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秦时小说家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偶米粉

    “至于韩非在新郑所为,不过是身为韩国王室成员的应尽责任,今,三上《强韩书》未有动静,被韩王安所排斥,寡人因而接其入秦。”

    “坐拥大才,而暴殄天物,非寡人希望看到。”

    不错,这是秦王政的内心想法,韩非之才,乃是天下之才,韩非之心,亦是天下之心,不然,不会将其毕生大作交于自己。

    只此一点,便可压过刚才正厅殿内群臣所语旁枝末节,但也正是因为韩非在新郑所为,令秦王政有点把握不准,捉摸不透。

    “大王之语,玄清赞同。”

    “韩非之才却为天下之才,韩非之心却为天下之心,但若是玄清记得不错,上次大王亲入新郑一见韩非的时候,韩非曾问过大王这样一个问题。”

    “法行天下是其夙愿,但……是秦国之法行天下,还是韩国之法行天下,这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身为旷世大才,总是骄傲的!”

    周清深深颔首,于韩非,自己算是了解不少,其人其心都可称天下,然而,他所胸怀的天下之心,可是与秦廷群臣胸怀的截然不同。

    百多年前,商君法行天下,郡县制横行,如今已然几近遍及整个诸夏,故而,它日秦国一天下大势,韩国必然不可能和如今的韩国一样。

    同秦国平起平坐更是不可能!

    “武真君之语还是言语韩非有孤忠韩国之心”

    说了这般多,秦王政还是听出了言外之意,顿时,神色又有些不好看,王弟是一直支持自己的,难道连王弟也这般认为韩非不合亲政

    “虽不愿意承认,但韩非却有孤忠韩国王室之心,此番入秦,若是玄清所料不差,其人当会上存韩之书,亦或者性情走向极端,见恶于秦廷。”

    “若是因此得活罪秦法,再好不过,一死了之,也无不可。而这些……也非大王所希望见到!但确实有可能被韩非所用。”

    于秦王政不满之意,周清未有多理会,历经群臣之言,加持自己之意,结合秦王政所了解,心间深处,自有看法,只不过不想要承认而已。

    “少年之时,寡人就颇喜《商君书》,冠礼亲政以来,国势日盛,一天下指日可待,是故,寡人又思忖一天下大势,谋划一天下之法。”

    “期时,武真君上韩非之书,顿时令寡人生出共鸣之感,其人一言一语都落入寡人心间,那些……正是寡人所需要的。”

    “有韩非助力,寡人相信,法行天下亦是指日可待,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度也将在寡人手中诞生,武真君当知寡人之心!”

    &n




第五百二十三章 至尊之位
    如今的咸阳后宫之内,楚国的力量已经强横近百年了,自从大秦宣太后以来,便是如此,再有先前的叶阳后,如今的华阳太后。

    数年前,后宫之后,还有一个夏太后给予掣肘,但夏太后在数年前秦王政冠礼之年,便是薨逝,以至于如今的后宫之内,仍旧华阳祖太后为尊。

    而以韩国的术治权谋,倘若红莲公主入秦,韩国上下定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定然想要为其寻找在秦廷的助力,而韩非无疑是其中最佳的一位。

    一策而出,韩国内外可用,外可保存宗庙,内可有望超越如今的尊贵荣耀,双管齐下,到时候,一切可就由不得韩非了。

    “保存韩国宗庙,这一点寡人可以承诺韩非,至于纳韩国公主,这……暂行缓之。”

    于王弟之策,秦王政心中明悟,的确,韩非所牵挂者,不外乎韩国宗庙社稷,但如今一天下大势将起,要么彻底沦亡,要么苟延喘促。

    王弟之策给了韩国机会,至于纳韩国王室所为的公主,秦王政兴趣倒是不大,后宫之内,自己颇为不喜山东六国进献的美人、公主。

    然,有些时候,却不得不为之,如今,能够做的,也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大王,其实在玄清看来,与其费尽心力,强行纳韩非于秦政之内,还不如让韩非有一处更好的去处,不知大王对玄清上书的学宫之事还有印象乎”

    先是群臣探讨《韩非子》与韩非之人,其次又要花费相当大的心力,谋划韩非融入秦政,于周清来说,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

    韩非却为大才,但大才的作用,并非只有在朝堂之上,才能够发挥出作用。如今秦廷九卿之位均无空缺,数年来,已经将整个朝政运转磨合的很好。

    将一个潜在的变数纳入其内,不妥也。是故,今日入兴乐宫偏殿之内,虽献策,但在周清心间深处,更倾向于另行安置韩非。

    “学宫之事”

    “难道武真君想要韩非入学宫”

    对于学宫之事,秦王政自然不陌生,也正是因为学宫之事,才勉强同意赵国的条件,交换回上将军桓齮,以谋略即将铺就的学宫。

    韩非如此大才,进入学宫,岂不是也有点暴殄天物秦王政面上狐疑,对着王弟看了一眼,不知道王弟具体是如何所想。

    “韩非之才自不必说,但大王难道觉得如今的秦国没有韩非就不能够做出千古以来的盛世伟业有韩非的助力,大王所愿法行天下指日可待。”

    “但何为法行天下没有一大批懂法、守法、用法、知法之人,法行天下不过是虚谈,而那些人恰恰是将来秦国的柱石。”

    “一天下大势,面对山东六国,改换城池旗帜容易,欲要将他们纳入法理甚为艰难,若然秦国没有大批精通法令之人,怕是,将来那些人少不得生事!”

    一个人如何能够抵挡浩浩荡荡的大势就算韩非在如何坐拥旷世之才都不行以其之才,在新郑之内,连韩国都无法改变,足见其并非实干之人。

    若然白芊红换位处之,怕是同样的时间能够做的比韩非更为出色,就是鬼谷卫庄,怕是也能够做的更为出色,韩非一心想要建立新法,但旧的不去,新的如何而来。

    比起李斯的务实、干练,韩非之才在周清看来,并不算长于政务,而是它处,若然能够纳入学宫之中,将其法治理念灌输更多的秦国之力,诞生出更多精通秦法的秦吏。

    期时,整个秦国上下,何止一个韩非,而是千千万万个韩非,或许,一个人比不上韩非,但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呢

    “培养精通秦国法令的人才,这件事,武真君数年前就曾说过,而且数年来,也已经培养不亚于千人之数,难道武真君觉得还不够”

    秦王政闻声,不自觉的陷入沉思之中,王弟所言不无道理,但让一介大才入学宫之内,仍是有些难以接受,况且秦国数年来已经培养相当多了。

    “不够!”

    “远远不够,拿内史腾所献的南阳地为例,统合韩国、秦国之南阳地,当有十五城五十八县,每一个县下更有数十个乡里。”

    “在玄清看来,就如今的秦国,大王所发出来的诏令,不过到县域一级,欲要深入乡里,将整个从咸阳到乡里完全的掌控,远远不够。”

    “数年前,虽培养不少精通秦法的吏员,若然依照玄清之策,怕是不过堪堪满足一个南阳地,而茫茫诸夏,仅仅秦国都有十多个郡,何况山东六国。”

    如今的诸夏之内,纵然是秦国,深入乡里一级,仍是家族宗法势力为上,这是数百年来大周的残留,想要将其改变,没有足够的时间绝对不可能。

    原有的岁月长河中,大秦虽一天下,但对于山东六国的整治,不过大一点的城池而已,至于县域,乃至乡里,根本还是六国旧贵族的势力范围。

    根本原因,还是未能够做好足够的准备,倘若稳打稳扎,将每一座城池牢牢的握在手中,那些六国旧贵族何以生事

    “若然有数以万计精通秦法之人,期时,随同大军东出,大军攻城掠地,他们在后方安抚整顿城池,将一切牢牢掌控在手中,乱象自然不显,根基更为扎实。”

    “是故,在玄清眼中,那些人



第五百二十四章 荧荧泪光
    “先生雄文烛照黑暗,必将光耀史册。今幸蒙先生入秦,尚望赐教于嬴政。”

    真真正正以国宾礼仪相迎,诸般美酒醇香呈上,一支欢快的舞曲回旋,一位位身姿曼妙的侍女在殿中演舞,群臣就位,说来,自从今王冠礼亲政以来,还是第一次这般聚会。

    一道道秉承中原正统的礼数刚过,秦王政便是从座位上起身,行至韩非座案之前,深深一躬,面上满是欣喜,带着浓郁的期待,沉声一语。

    “韩非治学,十年而成书,正本未布天下,唯赠秦王也。”

    “秦国若能依商君秦法为本,三治合一,广行法治于天下三代以上,则中国万幸诸夏夏万幸,我民万幸,法家万幸也!”

    虽无锦绣的紫衣之袍加身,浑身上下弥漫的贵气不显,但尽管如此,粗布麻衣之下,看似鸡立鹤群,但有着秦王政一礼,听其言,面上不显太多异色,仿若鹤立鸡群,颠倒也。

    韩非亦是起身,看着面前的秦王政,数年前,他们曾在新郑一论,当时其人便想要邀请自己入秦,自己没有同意,但万万想不到,一切还是这般而起了。

    脑海中思绪驳杂,拱手一礼。

    “韩非先生心怀天下,嬴政谨受教!”

    聆听韩非之语,刹那间,秦王政神情骤喜,尽管自韩非入秦以来,也听过诸般传闻,说是韩非虽有天下之才,而无天下之心。

    但刚才听其音,如何没有天下之心,如何没有身怀天下之心,若然韩非先生真的这般胸襟囊括诸夏,秦王政心间深处更是跃出阵阵喜意。

    “韩子心怀天下!”

    “大善!”

    感应着秦王政的欢喜,诺大的兴乐宫厅殿之内,倒是陡然一扫刚才因韩非衣着、举动而引起的尴尬。数十年前,秦赵交战,长平而起。

    一战功成,秦国打败山东列国中最强的赵国,纵然朝堂之内不显风气,但秦人之一天下情怀初显,越发浓郁,进而评判大才的尺度也自然变了一变。

    百多年前,秦国无才,是故,孝公有《求贤令》,只消有才便可受到重用,而今的秦国才士云集,仅仅是有才毅然行不通了。

    非有胸襟才具并重方可,胸襟者,天下之心也,战国之世名师辈出,身居大才而其心囚于本国偏见者亦大有人在。

    楚国屈原是也,赵国廉颇蔺相如是也,齐国鲁仲连田单是也,魏国之毛公薛公是也,王族名士如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大公子者是也。

    再有秦廷中枢重臣百多年来,一直是山东士子居多,再加上秦人一天下情怀初显,唯其如此,身具大才而是否同时具有天下胸襟,便在事实上成为名士是否能够真正摒弃腐朽的本土之邦而选择天下功业的精神根基。

    若然有一天下大才,又有一天下之心,如此胸襟并举的名士,自然为他们所欢喜,一如此刻的昌平君熊启、国尉尉缭。

    倘若韩非真有助力秦国之心,他们不会给予反对,至于韩非在新郑的诸般种种谋划,种种过往,他们也都可以不计较。

    大王为之欢喜,身为臣子,又如何不欢喜。就是此刻的周清,听韩非之言,都神色颇为诧异,莫不是韩非转了性子,决意助秦国了

    “韩子与大王神交也!”

    “当得一饮!”

    随其后,国尉为了亦是有些兴奋的举起手中大爵,数日前兴乐宫论事韩非,所得消息都是自己收拢而来,如果,韩非可变,当然对秦国裨益良多。

    “足下差异!”

    “韩非虽与秦王有一面之交,但唯识秦政也。”

    不过,尉缭之语似是并未引得韩非饮爵,其人俊逸的面上平静无比,扫视殿内群臣,缓缓而道,音虽不大,但于此刻厅殿注意力全在其身,一语落,整个厅殿陷入短暂的寂静。

    “秦政秦王,原本一体,韩子谐趣也!”

    旋即,身为行人署上卿的姚贾连忙一句笑语补上,大殿的倏忽惊愕冷清又倏忽在一片笑声中和谐起来,略显难堪的尉缭也连连点头。

    “韩非自有本心,无需姚贾先生以邦交辞令混淆也!”

    虽然只一句,但顿时令得刚有些缓和的厅殿,再次寂静下来,一道道目光彼此相识,不明白韩非缘何如此今日,秦国秦王以天下公认大礼仪相迎。

    而韩非此举明显是不给大王面子,是不给国尉面子,更是不给好心圆场者姚贾面子,令其难看,一时间,回想着咸阳近日来的传闻,均惊异非常。

    “先生有话,但说无妨”

    不过,似乎对于秦王政来说,并无大碍,面上仍旧带着一缕笑意,静坐己身之位,拱手一礼,打破厅殿内的诡异寂静。

    “说难也。”

    韩非淡淡的吐出两个字。

    “但心怀坦诚,说之何难”

    秦王政单手轻轻落在条案上,不由大笑道。

    “秦王乏察奸之术,任姚贾为邦交重臣,韩非深以为憾也!”

    韩非应声而道,瞥着一旁的那行人署姚贾,拱手一礼。

    “哦,姚贾何以为奸先生明示。”

    秦王政闻此,一双明光闪烁的丹凤之眸轻轻眯起,同样对着姚贾看了一眼,近年来,姚贾所做所行,对于秦国助力良多。

    不知在韩非眼中,如何为奸人也



第五百二十五章 假丞相
    偏殿之内,此刻的秦王政,心绪更甚李斯,更是如同乱麻。

    能够迎接韩非入秦,心中已然决定要大用韩非,以其之才谋略诸夏,共创一个当初定下的辉煌国度,甚者,秦王政更希望韩非能够像商君与孝公一般与自己结为知音君臣。

    同心共创不世之业,然历经多日的等待,历经群臣的反应,历经今日国宴韩非之语,自己所谋种种苦心都似乎被韩非冷冰冰的拒绝了。

    满腔烈焰也在这一点一滴之下逐渐冷却。心怀故国而不为秦谋,嬴政尚抱敬重之心。毕竟,孤忠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也还是一种德行风范。

    但韩非如今的表现却给予一种不好的感觉,具体为何,自己也说不上来,但脑海中浮现刚才厅殿内的韩非,不由得又深深叹息一口气。

    “大王,可还是为韩非之事烦心”

    周清行入偏殿的时候,没有遇到阻碍,少府令赵高自顾自在偏殿外守候,刚一脚踏入其内,便是看到秦王政如此之神情。

    “武真君觉得韩非秉性如何”

    秦王政再次深深的呼吸一口气,随意在偏殿内找了一个位置,拿过条案上的酒水,斟倒碧海青铜樽之内,一饮而尽,轻语之。
1...169170171172173...7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