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寒雨潇风
大乔虽惹人怜爱,但中国古代素以孝治天下,孙策深望一眼大乔,无限牵挂,全寄在这一望之间。
孙策抬起手来,缓缓抚去吴国太两颊泪水,笑道:
“母亲勿忧,儿只是微感不适,待儿好了,再陪母亲。”
吴国太当下哪还忍隐得住?只是抱着孙策痛哭。
待吴国太稍稍平静,离了孙策,大乔方才上前。孙策忙握住大乔手,温声叫她取了一面铜镜。大乔不忍违逆,只得取了面铜镜,孙策执着铜镜,但见镜中的自己有若骷髅一般,哪看的出自己,只是隐约间还能看出自己的模样,惊道:
“啊!我怎么瘦成这样?”
忽见镜中形容一变,只见于吉立于镜中,面带微笑,直视自己。
孙策不由心惊,当下,金疮爆烮,再也抵制不住,怒火攻心,昏绝于地。
直至此时,纵是金仙至此,亦无解法,空待神形惧灭!可怜江东小霸王,就这般身陨,实是可悲可叹啊!!
大乔见此情状当下大惊,只是捂住嘴哭泣。
幸好吴国太回来,见孙策情状,知孙策大限将至。
当下镇定非常,一面令人将孙策抬至床上,一面却又令人去召来孙权、张昭等一干众臣亲信。当下从怀中取出一颗龙宫的续命千华珠送入孙策口内,此珠一时却可震住孙策体内心火。
但孙策所受疮伤崩裂,亦是大碍,吴国太又令人将华佗弟子的药剂给孙策服下。
良久,孙策这才幽幽转醒,他也知自己大限将至,双眼**间,却看到了张昭。突得心中一震,似有所悟。
原来,孙策一直未想过断剑之事,先是重伤未及思虑。
后来,重伤之中心中烦乱有大乔日夜陪伴,你侬我侬间,更是忘了此事。
今日,人之将死,似是回光返照一般,突然心理通明,方想起断剑之事,目光与张昭一触间,孙策一直注视张昭神色,却见张昭神色却不由得有一丝慌张。孙策此时内心通明,自是感应到了一二。也是张昭机警,自知泄了密事,一个箭步上前道:
“将军,怎么憔悴至此?”
孙策以手抚住张昭手,紧紧握了两握。张昭似有所悟,若有所思。
却见孙策将孙权招至前来深吸两口气道:
“天下方乱,群雄并起,贤弟可举吴越之地,凭三江之险,当大有可为,自可光耀我孙家门楣。”
孙策所想不假,当年项羽乌江自吻之时,便占得江东之地。
若其过了乌江,或许可有所作为。只可惜,犹记当年霸王,不肯过江东,落了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但纵观三国,结果,恐怕就算霸王过了江东,亦不会得了天下,空引无盛唏嘘,反不若乌江一朝身陨得了个名扬天下。
孙策转头看了看张昭,人之将死,似是往日烟云均以成过往,只是付之一笑,又遍洒众将,慨然道:
“子布诸君,要好好善待小弟孙权,策,感激不尽。”
话毕,极为费劲的朝众人行了一礼,众将均是血性男儿,与孙策出生入死多年,亲若兄弟一般。眼见孙策如此,不禁泪若雨下,连张昭心中亦有不忍别过头去。当下,孙策取了印绶,递与孙权,轻抚孙权的头道:
“阵场厮杀,与天下争衡,弟不如我,举贤任能,巩固根基,我不如弟。”
此言尽得真意,孙权听来,不由点头。想那孙权非是凡龙,他早知那于吉神通,曾数次拜会于吉,不敢强争天命。他与孙策不同,孙策此人向来不信天命,终有此难,一切均成画饼。
孙策叹气道:
“贤弟且勿忘父兄创业艰难,以后的路,全靠自己了。”
孙权早已泪流满面,但他已见得佛门神通,早已皈依了佛门,孙策不敬佛自有大罪孽。
后来,孙权称帝亦不敢为孙策追赠帝号,众将多说其薄义凉薄,也是由此而来,至亲如此,也是自不由已。
当下,孙权拜取了印绶。
孙策眼见其母,吴国太忙快步来至床边,竟无语凝噎,只是泪流满面。
孙策摇头笑道:
“母亲,孩儿不孝,害得母亲黑发人送白发人,以后不能再孝顺母亲。今将印绶付给二弟,望母亲好生照看。父兄的旧将,且不要怠慢了。”
吴国太闻言,更是神伤不已,老泪纵横道:
“儿啊,你弟弟年幼,怎能担此重任啊?”
孙策止住吴国太缓缓道:
“二弟之才,十倍于我,母亲放心,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孙策说及此处,深深握了握吴国太之手,吴国太却似不明其意。孙策却将目光移向张昭,对张昭道: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众人闻得此言,无不讶然,张昭更是跪倒在地老泪纵横道:
“老臣万不会做此等事,将军且勿多言。”
说罢泪流不止。
孙策摇了摇头,却未再言语,吴国太当下似有所悟。
张昭极善政务,但孙策想及当日遇袭时那断剑,已知此子必参与了刺杀一事,想其自有反意!眼下却无可托付之人,只得警示其母,但又不敢说破,深恐孙家遭害,其中无奈可想而知。孙策当下不由长声叹道:
“只恨周瑜不在,不得当面叮嘱了!”
一言更是倒尽心中苦楚。当下心中一急,体内心火更甚,不由伤极体内五脏,忍隐不住吐了一口鲜血。满屋亲朋均哭作一团,只是眼见孙策尚有一息,均是故自隐忍,不肯放声哭泣,好不伤感。
孙策平息了数下,洒眼看着自己的几个弟弟,又深吸口气道:
“我死之后,你等要尽心辅佐仲谋!宗族之中,若有人敢生异心,你等当并力诛杀,其死后更不可让其入了我孙家祖坟!都记住了吗?”
几个弟弟泪流不止,皆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的点头。
良久,孙策洒望茫茫人群之中,最终目光定格在大乔身上,花容月色,只是此刻泪流雨下,以手捂嘴,强自隐忍,显是悲伤已至深处。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一十二章 于吉本相
大乔见孙策看向自己,眼中绵绵深情厚意。直到此刻,终于轮到与这生死相依的恋人决别了。大乔更不能忍,号啕一声扑将过去,当下哭出声来,再不忍看孙策模样。
孙策抚摸大乔柔发,指尖从中游离,缓缓道:
“我与你相识桃花树下,一见倾心,只恨眼见阴阳相隔,不能再相守望,你要好好代我伺候我母啊。”
大乔闻言,泪若雨下,只是一个劲的点头,孙策方要闭眼,忽又道:
“若小妹前来,你可托她嘱咐周瑜,尽心辅佐我弟,莫要负我与他相知的雅意。”
说话间已是耗尽了最后一口真气,当下心火复燃,眨眼之间,化作一片虚无……
吴国太等修真之人眼见此情此景,哪还忍隐得住,当下哭作一团。此番端的是再不能相见,空留一片虚无。
可怜江东小霸王,死时方二十六岁,端的是可悲可叹。
但死者已矣,生者却更痛苦,吴国太、孙权等人自此皈依,又立了佛门一处根基。
想毕大家都清楚这于吉是何人了,不错,于吉正是那观音菩萨所化。
到底是那观音菩萨厉害,一出马便立了佛门的基业,也难怪后来传经之时选那观音菩萨,正如如来说的那句,也需得你去。
想那观音菩萨本是阐教金仙慈航道人,后来在九曲黄河镇中被云宵的金蛟剪消去了顶上三花,胸中五气,道行一泄千里。
他毕竟是叛教之人,哪有脸面见那阐教的首席弟子?故而屡屡阻止孙策进玉清观拜见广成子,否则孙策若得广成子荫奉,自己是万万不能再对其动手的。
这却要说起一段往事,想当年封神一战,通天教主被四大圣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西方二圣)困住,鸿钧老祖亲至人间,才将通天教主带走。
自此,通天教主一直在随鸿钧老祖在离恨天修行,以消其戾气。直到一件事后,才泄了其心中戾气令其回了碧游宫。
当年,阐教十二金仙中四大弟子有幸前来拜会鸿钧老祖,听其论道。
通天教主性情高傲,自不愿见这些阐教后辈,便自离了离恨天四处游逛。
待其掐算阐教弟子应该离开离恨天的时候,方自回了离恨天,却哪料到,经过鸿钧老祖驾前时,却仍见阐教四弟子在听老祖讲道,正值老祖翻看天册道:
“佛教当兴。”
通天教主闻言脸色不由一变,佛教当兴的意义,便是阐教将要受大挫折,有朝一日自会丢了今朝的超然地位。通天教主算来,也当是五十六亿年再现杀劫之时,却不想,竟会来得如此之快,果然是报应啊。
但通天教主知鸿钧老祖素来疼爱自己,自未全信。
却不知,当时坐下听道这四个人都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分别是普陀山珞珈洞慈航道人,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夹龙山飞云洞惧留孙,鸿钧老祖说出这样的话后,四人听完讲道各归洞府之时,却不想碰到了西方的准提道人。
这四人昔年曾被云宵在九曲黄河镇中消去了顶上三花,胸中五气,道行一落千丈,虽有大罗金仙之名,却早无其实,哪比得上云中子这般好命,杀劫之中落个全身,反成了实质名归的大罗金仙。
四人早闻西方有道,转世轮回可以重修法身,那准提道人口吐莲花,游说四人。那四人本就有心皈依,但都自顾面皮,未当即表态。待四人散了去,那惧留孙却自驾了个土遁回来,皈依了佛门,历经十世轮回,还了本来面目,果然回复了先前大半道行。虽未全复,却也有十之八九。
而其他三人过了百十年光景见此情境,也就皈依了佛门,背了师门去了西方。正是因此,惧留孙先一步成了惧留孙佛,而其他三人却只是菩萨。而那慈航道人第十世轮回之时却又不小心落了女胎,本来大好男儿却化作了一个女儿身,但他这般境界的人早已不分阴阳,却也无所谓。
若非鸿钧老祖有此一言,就算是给四人莫大的胆子,又哪敢背叛师门?(要知道我们凡人的规矩,多是圣人立得,背叛师门在人间便是大罪,在仙界中更是大为不逆),这四人也自知自家事,自此便隐在西方,不敢与其他阐教门人相见。
鸿钧老祖的话其实本是说给通天教主听的,否则,以通天教主这种圣人之能,又怎能掐算不准?想那通天教主是鸿钧老祖的爱徒,而那通天教主在昔年听道中根基也是最好,所以通天教主在鸿钧老祖的三个弟子中是最厉害的(这就是一个循环,因为通天教主够聪明悟性好,所以深得鸿钧老祖的喜爱,而鸿钧老祖讲道他悟性又高,所得便多,所以厉害)。
此时通天教主受尽欺凌,身上的戾气极重,为了化解通天教主身上的戾气,鸿钧老祖才泄了这天机。这其实就是一种心理,当年截教门徒众多,可谓天下第一大教,而后来的通天教主可以说是被阐欺负惨了,基本上所有弟子都被阐教给弄死当了神了(我们不要以为成神是什么好事,对于像黄飞虎这等凡人死后成神那自然是好事,但对于像赵公明这种快飞仙的人来说那就是降了级了的,可谓修行尽毁)。而现在鸿钧老祖这样一说,意思是阐教也会衰亡,通天教主自然心理上会好受一些。
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一来,通天教主跟随鸿钧老祖在混沌中的紫宵宫中修行日久,戾气已然有所减,而听到这样的话自然便大解心头之恨。而自从阐教四弟子转投了佛门之后,通天教主更是大为解气。
事后发展也正是如此,果然是佛教当兴。不过,圣人算计,又哪在短短数年,佛教当兴,不过又是一个截教的下场罢了,想那太上老君与那元始天尊都有先天灵物阵教,哪是那般容易毁去基业的?但五十六亿年的大劫,是非要有杀劫不可,必有人要应这劫,佛教二圣既无立教之本,也当应这劫难。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一十三章 知己难求
孙策死后,孙权料理江东事务自是不提。
却说自巴丘通往吴地的路上却有一人,但见此人玉树临风,气度非凡,年纪与孙策相仿,不是周瑜又是何人?
周瑜早收到孙策遇刺,知道孙策有此一劫,正自领兵催马疾行。将至吴郡,忽勒住马,暗暗盘算,那孙策却还有一线生机,自己定可赶到,或许还可力挽狂阑也未可知。
但眼下江东无数高人,自己也不敢暴露形迹,恐遭人暗算,故而也不敢驾云,毕竟灵力波动很难不被人察觉。他为争得这一线,只得快马加鞭而行,以免天数变化。
正行间,忽见前方尘土发扬,却见一马正自疾行。
周瑜抬眼望去,只见那匹快马眨眼间便近得身前,但见翻马奔下一人哭道:
“将军,主公……已亡了!”
呀!周瑜星眉一皱,暗暗算来,不由大惊,本来还有命数,怎么突然间竟神形俱灭了?
暗然叹道:
“此天数也!”
说罢摇头泪下,当下已知孙策神形俱灭。
但饶是他法力非凡,却也算不出是何人所为,只算得一片混沌,知道对方法力远在自己之上,非自己可以力敌,当下星夜前往吴郡奔丧。
周瑜虽知已然与知交生死两茫茫,再难相见,却只求进得人事。
待周瑜赶回吴郡之时,但见吴郡上空祥云朵朵,非旦未降气数,反又增了几分,不禁讶然?他虽早知孙权虽妖相未尽,但此人却有飞龙在天之相,非同小可。却也不敢相信,他江东未稳,就能得如此气数?却实不知,孙权因得了佛门支持,气运大增,故而有此异相。
周瑜当下心中便生疑惑,未进吴郡,孙权已亲自出来相迎,但见孙权面露倦色,显是悲伤过度。但眼神中却神采奕奕,似是功力大进,气运更盛昨日。见得周瑜,双眼已然落泪道:
“公瑾既回,我无忧了!”
周瑜迎上,双手紧握孙权,深深点了点头。不管怎么说,周瑜相信,眼前这个人比孙策更适合成为人皇。
进了吴郡,周瑜不由感慨万千,想及昔日情谊,如今再不能相见,心中实难平静。直到看到那刺眼的灵柩,周瑜再也忍隐不住,登时泪若雨下,哭嚎出来。
想当年,丹阳路口与孙策相识结成昆仲,后又在两叉口与孙策重逢共图天下……一路上披荆斩棘,何等艰辛,眼见大业将成,却不想,竟遭此厄运,落了个神形俱灭的下场!怎能不让人心生寒意?真是天妒英才啊!
大乔抱着孙策幼子孙绍跪伏于地,一一谢礼。
见到周瑜之时,只觉得亲切非常,想那前世也是有无数因果纠缠,此生相见自如亲人一般,只觉一时间似有无数言语要诉说,只是人多眼杂,不得而已。
周瑜正自伤心处,忽觉肩头一沉,却听得吴国太的声音响起:
“公瑾,回来就好。”
周瑜忙侧头望去,那龙女想是伤神已极,面色惨淡,哪还有那修真者的淡然?不由心中更痛道:
“老夫人,究竟是何人所为?”
吴国太摇了摇头闭上双眼,泪水滚落而下,吴国太吐了口拙气缓缓道:
“大仇已报,是许贡门客所为。不要再提仇怨之事,此实为我儿的命数。”
周瑜闻言,泪自涌出,低声恨恨道:
“连仇都报不得吗?”
说完此话,当下心中已有计较。
吴国太似未曾听见一般缓缓道:
“策儿临终之时,唯一心愿便是能再见一次公瑾。今日公瑾在此,我就在这灵柩之前亲述我儿的话。”
当下将孙策所嘱一一告之周瑜,周瑜闻得吴国太说得悲切,又知孙策将江东托付于已,当下大恸,哭拜于地道:
“伯符!周瑜必以死报兄长知已之谊!效犬马之劳!”
吴国太微微点头,有周瑜坐阵江东,天下无忧,必可定这乱世。
不一会,孙权来至灵柩前,周瑜忙与主公礼见过孙权,孙权道:
“愿公勿忘先兄遗命。”
周瑜道:
“主公放心,某愿肝脑涂地,报知己厚恩。”
孙权点了点头,这才与吴国太双双退出灵柩。
周瑜平复伤感之情,暗自计算,这才走至大乔身边道:
“伯符死的蹊跷,你若留在此处,也恐怕有性命之危,要早做打算才好。”
大乔只是啼哭,良久方道:
“伯符定是被……”
周瑜忙将指尖放至唇边,摇头道:
“不可说,不可说,报仇之事,再勿提了!否则,纵使是我,也保不得你。”
大乔闻言,泪若雨下,周瑜不敢多言,只道:
“若一切事了,可去我处,与小乔并伴,定可保你与绍儿安稳。”
大乔闻言不由心中一紧,周瑜心思何等细腻,大乔若留在吴郡,将来孙绍必会卷入江东储位之争,恐难得保全!
这背后有诺大的一只黑手操纵着整盘棋局,既然杀了孙策,断不会让孙策之子继位,此事自是不可小视。
眼下,就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会被这股势力所湮灭了,群魔乱舞之时,任谁都说不准!但周瑜自认以自己此时的修行以及背后的影子,任你通天道行,也不敢像这般弄死自己,让自己死得不明不白。
后来,大乔自是与小乔作伴,直到小乔与周瑜缘分已尽,江东二乔斩了情根,才双双归了女娲宫,一心修行。
却说周瑜自有了打算,神也好魔也好,自有人降服,我要做的只是游离其间。
只不知,究竟是谁败谁胜了?但眼下,自己毕竟势单力薄。周瑜不由又陷入了沉思。良久,看着那空空的棺墓,周瑜不禁苦笑:
“伯符啊伯符,你却一走了之,避得清静,你怎忍?”
说罢,泪若雨下,那个手提利剑,豪气干云的少年。此生,再无相见之日了。
周瑜整整一夜都守在那空空的棺木旁,似是在沉思,又似在哀悼。
却说次日,周瑜身着戎装入见孙权。
眼下,毕竟江东未稳,风起云涌,外有刘表虎视眈眈,内有江东仕族蠢蠢欲动……幸好,此时曹操与袁绍决战在即!否则,江东之地必然不保。这也是为什么,于吉在这个时候现身江东。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一十四章 子敬本相
外人看江东,其危在外,危在刘表!在曹操!
但周瑜和于吉之辈看江东,却英雄所见略同:刘表不足为惧,此乃仁义长者,多的是妇人之仁。
当年,孙坚一死,他本可挥军南下一举平复江东,但刘表却放任自流任由孙策做大。当然,谁都知道,刘表气数不足,虽有祥瑞傍身,却根本得不了天下;而曹操,正与袁绍决战北方,自顾不暇。
只有孙家内部才是危机所在,孙家内部看似团结一派和气,但这种团结完全是缘于孙权父兄的积威所在!
孙策,龙虎之威,孙家众将中少有敌手;但孙权就不同了,一身道修,阵场厮杀自是远不如其兄。再者就是江东之地看重出身,孙策以杀伐治理,方立威严!
但用这种杀伐守卫江东,自不牢靠,想那江南之地毕竟是文士之乡。后来,不是有那句,崖山一战,再无中国的论调吗(南宋末年,元军挥师南下,一举平复南宋,南宋名将陆秀父与南宋幼帝双双殉国!江南十万书生不忍作亡国奴,跳海自尽,便有此论调。可见,江南却是中原文化的精华所在)?
孙策一死,自是少不得一阵血雨腥风!但于吉和周瑜都自相信,以孙家的气运,自然可以逢凶化吉,天命虽有,却也少不得要苦心经营一番。
未及周瑜开口,孙权先道:
“兄长来的正好,正要与兄长商量对策!江东内忧外患,敢问兄长,我继承父兄基业,当以何策固守江东?”
周瑜也正要与孙权探讨此事,见孙权求教,不禁暗叹此确是争天下的材料,当下道:
“眼下,群雄四起,什么最重要?”
孙权略思片刻道:
“人才!”
周瑜笑着点了点头:
“不错,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还须求高人来江东坐阵方可守得万全。”
孙权道:
“兄长辞世之时曾言,内事不决问子布,外事全仰仗兄长。”
周瑜闻言谦虚道:
“子布有经天纬地之才,足可担当;但以周瑜之才,却恐负倚托之重,某愿荐一人以辅将军,若有此人在,则江东可保!”
昨夜,周瑜便以深做思量,以自己一人之力,未免力所不及,需得一人相助方可。还好,周瑜下界之时,曾有一童子与他一同下界。
而且这个童子前世却也与他有大因果,关系匪浅,不仅如此,此子还与姜子牙有不少因果纠缠其间。
前世,周瑜尚是孙膑之时,被其师兄庞涓所害,挖去了膝盖骨,落得个终身残废。他装疯卖傻方逃出魏国,最后投奔齐国,才在马陵道前报了昔日之仇。但这其间的曲折,远非寻常人所能想到。
孙庞之斗后,却还有一场好斗。
孙膑被挖去了膝盖骨之后,就算修仙之后也是残疾。前文说过,孙膑是九窍玲珑心,千年难遇难得奇才,他的背后自有高人佑护。鬼谷子结了这因果,自然也触怒了孙膑身后的高人。自有高人下界解这因果,于是苏秦降世,拜于鬼谷子门下,本欲结这因果,灭了鬼谷子的元神以解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