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最后一个北洋军阀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最后一个北洋军阀
现在双方反倒轻松了起来,当然了由于双方对峙的足够久。此时最让人激动的是英国人居然在里海的阿拉斯特罕登6了,并且派遣土耳其和伊朗的军舰沿着伏尔加河向上。直逼察里津。伊朗人和土耳其人原本与沙俄有仇,但是现在本着趁火打劫的态度,也搀和进了干涉军中。
而英国人给王茂如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他们带来了大批的军火,眼看着中**队子弹不足,英国人此时大胆地在里海登6并且说动了伊朗和土耳其介入,不能不说这个时空因为王茂如的翅膀被扇动得一塌糊涂。
但令王茂如难以忍受的是,后方的补给再一次中断,甚至补充士兵也严重不足,甚至有一个营的补充兵受到苏俄游击队的伏击被消灭。王茂如要求先保证的是干涉军弹药和医药的补给。至于士兵的补给可以稍后。可以说赴俄干涉作战,中**队要先战胜漫长的补给线,才能战胜无穷的俄国人。
当得知英国人在伏尔加河入里海口岸阿拉斯特罕登6之后,苏俄东方面军南方战役集团立即停止了争吵,伏龙芝重新取得了绝对领导权。
伏龙芝认为,伯克罗夫斯克和萨拉托夫中间这个宽阔的伏尔加河,尽管有内河舰队的保护。但是敌人可以集中优势兵力集中消灭登6对岸的苏俄士兵,迄今为止,已经有三万英勇的苏俄士兵因为登6对岸却得不到及时的援助导致战死,尽管后方士兵源源不断支援上来。但是这种消耗对苏俄军队的士气是极其严重的伤害。因此伏龙芝认为应该开辟第二战场,所谓的第二战场,就是在伏尔加河上游一处秘密地点秘密登6,然后以一部分直插乌,直捣敌人大本营,实行调虎离山之际——这条计策在中国又叫做围魏救赵,也叫做围点打援——让敌人对自己的主动地点无处可知。然后,找一处伏尔加集团军防守最薄弱的地方,进行大反攻,强渡伏尔加河。
而在伏尔加集团军中,为了防止苏俄军队渡河,王茂如特地将一些维修的飞艇放置于高控制中,充当雷达观察哨,随时随地检测苏俄军队的一举一动。
随着英军的武器从乌拉尔沿铁路运抵伯克罗夫斯克,中国干涉军的武器弹药重新补充了起来,心里有了底气,英法联军的干涉军同时在西高加索的索契登6(索契,没错,就是这个地方,国人应该熟悉即将到来的2o14年索契冬奥会举办地),但是很显然,英法军队一登6高加索地区,即遭到了高加索地区勇猛的山民们的攻击。高加索地区俄国是最复杂的地区,地形,民族,信仰,王茂如不敢轻易率领军队进入高加索地区,就是害怕自己陷入这个泥潭拔不出来。
高加索山区就是一个送死的坟墓,而且除了在里海的巴库油田,毫无战略价值。历史上二战时期强大的德国人都不敢轻易进入高加索,而后世俄罗斯在高加索不断的冲突,一场车臣冲突,导致俄罗斯被全世界看到他们的虚弱。
但是对于里海的巴库油田,王茂如还是希望能得到到那里的设备的,巴库是俄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现在被叛军的游击队占据,为苏俄源源不断地生产原油,再通过火车送到萨察里津的炼油厂制成各种油类和化学品。王茂如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巴库,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俄国人绝不会把巴库给自己,可是不能占领巴库,得到巴库的采油设备也好啊。或者破坏巴库油田,让他们用三年时间才能重新建立,延迟苏俄或者沙俄的崛起。王茂如来到俄国参战,并不单单为了和平而来,还为了给中国的北方争取三到五年时间,延迟苏俄崛起。
六月间,苏俄不断通过增兵,与中**队争抢伯克罗夫斯克。而王茂如接到了援助和援军之后,他将一批批俄国皇协军投入到巷战之中。
当日本干涉军抵达之后,直接被王茂如送到了伯克罗夫斯克里。但是王茂如原本的计划并不是将日本人投入前线中的,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不得已派去了日本干涉军。
五天之后,日本干涉军第七师团师团长藤井辛槌几乎带着哭腔找到王茂如,请求日本干涉军撤出伯克罗夫斯克,五天时间,两万四千人的第七师团死伤高达七千人,战争的残酷远远过了日本人的想象。王茂如也非常奇怪日本人怎么这么不抗打了,先将日本人撤回来,然后派遣参谋樊重孝调查。樊重孝的调查结果表明,现役日本6军装备在巷战之中,尤其是这种激烈巷战之中非常吃亏,日本人更适合进行野战运动战。同日,日本人并没有想到苏军对他们的抵抗这么激烈,而且日本人天生身材矮小,在近身格斗的时候更加不利。而巷战之中,大多数格斗都生在双方距离不足半米的情况下,日本人赖以为存的拼刺技术反倒成了他们的障碍。
但是日本人的重炮倒是帮了伏尔加集团军不少忙,甚至用重炮击沉了苏军一艘6oo顿的内河战舰,日本人在拉开距离之后的战斗能力,比近战和巷战强得多。
代替日本干涉军的是捷克军团,他们的战斗意志远远不如苏军,但是捷克军团全都是士官组成的老兵,他们虽然没有将苏俄感谢河,可是却将苏军牢牢地黏在了伯克罗夫斯克。王茂如对捷克军团立即另眼相看,他一直以为捷克军团是一群胆小鬼,却没想到他们的战斗力这么强。当然,捷克军团坚持的越久,中国士兵休息的时间越久。
焚烧尸体的度已经远远不如死亡士兵的度,为了防止城市瘟疫,很多人直接把死亡的士兵直接扔在了湍急是伏尔加河之中,任凭鱼虾吃掉人的尸体。中国人只把自己的战友焚烧,而俄国人和鞑靼人的尸体就这样随着水流走了。就在六月十六日这一天,伏尔加河因为喝水水量下降和尸体众多,居然造成了伏尔加河堵塞。
尸体漂流到伏尔加河下游的察里津,造成察里津极度恐慌,南方面军看到每天从上游漂流的数百具尸体久久不语,幸好这场战斗生在伯克罗夫斯克,如果是察里津的话……后果更加不堪设想啊。
王茂如已经极力地下令手下减少伤亡,然而战争并不能依照人的意愿进行,很多时候,前几天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几天之后只留下冰冷的尸体。臧浩从排长升任为连长,又从连长升任为营长,两个兄弟也成了连长,三个人再一次坐在一起的时候,竟然只是说:“你还没死啊。”这不是开玩笑,而是一种大劫难之后的庆幸。





最后一个北洋军阀 卷 三 千古奇功第五百一十八章 六一六抗日运动
当英军在1919年6月16日登6里海的时候,巴黎和会即将闭幕,而关于山东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中国和谈代表团言人顾维钧最后一次陈词说道:“山东之于我国,正如基督徒至于耶路撒冷,绝不能放弃,纵然全民族战死,也绝不丢失山东!”顾维钧的讲话极大震撼了欧美各国代表,最终迫使英法美决定,将山东归属这个议题从欧战分赃会议之中剔除出去,因为亚洲不属于欧战范畴之内。
但该项议题也并非不解决而是另行举行会议解决,介时将在美国的斡旋之下,英法美日中等九国于美国华盛顿一并解决,并限制各力,防止出现新的世界大战。
可以说,此时巴黎和谈已经对中国极为有利了,因为王茂如知道山东最终在美国的斡旋之下归还给了中国。但是也许是中国国民对这次巴黎和会期望值太高了,在巴黎和会决定将皮球踢到华盛顿会议之后,有记者将这一消息传递给了国内,顿时引全国抗议浪潮。
五四运动没有掀起,但是六一六运动掀起来了。
一九一九年六月十六日,因为抗议列强没有立即归还中国山东青岛,全国引大规模抗议活动。甚至杨度将东北五省地区的民众情况用电报紧急传递给王茂如,向他请示东北五省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如今东北地区极为激动,面对至今为止仍在东北拥有殖民地、拥有铁路、拥有特权的日本人,东北民众百姓怎能不爆?
日本人在东北拥有的特权远现代人的想象。尤其是南满铁路,当中国百姓不小心进入南满铁路沿线五公里以内,日本人可以随意抓人。渐渐地东北本地百姓知道日本人的可恶,便远离南满铁路区,可是许多从山东直隶河南等地到东北开荒种地的国人不知道,冒然进入之后被日本人抓到,他们把这些人绑起来带到火车上,直接与煤炭一起扔进了火车煤炉中烧掉。日本人蔑称这些中国人是马路大日语圆木,木块的意思,并讥笑支那人全都是马路大。而中国百姓往往无处可以伸冤。
这种对中国百姓的残害直到王茂如统一东北之后有所改观,并在王茂如率领中国参战军从欧洲返回之后,途径大连的时候与关东军司令中村雄次郎达成协议,误入日本南满铁路的中国人,将由东北地方政府负责赎典。
然而这种仇恨却一直在中国百姓心中盘旋,尤其是东北百姓,哪一个提到小日本不咬牙切齿,中国人尽管表现懦弱,但只是缺乏一个带头的闹事的人和一个闹事的机会。全世界各国游行。唯独中国人游行会沿路咋会,甚至做出更多不理智的事情。就是因为平日把怨恨都积攒到一块了。如果三天两头就可以游行抗议一次,谁会这么热血地砸东西。
因此,这次六一六运动先在北京各大学生之中掀起游行示威活动,而后全国各地相继举办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活动,东北自从王茂如普及教育之后,学生数量陡然增多,学生们最容易激动,也纷纷要求游行示威。负责人哈尔巴拉和杨度立即向王茂如询问如何处置。王茂如立即回复:“做好引导,做好准备,如果日本人主动袭击,保护学生,但组织学生们过激行为主动出击。此事做出表率引导学生,同时注意学生人群之中苏俄间谍趁机挑事。如果爆冲突日本人要求严惩,则把责任推卸给苏俄间谍。他们妄图挑动中日之间关系,并拿出日本米骚动的例子,希望他们不要上当。”
杨度得到指令,叹了口气。对哈尔巴拉道:“秀帅如何对苏俄这么怨恨?就连将会生的惨剧也归咎给苏俄,看来苏俄一定是让秀帅很是痛恨。”
哈尔巴拉笑道:“秀帅的考虑定有深意,你我猜测不到的,还是好好照做。”
随后,东北地方自治政府七人军政部和各大城市市政厅公示了游行路线,并派遣警察军队沿路保护,对于容易滋事的日本商店,东北政府及早劝阻他们关门停业,并将悬挂的日本国旗收敛起来。而由军队负责保护引导游行,也着实让游行有了官方味道,也更加有意义。同时,在军队的保护之下的游行也并没有过激的行为,军队甚至将他们的五色旗纷给学生们,让学生们举着五色旗游行。原本想要和中国人打一架的日本浪人们,当看到中队携枪带刺刀手拉手保护着中国学生们游行示威之后,也不得不退却三分。
日本人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欺软怕硬,当你硬气起来,他们反而软了。
游行过程中,不断有市民踊跃加入,只是东北便有二十七座城市爆游行示威活动,只要过十万人的城市,必定有游行活动。但是东北五省地区确实唯一一个没有因为游行示威引骚乱的地方,其他游行城市均遭受不大不小的冲击。官方保护游行示威,引导游行人群,保护游行群众,得到了东北大都督王茂如的特批。王茂如在俄国伯克罗夫斯克前线特地回电报《至东北人民》中说:“国民,国家,国力,皆需要自强,自律,自省。游行示威之后,我大中华国民应该奋努力,重新崛起于亚洲。我堂堂大中华领先世界五千年,此时仅仅落后一百年,只要我国人齐心合力奋图强,必定重新崛起于世界东方,重新成为这个世界的领头羊。学生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工人们,努力工作,建设国家!农民们,努力耕田,食者天下!士绅们,努力做事,复兴民族!士兵们,努力练兵,保家卫国!全体中华人民们,努力吧,为实现中国梦,为实现强国梦!”
《至东北人民》到东北军政统筹部之后,经杨度,蒋方震,张奎安等人的研究决定,讲标题改为《至中华人民告白书》,向王茂如询问之后,王茂如道:“这个标题不如改成《中国梦,强国梦——至中华人民告白书》,杨度听后大叫一声好,随后该告白书被证实刊登广播出去,一时之间各大报纸纷纷刊登。
时值六一六学生运动期,《中国梦,强国梦》一文刚刚刊登,便引起诸多学生的轰动,无论何时,民族主义者不乏其人,尤其是长期受到外敌侮辱的中华民族,领先世界五千年,却今朝任人欺负,怎能不让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爆?于是乎,关于强国,关于民族,关于国家,众多学者名人纷纷在报纸上谈论起来。
六一六运动并没有像历史上的五四运动一样爆那样激烈,甚至冲击政府部门殴打政府官员,因为这一届政府的对外的强硬,而且山东问题尽管没有解决,但是英法美等强国决定在十月份的华盛顿协议之中着手解决。同时有报纸和权威人士介绍说,因为日本的海军逐渐强大,已经威胁到其他列强的地位,因此列强非常有可能在华盛顿协议之中制裁日本,届时日本将不得不归还中国山东。
事实上五四运动的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文化政治观念的进步,让政府第一次体会到民意如潮,第一次民意主导了政府政治方向,政府不再是一两个人的政府,不再仅仅是高官的政府,还是国民的政府。
只是这种短暂的民主,在几十年之后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而文化改革的提倡白话文,书写方式的改革有部分进步意义,也有很大部分破坏了中华儒学传承史。这也是这项运动最让国人有识之士诟病的地方,中华传承文化遭到了破坏,断裂,民国的学者是传统文化培养的最后一批人。在国民党后期,就已经不可能出现国学大师了,所有的国学大师都是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之后。五四新文化导致了中国没文化,岂不是可悲?
六一六运动在王茂如遥控有意引导之下,并没有在文化界中进行多大的改革,但是强国梦这个概念的提出,很多学者还是提倡汉字简化运动、白话文运动、横排书写运动,甚至浙江名士钱玄同提出废除汉字,全盘西化,他认为阻碍中国展之道路最大障碍就是方块字不利于民众普及,不利于扫盲。他在报纸上说道::“我再大胆宣言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为了应对中国全国性的反日游行,日本不得不下令居民禁闭不出,不得招摇过市,不得擅自离开租界,并致电段祺瑞,要求段祺瑞严令停止抵制日货抗日游行。同时致电王茂如,要求王茂如严格镇压东北抗日群众。
王茂如思虑一阵才密电杨度,让杨度传达他的指令,东北抗日游行做到有序游行,一定保护群众免受日本人侵袭,更重要的是制止其中过激行为,要求群众和平示威,游行群众签保证书保证和平游行才可以参加。要求政府对待日本的时候做到不卑不亢,有理有据,但是不要刺激日本政府和日本人以免让自己后院失火。




最后一个北洋军阀 卷 三 千古奇功第五百一十九章 插手国内
六一六运动起初对政府冲击很小,学生们提出口号是“还我主权,抵制日货”然而在有心人的带动之下,口号又变成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不过这个口号没有响彻几天,又变成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很显然,第一个口号仅仅是对抵制日货的继续酵,而第二个口号则变成了针对某些主政党的攻击,第三种口号不单单是针对主政党,还要驱逐北洋政府中的主政党。这并不是王茂如的授意,皖系把持中央,除了王茂如之外还有很多人很多势力希望染指中央。
从东北五省传来的口号“中国梦,强国梦”最终代替前三个口号,成为新的六一六宣传口号。王茂如与段祺瑞短暂电报,表示报纸宣传一定要到位,将新口号代替原来激进口号,否则引中日争端北洋政府将陷入麻烦,也算是另一种支持北洋政府。
但段祺瑞却对王茂如的好意不领情,并以为他想要借用民意为自己争取民心,便斥责道:“民众之口,悠悠如泰山,安敢压制民意?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华之民主便先由民意开始。”
王茂如对段祺瑞这种榆木脑袋思想很是郁闷,心说那就走着瞧吧。
果真,段祺瑞对民众的怨念不敢加以制止,但是却对王茂如反而攻击起来。而因为要支持整个皖系大家大业,皖系不得不派曹汝霖继续向日本借款并与日本签订借款协议。此时的日本相已经由寺内正毅变成了原敬相,作为外交官出身的原敬并不希望日本陷入战争泥潭。同样因为日本出兵西伯利亚一事,他深感自己的政府受日本军部影响太大。
原敬要求段祺瑞平息国内反日情绪的同时,为了向美国英国法国表明日本只注重利益,并会与欧美争夺,并不想争霸天下抢夺英美法的霸主地位,于是日本政府决定作出让步,将军队从山东全境撤退到青岛一处。
这也是作为向段祺瑞北洋政府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日本军队撤军但是商业利益增加,段祺瑞和钱能训总理认为可行,尽管徐世昌总统不满意。但已经被架空了权力的他的话也没有人听了——国会批准了总理的提案,总统是没有权利解散议会的。中日双方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其主要内容为:1、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2、关于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日军撤走,由日本人指挥的巡警队代替。3、胶济铁路将由中日两国合办经营。
该置换条文一出现便被敏感的记者给予曝光,国人认为该条文是一条耻辱,作为战胜国居然将铁路交给外**队,实乃对中国之侮辱。于是。六月二十二日,北京学生罢课游行示威。有冲动的学生在报纸的有心引导之下,学生们年轻冲动不计后果公然防火焚烧了交通总长曹汝霖的家。
事后段祺瑞下令逮捕闹事学生,这引了更大规模的抗议浪潮,此浪潮已经从单纯的还我主权演变为内部矛盾之争,尤其是各军阀对中央政府在此与日本人谈判时刻与日本人达成协议,就连远在法国巴黎的外交总长6徵祥也批评政府,批评段祺瑞是拉后腿不干好事的人。
而在此时,远在俄国的王茂如得知消息之后立即致电东北军政筹备部,下令东北地方政府支持爱国学生。希望北京政府正视问题,释放爱国学生。在全国民情激愤的情况下,完美地演义了一场火上浇油的好戏。这好戏王茂如做的,西北张作霖也做得,张作霖也立即表声明,谴责背景皖系政府“对外软弱,对内残暴”。段祺瑞焦头烂额。无奈只好将徐树铮从海参崴请了回来。而在随后的学生抗议之中,高达八百多名游行学生在全国各地遭到逮捕,从而引了更大规模的罢工,罢市。罢课活动。
当然,支持学生的不只有王茂如,还有直系的军阀吴佩孚和西北军大帅张作霖,有这三位插手搅合,顿时弄得皖系政府下不来台,甚至大徐世昌都称病不出,而皖系的总理龚心湛独木难支,政局渐渐对皖系不利起来。
为了应对这种多变的局势,段祺瑞立即把徐树铮从海参崴掉了回来,并下令6军总长靳云鹏安抚国内军阀,靳云鹏早就因为段祺瑞独宠徐树铮而不满,于是阴奉阳违,还下令京畿戍卫司令释放爱国学生。
而在东北边防军总军务部宣传处的暗中策划下,越来越多的游行示威者举起了王茂如肖像的大牌子游行,呼吁王茂如入住中央,呼吁尚武将军抵御外辱,呼吁现任政府下台,并要求解散国会,总理下台。
王茂如在此时宣称,如果不是放爱国学生,自己将率领干涉军东北军返回中国,这将了皖系一局——这一条才是最致命的的,段祺瑞现阶段取得了这种国际地位,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王茂如的东北边防军在俄国内战之后不断获胜。现在段祺瑞担任干涉军总司令一职,他既担心王茂如军队回国夺权,又担心他一撤走各国对中国政府的支持消失。此时他更加后悔的是自己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自己苦心编练的三个是被王茂如吞了一个,另外两个在俄国剿匪也不利。
王茂如之所以扬言回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因为他此时在伏尔加集团军地位被逐渐取代了,尤其是当日本干涉军由一个师增加到四个师(除第七师团外,为了巩固日本国际地位,日本干涉军派遣第八师团,第十一师团,第十二师团进入俄国腹部参战,参加伯克罗夫斯克会战,日本干涉军经过几次血战,让苏俄人吃到了大苦头)之后,日本人内心的骄傲让他们非常不满由中国人担任干涉军指挥的角色。
王茂如的战友远东系为主导的伏尔加集团军俄**官们也开始了造反,他们在远东系要人交通大臣库赛克的鼓噪下,居然开始了对王茂如等中国干涉军的夺权。而库赛克居然与莫斯科系的图巴涅夫达成秘密协议,抛开了别列维尔杰,取得了远东系绝对领导的地位。
图巴涅夫派遣他的第三集团军抵达伯克罗夫斯克之后,以米希耶夫为的军官展开了内部争权活动。而在捷克军团被派驻到伯克罗夫斯克防守十天死伤将近一万人之后,捷克军团盖达愤怒地说:“这就是中国人就是愚蠢的行为,他们让我们捷克人死伤惨重,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指挥官。”
王茂如原本雄心壮志以为能够与苏俄最伟大的军事家伏龙芝一决雌雄一次,却不料,自己却先被排挤出决策层中心了。
以远东系为主的伏尔加集团军在总兵力达到三十七万之后,沙皇特派副总理图巴涅夫为前线督理统一协调部队。图巴涅夫对军队部署指手画脚,沙俄第三集团军不听指派,日本干涉军更加对王茂如的命令置若罔闻,除了远东系军官,王茂如这个伏尔加集团军司令居然被架空了。
而第二个让王茂如想要回国的原因则是此次大战,中国干涉军同样伤亡惨重,十七万军队,死伤达到五万人,尽管有一万多人补充,可是现在仅仅拥有十三万八千军队了,而且缺少弹药等补给,尤其是库赛克掌控的铁路对中**队的补给并不用心,反而全力帮助日本干涉军运送补给物资,图巴涅夫也对日本干涉军全力支持,妄图让中日双方狗咬狗打起来。王茂如遍访士卒,觉士卒士气低落,两个月的高强度战斗,让很多士兵都反了战场综合症。而这种战场综合征如果一旦爆,在中国历史就有一个专用名词,炸营。
1...429430431432433...6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