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御仙魔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我是蓬蒿人
不久之后,魏博境内连发数次军卒作乱事件,并且传出妖患之事。李俨随即下令,让成功平定境内妖患的李晔,顺路也帮魏博节度使解决问题。
仲春时节,李晔发兵十万,西行黄河之畔,兵锋直指魏博。
平卢的动向,受诸方密切关注。随着平卢军出征,各方都有相应反应。
此乃李晔平定黄巢之乱,被加封尚书令诸道兵马都统,权倾天下之后,平卢军第一次出境作战。而且兵锋对准的,还是同样在黄巢之乱中崛起,如今势力同样不凡的河东军。如此行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了天下大势。
有眼力的能人志士,通过李晔这回的行动,隐隐看出了朝廷对待天下强藩的态度,和天下大势未来的走向。
汴州,朱温召集心腹大将和幕僚,针对平卢军的动向,进行紧锣密鼓的商议,以定应对之策。
汴州是宣武军治州,节度使是已经被赐名朱全忠的朱温。宣武跟平卢之间,隔着天平节度使,而且距离魏博昭义都不远,位在平卢军左翼。
朱珍位置最为靠近主座,直身肃然道:如今军帅已经彻底掌控宣武,正是扩充势力,攻略州县的时候。之前碍于安王在侧,无法动手,现在安王出征河东,必是大战,非一时半刻能够解决的,这正是宣武大出天下的良机。况且,宣武周边的藩镇,都不甚强力,若是这回能够开疆扩土,坐稳中原,那就是霸业之基啊!
朱温拿手摸着下巴,沉吟不语,显然是在深思。
部将庞师古向来木讷寡言,此刻却也进言道:末将认为,安王势大,我们不能触犯,与其趁机攻略周边藩镇,不如向北用兵,呼应安王。河东李克用,本就跟军帅不合,而且势力不小,现在有机会对付他,自然不能放过。而且我们这回,可以打着呼应安王的幌子,攻城略地。事成之后,安王受军帅恩惠,必然不会为难军帅。如此一来,军帅的势力得到扩张,也不用担心事后安王不满。
朱温仍旧是沉吟,没有明确表达什么意见。
他跟李克用不合,源于一段往事。黄巢之乱后,李克用班师路过汴州,朱温热情招待。熟料酒宴中,李克用态度十分倨傲,不把朱温放在眼里。这就惹怒了朱温,他从军以来,天不怕地不怕,除了在李晔面前,何时受过这种气,当即安排人手围杀李克用。
当然,最后让李克用跑了。
部将的进言,很快就分为两派,支持朱珍和支持庞师古的,各有道理。
临了,时辰已晚,朱温也没有拿主意,只说了一句明日再议,就起身回了后院,来见妻子。
妻子张慧素有见识,而且为朱温所敬重。朱温从乱军中成长起来的,难免杀伐之气过重,动辄杀降,行事暴烈,军中诸将都不敢劝,只有张慧能让朱温收敛。
奴家觉得庞将军的话有道理。
张慧服侍朱温宽衣,听朱温说了今日所议之事后,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安王势大,已成社稷柱石。依奴家看,他有匡扶天下之志,而且还有这个才能。夫君若是趁着这个时候,四处攻城掠地,若是安王得胜归来,必然要对夫君动手。
而夫君若是襄助安王,事后就能与安王交好况且夫君与安王本就是有交情的。另外,向北用兵,占据三晋,就能俯瞰中原。安王得之,宣武就受制于人,夫君分得一部分,就能与安王分庭抗礼。这样一来,无论往后天下大势如何,夫君都有回旋余地。若是大乱,诸侯争霸,夫君也不吃亏,若是安王廓清宇内,中兴大唐,夫君也能跟着安王,不愁富贵前途。
朱温深以为然。
蔡州,忠武节度使周岌治下,刺史秦宗权召集幕僚,商议大事。
之前,周岌那匹夫仗着有安王撑腰,一直打压本官,如今安王出征,理会不了忠武,正是我等成大事的时候!
秦宗权双眼发光,看着诸位幕僚:如今天下大乱,有志之士,都想要成就大业。我秦宗权自视不比人差,凭什么要忍受周岌那个庸人,对我指手画脚?这回,我意举兵攻打许州,诛杀周岌,成为忠武之主,诸位意下如何?
刺史言之有理!
全凭刺史决断!
唯独一个长胡须的中年儒士,发出不和谐的声音:此举不妥。
有何不妥?
刺史要成就大业,你竟敢胡说八道?!
中年儒士叹息一声,看向秦宗权,徐徐道:在下之意,刺史要成为节度使,或可一试。但周岌此人,不能杀,只能逐。周岌与安王有同袍之谊,刺史若是杀了他,必然惹怒安王!
秦宗权想了想:好!就这么办!
凤翔府。
宋文通出任凤翔节度使之后,就被正式赐名为李茂贞。
得到李晔出兵河东的消息后,李茂贞也迅速召集幕僚,到政事堂议事。
他的心腹幕僚王不器道:眼下的大唐,神策军疲弱不堪,根本没什么战力,跟经历黄巢之战历练的藩镇军,根本无法相比。而且陛下自成都归朝后,还是老样子,无心政事。整个皇朝,说到底,也就是靠安王一个人撑着而已。但安王毕竟只是安王,又不是陛下,还真能凭一己之力,扭转天下大势?
李茂贞看着王不器问道:先生的意思是?
王不器理所应当道:安王毕竟在山东,无论他攻不攻李克用,军帅都应该扩充势力。凤翔军在黄巢之乱中,历经战火历练,精锐无数。如今关中四面,能跟军帅一较高下的藩镇,也只有河中的王重荣而已。值此良机,军帅应该锐意进取,攻略州县!一旦时机成熟,长安可是近在眼前!
李茂贞眼前一亮,不过嘴上却道:我等身为臣子,怎能妄言什么长安。随即他话锋一转,不过凤翔四面,有很多州县,因为藩镇军桀骜,百姓生不如死,我理当为朝廷分忧。
军帅英明!
李晔率军抵达黄河之畔,扎下大营,修建数座浮桥,准备让大军过河。魏博在黄河西面,平卢在黄河东面,进入魏博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顺利渡河。
这日,李晔正在大帐跟诸将议事,得报天平节度使的使者到了。
天平节度使的地头与平卢相邻,在平卢与宣武之间,也是平卢军出击河东的左翼。
李晔为了保障大军侧翼安全,自然要先确保太平军不生事。
前太平军节度使薛能,还是被黄巢乱军所杀,也正是因为那件事,李晔才出镇平卢。
李晔让诸将退下,令天平节度使的使者进帐。
来的是个四十来岁的壮汉,身长七尺,满脸络腮胡,看着像个五大三粗的军汉。他进帐之后,一直微微仰着头,行礼的时候,也只是略微抱拳,态度很是倨傲,卑职薛匡,见过安王。
言罢,薛匡就抬头望着帐顶,只等李晔说话,架子十足。
李晔要天平军不生事,算得上是有求于人,使者架子大些,虽然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朝廷经过黄巢之乱后,威严损失殆尽,已经没有什么藩镇去敬畏,李晔这个安王,也不是人人都敬重的。
李晔没多在意,微笑问道:薛将军带了什么话来?
薛能战死,也算为国尽忠,他的儿子薛威便继承了节度使之位。所以薛家在天平军,势力庞大,可谓是根基稳固,旁人根本无法觊觎。
薛匡哼了一声:军帅说,平卢要进军河东,跟我们天平没有关系!
对这番说辞,李晔略感新奇,放下毛笔看着薛匡:没有关系?
薛匡这回重重哼了一声,气势十足,这已经不是不畏惧李晔,是根本就没打算跟李晔好生说话,他鼻孔朝天道:军帅说,天平军缺粮缺饷,要是安王愿意给些劳军之物,天平军虽有征战沙场之心,但也能安守城池!
李晔哦了一声。
薛匡的意思很明确,要想天平军不生事,平卢军就得给钱收买。否则,天平军就有征战沙场之心,说不定会帮谁,闹出什么事来。
看来薛匡态度之所以这么倨傲,是为了这个要求打底。
既然如此李晔摸着下巴,寻思片刻,看了薛匡一眼,那你就只能死在这了。
薛匡一惊,险些怀疑自己听错话,他终于肯看向李晔,安王你
他的话说不完了。
因为他已经跪倒在地上。
一个练气术士,李晔根本无需动手,仅靠修为威压,就能让对方俯首。
薛匡双手撑着地面,脸如猪肝,汗如雨下,指甲也掐进土里。听着全身骨头不堪重负的声音,他眼中满是惊慌与绝望。
他怎么都没想到,李晔有求于人,竟然还会如此强硬。
但是他也只撑了一息,或许是半息,整个身体就炸开,在血雾中碎成一摊肉。
李晔对帐外吩咐道:来人,收拾一下。
近卫进到帐中,看见满地碎肉,却神色如常,眉头都没皱一下。
尤达袅。李晔淡淡叫了一声。
一缕黑气飘起帐中,圣子应声出现在李晔身旁。他现身后第一句话,就是苦笑道:我觉得我有必要换个名字。
李晔根本就没理会这个问题:去一趟郓州,把天平节度使薛威带来。我给你,嗯,两个时辰。
何须两个时辰,又不远,一个时辰足矣。圣子二话没说,就领命消失在大帐。
第二十二章 你这是卖命啊(第四更)
现如今,圣子已经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对李晔言听计从。这也是没办法,虽然他是混天大圣的儿子,但又打不过李晔,麾下的修士也被上官倾城教训,只能乖乖坐上从属的位子。
圣子很清楚,既然技不如人,那么一切强充脸面的行为,最终都只是打自己脸。好在圣子心态不错,也不觉得听李晔的命令,有什么不妥。说到底,他这是畏服强者。
不到一个时辰,圣子就重新出现在大帐,这回他没站在李晔身旁,而是站在大帐中央。手里拧小鸡一样,拧着一个年龄并不大的人。那人一身锦衣,还带着酒气。不用说,被圣子带走的时候,定是在与人宴饮,只不过此刻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
正是天平军节度使薛威。
前一刻他还在酒宴上开怀畅饮,下一刻就上了天,反应过来的时候,发现被人揪着衣领腾云驾雾,已是魂飞九天。以他的修为,要是对方手一松,他就得摔成肉泥。随后发现,揪着他的还是一个阳神真人,就更是胆战心惊,什么桀骜心思都没有了。
这下看到李晔,薛威陡然意识到什么,更是浑身一抖,眼中流露出浓厚的恐惧之色。
圣子把薛威丢在地上,对一般人他可没什么好脾气,一脚就踹在对方膝盖弯上,好好跪着!
说着,圣子向李晔一挑眉,那意思是说,看我这差事办得如何,是不是很有效率?李晔回以一个差不多合格的眼神,就看向薛威,依然是微笑道:薛帅?
薛威如梦初醒,连忙拜伏在地,惶恐道:下官薛威,拜见安王殿下!
李晔笑容不减:孤王听你的使者说,你要孤王给你粮秣军饷,才肯不生事端,好好在郓州呆着?
薛威抬头看到李晔的笑容,禁不住一个机灵,那笑容怎么看怎么阴险,好似蕴藏了莫大的阴谋,他连忙道:误会,都是误会!禀报安王殿下,下官下官不需要一针一线,天平军一定不会有异动!
噢?李晔淡淡应了一声。
听到这个不满的声音,薛威浑身一冷,瞬间悔得肠子都青了。
李晔出兵河东,有求于他,却没有派使者去拜见,还是让他的人过来接令,他自然不满,这才安排了薛匡。谁曾料想,这一步棋走错,竟然会变成眼下这个局面阳神真人,李晔麾下竟然会有阳神真人?!
薛威连忙道:下官,下官愿意出兵,襄助殿下出征,全听全听殿下号令!
李晔不置可否,声音依旧平淡:嗯?
薛威没有得到预想中的答复,又是一惊,不禁向李晔看去。他不看还好,这一看,就发现对方威压如山,气深如海,比之圣子也差不了多少,又是浑身一颤。
薛威从郓州离开的时候,都没看清是谁出手的,这下就算死在这里,恐怕也没人知道是李晔所为,他只得马上道:下官给郓州传令,让他们准备劳军之物,给殿下送来还有粮秣!
李晔淡淡问:多少粮秣?
薛威一咬牙,四十万石!
嗯?
不,八十万石!
哦?
不,九十一百万石!殿下,真的只有这么多了!
李晔看了薛威一眼,认真道:一百万石粮秣,可不是小数字,薛帅不会觉得为难吧?
当然为难,这是郓州粮仓的全部库存了!薛威抬起头,正要借坡下驴,但看到李晔那似笑非笑的神色,悚然一惊,哪里还敢说不。勉强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脸,信誓旦旦道:不为难,不为难!能够帮到安王殿下,郓州就是砸锅卖铁,也不为难!
李晔笑了笑:薛帅别跪着呢,起来坐吧。既然天平军要来助战,还主动提供粮秣,薛帅就跟孤王一起讨伐河东。
薛威张了张嘴,却发现什么也说不出来。李晔这是要把他扣押在这了,临了,薛威只能再度行礼:多谢安王殿下
李晔吩咐了茶水,就没在理会薛威,继续处理公文。
薛威在小案后如坐针毡,脸上的汗水就没干过。
圣子饱含深意的看了李晔一眼,以他的脸皮厚度,也不禁钦佩起李晔来,这让他觉得,跟着李晔还真没有跟错。
下午的时候,横海节度使的使者来了。
横海节度使与平卢相邻,在平卢右翼,也关系到出征大军的安全,李晔自然也要让他们过来表明态度。
横海节度使派来的,是节度使掌书记,位高权重,而且也不像薛匡倨傲,态度十分亲和,满脸堆笑。给李晔行过礼后,就主动保证,愿意听从李晔的一切安排,配合平卢军行动。
这位是?横海掌书记在表明态度后,看到一旁如芒在背的薛威,也拱手见礼。
天平军节度使薛威。薛威尽力让自己看上去风度犹存。
原来是薛帅,失敬失敬。薛帅竟然亲自来见安王,真是深明大义,若是下官没有料错,天平军也要主动助战?横海掌书记很是自来熟。
薛威嘴角抽了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感觉像是吃了苍蝇一样。他偷偷瞧了李晔一眼,见对方没有戳破事实的意思,还给他留了脸面,顿时庆幸不已。连忙咳嗽两声,笑着回应:这是自然。安王为国征战,我等有幸临着平卢,自当尽力相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