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贞观大闲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贼眉鼠眼
“侄婿万莫多礼,老夫愧煞也。”许敬宗急忙扶起了李素。
李素顺势起了身,和许敬宗的想法出奇的一致,向你行礼是给你面子,真敢拿长辈架子,回家就闭关发明硫酸去。
转身看着裴行俭,李素又笑着行揖招呼:“裴兄多日不见,得无恙乎?”
裴行俭也不敢托大,急忙还礼:“李公爷久违了,下官位卑言轻,今日本不该与贵人们同赴此宴,不过公主殿下特意下了请柬给下官,下官不来未免失礼,只好战战兢兢进来了……”
李素愣了一下。
东阳主动给裴行俭下请柬?
想到前日东阳说过关于争夺东宫储君之位,今日设演特意请了一些有本事却不得志的官吏,大概存了让李素结识然后招揽他们的意思,想来裴行俭便是其中之一了。
如今的裴行俭不过是个小小的仓曹参军,当然谈不上得志,但凡稍有上进心的,必然对现状不是太满意,想来裴行俭恐怕也有图晋升而不得其门的念头,否则他今日完全可以寻个理由婉拒东阳,既然来了,便证明他有野心,有欲.望。
李素心头忽然火热起来。
未来高宗时期的名将竟然有可能为自己所用,李素不由兴奋起来。
一念至此,李素扭头望向那个不认识的人,既然同样能被东阳邀请赴宴,说明也算是个人物,李素不敢托大,急忙行揖道:“恕李某眼拙,未请教足下……”
此人三十多岁的样子,相貌平凡,身材中等,笑起来很谦逊亲切,但李素却从他身上莫名感受到一股阴柔的气质。
见李素主动行礼,这人受宠若惊,没等李素一揖行下去便一把扶住他的胳膊,神情惶恐道:“李公爷折煞下官也,可不敢受此礼,下官李义府,时任农学少监,久闻李公爷鼎鼎大名,常思登门拜望,奈何位卑职贱,登门如攀岳,高山弥仰,不可问焉。”
李素吃了一惊,不由自主直起身,仔细打量他。
李义府,又是一位高宗时期的大人物,而且还是一朝宰相,居然是他……
李素眨眨眼,此刻面前的三人里,已经有两位是传说中的大奸臣了,仅剩下的一位说是未来的大唐名将,可怎么看都觉得像个任嘛事都不懂的傻白甜,很让人操心的样子……
再加上自己这个不求上进懒惰又贪财的所谓少年英杰,四人凑在一起的画风……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别扭,让人情不自禁产生一种清白之躯不小心一头栽进大染缸的绝望感……
脑子里思绪纷乱,但李素脸上却丝毫未曾显露,反而一脸欣喜地拱手:“原来是李少监,久闻少监之名,前些日陛下召我奏对时还说过,让我与少监多多来往,农学之事可互通有无,我本想待公主殿下酒宴过后便去农学拜访,不想今日竟有缘得见,实是幸甚至哉。”
李义府笑道:“李公爷客气了,下官能谋得少监一职,全是托了李公爷的福,若非李公爷智谋超凡,独挡吐蕃蛮相,为大唐寻得真腊国稻种,并劝谏陛下设立农学,这农学少监一职也轮不到下官,或许下官如今还只是崇贤馆一个不名一文的直学士。”
李素笑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迟早而已,李少监是有本事的人,陛下乃千古少有之明君,不会让明珠蒙尘的,就算没有农学,少监终归也会有出头之日,我可不敢妄居此功。”
李义府见李素态度如此亲切和善,心下不由愈发大喜,今日被东阳公主请来敷衍本是意外,至于进了道观后与李素相遇,便是有意为之了,首先找到许敬宗,许敬宗与李素的关系满朝皆知,自然也瞒不过李义府,然后李义府趁势提出想拜见李素,许敬宗也存了靠李素的面子抬举自己地位的念头,两人各怀目的,于是才有了这番相遇。
至于裴行俭为何跟两位未来的奸臣走在一起,……傻白甜不管做什么事,需要理由吗?





贞观大闲人 第七百九十六章 公主夜宴(下一)
李素不明白裴行俭为何跟许敬宗,李义府走到了一起,画风实在太违和了。
当然,如今还是贞观年间,许敬宗和李义府并没有受到李世民太多的倚重,二人年纪不小,但仍不得志,所谓“大权在握”的境界离他们还很遥远,说句不客气的话,就算他们想当个臭名昭著的大奸臣,如今也没什么机会,真正大权在握的大人物们连看都懒得看他们一眼。
说二人是奸臣,顶多只能算是一个构思,目前而言,他们在朝堂的地位很渺小,属于泯然于芸芸众生的那种性质。
裴行俭的地位也差不多,如今的他空有一腔抱负和才华,然则明珠蒙尘,隐于世间无人知,但凡在朝为官的人,无论好人还是坏人,对权势终归都有一种渴望,裴行俭也好,李义府也好,那种往上攀爬的心理是不分好坏忠奸的。
想到这里,李素隐隐明白这三人相携而来,又恰好与自己“不期而遇”的目的了。
这本就是个门阀权贵的天下,为了出人头地,寒门士子向门阀权贵投行卷,小官小吏也纷纷向权贵积极示好邀名,这与所谓的气节尊严无关,示好也不能算是攀附失节,而是一种推销自我的手段,觉得自己确实有着出众的才华,缺少的只是机遇,那么勇敢主动地向权贵推销自己并没有错,这种风气也并非是大唐开的先河,自我推销的手段早在商周时期便有之,脍炙人口的“姜太公钓鱼”,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毛遂自荐”等等。
“才华”这两个字里,当然便包括了如何把自己推销出去,让自己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下五千年里,多少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于是一生庸碌,郁郁而终,这些不懂得推销自己的人,果真算得上“怀才”么?连自己都推销不出去,还能指望你干什么?好意思说“怀才不遇”?
这是个不讲究低调的年代,它奔放,开明,激情四射,像一首慷慨豪迈的诗。立国不到三十年,天下百废待兴,真正有才华的人绝对不会选择隐藏锋芒,韬光养晦,追求权势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想在这个少有的太平盛世里证明自身的价值,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才是如今最普世的价值观。
李世民登基近二十年了,朝堂势力大多尘埃落定,像李义府,裴行俭这类人,论才华,不像李素这般惊世骇俗,闹不出太大的动静,自然也无法进入门阀权贵们的视线。朝中手握大权者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门第太高,他们攀不上,于是目光便转而投向了新兴权贵,新兴权贵有权有势,但根基不稳,立足未久,需要的便是像裴行俭,李义府这类有才但不算太出众的人才,来为自己出谋划策,扩张根基。
新兴权贵里,李素当然算是最耀眼同时也是最脆弱的一位,随着前些日李世民骤然将李素晋爵县公,落在许多有心人眼里,顿知李素其人将来必然腾达显贵,此时若再不抓紧机会抱住他的大腿,待他将来再往上晋了一层,还看得上自己么?
东阳公主今日设宴,所邀者皆是皇子公主或朝中显贵,偏偏却特意给他们这几位郁郁不得志的小官小吏递了请柬,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而东阳公主与李素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事,于是,这件耐人寻味的事背后……更耐人寻味了。
所以,这便是裴行俭,李义府,许敬宗三人相携而来,非常生硬且尴尬地制造一出“偶遇”戏码的原因。
看着李义府脸上不假掩饰的讨好的笑容,还有裴行俭脸上不太习惯,略显紧张的不自然的笑容,李素也笑了。
好人与坏人之间,隔着一层脸皮的距离,看李义府和裴行俭二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挺有意思的。
有些事不能点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隔着一层窗户纸不捅破,也算是一种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面说穿了,反倒不美。
此事已是傍晚,一些重要的贵客大多已到了道观,远远便听到皇子们的大笑声,穿插着各种见礼,互相问好等声音。
时间说来不早了,按说这个时候李素该出去与皇子和贵客们招呼了,但李素看了看眼前这三位不得志却非常有上进心的人,念头一转,忽然改了主意。
相比与外面那些人不知所谓的虚伪问候,眼前这三个人对李素更重要。
于是李素含笑将三人请进水榭的凉亭内,四人落座后,李素高声吩咐远处侍立的宫女奉上茶水点心。
独创的炒茶冲上沸水,装在一个小巧精致的茶壶里,几位宫女捧着茶壶和名窑烧制的茶盏,以及各种宫廷供奉的点心走进凉亭,布置好了以后,宫女们朝李素等人盈盈一礼,识趣地退下。
凉亭内,众人互视,然后各自露出颇有深意的微笑。
许敬宗算是最自然的一个,沉默中执壶给众人斟了茶,然后端起茶盏,小心地浅啜一口滚烫的茶水,露出赞叹的神情。
“侄婿不是凡人,不但有安邦之才,亦通巧技之道,连茶叶都能被你创出一些新意来,这饮茶的法子实在闻所未闻,初品之时只觉粗陋,失了茶道雅意,多品几次后,却越来越觉得这茶水里暗合天道,化人间至繁于至简,倒有几分大巧若拙,返璞归真的禅意,端是不凡。”
裴行俭和李义府闻言,急忙端起茶盏,也不管烫不烫嘴,各自小心地浅啜了一口,然后满口称赞。
嗯,这样一来,话题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了。
李素笑而不语,就喜欢这种你好我也好的互相吹捧,令人身心愉悦。
在座的出了裴行俭略显木讷腼腆,许敬宗和李义府可是人精,交际能力尤为突出,三两句话下来,都能令陌生人生出与他们拜把子的冲动,更何况李素多少还是有些经典事迹,本事也不小,从当年独创震天雷助王师收复松州一直说到如今施巧计设农学,引进真腊稻种,李素的各种事迹给两位大奸臣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嘴一张便是滔滔不绝的歌功颂德,将李素吹捧得天花乱坠,二人默契十足,一个负责逗哏,一个负责捧哏,偶尔还互相交换一下角色,吹得李素眉开眼笑,心情大好。
明知只是一番虚伪的马屁,李素却一点都不反感。马屁人人爱听,不同的是,有些人听着听着就当了真,古往今来许多前期英明神武,后期昏聩糊涂的帝王都有这毛病,还有的人则比较清醒,马屁嘛,听听就可以,情当是哄自己高兴,拍完以后该怎样还怎样,千万别真的以为自己文成武德,无所不能了,否则活不长久的。
许敬宗和李义府卖力的吹捧赞颂,李素笑眯眯的听着,宾主之间欢乐祥和的气氛一时极为融洽。唯独裴行俭脸色有些发红,不停地环顾四面,一副很想装作与亭内众人不太熟的样子。
看着裴行俭局促的模样,李素的笑意更深了。
就喜欢这种太要脸的人,往后若投靠了自己,逢年过节向他勒索一下过节费,想必拉不下脸来拒绝吧?至于许敬宗和李义府就不太可能了,以他们脸皮的厚度,说不定隔三岔五便会空着手上门蹭吃蹭喝,这类人是李家最不欢迎的,今晚回家后一定记得交代薛管家,往后有类似物体接近自家大门,先看看他们有没有带礼物,凡是空着手的一律挡驾,李公爷很忙的,岂是空手之人随便能见?
聊天越来越愉快,话题也越来越多,许敬宗和李义府今晚豁出了脸皮和良心,憋着劲的将李素往死里夸,夸得差不多到了火候,李素露出明显的心花怒放的笑容,许敬宗和李义府这才意犹未尽地转移了话题。
“侯家这次能起来,委实出乎意料,没想到啊,侯君集居然有如此福气,娶了这么一位刚烈又聪慧的夫人,陛下召侯君集回长安,估摸在长安城蘸个蒜的功夫又要领军西征了,西域那些蛮夷小国岂是王师一合之敌,这份大功算是被侯君集稳稳拿捏在手心里了,实令人羡煞啊。”许敬宗摇头叹息。
亭内众人皆认同地点头,李素却微微皱眉。
侯方氏的死给他的触动很大,此刻他实在不愿提及这个话题,于是另起了话头。
“西征之功固然不小,可惜收之桑榆,却失之东隅,相比陛下即将发起的东征高句丽,征西域诸国的功劳还是小了些……”
许敬宗笑道:“陛下欲东征高句丽是满朝皆知之事,朝中诸将皆随御驾出征,认真算起来,此役能将高句丽灭国固然可喜,但天大的功劳分摊到每位将军的头上,反倒薄了,不如一人独享西征之功,陛下对侯君集还是圣恩隆厚的。”
裴行俭这时也没那么拘谨了,于是插言道:“更何况,东征之役比荡平西域难多了,高句丽依托地利之便,国中军士皆是不畏生死之悍卒,我王师固强,高句丽也不弱,陛下究竟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恐怕……”
说到这里,裴行俭摇摇头,没再说下去,亭内众人皆一脸古怪地瞧着他。
李素笑意愈深,看来有的人天生是好人,掐着他的脖子逼他与坏人同流合污都改不了本性,这话说出来未免太过耿直,换了许敬宗和李义府二人,怕是死也不敢说出口的,偏偏裴行俭说了。
看着裴行俭脸上隐隐的忧虑之色,再看许敬宗和李义府二人古怪的神情,至此,亭内众生相一目了然,裴行俭是耿直boy,而许敬宗和李义府,很显然是心机菊。
东征高句丽究竟能不能成功,其实朝中多有争议,真正眼光毒辣的人不会看不清形势,哪怕眼前的许敬宗和李义府,若说他们果真是盲目相信唐军的战力,对灭高句丽有着充足的信心,这话恐怕连他们自己都说服不了,无论内心是不是真有信心,对外自然是毫无节操的吹捧支持,明智地选择与李世民站在同一个阵营的立场,这样才不会给自己惹祸。
而裴行俭不一样,傻白甜嘛,都是实心眼儿,或者说,都有点缺心眼。




贞观大闲人 第七百九十七章 公主夜宴(下二)
东征高句丽是个大话题,由这个话题说开了,各种主要的次要的问题全冒了出来,大到行军路线攻城方法,小到一兵一卒吃喝拉撒,话题说不尽。
李世民的东征之意虽未见于朝堂正式的公函文书,但帝王东征的意图已然天下皆知,这是一次中原雪耻的大战,恶战,隋朝三次东征皆铩羽而归,伤亡惨重,大唐欲报此仇,为的不仅仅是证明新朝的文治武功,也为了给那些曾经征隋之战中伤亡的将士后裔们报仇,当年的惨痛记忆并不遥远,也只是经过了一代人,至今仍有许多伤病残疾的东征将士活着,拖着年迈老朽的残体,述说着当年怎样的惨痛悲苦。
三次大败的记忆,其实并不远,天下人的眼睛仍盯着李世民,有的希望从此永息兵戈,有的希望尽起大军,报当年之仇。
随着统治地位的越来越巩固,李世民的东征之心便越来越强烈。
弑兄杀弟,逼父禅位而登基的污点仍在世人口中流传,李世民迫切需要一场大胜来掩盖自己曾经的不光彩,当初平灭东*突厥算一次,这次东征高句丽也算一次。
有生之年,大唐将士战无不胜,但真正在李世民心中排得上号的重大战役仅此两次,就连当年横扫草原,灭薛延陀之战也不足一提,由此可见,东征高句丽在朝堂君臣心中占有多大的分量了。
话题一说起来,凉亭内众人便收不住势了,连李素都有了几分兴致。
亭内正中有一张石桌,李素命人将桌上的茶壶点心撤下,然后用石子在桌上画了一幅颇为简陋的辽东地图,勾画出两国边境各城池的大概位置,四人便起身各据一角,凑在一起围着地图各抒己见。
“兵出长安,洛阳,一路北行,若粮草能供应得上,且气候不算恶劣的话,约莫三个多月能到边境……”许敬宗俯首凝视地图,沉声道:“至于出征的季节……怕是不好估摸,此战必是恶战,两军伤亡多少不敢预估,但时日必然会拖得很长,一年两年怕是不可见其功,三年四年也属平常……”
话没说完,硬生生断掉,许敬宗的言外之意却是不言而喻。
许敬宗不算好人,但是至少也是当年秦王府出来的旧臣,说是一介文人,也是亲身经历过沙场战阵的,本身的能力不俗,他的能力不仅仅是逢迎拍马,这一番分析倒也中肯客观。
话没说透,但话里的意思大家都明白,李义府笑眯眯地满脸认同状,朝许敬宗拱了拱手,以表高山流水,然而一旁的耿直boy裴行俭却唯恐大家不明白,自觉地将许敬宗的话头补上了。
“恶战不可怕,怕的是国力是否能支撑,还有高句丽易守难攻的地利之便,亦是我王师之大敌,此战胜负,委实不好说……”裴行俭凝视着地图,丝毫没注意到许敬宗和李义府古怪的脸色。
李素不经意似的瞥了二人一眼,见二人飞快交换了一下眼色,两位奸臣大抵在这一瞬间达成了共识,——“这家伙太耿直了,以后咱们不跟他玩。”“嗯嗯嗯。”
李素转过头望向李义府,这家伙比较油滑,脸上挂着谦逊的笑容,不论谁说话都是一副满脸认同的样子,哪怕一句自己的见解都不说,端只看他脸上的笑容都会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被认同的爽感,以为自己终于遇到了世间唯一的知音,恨不得当场跟他烧黄纸拜把子才好。
做人做官做到这般境界,李义府这个人委实不简单。
李素不肯放过他,朝他眨了眨眼,笑道:“素还未闻李少监高论呢。”
李义府笑道:“诸公皆是国之栋梁,李某才疏学浅,怎敢在诸公面前班门弄斧,心里那点浅薄之论说出来,徒惹诸位笑话,还是不献丑了,哈哈,不献丑了。”
许敬宗笑道:“李兄谦虚了,世人皆知李兄有大才,去年李兄一篇《承华箴》作得花团锦簇,发人深省,连陛下都忍不住击节赞叹,今日我等闲下小聚,并无外人,李兄何妨畅言?”
李素饶有兴致地看着李义府,眼神满是期待。
从许敬宗等三人主动找到他到现在,李素基本没怎么说过话,一直都在静静的聆听,观察。
多听多看少***这是一个成熟男人的基本素质。李义府裴行俭欲求上进,主动结交,李素当然也要静静的观察他们,看他们值不值得投靠自己,不然弄个废物在旁边所为何来?造粪肥田吗?
见李素眼神期待,李义府咳了两声,身板也不自觉地挺直了,神情从未有过的严肃,他知道,自己的发言很重要,因为这一次等于是上级领导面试的性质,自己一言可定前程,说到领导的心坎上,从此便被高看一眼,前程自然不愁,若说得令领导不太满意,这些日子打的攀附算盘算是白打了,回家洗洗睡吧。
沉吟片刻,李义府缓缓道:“既然李公爷和诸公不弃,李某便厚颜说几句,李某是文人,未曾有过行军布阵的经历,比不得三位文武全才,论战阵之法,我便不献丑了,如今李某承陛下隆恩,忝任农学少监,既然谋农学之政,关心的当然是大军后勤补给……刚上任农学少监时,我算过一笔账,这些年陛下南征北战,尤其是三年前平灭薛延陀,此战耗时一年余,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大唐完胜,北方数千里方圆纳入我大唐版图,但是算算损失,却实不容乐观……”
李义府叹了口气,道:“此战且先不说征战的将士,单只论征调的民役,便足足有数十万之多,这数十万人全是从关中和河北河东诸道临时抽调的,诸公想想,大唐总共才多少万户?人丁已然稀少了,又抽调了这么多壮年男丁,各家各户的田地谁人耕种?只能靠家里的婆姨和乳毛未脱的奶娃子,然后呢,此战历时一年余,一年多的光阴,征战的将士,抽调的民夫,数十万张嘴,人吃马嚼的,粮草全由国库调拨,国库支应不及,便抽调各州官府的官仓,民仓,总之,平灭薛延陀的那一年多里,整个大唐无论军事国事,最大的原则便是保证前方的粮草充足,李某说一句诛心的话,这一战,不仅掏光了大唐国库,连民间都被掏光了,这才换得薛延陀灭国……”
李素深深地看着他,眼里的笑意更深了。
李义府当然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无论任何场合里,他绝不会说出太过分的话,或许直到此刻,他知道要拿出点干货了,这才逼得他不得不说出一些掏心窝的话,实在是很难得了。
李义府与李素对视一眼,然后露出恭谨的微笑,随即接着道:“……算算时日,距离平灭薛延陀才多久?三年!三年的时间,换作寻常百姓人家伤了元气也不一定恢复得过来,更何况是偌大一个国家,在得知陛下有东征之心后,李某多事,私下邀了户部褚主事饮宴,多灌了他几杯酒后,褚主事告诉我,国库的粮草囤积不足一万石,因为当年攻打薛延陀时,尚书省为抽调全国粮草,动用官府向民间地主和庄户借粮,灭薛延陀后,各地以减赋税薄徭役等各种方式偿还当初的粮债,三年下来,国库所余粮草实在不多……”
“……不足一万石的粮草,东征需要多少将士?按最保守的说,十万将士总归需要吧?这场仗打多久?按最乐观的估计,半年总归需要吧?还不提抽调运粮的民夫,只说这十万将士征战半年,战事进行得顺利,王师节节推进,需要多少粮食?各位可能没算过,李某多事,闲暇时算了一下,需要至少九万石!”
脸上露出苦笑,李义府叹了口气:“一万石的库存,九万石的需要,中间的差距,诸公当知多么巨大,若后勤粮草不足,哪里来的军心士气?此战之胜负,谁能预料?”
李素的脸色也渐渐凝重了,刚才一直以考究的心思讨论东征高句丽之事,没想到李义府将实实在在的数据摆出来后,情势竟然如此严峻,甚至是可怕。
“李公看得高远,令人佩服,我想请教一下,大军出征之前,尚书省和户部必须要将粮草调拨之事估算充足,若然不足,绝不会轻易动兵,这些数据难道房相和长孙大人不知道?”
李义府苦笑道:“两位相爷皆是谋国重臣,自然知道的,他们的想法李某大致能猜到一些,说穿了还是老办法,粮草不够时继续向民间征调,或是借粮,甚至用瓷器丝绸等货物向南方蛮夷小国换取粮食等等,这些法子当然不能说不行,只不过,当初灭薛延陀时能用的法子,这次东征高句丽却不一定能用。”
1...338339340341342...44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