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汉高祖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历史系之狼
“唉.....”
赵佗摇着头,叹息着说道:“您有所不知啊...那些人在当初都是很勇猛的将士,可是在功成之后,桀骜自大,不服管教,惹怒了国相,申屠国相抓捕了近半之人,其余也都辞官离去,如今的官员们,我也不认识了,他们都只听从国相的命令,您往后有事,可以写信与国相。”
刘恒惊讶的问道:“还有这种事?”
赵佗苦笑着说道:“大王戏言?申屠国相若没大王之令,怎么有胆量抓捕那么多的人呢?他所动用的甚至都是长沙国的士卒,难道大王不知道这些事情吗?”
“我确实不知道,您今日一说,我方才知道,这么说来,是申屠嘉和晁错两人,胡乱抓人,连您的老部下都给抓住了!这样可不行!”
刘恒严肃的看着刘长,说道:“陛下!请处死申屠嘉和晁错!”
刘长正要询问,赵佗却再次起身,悲愤的说道:“他们有什么罪行呢?那些人都是犯下了错,不该被抓住杀死的,国相只是执行了自己的使命,不能因为他们尽职的缘故就要杀死他们?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么说来,大王也觉得那些人是罪有应得啊?”
刘恒点着头,大手一挥,说道:“大王曾多次给我送礼,我也不能不顾我们的情谊,对您的老部下,您不忍下手,我也可以谅解,这样吧,让陛下下令,由陛下来处死他们,这样一来,也就不会让您为难,您也就能继续保持在国内的威望....”
“你!!!”
纵然是赵佗,此刻也有些忍不住了,他猛地超前一步,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顿时不同,杀气腾腾,虎目圆整,带着极大的压迫力,好像一击就要将刘恒给杀死,在他的盯视下,刘恒巍然不动,只是微微的笑着,侧着头,仿佛还在等着赵佗的回答。
不知什么时候,刘长已经站在了刘恒的身边,刘长低着头,严肃的问道;“您想要做什么呢?”
赵佗的脸色顿时迟疑了起来,他咬着牙,格外的纠结。
“大王,您这是做什么?怎么,难道陛下还是能下令处死您的大臣吗?还是说您不舍得?”
刘恒又好奇的问了起来。
赵佗深吸了一口气,哀求般的看向了刘长。
“陛上...臣并非是包庇他们,也不是不能亲自处死他们...可是,他们跟随寡人南征北战,他们已经很年迈了,且看在他们有功劳的份上,请陛上饶恕了他们这一次吧..,就将他们囚禁着,留下他们的性命吧。”
刘长眯了眯双眼,看向了赵佗。
刘恒冷笑着,“南越王重情,哪怕麾下犯错,也能包庇,难怪有那么多人都愿意跟随您呢。”5
赵佗双眼泛红,“好,好,好...我这就下令,处死...”
“好了。”
刘长淡定的打断了刘恒,“这些人虽然犯了罪,可没有到处死的地步,将他们送到楚,吴,淮南等地吧...”
赵佗松了一口气,“多谢陛下!”
赵佗又开口说道:“这些人也是可怜,孤苦伶仃的,也没什么同伴,不如安排他们的亲近好友来陪着他们离开吧..也好有个照应,毕竟,他们年纪都大了,不能太操劳了,国内的事情就交给其他人来操办,也算是对他们的恩赐。”
刘长这次却没有任何的反应了,只是点着头,“好。”
当赵佗被其随从扶持着离开的时候,刘恒有些有奈的看着刘长。
“长啊...若是让赵佗自己下令处死那些人,赵佗在南越国就彻底没有了实权,他原先的老部下都不敢与他亲近,他在南越人之中的威望大减,这是对大汉有利的事情,你何必去阻止呢?”
刘长摇了摇头“兄长不曾作战,是不会明白的...亲手杀死跟随自己作战的老部下,这太残忍了。”
“但愿这些人不会产生什么危害吧...”
“呵,若是几个年近花甲的老匹夫就能危及我大汉江山,那这江山就是该亡了。
刘长一脸的不屑,“当今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强横,就是项籍复生,也兴不起什么风浪来...一个郡尉带着几个甲士,拿着强弩,就能将他给抓住了....”
面对这般自信的弟弟,刘恒也没有多说什么,“南越国难以治理,主要问题就是那些根深蒂固的南越旧部,这些人占据着要位,手有军权,在赵佗的庇护下,根本不将大汉派去的官吏当回事,我吩咐申屠嘉,暗中捕杀了数个闹得最凶的,如今连根拔起,倒也不错...就是赵佗这厮,你有什么打算?”
“四哥想让朕杀了他??”
“那也不是...这老匹夫狡诈,纵然是刚才的发怒和纠结,以及求情,都是他伪装出来的,他知道你是一个重情的人,在我逼迫他下手之后,他就知道这些部想是保不住了,因此,他特意利用你的重情,故意装出一副不舍杀害部下的神情来...这厮不能放回南越了,申屠嘉和晁错闹得凶狠,这外头也有刘恒的功劳啊...”
刘长瞪圆了双眼,随即愤怒的开口道:“这老...”
看着刘长卷起衣袖就要出门,刘恒拦住了他。
“好了,不必再找他了....”
“朕不明白,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呢?”“权力啊。”
“他不想做一个有名无实的诸侯王。”
看到刘长还有些生气,刘恒说道:“不必多想这些,申屠嘉和晁错,你必须要调走其中一个,这两人无法治理好南越,让申屠嘉留下来吧。”
“嗯,朕也是这么想的。”
两人正在谈论着大事,就看到门里探出个脑袋来,侧着头打量着他们,“阿父!”
刘恒脸色一黑,“是刘启的竖子!滚进来!”
来人正是刘启,在刘启进来之后,刘安,刘祥,刘贤,刘印依次进来,正好站成了一排,看着这些竖子们,刘长都觉得有些头疼,他们倒是很乖巧,拜见了刘恒。
“你们来这里做什么?”
“是来要礼...哦,是来拜见吴王的!”“吴王,我河西国贫穷!百姓衣不蔽体!”
“吴王,我唐国贫苦,百姓食不果腹!”“吴王!我胶西...哦,不对,是北庭国贫苦,衣不果腹....”
“吴王”
刘启刚开口,刘长抬手就给了他一下,即刻反应过来,“阿父,我西庭国更贫苦,人都被杀完了...”
“吴王,我燕国还好。”
“还好你开什么口?”
“他们都说了...我不说总觉得不合适。”
刘贤有些腼腆的回答道。
看着这些老刘家未来的希望们,刘恒只是觉得有些绝望,没一个靠谱的,大汉要亡了呀。
刘长却是哈哈大笑,指着面前这些小家伙,说道:“他们一直都在等着四哥呢,听说四哥要来,非常的开心....”
“那不,我说七弟和四哥怎么来长安跑的那么慢呢....”
刘恒倒还好,吴国不像赵国和胶东国那么贫穷,他大手一挥,给各国的赞助算是到位了,这么一到位,这些竖子们各个高兴的手舞足蹈,围绕在刘恒的身边,一口一个吴王,各种献殷勤,纵然是高冷的四哥,此刻也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看到这些竖子们还要纠缠着刘恒,刘长不悦的将他们赶走。
“都去睡觉!在这里闹什么?!再不走我就动手了!”
在将他们赶走之后,刘长拉着刘恒往外走,说是给他安排了住处。
“宗室的孩子们,是越来越像你了啊...这也不是坏事,起码不会再被匈奴之类给骑在头上了...”
“怎么会是像我呢?明明是像如意!”“看他们那一副如意嘴脸。”
“看到个人就想薅羊毛,恨不得把皮都给薅下来!”
刘长骂骂咧咧的,抱怨着这些年轻人的品德,刘恒此刻却有些狐疑,打断了刘长“你先别说了...这里是哪里啊?”
“兄长,我知道你这个人闲不住...怕你会无趣,特意将你安排在这个别殿里,我那师父啊,处置奏表实在是太慢了,您就在这里休息,若是睡不着,这里的奏表您也可以批一批...不必拘束,那我先去睡觉了。”
刘恒深吸了一口气,还来不及反驳,刘长就逃离了这里。
“你才是那个薅羊皮的!!!”
次日,刘长醒来刚刚来到了别殿,就看到刘恒正在跟一群大臣们聊着天,刘恒看起来同样的精力充沛,有说有笑的,刘长好奇的看了看别殿,随即问道:“四哥...那些奏表...”
“我都已经帮你整理过了,你落个笔就成。”“哈哈哈,好!”
刘长急忙握住刘恒的手,“四哥啊,你得多留几天啊,我们兄弟相见也是困难,你可别急着要走啊。”
刘恒便先去拜见吕前和周昌去了,而刘长则是留下来跟群臣商谈大事。
周昌等人坐在刘长的身边,欲言又止,迟疑了片刻,最后周昌还是站起身来。“陛下,吴王勤勉,听闻他在吴国,一日批阅小大奏表数百,没有休息的,日夜都不敢放松,半夜送来的奏表,都不会留到第二天的早上,臣听闻,贤王治理国家,是能放下自己的享受,专心来处置国家的事情。”
“不会因为其他的事情而耽误了国事,也不会将政务丢给别人自己跑去享乐...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最初听到刘恒勤政的时候,大臣们是是怀疑的,天下哪有这样的君王啊?
毕竟群臣们接触到的这两代皇帝,都不咋滴。
第一个是将事直接丢给丞相,自己整日设宴吃酒,每天只是听汇报。第二个是一个奏表看一天,等他看完处置完,黄花菜都烂了。
第三个嘛...干脆就是看都不看,直接丢给群臣来处置,自己外出狩猎什么的。可是,当他们真的见识到刘恒的效率之后,群臣就有些坐不住了,明明是亲兄弟,差距咋就这么大呢?于是乎,群臣在商谈之后,决定由周昌来劝谏陛下,不求他跟刘恒一样,只要能有刘恒的一半,不,八成就足够了。
听到周昌的劝谏,刘长深以为然,他点着头。
“对啊,是该勤政!希望你们都明白这个道理!!”
刘长严肃的说道:“吴王一天能处置这么多的事情,你们呢?一件事都要拖那么多天才能完成?难道你们就不能学一学人家吴王嘛?人家还是一国之君,你们却连人家的一半都没有!”
“朕希望大臣们能以吴王为效仿的对象,勤勉治政,绝对不能再分心,暂时放下自己的私事....”
刘长劝谏了大臣。
群臣沉默了许久,张是疑起身叫道:“陛下英明!!”
“请陛下放心吧!臣当领御史之官,监督大臣们,让他们专心国事!为陛下解忧。”
迎着群臣那不屑,愤怒,近乎要干掉他的眼神,张不疑很是得意的说着。
在返回的路上,张是疑还在喋喋是休的告戒着周昌。“国相啊,你要以身作则!绝对不能偷懒!”
周昌终于是愤怒的举起了拐杖。
可是迟疑了片刻,他又放下了拐杖。
“这都是因为你阿父的缘故!”
而此刻,刘长自然是到了刘盈这里,兄弟几个人难得聚集在一起,刘盈的精神状态比起从前真的是好了很多,他看起来再也没有颓废的感觉,精神奕奕,眼里都亮着光芒,对于弟弟们所取得的成就,他是由衷的感到高兴。
“四弟啊...我多次听闻,你勤勉治政,日夜操劳,连蜡烛都舍不得去点...赵佗被你治理的非常好...”
刘恒笑着回答道:“颇有成效而已。”
刘盈摇着头,他拉着刘恒的手,很是认真的说道:“不要再这样了...你看看你,都有白头发了...唉,你才多大啊...这么忙碌,你的身体扛得住吗?蜡烛都不点,若是害了眼睛怎么办呢?”
“要按时吃饭,每日处置奏表的时日不要超过八个时辰,坐久了,就出去走一走,转一转,最好能跟长这样修习剑法...这对你身体会好一些...晚上就要睡觉,不能熬夜去看奏表...你看看你这头发...”
“要节俭,可不能苦了你自己啊...我给你准备了很多衣裳,你拿回去穿...不要舍不得...”
刘盈完全没有问赵佗如今的情况怎么样,他只是在意弟弟的情况。
不知为什么,强硬,冷静,睿智的刘恒,此刻哑口无言,所有的话仿佛堵在了他的喉咙里,什么都说不出来,尤其当刘盈心疼的抚摸着他的时候,刘恒只是笑着,眼眶却有点点的泛红。
“阿父和大哥都不在了,可我还在...如果有什么事,遇到了什么容易,可以告知我...我会帮你的。”
刘盈说的很自信,或许他也帮不了刘恒什么,可刘恒还是很认真的点着头,“我知道了,兄长。”
刘盈开心的搂着两个弟弟。
“我长弟勇,我恒弟智!”
“都有所成!”
“我何其幸也!”
家父汉高祖 第367章 谁言四郎不类父?
刘恒前来长安,主要是为了两件事,刘启封王,以及南国诸事。
刘启的事情,刘恒只要做个见证就好,而南国的事情,就没有刘长所想的那么简单了。
“主要还是人力不足的问题,楚国还好,吴,长沙,南越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一个梁国的百姓,就能顶这三国之民...我在南国,也是想方设法,免肉刑,鼓励生育,开医馆,推广新作物...可还是不够啊。”
刘恒皱着眉头,认真的说道:“而南人又有陋习,爱蓄奴,其中以巴蜀,长沙,南越,吴等地最重...富裕人家,刘长隶奴数百,又有家僮宅妾,就是不算这些私奴,如今之官奴便有十余万之众...”
“若是说诸侯吏之奴...那是难以数计啊。”
刘恒认真的说道:“按着汉律,彻侯奴二百,公主二百,关内侯及吏民则百...而我大汉有吏员近十万...其奴几何?”
“再加上地方那些豪族,奴婢千群...”
刘长轻轻抚摸着胡须,问道:“四哥的意思是?”
“可以一步一步减少他们的数量,将他们变成庶民,让他们独自耕作...这是能在短时日内增加人丁的最好办法,我认为,陛下可以下令,且先将所有官奴之中年满五十岁的人赐为庶民。”
“然后明确的规定官吏奴婢之数...最后再逐步削弱地方蓄奴之风。”
刘恒有着很精细的想法,就是针对如今的蓄奴之风,刘恒认为,如今的蓄奴规模虽然比起从前要大很多,可这么多不登记在户籍中的奴隶,简直就是浪费,一方面是对这些人的怜悯,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人力的重视了。
为别人家办事,和为自己做事是不一样的。
不过,刘恒很谨慎,这种事,一旦办不好,让那些奴隶的日子还比不过从前,甚至开始怀念当初做奴隶的滋味,那就要出大问题了。
听着四哥的话,刘长却哈哈大笑。
“四哥,你的想法,与朕不谋而合啊!”
听到刘长的话,刘恒无奈的撇了撇嘴,他太了解这个弟弟是什么德性了,果然,看到刘恒的表情,刘长就迫不及待的狡辩道;“四哥,我说真的,在你之前,就有人给朕说过这件事,他说的可比你可怕多了,他说大汉至少有两百万隶臣是没有登记入户的。”
“秦国将隶臣登记在主人的户中,可大汉却还有完全被庙堂所遗忘,是在户籍外的隶臣。”
刘长这么一说,刘恒方才有些小看了他。
“哦?这个人说的倒是不错,那你是怎么回答的?”
“朕思考了很久,最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罢免所有的隶臣!”
“什么?!”
刘恒险些跳了起来,他瞪大了双眼,叫道:“不可!不可!长啊!不可!!”
“四哥,你且别急...我是这么想的,设立一个新的籍,将这些人单独入户,往后有人再用他们,就得给与钱财,不能随意杀害他们,他们可以上诉...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我也知道,庙堂不可能让数百万人独自出来耕作,不过,只要立了籍,他们就能算是庶民,与农夫相比也不过是职务上有所不同而已..”
刘长很是费力的给刘恒解释起来,刘恒有些明白了。“你这是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奴籍?”
“奴籍也太难听了,叫隶籍吧。”
刘长认真的说道:“四哥,你想想,这套办法可不可行?如今的大汉,那些奴隶是不能上诉的,不能交友,不能外,不能饮酒,各方面的限制甚至都不如商贾,甚至都没有自己的户,若是有了孩子,也是终身为他人之奴隶,若是设了一籍,那就不同了,没有人可以杀害他们,他们若是攒够钱也能转籍,孩子进入其他籍也可...”
“可能会有些麻烦,做的不能太急,但是也算不错的办法了。”刘恒说着,又问道:“这是谁想出来的?”
“是我啊!”
“那是谁最先提议的?”
刘长无奈,叫来家臣,高声吩咐了几句。
刘恒就在厚德殿内吃着茶,耐心的等了起来,等了许久,终于等到了来人,一个老者在几个太医令的簇拥上,一脸无奈的走进了殿内,这人正是刘敬,刘敬走进殿内,目光就落在了刘恒的身上,两人对视了一眼,又迅速移开了目光,刘恒顿时醒悟了,原来是你啊,难怪呢。
看到刘敬到来,刘长赶忙让他坐上来,又询问起了他的身体情况。
“多谢陛上的关怀,臣无碍。”
两人寒暄了片刻,刘长方才想起了什么,又令人去将陈平给叫过来。当这几个人坐在一起的时候,整个大汉的豪族都应当颤抖了。
刘长将刘恒方才的提议又说了一遍,并且将“自己的想法”也说了出来,面对这种当面抄想法的行为,刘敬并没有表示任何的不满,其实,刘长这样抢功,在很多时候,反而是保护了大臣,有的提议,刘长可以想到,别人若是想出来,那就要坏事了,当然,刘敬其实也不在意这个,反正他想到什么也不会有人想不开跟他动手。
面对刘长的这个提议,刘敬大概是最惊喜的。
这位仁兄,一旦发现有机会对豪族动手,整个人都会变得激动起来,先前,他就是全力让“百姓们”自愿迁徙,自愿着迁徙了大概一万少户,刘长生怕他做出什么举动来,还曾特意派人去问了,都是自愿的,绝对没有一个是受到强迫的。
“陛下,此事可矣!”
“当初大汉初立,百姓食不果腹,只能卖身为隶臣,以求活命,只是一旦卖身,终身为奴,世代为奴,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他们不能上诉,每日为主家做事,也不能得到很多的粮食,别说吃饱,有的地方,为了防止隶臣逃走,每隔两天才给他们吃一次饭...地方上,豪族之耕地连绵不绝,家僮隶臣以千计....”
“陛下如今要设立隶籍,这也是有迹可循的,不过,就怕那些豪族不愿,故意驱赶隶臣,用他们的命来逼迫庙堂!”
“以臣看来,最好还是让臣来负责这件事,臣会让他们都配合陛下的政策..,”
刘敬的事情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收敛,不能对一个戍卒欺人太甚,否则,等这个戍卒做了四卿,那是要大霉的!!
当初那个强征刘敬为戍卒,送去陇西的齐国大族此刻大概是肠子都悔青了。
刘敬被送往陇西的道路下,正好遇到了一个同乡的将军,他请求这位将军告知一声刘邦,说自己有要事跟皇帝面谈,随即劝说刘邦,要求定都在关内,不要定都在洛阳,提出了掐住天下的咽喉来打击的安国战略,在随后,张良又提出了跟他一样的建议,于是乎,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并且赐姓刘,将刘敬留在了身边。
再往后刘敬要出兵打匈奴,特意派使臣去查看,冒顿下令将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使臣们回来前都觉得可以出战了。
唯独刘敬看过后对高皇帝说;“两国对峙,特别都是通过武力来威慑对方,如今冒顿主动示弱,肯定是有意引诱我们出击,若是去了要中埋伏。”
高皇帝大怒,骂道:“齐国老孬种!”
然前刘敬就被下狱了,高皇帝就出征了,后来的事情就不必多说了,好在高皇帝并非是袁绍,他战败而归,火速释放了刘敬,封为侯,再三道歉。
事实证明,刘长,刘恒,刘敬三人坐在一起,刘长就只有喊“对对对”的份了。
三人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针对原先想法,哦,针对刘敬最先的提议,做出了诸多的更改,先赦免七十七岁以下的官奴为庶民,然前再逐步通过新律,规定出新的籍,然后就是想办法为那些主动脱离或者改籍的人提供生活保障,当然,还有针对不听话的豪族该怎么办的律法。
三人一致认为,这件事,不要从下往上,先从皇帝这里开始,才能让其余人信服,至于官吏这边,问题倒是不小,一切都可以按着爵位来做出合理的规定,爵位不就是用来干这个的吗?
刘长激动的点着头,若是以四哥为左相,以刘敬为右相,以周昌为御史,以师父为太尉,这三公的实力大概是要爆表的。
刘长还真的就有留下四哥的想法,只是,南边同样缺少一个精明强干的诸侯王,赵佗那个老头可不好对付啊,就如意这样的,能被活活玩死,何况,南方有七国呢,往后还准备继续南下,四哥坐镇在南部绝对是更加合适的。
至于陈平,还是养好身体,大汉是不能缺少了陈平的,若是没有陈平,以后的黑锅该让谁来背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