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寒雨潇风
“师父,陛下来探望您了。”
天明垂首而立,轻声道,似生怕搅了诸葛亮的雅兴。
诸葛亮眉头微皱:
“这么快就来了?”
说罢,将鱼杆交给天明:
“好,我知道了。”
却丝毫没有动弹的意思。
天明见状,挠了挠头怯懦道:
“师父,您不去床上趟着吗?”
诸葛亮微微一笑看着天明:
“今日正要畅谈,岂可装病错过大好光阴?”
正说话间,却见园门处一个身穿锦袍的胖子踱步而来,但见其黑袍之上金龙张牙舞爪,不是少主刘禅又是何人?刘禅脑袋颇大,上窄下宽,一双眼睛极是清澈,怎么看都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
刘禅远远看见诸葛亮,不由加快了脚步,后面的黄皓生怕主子受了伤,也跟着加快步子,嘴上却不停唤道:
“陛下小心!”
诸葛亮长身而起,躬身一拜道:
“要陛下亲自前来,臣惶恐!”
刘禅忙扶起诸葛亮,满脸紧张道:
“相父请起!朕听说相父久病未愈,甚是挂念,奈何国事操劳,竟今日才来探望!”
刘禅的声音还透着几分少年的稚嫩,显然还没过换声期。
诸葛亮洒然一笑:
“不过是小疾,让陛下挂心了!”
说话间摆出一个请字,刘禅会意,不由迈步向前走去。
诸葛亮边走边道:
“臣虽患小疾,但先皇遗命,臣不敢有丝毫懈怠,国家大事更不敢有片刻耽搁!”
二人并肩在这亭台湖畔踱步,穿过长长的廊道,诸葛亮续道:
“听说曹魏四路伐蜀,臣已有些想法,正想与陛下参谋一二。”
刘禅正是为此事而来,喜色登时形于面上,那童稚般的笑颜无丝毫做作:
“请相父指点!”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十一章 退兵良谋
“西番轲比能引兵犯境。马超久居西凉,深受羌民爱戴,羌人以其为神威天将军。臣已先遣一人,星夜驰檄,令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
刘禅闻言不由面带疑虑:
“马将军身体每旷欲下,真能抵挡柯比能十万番兵?”
现在的马超命犯本命命格,诸葛亮当然不敢用,只得令其镇守关隘,马超终日郁郁,正如刘禅所言他的身体每旷愈下。刘备临终前,马超还曾上疏刘备,备言自己家门不幸,并将从弟马岱托付给刘备,却不想,刘备竟先走了一步。
也正是因此,在用人如此紧缺的情况下,刘禅仍未想到这位沉寂多年的当世名将。
诸葛亮微微笑道:
“积威之下,安敢不从?陛下不必忧心!马超定可担此重任!”
见刘禅虽面带疑虑却终点了点头,这才又道:
“孟达这一路,忧则忧矣,不过孟达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私交甚深。臣已借李严之笔修书一封于孟达,孟达必推病不出,纵然万不得已出兵,也必慢军心,此一路无忧也!”
诸葛亮对李严的身份已隐隐有所察觉,此人既不是蜀山的,却与蜀山渊源甚深,只怕还是与那位看似与世无争的老君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对诸葛亮这番见的,刘禅自然深以为然。孟达久居蜀地,又是西蜀旧臣,可谓打断骨头连着筋,自己也是想以旧情应对。
诸葛亮见刘禅神色如常,显是对此早有预料,心中暗赞,面上却道:
“曹真兵犯阳平关,此实为劲敌。臣以为诩军将军赵云可以抵挡。臣已令赵云去守阳平关,子龙有勇有谋,阳平关险峻非常,只需固守,曹真必无功而返!”
此与刘禅不谋而合,刘禅自更无异议。而这最后一路,既然西平关未派魏延,正可派魏延抵挡东吴。只是,如果真把汉中太守魏延调走,或许可保许能无虞,只怕汉中会有闪失。所以,此番正要听诸葛亮高见。
雍闿虽知司马懿所言有理,但想到要东向称臣,便有些意兴阑珊:
“那大哥现下叫咱们过来,该怎么办吧?”
司马懿微微一笑:
“益州郡正昂不识时务,正要你来统领益州郡,拉起反旗。到时朱褒、高定与你策应,三郡齐反,内忧外患,诸葛亮纵有翻云覆雨之能亦是无力回天。眼下,只怕还要二位兄弟出面充当一回打手。”
朱褒和高定相视一眼,高定道:
“那个正昂本事稀松,雍贤弟自己就应该能搞定吧?我等只给你观敌掠阵便是了。”
朱褒嘿嘿一笑附和道:
“高定说的正是!”
雍闿心里问候了一遍这两个畜生的祖宗十八代,嘴上却丝毫不敢有半点怨言,看了眼司马懿哂笑道:
“二位哥哥说的是,那咱们今夜同去,若是小弟成功,便不劳二位哥哥动手;若是不幸败了,还要劳烦二位哥哥相助!”
朱褒、高定同声道:
“那是自然!”
司马懿仰头看了眼繁星密布的的夜空,心中道:今夜之后,蜀国就再不会这样宁静了。
一切事情已经安排妥当,朱褒问道:
“大哥,那你接下来还要去哪里?若是无事,不如到小弟的牂柯小住几日?”
高定、雍闿都清楚,朱褒看起来虽然傻傻呆呆的,实际上却是个扮猪吃老虎的主,唯恐自己落后,雍闿抢着道:
“大哥,既然都在益州郡了,怎不在此盘旋两日?益州郡虽然比不得魏都繁华,却也有些风土人情。”
高定一旁不动声色道:
“大哥不如去小弟那里为小弟筹谋一二,小弟的越巂虽算不上大地方,却也说一不二。”
言下之意不言自明,饶是雍闿心机深沉,脸上也有些挂不住。
见众兄弟这般,司马懿忙摆手阻道:
“不劳诸位兄弟费心了!为兄还要费些心力,就不多耽搁了。”
说着他把三人叫到跟前,语重心长道:
“三位兄弟,正昂我并未放在眼里,你们此去我也并不担心。只是,你们要记住,你们同在西蜀,切要互相照应。一旦有变,为兄鞭长莫及,你们三人却可同气连枝,互为唇齿,切不可互相猜疑坏了大计啊!”
三人虽是各怀鬼胎,此时却异口同声道:
“大哥放心!”
司马懿点了点头,这才放心走了,此间事已了,剩下的便要看他们兄弟的造化了。
四路魏军,已去其三,只余东吴一路,诸葛亮沉思片刻才道:
“东吴行事谨慎,步步为营,打歼灭战倒还在行,却绝不会打攻坚战。若其他三路取胜,东吴必起兵攻蜀;若是三路不济,料想东吴不会妄动。何况曹魏战事方休,孙权旧怨难消,出兵与否尚未可知。只是,欲保万全,尚需一能言善辩之士入吴队说利害。若能不战而退吴,则其余三路不足惧矣。不过,为防万一,臣还是先令张苞、关兴统兵四处接应,若东吴果真出兵,某定亲临东线战场退敌!只是,这说吴之人选,臣尚未能决断,故而日夜苦思。”
刘禅听得连连点头,诸葛亮分析的丝丝入扣,曹魏四路虎狼之师就这样被他瓦解。刘禅自思,自己虽然也有退兵计,但终是未算完全,与诸葛亮相较之下,高下立判。若有此等贤才辅佐,何愁天下不定?
刘禅深施一礼道:
“相父之言,真如醍醐灌顶,寡人无忧矣!”
诸葛亮谦虚了几句,却也并未过分推脱。
刘禅又小坐片刻,这才想起诸葛亮有病在身,忙软言宽慰,这才起身告辞。临行前,忽然想起什么,不由问道:
“相父,欲平天下,当先伐吴,还是先伐魏?”
诸葛亮沉思片刻方道:
“陛下!恕臣直言,魏,虽为汉贼,但其势甚大,非是一国之力可以动摇的。今陛下初登大宝,民心未安,与东吴联合抗曹,方是长久之计。”
刘禅面色虽然平静,但脸上恨意浓浓,若非东吴,先皇又岂会引恨白帝,无颜归国?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十二章 三郡反蜀
诸葛亮看着眼前这个青年君王,他的眼中深敛着恨意,不由淡淡道:
“陛下若为十年计,可先伐吴;若为百年计,万请斟酌!欲成千古霸业切忌感情用事,孙家三代经营始创下东吴基业,若论开疆拓土,孙权不如其父,更不如其兄;但论保守基业,三代之中,无人可与之匹敌。陛下可知这需要多大的隐忍?”
望着诸葛亮深邃的目光,刘禅不由得目色黯然。他对孙家倒知之甚深,孙权自幼便在其兄孙策的庇佑下成长,于己,孙策亦兄亦父,情深义重。其兄却死于佛门之手,而现下佛门在东吴势力最为庞大,其中原因不言而喻。孙权的韬光养晦换来的是佛门的支持,也成就了江东基业。
刘禅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缓缓道:
“相父教诲,联定铭记于心!”
说罢,起身施礼告辞,诸葛亮点了点头,目送着这位相貌平庸的少年君主离去,却仿佛从他的背影中看到了蜀国的中兴,那将是何等盛世?
就在诸葛亮以为大事已定,甚至连一向仇视东吴的后主刘禅也转变了对吴策略,默许诸葛亮的对吴策略,西南方面平地一声惊雷直把蜀国上下轰了个外焦里嫩——益州郡郡守正昂被益州大豪雍闿所杀,益州郡落入雍闿之手,南中三郡宣布独立,脱离蜀国政权。消息一经传出,朝野上下一片震惊。
“外有魏国四路大军伐蜀,内有南中三郡反蜀,我西蜀危矣!”
说话的人正是西蜀老臣简雍,他的话自然得到了认同,众臣无点头附和,人心惶惶,仿佛天要塌下来一般。
秦宓满脸愤慨:
“方传来魏国四路大军伐蜀的消息,南中三郡便宣布反蜀策应,曹丕下的一手好棋啊!”
一直以来,南中诸郡还算听话,谁也没有想到看似平静的南中三郡实则暗流涌动,在蜀国最脆弱的时候突然发难,时机选择的恰到好处,显然是魏国在背后暗箱操作。
刘禅拖着臃肿的脑袋,看着下面的人七嘴八舌说个不停,却并没人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就仿佛一堆苍蝇围着自己嗡嗡乱转。刘禅越发觉得烦躁,终是忍不住看向诸葛亮:
“相父怎么看?”
一直垂立沉思的诸葛亮忙走出队列,嘈杂声登时小了下来,这位天下间首屈一指的智谋人物无疑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在蜀国危如累卵之际,谁都想听听他如何力挽狂澜。
但见诸葛亮淡然自若道:
“陛下,南中三郡叛乱,虽看似早有预谋,但臣以为南中诸郡尚没有一个可以服众的首领可以统领三郡对蜀构成威胁。虽然南中三郡共同反蜀,却不过是想独霸一方罢了。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魏国四路后马才是。”
这番言论显然是众臣都没有想到的,众人面面相觑,显然对这番论调并不信服。
刘禅也不无担忧道:
“若南中三郡直讨蜀都,当是如何是好?”
诸葛亮沉呤片刻方沉声道:
“那也只好让汉中太守出兵勤王了。”
殿上众人闻言无不倒吸了一口冷气,如果要一方诸侯出兵勤王,国家形势之危机可想而知。而这恰恰又是现实,西川兵力大部分都用在了防魏上,魏国四路伐蜀,自己根本没有余力应对南中诸郡,而刘禅深知诸葛亮的对魏战略中弃魏延不用以防万一,这也是他能下的最后一步棋了。但若真到了这一步,只怕蜀国的家底也就败光了。
一时间,百数人的大殿上反而陷入死一般的沉寂,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没有人开口,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生怕会牵动某个气机引火烧身。
刘禅终还是承受不了这种压抑,干咳了两声,转移话题道:
“关于对吴战略,众爱卿可有什么想法?”
刘禅轻描淡写间打破了平静,却引起武将队列的一阵噪乱,对吴战略还能有什么想法,先主死于其手,打呗!
老将吴懿率先发声道:
“陛下,我西蜀与东吴有切齿之痛,荆州被东吴所窃,关将军因东吴死非命,杀张将军之宵小尚在东吴逍遥,先皇更是因此郁郁而终,难道陛下还有说和之意?”
吴懿是先皇的大舅子,虽然军功方面并不卓越,但其地位超然,加上颇有德行,在军方一直颇有威望,说话也有一定份量。
全程参与了荆州之战的廖化虽是临时回成都也有幸上殿面君,闻言也义愤填膺的嚷道:
“陛下!二将军大仇尚未得报,先皇尸骨未寒,血债自当用血来偿,若陛下欲攻打东吴,俺廖化愿为先锋!”
廖化的掷地有声的言论登时引起军方的共鸣,众将校无不发声表示与东吴力战到底。
刘禅不动声色地看了眼诸葛亮,那意思似是在告诉诸葛亮欲与东吴说和阻力有多大。但诸葛亮却仿若不知,只是沉默不语,似是思索着什么。
“陛下,臣以为不然!”
一声清音自文官队列中响起,一个身形瘦削的儒士大踏步迈出文官队列,登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却是尚书邓芝:
“切齿之恨虽重,但身为一国之君,当以国之昌盛为己任。眼下,国家危如累卯,风雨飘摇,实在不宜再树强敌。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敌人。我们的退步不是怯懦,而是为了收回拳头,发出足可以一击制敌的拳头。”
“陛下!政治本就是不能掺杂任何情感的,欲问鼎天下,唯有把血变冷,效仿昔日之勾践,承受这世间最残忍最恶毒的手段,忍受这世间最屈辱最绝望的经历。陛下,蜀国还是一个尚在襁褓的孩子,他还不足以承受世间的风雨,万请陛下以国家为重!以百姓为重!”
邓芝的语气激昂而充满感染力,听得刘禅不由得热血沸腾,涨得脸色微红。就连诸葛亮也侧目视之,打量着这个满脸书生气的年轻人,这确实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这样的人不去做外交实在是有些屈才。但邓芝的言论显然激怒了军方那些铁骨铮铮一根筋的汉子,他们刀子般的目光纷纷射向邓芝,如果目光可以杀死人,那此时的邓芝已经被千刀万剐了。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十三章 吴蜀战略
以诸葛亮的修为当然看得出邓芝的本相,一条水蛇能幻化人要历经千数年,而立于朝堂之上又不被那些卫道士诛杀更是罕见的紧了,要知,这可是蜀山脚下啊。
不过,邓芝是在刘备入蜀之后方入仕途,这期间,蜀山门人正与诸葛亮斗得你死我活,当然没有时间去理会这些妖门中人。不过,诸葛亮听说其是邓禹之后,不由对其刮目相看,落世于这般将相之家,本就是与这位光武中兴之福将有着无数牵连,显然不可与平常妖门中人并论。
但此时的朝堂之上,因为邓芝的一番论调充斥了火药味,廖化双眼腥红声音都因为激动而带着几分悲怆:
“邓尚书,俺是个粗人,不懂什么政治,但也知道俗理。从古至今,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先皇百天未过,尚未下葬,你可敢在先皇棺前说这番不忠不孝的话?这与政治有什么关系?你又将圣上至于何地?”
廖化声情并茂,说话间浑身颤抖不止。
邓芝正欲出言反驳,刘禅已经打了个圆场道:
“众爱卿不必如此,联只是随口问问,今日就到这里吧。”
廖化一干众将忿忿而走,邓芝亦叹了口气,眉头深锁,夹杂在人群中转身奔殿外而去。
“邓尚书留步!”
邓芝回过头,却是诸葛亮自身后走上前来与自己并行,忙欠身恭敬道:
“丞相。”
诸葛亮洒然一笑:
“陪本相走走。”
邓芝点了点头,跟着诸葛亮的脚步徐徐而行。
两人踱出大殿时,早已被众臣远远甩在身后,诸葛亮充满磁性的声音响起:
“伯苗(邓芝)随先皇多久了?”
“臣自先皇入蜀便追随先皇,至今已有九年之久了。先皇文治武功,勤政爱民,实是蜀国百姓之福。唉!只可惜先皇去的太早了。”
诸葛亮点了点头:
“先皇辗转荆益,打下这诺大基业着实不易,你今日在朝堂之上所言,深合亮意!”
邓芝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看着诸葛亮:
“谢丞相。”
诸葛亮沉呤片刻方询问式地望着邓芝道:
“所以亮有意要你办一件事。”
“丞相但有差遣,芝敢不效死力?”
诸葛亮哈哈一笑看着邓芝:
“那你便依亮之意出使东吴,解除旧隙,重新与东吴结盟。”
邓芝眉头微皱,却不语迟疑。
诸葛亮依旧带着笑意看着邓芝:
“怎么?不敢?”
邓芝忙道:
“丞相,非是芝不敢,只是今日朝堂之上......丞相你也看到了,臣官微言轻,只怕受不得这幽幽众口,实不敢妄自出使东吴。”
诸葛亮知道他的意思,不由神情一舒:
“无妨,待来日亮奏知陛下再去不妨。”
邓芝闻言这才应了下来。
相较于蜀国的内忧外患,东吴却也正为是否出兵伐蜀而犹豫不决,魏国态度诚恳,还难得为之前的伐吴一事低三下气赔不是,更承诺只要拿下西蜀,吴魏平分蜀地。但吴国上下也分为战和两派,东吴佛门力主伐蜀,诸葛亮是阐教弟子,自封神之后便一直是百道之长,灭蜀可谓意义非凡;而以张昭为首的道门则持反对态度,他们以吴国短短一年历经两次大战需要休养生息为主,魏国狼子野心为副,力主联蜀。
孙权眼见双方各执一词,都不能以东吴的大局出发,终是难以决断,只好问计于陆逊。
自陆逊夷陵之战后,名声大噪,又是辅国将军,又是江陵侯,又是荆州牧,身兼数职,东吴军权尽归其手,俨然一副军方一号人物的姿态。
收到孙权来信,陆逊权衡再三,终还是采取了个保守的态度,整军备战,坐观成败,待胜负已分,再做决断。若余三路取胜,则直取成都;若余三路败退,则再图他法。这样的决断还是卖了地皇的面子,毕竟若不是四军齐出的话哪里能制造出那种兵临城下四面楚歌的效应?这样蜀国压力也会减少不少。陆逊在这方面也是仁志义尽,若蜀国连三路都打不下,那他存在也实在没什么意义了。
这个决断也得到了东吴各方的认可,于是,东吴方面终于做出决断——暂缓出兵。
对蜀战略方定,吴主孙权便收到了一封来自蜀国的信。
孙权展信看罢,意气风发,朗声一笑道:
“蜀南中三郡尽降我东吴,真天佑我东吴!”
赵咨陪着笑道:
“西蜀方经夷陵之战,元气未复,又经新主登基,根基未稳,曹魏集四路兵马共同讨伐西蜀,实是置西蜀于死地!现下,蜀南中三郡尽叛,便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看来西蜀算是走到头了。”
张昭闻言心头为之一震:
“大王,西蜀与我东吴唇亡齿寒,西蜀若亡,曹丕便再无顾虑,我东吴危矣呀,大王!”
孙权对此也深为顾忌,眉头微皱,正欲言语,赵咨却道:
“张老言重了!我东吴有长江天险,楚汉争霸时更有三千楚士可亡秦一说。如今,我东吴带甲百万,文臣武将比之西楚霸王更是不胜枚举,何惧之有?”
张昭正待开口回应,赵咨却续道:
“刘备征吴时可曾顾虑过唇亡齿寒?现下就怪不得墙倒众人推了!大王,臣等乞请兵马趁机扩大战果,以免便宜了曹魏!”
张昭心道:好一张伶牙俐齿!不禁反驳道:
“大国之间,岂可如此意气用事?若魏国拿下西蜀,我东吴危矣!还望大王深思啊!”
一时间,佛道两家各执一词,各有说法。
孙权捏着这封信,不由笑道:
“诸位何必心急?现下咱们只谈南中三郡,至于西蜀嘛?便先看看曹丕的三路大军境况如何再作决断。南中三郡欲降我东吴,难道还指望孤会对其失以援手不成?”
赵咨暗叹道:
“依臣之见,南中诸郡不过是想独占一隅,降我东吴只是想借我东吴威名震摄西蜀罢了。”
张昭却道:
“大王,依老臣之见,南中三郡降我东吴定是居心叵测!三郡降吴不降曹,似有挑拨之嫌。”
张昭话未毕,赵咨冷笑道:
“张老未免太过瞻前顾后了吧?西蜀与我东吴早已兵戎相见,就算主和也绝不在我东吴,却要看他西蜀的态度了。”
赵咨话里话外透着讥讽,言语间流露出对张昭主和的不屑,不禁勾起了孙权对赤壁之战的回忆。当年曹操百万雄师兵临赤壁,张昭力主降曹,若非周郎力排众议,又岂会有东吴的今日?想至此处不由哈哈一笑道:
“赵咨所言正是!既然三郡降我东吴,孤又岂会惧哉?尽收了便是!”
说至此处,高声谓左右道:
“拟旨,封雍闿为永昌太守,其余诸郡皆受我东吴节制!”
孙权这个旨拟地颇有意思,他封雍闿为永昌太守,可问题是永昌并不在孙权辖区,那么这个永昌太守也只能作为空谈了。雍闿若是真想成为永昌太守,便只能自己争取了,好一招驱狼吞虎的毒计。不管三郡是何居心,先挑拨你个天翻地覆!
1...377378379380381...4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