洗着牌一边笑着道,这个时代就是如此,普通的百姓为了一天两顿而奔走,一天三顿都是奢望,而那些豪门世家,却个个家财巨万。平时不停的买地买地,置办产业,金银都挖穿窖藏在地下。这次大兴银行在京开办,前后三次募集资本,那些个大家族过来入股,最少的都是十万贯,十万贯以下的都拿不出手。前两次募集资本,轻松的就募集到了五百万的本金。而在这次民部刚与大兴银行签定了贷款合同后,京师中就有更多的豪门贵戚争着要来入股,拉着一车一车的真金白银前来,易风不得不临时召集股东大会,最后同意第三次扩股,短短三天,前来入股的人是络绎不绝,三天时间,最终易风只选择了三十名新股东入伙,但他们却带来了五百万雄厚的资本,使得大兴银行如今的投入总资本达到了一千万。这么大的一笔资本进入,大兴银行支付给民部的那五百万贷款,甚至都不用从总行和其它分行借调,直接就全额拔付给了民部。李密也正是前几天那三十个新入伙的股东之一,投入十万贯,但却是这批新股东中出资最少的一个而已。
京师有钱人之多,也确实让易风大开眼界,朝廷打仗没钱,可那些大家族却个个家财万贯甚至是百万贯。
“参政为何要主动向朝廷提出征收这个利息税和营业税呢?”李密最终还是忍不住问道,在他看来,易风是银行最大的股东,这么做,明显与自身利益不符啊。
“有舍才有得,银行这个新兴产业,利益这么大,你真当没有人觊觎眼红?我们若是不主动拿出一部份收益来上交给朝廷,你真以为我们能做的长久?”
李密连连点头:“我明白了!”
刘文静在一边羡慕的道,“我也好想能参一股呢,可惜本钱不足啊。”
易风一边端牌,一边道:“你若真有这想法其实也不是没机会啊,眼下银行正向各州扩张,按银行的发展计划,是要做到在各州都要设立一个分行,甚至将来在各县都能设立一个分行,把银行的网络做遍全天下。你完全可以把钱投到其它准备新开办的分行去,在京畿之外的新分行,就算是一万贯,那也足以占到不少的股份了。就算收益不如京师洛阳扬州等这样的大城相比,但也是个很不错的投资了。”
刘文静一听,当下就坐不住了,“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回头我就去看看。”
李密这时也问道:“参政,我刚在大兴银行里入了股,我还能到其它新开的分行入股吗?”
“当然能,只要你有钱,我想这不是问题。”易风的银行模式搞的是加盟联锁形式,总行与各分行之间虽然业务往来,但又独立核算成本利润,总行占据分行的一定股份,但并不追求股份占多数。易风是不介意更多股东投资分行的,加盟入股的人越多,那银行就能更快的把业务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去,最终的目的还是抢占先机,织制一张庞大的银行网络。易风要的只是这张大网的控制就行了,至于股东们投资和分享利益,他完全不反对。当然,想入股也还是有些条件的,除了有钱,还得是当地有声望的人,这样的股东吸收进来,才是对整个网络最有帮助的。李密么,累世公卿豪门,有钱有地位,这样的关陇集团核心家族愿意加盟,他自然是欢迎的,这样的人多多益善。r1152





重返大隋 第350章 请立赵王为皇太孙
晚上,易风照例在李丽仪的屋里休息,自从这位正室入了门后,在大兴的陈媌,萧素美两位侧室都很低调,基本上没有要与大房争宠别苗头的意思.易风也很照顾李丽仪的感受,婚后这些天晚上一直歇息在她房里.每天晚上也是尽可能的温柔,在王府其它人看来,赵王与赵王妃这对新婚夫妇关系极好,好的蜜里调油.
今晚,易风与李丽仪亲热温存过后,李丽仪很快就趴在易风的怀里睡着了,甜蜜而幸福.
易风心里有事,臂膀搂着如同一只小猫一般蜷子白玉般的身子睡着的李丽仪,另一只手一下一下的抚着她散开的乌黑秀发,脑中却是忙碌的很.
自从到了京师以后,易风对太子杨勇一直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事实上,他甚至到现在为止,还一次都没有正式去东宫拜见过杨勇.表面上,大家心下都以为这是因为元太子妃之故,赵王因而对太子有不满,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至少不完全是这样,但他乐得大家这样以为,甚至在皇帝那边,对于他如今跟太子的关系,他也确实是这样表露的.不过现在,他觉得自己避不过去了,昨天皇帝和皇后让人赏赐了一批蜀锦给易风夫妇,送东西的是皇后面前的红人,内侍省王海外的另一位长官内侍张权.张权向他转答了皇后的话,让他有空也去东宫走走,莫要跟太子的关系搞的太僵了.毕竟他们是父子.
太子曾经两次召易风去东宫,但易风根本没理踩,以没空为由拒绝前去.昨天皇后派人传话过后,东宫的太子家令唐令则又亲自来了一趟,说太子今日在东宫举办家宴,让已经出宫居住的诸位郡王回去参加.唐令则同样也带了话过来,在易风的书房里,只有他们两个人的时候,唐令则转答了太子的话.”太子准备上奏天子,请立赵王杨林为皇太孙!”
这是个出乎易风意料的事情.但唐令则没有开玩笑,他甚至很真诚的告诉易风,这个提议是由左仆射高飃首先向太子提议的,然后兵部尚书柳述,上柱国贺若弼,史万岁等人都表示赞同.
易风心里马上明白过来这事情极有可能是真的.至于曾经恨不得杀他一万遍的太子杨勇突然要请立他为皇太孙,这事情看似复杂,但与当下的形势一对照,却也很清晰明了的.刚刚的王世积一案,对太子党打击巨大,先前燕荣案赢得的一点点优势,全都陪进去了.王世积一案,三个上柱国被免官夺职下狱,连太子党的二号人物高飃都因此被牵连.让皇帝一脚给踢出了朝堂.眼下的形势,对于太子党来说真有些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了,所有人都意识到了一点.一旦晋王杨广这次统军北伐成功,凯旋之日,极有可能就是太子被废,太子党覆灭之时了.
他们不可能不自救,但凡有一点机会,就绝不会放过.高飃执掌朝政多年.对于皇帝的心思也算能看透几分.他这些天呆在家里左思右想,要想改变目前这种局势.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希望寄托于赵王这个变数上.赵王就是如今最大的一个变数,也是如今太子一系中唯一最有可能帮助他们改变这恶劣局势之人.但赵王一直以来对太子若即若离,这让高飃感觉很困扰.虽然表面上看来,如果太子被废,赵王一样会受到极大的牵连,可如果赵王不管不顾,那他们还真没有什么好说的.想来想去,高飃想到一个办法,赵王也许现在还意识不到太子被废的重要性,也许是他看不到支持太子的明确好处,那他们就让赵王看到太子被废的可怕后果,让他感受到支持太子的直观好处.
”请立赵王为皇太孙!”
这就是高飃闭门苦思多日的结果,由太子向天子请立赵王为皇太孙,如此一来,就等于明确的给赵王许下承诺,确立其在太子一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直观利益.一旦将来太子继位为皇,那皇太孙赵王就能会直接被立为皇太子,这样的好处再明显不过了.而赵王一瞪为皇太孙,那他可就彻底的绑在太子的战船上了.因为皇太孙的地位是建立在皇太子是杨勇的基础上的,一旦太子被废,到时皇太孙的地位必然不保.
高颍希望通过这个办法,彻底改变眼下赵王对太子若即若离的关系,把他彻底的绑在一起,共同进退.
这个提议刚告知杨勇时,杨勇脸胀的紫黑,难以接受.他恨不得能将易风抽筋剥皮喝血吃肉,让他请立易风为皇太孙,这怎么可能.但当高飃把眼下他们的处境仔细的一通分析后,杨勇却不得不沉默了.他确实是恨易风,恨这个孽种,但他更想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而易风如今,却已经是朝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了.他是幽州大总管,朝廷五大总管之一,管理着三十二州,十个总管府,另外还有三个骠悍的塞外蕃部.此外他还与襄国公主之女成亲,与关陇集团中的核心家族李氏家族联姻,甚至通过许多最新的情报显示,易风还有一支不小的兵马,和一笔不菲的钱财.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极得皇帝的宠信,以皇孙的身份,却已经达到皇子的待遇,甚至还在秦王蜀王的待遇之上.
从某方面来讲,如果赵王真的被皇帝认可,被立为皇太孙,那么反过来,太子甚至还能借此稳固自己的地位.毕竟,易风如果当皇太孙,那太子肯定得是杨勇,不可能太.[,!]子是晋王,皇太孙却是杨林.
易风躺在床上不断的分析着,最终认为太子和高飃们的计划是很实际的,若真的成功,对太子党来说是个极大的胜利.如果自己真能当上皇太孙,这确实是个很有诱惑的事情.要说易风不想当皇太孙,那是假的.皇太孙虽然不如皇太子,可却也等于提前定了储君地位.虽然说,如果太子登基后,他这个太孙将来有可能会被废,但那是以后的事情,如果现在他能做上太孙,那对于他名望上的提升是极高的,这是一笔极大的政治财产.假如,万一,哪一天太子没等到接位就挂了,那他这太孙可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了.
不过如果他真的跟杨勇合作,来谋取这个皇太孙之位,只怕杨广那边对自己的态度就会改变了.
一瞪为皇太孙,只怕杨广对他的那点信任马上就会消失了.
可是让他拒绝这个提议,还真是很难啊.他甚至在心里想着,也许自己可以先联合太子把杨广给搞下去,然后再想办法把杨勇给弄球了.不过这种念头只是刚一升起,他就不由的摇头.太冒险了,当上皇太孙虽有好处,但却很可能马上让杨广跟他反目,而杨勇也不可能真的能值得他信任,一旦杨勇稳定了太子之位,等他将来继位了,难道还真的会立他为太子?
这一个晚上易风左思右想,一夜未眠.
第二天,易风早朝后来到了杨素的官厅公房.
易风现在的公房就设在皇城内的尚书省,和尚书省右仆射其实是在一个院里办公.自从他担任了参知政事这个临时副相官职后,他跟杨素这个右相其实有很多工作上的接触,平日也经常会相互窜窜门.
开口先是一通关于医药品采购招标的进展,说了大半天.
”嗯,参政主持的采购之事进展不错啊.”
杨素早看出易风来肯定不是只为了说这事的,当下也不点破,与易风嗯哈的说了邢话,然后打了个理由把几名下属给打发了出去.
人都出去了,易风也就懒得再谈这些民.他直接把今天杨勇让太子家令唐令则前来转告的话告诉了杨素,”太子他们坐不住了,高飃给太子出了个主意,让太子向皇帝请立我为太孙,想把我彻底拉上他们的贼船.”
易风如果真被立为皇太孙,这个事情带来的变化是极大的.杨素身中宰相,一眼就看出了高飃这条计划的高明之处.一个皇太孙之位,一经抛出来,不管易风是不是太子的亲儿子,也不管太子有几分真意,仅仅只是这样的一个名头,已经足以让无数人心动了.
可赵王却马上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这就等于是在向晋王表明他的态度,他不会跟太子合作.
杨素真有些佩服这位年青的赵王,遇上这样的事情,居然还能如此镇定.
沉思片刻,他开口道:”我看赵王不如暂时先去东宫一趟,我担心殿下若是拒绝他们,弄不好他们会有什么狗急跳墙之举.”
”我是绝不会支持太子的,请越公向晋王转达我的这句话.”易风向杨素道.
杨素看着易风起身离开,脸上的笑容收了起,陷入沉思,他没有想到高飃会出这样一招,对于易风刚才说的那些向晋王表忠心的话,其实他心里并不相信.(未完待续)




重返大隋 第351章 愿做太上皇
(感谢18991899的支持,谢谢!)
当易风离开他的官厅以后,杨素马上让人去找了自己的兄弟杨约前来,又把自己的长子杨玄感叫来旁听。杨约听完兄长说的刚发生在这里的事情,走到窗边看了看外面的院子,又走回到一侧墙壁下的榻上坐下。
“这是一个聪明人。”
一想到年青的赵王居然没有被皇太孙这三个字给砸昏头,杨约又加了另一个评语:“还是一个相当有野心的人。”
杨素回到公案前,他变的心事重重。
他如今虽然坐到了尚书右仆射的位置,甚至已经成了尚书省实际上的当家一把手。可他也很清楚,今天他能坐上这个位罢,明天他就很有可能会丢掉这个位置。当官当到了他这个位置,处事能力其实已经不是第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站队。再有能力,站错了队,都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如果可以,他并不想掺入到什么皇子夺位的这种斗争中去,可到了他这个位置,他也躲避不开。他要么选择一边下注站队,要么,就只能起身让位走人。他不愿意起身让位,而且就算他想让位,那些对手也不会让他安心的离开。
他已经选择了晋王这边下注,押下去的不单单是他的官职爵位,还有弘农杨氏家族一族的未来前途。
“赵王真的能拒绝的了皇太孙之位的诱惑?”杨玄感自问。如果是自己,他绝对拒绝不了这样的诱惑。他将心比心,认为杨林也不可能拒绝的了。甚至是这么轻易的就拒绝了。他觉得易风没说实话,也许他现在不一定就真的倒到太子一边去了,但他心里肯定已经动摇了。“也许他想两面下注,或者想要观望,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可他并非太子之子,就算他现在为这皇太孙之位而站到太子一边。将来太子即位,难道他还会让杨林做他的太子?”杨素反问。
“这还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杨约也叹气道。“还是直接告诉晋王吧。这事得看晋王自己的决定。”
杨素问杨约,“你觉得晋王会相信赵王吗?”
“难,可除了相信,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杨约问。
“让晋王自己拿主意吧。”
下午。杨素前去见杨广,以商议北伐之事的理由。见到杨广后,他立即让杨广摒退了其余闲杂之人,然后把这件事情如实的禀报了杨广,并把易风最后让他转告的那句表明忠心的话也一并说了。
杨广的脸一下子变的很难看起来,他没想到会突然发生这样的一个变化。今日的杨林,已经不再是昨日的那个易风了。如今的杨林的地位权利,已经让杨广都无法轻视,他成了左右朝局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如果易风倒向了太子。那两边的实力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越公怎么看?”
杨素想了想,还是如实的回答:“某觉得赵王是个相当聪明的人,他不应当会受这表面的诱惑。太子所谓请立赵王为皇太孙之事。某觉得其实不过是一个骗局。就算他真的向天子奏请立杨林为太孙,就算皇帝也真的因此立杨林为太孙,可事实上,他这个太孙也只是相当于太子世子而已。太孙真想要当上皇帝,那还得等太子当了皇帝以后,还得先当太子然后将来才能继承皇位。但那是太遥远的事情了。充满变数。而赵王与太子之间的真正关系如何,想必赵王自己也心知肚明。因此只要赵王没有失心疯,那么他就会清醒的认识到,这一切都只是太子为了稳固他自己地位的一个骗局而已。”
“你相信杨林?”杨广追问。
“赵王如果选择站到太子一边,对他其实没有半点好处,我相信赵王是个聪明人。”
杨广点了点头,面无表情的叹声道:“你的意思是你也并不相信赵王所谓的忠心,只是认为他是个聪明人,知道什么是对他最有利的?”
杨素沉默,实际上是默认了杨广的话。
“来人,请张衡、段达、宇文述、郭衍前来。”遇上这等大事,杨广还是十分谨慎,他把自己的四大心腹叫来共商此事。
小陈平宇文述坐在那里听完杨素的述说后,脑子迅速转动起来,“晋王,越公,某想问一句,如果太子真的向天子请立赵王为皇太孙,此事究竟有几分能成?”
张衡也在一边赞同这个问题,“自古以来,还从未有过皇太子健在而立皇太孙的先例,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在其祖父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就只有保持世嫡皇孙的称号而已。西晋永康元年,惠帝皇后贾南风害死太子司马遹,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政变,杀贾后,复以太子之子临淮王司马臧为皇太孙,司马藏为皇太孙,也是在太子已故之后。南齐永明十一年时,武帝也是因为太子萧长懋去世后,才立其子南郡王萧昭业为皇太孙。据我所知,经过正式册封为皇太孙的,各朝也就只有这西晋和南齐这两位皇太孙了,北魏文成帝也只是保持世嫡皇孙的称号而已。现在太子尚健在,也没有被废黜,有何理由立皇太孙呢?”
太孙本质上来说其实和太弟、太叔一样,都是除太子以后的其它储君名号,只是太子是皇帝的儿子,太弟是皇帝的弟弟,太叔是皇帝的叔叔,而太孙是以皇帝的孙儿,或者说太孙是以故太子的儿子为储君。
现在太子活的好好的,虽然地位不稳但也还没被废,按历朝制度,现在没理由立皇太孙啊。
宇文述和张衡都抓住了这件事情的重点,如果太子他们没有理由可以立太孙,那么这件事情就不应当是个问题。
杨素却不这么想,他是宰相,经常跟皇帝接触,因此对皇帝算是比较了解,尤其是如今的皇帝,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了。“有没有先例其实并不就是最重要的,没有先例,皇帝可以开先例。就好比,以前谁听说过哪朝有参知政事这个官职,而且还是副相?各朝都没有,但皇帝就为赵王设置了这个开先例的职务。我们谁也不能保证,皇帝不会再为赵王开个先例,将他立为皇太孙。以皇帝如今对赵王的宠信,如果太子真的上奏请旨立赵王为太孙,我觉得也许陛下真会同意。昨天,皇帝皇后还让人给赵王赐物传话,让赵王多到东宫走动,与太子亲近。”
“那这样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赵王的态度了。”宇文述道。
杨素替杨广说出了担忧,“就怕赵王为此动摇立场,转到太子一边去了。如今赵王实力强劲,若是他转投太子,对我们会非常不利。”
“我倒觉得,这事情有些过于杞人忧天了。赵王是个聪明人,不可能为太子虚空画饼就诱惑了过去。”
“但愿吧。”杨广有些无奈道,在这件事情上,说来说去,其实最终做决定的不是太子也不是他晋王,甚至不是赵王,而是天子。如果天子真的要封赵王为太孙,那谁也改变不了。
大兴宫,皇后寝宫立政殿。
略显肥胖的太子不时的拿手帕擦着头上的汗水,正忐忑不安的望着皇帝和皇后。
“立赵王为太孙?”皇后独孤氏手里捧着一个玉如意,不解的望着杨勇,“你怎么会突然想到这个。”
太子尽量装出一副痛心的样子,“当初元妃回家省亲路遇车祸,须弥因此浪落民间,元氏从此郁郁寡欢,后来更是患上心病暴毙而亡,偏偏有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却谣传说元妃乃是云氏下毒谋杀。幸天可怜,须弥认祖归宗,重回膝下,可外面那些谣言传到他耳中,让他一直以为元妃暴毙是被云氏谋杀,因此回京以后也一直对我有成见,我数次让他回东宫,他都推辞不肯。父子之间,如此关系,实让儿臣心中难安。可这事也不能怪他,都是造化弄人。儿臣思来想去,特向父皇母后请旨,请下旨册封须弥为太孙,如此一来,当让须弥明白,我对他是一片直诚实意。他虽然流落民间多年,但如今他回来了,他依然是我的嫡长子,将来我若能继承大统,他就是我的太子。等我百年之后,到时王朝将交到他手上。”
这番话说的杨坚夫妇都有些感动起来,他们之前讨厌杨勇,其中也有一部份原因是对云氏和云氏的几个儿子的讨厌。独孤氏甚至想过,假如将来杨勇继承皇位,难道要让云氏子当太子?
“儿臣只希望能与须弥父子和睦相亲,儿臣也知道须弥虽然多年在外,但却是个有本事的,能文允武,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只要父皇和母后允许,将来陛下可以直接把皇位传给须弥,儿臣甘愿当个逍遥太上皇即可。”
杨坚听到这话,眼睛却不由的都瞪大了许多,他转头与独孤皇后目光相对,各自眼中都不由的闪过一道流光。(未完待续)




重返大隋 第352章 太子、太孙并立
(感谢我爱姚姚、童翊、uwei、历史逝去的真相、18991899诸位的支持,谢谢!)
-------------------------------------
“陛下,臣坚决反对立太孙,这根本就是史无前例,太子既在位,又何须立太孙?国不可无储君,但国家也不能有两个储君并立。∷,”
太子奏请天子立赵王为皇太孙一事,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师,许多官员第一耳听到之时,都以为这只是无聊之人的谣传。李纲是太子洗马,为人正直,很有学问,为杨坚选用太子的老师,担任太子洗马一职。太子洗马,本意为在太子马前做先导。不过虽然天子重其品德才能,选为太子老师,但太子却不喜李纲,因此东宫机密之事,他这个太子师实际上却多不得知。根本不知道,请立太孙,实际上是由高颎为太子所谋划,然后由太子亲自向皇帝皇后请求的。
今日朝会,并非朔望,但天子却将朝会选在大兴殿中召开。许多敏锐的朝官,马上就感受到也许立太孙不是谣言而是真的了。
果然,朝会一开始,太子立即第一个上奏,请立赵王为太孙,而紧接着兵部尚书柳述、刑部尚书戴胄、上柱国史万岁、贺若弼、宇文弼等纷纷附议赞同。
李纲一见这个结果,却没有和太子保持一致立场,反而是第一个跳出来。公开坚决反对此事。虽然太子不待见他,但李纲却是尽忠尽职的为太子着想。这所谓太子太孙太叔太弟。通通都是代表着储君的意思,那就是皇位的接班人。皇位的接班人自然只能有一个。不然天下还不得大乱。因此既然有太子,那为何还要立太孙?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太孙同样是皇帝的继承人,没理由现在有一个太子做储君,又立一个太孙,难道要让太孙做下下任的皇位继承人?这不是多此一举,毫无必要吗?国家只有能一个皇帝,自然也就只能有一个储君。历史上不是没有过太孙,但那都是在太子已逝。而皇孙又已成年的特殊情况之下。太子死,继立太孙,这是宗法制度下的嫡长继承制。他想不明白太子为何有些一举,但他就是坚决反对。
1...163164165166167...2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