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七夕烟
 张俊峰和张俊杰在一旁玩,闻着香味也跑了过来:“这是什么?能吃?”
 “当然能吃!我姐姐找到的!”永安得意的说,小脸蛋微微扬着,手里也没有停,剥着香榧的壳子。
 张俊杰听了,又看他已经吃了下去,就不再怀疑,伸出手就抓了一大把,到一边去吃去了,张俊峰倒是沉稳许多,动作不紧不慢的抓了一把,但是他手掌宽大,这一把的量可比张俊杰的多。
 永安见了,嘴撇了撇,也没有说什么。
 杨氏尝了味道,觉得真的不错,才拿着一些进了屋子,给连氏吃,连氏正对着光亮,在缝补一件张老头的衣服。
 连氏年轻的时候,是绣庄的绣娘,一手绣活那叫一个好!不过全家能够享受她的绣活的,只有张老头一个,连氏有怪癖,自己的衣服和张老头的衣服那是从来不假手于人的,但是别人的衣服即使破了、烂了,她也会视若无睹,哪怕这个‘别人’是她的儿子、孙子!
 看见杨氏进来,连氏先是扫了一眼,淡淡的问着:“这是什么?”
 “香榧!沁儿她们在山里弄回来的!我炒了一些,味道还不错。”杨氏答着。
 连氏却勃然大怒,怒斥着:“什么玩意?没有见过的东西也能够随便乱吃?!小心吃死了也不知道!”
 这声音有些大,在外面吃的正欢的几个孩子都听到了,不由得一愣,张俊杰一副想丢又想吃的表情,十分的纠结。
 以前真没有见过……但是味道又很好吃……到底会不会有事?
 张沁儿听了之后,反而朝天翻了翻白眼,她觉得这连氏是专门对付杨氏的,各种鸡蛋里挑骨头,偏偏杨氏还是一个好媳妇,什么好吃的,都先孝顺了婆婆去!
 如果说之前张沁儿还对这香榧有一些迟疑的话,现在吃到炒熟的,就百分百确定这就是香榧了!尽管神奇,尽管不可思议,但是他们真的找到一颗百年香榧树!
 杨氏白着一张脸出来,眼神中也带着一些犹豫,看到张沁儿她们依旧在吃,不由得迟疑的说:“这什么香榧的,真的能够吃?”
 “我看到别人吃过的,肯定没事!再说了,这味道这么好,怎么可能不能吃?”张沁儿劝着她。
 杨氏表情沉思着,这香榧她也是吃过几颗的,味道真的没话说,过了一会,才点了点头,却吩咐着:“别吃太多,等你三叔回来后,给三叔看看,他以前在外面跑过,见过世面。”
 说曹操,曹操到!从村头来了一辆牛车,坐在车辕上驾车的,正是张志仁!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52.第52章 :买牛车
 “是爹!”永安欢呼着,快跑着迎了上去。
 村里的人都住的比较密,因为怕山里会有野兽,这会听到牛车的声音,纷纷探出头来好奇的看着。
 车子到了张家门口,才停了下来,张志仁他们从车上下来。
 “这是我们家的吗?”永安兴奋的叫着,上前去摸那牛,牛已经是成年牛了,棕黄色的毛,个头看上去很大,一双如铜铃般的大眼,看上去很有精神。
 那车倒像是二手的,有些旧,但是可以看出还很牢固。
 张志仁说:“我们去衙门办了事之后,恰好赶上赶集,就去市场上买了一头牛,这牛是人家急着卖,八两银子,还送一个牛车和套子!”
 在这个时候,牛是很贵的商品,也是农民很重要的财产,没有必要,是不会有人卖成年牛的,大多是下了牛犊子拿去卖而已。
 牛犊子虽然便宜,却还要再养一段时间,否则根本干不了活,相比起来,成年牛自然更受大家的喜欢。
 “哟!这当了里正就是不一样,牛都买上了!”有人家看着那牛眼馋的很,一双双眼睛如胶一般,粘在那牛身上。
 先前开荒时,官府带了几头牛过来,但是开荒之后,又带了回去,这让村里人都有些小小的失望。
 没有牛,人干农活的时候,可就累了很多了。
 张老头对那人说:“前些日子在山里弄到一些野味,换了银钱,等烧砖烧陶的时候,没有牛拉东西,人可累的紧!想了想,就咬牙买了。”
 那人嘴里啧啧有声,这一头牛岂是便宜的?也没有怎么见到张家打到了不起的猎物,怎么就卖了这么多钱银?正要开口问时,周光勇和黄大安已经走了过来,黄大安以前家里养过牛的,对牛的脾性很熟,他上下打量着,然后笑着说:“这牛不错,有把子力气!”
 张老头以前也养过牛,对自己买的这头牛也比较满意,脸上挂着笑容。
 周光勇却说:“这牛和车放在什么地方呢?”
 张老头说:“这个想过了,之前县城里带了几头牛过来,就在山坡那里搭了个牛栏,现在空着,我就将牛放在那里,咱们村子都是自己人,也不怕什么。”
 那也是!如今张老头可是这富足村的里正了!就是眼馋,那也不敢偷在他身上去!
 张老头和张志礼他们开始从牛车上搬东西,黄大安和周光勇也上前帮忙,这次去县城,不仅仅是办事,还是去县城买一些需要的粮食等。
 周光勇和黄大安看着一车子的粮食,很是感慨,这张家真是个有福气的人!这不多时,就置办了这么些家当来!
 张老头又对周光勇和黄大安说:“今天晚上我们家要请田家父子过来吃饭,你们两个也来作陪吧!”
 周光勇和黄大安都应下了,然后回家去忙活着,待晚饭时再过来。
 张老头和儿子们将牛车套子卸下,放在家门口,让张志仁牵着牛去河边走走,这个时节就河边还有一些野草,家里多了一头牛,永安很是兴奋,喊着也要去放牛,只是这牛才买回来,有些认生的很。
 进了屋子,张老头吩咐连氏说:“过几****带着媳妇们去县城里买一些布料子和棉花来,天气逐渐冷了下来,给家里人都做一件衣服。”
 连氏应下了,几个媳妇孙女们也高兴着,有了牛车,去县城可就方便轻松多了!
 而张家买了牛车,买了许多粮食的传闻也像风一样,一下子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一个个对张家羡慕嫉妒恨的,不过既然张家已经是里正了,那么以后铁定也要多多少少的照顾大家了。
 还有好事的人,看到张志仁在河边放牛,就凑过去打探一些消息,比如张家买牛的银子是哪来的,这牛买了多少钱,好不好,有没有生病之类的。
 张志仁比较老实,遇到好答的,都一一给大家解释了,遇到不好答的,就在那里胀红了脸,不知道该怎么说话,反倒是永安是个鬼精灵,又听张沁儿说不可以让别人知道我们家有多少银子,不然别人会嫉恨的,这样反而不好,所以用童言童语插科打诨,几下子就把人给打发了。
 这次买了一石粮食回来,都堆在屋子里,买的多,米铺的价钱是会便宜些的,而张家一家老小这么多张嘴,吃的粮食也多,再者过段时间张家就要划地皮,起屋子了,到时候帮工的人不说工钱,这饭是要让人吃饱的!
 到了晚上,田家父子就过来了,周光勇和黄大安两个作陪的也过来了,几个男人坐在屋子里说着话。
 不多时,杨氏和谢氏她们已经整治出两桌饭菜来,那饭是干饭,菜也是今天从县城里买回来的,还带回来一壶酒,这酒自然是给男人们喝的。
 屋子有些小,又堆满东西,本来张老头是让田家他们在屋子里吃的,田老头却说:“咱们几个都是爷们,把这屋子留给女人们,我们去外面吃!”
 于是两个桌子就互相换了一下,男人们在外面设了一桌,女人们则在屋子里吃。
 张老头和田老头已经把话说清楚了,田家也放下芥蒂,或许习武的人都是直爽的性子,这放下芥蒂之后,田家父子的话就多了起来,就连一直红着脸粗着脖子的田家老大,也和张志仁说的投机。
 因为有酒,男人们都兴奋的很,说着话吃着菜不过瘾,干脆划起酒拳来,村里男人们的划拳,可不比城里人那般文雅,而是直接的、干脆的、利落的、划拳声音,喊话的声音震的屋子里的人都耳朵疼!
 这顿饭吃的田老头他们异常的舒爽,心里对张家的那点意见看法什么的,也随之烟消云散,临走时,田老头更是拍着胸脯,说:“有什么事情,只管找我!”
 结仇不如交朋友,张老头一向是这么做人的,这顿饭就是为了和田家消除成见,临走时,他又让杨氏包了几大包的香榧让田老头带回去给媳妇孙儿们吃。
 也包了一些让周光勇和黄大安带回去,两个人各自拿着一包东西,朝家里走去。
 那香榧经过张志礼的仔细辨认,确认是香榧,是可以吃的。
 张志礼是从医学角度辨认的,他说:“在《本经》和《日用本草》中都有记载,香榧主腹中邪气,去三虫,小儿黄瘦,腹中有虫积食者食之及愈。”
 当然,原来做药的是带壳细嚼吞下去,而不是大家吃的时候剥壳吃的。
 有了张志礼这句话,下午才冲杨氏发火的连氏沉默了下去,几个孩子更是抢着吃,让杨氏再多炒一些出来。
 这样一来,倒又让连氏找到责骂的理由了:“就知道吃吃吃!饿死鬼投胎啊!这既然能当药材卖,都攒着卖钱!”
 “奶!山里还有很多呢!老大一颗树呢!”永安心里想着吃,忍不住说。
 连氏却板着脸冷眼看着他,永安就弱了声音。
 “好吃,吃……”一般的小宝年纪还小,不懂这些,只知道那东西好吃,他还想吃。
 冯氏听了这话,忙将小宝拉到怀里,捂住他的嘴巴,一家子都紧张的看着连氏。
 看着一家子这样,张老头就说:“偶尔吃些也没事,孩子都在长个子,这些日子逃荒都吃了不少苦,要是以后长不高就坏事了。”
 连氏冷哼着,斜眼看着张沁儿,那眼神如钩子一般,刺的张沁儿生疼,她避开连氏的眼神,垂下眼睑,心里默念着,好吧,这是连氏更年期来了,她忍!
 “吃吧!看你们能长多高!”连氏丢下一句话,就不再吭声了。
 张沁儿她们带了三背篓回来,居然就吃了一背篓多了!这也正常,毕竟大家平日里没有什么零食吃,早就嘴馋着呢!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53.第53章 :三把火
 田家父子走了,张家也还没有准备休息,还要给关在牛栏里的牛添一把夜草,吃了夜草的牛,才会长的壮实有力气。
 再者张老头要和几个儿子商议着村里的事情,今天去衙门将里正的事情办妥了,以后张老头就是这富足村的里正了!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该怎么烧好这三把火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这种大事,媳妇和孙子孙女是没有说话资格的,只在一旁听着。
 “明天召集所有的村民,将每家每户要划的地皮确认下来,接下来就是搭窑烧陶器和青砖,我们家还有一些余银,估计我们家第一个砌房子,到时候让哪些人过来帮工,要确认下来,另外帮工的要包两顿饭,至于工钱……”张老头沉吟着,半响没有说话。
 买了牛车和粮食后,家里的银子也就四十多两了,接下来还要置办冬天的衣服棉被,家具门窗什么的,再加上一家老小的嚼用,很快就会没了,必须精打细算才行。
 张志廉说:“包两顿饭还给工钱?那些村民吃起东西来,个个都是大肚量,一顿饭就得吃好几碗饭!这一石粮食,没几天就会吃完了!”
 张老头听了这话立刻就生气了,怒斥着:“我才成了里正,就苛刻村民吗?那么以后谁还认我这个里正?谁还会给我面子?”
 这个紧要关头,吃亏是福,要把张老头的威望提上去,这样才能够确保今后张家会受到一系列的好处回报。
 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
 张志仁一看这样,忙提出一个折衷的法子,说:“爹,我们自家的情况也很艰难,如果没有这卖了灵芝的银子,过冬还是问题,我看这样吧,包两顿饭就每人给十个铜板,包一顿饭就每人给十五个铜板,你看怎么样?”
 张志礼也点头支持二哥的提议,接着说:“这个主意好,到时候我们就让大家选择,有的人家想多拿点钱,就算包一顿饭的,有的人家不在意,就包两顿饭,到时候把人头确定好,按照人头来做饭,另外到时候估计人手多,家里的媳妇孩子忙不过来,还要去村里请几个手脚利落的媳妇过来帮衬着做饭才行。”
 张老头仔细思索了,也觉得这个法子可以,这个工钱不算多,但是这个时候艰难,大家也能够理解,另外也给了大家选择的权利,于是点头说:“就按照这样来吧!”
 又瞧了一眼坐在一边听的认真的张沁儿,犹豫了一下,才决定说:“沁儿,你真会搭窑?别到时候烧不出陶器和青砖来!”
 张沁儿点头,确认自己能够搭窑,因为纸笔昂贵,不能轻易浪费,她拿了一根树枝在地上将窑的大致模样画了出来,说:“我见过窑的,也去过窑的里面,按照那样搭出来,应该没有问题的。”
 张老头也就是确认一下而已,这些日子,他冷眼旁观,觉得这个孙女比往日聪慧了不少。
 “就这样吧,明天还要早些起来安排一下。”
 张老头发了话,让大家各自去休息,不多时就传来各种窸窸窣窣的声音,因为有银子,大家也不会再舍不得,早就将冬天的衣服拿了出来穿在身上,躺在干草上胡乱的睡了过去,一个个想着以后的新房子,心里就踏实了不少。
 月亮弯弯,宁静的照在村落,将村落勾勒出淡淡的轮廓,如水墨画般的清逸飘尘。
 第二日早上,张老头就以人叫人的方式,让全村的人都过来了,哪怕是老幼妇女们也一个个神情肃穆的站在那里,等着听张老头这个新上任的里正发话。
 张老头说了几句场面话,正式宣告他的里正身份是合法的,然后让所有的人排成三队,将各自的年龄、性命、还有一些长处或者手艺什么的说出来,登记造册。
 他在衙门办事的时候,就得到了一份当初村民们进入临川时,书吏登记的册子,只不过那个册子比较简单,张老头想要一份更加详细的册子,这样就能够马上掌握整个村的人,谁会些什么,遇到什么事情,要找谁帮忙等,这些就一目了然了。
 在以往,一个正常的村子里,里正和大家都是从小一起长大,早对整个村里的人知根知底,而这富足村的情况有些复杂,大家都没有过于深入的交流,并且有些手艺活什么的,因为条件的限制,也没法展现出来。
 昨天张老头他们就买了一些纸墨笔砚,三个儿子执笔登记,不多时就将整个村的村民的详细信息都记录下来了。
 这么一来,不只是张家能够详细的知道大家的情况,就连大家彼此间也了解了对方,一下子觉得亲近了不少。比如那耍的了少林棍法的田家,居然还会一手木匠活!
 再比如赵家就是泥瓦匠,黄大婶会纺线织布,徐老头居然会酿酒等!
 一时间大家纷纷说着:“哎呀,到时候砌房子可得找你帮忙。”
 “好说好说!”
 “看田家那棍子,就觉得木匠活不会差!”
 “是啊!”
 张沁儿看着喧闹的场面,不由得感慨,人果然才是第一生产力!集体的智慧绝对高于任何一个人!否则她知道烧制陶器和青砖,但是怎么砌房子却是不知道的!
 这事告一段落之后,张老头就让大家选好砌房子的地皮,然后再做一个登记,在然后就表示从今天起要开始搭窑了!搭出来的窑算村里的,所以搭窑出的人力是不算钱的,但是谁家第一个烧砖砌房子,那么谁就要付一定的工钱。
 这件事张老头心里已经有了成算,就说:“先搭个烧陶器的窑出来,烧一批陶器给大家解决一下生活问题。”
 那些家里缺碗缺坛子的,立刻就响应起来,很快就选出几个身体强健的汉子,到河边去挖土,夯实了做土砖。
 其余的人就各自散了,或者上山去找东西,或者下地干活,一派忙碌的景象。
 因为今天要搭窑,张沁儿就去不了山上,跟在那群汉子的身上,看着他们干活,时不时帮忙送水之类的。
 烧窑需要很多柴火,所以窑的地址自然是在山脚下,这样找柴火比较方便。
 虽然没有明说,大家也知道这烧砖的窑搭起来,铁定是张家第一个烧窑砌房子的!
 只是张家没有说出来,大家也只能在心底猜测着,不知道到时候去张家帮忙是有工钱还是没有工钱的。
 张志礼本来也是要去帮忙的,只是连氏却说:“你去山里找药材!没道理沁儿那丫头能够找到灵芝,你找不到!”
 连氏这是尝了那紫色灵芝的甜头了!两个不起眼的灵芝居然能够换到五十两银子,任谁都会心动,所以张志礼想了想,就答应了。
 出门的时候,带着晗生和永安,张乐儿也想去,但是她是小脚,冯氏不放心她上山,因为身体的缘故,冯氏不能劳作,所以在家里极其的没有地位,她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处境,越发沉默,仿佛隐形人一般,只是那肚子却越来越大。
 张志礼对女儿说:“你在家里照顾你娘,估计着过日子要生产了,小心点。”
 张乐儿听了,只好泄气的应着,她原本是看沁儿没有去,想自己跟着找些认识一些药材,这样就可以比下沁儿了。
 或许是三媳妇快要生产了,或许是过日子的压力小了一些,为人苛刻的连氏也开始正眼看一眼冯氏了,嘴里问着几句关于身体的话。
 冯氏都一一回答了,然后说:“这些日子家里就我一个闲人,我心里也过意不去,等生了这孩子,我一定多做事。”
 连氏没看她,只哼哼了几句,冯氏的神色就有些黯然,原本以为连氏不会说话时,连氏又说:“多替你大嫂做些事就行!你二嫂没事!”
 冯氏忙点头,表示自己记住这话了,这些日子,也是因为谢氏总是抱怨她干不了活,杨氏为人善良,这种话从来没有说话的,但是在冯氏的心里,以后替谢氏干活是为了让她闭嘴,而替杨氏干活,才是真心的感谢她。
 今天一天的功夫都在夯土,风干后,明天才可以搭窑,暖窑之后,就可以做陶器了。
 这些日子张志仁带着张沁儿去了县城一趟,他们需要去买一些工具,那些做陶器用的模子和转盘之类的,有了这些东西,才能够事半功倍。
 忙碌了几天之后,第一批陶器总算烧制出来了,开窑的那天,大部分村民都过来看了。
 张沁儿的心也提的高高的,深怕这次没有成功,闹出笑话就不好了,当第一个陶器拿出来后,张沁儿就松了口气!
 模样和品质虽然都不算最好,却已经和市面上卖的差不多了!
 “啧啧!陶器是这样烧成的!”
 “这张家可真厉害啊,之前在徐州的时候也没有听说他们家做陶器的啊!”
 “嘘,听说是那个叫沁儿的丫头弄出来的。”
 “真的?她才几岁啊!”声音中充满了质疑,满是不信。
 大家又议论了几句,然后张志仁开始按照之前登记的名单念名字了,这些人家家里都是急需陶器的。
 “王大根,两个陶碗,一个坛子!”
 “徐老头,三个陶碗,一个坛子!”
 “黄大婶,两个陶碗,一个坛子,一个缸子!”
 “周旺财,一个坛子,一个缸子!”
 ……
 念到名字的人就赶紧上前领了东西,喜滋滋的拿回去,至于这窑是张家还是那沁儿的丫头弄出来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于他们来说,张家肯把这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用,就是好的!
 因为第一批陶器没有底气,大家烧的并不多,第一批的成功,也给了第二批的底气,大家又赶紧多做了一些陶器胚子出来,风干后继续烧,然后发给有需要的人家,足足烧了三次,才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而那烧砖的窑也已经烧出第一批砖了,这些砖都是用泥土参合沙土,加入水混合,然后用模子将砖胚弄出来,在堆在山脚下风干就行。
 像这个时候,张家买的牛车就有了大用处,没有牛车,这些砖都重的很,光靠人力来弄,又累又效率低。
 陶器和青砖的成功,让村里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干起活来也越发的有了劲头。
 张家挑了十几个汉子制作砖胚和烧砖,每人每天不包饭,发十五个铜板,还说了到砌房子的时候,就每人包两顿饭,十个铜板,或者包一顿饭十五个铜板!
 那些汉子听了,干活的劲头更足了,心思活络的也开始针对自家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待遇,也有人纳闷着为什么张家一下子这么有钱,想着法子打探,才得到张家老三是大夫,懂药材,在山里挖了一些药材卖钱之类的话。
 也有那有心的,就和张家老三张志礼套近乎,想学几手,张志礼不理会的话,就一直默默的跟在他的后面,他采了什么药材,也去采什么药材,一时间弄的张志礼很是纠结。
 这个时代,大家都很保守的,很多绝学和技能什么的,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比如传男不传女,再比如传长不传次等。
 一些高明的大夫,在开完药方之后,是轻易不给人看的,抓了药就烧掉,深怕自己的方子传了出去。
 张志礼这一身医术,也是用十余年的学徒代价换来的!刚进药铺做学徒的时候,脏活累活都是他的,就连掌柜的和坐堂大夫的衣服都需要洗!
 渐渐的,大家看他表现的好,才让他做跑腿的,再教一两味药材的功效等等,累积了十余年,这才练就了一身本事!
 教家里的侄子侄女认药材,寻到药材卖了改善生活,他是没有意见,但是凭白将这看家本事交给别人,他心里那道坎过不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