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至于首相曾公亮,他经过了一番惯例的挽留和坚辞的戏码后,已经在两个月前卸了职司,到京城外找地方养老去了。次相陈升之今次丁忧守制,也就是说,如今的政事堂中,宰相的位置全都空了下来。
虽然赵顼还没有御内东门小殿,招翰林学士锁院草制,但王安石和韩绛两人升任宰相早已是定局,板上钉钉的事。尤其是王安石,要不是他谦让,以他的身份早在去年就该玉堂宣麻、金殿拜相了。如今韩绛领军在外,他的宰相之位只是为让他能更加稳固的掌握关西的军队,真正的宰相其实只有王安石一人。
君臣二人踏着落叶,在枫树林中慢慢走着。班直侍卫们都围在林外,将整座林子给封锁起来。赵顼和王安石都没有说话,静谧的小树林的深处,只有靴底踩断枯枝才会发出轻微的劈啪声。在这异常安静的树林中,时间和空气仿佛都被凝固。
沉默了走了一阵,赵顼终于出声:“王卿,王韶他们何时会到京城?”
赵顼这是在明知故问,王安石知道年轻的天子这些天来,对王韶的行程一直都放在心上,什么时候走到哪里,他都很清楚,现在只是开场白而已:“王韶当是在这几天就到了。”
“人既然都快到,关于渭源之战的赏格怎么还没定下来?”
“此为枢密院所辖事务,陛下可召文彦博来询问。不过枢密院至今尤要治韩冈、王舜臣用兵不利之罪,赏格也便难以订立。”
“因为缘边安抚司前后加起来总计接近千名的伤亡?”赵顼停住了脚步,回头对王安石叹道:“战马也的确折损得得太多了。”
王安石默然,连战死带病死的战马超过了三百匹,如果加上蕃人的,则接近一千匹。
“比秦凤、泾原两路今次的损失加起来都多!”赵顼说起战马的损失,就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因为大宋军中的战马实在太少了。
有马的称作骑兵,没马的唤作步兵。可是在如今的大宋,就算是骑兵,也不一定有马。‘天下应在马凡十五万三千六百有奇’,这是去年枢密院连同群牧监一起统计上来的数字。也就是说这十五万三千六百匹马,是如今大宋军中的在籍军马总数量——包括了驮马、驿马和战马。以驮马、驿马及战马之间的数量对比,很可能超过了四比一。
分到秦凤路的战马就只有五千。但是就跟登记在兵籍簿上的人数和实际的兵力之间,有着极大差别的情况一样。秦凤路写在纸面上的战马数量,其实也跟真实数目有着很远的距离。明面上的五千骑兵,实际上仅有四千余人,其中拥有战马的,则更是降到了三千多。
除了秦州城中的两个指挥接近满编,其余驻扎在各个边境城寨的骑兵指挥,基本上只有六成到八成不等的兵力。而且这还是在年年战事不断、兵员空额不多的秦凤路,如果是在河北、中原等地,情况其实会更糟。
赵顼只是对军中的空额稍有了解,到今次在渭源的骑兵损失,就已经心疼得不得了。而在地方任官三十年,在群牧监也做了几年判官的王安石,对军中弊端,比赵顼肤浅的认识可是深刻得多。
陕西河东的实际兵力,可以按兵籍簿上的八成算;京中、河北则得按六成计;蜀中、荆湖能动用的军队,大概是实际数量的四五成;至于江南,直接当作没有比较好。而战马的情况也是与人一样。
除了战事不断的陕西河东以外,大宋其他地方的军队早就烂透了。在军中势力盘根错节的将帅,把大笔的军费花在自家人的身上,占据了每年国家财政八成的军费,就这么让大大小小的军痞给分块吃掉了。有多少用在了兵备上?
王安石为王韶辩解道:“如果王韶建功,顺着熙河而来的战马,能把所有的亏空损失都填满。”
“可汉儿的确不如蕃人堪战。托硕、古渭两次大捷,王韶动用的都是蕃人,损伤少的可怜,而今次对上的禹臧花麻,让王韶动用了缘边安抚司的军队。最后的结果是其他人只是被迫退而已,虽为大捷,但损伤比起之前两次,可是要大得太多。这样来韩绛在延州还做得不错,虽然强行取了汉人的战马,但蕃人有了马,就是如虎添翼。”
王安石一时不知该如何说才好。对于陕西宣抚司内部的事务,王安石不好插手干涉。而且韩绛其实是代王安石去的陕西。因为郭逵对横山的战略实施缓慢,还有朝中对新法的攻击,使得王安石曾自请出外去陕西。
当年庆历新政的失败,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主持新政的范仲淹,因三川口之败,而离开京师去陕西代替范雍任陕西宣抚使。当时王安石若是去了陕西,新法也很有可能就此夭折,韩绛对王安石的恩情甚多。在情在理,王安石都不便在陕西军务上干涉太多,反而要为他鸣锣开道。
‘也不知横山那里能给出什么答案。’王安石心里想着。
在罗兀城上的失算给了宣抚司上下当头一棒,很明显现在是在拯救横山的危局。相较于横山,河湟的地位就不那么高了。如果在十年前,或是二十年前,当党项人倾巢而出,关西四路没有被攻下一座重要的城寨就已经是个可喜可贺的胜利。
可如今,大宋的国力日盛,对于仅仅是逼退敌人的胜利,再算不得什么功劳了。就像今次的渭源之战,让禹臧花麻狼狈而走,虽然因为对付的敌人不同,而难度则更高,只是跟前两次大捷的战果比起来,感觉上还是黯淡了许多,赏格怎么也高不起来,对此不满意的人也很多。
至少韩绛是不满意的。从他这段时间的几份奏章上可以得出来。他现在一门心思都放在罗兀城上,靠着他的宣抚使身份从各路征调粮秣,通过了近一年的积累,韩绛在关西已经有了不低的名望。关西诸路的大概是为了求一个耳根清静,也都答应了他的调及。
王安石重又跟着再次安静下来的年轻天子在树林中走了起来,‘管不了那么多了……’
就跟他全心全意的放在新法的施行上,不见其他的东西一样,韩绛的双眼现在应该只能见罗兀城的背影。军功让人垂涎。一旦功成回朝,他就将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让人如何不疯狂?
王安石也只能选择坐视,而无法插手其中。
等到到了午后,王安石方才回到政事堂中,一桩奏章正被放在他的案头上,奏章上的贴纸说明了来历,是韩绛的文字。
“又来要什么?”王安石微微一笑,展开奏章了一眼,只是调用一个从八品的选人,不算什么大事。但等王安石匆匆浏览了一遍后,脸色却突然变了,“韩冈迁调延州,管勾鄜延伤病事?”
墙角竟然挖到了王韶脚底下!





宰执天下 第267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五)
第267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五)
“这支铁枪,是当年梁太祖【朱温】帐下大将王彦章王贤明所亲用。王彦章号为王铁枪,有万夫不当之勇。持此枪,他领军力拒后唐庄宗【李存瑁】,若非其败于庙堂奸臣之手,朱梁不至败落如此之速。王彦章惯携双枪上阵,一执在手,一横在鞍,如今一柄枪供奉在其庙中,号为铁枪庙,另一柄便在此处。世间传言,王彦章所用铁枪重达百斤,不过实际上是二十二斤重——已经是很难得了。”
“这把弓,是六十年前曹宝臣【曹玮】在三都谷,大败吐蕃时所亲佩。有其父必有其子,曹宝臣不辱韩王【曹彬】声名,威震关西数十载,党项、吐蕃皆在此弓下俯首帖耳。追想名将声威,确是远在我辈之上。”
“这柄古铁刀,名为大夏龙雀。别此刀锈迹斑斑,可是十六国的夏国国主赫连勃勃所铸。玉昆你此刀柄以缠龙为大环,其首类鸟,龙雀之名便因此而来。乃是种仲平【种世衡】当年筑清涧城时掘地所得,当地正是夏国旧疆。不过这柄铁刀出土时无人识得来历,还是靠了刘原甫的博识。刘原甫以博学著称于世,也只有他能一眼透古董的真伪和时代。”
“至于这支铁杵,乃是家兄旧物。家兄惯使双简,两只铁简加起来超过二十斤,不过当年三川口之役中,家兄却只带了铁杵、枪、马槊三物上阵。用此三支长兵,家兄在敌阵中三进三出,最后西贼还是靠着绊马索才把家兄击败。后家兄遗蜕连同兵器甲胄一起,被西贼送还。甲胄、马槊和铁枪随葬,不过这支铁杵,本帅却留了下来。这支铁杵当年在三川口杀人太多,平日里就是阴气森森,魑魅缠绕。有机会会找个高僧来超度亡魂。”
郭逵现在给韩冈的感觉,就像一个父亲在向邻居炫耀自己聪明的儿子。他近乎自傲的将家中收藏的兵器向韩冈娓娓道来。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韩冈今次来秦州,是因为他的的工作中还包括秦凤路的伤病营事务,并不是为了对抗郭逵。郭逵对韩冈的重,已经世人皆知,韩冈自己对此都有些纳闷。
拥有收藏癖的人韩冈见了不少,前生今世都有。不过由于这个时代有此雅兴的都是有钱有闲的人物,所以他们一般多是集中于古董方面的收集,都后世的收藏家同样有着保值的想法。如果仅仅是单纯的兴趣爱好,文人则回去收集字帖、碑拓和金石器物,而武夫则收集上好的兵器甲胄。
在韩冈所知的武将中,刘昌祚对弓弩的喜好最有名气,据说刘家有着数百张各式弓弩,皆是出自名匠之手。王舜臣用着艳羡的语气对韩冈提过不知多少次。而郭逵今天展示出来的收集品,比起刘昌祚的珍藏更强上一筹,让韩冈都为之赞叹,一时之间,甚至忘记了去揣测郭逵此举究竟有何深意。
虽然不用多想,但韩冈也能猜个**不离十。郭逵这是明显的在示好,再联想起莫名其妙在秦州城中散布开的自己要去延州的传言,韩冈怎么都觉得有股子阴谋的味道。
他在秦州待得快活得很,家室、产业也都在秦州。要他丢下这些,改去人生地不熟的延州,韩冈没有。何况韩家虽然是座能遮风避雨的大靠山,但这座靠山并不算牢靠。
韩冈一直以来都不好冒险行动,虽然这只是他在军事上力求稳妥的性格得出的结论,但他怎么,怎么觉得韩绛作为主帅实在不靠谱。文官领军关西,几十年来,冒险的计划全都失败了,而老成持重的策略,却一直延续至今,有着很好的的结果。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郭逵很少向人炫耀自己的收藏,在郭忠孝的记忆中恐怕一年也不定有一次。而今天郭逵不但向韩冈展示了自己多年的收藏,还备下水饭再三邀请他留下,直到时近三更,韩冈方才告辞离开。
“韩玉昆文采武略皆有所长,治事之才更是过人一等,日后前途不可限量。”郭忠孝不会妄自菲薄,他虽然对韩冈免不了有些竞争之心,但韩冈的出色表现并没有换来成功的收获,所以郭忠孝不会对韩冈的名声嫉妒如狂,也因此能够正确的待韩冈的优点和长处。
郭逵喝着醒酒汤,对韩冈评价越发的高涨起来,“韩玉昆日后前途也许还不好说,但他在军中的人缘却不用怀疑了,问遍军中,谁人不想自家的营中有个杏林圣手?哪位将帅不盼着有人能把麾下伤病全数救治?”
郭忠孝迟疑了一阵,最后小心翼翼地把这事写上:“……所以大人你肯定韩宣抚会把他调去延州?”
“韩子华现在把关西的钱粮、军器、兵员都往鄜延调集,韩冈之事就算为父不提,种谔那边难道会不说?等过几日,将韩冈调任的文书肯定会来。”
“钱粮皆汇聚一城,辖下战士都是号为精兵,又有韩玉昆在后方安定军心,鄜延路今次当是能大胜而归了。”
郭逵闻言便冷笑起来,“就像韩稚圭提拔任福任主帅,都以为大军一出,便能马到功成。”郭逵难得的在儿子面前表现出自己对韩琦、韩绛之流的文官的不屑,“你知道他们这种想法叫做什么吗?”
“……什么?”
“一厢情愿!”
离着冬至已经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如今的节庆甚多,春夏秋冬无论哪一个季节都有三五个节日等着。不过除了年节以外,就得数冬至和上元两节为最。
冬至一阳生,冬至的到来,代表了世间阴气渐收,阳气转盛,又是一年循环的开始。同时明堂、南郊祭天,这些朝廷中排在头等的礼仪,也都是安排在冬至这一天。
每年冬至之时,纵然穷困潦倒。也会花去一年来积累,又或是向人借贷,在这一天更易新衣,备办饮食,去享祀先祖。亲友之间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仇一闻正考虑着该怎么让疗养院里的兵员快快活活过好这个节日,韩冈便出现在他的眼前。
“仇老,久违了。不知近日安好否?”
仇一闻惊得跳了起来:“韩机宜,你什么时候到得秦州?”
韩冈笑道:“昨天午后到的,先去见了郭太尉,今天便来疗养院中一。上舍病房的事,总要一眼才能放得下心。”
在秦州,有关疗养院的传言,对事实的扭曲和神话已经很严重了。其实论起照顾病人,疗养院中的水平比起旧时伤病营的确强出百倍,但跟家中疗养的安适相比,却并没有好到哪里去。但偏偏有人就是相信传言,认为住在疗养院就是比在自家调养要好。
已经有许多官员向韩冈要求,专门为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开办一间疗养院。韩冈不想得罪人,又不愿浪费手下不多的人才,所以他决定在疗养院中划出一处必要的病房,用来安排来住院的官宦人家。也幸亏这些人基本上都在秦州城中,让韩冈不必在其他两处疗养院费心思。
尚未彻底完工的上舍病房已经得到了所有参观过的官员们的一致赞美。不再是通铺隔出的空间,而是一间间精致的单人房。这里的一切的形制都按照后世的病房来设计。每间病房的墙壁都用石灰粉刷过,地面也是抹了水泥,窗户都朝着南面,虽然没有玻璃,但质地良好的窗纸也可以挡风透光。
榆木打造的单人床上铺着洗得很干净的麻黄色床单,显得干净整洁。床边还有着摆放杂物的床头柜,上面还可以放着油灯,一根绳子从床头垂下,那是连着门外呼唤医护人员的铃铛。病房中的每一间房间,都是与其他房间一模一样,大小,装饰都没有区别。
疗养院是前线医院的别名,而眼下的上舍病房则是民间医院的雏形,如果能够发展起来,让医院制度传遍天下,韩冈光靠这一事,就足以名留青史了。
陪着韩冈将一间间病房查验过,仇一闻问道:“机宜,听说你要去延州了,不知是不是真的?”
“要调我去延州,传言倒是比事实传播得要快。”韩冈摇头,故作感叹,“……是雷简要走。”
雷简要走了,不过那位京中派到秦州的医官,并不是调回京中,而是要去庆州。而他这一去,甘谷疗养院就少了得力之人去掌管。
仇一闻手底下的确有人,当年铁面相公的威名比如今的种谔还要强出不少,而铁面相公李士彬的儿子,仇一闻的徒弟,曾经被韩冈拯救出狱的李德新,这的确是个上上大吉的人选——只要忽视掉他的党项身份。
幸好在关西,党项身份算不得什么。折家就是党项,不过跟西夏打了几代人的仗,如今也没人真的把他们当作蕃人来待。
‘究竟该如何是好?’韩冈考虑着这个问题。




宰执天下 第268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六)
第26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六)
千里之外,一连串的咒骂,正在王韶的肚子中酝酿。
在京城中,除了赵官家和寥寥几个宰执以外,其他人无法也无权干涉河湟之事。而且只要有了天子和王安石全力支持,枢密使文彦博也拿他没有办法。但王韶怎么也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被人拆了台,而且还是天子亲手拆的。
自入京后,觐见天子的程序按部就班的完成。从王韶开始一直到随行的蕃人,一个不少的都到了赏赐。也不知俞龙珂和瞎药两人从哪里听来的故事,当天子说要赐姓时,他们便一起说平生多闻包拯包中丞是朝廷忠臣,乞求官家赐姓包氏。现在俞龙珂改名包顺,瞎药改名包约,至于张香儿,他本就是汉名,也不用改了。
以青唐部族长为首的三人肯到京城表示顺服,代表着王韶平戎策第一步的完美实现。天子颁制书,署诏令,并盛赞王韶‘不烦大举之兵,靡事称饷之役,以戎拓地,震慑遐荒,开信示恩,辑绥怀附。’一时之间,王韶便成了在京城中风头最劲的人物,邀请、示好络绎不绝。众人如同行星围绕太阳旋转,让王韶差点昏了头去,幸好他上台来以来,先有人当贼给蒙了一下,但迎接世界上最好的锁匠,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打开的密室。他希望受伤者的相处时间的就能够就是。
几年来,他还是第一次从京城中听到人们的欢呼声,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关系,秦州一向不被京城的官员们重视,听说过河湟二字的寥寥无几。但眼下一切渐渐都在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听说了王韶的努力,赞美声便显得更加响亮。志得意满四个字充斥在心间,只是他的好心情只持续到今天,片刻之前:
“调韩冈去鄜延!”王韶陡然提高的声调仿佛在质问天子,在寂静的崇政殿中显得格外响亮。他顿时惊觉自己君前失态,陪伴在侧的枢密副使吴充也投来不快的目光。虽然声音又勉强回复正常的水平,但王韶的反对声却坚定异常,“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为何?”王韶的反对也在赵顼的计算之中,但他的反应还是要比天子预计中的激烈不少,“延州半年之内便要见功。而河湟明年开春前不会有大的动作。把韩冈调去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用兵横山,等到韩绛并吞千里横山之地,再将其调回秦州也不迟。”
“而且关西的钱粮也不足,现今都给了鄜延,秦凤没有多少余量,只够补上渭源之役的亏空。”吴充补充着赵顼没有说出来的关键。
今夏陕西大旱,不过秦州夏收之后才旱情爆发,对于冬小麦的收获,并未造成太大的影响。而且秦州河流众多,小麦以外的其他作物虽然都是秋收,但可以用河水弥补。但秦凤以东诸州,却是旱了整个夏天,连渭河都没用了。
不需要吴充强调旱情的影响,王韶从秦州往京城来的一路上,听说的、到的,就已经让他忧心不已。低低的叹了口气,王韶收拾起心情,却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墙角不被人撬走,他竭力找着借口:“因疗养院之事,韩冈在河湟之地声名远播,武胜军中亦有多家蕃部因其之名,意欲来投。如今此事刚刚有了眉目,贸然将其调离,恐怕会功败垂成。”
赵顼未曾想过王韶对这个调令反应如此激烈,好像真是离了韩冈古渭那边就要出大问题了。虽然事实情况正是如此,不过赵顼并不想改变自己的做法。横山、河湟两地的重要性孰高孰低,他得很清楚。主持进筑横山战略的是宰相,而主持河湟拓边的王韶,离宰相之位还有千万里之遥。
只是如王韶这等屡立功勋的臣子,赵顼一般来说都是宠礼有加。尤其是他还盼着王韶接下来能继续高歌猛进,把木征和董毡一起提来,让他能像对包顺、包约两兄弟那样,给董毡叔侄赐姓赐名。这样的想法,让赵顼不便用着强硬的态度对待王韶:
“朕还记得王卿早前曾多次上书欲升古渭为军,此事朕亦早有考量。但前时古渭诸蕃并未顺服,就算强行升格,也不可能让此地顿时变成人烟辐辏的军州,最多也就跟那些个羁縻州相仿佛,不如不设。不过眼下包、张两家都已降伏,古渭已定,再提此事便是顺理成章。”
当年真宗皇帝伪造天书,闹得国中乌烟瘴气,王旦一代贤相,一贯的贤明正直,却跟着胡闹。何故?还不是因为真宗赐了他一酒壶的珍珠。对一国宰相来说,一酒壶的珍珠算不得什么,但这可是天子送的贿赂!雷霆雨露皆是天恩,天子给脸,做臣子若不老老实实收下来,等日后可就没脸了。
现在赵顼摆明要用古渭升军一事来向王韶交换韩冈。古渭升军本就是水到渠成之事,用韩冈来交换,其实还是亏本……有药王弟子坐镇后方,前面的士兵胆气便能装上三分……可王韶有拒绝的权力吗?韩冈又不是他的儿子。
就是王韶犹豫的短短片刻,吴充粗短的双眉已经拧起来。他脖子上长了颗比李子略大、比毛桃略小的肉瘤子,如果离了近了,还能闻到一股子异味。若在唐时,入官四审……‘身言书判’中的第一项,吴充就通过不了,痤病之身,岂能侍奉君上?而且论长相,别说与另一位枢密副使,以英俊倜傥着称于朝的冯京相比,就是跟他的亲家王安石比起来,吴充都差得太多。
不过在注重才学的大宋,吴充身体形骸上的缺点,便显得无关紧要。从考上进士开始,他几十年来都是顺顺当当的一路晋级,仿佛坐进了快车道,如今一眨眼的功夫,就提速到近一百公里,将碟片中许多有着上进心了宰执之位上的传言。
既然已是枢密副使,理所当然便要维护枢密院的权威。他倒是没去介意王韶对皇帝的口气,朝臣不给天子台阶下的情况常见得很。但对于王韶的不干不脆,天子还没有发火,吴充就已经听得很不舒服了……什么时候官员调动要征求官员上司的意见了!
就算韩琦、富弼这样的前任宰相,在遇到得力部下被一封诏令调走后,也只能私下里抱怨几句。只有见到好的下属被左迁,才能为其上书说几句好话,就这样,他们也不敢说把那人再调回来……否则,一个结党的帽子就要扣到他们头上去。
“韩冈被天子亲擢于布衣之中,”吴充说道,“天子有命,他当不会有推脱搪塞之事。”
“韩冈自入朝后屡立功勋,疗养院,沙盘,军棋,无不是别出机杼,发前人所未发。而在军中,亦是战绩彪炳。朕一直都想见见他,就是隔了两千里,古渭局势又一直吃紧。所以才拖到今日……今次韩冈调职延州,依例也须入京一趟,正好可以招韩冈入觐。”
赵顼早就想见韩冈一次,只是不得其便,如今正好是趁势而为。今年年初时,韩冈的名字仅仅是在赵顼耳边一带而过,才不过一年的时间,就已经成了秦州举足轻重的一名官员。
1...105106107108109...10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