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贞观大闲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贼眉鼠眼
“啊?”道昭愕然。
“刚才是我下令诛杀了百济骑兵,救了你们的命,看你们的样子估计也拿不出钱来,说几句感谢不过分吧?”
道昭恍然,急忙躬身合什行礼:“多谢贵人相救,免我等一场灭顶之劫,今日便为贵人吟诵佛经,在佛祖前虔诚为贵人祈福添寿。”
李素上下打量了他一眼,见这和尚一身褴褛,僧衣破烂处处漏风,背上还背着一只竹篓,里面装着各种佛经书籍,李素终于绝望。
看来是真的榨不出什么油水了,今日出行不利,不仅救了一群千年后的宿敌,而且还干了一件亏本买卖,实在是非常阴暗的一天。
想了想,李素还是觉得不甘心,我救了你们的命耶,总该给点什么吧?或者……免费给我干点什么?
左手一伸,伸到道昭面前,李素笑吟吟地道:“和尚会批八字么?会看流年吗?会算婚姻事业子嗣吉凶吗?……会开光吗?”
道昭惊愕:“…………”
见他呆愣的样子,李素不满地道:“这么多业务,你多多少少总该会一样吧?”
道昭呆呆地摇头,喉头一动,艰难地吞了口口水。
李素收回了手,失望地叹了口气:“这年头的和尚都怎么了?跟那个玄奘一样,啥都不会,哪怕你玩个沸油捞铜钱的小把戏呢,我也好假装崇拜你一下下……”
道昭垂头,咬牙。
惹不起惹不起,忍了!
*******************************************************
巧得很,道昭一行人的终点也是大唐长安。
看在这群僧人确实很老实的份上,李素不得不答应带他们同行。虽说平日李素的嘴有点毒,不过为人还是很善良的,至少没在这荒郊野外下令把他们剁了喂狼。
大军继续南行,一路上李素闲得无聊,好不容易有了新的聊天对象,李素自然不会放过他。
聊了半天,李素这才知道,原来道昭这群僧人不仅是寺庙里出来的和尚,而且还有着官方身份,他们有个很响亮的名字,叫“遣唐使”。
路上道昭恭敬地请教了李素的姓名和官职,这种适合装逼的问题自然不用李素亲自回答,旁边的方老五适时跳了出来,一脸自傲地将李素的姓名和官职爵位缓缓道出,然后李素便摆出了接受膜拜的姿势。
道昭顿时高山仰止,一脸崇敬地重新见礼,然后……神情立马恢复淡定。
李素觉得这和尚很可能没听懂自己的官职和爵位,就像他也不懂为何倭国最大的大臣,其官名就叫“大臣”一样,两国文化有着天堑一般的代沟。不过幸运的是,大家聊天并无代沟。
说来也很合乎逻辑,一定是道昭在倭国时便学习过大唐的关中话,毕竟遣唐使是唐朝的留学生,一个留学生若连关中话都不会说,还留什么学?整天旷课上网吧打游戏么?
道昭这一群人是大唐立国以来的第二批遣唐使了,至于遣唐使是做什么的,可以理解为唐朝版的海外留学生,倭国朝堂专门派他们来大唐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政治经验,学成之后将知识带回倭国,倭国再将这些知识教给本国臣民,并将它用于生活工作之中。
而道昭这群僧人不仅要学习中原圣贤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学大唐的佛经。这些僧人在史书上有个名字,叫“学问僧”。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留学生学习大唐的文化知识的期间,是不,给,学,费,的!而且学到知识以后,他们也不,给,版,权,费,的!
不仅如此,大唐还要安排他们住宿,吃饭,以及各处游览,并且大方的借给他们任何他们想看的书籍。
为什么这么大方呢?因为大唐有泱泱上国的恢弘气度,也因为君臣百姓好面子,估摸不好意思开口要钱,毕竟倭国太穷了。
不过,关于要钱这种事,李素似乎从来没有不好意思的时候。
“你们遣唐使来学我们大唐的东西,难道不给学费吗?”李素很惊讶的看着他。
道昭呆滞片刻,期期地道:“呃,似乎……贵国天可汗陛下同意遣唐使过来,并未提出学费的事。”
李素叹了口气:“这样不好吧?你们这是耍赖呀,我们大唐的教书先生教学生都要收学费的,这是光荣传统,而且这种传统从孔子那时就开始了,《论语》里就有提到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你看,我们的孔圣先贤要教学问都会收十条肉干当学费,你们……带肉干了吗?”
“呃,没有。”道昭擦汗。
“没带肉干,恐怕银钱什么的就更没带了吧?”
“呃,我们是清苦的出家人……”
见道昭快被逼疯的样子,李素决定很善良的放过他。
“好吧,咱们换个话题……”
道昭如蒙大赦,感激地看了他一眼。
李素想了想,道:“刚才那群百济骑兵为何追杀你们?……他们想抢你们的肉干吗?”
道昭:“…………”
突然觉得好累,突然觉得被人追杀其实也挺好的,至少比跟眼前这位贵人聊天强多了。
…………
聊了半天,李素终于清楚道昭被百济人追杀的原因了。
说来也是道昭这一行人走霉运。倭国派往大唐的遣唐使历来都是人数不少的,第一次派遣唐使是在贞观四年,由一个名叫犬上三田耜的人带领,那是大唐立国后的第一批遣唐使,人数大约近百人,这次是第二次,由一个名叫吉士长丹的带领,这次的人数有所增长,遣唐使共计一百二十一人,人数不少,出行不便,于是一百多人分为两条船,分头出发,吉士长丹领一批,这位道昭的僧人领另外一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海上的不测风云更多,两条船从倭国出港后便遇到了风浪,彼此失去了联系,道昭乘坐的这条船在风浪中彻底迷失了方向,在海上经过一番跌宕起伏天旋地转,待到风浪停歇,众人回过神来,才发现他们被风浪带到了辽东半岛北部,也就是新罗国的海岸线边。
此时船只经过风浪的凌虐后,已然残破不堪,眼看要散架了,众人急忙在新罗海岸线上了岸,清点人数之后,发现只剩下三十多人了,道昭不由悲痛万分,于是在海边为逝者做了一场超度法事后,领着活下来的三十多人步行走入了新罗境内,这群人本就没出过远门,在海上不辨方向,其实在陆地上也好不到哪里去,尤其是道昭和尚,估计可能是个萌萌的路痴,领着三十多人稀里糊涂横穿了整个辽东半岛,不知为何从新罗国走到了百济国。
众所周知,新罗和百济两国是不共戴天的仇家,道昭等人入百济之前,早有国境上的守军密切注视着他们的动向,发现这群人竟不知死活公然从敌国大摇大摆走过来了,连遮掩一下行迹都不肯,百济守军自然不必跟他们客气,于是上前便将他们截住,无论道昭和尚怎样解释怎样苦苦哀求,百济守军浑若未闻,直接将他们当成了敌国奸细,将他们关押在大营内。
道昭虽然是个和尚,但也不傻,看这情势估计下场不妙,于是领着众人半夜越狱,并且偷了百济大营的战马,飞快跑了出去。
最后的结果便是李素亲眼见到的那样,百济守军发现他们越狱,于是追了上去,一路追一路射箭投矛,道昭等人惊惶跑了一路,直到遇见李素大军时,一行人死得只剩二十来人了。
李素听故事似的听完后,一脸啧啧感叹。
“大师受苦了,为了求学竟付出如此代价,实在令我肃然起敬……”李素感慨道:“在我的记忆里,我求学也是被老爹一路抽到学堂的,当年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不同的是,我是因为不想上学……”
道昭神情黯然道:“出家人不打诳语,其实从船只遇到风浪的时候开始,我便已不想求学了,想回家,想寺庙,想方丈主持……可惜那时跑也跑不掉,后来莫名其妙到了新罗,上岸后我仍想回大和国,可惜那时我们没钱,也辨不清方向,最后稀里糊涂闯进了百济国,被人追杀之时,我还是拼命想回大和国,不过那时保命最重要,直到遇到了贵人您……”
李素微笑道:“所以,守得云开见月明对不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对不对?”
道昭愈发黯然:“不,我更想回国了,因为你比百济国的守军更不友好……”
李素瞥了他一眼。
早知道就不救他们了,不但不感激,还说我不友好,把你们绑了喂狼才是真的不好友……
…………
一路加快了速度,李素追上了李绩的中军。
见到李绩后,道昭一行人急忙上前给李绩行礼,其态度之恭敬,比见到李素时殷勤了上百倍,听到李绩的官职和爵位后,道昭等人顿时高山仰止,纳头便拜。李素气得牙痒痒,就凭人家比自己多了一把大胡子,就认为他比自己官爵高,所以你就前倨后恭?
咦,不过这也是事实呀。
队伍继续前行,看到军容严整,旌旗漫天招展的唐军骑兵,无形中散发出震慑人心的威势,道昭等人不由惊呆了。
“这……这就是名震天下的大唐王师?”道昭睁圆了眼睛吃吃地道。
李素懒得搭理他,骑着马独自走到前面去了。
李绩兴许刚才被道昭拜得很舒服,再加上人家是遣唐使的身份,于是笑吟吟地道:“不过是一支偏师而已,主力中军正随着陛下回长安,呵呵,让尊使见笑了。”
道昭脸颊抽搐了几下。
如此威武雄壮的精锐之师,想必倭国的军队,已然如天神下凡一般了,见笑?他哪有资格见笑?
赞叹般啧啧有声,道昭欣赏军容半晌,方才回过神,望着李绩道:“我在倭国尚未启程之前,听说贵国天可汗陛下领军三十万东征高句丽,方外之人久不知世事,不知如今战况如何?”
李绩脸色一沉,又见道昭一脸茫然懵懂,似乎真不知情,李绩的脸色这才松缓下来。
“呃,战况么,当然是大胜……”李绩面不改色给大唐脸上贴金,然后哼了哼,道:“我大唐王师天下无敌,自然将高句丽贼子打得落花流水,贼人宵小望风而逃,王师一路高歌猛进,最后因为大军缺粮,呃,不得不暂时班师回朝,只留下我们这支偏师在高句丽境内袭扰游击……”
道昭顿时露出钦佩之色:“孤军深入敌后,为报效家国甘冒奇险,大唐上国果然都是好男儿!”
李绩哈哈大笑,非常受用。
指了指前方,道昭疑惑地道:“前方应是新罗国境内,大将军为何领军去彼国?”
李绩矜持地捋须,笑道:“哦,前日我等攻破了高句丽的都城平壤,进城肆虐一番后离开了,至此,陛下交托我等的重任已算是完成,我们要回大唐了,借道新罗国而已。”
李绩说得平淡,道昭却无比震惊,身躯都颤了一下。
“贵军……攻破了平壤城?”
“对。”
道昭圆睁双目,倒吸一口凉气:“两万人马,居然破了平壤,唐军无敌之名,果然盛名无虚!”
李绩哈哈一笑,扬起马鞭指了指前方的李素,道:“我等转战千里,牵制泉盖苏文的大军,破平壤城的主意,便是出自此子的谋划,少年英雄,了不起!”
道昭又惊,目光深深地注视着前方李素的背影。





贞观大闲人 第九百三十一章 入新罗境
倭国的僧人相比大唐的僧人,似乎有些不同。
大唐的僧人致力于普度世人,感化世人,并宣扬行善积德,种善因得善果,用因果循环世世轮回的理论号召世人虔心向善,而倭国的僧人更入世,更融于普通的百姓,他们似乎并不以宣扬佛教为主,而是借佛教之名学习各种典籍文化,倭国的僧人看起来更像是学者,他们努力地学习着一切跟文明有关的东西,并不止于佛经。
当然,这也有很多客观原因,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倭国孤悬海岛,难与世外相通,所以天竺的佛教到了倭国便很难传过去了,倭国的僧人虽然也念经诵佛,但是他们的佛经很缺乏,很多佛教的理念恐怕连他们僧人自己都不甚了了,这也造成了僧人们不得不入世,因为……无经可念了呀。
因为入世颇深,所以道昭这些僧人看起来并不太像僧人,他们似乎对外界的一切都很好奇,什么都要问一下究竟,任何事都要求个前因后果,他们的态度更像一个饥渴的学者在拼命汲取知识的养分,不管什么样的知识,他们都需要。
所以李绩当着他们的面聊起行军打仗,破城杀人等等话题时,道昭并没有表现出僧人应该有的悲悯和厌恶之色,他反而对唐军的战略战术更感兴趣,于是一路上便缠着李绩问个不停。
最初被拍马屁的受用劲儿渐渐过去,李绩终于发觉眼前这个倭国僧人真的……神烦。
问了一大堆问题,李绩头都痛了,偏偏还不得不堆起笑脸,努力维持大唐上国的泱泱气度与礼数,最后尽管还是有问有答,但李绩的回答明显开始心不在焉了。
直到有将士忽然指着正前方的一片营地惊喜大喝“咱们到新罗了!”
全军顿时欢声如雷,李绩也松了口气,找了个我家正炖着汤的蹩脚借口甩脱了道昭,匆匆往前策马而去。
…………
新罗国的边境上驻扎重兵。这里是高句丽与新罗两国的边境,两国向来不合,时有征伐进犯,所以双方都很防备,只是这一次因为李世民的东征,泉盖苏文调集举国之兵与唐军相抗,新罗边境上的守军也被调去了不少。
战争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泉盖苏文调集优势兵力追击李世民时,因为后方的兵力空虚,倒教新罗占了个便宜。
早在李绩攻下平壤之前便给新罗女王金德曼送了信,金德曼女王不愧是大唐的铁杆盟友,见信后二话不说便答应了,于是当日调集国中兵马,朝北方边境发起突袭,一夜之间便将高句丽守军打得抱头鼠窜,新罗的国境线再次向北方延伸了百里,然后新罗军队便在新的国境线内扎下了大营,等候李绩所部的大驾光临。
大营内的瞭望台上,新罗将士远远见到唐军的龙旗,确认是唐军无误后,兴奋地大叫起来,然后整个大营都轰动了,很快从大营内飞驰而出一小队骑兵,骑兵未执兵器,空着手策马跑到李绩面前,行礼过后用流利的关中话询问了李绩的来路,然后马上有人拨转马头回营,没过多久,一乘黄色的奢华车辇从营内行出,左右伴随着百人左右的仪仗,缓缓向李绩所部行来。
李绩和李素迅速对视一眼,情知这乘车辇内坐着的便是著名的新罗女王金德曼了。
面对高句丽国主高藏时,舅甥二人毫无敬意,不仅将高藏晾了半天,李素还揍了他一顿,可是此刻,李绩和李素交换了眼神之后,二人同时下马,往前走了几步,待到女王的车辇在他们面前停下时,李绩和李素上前躬身行礼。
“大唐英国公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绩,大唐泾阳县公李素,拜见新罗女王殿下。”
车辇的珠帘掀开,露出了金德曼的真容,李绩和李素却不敢抬头看她。
按大唐礼制,女王是王爵,而且是李世民亲自册封的王爵,而李绩和李素都是公爵,论爵位比女王低一级,按礼制,李绩和李素是必须要向女王行礼的。
其实高句丽的高藏也一样是王爵,如果高句丽不是那么皮,与大唐的关系比较融洽的话,李绩和李素也不敢拿他不当回事。
二人行礼一直躬着身,不曾抬头,直到听见一道略显苍老的声音传来。
“二位上国公卿万莫多礼,倒教本王无地自容了,快快免礼。”
李绩和李素这才直起身。
李素现在才敢打量这位新罗女王。
诚如他之前的猜测,新罗女王的年纪确实不小了,虽然精心化了一点妆,看似是个四五十岁的妇人,可李素还是从她眼角额头的皱纹和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里看得出,这位女王殿下至少六十岁以上了。
女王的穿着很隆重,看得出为了接待两位唐国将军,她刻意隆重地打扮穿戴了一番,当然,没有印象中穿着皮衣皮裤挥舞小皮鞭的形象。女王穿着一身华贵的黄色锦绸丝袍,头戴六珠玉冕,宽大的袍服将她瘦弱的身躯完全隐藏起来,看起来威仪十足,可分明却有残念苍老之相,显然治理这个常年忧患不断的国家,已耗尽了她的心神精血。
凤目含威从李绩和李素二人脸上扫过,女王的脸上浮起几许笑意。
“东征战事本王已听说了,不得不说,二位好本事,本王佩服得很。”
李绩连连谦谢。
女王笑道:“既然贵军已到了新罗境内,便请放宽心,将士们一路跋涉辛苦,且进大营歇息,本王已遣斥候打探过了,泉盖苏文并未派追兵,二位上国公卿可安心在大营休养几日,本王再将众将士亲自送去金城港,贵国张亮大将军的水师战船恐怕也得再过几日才能到港。”
深深朝李绩看了一眼,女王笑道:“英国公李大将军,敢率区区两万轻骑破高句丽都城,如此胆气,如此气魄,如此风采,教天下人钦佩震撼,上国王师无敌之名,李大将军不负也。”
一旁李素眨眨眼,这位女王殿下似乎……对舅父很欣赏呀,而且注视他的目光很深沉,难道女王……
想到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眉目传情互送秋波的样子,李素不由头皮一麻,打了个冷战。
噫,画面太美……
李绩倒是没想那么污,闻言抱拳解释道:“女王殿下谬赞了,破高句丽都城的主意其实……”
李素抢在李绩之前把话截断:“……其实是李大将军灵光一现,脑袋一拍想出来的,我等全军将士亦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绩扭头愕然望着他:“…………”
李素却很真诚地朝他拱了拱手,表示了一下钦佩之意,然后眨眨眼。
女王笑了,注视李绩的目光愈发欣赏。
随后女王上了车辇在前引路,李绩和李素骑在马上与众将士紧随其后,众人一同进了新罗大营。
李绩拨马靠近李素,轻声道:“破都城的主意是你出的,刚才为何让给老夫?”
李素低声笑道:“外甥只是想把舅父大人衬托得更英武更雄壮一些,说不定舅父大人会有一场异国艳遇呢,实在是可喜可贺……”
李绩气得马鞭一扬便想抽他,李素急忙拨马跑远。
新罗国早为两万唐军将士安排好了营帐,经过两天的策马疾驰,唐军将士和战马都累得不行,将战马照料好了以后,将士们连饭都未吃,钻进营帐便睡了。
李绩和李素也累坏了,幸好新罗女王是个很细心的人,看出众人神情疲惫,没有缺心眼安排什么酒宴,而是让二人沐浴后先休息。
李绩二人也不客气,道谢过后便各自钻进营帐睡了个踏实觉。
这一觉竟睡到第二天的下午,整整睡了十个时辰,李素醒来时日头已偏西,伸了个长长的懒腰,李素睡眼惺忪,满足地舒了口气。
感觉享福的日子又快回来了……
回到长安后哪里都不去,什么差事也不干,就躺在院子里发呆,活活懒死。
营帐外,听到李素满足的叹息声,方老五的声音传来。
“公爷,新罗女王殿下刚才派人传话,若公爷醒来,请往王帐一行,女王殿下设酒宴款待大将军和公爷。”
李素起身穿衣,打着呵欠神清气爽地走出营帐。
方老五迎了上来,给李素的肩上披了件狐裘。
李素瞥了他一眼,笑道:“进了新罗大营后,你和弟兄们没有嘴贱吧?嘲讽新罗国君是女人什么的。”
方老五急忙摇头:“今日看女王殿下的威风,小人等心生敬畏,不敢有丝毫失礼之处,走路都是夹着腚的,惹不起惹不起……”
李素点头笑道:“不错,有此觉悟,五叔你一定会长命百岁的,记住管好你的嘴,一定不要乱说话……”
方老五古怪地抬头看了他一眼,然后笑而不语。
李素不高兴了:“你刚才这记眼神啥意思?”
方老五小心翼翼地道:“呃,公爷,小人觉得……您才是真正该管好嘴的人呀,您经常一开口便气死人……”
李素哈哈大笑,使劲一推他的肩:“开什么玩笑,你说的是郑小楼吧,我向来谨言慎行的。”
…………
领着十几名部曲,李素朝大营王帐走去。一路走得很谨慎。
这里不是自家的大营,两万唐军将士现在的身份是客人,所以李素很小心,生怕动作稍微激烈一点便会引来漫天箭雨,将自己活活钉死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
一路上遇到不少巡弋的新罗将士,他们大多没有穿铠甲,只着布衣,手执木盾和长矛,遇到好几拨将士后,李素慢慢得出了结论。
看来新罗很缺生铁,看他们的兵器和穿着,很少有那种全身铠甲,手执铁盾长刀的打扮,他们的兵器大多是木制,而且新罗人的个头普遍不高,李素暗暗估计了一下,若新罗军队的样子都是这般,那么若与唐军冲突起来,自己麾下的两万唐军大约两轮来回冲锋便可将新罗人打得溃不成军。
虽然女王殿下很客气,但李素还是忍不住朝最坏的可能去想,自己和两万将士都在别人家的大营里,两国再怎么友好,毕竟还是两个不同的国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是有道理的。
很简单的一个假设,若是等会儿在酒宴上,新罗女王朝李绩暗送秋波,而李绩岿然不动,打死也不从,或者直接来一句“你又老又丑,也不撒泡尿照照镜子”什么的,两国的友好关系很有可能在今晚彻底翻船,然后发生流血冲突……
1...415416417418419...44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