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小说家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偶米粉
“半个月后,大王将会率领文武重臣,先后前往长信学宫、文信学宫,一应之事,须得齐备,不得有任何差错。”
“学宫的重要性,先生应该知晓。”
韩非是一个聪明人,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心,举杯对着韩非隔空一礼,话锋一转,落到另外一个话题之上,接下来的咸阳城内,除了大肆赐封前一战的功臣之外。
最大的事情,便是学宫开启要务。
那不仅是自己一手提议和规划的,更是得到秦廷中枢的支持,功劳与否,周清并不在意,但学宫若是能够建立,将来在一级级的建设下去。
那么,对于整个国家的稳定,都有莫大的好处。
“武真君请放心,此事,韩非明悟。”
“即如此,红莲就先在府上叨扰一二,夜色已深,韩非先行告辞。”
韩非举杯回礼,轻饮着茶水,身为学宫的辅助建设者,同样知晓学宫的重要性,自己入秦不助秦,但学宫之事也不知算不算其内。
韩国已成秦国藩臣之国,自己也无能为力!
虽然秦王曾有语,韩国会和现在的卫国一样,保存国祚与宗庙,但在韩非看来,那些也不过是权宜之计,早晚,整个诸夏,只可能存在秦国。
到时候,韩国在哪里红莲在哪里紫女在哪里卫庄兄在哪里
自己可一死,全了韩国之心,灭了秦国拉拢之心,但未来他们会将如此,咸阳城内,有着自己在身边,尚且出现如此之事。
将来……如果没有自己在身边,韩非不敢想象!
思绪驳杂,心情沉重,咸阳城内,没有武真君等的助力,自己连卫庄兄救出来都需要耗费颇大的力气,那是自己还有价值的份上。
神情凝重,悠然从条案后起身,拱手一礼,离开武真君府邸。
“云舒,好生看护紫女与红莲公主。”
周清随后,也是起身,既然身入天下之局,想要脱局而出,可没有这么容易,对着身侧的云舒轻语之,脚下紫光闪烁,消失不见。
“父亲,儿子已经确定,那蒙家的兄弟二人,连同那个章邯都和山东六国的游侠刺客脱不了干系,此事非我无中生有。”
“咸阳北城守将嬴伦将军,蓝田大营马兴将军都可以作证,亲眼目睹此时的北城兵士更有数百,父亲,于公于私,我们都应该向大王禀报此事!”
从咸阳北城撤兵,王贲知会马兴一声,将所有的兵士返还给咸阳令,己身则是前往父亲府上,虽然此事有武真君插手,卫庄释放而出。
但卫庄的事情和自己无关,自己想要做的是打压蒙氏一族的名声,提高王氏一族在咸阳的地位,提高王氏一族在军中的声望。
亥时中段,王翦尚未就寝,仍旧在书房看着兵书,近年来,造纸、印刷之术横行诸夏,诸子百家的书不知道刊印了多少。
一些珍贵的书籍也都刊印成册,流通也方便了许多,连带着市面上都出现了一些注解版的兵书,如王翦此刻手中的这般《司马兵法》,是齐国一些将军注解的。
虽然有些粗糙,但未必没有可取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为道理也。
身穿浅灰色的常服,一头略显黑中带灰的发丝披散在身后,随意的梳拢一束,神容方正,略显一丝黝黑与皱纹,但精气神却是十足。
条案之策,烛光摇晃,王翦随意盘坐在绒毯之上,窗户洞开,凉风吹袭,看着在条案对面不住言语的王贲,没有做声。
“大晚上的,你怎么会出现在咸阳北城”
王翦随意问道,听不出什么情绪。
“这……,儿子先前与马兴在喝酒,听得有人来报,有两个黑衣人出现在咸阳城,儿子觉得奇怪,便是跟了上去,所以便有了刚才那些事。”
王贲那一脸期待的神情为之一滞,看了父亲一眼,随意言道,那些……似乎不是问题的重点吧,虽如此,既然父亲问了,自己也当回应一二。
“琦红楼吧”
王翦瞥了儿子一眼,放下手中的兵书,伸手拿过条案上的茶杯。
王贲倒是手挺快的,连忙先一步拿起茶壶,将父亲手中的茶杯续满,心中一突,父亲连琦红楼都知晓的了,难道也知晓更多的事
“这个……,父亲,前两日,马兴想要为儿子庆贺立有功劳,所以,便带着儿子前往琦红楼喝了几杯,不过,儿子去那里,就只是喝酒,什么都没有做。”
“亥时之前,便是回到府邸之上!”
王贲神色有些忐忑,今天父亲这是怎么了,怎么尽向自己问这个鸡毛蒜皮的
第六百二十八章 《二柄》
;“你觉得自己比起当年的武安君如何”
自己的儿子是一个什么性子,王翦最是清楚,少年从军,再加上屡立军功,使得心中骄纵之意,使得心中生自大之心。
但这种心思正是兵家大忌,更是兵家立于庙堂之上的大忌,看着儿子仍是不服气的神色,王翦从条案后起身,行立在清凉的地板之上。
脑海中掠过昔年往事,那个时候,自己还是弱冠,但得以在武安君帐前听令,与有荣焉,对于后来的自己影响极大。
“儿子不如武安君!”
武安君白起那是名镇整个秦国、乃至诸夏的名将,一生征战,几无败绩,战必胜,攻必克,短短数十年间,为秦国拓土千里之地,功劳甚大,因而得封武安君。
那段岁月,有武安君在,简直就是以一人之力压得整个三晋之地喘不过气,连带南方的楚国都被斩首十多万,至今留有威名。
于此人,王贲如何不清楚,若说自己同武安君相比,父亲实在是有些抬举自己,摇摇头,干脆而落。
“那你觉得自己和蒙骜老将军相比的”
王翦再问。
若言自己一生在军旅中遇到的贵人,武安君绝对是其中一个,另外一个必然是老将蒙骜,尤其是在武安君被杀之后,自己在蒙骜老将军身上学到的更多,也明悟更多。
“儿子不如蒙骜老将军!”
蒙骜老将军本是齐国人,后来来到秦国从军,屡立军功,得以晋升,同武安君一起,征战山东六国,短短数十年,攻掠土地千里,使得秦国多出三川郡、东郡。
更不用说,在十多年前秦国孝文王、庄襄王时期,没有上将军蒙骜的存在,整个秦国都将陷入极大的危机之中,后来,五国伐秦,文信候吕不韦诏令蒙骜领兵攻赵,不幸身陨。
其人虽死,遗泽甚大!
与之相比,王贲也有自知之明。
“你还不算蠢笨,那你觉得武安君与蒙骜老将军相比如何”
王翦冷哼一声,总算还没有自大到可以自比武安君、蒙骜将军。
“蒙骜老将军虽也强,但比起武安君还是差了一筹。”
数息之后,王贲给了一个心中的评价,这个评价你就是让老秦人评价,也是如此,武安君崛起数十年
年来,威名烙印在每一位老秦人的心中。
与之相比,蒙骜老将军还差了不少,虽然大王对他也是盛宠,但终究比不得武安君。
“那你知道,为何无论是军功,还是名望,还是地位……,都远超蒙骜老将军的武安君,却会缕缕被山东六国盯上吗却会被先王赐死吗”
对于武安君的死因,数十年前,军中曾有争论,虽说大王的确下过赐死的文书,但从武安君身上的伤口看,却又非如此。
于那些,已经不重要了,王翦再次深深的叹息一口气,武安君是那等的诸夏人杰,领兵亘古罕见,堪为兵家奇才,真正的奇才。
“……,儿……,请父亲明言。”
闻此,王贲心中一突,似乎隐约明白了什么。
“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那么,为何武安君苦求不可得的封侯之位,接下来大王会那么容易的赐封给武真君!”
“是因为飞扬跋扈是因为不听大王调遣吗……,都不是,为父待在武安君身边多年,对于武安君的性情很了解。”
“那些事情纵然有一二,在军中也不算什么,战机万变,难道要和宋襄公一样,仁义之兵攻伐”
王翦一口气说了很多,只希望今夜儿子能够将自己的话听进去,如此,他们王家也能够在秦国多传承几代,否则,纵然功劳超越武安君,名望超越武安君,也是无用。
“父亲!”
由着父亲的点拨,王贲不傻,一时间,似乎想到了什么,身躯挺立的跪在绒毯上,转过身,对着父亲叩首,请教之。
“你可曾一读《韩非子》”
话锋一转,王翦的话题又落在这部书上。
“不曾。”
王贲沉吟数息,摇摇头。
“韩非曾在《二柄》中言语,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
“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
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这才是当年武安君被赐死的真相!”
对于《二柄》中的这些文字,王翦甚至能够清晰的背诵而出,如果自己仅仅是普通的军中兵士,那么,无需考虑这些,但自己这个位置,单单的功劳已经很难晋升了。
想要更进一步,非得涉足权谋之中,当年的武安君就是在这一点上没有做的如蒙骜老将军出色,以至于是两种不一样的结局。
两位对自己帮助甚大的秦国名将在前,王翦岂能不有所收获。
“父亲!”
王贲神情有些惊骇,不可置信的看向父亲,实在是想不到父亲今日会对自己说道这些,这都是自己未曾想过的,自己只想要王氏一族的地位和荣耀超过蒙氏一族。
并没有要求更多啊。
难道大王也很有可能因此
第六百二十八章 《二柄》
;“你觉得自己比起当年的武安君如何”
自己的儿子是一个什么性子,王翦最是清楚,少年从军,再加上屡立军功,使得心中骄纵之意,使得心中生自大之心。
但这种心思正是兵家大忌,更是兵家立于庙堂之上的大忌,看着儿子仍是不服气的神色,王翦从条案后起身,行立在清凉的地板之上。
脑海中掠过昔年往事,那个时候,自己还是弱冠,但得以在武安君帐前听令,与有荣焉,对于后来的自己影响极大。
“儿子不如武安君!”
武安君白起那是名镇整个秦国、乃至诸夏的名将,一生征战,几无败绩,战必胜,攻必克,短短数十年间,为秦国拓土千里之地,功劳甚大,因而得封武安君。
那段岁月,有武安君在,简直就是以一人之力压得整个三晋之地喘不过气,连带南方的楚国都被斩首十多万,至今留有威名。
于此人,王贲如何不清楚,若说自己同武安君相比,父亲实在是有些抬举自己,摇摇头,干脆而落。
“那你觉得自己和蒙骜老将军相比的”
王翦再问。
若言自己一生在军旅中遇到的贵人,武安君绝对是其中一个,另外一个必然是老将蒙骜,尤其是在武安君被杀之后,自己在蒙骜老将军身上学到的更多,也明悟更多。
“儿子不如蒙骜老将军!”
蒙骜老将军本是齐国人,后来来到秦国从军,屡立军功,得以晋升,同武安君一起,征战山东六国,短短数十年,攻掠土地千里,使得秦国多出三川郡、东郡。
更不用说,在十多年前秦国孝文王、庄襄王时期,没有上将军蒙骜的存在,整个秦国都将陷入极大的危机之中,后来,五国伐秦,文信候吕不韦诏令蒙骜领兵攻赵,不幸身陨。
其人虽死,遗泽甚大!
与之相比,王贲也有自知之明。
“你还不算蠢笨,那你觉得武安君与蒙骜老将军相比如何”
王翦冷哼一声,总算还没有自大到可以自比武安君、蒙骜将军。
“蒙骜老将军虽也强,但比起武安君还是差了一筹。”
数息之后,王贲给了一个心中的评价,这个评价你就是让老秦人评价,也是如此,武安君崛起数十年
年来,威名烙印在每一位老秦人的心中。
与之相比,蒙骜老将军还差了不少,虽然大王对他也是盛宠,但终究比不得武安君。
“那你知道,为何无论是军功,还是名望,还是地位……,都远超蒙骜老将军的武安君,却会缕缕被山东六国盯上吗却会被先王赐死吗”
对于武安君的死因,数十年前,军中曾有争论,虽说大王的确下过赐死的文书,但从武安君身上的伤口看,却又非如此。
于那些,已经不重要了,王翦再次深深的叹息一口气,武安君是那等的诸夏人杰,领兵亘古罕见,堪为兵家奇才,真正的奇才。
“……,儿……,请父亲明言。”
闻此,王贲心中一突,似乎隐约明白了什么。
“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那么,为何武安君苦求不可得的封侯之位,接下来大王会那么容易的赐封给武真君!”
“是因为飞扬跋扈是因为不听大王调遣吗……,都不是,为父待在武安君身边多年,对于武安君的性情很了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