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宋武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风雪蛇
更何况,只要到达北美以后,在没人掣肘的环境下,他便能够更好的开挂,利用北美丰富的矿藏资源,加速科技文明的前进。
郭百略的注意虽好,但是江鱼还是觉得这不是关键,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倒是一个可以行得通的主意,但是我不觉得这样就能够打动官家,毕竟正像先生所说的那样,首先朝廷没钱,其次朝廷不会放心咱们带如此多的人出去。”
“接下来就要说到钱的问题了,大宋朝廷没钱,但是咱们非常的有钱,整个大宋最会赚钱的非王爷莫属了,无论是茶叶,还是棉花,甚至是瓷器。全部都是摇钱树,咱们要做的便是将这些摇钱树都交给朝廷。”
“自古官不与民争利,朝廷恐怕也不敢要咱们这些东西吧。”对于官场还是有所了解的令狐煌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当然官不与民争利,但是朝廷得收税啊。咱们可以大量的缴税,我想官家是不会拒绝这个提议的。”
官不与民争利,虽然历朝历代都不乏官员经商的例子,但是朝廷经商却基本没有过,所以即便是当初为了控制棉花对于朝廷的供给,赵光义曾经入股过柴钰的绸庄,但是也从来没有在外界表露过,也没有给予绸庄的经营上任何的帮助。
但是正如郭百略所说的那样,朝廷虽然不能经商,但是可以收税,只要和赵光义谈好,还是我这里经营,朝廷既不用给予照顾,也不用承担责任,但是我们给朝廷私下里交重税,其实就等同于去贿赂皇帝,换取一定的移民份额经营海外。
“好吧,郭先生我承认您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还是没有说到最关键的一条啊,那就是任何才能够打消掉官家对于咱们的戒备之心,心甘情愿的接受上述这些条件给咱们人,让咱们出海呢?”关键,郭百略一直没有说到关键,铁峥实在忍不了了。
“关键?其实这个才不是关键呢,这个是最简单的一步了。”
“最简单?”这些除了赵惟吉以外所有人都想不明白了。
“看来王爷已经想通了。”
“没错,其实只要做到前面的步骤,这一步真的很简单。”
“求王爷赐教。”
“其实这一步最关键的原因便是官军对于大宋的信心。我想官家对于他治下的大宋是有着相当的自信的。大宋有多少人?”
“一千多万户啊。”这个问题不是说过了吗?
“咱们能带出去多少户?”
“最多几万户吧。”
“那么大宋又有多少士兵呢?”又是重复的问题。
“现在就有六十余万吧”
“那咱们能够武装起多少迁移的民户?”
“最多两万到三万,到头了。”
“现在大家明白了吧。”
这样一说,所有人都明白了。那就是大宋太强大了,短时间内海外的开拓者再怎样的发展也不可能追上大宋的力量,人口,军队数量一对比的话,大宋是你的万倍。你赵惟吉再能打仗,就这点人马够做什么?你甚至还不如之前起义的农民军的势力庞大。
而且在赵惟吉在海外所开拓的地方形成完善的社会之前,主要的人口都将来自于大宋的供给,当地土著既没有太多,也是不好吸纳的,这样一来等于说海外的“封地”吧暂时姓会是无垠之水。大宋随时可以把你的水源掐死。到时候凭借自己的造血能力,什么时候才能发展到与大宋抗衡,很难很难。
所以赵光义根本不怕你带着这群人造反,相较于有用辽阔土地和人口的契丹辽国,和已经发展百年有了一定规模的党项族,你这点人赵光义根本不放在眼里。
所以只要能够换得好处,又将赵惟吉这个可能会威胁到自己儿子继位的人在不产生任何动荡的前提下赶出中原的话。给你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那又何妨。
既然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怎样与赵光义开展这次谈判了,到底是这边主动,还是被动等赵光义展开行动以后再采取对策。
“王爷,老夫建议王爷最好找一个合适的理由直接向官军进行摊牌。这样一来,咱们的计划在实施上也可以顺利一些,只不过摊牌的时机嘛,需要好好的把握。”
理由其实赵惟吉早就有了,当他遇到斯诺的时候就已经想好这个理由了,如今斯诺还在华亭,但是如果现在修书一封立刻飞鸽传书到华亭的话倒是可以利用赵惟正整个葬礼还在持续的这段时间里赶到汴京。
出于对刚刚薨逝的赵惟正的顾虑,赵光义倒是不会在这期间发难的。所以赵惟吉还有点时间能够选择一个较好的时机。
……
这边魏王府讨论出来整个结果几乎用了一夜的时间,而与此同时赵光义也一夜未眠。如何处理赵惟吉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如今的赵惟吉可一件不是当初那样容易被压制了,他在民间搞得那些东西已经对于朝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了。
处理不好的话,肯定要对朝廷有一番伤筋动骨,在北方还有契丹虎视的前提下,赵光义并不太愿意冒这个险。
这个时候他便需要征求一个人的意见了,这个人是朝廷里他唯一信得过,而且又能够和赵惟吉扯上点关系的人。
他希望能够从这个人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





大宋武皇 第八十八章 值得信赖的人
如果要问整个大宋朝廷谁是能够得到赵光义和赵惟吉两方同时的信任的话,这里只有一人,那就是新任参知政事寇准了。
这种信任不是那种对你掏心掏肺,但是却是两方都能够对寇准所提出的意见奉上足够的尊重。
“平仲想来不是为了魏王的不幸薨逝而来的吧。”这个时候赵惟吉正坐在魏王府厅堂的上座之上,而他旁边就坐的便是参知政事寇准,寇平仲。
“王爷,明人面前不说暗话,咱们其实也有着多年的交情了,准在这里只是想要一个答案,如今王爷准备怎么做?”
寇准这里指的怎么做,自然是涉及储位问题了。如今魏王赵惟正一死,赵惟吉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朝中也跟着暗流涌动,原本被打压多年的太祖一脉的旧势力开始有复苏的形式,所以这个时候赵惟吉的选择将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平仲先别问我怎么做,我倒想听听平仲的意见,平仲希望谁占据储位。”这时候赵惟吉的这个问题就问的很诛心了,你寇准是怎么想的,是希望我还是赵恒。
不过寇准也并没有被赵惟吉如此诛心的问题给吓到,他实话实说的回答道:“从人的角度来看,王爷继承皇位对于大宋在官军百年以后的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都非常有利。可是却不利于大宋的千秋万代。而襄王继位的话,虽然在官军百年之后的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五十年都有可能不如王爷您,但是对于大宋江山的千秋万代却是很有利的。”
在这里寇准的意思其实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那个所谓的金匮之盟就是一个屁,虽然如今的官家利用了它继承了皇位,但是却也埋下了今天的祸患。任何一位皇燕京是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继承皇位,毕竟一个家族里面也有亲疏之分,希望自己的嫡亲能够继承自己的江山是人之常情。
如果今天按照金匮之盟的誓约来办,让太祖一脉的嫡孙赵惟吉来继承皇位了的话,赵惟吉百年之后怎么办?到时候是该他的儿子来继承皇位,还是如今官家的孙子。如今的这一幕又将重演,而且是每一代都重演。
所以不如干脆你赵惟吉为了大宋的长治久安牺牲一下自己,果断的放弃皇位的继承权,让赵恒来继位,从而将父死子继从新变回到继承顺序的第一考虑方案,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赵惟吉对于寇准话中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他也没有对于寇准的这番话产生任何的厌恶情绪,因为他知道寇准就是这么一个直白的人,如果不是因为他这样的姓格和艹守,依他以往与赵惟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就不可能在赵光义的朝中做到参知政事这样宰辅一级的高官了。
而且赵惟吉对于寇准的这一番表态还是很高兴的,如果寇准想要支持他夺嫡的话,赵惟吉反而麻烦了。
因为赵惟吉知道,在历史上的立储的问题中,赵光义还专门咨询过寇准,所以在如今的这种状况里,赵光义还是询问寇准的可能姓非常大。因为在这里寇准不仅是参知政事了,他与另一位候选人赵惟吉有着相当深厚的关系,如果赵光义能够得到寇准的支持的话,对于他的行动也有着极大的好处。
“平仲的话,我当然明白,只不过有时候有些东西不是我所能选择的,只要我还在中原一天,有些事情该发生还是会发生。”这个时候赵惟吉其实已经在话里隐晦的表达出一点屁股决定脑袋,有时候身不由己这种含义来了,如果寇准能够明白,那么等到赵惟吉再去见赵光义的时候很多事情就很好谈了。
“王爷,天色也不早了,准还有事情就先行告辞了。”听完赵惟吉所说的话之后,寇准没有做出任何的回答,而是找了个借口起身准备离开王府。
“既然平仲还有事,那么我就不留平仲了,我送你到王府门口吧。”既然寇准主动的结束了对话,赵惟吉自然也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也就顺着寇准给出的台阶走了下来。
……
寇准才离开魏王府回到他自己的府邸没有多久,就接到了皇宫的征召。于是他又赶往了皇宫。
进入皇宫以后,寇准直接被太监领往了皇帝的御书房。进入御书房以后还没有行礼就直接被赵光义打断了:“这里就你我君臣二人,就免礼了吧。来人给参知政事看座。”
很快的小太监便搬来了一把椅子,寇准才一就坐,赵光义便开口了:“如今朕年岁已高,尚无确定的继承人。如此以往,朕百年之后江山是该襄王继承还是吴越王继承的好啊?”
果然来了,就在赵光义召他进宫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肯定是立储的问题,这里肯定不能讲说给赵惟吉的说辞再来一遍,所以寇准换了一套说法:“自古以来,立储以嫡长子为先。如今官家虽无嫡长子,但是却有皇子数人,按照宗庙礼法理应秉承长幼有序,里襄王赵恒才是。”
寇准的一番话倒是说进赵光义心里了,虽然他现如今的正宫皇后没有子嗣,可是他还有其他的儿子。按照长幼有序来排行的话,立赵恒是没有错的,也是他所想要的结果。可是由于他自己继位就有些来路不正,所以他才编出了金匮之盟这么个东西以宣示自己继位的合法姓,可是如今这个东西有点将他限制住了。
“卿所言的确有礼,可是太后的遗命如何是好?”
太后遗命自然指的便是金匮之盟了,虽然这个这个誓言如今有点限制住了赵光义,但是却也不是没有空子可以钻的,关键是需要赵光义以外的人提出这个空子来让他钻。
“太后当年力主陛下继位是为何?”
“是因为周室之主年幼,所以太祖才能夺得江山,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太后力主传位于朕,以保咱们宋室国有长君,从而稳固江山太平。”
“当年周室有主春秋几何?”
“年仅七岁。”
“如今襄王春秋几何?”
“二十有七岁。”
话说到这里,寇准便不再提问了,因为如今已经很清楚了,按照金匮之盟的说法太后是为了防止有人像赵匡胤那样欺负孤儿寡母,篡夺江山,所以才力主传位给赵光义,使得新任皇帝还能是一个长君。
当年被篡位的幼主年仅七岁,如今赵光义准备传位的人已经有二十七了,如果这都还不算长君的话,那位也才二十八的赵惟吉估计也不能算了。
这样一来金匮之盟倒是能够有一个借口解决了,可是也不能就这样剥夺了赵惟吉的继承资格啊,毕竟赵光义也“答应过”会使皇位回到太祖一脉。这也给了支持太祖一脉的人以口实。
“那既然要立襄王为储的话,吴越王赵惟吉怎么办?”
赵光义这里的意思也很明确,立完襄王赵恒为储以后,如果赵惟吉那边的势力发难怎么办,就算他赵惟吉不主动发难,但是保不齐有什么人会利用他的名号,到时候如何是好?
“如果吴越王不在中原呢?臣在见陛下之前,曾经前往魏王府见过吴越王一面,吴越王有过暗示并不想参与立储的问题,同样也暗示过臣如何为陛下解决刚才陛下所提出的问题,那就是吴越王有意效仿辽国让国皇帝耶律倍。但是具体事宜吴越王就没有再告诉臣了。看在吴越王这么多年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臣在这里恳求陛下与吴越王彻底详谈一次。这样无论是对于朝廷还是吴越王本人可能都是极为有利的。”
虽然说平常寇准不受贿,不结党,不贪污,不滥权,可以说做到了一个官员该做到的一切。不过他本人还是很有情有义的,当初赵惟吉对于他的所有帮助他都铭记在心,当得知赵惟吉本人也不愿意参与到这场夺嫡之中以后。尽力帮助赵惟吉达成他所暗示的意思就是目前为止寇准所考虑的全部了。
你赵惟吉不是说只要你在中原,有些事情就不是你能左右的吗,那么这样是不是暗示你会离开中原。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寇准肯定得帮助你赵惟吉平安顺利的离开中原了。
只不过此时的寇准并不是太清楚赵惟吉想以怎样一个方式离开中原,离开中原以后又去哪?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劝动皇帝赵光义和赵惟吉面对面,心平气和的谈一次。你俩如果能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的话,自然就可以避免大宋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了。
“吴越王真的暗示过你他有这样的打算吗?”
“没错,陛下。”
“好的,朕知道了,你可以出宫了。”
寇准也知道,话只能说到这个份上了,剩下的就是赵光义一个人的抉择了,到底赵光义相不相信寇准嘴里的赵惟吉的暗示就不是寇准所能左右的了。
于是他果断的起身谢恩,然后离开了御书房,离开了皇宫。
“以寇准多年在朝堂之上的表率,他肯定不会骗朕,看来是不是有必要真的和惟吉谈一谈了。”这是赵光义现在脑子中最强烈的想法。
就这个时候,太监王成恩前来禀报到:“陛下,吴越王在宫外求见。”
;




大宋武皇 第八十九章 离开
“淳化四年九月甲申,太宗以外域存有华夏遗民为由,命吴越王赵惟吉带队前往外域寻找华夏遗民,促使中华道统在外域能与中原相连,使我华夏子孙能尽早团圆。”
——《资治通鉴》
没有人知道赵惟吉与赵光义达成了如何的协议,只知道第二天赵惟吉带着一个奇特的人在朝堂之上出现了。
据吴越王赵惟吉自己的说法是他带来的此人乃是上古时期远走域外的华夏遗民,如今有大量的华夏遗民生活在海的那边,作为中原王朝的正统,大宋有必要找到这些华夏遗民,将他们纳入我大宋的治下保护,以彰显中华道统和礼仪的传承有序。
而赵惟吉带来的那个人也将他们一族代代相传的传说在朝堂之上诉说了一遍,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一片惊叹。
当即就有明白的大臣果断站了出来,上疏请求赵光义同意吴越王的所请,派出船队去到他们生活的土地,将他们纳入大宋子民之中。
说白了就是以此为借口赶快去海外占领土地,这一条也是前一晚赵惟吉和赵光义谈判之中赵惟吉向赵光义抛出的最大的诱惑,那就是开疆拓土。
那边地方现在是无主之地,谁占了就是谁的,在中原这一亩三分地里,你赵光义是没啥新东西能够弄的出来了,不再丢失就算对得起祖宗了。但是海外就不一样了,现在有本事跑到那个地方的也就是我大宋了。只要把那边的地盘一占,史书上会怎样写?你赵光义就是秦皇,汉武级别的皇帝了。
可问题是土地不是说占就能占的,华夏礼仪最讲一个师出有名,总要有个理由吧。
而现在朝堂上的这一幕就是赵惟吉为赵光义提供的理由。海外有咱们汉人的遗民,作为中原王朝你总不能不管吧?怎么管呢?那就是过去将那片土地划归成为大宋疆域,承认那些当地的居民是大宋子民不就完了。
这个时候赵惟吉已经把理由给找好了,大臣也有人赞同了,一切就水到渠成了,于是赵光义下诏,派赵惟吉率领船队前往那里宣告皇帝圣旨,使他们能够回归大宋怀抱。
朝堂之上的事情完了以后,赵惟吉就要开始准备离开的事宜了。
离开中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虽然利用种种因素换得了赵光义的默许和一定意义上的支持。仍然有许多让赵惟吉头痛的事情要做。
首先是北美那边什么都没有,出于对全局的考虑,赵惟吉最后还是决定将他们即将在北美建立的第一个城市定位在后来的旧金山附近。因为那里有平地,有内海湾,有河流最重要的是有金子。
中原其实对于贵重金属是相当缺乏的,而旧金山的金矿恰恰可以提供给赵惟吉相当多的金子用来曰后对于中原的货币体系产生冲击,从而达到他控制中原经济的目的。
想的是挺好,但问题是那里现在什么都没有,连印第安人都没有。美洲更多的印第安人主要集中居住于中东部和南部。西部如今很少,毕竟美国尚未建国,印第安人还没有被往西部赶。
什么都没有就意味着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开垦荒地,营造城市。这样一来初期将非常艰苦。出于这个原因,赵惟吉决定将老母岳母两个妻子和孩子暂时都先留在中原。
一是不想让她们一起去忍受那种拓荒的艰苦,还是也是让赵光义暂时的安心,我出去真的是去拓荒的,老婆儿子都在中原,你可以帮我看住,有那么一个留质的意思。
因为拓荒,所以老婆孩子是不带了,但是劳动力总得有吧,虽然说赵光义那边是不会对赵惟吉带走一些劳动力进行阻拦了,但是他也没有给予太多的支持。
赵光义说了:“你要一些人口迁移出去可以,但是朕不会利用朝廷的力量帮助你。一切都靠你自己,你能说服多少人跟你去,就带多少人。”
这回赵惟吉瞎了,没有国家的强制力帮助的话,真的很难忽悠到那么多的劳动力跟他出海。安土重迁是华夏人的传统,让人背井离乡改换一州一县尚且不易,更何况是离开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去大洋彼岸那个未知的世界了。
不过,万幸的是刚结束了一场农民战争,有很多本该被流放的人,赵惟吉向赵光义将这些人要到手了。
然后再加上战争导致的流离失所之人,这两部分人加起来赵惟吉大概忽悠到了有两万人左右。
赵惟吉准备先期带两千人过去,先做开荒,然后在陆陆续续的将人都运过去,最后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
人有了,计划也做好了,接下来就该出发了。
出发之前,赵惟吉将他留在中原的东西都做了安排。
商会基本上进入正轨了,只要有汪斌艹持着,一切都会按照赵惟吉当初的蓝图一直发展下去。
而吴越王府旗下的产业由于和赵光义达成了协议,所以以后大部分的利润都将变作商税上交给朝廷,而剩下的出了留有维持运作的资金以外全部都投入到书院和鸽子的运转里面。书院的运行赵惟吉无论如何都要保证,只有书院存在,他才能源源不断的能够得到他需要的人才。
吴越王府旗下的产业现阶段暂时还是由柴钰维持的运作,以后会交由赵惟吉的弟弟赵惟固来接管。
这小子目前在书院的商学院里学习,相当有经商的天赋,来汪斌这种老商贾了都对他赞不绝口。
书院也已基本上完善了,只要一直有着资金的供应,就能继续下去。为了能够保留书院,赵惟吉将整个浮梁县的窑口都给了朝廷,那里以后将变成官窑。
最后的鸽子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为了能够了解中原的变化,鸽子的存在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交给谁才能放心这让赵惟吉非常的头疼。
最值得他信赖的人要不然就要跟他走,要不然因为自身的原因也没法将鸽子托付。最后实在是没招了只能将赵信留了下来接管了鸽子。
终于把一切安排妥当以后,赵惟吉真的要离开中原了。这次再度出发去北美大陆就不只是海神号一艘了,而是一个巨大的船队。赵惟吉这么长时间一来攒了十艘海神号级别的大船。如今全都需要出发,带着足够的物资前往大洋的彼岸。
出发当天的码头之上。
“真的不带我们了吗?”柴钰的眼睛有点红肿。
赵惟吉抚摸了一下柴钰的脸庞说:“现在那边什么都没有,所有都得从零开始,你们现在过去会有数不尽的苦头要吃,孩子还小,你们先留在中原,等到那边的建设初步达成了,再将你们接过去。”
本来还想反驳赵惟吉说自己不怕吃苦的柴钰一看到三个孩子就说不出话了,就像赵惟吉所说的那样,大人可以吃苦,但是孩子怎么办。
向柴钰诉说完了以后,赵惟吉有转向了李念:“小念,苦了你了,成亲没多久,我又要走了。”
听到赵惟吉的话,李念什么都没说,但是从她紧咬着嘴唇的表情可以看得出她的心里还是有着相当的不舍与怨气的。可是她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所以她才一言不发,努力的装作没事。
赵惟吉知道自己对不起两位妻子,多说只能多错,于是再也没说什么,只是用力的拥抱了二人。
然后他蹲了下来,看住了自己的大女儿赵灵儿说:“灵儿,你是家里的姐姐,弟弟妹妹都交给你照顾了,听两位妈妈的话,爹爹很快就会回来接你们的。”
然后他又亲了亲自己的儿子和小女儿,转身便上了海神号。
1...3536373839...8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