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御仙魔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我是蓬蒿人
她是看着这座城池从规划到建设的,在土著修士的口中,这是献给神灵的礼物。在他们的计划中,城池中心会有一座宏伟的神殿。
苏娥眉看过他们搭建的模型,整座神殿会全用万斤以上的白色巨石垒砌,不会夹杂任何一块碎石,主体呈现锥型,层层向上收拢,最终达到二十多丈的高度。
神殿四面石阶各有九十一级,加上顶端一阶共计三百六十五级,四面还会有五十二级浮雕。
整座建筑古朴宏大,结构虽然简单,但明显暗合某种道机。最上面的神殿平台山上还会有神秘建筑,以苏娥眉的见多识广,也只能看出那是一些法器,却不知是做什么用途。
“作为送给你的礼物,这座城池建成之后,就会以你的名字命名。这些人对你的膜拜与忠诚,还真是高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也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楚南怀来到苏娥眉身旁,望着脚下的城池感慨万千。
他看起来有些嫉妒。
苏娥眉眉眼淡然,好似眼前这一切跟她没有什么关系。
她明显不像楚南怀那么乐观,缓缓说道:“这些人建造城池的章法,完全是他们自己的,暗合大道,我参悟许久,也没有完全领悟其中的道机。不过有一点,我已经确认。”
褐皮老道转头看向自己的弟子,他其实也看出了一些门道。
果然,苏娥眉继续道:“这座神殿其实就是一个法阵,而且是请神法阵!”
所谓请神法阵,楚南怀自然很熟悉,大唐五大道门,就都有这种法阵,意在通过秘法向仙庭借下仙力。当年凤歧山前,五大道门用来对付李晔的诛仙大阵,就是这种类型。
楚南怀理解了苏娥眉的潜台词,“你现在虽然被这些修士认为是他们的神灵,但我们都知道这是错的。等到神殿修建完成,他们没有能沟通他们的神灵也就罢了,若是成功沟通,很容易发现你的破绽。到时候,我们的处境可就不太妙。”
苏娥眉没有接话。
楚南怀却自顾自笑了起来,“不过依我看,你这是多虑了。他们若是能够沟通自己的神灵,怎么还会把你的身份弄错”
跟这些土著相处一年多,他们已经学会了这里的语言,跟本地修士的交流已经没有丝毫障碍,所以楚南怀对土著的了解已经不少。
跟大唐不同,这里没有统一的国家,每个聚居城池就是一处城邦,贵族修士对待普通百姓极为严苛,在这里甚至没有平民阶层,只有贵族与奴隶。
唯一的凝聚他们的,就是信仰一致。
而现在,他们的信仰受到了挑战,因为神灵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回应他们的祈求。修士的力量正在下降,无论是境界还是数量。贵族实力减弱,奴隶们蠢蠢欲动,人心惶恐,社会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贵族修士与奴隶时常爆发冲突。为了安抚人心,许多修士贵族,说是别的城邦亵渎了神灵,导致神灵发怒,这才不再回应他们的祈求,于是他们悍然发起战争,借此转移民众仇恨情绪。
他们的战争不以统一为目的,也就不存在治理这一说,击败一个城邦,就会杀光里面那些所谓亵渎神灵的人,将他们的财富一抢而空,再烧毁城池。
在苏娥眉等人来到这里时,战争已经持续数十年,无数城邦消失,人口大为减少,小的城池甚至已经无法抵御野兽侵袭。
“这里的修士,修炼的功法跟我们不同,我们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参悟天地气机,吸纳天地灵气,开辟自己的小世界。而他们修炼的基础,却是得到神灵之力,用神灵之力开辟气海,再吸纳天地灵气。”
楚南怀若有所思的说道,“如今失去神灵庇佑,神殿中的神灵力量不断减弱,已经不足够维持修真族群正常运转。这也是他们发动城邦之战的原因之一。只有掠夺别的城邦神殿中的神灵力量,他们才能保证自己的一时强大。
“但这是饮鸩止渴,神殿中残存的神力早晚会用完,这里修身世界的消失,已经不可避免。那些土著修士,感受到你身上的仙力时,会臣服的那么干脆,恐怕也不无病急乱投医的意思。”
苏娥眉仍旧是沉吟不语。
楚南怀见她久久不答话,奇怪道:“你就没什么想法你难道真不打算做什么”
苏娥眉看了师父一眼,“我为何要做什么这里的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楚南怀一时语塞。他倒是有建功立业,发展全真观势力,为大唐社稷添砖加瓦的雄心壮志,白鹿洞本就是要卷动天下风云的。
但他的这个弟子,明显没有丝毫功利之心,在找到土豆、玉米,完成李晔交代的任务后,她对什么都是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就像等着下值的官差一样。
楚南怀对自己弟子的心性,自然知道得很清楚,明白跟苏娥眉说别的毫无用处,这就直接说出了现在来到她的原因,“陛下有令,让我们率领本地修士征战,在这里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这话说完后,楚南怀就为老不尊的嘿嘿笑出声,一脸戏谑的看苏娥眉,摆明了要看她的笑话。
苏娥眉依然是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的模样,淡淡嗯了一声,就要转身离开。
楚南怀诧异道:“你要去哪里”看苏娥眉的样子,难道是打算连李晔的命令都不遵守了
苏娥眉回过头,奇怪地看了师父一眼,“自然是去挑选人手。”
楚南怀被噎得说不出话来,眼见苏娥眉已经飞下雪山,只能施展身法跟上。
召集好修士后,
第八十章 顺之者昌
南诏,阳苴咩城,王建正在指挥手下将士,挖南诏王的祖坟。周围聚集了很多当地百姓,在甲士们的监视下观摩现场。
将士们挖得很起劲,挥汗如雨,推石抬棺的时候,号子声绵长有力。
可比起指手画脚、议论纷纷,不时大声叫好、喝彩的围观百姓来,他们的热情就显得不够看。百姓们虽然没有亲自动手,但都是面红耳赤激动不已的模样,好似吃多了大补之物,恨不得亲自下场练练手。
王建对百姓们的反应很满意,这说明此举深得人心,连带着,他对自己挖坟的决定也很满意。
其实在场的百姓,大多都是汉人。南诏自从成气候以来,就不停侵扰大唐边境,降而复叛,臣而复攻,可恶至极,蜀中与岭南深受其害,不仅粮食、财物损失惨重,人口也被掳掠极多。
之前这百十年,大唐因为国力衰弱,每每只能击退南诏进攻,虽然也有大败他们的时候,但从来就没有兵进南诏境内,也就不能彻底打垮他们,这就导致南诏野蛮习性不改。
这回王建在蜀中大败南诏军,阵斩南诏王隆舜,而后趁机兵进南诏,杀人可是毫不手软。
数月间,唐军兵锋所到之处,南诏本地军队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切敢于手持兵刃,面对大唐将士的南诏人,都成了唐军刀下亡魂。以至于十万大山日夜鬼哭不绝,凄厉至极。
直至王建攻占王都阳苴咩城,手刃隆舜之子舜化贞,隆舜建立的所谓“大封民国”,也就彻底灭亡。
而今,唐军已经攻占南诏全境,
铁桥城,会川城,剑川城,水晶府,丽水城,弄栋城,银生城,通海城,善阐府,尽数插上了唐军旗帜。
不仅是这些城池,王建还派遣修士带领精锐,清理各个高山大寨,盘踞于此的南诏人不是臣服、被迁出大山,就是被从世间抹去。
依照王建的性子,他恨不得在每条河流中央,每隔千步都插上一面军旗。以宣示唐军赫赫声威,震慑南诏野人,让他们永世不敢再犯大唐。
征服南诏后,王建的所作所为,手段可称残忍。
他的行为,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这其中就包括刚刚到来的宣慰使张文策。眼下张文策站在一旁,眼见甲士们刨人家的祖坟,脸色就很是难看。
他身旁一名身着青色官袍的官员,正在低声跟他说着什么:“如今南诏全境已经尽在王师掌握,可蜀王还是没有停止杀人。前些时日,蜀王下令修士带领军中精锐,在各地大索群山,将山中寨子里的头人都抓了出来。
“而后便让他们将山民迁出深山,到王师修建的大小城池定居,那些头人但有微词,或者是不遵从命令,就被蜀王当场格杀,寨子里的人也被大肆屠戮。
“现在莫说南诏王族没有一个活人,就连十万大山里的野人,也被他杀了大半!再这样下去,只怕我们跟本地百姓的仇恨会过深,对日后的长治久安十分不利。”
张文策越听面容越是阴沉。
当年中原大战前夕,他还只是卫县县令,因为修建防御朱温北上的河防工事,动用了大量钱财,短缺了给上官的孝敬,差些被上官害死。
后来得到李晔赏识,战事刚起就升任卫州刺史,主管河北三镇军队的粮秣辎重运输与分配,差事办得漂亮,战后步步高升。
如今虽然跟三省六部的顶级大佬不能相比,但也是李晔麾下的得力人物,不时还能得到李晔召见。
这回李晔之所以派张文策到南诏来,做宣慰使,主持战后重建事宜,就是听说王建在南诏杀伐过重,已经有些不满。
张文策沉声道:“陛下三令五申,对征服地区的百姓,不宜苛责
过甚,可蜀王竟然挖人家的祖坟!这哪里是王师能干的事,这般倒行逆施,我看他是在报私仇!”
大家都知道,蜀王还是蜀中诸侯的时候,就跟南诏王不对付,被对方趁虚袭击,蹬鼻子上脸过,很是屈辱,如今大仇得报,如此对待南诏,自然是报复心作祟。
张文策当即上前,拱手见礼,而后对王建道:“蜀王攻占南诏,平地乱贼,本是显赫大功,我等敬佩不已;可蜀王不顾朝廷战后抚民敕令,杀伐过甚,引起本地民怨,如今还刨人家祖坟,实在是让下官难以......”
“南诏刁民野性不改,昔日他们臣服皇朝时,朝廷难道不曾优待可结果如何这些人贼心不死!对这些蛮夷,就不能仁慈,只有长刀才会让他们畏惧,只有杀得他们胆战心惊,他们才会规矩!”
张文策话还没说完,王建就冷冷打断了他,布满肥肉的脸上满是怫然不悦之色。
张文策自然不同意这番话,还想开口,王建顿时大怒,“你们这些文官,就知道满口道德文章,全然不知经世致用是怎么回事,有什么资格质疑本王你一介四品官员,也敢在本王面前大呼小叫,还不滚!”
这番喝斥,顿时让张文策涨红了脸。不甘受此大辱,他转身就走。
到了官衙,张文策越想越气,愤恨难平。蜀王如此嚣张跋扈,绝对不能姑息!他叫来随行的亲信,让他们搜罗蜀王不遵朝廷号令的证据,打算好好参对方一本。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张文策大吃一惊。
王建杀的人之多,远超他之前的预料,这已经是公然违反朝廷指令。不仅如此,张文策还发现,王建杀人之后,就将南诏王族和山寨头人的钱财,全都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还将他们的妻妾美眷,全都纳入了自己宅中!
“蜀王这是要什么!这般行径,与强盗何异,这是要坏我皇朝社稷!”张文策心惊胆战,连忙拟写奏折,附带各种证据,派遣大修士加急送回长安。
数日后,一纸诏书到了王建面前。
李晔命他即日班师回朝。
王建得到诏书,半刻也不停留,翌日就带着五百亲兵,踏上了归程。
张文策虽然参了王建,但对方毕竟是大军统帅,离开时他还是带人出城相送。
原本张文策以为,王建会对他非常恼恨,少不得要发一番火,他已经做好了唾面自干的准备。
但两人见面的时候,张文策意外的发现,王建并没有任何怒气,反而面带笑容,态度亲和的感谢张文策相送。
临行前,马上的王建回头对张文策笑了笑,说了一句让张文策摸不着头脑的话,“本王该做的事,都已经做完,接下来就看宣慰使的了。”
 
第八十一章 滚滚向前的马车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到了天授三年。
春暖花开的时节,草原风和日丽。
张长安掀开帘子从帐篷里走出来,左右看了看。入目除了绵延不绝的白色毡帐,就只有负责警戒、巡逻的唐军将士,部落里的牧人很少,显然大部分都出去放牧了。
这里当然是格桑的部落,现在部落已经有牧民五千户,在现如今的草原上可称大部族。跟其他部落不同的是,因为得到大唐支持,格桑部落不仅有唐军驻扎,还是大唐设立的区域管理中心,有大唐官衙。
草原战事已经结束了三年,大唐对草原的管理事宜,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
百人部落设里,五百人部落设乡,两千人部落设县,万人部落设州,配备相应文武官吏,并在州县驻军,配合全真观、无空释门的道观、寺庙,架构搭建完成后,形成了对草原卓有成效的管理体系。
格桑部落有牧民五千户,人口两万余,设立的自然是州一级的军政衙门,张长安现今就是州府别驾,地位仅在刺史之下。
张长安带着属吏在部落里打转,间或跟年迈的牧人闲聊,逗一逗小孩,欢声笑语不断。他现在跟牧人的日常沟通已经完全不成问题,在部落里名声也很好,深受牧民爱戴。
五千多顶帐篷,两万余人的部落,虽然跟中原的州城比起来不算什么,但在草原上已经是非常大的聚居地。非水草特别丰美之地,不会出现这样大的人群。
部落当然也很繁华,还有专用于商贾的帐篷区,里面的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中原州城有的货物,这里多半都有。行商的不仅有中原商号,草原人也不少。
到了特定时节,商人们会争相收购这里的牛羊,初步加工后,售往长城之内。牧民们只要勤劳放牧,就能衣食无忧,年景好的时候,还能有不少钱粮储备,到了年景差的时候,也饿不死人。
至于牛皮牛筋、马匹这种战略物资,收购的大头当然是军队,拿来制作甲胄、弓弦,训练成战马等等。军队挑剩下的,商贾才有资格购买。
在灾害特别严重的年节,朝廷也会赈灾,就像中原有旱涝灾害时,州县会开仓放粮一样。现如今大唐有土豆、玉米,在吏治清明的情况下,要饿死人还是比较难的。
除了商贾毡帐,最有特色的当然是全真观、无空释门的道观、寺庙。
李晔有过严令,道观、寺庙不能消耗草原牧民财富,所以道观、寺庙到了这里也因地制宜,没有修建土木房屋,也都是帐篷。里面的道人和僧人有一项必须会的本事,那就是看病,所以道观也是医馆。
除开这些,部落里的毡帐就是民居、官衙,和驻军营地。
官衙、军营里也有草原人,现在数量还不多,因为官衙、军营要求说汉话。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问题,有区别才有奋斗方向。
现如今,草原州县已经在紧急培训优秀牧人学习汉语,因为挑选的都是年轻人,初期成果还不错,要不然官衙和军营里还看不到草原人。加上州县都有开设学舍,草原上的孩子也都开始统一学习汉话,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