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公务员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青山铁杉
“好了,你现在你是我的助理了。在我多年的工作当中,像是你这么快就能够如此快的速度,为大英帝国贡献力量是不多见的。当然我本人对此乐见其成!”巴伦爵士慢吞吞的开口道,“优秀的人当然应该走的更快一些,先去看看帕梅拉吧,我要和锡兰和缅甸的专员聊聊。”
艾伦威尔逊倒退着离开巴伦爵士的办公室,轻如纸片的礼物送到就好。别的不需要多费唇舌!
战争刚刚结束一年,英属印度的情况大体还算平静。历史上英属印度之后的混乱,某种意义上也是伦敦传出让英属印度独立的风声,才让印度各派彻底陷入了疯狂争夺当中。
其实零星的兵变,并不能说明现在的英属印度就一片混乱。国大党和穆盟都没下场,算什么混乱,几次驻军兵变马上就被平息,那就叫混乱了?艾伦威尔逊认为还远远谈不上!
大英公务员 第一百八十章 建设新印度
驻印英军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规模,印度大起义期间。英国从本土调集五百个英国营,相当于二十万英国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派驻印度的常备军有近七万人。
同时不包括不列颠印度军队的英国籍军官和士官。在二战期间,从自治领和英国本土调集的派驻印度的军队大致在三十到五十万之间。这不包括二百三十五万印度志愿军中的英国军官和英国士官。
目前驻印英军和战后各地的英军一样,处在撤离当中,但英属印度各地还是有十万的规模,艾伦威尔逊觉得十万规模的英军就足够用了。
可以保证十万英属印度公务员的安全,不要看英军人数不多,在二战当中的东南亚战场上明显也比较一般,但并不代表英军真的不能打。
整个英军的某一部分还是非常可以的,只是英国作为一个专注于海军的国家,陆军只能应对一定规模以下的战争。
一旦战争规模超出了整个界限,英军的表现就开始拉胯,同时英军具有大英帝国的一切优良传统,比如说卖队友。
至少面对印度人的时候,艾伦威尔逊绝对有这个自信,他不相信十万英军会在英属印度被歼灭,国大党和穆盟的高层,也没有这个胆量。
最关键的是,因为对待英属印度的意见不一致,伦敦现在本身对如何处理英属印度也是不一致的,但艾伦威尔逊和英属印度的公务员,对怎么处理可以很快就达成一致。
做决策的时间肯定比遥远的伦敦要快得多,艾伦威尔逊的归来让很多人都非常高兴。但这绝对不包括蒙巴顿本人,他发现自己的女儿越发的不听话了。
看到女儿的表现,如果粗俗的一点想,如果艾伦威尔逊想要把女儿办了,女儿估计就会高兴的打开双腿。
幸亏他已经听到了一定的风声,伦敦有意把自己调往地中海舰队,到时候只要把女儿带走,就可以远离这个杀奔回来的年轻专员助理了。
艾伦威尔逊这么忙,当然不知道帕梅拉蒙巴顿父亲对自己的恶意,他正忙着拔剑四顾,看看有没有需要自己挺身而出的地方。
问题是很多的,可是不一定需要他亲自上阵,他不能削弱和平教徒,所以杜兰线用不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起源于杜兰线,杜兰线出台于一八九三年。
在英国压力之下,阿富汗接待了以英属印度外务秘书杜兰的代表团,阿富汗被迫接受了杜兰协定,同意了英俄关于阿富汗东部边界的安排和英国划定的阿南部边界。
当时英国向阿国王拉赫曼提交了以英文写成的杜兰协定,主要内容是划定阿富汗和英属印度之间的边界。
拉赫曼被迫放弃了对斯瓦特、巴贾尔和奇特拉尔的主权要求,仅仅保拄了阿斯马尔。
据此,数百万什图人被划入英属印度一侧,英属印度随着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而不复存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再次因为杜兰线陷入到敌对中。
艾伦威尔逊是不能对西北方和平教徒的聚集区下刀的,这会助长本来就处在优势地位的国大党气焰,最重要的是不符合大英帝国锄强扶弱的传统。
至于麦克马红线?这个线同样早已经出现了,也没有艾伦威尔逊的角色。处在他现在的立场来说,并不是需要掺和进去,当做没看见就可以了。
专员助理本质上还是对套现比较情有独钟,想来想去,作为新上任的专员助理,先和英国在青藏高原的办事处联络了一番。
英国进入南亚次大陆比葡萄牙人和法国人晚,但是后来居上,一七零零年东印度公司吞并不丹的库赤坝哈尔,并与不丹发生冲突,从此摸到了青藏高原的边缘,开始建立通商关系。
现在英国的驻藏代表叫黎吉生,从一九三六年开始,就长期担任代表。黎吉生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凯布勒学院。一九三零年进印度事务部工作,是年被派往孟加拉任职,三十年代年担任米德纳普尔区塔姆鲁克的副长官。这期间曾利用休假的机会前往锡金、帕里访问。
之后奉调入印度事务部的下属机构外交和政治部任职,与英国驻锡金政治专员古德相识,在然后就成了英国在青藏高原的代表。
和英属印度十八省的行政长官以及除了艾伦威尔逊本人之外的十四个土邦专员相比,黎吉生在英属印度的分量其实并不大,青藏高原确实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反正艾伦威尔逊是绝对不会去的。
战略地位重要可以让有识之士去,他这种酒囊饭袋不会冲锋在前。这就如同民族主义者呼喊进军西伯利亚,东北人却向南迁移一样。喊口号的去挨冻,别动嘴。
接到了新任专员的邀请,正在因为大雪封山暂时留在锡金的黎吉生大喜过望,因为电报里面充斥着可能升职的暗示,便立刻动身前往新德里。
其实艾伦威尔逊对这个代表毫无兴趣,对方身上最大的成就,应该是二战之前,曾经在高原上和第三帝国的考察员斗智斗勇过。
当第三帝国的考察团进入高原的时候,当地人对于这个符号并不陌生,「*」或「卍」在藏传佛教和古老的苯教里都有特殊的宗教含义,它们在雪域随处可见。这一符号甚至赢得了部分认的好感,在他们看来,这些不远万里赶来欧罗巴人或许也是佛法的信徒。
代表大英的黎吉生,就在高原上和这些德国人,进行了一番被大众不为人知的勾心斗角。
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了,艾伦威尔逊记得好像在英属印度独立之后,黎吉生好为印度人服务过,这是不可容忍的,他不能允许印度人接收大英帝国的遗产。
英国在印度周边的遗产,在英属印度独立之前,要全部套现,让印度人没法接收。
可能是因为烟草工厂利润的激励,根本就没有等到圣诞节,各地的行政长官和专员已经蜂拥而至,表达了对艾伦威尔逊的想念,一个个脑满肠肥的行政长官都表示,早在艾伦威尔逊还做海得拉巴专员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这个孩子不是池中之物。
对于这种恭维,艾伦威尔逊当然是表达了谦虚,同时送上了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存单。
“尊敬的绅士们,爱德华爵士对众位绅士在如此艰难时刻的表现感到满意。战后这段时间,绅士们坚守岗位的决心令人感动。现在本土的经济振兴计划,需要大家加倍的努力。”
艾伦威尔逊举着酒杯,在恭喜大家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英属印度的想念,“我无时无刻不盼望回到新德里,和大家一起共事,现在总算是回来了。”
“艾伦,能够得到内阁秘书的赞赏,以后的前途一定不可想象。”艾伦威尔逊在表达对英属印度的想念之后,各省行政长官也投桃报李,揣着银行存单,表示大家也无时不刻的希望艾伦威尔逊回来。
“这一次我回来,自然是本着大英帝国对英属印度的关爱。怀着对南亚众多臣民的善意,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建设印度。”喝了一杯之后,艾伦威尔逊开口道,“我们要建设一个新的印度,让所有英属印度的臣民都得到好处。让大英帝国的明珠更加的闪亮。”
随后艾伦威尔逊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将要马上在英属印度开启建设浪潮,让所有印度人都能感受到光明的未来?
“这是为什么?”联合省行政长官伯克有些不解的道,“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的把财富转移到英国,不是么?”
“那只是一个方面!”艾伦威尔逊带着温和的神色解释道,“而且是非常粗糙的办法,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我们制定出来一套经济振兴计划,所有人都知道一旦实行完毕,整个印度将会强大。但是他根本实行不完!把所有英属印度的经费全部花完,在计划中,我们上马所有花费巨大的工程。”
“在农业上,我们要保证欧洲的需求,我看明年应该扩大棉花种植,毕竟纺织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解决不少本土公民的就业问题。”
艾伦威尔逊侃侃而谈,阐述着自己建设伟大印度的光辉理想,什么尼赫鲁,什么甘地也就图一乐,那都是虚假的印度国父。
真正的印度国父,还的是艾伦威尔逊,伟大的印度想要重新伟大,就得按照他的路线来。
等到英属印度积累的财富都花干净了,到时候大家一起拍拍屁股走人不是很好么?
“我希望所有的行省全部都通电,我们这里应该建造一座水坝。”
短暂的沉默过后,会议室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各省行政长官开始讨论,自己管理的地方适合上马什么工程,从来没有这么一个时候,所有人都对印度的发展如此上心。
大英公务员 第一百八十一章 灾害不会连续两年
从一九三五年经过修改的印度政府组织法被颁布之后,整个英属印度的财政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存,也就是说英属印度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权。
原来的英属印度要把所有财物都上交给伦敦,从那之后,一部分财富就留在了英属印度。当然在战争时期比较特殊,英属印度就不要指望还能积累财富了。
但是现在战争结束了,英属印度的财政还是可以的,毕竟这是低人权地区的优势。能够克服一部分的客观经济规律。
财富动人心,现在本土的情况复杂,对英属印度还没有一个可行性意见,眼看到了年底,让这些绅士们守着英属印度的赋税,绅士们的压力很大。
一方面是不确定的未来,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对所有人都堪称庞大的财富。
这非常之令人尴尬,大家可以像是平时那样,只拿自己所需要的那一部分,毕竟都是为了整个大英帝国服务,也不能竭泽而渔。
可现在英属印度的未来还不能够确定,苦心维持大英帝国的体面,就有最后人财两空的后果,是细水长流还是赶快套现,在不确定的未来之下,很多人都倾向于后者。
但是艾伦威尔逊仍然反对大伙一起把钱一份就跑的想法,那是在明显不过的犯罪。
在直白不过的贪污,虽然在座每个人都够枪毙十次,可是那毕竟是许可范围之内的,直接分了英属印度积累的财富,大家就要考虑移民了。
艾伦威尔逊表明,大家还是要为帝国服务,而且要掌握好方式方法。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绝不能不为大英帝国考虑。
已经从本土深造一番归来,挥动着苏格兰皇家银行存单的艾伦威尔逊,并没有显示出来高人一等,只是谦虚的表示有了可行性办法,那就是大建
“绅士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想想办法,有没有什么短时间内让各项指标都非常好看,但是不可持续的办法呢。毕竟如果英属印度某一天真的独立,我们希望看到的当然是,独立后的印度不如英属印度。”
艾伦威尔逊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谁都不愿意看到独立后的殖民地越过越好不是么?如果印度独立之后发展的非常好,那不是证明绅士们对印度的治理很差?”
“水泥钢铁都是可消耗品,黄金则不是,至于卢比嘛?本质上还是废纸一张。”孟加拉省行政长官想了一下道,“我们孟加拉地区,现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两个宗教占据多数。大孟加拉西边的部分是重要的黄麻产地,东孟加拉则是英属印度的纺织业中心,所以我们孟加拉省阿萨姆省,只能在交通上面做出建设了。”
艾伦威尔逊了然的点头,大孟加拉地区是英属印度最重要的经济区,加尔各答长期是英属印度的行政中心,现在也是重镇,不能说没有发展,只是赶不上德里的重要性被忽视了。
该地区的中心城市加尔各答被当初确立为英属印度临时首都,此后更是逐渐发展为全印度的商业中心。真正给加尔各答致命一击的,就是之后的印巴分治,印巴分治之后,整体上的大孟加拉不复存在,而是分成了两个宗教不同的敌对国家。
黄麻产区和加工中心变成了两个国家,蒙巴顿就说过,一旦印巴分治开始,东巴基斯坦就会成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窑。
但实际上孟加拉人居住的地方作为整个次大陆经济总量最大的地方,自然是有独到之处的,印巴分治之后的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几乎就是进口经济,钱哪来的呢?是东巴基斯坦也就是再后来的孟加拉国出口创汇赚回来的。
因为东巴基斯坦一直付出却无法留下财富,长期不公平之下,最终造成了巴基斯坦内讧的导火索。
孟加拉一直都是南亚的纺织中心,也是重要的黄麻产地。艾伦威尔逊对孟加拉省的行政长官问道,“尊敬的安德鲁先生,我想要知道大孟加拉的宗教人口比例。”
“和平教徒多一些,但是本质上孟加拉人是一个民族,只不过是宗教不同。”孟加拉省行政长官回答道,“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
其实时隔半年不见,英属印度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说孟加拉省的行政长官换人了。还是有一部分的各省首脑,在战争之后选择离开英属印度。
这一次艾伦威尔逊回来,至少发现了有五六个行政长官出现了变动。一些人已经离开了英属印度,另外一些人则是换了地方,不在原来的行省。
大建这个问题不是短时间能够讨论出来的,肯定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讨论,然后制定出来成熟的计划。
这如果是在本土的话,艾伦威尔逊估计一个所谓的成熟计划出台,没有个一年半载是无法论证完成的,不过在英属印度嘛,摩拳擦掌的众多行政长官和专员,肯定用不了这么长时间。
虽然道理如此,可今天是肯定没有结果的,相反涉及到农业的想法就简单的多了。
巴伦爵士的精心准备下,团结而稳定的英属印度公务员群体,决定边吃边聊,毕竟谈的是所有人的吃饭问题,不吃饭怎么行呢?
农业问题虽然没有这么复杂,但是涉及到了吃饭问题,真正的绅士到时候只会更加的慎重。
对于为了满足本土纺织业,有意在开春的时候,推广棉花种植,倒也不是全都是赞成声音,比如中央省的行政长官就对此抱有疑虑,“艾伦,其实今年的英属印度粮食生产情况并不算乐观,虽然干旱的持续时间不长,但因为我们已经把粮食优先供应本土,现在英属印度各地的仓储其实是空的,如果气候不好的话,出现了粮食危机,就可能出现饥荒,孟加拉饥荒才过去没几年,会不会引起印度人的反弹?”
“为什么要反弹?农业就是靠天吃饭,印度人不去怪天气,不怪自己懒惰,怪我们?”艾伦威尔逊拿着酒杯大惑不解道,“这简直是岂有此理,在说这么多粮仓在那,谁说是空的?印度人又不知道,它就是满的,英属印度有足够的粮食度过任何自然灾害。”
“满的?”格利特一怔,这从何说起?只是宣称是不行的,一旦出现了饥荒,到时候肯定需要粮食来平衡粮食价格,拿不出来怎么办?
“真到了那个时候,随便找几个人把仓储烧掉,就说粮食遭到了一些人蓄意的破坏。比如说心里同情印度国民军的反英份子。再不行的话,可以推到穆盟身上嘛。”艾伦威尔逊说到这暗叹这真是好主意,把手中的威士忌倒进嘴里,算是对自己的夸奖。
至于推到印度国民军同情者还是推到穆盟身上,要灵活性的看待问题,可以同时释放消息,对印度教徒说是穆盟干的,对精英阶层说是国民军同情者干的。
根据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群体自然会采信愿意相信的言论。
这又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艾伦威尔逊还是补充道,“旁遮普省不要加入到棉花种植的计划当中,这样粮仓稳定了,大家就不用担心了。”
格利特一听也觉得有些道理,自顾自的点头道,“说的没错,以常理来说自然灾害不会连续两年到来。”
“说的很有道理,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不会连续出现两个灾年。如果真的出现了,印度人就应该反省一下了,为什么他们的湿婆神要如此惩罚印度人?肯定是印度人的信仰不坚定。”艾伦威尔逊面带笑容对着周围的同僚们调侃着。
“哈哈!”周围的行政长官和专员都开怀大笑,最后的晚餐,味道也是不错的。
艾伦威尔逊觉得,自己已经尽最大的可能考虑到了折中方案,所以才怀着善意没有让英属印度的粮仓旁遮普省加入进来。
这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了,如果真的出现了微小的意外,那都是上帝的责任,自然灾害总不能和自己有关吧?
至于旁遮普省的粮食,要是非要出口换取外汇,更和他本人没有关系了。那都是伦敦的决策,英属印度的公务员只是一个执行者。
明年的农业政策这件事在酒会上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种植经济作物,要想办法让印度的农民先富起来,农民富裕了,才能更好的推动英属印度的发展。
从利润的角度来说,这种决策是丝毫没有错误的,只要不出现自然灾害就不会有问题。
回到英属印度的第一个公务员酒会,艾伦威尔逊得到了众多同事的欢迎,有了宾主尽欢的开始,所有人都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更是用一个酒会的时间就定下了明年英属印度的农业政策,可以说体现了绝佳的效率,要是传到伦敦,一定会让本土尸位素餐的同事羞愧。
农业计划只是一个开胃菜,没什么油水的产业,大建才是公务员们最为关注的事情。
大英公务员 第一百八十二章 集中力量办大事
可就算是一个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大建计划,也需要大家的劳心劳力,不能弄一个漏洞百出的计划,不然不是被中下层的印度公务员看出来了么?
所以这一份计划一定要宏大,而且要令人相信而富有诚意,不能随随便便开一个计划就花钱。艾伦威尔逊的主张,已经在英属印度高层公务员上得到了共识。
所以临近年底的圣诞聚会,大英公务员们并不完全是在恰饭当中度过的,娱乐也不忘工作,尽心尽力的为印度的发展添砖加瓦。
众多资深公务员都是老前辈了,艾伦威尔逊虽然是专员助理,却没有对这些前辈挑剔。就比如孟加拉省的道路兴建计划,非常的具有成熟大局观。
如果不考虑恒河三角洲总是爆发洪水,导致道路和桥梁寿命都不长。
而且一旦印度分治,大孟加拉将会分裂成两个国家,桥梁都会归巴基斯坦,建好的道路一定会被废弃,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这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计划。
恒河三角洲风暴潮多为飓风引起,飓风是由强烈发展的低压中心而形成。与“夏季风”同步,每年五月中旬至九月中旬为热带气旋盛行季节。期间多对流雨及台风雨,常电闪雷鸣,暴雨成灾。
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仅为十米,靠近孟加拉湾的地区海拔低于十米,河网密布,海岸线呈漏斗形,风暴潮不易分散而聚集在恒河口附近,形成强烈的潮水,铺天盖地地涌向恒河三角洲平原,很容易引起大面积洪水泛滥。
恒河三角洲出现飓风暴雨是经常事,这里面的地理因素,还要有喜马拉雅山一份功劳。整个恒河流域在雨季的降水量都很离谱,恒河三角洲更是其中的高发区,一旦出现洪水,死上个十万二十万的人,根本不是多么耸人听闻的事情。
但就算是如此,恒河三角洲的冲击平原,仍然是恒河的宝地,印巴分治之后,恒河口落入其他国家手中,严重影响了恒河流域的发展。
就相当于长江流域都在掌控之下,徽京到魔都的大河口却丢了,这还发展个屁。
不同的行省都不同的优势,孟加拉大建以道路和桥梁为主,德里和孟买也可以有自己的项目,既然是前两大城市,首都和进出口贸易中心,发展房地产应该是不过分吧?
艾伦威尔逊和英属印度高层公务员面前,马上就出现了一张自然资源分布图。
从眼前的地图上,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绅士们,大概就已经心里有数了。印度目前的工业区和资源配置,其实也是在临近恒河口的东北地区,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是目前英属印度最强大的工业区。
所以这一次的大建主要就是以加强加尔各答工业区为主,至于什么德里孟买就盖房子就行了,一旦印巴分治出现,加尔各答工业区就会崩盘。
怪不得在印巴分治刚提出来的时候,尼赫鲁激烈反对,原来就是孟加拉人居住的地方,是整个英属印度的精华所在。
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是英属印度最早形成的工业区,麻纺和机械是本区的两大工业部门,恒河三角洲是印度的黄麻产地,加尔各答是印度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机械制造工业中心。加尔各答是恒河三角洲最大城市,长期也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城市。
然而这一切都将随着印巴分治说再见,注定会因为政治原因而衰落。
“东北啊!方向一致!多好的地方。”艾伦威尔逊伸手摩擦着下巴,一下子想到了某老工业区,基础条件如此的类似,直接就定下了大建的核心区,开口对着周围的同事们道,“绅士们,这是一个和解的时代,加尔各答充斥着多元化的魅力,理应是英属印度最繁华的地方不是么?和其他地方相比,这里算是重工业区了,重工业的发展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需要非常非常多的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