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这场防空截击作战,在战术上没有什么特点可言。
与ig-31相比,rf-4g不但速度更慢,最大飞行高度也很低,没有超出j的拦截范围。
对**飞行员来说,执行侦察任务,等于自寻死路。
战争期间,所有**空中自卫队的侦察机飞行员在登机出发前留下的遗嘱,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以说,这空中自卫队的一块短板。
虽然依靠其他手段,特别提供的帮助,**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战略情报,甚至能够掌握**空军的调动与部署情况,但是战略情报的战术价值非常有限,特别是在支持战术行动时,无法取代战术情报。
比如说,要想掌握东海舰队的行踪,战略情报就远远不够。
**空中自卫队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而是没有下力气解决。
rf-4g是在f-4g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属于第二代战斗机,性能远远比不上第三代战斗机,更别说与第四代战斗机相提并论了。这种飞机,在**空中自卫队服役了四十年,早已落后。虽然**空中自卫队已经决定用f-15j改装的侦察机取代rf-4g,但是在f-22a挑起大梁之前,f-15j仍然是空中自卫队的主力战斗机,因此rf-4g还得服役到f-22j大规模列装之前。
事实上,即便是f-15j改装的侦察机也不太先进。
真正的解决办法,还是把f-22a改装成战术侦察机。只是f-22a的数量很少,连制空作战都满足不了,哪有改装成侦察机的多余呢?
只是,**飞行员自杀式的战术侦察行动,确实收到了成效,至少为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前期情报。
从战术上讲,只有确定了东海舰队的活动区域,才能发起攻击。
入夜后,rf-4g再次出击,对东海舰队进行第二次战术侦察。
这次,**侦察机的命运更加悲惨,不但被及时赶到的防空战斗机击落,甚至还没能发现东海舰队!
夜间九点左右,**空中自卫队的侦察机进行了第三次,也是发起攻击之前的最后一次战术侦察。
结果一样,rf-4g进入东海上空后就被kj-2000发现,随即遭到前出的j-20拦截。
此时,离rf-4g的第一次侦察行动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
**空中自卫队只能确定东海舰队还在钓鱼岛西北海域活动,但是无法肯定东海舰队是否改变了航向。
这个时候,荒川太郎犹豫了。
不管怎么说,三个小时,足够舰队航行八十多海里,离开战术机群的攻击范围。没有足够准确的战术情报,出动再多的战斗机都没用。
问题是,拖下去能解决问题吗?
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促使荒川太郎做出发起攻击的决定。
燃烧的海洋第五十七章战术侦察(卷二疯狂的前奏)
燃烧的海洋 第五十八章 海航突击
.二十九日上午,mig-31第一次飞临冲绳之后,腾耀辉就发现了异常,即进驻嘉手纳空军基地的f-2全部安置在机库内,原本应该得到重点照顾的制空战斗机反而露天停放,一些战斗机还转移到邻近的野战机场。booom
为此,腾耀辉还专门询问了情报参谋,即二部提供的情报是否可靠。
因为在此之前没有出动战术侦察机,所以腾耀辉只从二部获得情报,日本空中自卫队向冲绳派遣了四个中队的f-2,加上之前已经部署在冲绳的一个中队,相当于把全部f-2都派往了嘉手纳空军基地。
二部的回答很肯定,之前分散部署在日本本土的f-2全部飞走了。
显然,这些战斗机只有可能前往嘉手纳空军基地。
只是,日本加强了对嘉手纳空军基地的安全保卫工作,潜伏在冲绳的谍报人员别说进入空军基地,甚至无法靠近空军基地,也就无法确定这些战斗机是否已经到了,还是日本空中自卫队耍的阴谋诡计。
在情况不太明了的情况下,腾耀辉只能往坏的方面想。
事实上,以当时的局势来看,日本空中自卫队能造成的最大威胁,就是集中力量对东海舰队发动空中打击。
除此之外,其他威胁都可忽略。
到了下午,腾耀辉更加相信之前的判断了。
这次,起到关键作用的不是战术侦察机提供的情报,而是在舰队上方活动的预警机发现的情况。
大概在下午四点左右,一架美军的35出现在宫古列岛上空。
显然,这架飞机不是来看热闹的。
如果美军打算看热闹,也应该出动e-3c或者e-2d,而不是动用只具备被动探测能力的战略电子侦察机。
显然,美军在暗中协助日本,为日本空中自卫队搜集战术情报。
这还没完,紧接着日本空中自卫队的战术侦察机就赶了过来。sohuboo
毫无疑问,日本的战术侦察机正是利用了美军战略电子侦察机提供的信息,不然不可能知道东海舰队在哪里活动。
拦截行动没什么难度,只是那架rf-4g在被击落前,战舰上的无线电监听设备截获了侦察机发出的通信信号。
这下,腾耀辉断定日本空中自卫队将发起空中打击,而且很快就会到来。
舰队防空作战不用他操心,自有杨禹方等人负责。他要做的,只是尽快判断出日本空中自卫队的战术意图,在交战前争取取得有利态势。
当时,腾耀辉做出了两个重大决定。
其中之一,就是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扰乱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准备工作,使敌人无法充分利用主动攻击的优势。
首先出动的,正是海军航空兵。
按照腾耀辉的部署,海军航空兵将在获得确切情报、即日本空中自卫队即将展开攻击之前发动一次袭击,突袭日本的预警机。
从战术决策上看,腾耀辉没有错。
日本空中自卫队要想攻击东海舰队,除了需要足够多的f-2,还得夺取局部制空权,因此预警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抢先打掉日本的预警机,即便不能阻止日本空中自卫队发起进攻,能大大降低威胁。
说得直接一点,没有预警机的支持,护航战斗机很难夺取制空权。
只要制空权还在中国空军手里,就能及时拦截来犯的攻击机群。
因为空军得全力准备即将到来的防空作战,所以腾耀辉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海航,同时也希望海航能在战斗中立下大功。
不管怎么说,腾耀辉是海军中将,自然会把关键任务安排给海军航空兵。
这次,海军航空兵动用的仍然是j与j-10c,没有向空军求援。因为j-20的性能还不够全面,而且数量非常有限,所以就算空军参与行动,多半也会出动j与j-10,不会动用j-20。hub
只是,海航没有立即执行命令。
除了情报还不可靠之外,腾耀辉是临时安排作战行动,所以需要时间制订作战计划、完成战前准备。
关键就是准备工作。
突击在冲绳岛附近徘徊的预警机,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j与j-10c不是mig-31,不可能用高度与速度来压制对手。因为日本预警机一直在地面防空系统的掩护区域内活动,所以在突击的时候,还得考虑日本的防空导弹,使得作战行动变得更加困难。
解决办法不是没有,而且很直接,即在突击中使用电磁武器。
虽然二部已经获得情报,美国向日本出售了六十套电磁对抗系统,但是这些对抗系统都是用在战斗机上的,没有提供给预警机。
这份情报非常可靠,至少日本的e-767没有电磁对抗能力。
原因很简单,e-767以波音公司的767客机为平台,与美军的e-3c不完全相同,无法使用美军为e-3c开发的电磁对抗系统。虽然以美国的实力,开发一种能够用在e-767上的电磁对抗系统不是难事,但是急切之间肯定搞不出来。
也许,日本的e-2d已经具备了电磁对抗能力,但767肯定没有。
日本空中自卫队的指挥与情报系统,关键767,而不2d。
在恶劣电磁环境下,e-2d根本算不想的预警机,最多只能为作战飞机提供非常有限的战场信息,而无法引导作战飞机作战。
原因很简单,e-2d太小了。
仅靠自身的指挥与引导系统,e-2d最多能够指挥四架战斗机,而e-767能同时指挥二十四架战斗机作战。如果要把e-2d提供的战场信息利用起来,要么得到e-767协助,要么通过地面指挥中心。问题是,在恶劣电磁环境下,通信本来就是问题,指挥信息中转两次之后,恐怕就没有那么灵便了。
只是,使用电磁武器,也需要合适的战术。
因为e-767在冲绳附近活动,所以不能使用携带电磁弹头的弹道导弹,只能由战斗机发射携带了电磁弹头的空对空导弹。
这样一来,战斗机首先得突破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外围防空网。
对j与j-10c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敌人还有几十架f-22a,而且还有数量更多的f-15j。
在靠近冲绳的空域作战,情报信息优势显然在日本空中自卫队手里。
kj-2000再靠前,也得留在东海舰队区域防空导弹的掩护范围之内,与冲绳的距离肯定在四百公里以上。
在这个距离上,kj-2000根本探测不到f-22a,甚至只能勉强发现f-15j。
让战斗机孤军深入,显然与送死无异。
万幸的是,队并不缺乏在逆境下作战的经验,而且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积累了大量的电磁战经验。
无法用常规战术突破,就只能硬来。
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用电磁武器开路,在战斗机的突击线路上开辟出一条足够宽的电磁通道。
不管怎么说,海航的j与j-10c都有电磁对抗能力。
虽然在遭到电磁打击之后,战斗机上的雷达、通信系统等电子设备都无法正常工作,但是不至于坠毁,而且能够参与格斗空战。在同样的情况下,日本的防空战斗机就算能够升空作战,也最多进行格斗空战。
打到格斗空战阶段,决定胜负的就不再是制信息权,而是谁投入的战斗机更多。
正常情况下,防空战斗机肯定不比进攻的战斗机多。
在一般情况下,掩护kj-2000的j-20只有四架,最多时也不过八架,而日本空中自卫队用来掩护e-767的f-22a差不多也就这么多。
用j对抗f-22a,只要有二比一的兵力优势,问题就不是很大。
在局部战场上集中优势兵力,对海航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海航投入了六十架战斗机,其中二十四架j,三十六架j-10c。
按照中国空军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总结的电磁战战术,每架战斗机只携带四枚用于格斗的pl,j-10c还得再机腹中心挂架上携带一具大型副油箱,确保有足够的燃油返航,剩下的挂点全部携带安装了电磁战斗部的空对空导弹,或者说是安装了惯性制导系统的大型火箭弹。
如此一来,j能携带十二枚电磁火箭弹,j-10c用复合挂架也能携带八枚。
机群以中队为单位进行突击的话,十二架j足以开辟出一条宽四十公里、深五百六十公里的电磁压制走廊。即便是j-10c中队,也能开辟出宽四十公里、深四百公里的电磁压制走廊。
这个深度,足以确保机群完成突击行动。
当然,这不等于解决了所有问题。
在使用电磁武器之后,中国空军的预警机也会受到干扰,特别是在电磁弹头引爆的方向上,很难探测到日本飞机。
为了给突击机群提供引导信息,至少得让突击的战斗机靠近日本预警机,海航还动用了两架由改进而来的战略电子侦察机,专门搜集e-767发出的电磁信号。虽然战略电子侦察机提供的信息不够准确,但是足以为战斗机指明方向,让战斗机飞行员知道日本预警机正在向哪个方向上规避。
晚上八点不到,海航完成了突击准备工作。
此时,日本空中自卫队也正在准备对东海舰队进行第三次战术侦察,以便为夜间发起突击的机群提供准确的战术情报。
因为侦察机是单独出动,所以日本空中自卫队棋先一招。
也就在rf-4g被空军的j-20击落时,执行突击任务的海航机群已经到达舰队上空,随即向目标发起冲刺。
燃烧的海洋 第五十九章 空战新面貌
.中国海军航空兵在五月二十九日夜间发动的突击,改写了现代空战的基本战术。
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在制空作战中使用过电磁武器,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战果,但是受技术条件限制,特别是电磁武器种类的限制,在绝大部分空中战斗中,战斗机仍然是电磁武器的受害者、而不是电磁武器的使用者。
当时,已经有人认识到,电磁武器必然彻底改变空战面貌。
战后取得的一些技术进步,比如电磁对抗系统出现之后,让很多人相信,空战仍然会遵循已有的战术进行。
在二十九日凌晨的战斗中,交战双方也用行动证明,视距外空战仍然是主流。
只是,技术上的进步,必然会影响战术,甚至彻底改变战术。
更重要的是,对于掌握了技术优势的一方来说,如果已有的战术仍然有效,就不会急于寻求新的战术,特别是在实战中,成熟的战术肯定更受指挥官欢迎,只有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指挥官才会采用新战术。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从古至今并不罕见。
比如在机关枪出现之后,骑兵的末日就来临了,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动用了规模不小的骑兵。在坦克出现之后,壕堑战成为历史,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仍然有不少国家把安全寄托在坚固的战略防线上。航空兵主宰战场之后,地面部队成为次要作战力量,可是在整个冷战期间,北约集团与华约集团都保留了规模庞大的地面力量,而且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与财力。
由此可见,中国海军航空兵在空战中大规模动用电磁武器,也是被逼出来的。
如果j-20的技术已经成熟,而且产量巨大,海军航空兵肯定不会使用电磁武器,而会用j-20进行偷袭。
只是,这场空战在现代战争历史上的意义绝对不能低估。
越过东海舰队之后,两个j-11中队率先动手,编队里的战斗机轮番上阵,向航线前方发射由预编程序引爆的电磁火箭弹,开辟电磁压制走廊。前行一百多公里后,三个j-10中队也如法炮制。
突击行动由此拉开了序幕。
虽然-767探测到了来犯的战斗机群,而且及时发出了警报,日本空中自卫队也立即采取行动,让十二架f-22紧急起飞。毕竟在准备攻击东海舰队的时候,日本空中自卫队就留出了转圜余地。在不影响攻击机群正常起飞的情况下,最多能够出动二十四架战斗机执行防空任务。如果有必要,还能抽调用于执行护航任务的战斗机。但是在电磁火箭弹每隔一分钟引爆一次的情况下,-767无法持续跟踪来犯战斗机,也就无法为升空作战的防空战斗机提供准确的引导信息。
直到八点四十五分,也就是突击行动开始十五分钟之后,-767上的防空作战引导员才猛然发现,中国战斗机的突击目标不是别的,正是预警机!
这下,日本空中自卫队的指挥官不敢大意了。
别的不说,连荒川太郎都吓了一跳,在第一时间赶到防空作战指挥中心。
不管f-22能不能应付来犯的敌机,-767都没有理由留下来,赶紧转移规避才是最佳选择。
这下,防空重任落到了两架-2d的身上。
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即-2d的空战引导能力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同时引导已经升空的二十架f-22。
虽然通过防空指挥中心能够引导防空战斗机作战,但是随着来犯敌机逼近,谁也不能保证通信畅通无阻。
如果通信系统瘫痪,-2d就成了摆设。
可以说,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
荒川太郎不敢怠慢,立即命令十二架f-15j紧急升空,增强防空能力。
只是,这个决策并不明智,因为f-15j并不具备电磁对抗能力,进入电磁武器的打击范围就会坠落。
病急乱投医,荒川太郎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在他看来,电磁武器同样会对中国战斗机产生影响,因此在交战后,中国战斗机不会使用电磁武器。
显然,这个判断大错特错。
当时,日本空中自卫队做出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立即让-767向东规避。因为中国战斗机还在两百多公里之外,而且j-11与j-10都不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所以只要-767及时规避,就能离开中国战斗机的攻击范围。
结果是,这场空战演变成了双方战斗机的对决。
九点刚过,之前掩护-767的八架f-22首先与一个j-11中队遭遇。
虽然这八架f-22都安装了击也不会坠毁,但是在恶劣的电磁环境下,f-22无法用雷达锁定j-11,只能在进入视距之后,利用光电系统进行格斗。
进行格斗空战,f-22的隐身优势荡然无存。
战斗打响后,紧随其后的一个j-10中队立即上前投入战斗,海航获得了三比一的兵力优势。
另外三个中队的战斗机没有受到影响,继续按照原定计划向-767逼近。
只是,此时的情况对海航来说也不够理想。
当时,海航出动的战略电子侦察机只能确定-767在八点四十五分左右转向逃逸,在双方战斗机接火之前丢失了目标。
原因无二,为了避免电子设备损坏,-767关闭了雷达。
虽然在规避的时候,-767还在与防空指挥中心进行联络,掌握战场情况,确定什么时候能够返回战场,但是大部分时候都是接收防空指挥中心发来的战场信息,只偶尔发出询问信号。
隔着几百公里,又受到电磁武器影响,电子侦察机没能截获-767发出的短波信号。
也就是说,突击机群只知道-767向东飞行,而不知道有没有在规避的时候转向。
为了提高逮住-767的机会,三个中队的战斗机并行展开,扩大了横向突击范围。
显然,这对追击-767没有任何帮助。
如果三个中队编成纵队,反而有可能追上-767。
九点过十分,第二个j-11中队遭遇了紧急起飞的f-22中队。发现对方有十二架战斗机之后,j-11中队的指挥官立即调整战术,呼叫左侧的j-10中队前来支援,共同围剿日本战斗机。
这下,仅有一个j-10中队还在向东追击。
九点十五分,这个j-10中队遭遇了紧急起飞的f-15j中队。
虽然在交战前,战斗就结束了,十二架f-15j无一例外的被电磁火箭弹击落,j-10根本没有动用格斗导弹,但是受此阻拦,j-10机群不得不重新编队,直到九点二十二分才继续向东突击。
到这个时候,十二架j-10已经用光了电磁火箭弹。
当时,这批j-10已经到达冲绳上空,而且进入了日本领空,紧急规避的-767就在其东面大概一百公里处。
可以说,如果j-10携带了pl-12d,-767就在劫难逃。
可惜的是,十二架j-10只携带了用来格斗的pl-11。
更重要的是,在用光了电磁火箭弹之后,j-10无法继续压制日本的防空系统,也就不得不紧急撤离。
留在冲绳上空,只会被防空导弹击落。
当时,腾耀辉已经明确命令,不得在日本领空与日本战斗机交战,主要就是担心战斗机被击落后坠毁在日本领土上,成为日本指责中**事入侵的铁证。虽然在激烈的战斗中,飞行员不会刻意在乎这道命令,但是在没有战斗的时候,理智的飞行员都知道司令官为什么要对交战区域做出限制。
结果就是,十二架j-10赶在射出最后一枚电磁火箭弹之前转向撤离。
当然,战斗没有结束,这十二架战斗机也没有返航,而是参与了围剿十二架f-22的格斗空战。
一时之间,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二十架f-22必须得面对三倍以上的敌机。
更重要的是,还得与敌机进行格斗。
虽然当时电磁压制已经结束,f-22能够使用火控雷达,也能使用-120d,但是在速度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摆脱纠缠不放的中国战斗机,也就无法拉开距离,让中程空对空导弹发挥威力。
这场空战一直持续到九点四十分左右,直到最后一批j-11仅剩下了返航燃料。
虽然在战斗中,f-22表现出了超群的格斗能力。毕竟日本获得的f-22没有在动力系统上减配,还在安装电磁对抗系统的时候,改进了光电设备,使得在夜间与恶劣气候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根据日方也承认在这场战斗中损失了十一架战斗机。但是以少打多,f-22再彪悍也占不到便宜。按照中**方公布的战报,就通过美国国防部的内线获得了准确消息,证明中**方没有虚报战果,日本空中自卫队确实损失了十八架f-22,而且至少有十六架是在战斗中被中国战斗机击落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