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败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今日要议的是两件事,一件是关于江南解粮的情况,大寒的天气即将到来,为了防止运河结冰,必须及早让江南将粮赋押解入京,何况北地连续遭灾,粮食已经开始不足了,在这种情况之下,若是南方的粮食不到,朝廷势必焦头烂额。

    而第二个问题,则是米鲁的叛乱了,虽然经历了一场大捷,可弘治十三年的岁末即将到来,若是战事不能在今年结束,又不知要拖延到什么时候了。

    这两个问题,眼下都是朝廷的心头之患,弘治皇帝对此甚为忧心。

    他虽是皇帝,拥有这广阔河山,可很多事,其实不是他一个皇帝能够随心所欲的!就说粮赋提早入京的问题,这牵涉到的,乃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结果。

    倒是谢迁在这个时候,奏报起了一件别样的事情:陛下,臣听说了一些流言蜚语,还请陛下明鉴

    卿家但说无妨。弘治皇帝温和地笑了笑。

    若是仔细看,不难看出,谢迁的脸色有点怪,此时道:其一就是,太子殿下与方继藩竟是成立了一个书院,太子殿下竟还成了书院的院长,这倒是引起了不少的议论。

    弘治皇帝唇边的微笑立马不见了,脸瞬间就拉了下来了,甚至忍不住咬牙切齿地道:这个逆子,朕就知道,他总不肯收心,看来朕还是对他太宽容了,你看,这才几天哪,他便要胡闹了,还怂恿着方继藩,方继藩平时没有公务的吗?还得陪着这个逆子上蹿下跳!

    大家早呀,嗯,老虎一直在努力的最前线,大家要继续支持哈,有票砸票,老虎不会砸头晕的!




第二百一十八章:收获
    谢迁觉得自己抑郁了。

    明明,他是在告方继藩的状来着的啊。

    怎么转过头,就是太子的不是了?

    不过方继藩这家伙虽然也闹腾,可细细想来,或许还真是太子殿下胡闹才是。

    只是他作为内阁大学士,怎么好说太子的不是呢?

    于是乎,刘健诸人,一个个不做声了,只传来有些尴尬的咳嗽。

    可弘治皇帝的脸色却带着几分激动,他气咻咻地道:还以为罚了他的跪,敲他这逆子几次,他便老实了,真真想不到,他竟是这等死不悔改的混账,办学院?他是什么东西,不知天高地厚!

    弘治皇帝是很生气。

    一般情况,除了朝廷的国子监和各地的官学之外,一般的私人学堂,若是规模小的,都叫私塾,而敢自称是学院的,虽不敢说名满天下,可至少那创办之人都是大儒啊,寻常人哪有这么厚的脸皮敢自称是学院,还自称是院长的。

    这得是多不要脸,才做出这等事啊。

    这个逆子呢,小小年纪,太子之尊,正是要好好读书的时候,你自己去办什么学院?你丢人不丢人啊,这若是传出去,坊间势必要议论,民间的百姓们是会笑话的,这皇家颜面还要不要。

    这叫什么,这叫不伦不类,沐猴而冠。

    弘治皇帝隐隐有大怒的征兆,倘若朱厚照在此,他恨不得抡起臂膀,一巴掌将这逆子打趴下,再寻个鞭子,狠狠抽死这恬不知耻的混账东西作罢。

    再想到,那方继藩,这都要入冬了,正在预备暖棚呢,上一次他是亲自去过西山的,西山里头又是矿山,又是暖棚,有屯田百户所,有这么多人的生计,现在人家还被他这个逆子所胁迫,跑去跟这逆子胡闹,你朱厚照还是个人吗?你不学方继藩,为国分忧倒也罢了,你还成日碍手碍脚,简直猪狗不如啊!

    见弘治皇帝的脸上阴云笼罩,气焰直冲,谢迁咳嗽了一声,便又道:陛下言重,太子殿下噢,还有一件事,便是有御史弹劾方继藩,说是强迫龙泉观佃农种植什么人参果,惹来了怨声载道,陛下,本来旱灾之后,京师附近的百姓已经开始抢种麦子了,龙泉观的土地不少,而方继藩却是推广什么万年老参,臣虽是将弹劾的奏疏压了下来,只是难免觉得这方继藩实是有些

    又是他那口口声声说每亩二十石的东西?弘治皇帝不禁苦笑摇头。

    弘治皇帝的气顿感消了一些,方继藩,也有胡闹的时候啊。

    倘若方继藩说三五石,他或许还信一些,可是二十石,还是粮食,这怎么听着,也像是天方夜谭啊!

    弘治皇帝毕竟不是晋惠帝,还不至于到何不食肉糜的地步,不免摇着头,笑了笑道:罢了,由着他吧,朕倒是听说,这也并非是方继藩强迫种的,龙泉观那儿,似乎对此也是极力赞成,土地的主人既是龙泉观,这终究是他们和庄户之间的事,都察院现在已经闲到了这个地步了吗?地的主人与庄户之间的事,也要去管?

    这谢迁苦笑道:臣的意思是,眼下北地本就欠收,您看,现在种下的麦子,还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这寒霜恐要来了,不知这北地多少庄户心里忐忑,就怕今年不但要欠收,还要又遭一轮灾呢,百姓们今年,只怕难熬啊,现在又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大好的田,不多种一份粮是一份粮,偏要去种一些无用之物,这对国家没有益处。

    弘治皇帝只颔首点头,却没有深究下去。

    他渐渐对方继藩的印象颇好起来,无论怎么说,这个家伙虽有瑕疵,却是瑕不掩瑜,弘治皇帝不愿在此事上苛责他。

    只是讨论到了这里,弘治皇帝想起了什么似的,转而道:喔,朕想起一件要事来,诸卿稍待,朕去去便来。

    说罢,竟是匆匆忙忙的起了身,到了暖阁的里室,一直在一旁伺候的萧敬见状,也连忙尾随进来。

    取锦盒来。弘治皇帝见萧敬跟着,便直接吩咐。

    萧敬自然知道什么是锦盒,这锦盒里装着许多封书信,只是陛下告诫不可拆开,萧敬是个本份的人,虽知陛下这些日子以来,每日都拿着书信,接着对着案牍不知写着什么,但他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的。

    很快锦盒就取了来,萧敬将锦盒交给弘治皇帝,便安静地退到了一边。

    弘治皇帝打开锦盒,熟稔的抽出了其中一封书信,心里忍不住嘀咕,朕竟差一点儿忘了告诫那许杰,万万不可欺负张小虎,更不得骂他生的丑,若不是今日突然想起,这信若是贸然发出去,张小虎怕又要来告状了。

    这些日子以来,其实弘治皇帝早就发过一次书信命人送去了西山,其中有许多告诫的内容,学童们也随之回了书信,弘治皇帝看着有趣,有时看着这些书信,心绪都开朗了许多。

    在疲惫之余,竟有消解疲乏的功效。

    虽然有时,弘治皇帝觉得幼稚,可细细思来,管他呢,这算是他生活中极少的乐趣了。

    本来他已回了书信,打算这两日寻方继藩来,将信送回西山,可陡然想起,觉得很有必要再嘱咐一番。

    他认真的去了笔墨,提笔,在许杰的书信里添了一番话,方才将笔搁了,随后将笔放回了笔筒里。

    忙碌完这一切之后,命萧敬将一切收好,弘治皇帝才回到了刘健诸人面前,又一副无事人一般的样子道:方才说到哪里了?

    西山。

    咿咿呀呀的读书声愈来愈嘹亮。

    王金元遵循方继藩的吩咐,在西山南麓这儿搭建了新的学院,这一次要盖的是屋舍,用的是青砖红瓦,以后再也不担心漏雨和灌风了。

    有了举人和秀才进行启蒙,学童们进步得很快,已经可以通读论语了,学童们读书很辛苦,卯时便要起来,开始晨读,因而,一旦清晨的读书声响起,整个西山便如复苏了一般。

    矿工们已吃过了热腾腾的早饭,纷纷扛着镐头,预备上工,百户所也开始点卯了。

    玻璃作坊的炉子却是不停的,所以需要两班轮工,匠人们有的上值,有的下值。

    妇人们往往会养一些鸡鸭,在这个时候,也要开始预备喂一些谷物了。

    所有人听到学童的读书声,心里都充斥着满足感,读书对于这里的许多人而言,是极了不得的事,何况读书的人是自己的子弟,即便那些还未生娃的男人,似乎在造娃之余,在听到这读书声之后,对未来的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憧憬。

    可能近几日有天变的可能,要降霜了。

    点完了卯的张信,正专注地看着百户所的玻璃窗,他皱着眉,显得忧心忡忡。

    清晨时所笼罩的白雾,最后这白雾渐渐的变成了露珠

    这些日子,他虽还是像从前一样,却是显得更加沉默寡言了,以至于屯田卫的弟兄们都不敢过份靠近他,唯独是屯田的时候,张信的话才会多一些,看着搭建起来的暖棚,还有种植的万年老参,张信的脸色才恢复一些血色。

    他一瘸一拐地走了几步,这是前几日一不小心绊倒之后落下的毛病,大夫已给他上了药,止了血,只是走起路来,不免有些蹒跚。

    突的,他道:快去,请新建伯来,今日要采收南麓地里的老参,这是第一次采收,得请百户在场,周总旗,你还得去龙泉观一趟,昨天傍晚的时候,龙泉观的庄户叫了人来说,那儿的水渠像是被人断开了,可能是附近不知是谁截了我们的水这个节骨眼上,万万不可少了灌溉的水源

    一通吩咐之后,大家便忙碌地各行其事。

    而方继藩在接到禀报后,也急匆匆的赶了来,其实方继藩也很急,都快降霜了,现在天气变化快,这番薯也不知何时能彻底结果,于是在听到了张信的音讯后,便心急火燎的骑马而来了。

    翻身下了马,方继藩便对迎上来的张信道:结果了?

    张信早就翘首以盼,今日的日头还不错,太阳一出来,便暖了几分!

    张信点着头道:这两日都试着采摘过,南麓那儿长势快一些,料来结果了。

    说着,一行人匆匆的赶到了南麓。

    只见在这里,一大片的薯叶密密麻麻,覆盖了方圆数千亩土地。

    沿着田埂,张信在前打头,他手里依然拿着竹片,方继藩则在后头,看着这个婆娘跑了的可怜家伙,发现他的背有些佝偻,这家伙似乎受的刺激挺大啊。

    尤其是他沉默寡言的样子,挺让人心疼的。

    寻了一块地之后,张信深吸一口气,似乎等待方继藩确信的眼神。

    方继藩心里有些激动,也蹲下:我亲自来挖。

    也不嫌脏,方继藩直接用双手去扒泥,没多久,一个硕大的暗红色果实便自泥里露出了一角。



第二百一十九章:喜从天降
    第一颗番薯终于露出头来了,说是硕大,是因为它大抵有寻常孩子的小臂粗。

    这自然不可以和后世的那等巨型粗壮的番薯相比了,方继藩渐渐刨开土,犹如莲藕状的长条番薯便完全暴露在眼前。

    呼

    几个校尉睁大着眼睛。

    其实此前,他们不是没有刨过。

    只是那时候,大多番薯还未成型,只是刨开用来记录观察其习性罢了。

    这是一颗。

    继续刨

    在这一株蔓藤之下,与这颗番薯相连的,又一颗番薯显出了雏形。

    这个番薯看起来更像土豆,若是将其比拟为人类,那么大抵它和第一棵长条形番薯,更像人中潘老师。

    方继藩安慰自己,潘老师也不错,毕竟浓缩就是精华。

    待第二棵完全裸露出土,接下来还有

    一株苗,便是一大串,虽然不如葡萄一般,一株可以结出数十颗果子,可这一株苗,却是生生结了五个番薯。

    有大有小,还有一颗,甚至比鸡蛋还小,这孩子呃,显然是没救了。

    可大的,却有莲藕粗,足有一寸多长。

    方继藩目光炯炯,将它们一道捧了起来,大呼一声:秤!

    校尉们自是早有准备,带了秤砣来的,于是忙取秤砣一称。

    努力地调整着秤砣的校尉,眼里闪着光,道:百户,有三斤。

    三斤

    若是后世的番薯,几个番薯下来,怕是不下五斤吧。

    可方继藩还是乐了,这效果,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之外。

    这一大亩地,可是足足有数百株啊。

    于是,所有人大眼瞪小眼,方继藩脑子也懵了,他从前计算能力还算不错的,可是现在却需不断地换算单位,最重要的是,情急之下,有点激动,头脑不清呀,于是他咬咬牙道:算!

    一五作五二五作十

    校尉们不敢怠慢,纷纷地掰着手指头,开始掐算起来。

    倒是在这时候,有人将自己背上的背篓取了下来,激动地道:我带算盘了,我带算盘了。

    从背篓里取出了算盘,噼里啪啦一阵。

    老半天,方继藩不耐烦了:算出来了吗?

    得到的是,沉默

    方继藩就差翻白眼了,体育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比你们算数好啊。

    方继藩咬着牙,他脑子却依旧乱糟糟的,索性也不算了,他等。

    过了半响,终于有人道:二十五石这一亩地,是二十五石。

    不对。有人激动地道:是二十六石,大抵就是二十六石。

    他们说话的声音在颤抖。

    这个世界疯了啊。

    这比方继藩保守的估计,竟还要多了五六石,只是方继藩对他们的计算能力,嗯,是颇有怀疑的,所以压抑着激动,继续等最后的结果。

    一直默然的张信也发是懵了,他迷茫地眺望着远处的田埂,还有那看不到尽头的蔓藤,那翠绿的薯叶,在暖暖的阳光下,格外的耀眼,像是一下子迷蒙了他的眼睛。

    没错了,是二十六石。

    终于有个智商在线的校尉在连续的计算过两次之后,最终确定了。

    每一亩地插了多少株苗,都是有数的,尤其是西山这儿的田,哪些苗受了虫害,哪些枯了,张信每隔几天都会带着他们来记录的。

    因而,大家都很清楚。

    二十六石。

    大明延续的乃是宋制,而宋人的计量单位之中,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1...126127128129130...12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