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之我要做军阀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王爷戴帽
若非估计姜珝的权势,娼后都有可能收回姜珝的军权。
在这种情况下,娼后又岂能容忍姜珝继续扩军
姜珝数次上书,全都被娼后否决了,到了最后,娼后更是连看都不看一眼。
娼后不懂兵,也不懂国。
她对天下局势的了解,全都是身边亲信之人告诉她的。
而郭开自然就是娼后最亲信之人。
第五百九十章 临阵换将
日升月落,时光流逝。
又是三个月的时间过去,秦国与赵国的战事依旧没有分出胜负。
王翦与李牧连番大战,双方兵力都承受了巨大的损失,鲜血积红的战场,便是连日的雨水也冲刷不尽。
而姜珝与李牧这边却是平静异常。
蒙骜似乎真的已经放下了心中的执念,三个月的时间,除了必要的试探之外,几乎没有主动进攻过姜珝一次。
姜珝自然也乐得和蒙骜僵持,姜珝兵少,那么姜珝不主动进攻,天下人也说不出姜珝什么。
当然,仗可以不打,但态度还是要做的。
三个月来,姜珝每十日便上书邯郸,求情扩军至二十万,而后再与蒙骜决一死战。
只是以一次上书都如泥牛入海,不见丝毫回应。
姜珝也知道,娼后已经开始不信任自己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大概是秦国大军压境,姜珝与赵嘉暗中勾结开始的吧
没办法,赵王迁母子抗秦的意志不够坚定,姜珝只能弃其而去,选择坚定抗秦的赵嘉作为朝中内援。
平心而论,哪怕这一次赵国真的击退了秦国,姜珝也不可能扶持赵嘉上位。
因为赵嘉不符合姜珝的利益。
但是在抗秦一事上,姜珝必须要保证自己的立场,坚定的站在抗秦阵线上。
抗秦的代价是巨大的,赵国士兵伤亡数万,但国内饿死的灾民,人数已达十数万之多。
为了让前线几十万士兵有足够的力气打仗,邯郸的军粮一波接着一波的送到李牧军中,这中间还发生过十几起灾民抢粮事件。
可即便如此,李牧军中的军粮仍然紧缺,士兵的意见很大,李牧也只能凭借威望镇压军队。
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或是被时代的浪潮碾压粉碎,或是顺应时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对于赵国百姓来说,是选择灭国,还是选择饿死,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题。
如果让后世之人来作答,他们会认为秦国与赵国都是中原人,大家都有共同的祖先,何必非要拼个你死我活
便如姜珝这般,早已知道了历史的变迁,对于秦灭赵国自然不会有什么抵触。
但是这个时代的人却不会如此认为。
秦国与赵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已经独立存在数百年之久,虽然大家都是同一个种族,但却有着不同的立场。
若是换一个时间,秦国攻赵的话,整个赵国将会上下一心抵抗秦国。
但是今年不行。
去年的灾荒,让赵国元气大伤。
赵王迁母子都是不懂军事的,他们只会不断的催促李牧和姜珝二人,让李牧迅速击败王翦,让姜珝迅速击败蒙骜,而后带领大军南下支援李牧。
如今郭开是娼后身边最亲信之人,娼后对天下局势的了解和判断,全凭郭开的那张嘴。
郭开早已与罗网勾结,自然不会告知娼后先前的真相。
赵国如此艰难的局势,到了郭开口中却成了李牧与姜珝另有图谋,故意拖延战事,消耗赵国的国力。
再加上李牧本就与赵嘉走的近,姜珝最近也和赵嘉有所来往,娼后对李牧和姜珝自然不会信任。
至于姜珝请求扩军的奏报,自然也会在郭开的口中,变成了姜珝另有所图。
事实在郭开的口中被曲解。
在娼后看来,如今秦国实力强大,而赵国却因灾荒而岌岌可危,国库粮钱几乎见底。
而李牧与姜珝似乎已经改投赵嘉门下,故意在前线拖延战局,意图拥兵自重,趁着战士扩张自己的势力。
娼后会如此认为,也不仅仅只是因为郭开的一番话。
五年前秦赵之战,姜珝与李牧联手,迅速击败王翦,夺回了赵国的失地。
三年前,秦国与齐国连兵攻赵,李牧抵挡秦国,姜珝抵挡齐国,虽然雁门等地被秦国夺取,但却也击退了来犯之地。
可为何这一次,赵国就只有秦国一个敌人,姜珝与李牧竟然在与秦国僵持了三月之久还不能胜
秦国曾派使者来赵,劝说赵迁母子投降,将大量的土地城池割让给秦国。
秦使自然也不敢说出什么灭赵国的话,他只是让赵迁母子将邯郸以西的所有土地城池割让给秦国。
如此双方罢兵,各自休养生息。
娼后对此自然是拒绝的。
若是如此割让土地,赵国和灭国还有什么区别
单凭邯郸以东的那点土地城池,是养不了多少军队的,一旦秦国再次来攻,赵国根本无力抵挡。
秦国见朝堂上施压不成,便让郭开再施反间计,让赵迁母子将李牧和姜珝换下,另派将领抵挡秦国。
三个月来,郭开一点一点的动摇娼后的心智。
以前郭开会经常提到秦国的强大,以及和秦国对抗失败的下场。
但是现在,郭开会说姜珝如何如何,李牧如何如何。
其实娼后也不是没想过派人将姜珝与李牧替换下来,但二人若反抗又该如何
一旦逼反了李牧和姜珝,都不用秦国进攻,赵国便要直接易主。
这三个月来,郭开一直在劝说娼后换将之事,娼后的心智也逐渐开始动摇。
李牧和姜珝会不会反,和郭开关系不大。
这二人若反,只会加速赵国灭亡的时间而已。
直到三个月后的今天,当赵嘉再一次在朝堂上提出让姜珝扩军至二十万,以抵抗秦国时,娼后终于爆发了。
在娼后看来,姜珝绝对不能再度扩军,否则赵国大权必然会落在李牧、姜珝师徒手中。
届时二人若想扶持赵嘉上位,只需兵围邯郸,以诛佞臣,清君侧为名谋反,自然可以轻而易举的将赵嘉推上赵王位。
这话不是娼后想的,而是郭开自己说的。
李牧不止一次打压郭开,当众说郭开是赵国的佞臣。
而姜珝与郭开之间,似乎也有些不和。
李牧与姜珝若要谋反,郭开自然是最好的理由。
下朝后,娼后将郭开召入宫中,两人整整密谋了半个时辰。
半个时辰后,郭开离开赵王宫,与郭开一起出宫的,还有两队禁卫军。
他们携带赵王旨意快马离开邯郸,分别朝着李牧与姜珝的军营奔驰而去。
第五百九十一章 更改王命
夜色初降,邯郸城中灯火通明。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
今夜无星无月,注定不会是一个良宵。
城中一间民宅之中,油灯内燃着些许灯火,可以勉强看清前方数丈之内的距离。
民宅外,借助窗户透出的些许光亮,可以看到数只乌鸦在房檐出徘徊已久。
屋中,墨鸦靠在墙壁上,整个人几乎与如墨的黑暗融为一体。
墨鸦前方人影耸动,黑暗之中,几乎看不清这小小的民宅之中究竟聚集了多少人。
“墨鸦大人,赵迁母子已经所有行动,换将的命令已经离开邯郸,不知我们是否要出城拦截”
今日一早墨鸦就接到了禁卫军出城的消息,只是墨鸦并没有立刻展开行动,而是派出人手调查禁军手中的情报究竟是什么内容。
墨鸦神色淡然道“果然是换将的命令吗”
有人急道“墨鸦大人,若是让换将的命令抵达雁门,侯爷的处境将会非常艰难。”
墨鸦轻笑道“的确,这道命令会让侯爷在赵国的处境非常艰难,不过”
“若是这道命令没有抵达雁门,那么侯爷在秦国的处境将会更加艰难”
有人愣道“墨鸦大人的意思是”
墨鸦玩味道“这可不是我的意思,而是侯爷的意思。”
“这是赵国的催命符,却也是侯爷的保命符。”
这道命令是一定要拦截的,但是不能在邯郸城外拦截。
一旦赵王的使者在邯郸城外被姜的人截杀,那么就只能证明一件事,姜一直在监视赵王迁母子。
这会影响到姜重臣良将的人设。
所以姜要在雁门,要在自己的军营之外拦截赵王的王命。
姜以前可是玩过假传情报的战术,一旦赵王迁的王命抵达姜大营,说出临阵换将的命令,姜就可以以秦国奸细作为借口,将赵王使者当场斩杀。
你有赵王的印玺,你有赵王的令牌
这些有什么用
姜只要一口咬定对方是罗网细作,他手中的王命、玺印、令牌都是他们从赵王宫中偷出来的,姜就有足够的理由将他们斩杀。
当然,这个理由几乎不会有人相信。
所以姜会借机退兵,退兵回到代县,然后光明正大的扩充兵力。
只要姜手中仅仅抓着军权,在这关键时刻,赵王迁母子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
若是姜当真像李牧那么愚忠,一道王令就可以收回兵权,那才真正是离死不远了。
这是姜的第二个计划。
如果赵王迁母子不允许姜扩军的话,那么这道换将的命令,就是姜的扩军令。
姜会当场以秦国奸细的罪名斩了赵王使者,然后将换将的命令改为扩军的命令。
而后姜带兵退回代县,光明正大的扩充军队。
最后姜还要上书赵王迁母子,感谢他们的隆恩浩荡,并发誓自己扩军之后,一定会击退秦国,保赵国国境不失。
只要姜还在封地上,只要姜有军权在手,只要秦国还在大军压境。
哪怕姜私自改换赵王迁的王命,赵王迁也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
而这种行为也比较符合姜卖给嬴政的人设。
以权臣的身份强国,等待一位可以扳倒自己的英明君主。
民宅中寂静了片刻,有人问道“墨鸦大人,既然侯爷不准备拦截禁军,那我们来邯郸的目的是什么”
墨鸦轻笑道“因为侯爷还不确定赵迁母子究竟只召回李牧,还是将李牧与侯爷一起召回。”
“若是只召回李牧的话,你们就要以禁军的身份,向侯爷传达扩军的命令。”
这是姜的第三个计划。
若是赵王迁母子不打算召回姜,姜就只能假传王命,先会代县扩充军队,然后再上书赵王谢恩。
让这假的命令,也变成真的命令。
姜若没有军队,赵王只需要一句话就能要了姜的脑袋。
可姜人在代县,又有军权在手,赵王迁母子敢逼反姜吗
他们不敢
眼下赵国内忧外患,姜也不怕和赵王迁母子撕破脸皮。
反正等到秦国灭了赵国,赵王母子就一点用处也没有了。
为了降秦这一刻,姜从一开始就在布局,所以姜绝对不容许自己的计划出现失误。
在姜不动用底牌的情况下。
十万军队太少了,二十万军队才能稍微有点威慑力。
若是赵王迁不给姜下令扩军,姜就只能伪造王命了。
只要姜一切的行为都符合卖给嬴政的人设,就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当然,一旦李牧接受王命,跟随禁军返回邯郸,姜还要给李牧写一封信,痛斥李牧的愚蠢。
寂静中,墨鸦从黑暗中走出,目光看着众人,玩味道“既然赵迁自己下达了命令,我就不需要我们了。”
“接下来,我们要执行第二个计划”
众人齐声道“请墨鸦大人吩咐”
墨鸦轻笑一声,淡淡道“等秦军攻入邯郸之际,刺杀赵嘉和春平君”
“这本来是玄翦的任务,不过玄翦统领还要负责代县的事情,既然我们来到了邯郸,那就替玄翦统领完成这个任务吧”
种人齐声应道“是”
墨鸦轻笑一声,玩味道“从现在开始,你们要盯紧了赵嘉和春平君的行踪,等到时机一到,就立刻动手。”
“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