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盛唐高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炮兵

    郑鹏扭头一看,只见一个年轻的小太监快步跑过来,一边走一边踹着粗气。

    这位公公不知怎么称呼,找我有事?

    杂家姓焦,郑将军叫咱家焦公公即可焦公公说完,一脸正色地说:皇上口谕,请郑鹏听令。

    说到这里,焦公公小声提示:郑将军,这是口谕,可以站着听,天这么冷,就不用下跪了。

    谢公公提点郑鹏知道这个规矩,不过还是对他表示感谢。

    郑鹏在郑鹏把声音提高一点,大声接谕。

    焦公公继续说:皇上有旨,请郑鹏即时到御书房觐见。

    不会吧,刚回到长安,家门口还没进,这么急就要召见,郑鹏都有点糊涂:发生了什么大事?




520 被进献了
    郑鹏进宫,还没看到李隆基,倒是先看到站在御书房外的崔源。

    老小子保养得不错,面有得色,红光满面,穿着一身绯色官袍,在寒风中站得笔直,看他的样子,明显是在等自己。

    不是冤家不聚头,刚到长安,就碰上这老小子,郑鹏有些无奈,开口对焦公公说:焦公公稍等一下,我去跟大父说二句。

    应该的,郑将军,长话短说,咱家先去通报一下。焦公公倒是挺好说话。

    郑鹏谢过,走上前说:大父好。

    公还公,私还私,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能随便套交情吗?崔源一脸正色地说。

    崔御史教训的是。

    崔源突然压低声音说:一会皇上说什么,你就应什么,明白吗?

    那个,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郑鹏突然有一种不太妙的感觉。

    能有什么事,在老夫在,有事也是好事,平日你嘴里没个把门的,你一个臣子,能跟皇上讨价还价吗?

    不能。

    知道不能就好。崔源哼哼一声,然后说道:焦公公出来了,应是皇上要召见你了,快进去吧,莫让皇上等急。

    郑鹏心里有些疑惑,不过这时候也没时间想什么,只好应了一声,然后跟着焦公公进去。

    到时就一清二楚了。

    进御书房,顺利见到李隆基,一番礼仪后,李隆基开口道:郑鹏,你这一告假,跑到博陵建桥,过完上元节离开长安,如今才回,再过些时候,又能欣赏上元节的花灯,领了国库一年的俸禄却没做任何事,要是朝廷百官都以你为榜样,岂不是乱了套,知不知有很多大臣弹劾你。

    微臣知罪。郑鹏连忙跪下认罪。

    挂着官职,的确是一年没干过正事,可这不是没安排吗,再说领的也是半禄,朝中领半禄的人多了去,轮不到埋怨自己吧,郑鹏记起崔源刚刚叮嘱的话,不好跟李隆基唱反调。

    李隆基突然呵呵一笑道:成家立室,这是人生大事,爱卿告假也在情理之中,又何罪之有呢。

    谢皇上成全,也感谢皇上厚赏。郑鹏一脸感激地说。

    崔源不顾绿姝的反对,跟太原王氏订了亲,幸好李隆基一只眼开一只眼闭,弄了一个督军使的闲差,让郑鹏挂着钦差的身份硬是搞黄了这桩亲事,像替绿姝恢复声誉派高力士送来封赏等,可以说给足了面子。

    这次感激,真是发自内心。

    李隆基亲自扶起郑鹏说:郑爱卿,你为大唐贡献甚多,还进献那么好的东西,是朕要好好谢你才对。

    郑鹏以为李隆基是说自己在西域的战功和进献脚踏车给军部开发的事,一脸谦虚地说:皇上谬赞了,食君之禄,担君之忧郁,这是微臣应该做的。

    很好,要是大唐多几个像爱卿这种贤良之臣,大唐何愁不强盛说到这里,李隆基开口说:力士,宣旨吧。

    高力士连忙应了一声,马上高声喊道:定远将军郑鹏接旨。

    臣郑鹏接旨。郑鹏楞了一下,只能再次跪下接旨。

    高力士看了郑鹏一眼,很快大声宣读起:

    门下,定远将军郑鹏,忠君爱国,宣德明恩,前有杀敌破城之功勋,建桥造福百姓之举动,后有进献水泥之功劳,可视天下臣民之楷模,朕甚慰之,晋忠勇将军,另封右万骑中郎将兼令押千骑使,钦此。

    等等,郑鹏一下有些糊涂了。

    圣旨的意思,好像把自己从定远将军晋升为忠武将军,从正五品上晋升为正四品上,连升二级,不仅升了官,还得到了一个押千骑使的实职。

    右万骑?这可是天子亲军啊。

    万骑在唐朝军队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它本来是唐太宗组织的一直贴身骑射部队,最初只有百十来人,号称百骑。这些人都是从官奴隶和少数民族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打扮的与众不同,平时穿着虎皮纹衣服,跨在豹纹装饰的马鞍上,整天跟在皇帝身边,专门负责在皇帝出门打猎的时候随行左右,捕杀猎物,后来皇权加强,这支天子亲军不断扩大,由最初的百骑变成千骑,再演变成现在的万骑。

    令押千骑使,那是掌管一个千骑营的实职,不知多少皇亲国戚为它抢破脑袋呢。

    这个肥得流油的职位,轮到自己?

    要是一个官迷,肯定会高兴得连连感激涕零,然后连连谢恩,只是,郑鹏突然有一种被进献的感觉。

    自己什么时候说要进献水泥?

    元城建新宅子把水泥捣弄出来后,郑鹏一直在招募人手改良配方,费那么大力气建迎姝桥,好不容易把水泥的知名度打出去,现在还没正式开售,就有很多人想效仿郑鹏建桥扬名,托关系找自己建桥,都捧着钱等自己收呢,没想到,一进宫就是一道圣旨,说自己进献了水泥?

    都进献了,那还能由着自己拿去赚钱吗?

    郑鹏终于明白崔源跟自己说那些话的原因:老小子假借自己的名义把水泥拿去讨好李隆基,怕自己不舍得,跟李隆基唱反调,才说出那番话。

    由元城到长安,郑鹏大半心思都在琢磨着这件事,脑中都有了一整套推广销售水泥的计划,就等着发大财了,现在可好,好不容易弄了一棵摇钱树,还没摇呢,整棵树就让人挖走了。

    五品晋升到四品,俸禄多不了什么,至于弄了一个押千骑使,威风倒是威风,可那是天子亲军,肩负守卫皇宫的重责,责任大,像训练巡视这类工作肯定不能马虎,这对恨不得一年告365天假的郑鹏来说,不是赏励,而是变相惩罚。

    再说万骑里的将士,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功臣之后,一个个牛气冲天,可不是那么容易说话。

    高力士看到郑鹏还愣在哪里,以为郑鹏高兴得礼仪都忘记了,小声提醒道:郑将军,先别顾着高兴,接旨吧。

    郑鹏犹豫一下,最后还是一边谢恩一边接过圣旨。

    郑将军高升,按惯例,可要请陛下吃烧尾宴,可不要忘了哦。高力士提醒道。

    李隆基也开口道:听力士和姚爱卿说,爱卿有一手好厨艺,朕这次可是找到机会了。

    找尼妹。



521 惹人羡慕了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习惯,官场也一样,像明清时期,官员要调任升迁或远行,同僚会送上程仪,名曰添彩,长安官场也有一个习俗,士人新官上任或官员升迁,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同僚的宴会叫烧尾宴。

    烧尾宴听起来有些奇怪,据说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老虎变成人时,要烧断其尾;二说羊入新群,要烧焦旧尾才被接纳;三说鲤鱼跃龙门,经天火烧掉鱼尾,才能化为真龙。

    举行烧尾宴的主人,都会隆重其事地准备,极其丰盛,最有名的烧尾宴是景龙三年韦巨源升任尚书左仆射,依例向唐中宗进宴,韦巨源精心准备了五十八菜,冷盘热炒烧烤面点汤羹甜品一应俱全,相传唐中宗吃得非常满意,还想再升韦巨源的官。

    派了一苦差,又挖走一棵摇钱树,郑鹏有些欲哭无泪,不过李隆基和高力士都开了口,也不能拒绝:难得皇上和高公公有兴趣,这是我的荣幸,那我回去好好准备准备。

    李隆基对郑鹏招招手说:郑爱卿,来,坐下,陪朕聊聊。

    是,皇上。郑鹏有些受宠若惊地说。

    坐下后,高力士又送来糕点和酒水,还笑着说:郑将军,这是御膳房做的桂花糕,味道还不错,陛下吩咐给你留的,一定要好好品尝一下。

    得宠就是不同,换作别的太监,肯定大气也不敢喘一下,高力士却替李隆基招待起郑鹏,从而看出他有多受宠。

    两人共过患难,感情早就超过主仆。

    郑鹏谢过,拿一块放到嘴里,只感到桂花糕又香又糯,入口即化,满嘴都是那种淡淡的桂花香,忍不住说道:好吃,比外面卖的好吃太多了。

    那是,宫中秘制,岂是那些小商贩所能比较的。高力士有些骄傲地说。

    郑鹏连吃了二块糕花酒,又很应景地喝下一杯桂花酿,然后高兴地说:饼也香,酒也醇,真不错。

    李隆基没好气地说:行了,力士,给他准备一些,让他回去吃个够。

    是,陛下。

    郑鹏眼珠子转了转,突然笑着说:皇上,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微臣是没什么大志,就喜欢吃好点喝好点,能不能赏几个会酿酒的酒匠,这样就不用天天掂记宫中的御酒了。

    水泥这条发财的路子没了,要想赚大钱,只能把精力放在酿酒上。

    看得出李隆基得了水泥后,心情很好,又是升官又是安排肥缺来说,李隆基对水泥的习性很了解,也知水泥对大唐意味着什么。

    一下子没了一棵摇钱树,郑鹏有些不甘,李隆基开了金口,水泥肯定没指望了,只能在别的地方挽回损失,干脆向他要几个酿酒的师傅。

    能在宫中酿酒的人,技术肯定差不到哪里去。

    李隆基扭头对高力士说:力士,看到没,这就叫得寸进尺,敢跟朕讨价还价的,就他了吧?

    高力士笑嘿嘿地说:可不是,他就是登不上大堂的市流儿,知道陛下体恤臣子,又是快过年心情好,竟敢讨价还价起来。

    力士,依你之见呢?

    听说郑将军娶得一位博陵崔氏的美娇妻,崔御史对这位孙女爱惜极了,光是嫁妆就有三百车,现在郑将军可是富得流油,陛下,宫中造酒办有些酒奴老得干不动了,管事的提了几次要换人,不如扔几个给郑将军,就当让他为宫中减负好了。

    郑鹏明白,高力士这是暗中助自己,忍不住给他投了一个感激地神色。

    聪明人说话就是不一样,明明是挖人,可到高力士嘴里,反而成了替宫中减负。

    高力士这点心思,哪里瞒得过李隆基,闻言指着高力士笑骂道:力士,你就宠着他吧。

    嘿嘿,老奴就知道,有什么事都瞒不过陛下高力士闻言检讨道:看到那些忠于陛下又有才华的人,总是忍不住帮忙说几句话。

    李隆基挥挥手说:行了,看他进献水泥的份上,看哪个老得干不动,就赏给他吧。

    老奴遵旨。

    皇恩浩荡,微臣叩谢皇恩。

    答应郑鹏的要求后,李隆基忍不住问道:郑爱卿,朕真些好奇,平日你是怎么想的,总有那么多奇思妙想,你是怎么想出水泥这个神奇的物料的?

    文能提笔写出锦绣文章,武能举刀驰骋沙场,能写词作歌,还有那么多奇思妙想,像脚踏车已经足以让人惊讶,现在又弄出让人匪夷所思的水泥,李隆基都好奇起来。

    郑鹏微笑地说:皇上,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喜欢问为什么。

    为什么?李隆基惊讶地说。

    郑鹏就知有人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早就想好了答案,闻言马上说道:皇上,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智慧,处处充满学问。

    看到李隆基没说话,而是一脸倾听状,郑鹏继续说:举个例,有经验的百姓,看看田里的泥块干燥程度就知什么时候下霜;看到蚂蚁搬家,就是快要下雨;微臣喜欢为什么,例如看到马车,会想为什么要马拉,能不能想办法不用马拉也能自己走,从水车找到灵感,做出脚踏车,至于水泥,简单,就是从陶瓷哪里找到灵感,陶瓷没进窑时,很软,碰下就倒,可用火烧硬后,变得坚强起来,那时就觉得从中想想办法,就这样。

    高力士有些感叹地说:对啊,那么多人都看到的事,却只有郑将军问为什么,例如看一件陶瓷,郑将军会想为什么变得这么坚硬,而老奴只会看花纹漂不漂亮,造形美不美观,这就是区别。

    李隆基感叹道:好一个为什么,简单明了,郑爱卿,你以为要多问一些为什么,这样就能为大唐多做贡献。

    皇上,只怕以后,没那么多为什么了。郑鹏小声地说。

    哦,这是何解?嫌朕赏赐不厚?

    郑鹏马上说:皇上,刚才的封赏很丰厚,主要是我这个人要有很多空闲时间才会有灵感,可进了右万骑后,肯定很忙,哪个能不能换一个清闲一点的职位?

    别人抢破头的差事,郑鹏还真不稀罕,天子亲军不是那么好做的,糟糕的情况是,越是节庆就越脱不开身,这对郑鹏来说很郁闷。

    郑将军,你这是什么话,这可是万骑,天子亲军,知道多少人就是做一名普通的士兵也难吗,你,你这是高力士都不知说什么了。

    五品散官连升两级之余,还能谋了一个右万骑押千骑使的职位,除了进献的水泥功劳,崔源努力游说外,也有高力士的功劳。

    多少勋贵盯着这个职位啊,高力士都不知拒了多少请求,郑鹏倒好,到嘴的肉还想吐出去。

    简直就是败家。

    李隆基有些意外地看着郑鹏,犹豫一下,最后一脸严肃地说:旨令岂能朝下夕改,好好干,朕心中有数。

    谢皇上恩典。郑鹏只能谢恩。

    君臣二人又讨论了近半个时辰,李隆基有事要处理,郑鹏这才得到脱身。

    三弟,你终于回来了,好,这下过年又有得热闹了。刚出宫门,郭子仪突然从一旁走出,笑逐颜开地对郑鹏说。

    大哥?你怎么在这里郑鹏看到郭子仪,有些惊讶地问道。

    郭子仪嘿嘿一笑:忘了你大哥是干什么的,你回长安一进宫,就有兄弟告诉我了,下值后听说你还没出来,就到这里等你。

    说到这里,郭子仪看到郑鹏一手拿着圣旨,一手提着大包小包,好奇地说:圣旨?怎么,升官了?
1...289290291292293...4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