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开工厂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高度城市化的江南以及庞大的市民阶层,面对来自北方的工业力量冲击,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重新拿起锄头,重回田地间,显然不可能,他们必定会迫于生计,向其它地方寻找生路,江南未来的生路在什么地方
谁知道呢
 
第227章 现代化的生活(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谁成为首辅对我更为有利
有些事情总是需要提前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总好过临时来个措手不及,现在是万历七年,万历十年……
那一年,张居正到底是怎么死的来着
不过,这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居正身后怎么办。
对于施奕文来说,这才是他需要考虑的。
“张四维、马自强、申行时……”
念叨着这三个人的名字,施奕文的心里叹了口气,果然和历史上一样,一但张居正发生什么意外,论资排辈到时候就轮到张四维了。
事情不好办啊!
有些事情需要提前做准备,但也就是仅仅只是如此罢了,心知自己无力左右大局的施奕文,最终还是把这一切都隐藏于心底。然后继续着自己的事业,在往铁厂去的路上,他可以清楚的看到现在这里的变化。
曾经一望无际的田地间耸立起了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厂房,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在卢沟河边又新开了几家布厂,包括英国公在内的京中几家勋臣,也投资创办了织布厂。
现在的卢沟河畔,就像是工业园似的,凭借着水力优势吸引着京城的勋室豪门于这里创办布厂。有了他们的介入,曾经看似铁桶一块的江南布匹对九边布匹供应垄断,也被打开了一条缝隙。
“再有几年的时间,估计江南的布匹就会被挤出北五省的市场了。”
自言自语着,施奕文来到了新村的工地上,在工地上到处都是劳作的工匠,他们正那里修建着一座座宅院,那些宅院是为工厂的工人们准备的。
置身于如棋盘一样整齐排列的红砖瓦房之间,施奕文突然感觉有些时光的错愕,似乎像是置身于后世北方农村似的,一样的红砖瓦房,一样的前后左右整齐排列,只是少了些东西。
高耸围墙、玻璃窗……
前者是为了省砖,降低成本,至于后者,则是因为没有。
“也许,应该办个玻璃厂,生产平板玻璃。”
施奕文自言自语道。
“似乎京城原来就有玻璃作坊。”
尽管玻璃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但是玻璃却在中国发生了偏差,朝着仿玉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他曾见过这个时代的玻璃制品,根本不符合他的需要。
“回头可以考虑一下,没准还能顺便把玻璃镜给解决了。”
尽管在空间里有很多玻璃以及镜子,而且只要施奕文愿意,随时可以制出很多镜子,但直到现在,他还是没有把玻璃镜卖出去,之所以这么谨慎,一方面是因为那玩意的暴利足以让任何人为之疯狂,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不能让皇家觉得玻璃镜很廉价。
如果办家玻璃厂,在生产透明玻璃之余,制一些巴掌大小的镜子,顺便挣点小钱,倒也不错,毕竟,各地,尤其是南方的那些土豪可不介意花大价买镜子。
心底这么寻思着,施奕文来到其中的一栋已经盖好的房子里,屋子是典型的80年代北方农家小院——中间是进深8米的堂屋,两边是两间同样大小的偏房,分别隔开成四间卧室,再加上一旁的两间厢房,这屋子确实不错啊。
红砖砌墙、墙缝沟填水泥、屋里内墙用麻泥糊墙,又刷了一层大白,那是用熟石灰调水做成的涂料。尽管每间卧室的面积只有十二平方多一点,但在施奕文仍然显得颇为得意,
“要是再做个顶,这屋子就是搁90年代,那也新潮的很!”
这些房子完全是按照八零、九零年代的标准修建的,能不新潮吗搁这个时代恐
第228章 自来水(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我们要在这里建一家自来水厂!”
置身距离工厂足足有数里之远的河边,施奕文指着河边的一块地对徐思诚说道。
“自来水厂”
徐思诚不解的问道。
“对,就是水厂!现在这里有包括咱们的铁工厂、纱厂在内,一共有了十三家大小不等的工厂,算起来工人已经有七八千人了,这些工人现在是住在宿舍内,但很快,他们会在这里建起房子,就像那些流民一样……”
手指着工厂附近的一些简陋的屋棚,施奕文说道。
“这些原本只是为了在工地上务工,聚集在这里的流民,有很多人已经做起了小买卖,专门做工人的生意,还有不少人进了厂子,这里看起来有些混乱,可谁都能看出来,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市镇,将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自然有用水的需求,总是靠着水夫拉水车送水,肯定不是办法,水夫拉水车送水,吃水肯定够用,但是将来这里肯定还会出现染布厂之类的用水大户,甚至就连同铁工厂那边,每天也需要很多少,咱们不能等到水不够用的时候,再去考虑这个问题,现在就要着手解决它。就在这……”
手指着河边的空地,施奕文笑道。
“在这建一家自来水厂,就是用管道供水水厂。”
其实,用管道供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早在罗马时代,就已经使用铅水管供水,即便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在英国也有管道供水,当然水只是通过管道运到伦敦中心,居民们必须自己搬水。而早在百年前,伦敦就拥有超五十公里的输水管道,既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或者铅制的。到了十八世纪中期,铁制的管理基本取代了木制的管道。
因为遵化铁厂的产量足够满足要求,所以施奕文自然选择了铸铁管道,这并没有什么技术困难,相比于管道,真正难题在于自来水厂的整体设计。
尽管有些困难,但最后施奕文还是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找到了《农村简单自来水工程》的简易技术资料。
通过地形查勘,施奕文选择建立水厂的位置,位于距离工厂四里有余的河边,那里的海拔高出工厂数米,比较容易借助自然海拔供水,水源的位置既不太高也不过低。
因为这个时代的河水并没有化学污染,所以可以直接套用简单自来水工程里取地表水的方式,直接从河中取水,在河堤的另一边挖掘几个水池——原水反应池、过滤池。
“光启、云山,你们应该知道将明矾溶液,也就是硫酸铝钾倒入浑水,搅拌后,会生成许多絮状沉淀。这些沉淀吸附水中的微小颗粒,逐渐沉演,生水澄清。这就是明矾的“混凝作用”。”
在工人们挖掘着水池的时候,施奕文仔细的向他们解释着自来水处理的原理,因为没有氯气等现代化学水处原料,所以只能按照杂志上的资料,用最原始的方式处理水。即便是在古代明矾也都是常用的水混凝剂,所以,对此徐光启等人倒也不觉得的新鲜。
“而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是这样,首先将混凝剂倒入原水反立池,充分搅拌混合,待絮状物沉淀,导引上层清水,分流至过滤池,在那里经石英砂过滤,得
第229章 商埠(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万一要是有人起了歹心,把水管都给偷走了,到时候怎么办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话是庄子里佃农的儿子许一鸣,他的话让施奕文愣住了,他想到当然不是地下的水管,而是将来的铁路,万一要是有人偷铁轨怎么办
“按《大明律》,凡窃盗得财者,以一主为重,并脏论罪,为从者各减一等。按朝廷律令窃盗实为重罪,寻常人绝不敢轻易独犯。”
听着徐光启的解释,施奕文倒没有在意,他突然想到了后世铁路上的备用轨,就那么搁在路边,也没多少被偷,就是再往前满清那会,百姓穷得都揭瓦扒梁了,铁路不也好好的运行了,也没听说有百姓偷盗铁轨导致铁路运行不畅的。甚至一战那会铁价贵到几斤就换一块大洋的时候,也没见着那几条铁路被贪利的百姓给扒光了。
这脑子……施奕文在心底自嘲着自己在这胡思乱想时,那边就有人打趣道,
“一鸣啊,一鸣,你可真是一鸣惊人这一斤铁才几文钱水管埋得这么深,有这个功夫挖坑砸铁,还不如到工地上干上一天的活,指不定还轻松一点哪。”
“可不是,一鸣,况且水管一破水一流,流水也是要并脏的,为了几斤铁万一赔上性命,可就不值当了。”
见被众人打趣的许一鸣红了脸,施奕文便笑着说道。
“好了,一鸣也是好心提醒,咱们继续往前走,你们想想这自来水还有什么用处。”
还有什么用处。
当然是用来消防,古代的灭火措施有限,传统的扒钩、水桶、溅筒并不能处理现代工厂面临的消防隐患,也正因如此,在施奕文的规划中,他特意把自来水引入了工厂,毕竟无论是纱厂还是布碱,都有大量的棉花,而棉花本身又是易燃物,引入自来水管,也就可以安装消防栓,再加上油布消防软管、喷枪,基本上也就构成了的近乎于现代化的固定消防系统了。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等到自来水厂建成供水之后。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业已建成雏形的新村进行改进,增加下水道,下水道都是明挖埋渠,排水渠并不是后世常见的砖砌水渠加顶盖,而窖里烧出来的陶制下水道,相比于水泥砖彻下水道,这种下水道这个时代本身就有生产,而且成本也极为低廉。自然也就是直接拿来主义了。
当然,除了这个采用拿来主义之外,并不仅仅只是拿万历年间的东西,施奕文当然不会忘记自己的空间,有了自来水,自然可以从空间里取来了全新的抽水马桶,甚至还有几十个公厕用的蹲便器,这些东西来自工厂的一间外租的仓库,数量不多,但勉强也够在厂子里建个现代化的公厕的。
其实相比于这种蹲便器,他更倾向那种大通道式的水箱定时冲洗的贴瓷专的老式公厕,但是为了培养习惯,准确的来说是为了让工人们享受到现代卫生的便利,进而在他们的家中修建厕所,施奕文还是决定使用这种“蹲坑”。冲洗厕所用的水是直接从河里抽来,储存在工厂里面的一个简易水塔里,甚至还解决了工厂的用水问题。
&nb
第230章 竹筋混凝土(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面对东家的询问,赵国业直接了当的说道。
“我大明确实有居者之身份、宅第的占地多寡及规制模数、用色及用材之优劣等制定了房屋等第制度,从细微处辨上下,等级俨然,上可以兼下,而下不可以僭上。可这都是洪武年的规矩了,按照规矩除了宗室、勋贵之外,门窗户牖都不许用朱红油漆,可瞧瞧满京城有几家不是雕梁画栋的,还有什么功臣之家,不许在住宅前后左右多占宅地,盖造亭馆,或开掘池塘,作为游玩、歇息之地。这南北二京城,那个功臣家不是园子里面套园子”
面上带着笑,赵国业鞠着身子说道。
“东家您说的“僭制”,都是百年前的老规模,早在嘉靖年间的时候,就不废而废了,朝廷禁令名存实亡。这几十年即使是庶民百姓,费千金修三间客厅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逾制,要是循规蹈矩各守本分,这满京城十成十的房子都得拆了。”
赵国业的解释,让施奕文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于是他拿出了一本书,对赵国业说道。
“你把这本书拿去研究一下,可以在营造的时候,先弄一些小型建筑试验一下,慢慢来。”
书是施奕文从图书馆里拿来的建筑工程出版社56年出版的《竹筋混凝土》。竹筋混凝土最早由法国人蒙尼亚于1867年发明,因为当时对于竹筋混凝土的防水、防腐及粘着力增强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所以没有得到普及。一战期间,由于钢材极其缺乏,广州建筑师谭胜负责修建现在的中山医科大学主楼,被迫尝试使用竹筋混凝土代替钢筋混凝土,梁和楼板都是用竹筋灌注以混凝土建成,整幢楼没有用过一根钢筋,相比钢筋,竹子韧性强,抗拉抗压力好,能增强混凝土的整体性。在随后的几年间,仅广州一地就建筑了100多栋竹筋混凝土建筑楼。即便是直到百年后,仍然有竹筋楼屹立在那,历经百年风雨不倒。
在无法提供螺纹钢等建筑用钢材的情况下,施奕文理所当然的选择了竹筋混凝土。毕竟竹筋的抗拉强度可以达到钢材的50%,尽管它的弹性模量只相当于钢材的10%,但是仍然可以基本满足早期建筑的需要,毕竟,现在也不需要盖摩天楼。
“这是《竹筋混凝土》”
赵国业有些疑惑的看着手中的这本书,然后问道。
“这是什么”
“一种新的建筑形式,研究好了,将来大明但凡营造肯定离不开它。”
看着赵国业,施奕文开起了玩笑道。
“到那时,你可就是这一行的祖师爷喽。”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但却仍然让赵国业的心头一阵激动,拿着手中的书本时,眼睛更是冒出了光来。
瞧他那模样,就像是拿到武功秘籍的即将成为绝世高手的侠客似的,对此,施奕文只是微微一笑,但凡是人总是会爱好那点虚名,这虚名给了他也没什么,反正对于建筑……自己就是个外行,既然如此,那内行的事情还是交给内行人去做吧。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赵国业就像是魔症了似的,总是不断的尝试着在建筑中使用竹筋混凝土,从小到大,一点点的试验着,按照书上教授的方式对竹筋进行防水、防腐及防虫处理。对此,施奕文只是一旁观察着,等待着,其实在他的书柜中早就准备好了另外几本书。
只待时机成熟的时候,那几本书就会拿给赵国业,最后他会依据
第231章 商机(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当施奕文在卢沟河畔打造着自己的那一番小天地,试图有所作为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给这个时代带来了许多改变。
“啧啧,这可真是神了!”
盯着从井口“哗哗”流淌出来的井水,张德义的眼都已经看直了。
“能不神嘛,这可是当朝张阁老请小神制造的神井!”
“那是,能偷黄泉水的神井!”
“什么偷,那叫汲。叫什么来着,哦……“汲得黄泉水,解以天下旱”,这可是好东西啊!”
在百姓们的话语中,张德义就那么眼巴巴的瞧着铁井,目中尽是惊讶。
整整一天,张德义就这么站在路边,看着百姓轮流压水,看着他们将一桶桶的水倒在田禾间,也许是因为他看得太过专注,有小孩嚷嚷道。
“你这人干什么怎么总盯着俺村的压水井,该不是想偷俺们的井头吧!”
“爹,爹,这人总盯着咱们井头!”
“谁,谁想偷这个了,我,我就是看看……”
张德义急急的解释道。
“过去没见过这样的井,才想多看一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