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铁血少帅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铁帅
但那只是屠杀,他们不屑做,六师的机械化步兵将这些俘虏全部看管起来。
大部队没有时间在这跟他们磨蹭,兰州城就在眼前,他们要立刻拿下兰州。
半个小时之后,六师的钢铁大军成功抵达兰州,看着远处城门口稀疏的人群,以及大开的城门。
他们自是不会放过这种机会,“咕...咕...呜!”所有的坦克、装甲车都开足了马力。
全副武装朝着城门冲去,后面只见一堆黄沙缭绕,人为制造出了一场小型沙尘暴。
原本在城门口陆陆续续进城的百姓,一听见后面那沉重的声音,咦!怎么这地有点发抖,该不会是地龙翻身吧!
可兰州这片从来没有过这种事情呀!结果他们转头一看,只见一片沙尘扬起。
黄沙里面出现了数十个、上百个黑色身影,尽管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可内心总有股子不妙之感。
立马将路让了出来,一瞬间,黑影就到了他们眼前,结果露出来一个狰狞的大盒子,还能动,多奇妙。
“冲呀!”三营是最先进入兰州的部队,他们的坦克向兰州这个古城宣布了现代装甲部队的存在。
后面陆陆续续的坦克开进了兰州城,甘肃督军张广建听闻城池被迫,仓皇出逃。
没想到偌大一个兰州都被南方军封锁了,结果他好死不死的撞在了巡逻队身上,得了,成俘虏了。
尾随其后的十一师临时接管了兰州的治安,留下了一个连的兵力等待四川武警部队的到来。
其余人马跟着六师星夜兼程穿过白银,赶往银川,整个青甘宁的中枢指挥系统已经被摧毁了。
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彻底清理完三省残余势力,也多亏了北洋,将原本根深蒂固的马家势力逐步挖出,慢慢的剔除出青甘宁。
这才让固若金汤的青甘宁出现了破绽,宁夏原本是马家军势力最为稳固的地区,可也最受张广建照顾。
不过当地鱼龙混杂,北洋也没能彻底控制这里,只能任由发展,于是那些个势力分别割据。
这对于南方军来说,那就是一个福音,逐个击破,以团为单位,清剿各个地区主要城市,速度很快。
更重要的是南方军的战略布局,在蒋百里的指挥下,两个师进攻新疆,其余六师、九师、十、十一分别清理青海宁夏两地,至于甘肃早在进攻过程中,被六师拿下了大半地区。
恰好兰州以南地区是甘肃的精华所在,剩下那些地区,在三万四川武警部队手下,不费吹灰之力归附。
民国之铁血少帅 第四百四十章:吓人诺!
偌大一个西北,除了尚在夺取中的新疆之外,主要地区都被南方军收拢了,或者不能叫南方军,因为他们的地盘不只是整个中华以南。
就中华民国而言,人口稠密地区分为两块,一是南方,例如湖北湖南、江西,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所养者甚多,其次是四川,川蜀之地历来是富庶地区,经过满清的移民政策,这里更是人口稠密。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人口大省。
其二就是中原地区,河北河南一带,古来为经济茂盛地区,但是近年来因为战乱频繁,百姓四川流窜,倒是江苏安徽一带人口为多。
南方政府掌控了中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可见其潜力,好不夸大的说,他可以轻易武装上千万士兵。
要知道英美法不过人口数千万,他们动员的兵力就已经达到了千万,而偌大一个中华,四万万同胞,四十抽一,那也得有千万兵。
再说全国资源最为集中区域,一为东北,黑山白水之间,遍地是黄金,这话不假,可是开发程度太低。
二为华北,山西煤矿冠绝全国,铁矿、铜矿也多,不然安庆军械所怎么发展起来的,以及后世的巩县兵工厂。
最后一个就是西北、南方地区,西北多石油、天然气,而南方多稀土、有色金属,两者都是工业命脉,至于优质铁矿、煤矿,直接从东北、山西购买,甚至从美国购买亦不是什么难事。
像其它资源,比不得石油、天然气、稀土、有色金属重要,光是江西的钨矿就已经令人震撼了。
这就是南方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尽管西北资源开发度不够,甚至比起东北来还差,毕竟日本人、老毛子在东北也开发了不少时间。
但是南方政府不怕,因为他们最不缺的就是机械设备,早就想投资开发石油重工业了。
可没办法,南方几省都没有这个条件,唯一用得上的还是琼州一处小矿,至于海底石油,那就更不用说了,技术条件不过关。
这就有点束手束脚了,现在南方军队机械化速度越来越快,光靠进口石油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再说了,这东西怎么能掌握在别人手中。
一旦人家断了你的石油供应,那还打不打仗了,就比如后世德国与苏俄为了争夺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不惜大举动兵。
现在好了,虽然西北最大的石油产地克拉玛依还没有到手,但是一些中小型油矿可以提前开采,足够满足需求。
毕竟现阶段的南方工业化水平还处在基础状态,尽管军工业发展迅猛,甚至媲美德国,可一只脚巨人能活得下去不?当然不能。
这也是为什么南方政府主动投资公家租赁农用机具的原因,比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
工业化的成果并不能只体现在军工业上,更要影响到民生诸方面,甚至带动农业、商业,这样才能稳健发展。
这次战斗的快速震惊了中外,西南三个月战斗结束已经够吓人的了,好歹那里还部署了整整一年。
如果不是提前埋下了西康军这颗棋子,包括四川内部扶持的叛军,以及孙大炮的中华革命军。
也不可能那么迅速结束西南战役,光是云南就够喝一壶的了,唐继尧之所以不行,完全是吃了四面围攻的亏。
滇军撑死不过十万人,奶奶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围过来二十万人,这不是欺负人是什么?
可这西北,也没见南方军的先见之明呀!什么后手、伏笔通通没有,这他娘的就有鬼了。
半个月拿下如此广阔的地盘,还是有反抗势力的地区,这在中华民国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神奇的消息,也给一些人带来了无法言喻的感觉,侧面烘托出了战场外的影响力。
.......
“这消息可以肯定嘛?”新疆迪化督军府内,一名四十几岁的中年人朝着堂下站着的随从问道。
谁也不敢想象这处看似简陋的普通院子竟然死新疆督军府所在地。
而眼前那个穿着朴素的中年人,居然是新疆督军兼省长的杨增新。
杨增新可不简单,尽管是书香名门世家出身,但从小立志匡扶社稷、拯救国家,东汉名将、著名外交家班超就是他男神,人家这目标贼明确。
1889年,十年寒窗熬出头,或许家里也有点关系,总之当年他就中了进士,在当时,这个进士含金量还是挺高的,不比满清末期,是个人都能当官。
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凡当官的没有不喜欢去富庶膏腴之地,因为只有那里可以让他们发财。
像新疆、甘肃、西藏这些鸟不拉屎的穷地方,他们更是畏之如虎,好家伙!去了那不得变苦哈哈呀!
可这家伙是个另类,当时选岗的时候,同年进士没有一个选择西北边疆,只有他愿意去甘肃省中卫县做知县。
别人讥笑他愚不可及,可无所谓,反而说道“古今成大器者岂有成于安乐窝中?昆仑千丈云崖,正好厉我宝剑之锋”。
这多说明杨增新的志气与眼界远非一般人能比的,这也为他以后的青云直上奠定了基础。
果然,不走寻常路的都是豪杰,这家伙愣是没车马随性、家仆在侧,一个人走了数千里成功抵达中卫县。
把当地的官员都吓懵了,哪里来的这种猛人,明明一个天子骄子,愣是把自己搞成了乞丐,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有能力的人在哪都能发展,是金子总会发光,于是,一年不到的时间,他从中卫知县平调成渭源知县,后来有平调平远等知县,尽管这些地方比中卫好不到哪里去,可至少上面的人看见了他的能力。
满清官员也不全是酒囊饭袋,总有几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要不然光靠奉承能当上大官?
结果这家伙愣是把整个西北苦寒之地干了个遍,经过他治理的贫苦县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或者说回暖,至少当地政治清明,百姓不用受那么多剥削,日子也好过得多。
民国之铁血少帅 第四百四十一章:在世班超否?
上面的家伙一看,呦!这穷山沟沟里出来条蛟龙,于是在在1894年,把他升官了,当了个知州算是升了一级。
可这后面藏着一些莫名地东西,毕竟有需求才会提拔这种能臣,要不然不给钱不拍马屁,谁管你呀!
于是杨增新成了河州知州,或许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换个名,银川就响亮的多。
这里可不简单,满清最有名的少数名族叛乱,也就是“河湟起义”,足足四次。
当地回族人民那是一股子怒火和憋屈,骚乱从乾隆年间开始,这是一场宗教斗争。
在西北,伊斯兰教占据绝对宗教领袖地位,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都难敌其锋芒,正是如此,产生了大批世袭掌教,慢慢脱离古兰经的原意,不断压榨百姓。
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不少人都心生异想,试图重新界定伊斯兰教义,与佛教相同的是,同一个宗教里面有不同分支。
这些所谓的新生阿訇不断追求其它教派,其中,甘肃安定县回族阿訇马明心最为显著,他鼓励人们信仰伊斯兰教哲赫林耶派。
说实话,人家这教义这不错,难怪得到大批信众的支持,毕竟伊斯兰教的信众基础深厚,所以迅速传播。
并且他亲自前往撒拉族聚居的循化传教,受到当地仁德踊跃支持,撒拉族贺麻路乎、苏四十三拜他为师,于是这只教派也就被伊斯兰教徒称作新教。
新旧两派伊斯兰教徒之间必定会产生冲突,马明心这个作法无疑是在虎口夺食,那些世袭掌教又岂会放过他?
要知道,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由世袭土司、掌教牵头,同时笼络地方官员。
这样子,新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受到打压,两派竞争愈演愈烈,等到苏四十三成为循化哲赫林耶派首领之后,这种矛盾瞬间被扩大。
苏四十三可不是他师父马明心以及师兄贺麻路乎那种的老实人,老老实实不愿与人争斗。
他可是个有大志向的回族,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他,那就是枭雄,宗教界的枭雄。
在他的带领下,当地新教以碾压性的优势,死死压住旧教,这就引起了统治官员的不满,1871年4月11日,陕甘总督勒尔谨忍不住了,亲自让副将新柱带兵去循化搞一下。
暗地里的意思很清楚,要是新教不愿意臣服,那就送他们下去见真主。
果然,这种作法彻底激怒了新教,人家可是整个循化宗教界的大佬,或者说是统治者也恰当,苏四十三就是龙头,根本不管你满清王朝,带着人就把新柱杀了。
并且顺势夺下了起台堡,兰州知府杨士玑成为这场暴乱的首个牺牲品,新柱档次不够。
有人不是说过吗?一只有信仰的部队才是最可怕的,回族作为中国元朝等级制度的产物,或者说融合了大批优秀民族的基因,自身勇武绝伦,并不逊色于蒙古人。
尽管苏四十三不是一个强大的统帅,可他掐的时机很准,新旧教派之间矛盾已经到了一个无法磨灭的地步了。
但是宗教矛盾很好的被转移到统治者身上,借势推翻的当地清王朝统治基础。
于是河州署知州周植成为了第二个牺牲品,只不过他在城破之前就自杀了,算是为家人留下了一份遗产,也为自己留下了一份清名。
满清为了安抚西北官员,势必会加大,抚恤力度,周植也就自然而言成了一个典型,那么他的家人也会得到也好的处置。
战争的另一个用处就是加强集权,清除异己,不管是不是苏四十三做得,总之起义军另一个首领韩二个死了,变成了一家独大。
连续不断的急报彻底将大西北扰乱了,此时此刻心中最慌的莫过于陕甘总督勒尔谨,他可官不小,包括甘肃、陕西、青海、宁夏四地,妥妥的重臣。
可是不是忠臣就说不定了,至少现在他要保护好剩下的地方,不让叛军侵扰,否则乾隆不会放过她。
你以为乾隆真的只会吃喝玩乐,这也是一个有能耐的皇帝,至少清朝相比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皇子皇孙都成才的多,这多亏了早期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雍正流传下来的传统。
皇子皇孙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接收严苛的教育,差不多早上三、四点的时候,他们就要出发进宫读书,换做现在,没人敢想象。
不过河州已经不在官军手里了,边上的狄道州也就成了屏障,勒尔谨集结了大批部队进行防御。
说实话,靠这些老爷兵,还真就说不一定,谁知道叛军会不会过来,你跟人家那个杀红了眼的相比,那就是软脚虾。
不过,他没想到叛军,或者说起义军真正目的暂时不是攻城略地,呵呵!
苏四十三起兵的大义就是救出马明心,不然这批教徒会听他的吗?
此刻正押往兰州的马明心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只有救回了这个新教领袖,才能号召全西北的回族教徒,站起来反抗。
或许想法是好的,行动也不错,集结了三千撒拉族、回族勇士,浩浩荡荡前往兰州,兵锋之锐,直接攻破了西、南两个关城。
但是他们少算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满清王朝正处在巅峰时期,是那么容易被干掉的吗?呵呵!
至少这些当地官员不全是酒囊饭袋,而那些绿营也没有反心,因为他们都是满清王朝的利益相关体。
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也是个有眼力见的人,他看出叛军后继乏力,于是龟缩城内,拒不交战,压准了中央一定会派援军过来。
整一个铁盒子,起义军说白了就是一些杀红了眼的暴民,有战术否?有攻城器械否?啥都没有,处理手里那杆武器。
你根本就拿眼前的‘家伙’没办法,呵呵!城高墙厚,更不用说守城的还是经受过训练的士兵,战力再不济,但居高临下防守总是可以的吧!
你拿我没办法,没办法!嘿嘿!气不死你!
民国之铁血少帅 第四百四十二章:河湟起义
起义军久攻不下,素手无策,但是满清不会,中枢系统不是傻子,粘杆处将详细的情况上报给了乾隆,而军机处根据这些,迅速制订了战略,并且派大学士公阿桂、尚书和坤担任此次战斗的总指挥。
别以为人家和坤真的只会贪钱,没有本事的话,乾隆又岂会重视他?甚至一而再再而三放过他,军事主官是乾隆年间赫赫有名的将军阿桂,他就是一个后勤指挥,双方配合无间。
在起义军攻城的这段时间,陆陆续续抵达兰州的清军差不多有上万人了。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一万人,怎么着也能干死一堆散兵游勇,要是不行那就真废物了。
苏四十三还是有点眼力见的,兵力悬殊,正好打兰州也烦了,奶奶的,破城墙,挡了老子这么久。
索性带着手底下那些信众,找了个易守难攻的地,好家伙,兰州边上最险峻的华林山就被他看重了,真不错,四周山势巍峨,居高临下,一览无遗。
而且这山林并不缺武器,简陋的雷石滚木还是ok的,把小树削尖了,那就是长矛。
尽管清军人多势众,但是在这种地方,你以为是平原,摆开阵势来一架,啧啧啧!都不知道打了多少次进攻,总之每一次赢了。
不过,清军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缺人,整个西北甚至华北的兵都可以往兰州调集,正所谓源源不断。
嘿嘿!起义军三千人就算钢筋铁骨,那也吃不消,最少十次战斗,只剩下几百个人能打,剩下要么是尸体,要么是重伤等死。
山势固然险峻,要不然清军也不会久攻不下,可消耗战对于人数稀少、后继乏力的起义军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清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已经感觉到了这群‘叛匪’的无力,就连平时扔下来的石头都少了。
于是,在6月15日,清军主将阿桂重新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趁乱攻上了山。
可惜的是,没能全歼起义军,尽管苏四十三当场身亡,连带着身边数百人也死了。
但是漏网之鱼还是有几个的,那些个残军眼见首领身死之惨剧,正所谓哀兵必胜,仅仅数十人竟然杀上了几百清军。
并且在华林寺,依托四周院墙,以及寺内囤积的粮食,足足坚守了二十天。
清军无奈只能动用大杀器,红衣大炮或者说进化版的大炮,不断轰击这座有历史的寺庙,结局可想而知,起义军全军覆没。
可是战胜的喜悦并没有将笼罩在西北大地上的阴霾吹散,这次起义彻底激怒了乾隆。
他是一个好面子的皇帝,满以为自己的管理成绩能够超过前面两位,却没想到居然爆发了起义,何其可笑!
恼羞成怒的乾隆下令捕杀了上千起义军,这还只是一个零头,古来恐惧的连坐法也在河州实行了。
新教首当其冲,976户信众无一生还,撒拉族12工仅剩三工,死伤者何止上万。
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发怒了,底下人自然接到了信号,不少想拍龙屁的人试图利用这些教徒达到自己升官发财的目的,新任陕甘总督李侍尧就是其中最显眼的一个。
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是一马当先,一个所谓的“办理兰州军务善后各事宜”章程,不只是杀人,更把那些侥幸残存的人当做奴隶,生生压榨出最后一丝价值。
人家可不是单独争对河州循化地区,更重要的是把这个范围扩大再扩大,甚至波及了整个甘肃地区的回族,因为在他们眼里伊斯兰教都是一家。
毋庸置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回族等少数民族百姓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会反抗。
于是乾隆又得到了他人生又一个惊喜,一名叫田五的回族伊斯兰教徒正式掀起了反抗满清的运动,这一次运动是整个甘肃回族的集体行动。
波及之广简直震惊,尽管处在上升期的满清王朝成功有一次镇压下来了,但是隐患始终埋下了。
同治初年,也就是满清迅速下滑的时候,还是这个地方,一个被压榨了上百年的苦难区域,河州地区的回族百姓又一次反抗。
这不是一次宗教矛盾引发的,恰恰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民族矛盾,满族与回族之间不可磨灭的仇恨之火熊熊燃烧。
河州所有伊斯兰寺门宦联合在一起,集合了整个河州的回族教徒的力量,在花寺门宦大阿訇马占鳌的指挥下,起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河州城。
但是满清此时的力量依旧强劲,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越要死越挣扎,的确,更何况现在满清还有不少能人,左宗棠就是其中非一位。
恰恰也是左宗棠带领清军进行剿匪运动,这群‘起义军’在他们眼里那就是叛匪。
名将风采可见一般,兵锋之锐,迅速攻破了起义军占据的金积堡,并且马不停蹄朝着河州赶来。
马占鳌也不是简单货色,能这么堂而皇之带领回族教徒反抗满清,自是心里有谋划的。
他提前选好了地方,准备在太子寺和清军决战,并且这番行动得到了循化撒拉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的支持,帮助他们挖掘工事,赶在清军之前做好了准备。
这番举措达到了最初的目标,将清军死死挡在了太子寺一线,但是两方对峙并不利于回族起义军。
所以,他们决定主动出击,同治十一年正月初四日,这一天寒冷无比,也是刚过完年,大家都走亲戚的时候,军队自然没有这么舒服,可也不缺抚恤,好酒好肉伺候着呢!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趁着清军吃喝玩乐,没有心思打仗的时候,一举击溃他们。
说干就干,马占鳌集结了起义军里面所有优秀的弓手,还带了不少农夫。
或许所有人都不明白他想干什么,可第二天,清军就懵逼了,怎么答应外突然出现了三座城池?
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西北的寒冬绝不是南方的阴冷,而是堂堂正正的阳寒,水一浇上去,立马就结冰了。
民国之铁血少帅 第四百四十三章:嘿!谢谢!
说是天赐良机也不错,总之马占鳌带上了民夫,垒土筑墙,就那样稍微将土拍成矮小的样子,把水往上一浇,立马凝结成冰,那家伙!绝不比精修的城墙防御力差。
突如其来的三座城差点没把清军吓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立马就有清军将领带人进攻,准备摧毁这几座样子货。
却没想到这是真货,不只如此,马占鳌调来的弓手居高临下,可算给了清军一个教训。
先锋官马海晏的指挥艺术,啧啧啧!那叫一个杠,火枪手埋伏在墙下洞里,谁也想不到这几座冰城下面居然还有埋伏。
等到清军快接近的时候,一阵枪击,倒下一大片,然后城下埋伏的刀手全部冲了出去。
这一仗算是完美结局,呵呵!记名提督傅先宗当成被击毙,剩下的清军仓皇逃窜。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同年同月十一日,天空扬起大风沙,回族起义军趁机偷袭了清军营地,清兵右路指挥、记名提督徐文秀当成被杀,其余清军死伤无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