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孙交发现,朱浩说话滴水不漏,根本不给他找突破的机会。
朱浩道:“若无他事,我便先带内子离开了……孙老,以后再来拜访。”
“嗯。”
孙交点头,本来他还有心问问女儿在夫家过得如何,有没有受欺负。
但想了下,问或不问都没多大差别,便起身,让人先去内院把女儿叫出来,让女儿跟着“好女婿”离开。
……
……
下午,朱浩再见到唐寅时,唐寅已摇身一变,成为了工部员外郎。
蒋轮跟唐寅走在一起,非常羡慕,但见到朱浩后蒋轮赶紧往后退两步。
朱浩笑道:“先生,恭喜了。”
唐寅道:“本来打理官田,便已很疲惫,现在却让我这把老骨头去开矿?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
蒋轮在旁急忙道:“伯虎兄,给朝廷办事,还能嫌辛苦?你这才几天工夫,便已是从五品的朝中大员,旁的进士入朝,怕也要三五年,才有这般晋升的机会,还不一定能升上来。”
说着有些遗憾,显然之前去礼部当个差,结果在朱浩的设计下去打人,丢了差事。
最近没人再提为他谋求官职的事了。
唐寅望着朱浩:“我倒觉得,让孟载接替我,去当这个户部主事不错。”
“真的?”
蒋轮一脸兴奋,显然这活对他来说很合适。
朱浩却摇头:“一个注定要当勋贵的人,还是莫要惦记着在文臣中有所发展,更重要的是要让人觉得,他非进都督府不可!若是陛下连身边人文武都不分,难免为人诟病。”
“这……”
蒋轮悲喜间,感觉被这对师徒给玩弄了。
唐寅道:“那……不知何人来替我?”
朱浩笑了笑:“不知道,说不定最后选了我呢?”
唐寅一怔,皱眉道:“若真是你的话,必定为杨阁老提请,在他身边诸多人中,好似也就你最为合适。”
“嗯。”
朱浩点头。
问题就出在这里,杨廷和身边没有跟兴王府走得近的人。
想管理皇庄,背后是大批新皇在兴王府的旧部,找个外人去把地给卖了或还好说,谁去都行,但若是想长期打理,就非需要朱浩这样出身兴王府的人不可。
蒋轮道:“户部主事,不过才正六品,跟翰林院的修撰比起来……简直是降级,朱先生会去?”
朱浩摇头:“到时可能由不得我来做选择……其实如此也好,反正我在翰林院中也闷得发慌,正好出来做点事……咱师徒同心,把矿给开起来!”
唐寅一脸厌恶之色:“少来!你小子打什么主意,我现在都还没搞清楚!再说了,你以为是在天子脚下开矿呢?”
朱浩笑道:“本应如此……煤窑我打算开在西山!”
蒋轮和唐寅对视一眼。
蒋轮道:“我听说好像……西山那边是有一些煤窑,听闻连寿宁侯和建昌侯也在那边开矿。”
在大明,民间开私窑的情况屡禁不止,朝廷一直限制在京师周边开矿,怕影响风水,但本身煤矿产出既能满足京师以及周边地区做饭、采暖的需要,又能安置大量的工匠,更能为开矿的人谋求利益,尤其那些勋贵,在京师周边私自开煤窑蔚然成风。
历史上一直到嘉靖中,采矿禁令才会正式解除,而京城周边几个煤产地,也正式开始走向繁荣,往后几百年矿开得是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
唐寅好似听明白了朱浩的意思,问道:“你是想跟……张家兄弟争利?”
朱浩笑道:“他们开他们的,我们开我们的,彼此不影响。”
蒋轮道:“可是矿藏多的地方,必定是早就被人给占了。”
“那我们就从新地方开……矿上都黄土埋着,满是林木,他们知道哪里的矿更富有?”朱浩笑道。
唐寅更加不解:“那你知道?”
朱浩摊摊手:“我们开的是官煤窑,有朝廷的许可,唐先生更是工部员外郎,我们想怎么开就怎么开,你要是怕找不到富矿,很简单,让苏东主的人帮你找……不过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你忘了我会干什么?”
“你会……干什么?”
唐寅还是没明白过来。
你小子会的东西倒是挺不少,一时实在想不起来哪一样正好跟开矿契合。
反倒是蒋轮脑袋灵光:“朱先生擅于堪舆玄空之术,想来对于风水非常精通,只要让他去山上测测……啧啧,这富矿就找到了啊!”
“呵呵。”
唐寅对此只能报以苦笑。
说你是个能掐会算的半仙,你还真把自己当半仙了?你所谓的堪舆玄空,跟开矿能扯上关系?
朱浩笑道:“正是啊,不信咱走着瞧。”
……
……
朱浩当天就带唐寅去见苏熙贵。
话说……
苏熙贵也赶上了开煤窑的大潮,他在京郊居然也开了几家煤窑,有两家还在西山,只是产量……不怎么高,毕竟好地段都被勋贵给占据了,而本身商贾开煤窑也难有政策方面的支持,幸好有黄瓒给他撑腰,否则他连开煤窑的资格都没有。
“……小当家的,唐先生,两位或有不知,这京城周边,的确有不少产煤的地方,可但凡矿多还容易开采的地方,必定早被人占据,美其名曰‘投献’,其实就是被人低价给盘走,谁不乐意,直接衙门伺候!”
苏熙贵说明了京师周边开矿的麻烦。
朱浩笑道:“此番乃是陛下钦定,连户部和工部都支持的大事……重新给你引介一下,唐先生如今乃是工部虞衡清吏司员外郎,既负责开矿,又负责军械制造等等……就是火器也归他管。”
苏熙贵怔了怔:“为何此事未曾听说过?”
唐寅叹道:“今天刚下的调令,朝堂所定。”
“哎呀,若是有这层关系的话,唐先生……或许还真能有点作为,但……那些勋贵也不好惹啊。”
苏熙贵并没有多惊喜。
你一个工部员外郎就以为自己官很大了?
我姐夫可是曾经的户部右侍郎,现在还是南京户部尚书呢,该被勋贵欺压,还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朱浩道:“我们不靠别人来投献,我们自己来发掘富矿,搞起来后,难道勋贵还能上门来抢吗?到时东厂和锦衣卫伺候,让他们知道在陛下口中争食的下场!”
苏熙贵恍然,当即道:“自行发掘富矿,勋贵的确不敢乱来,但……这恐怕有点麻烦吧?”
苏熙贵就没好意思说,你以为京城周边开煤窑的都是外行?
反而你们才是门外汉吧!
以为开矿那么容易,随便找个地方刨个坑,就能出煤?





锦衣状元 第五百九十七章 开矿
朱浩不怕找不到矿脉。
西山在清朝中前期成为京师周边主要产煤地,到后世很多地方的采矿遗址都在,从明朝到现代也不过几百年时间,就算植被等变化很大,但地质构造基本相同,到时朱浩就按照历史上留下的煤矿遗址,尤其是那些大的煤矿矿坑……
干就完了!
只是招募煤矿工人方面,不见得顺利……目前还不是明末乱世,难民不多见,要农民脱离土地成为专门的矿工,需要额外的花销。
朱浩的计划是在西山采煤,以煤炭作为冶炼原材料,在永平府也就是后世的唐山地区,利用迁安丰富的铁矿资源进行冶炼,有了钢铁再在渤海沿岸找个港口造船……形成产业一条龙。
这只是初步计划,利用的只是京师近郊资源。
稍微长远一点的计划,是把煤矿开到山西去,铁矿则往关外走,把鞍山铁矿提前开发出来,到了后期则充分利用南直隶马鞍山、湖广大冶、琼州石碌等地的铁矿资源,争取在华夏各处建起先进的熔炉,拿出大炼钢铁的决心,靠堆砌钢铁产量把大明的现代化进程给快速推进。
“苏东主,我给你绘制一些地图,年前这段时间,你带一些有着丰富勘矿经验的人,跟我到西山走一圈,勘探一下地形地貌,年后叫他们按照我指定的地方开矿,相信要不了多久就可以产煤了!”
朱浩的意思是要亲力亲为。
唐寅皱眉不已:“你亲自前去?京城有事该如何?”
他就没当着苏熙贵的面说,帮皇帝批阅奏疏那一摊子,你不打算管了?
“京城就算没有我,短短几天也出不了乱子……要是唐先生愿意的话,也可以跟我同行。”朱浩笑着发出邀约。
唐寅才不会去。
他一个老迈书生,管着开矿事务就已让他力不能及,若是再亲自去勘探地形和寻找矿脉,他很担心自己的身体会先垮掉。
苏熙贵迟疑地问道:“光靠年前这几天,能找到矿吗?”
朱浩笑道:“放心,寻找富集的矿脉之事,就由我来完成吧,苏东主你的任务就是筹措资金,还是老规矩,煤炭投产后肯定有你的份,占股比例……等正式出产再跟你划分。前期筹措……两万两银子顶天了。”
“两万两银子,倒没什么问题。”
苏熙贵本以为朱浩要多少钱呢,心里七上八下的,结果一听才两万两……价格很公道嘛。
唐寅听了心里却很不是个滋味。
果然自己还是目光太过短浅,听两位“大老”聊天,两万两银子都不当回事,是我见识太少?
还是说我格局不行?
“好,那就分工协作!”
……
……
朱浩要去西山勘探煤矿。
第一次找矿,对着地图照本宣科可不行,需要他亲自去走走看看,按照实际地形地貌来绘制地图,同时要查看哪些地方已被人开采,哪些地方还是处女地……再就是要现实的情况来确定,哪些地方最适合开煤矿。
明朝西山煤矿发掘,别说十分之一,恐怕连百分之一都不到,很多大矿坑目前都是没人进去过的深山老林。
大冬天的,山林中估计全都是积雪,人穿梭其中,一旦掉进坑里估计就出不来了,必须要有万全的准备。
朱浩要在最短时间内把地图绘制出来,确定地方后立即动工,等出煤就把煤窑建设起来,产量跟上后立即扩大生产,然后再开辟新的煤窑。
朱四当天出宫。
朱浩跟他说明此事。
朱四皱眉问道:“那年前奏折,谁来批阅?”
果然朱四的格局,跟唐寅差不多,觉得朱浩亲自去堪矿有点“大材小用”,明明你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帮朕处理公务,怎么连开矿前的勘探工作都要你亲自完成?
朱浩安慰道:“这都已近年关,还有三天就过年了,我争取年后尽早赶回。要是我现在不去,等过完年众同僚又想起让我做事,恐怕再也抽不出时间来……要是陛下有难以决断之事,可以等我回来后帮你参详。”
朱四见朱浩态度坚决,无奈地叹了口气:“那你早去早回,你不在京城,朕连个帮手都没有。”
“陛下,不能如此说,其实陛下身边还有很多股肱。”
朱浩心想,你怎么一点也不在意张左等人的想法?你是很器重我,但也要照顾一下他们的感受啊!
朱四点点头:“朕听舅舅说了,他说你很会看风水,能勘探出富集的矿脉……若是以后官家的煤窑能产出更多的煤,咱就不缺银子了。”
“嗯。”
朱浩道,“我们目前就是要把这些开矿所得,一并交由自己人来管理,以钱生钱,由头就是加强海防和西北军需用度管理,谁来讨要都不行。跟皇庄官田一样,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不受制于人!”
“好!”
朱四听得精神振奋。
……
……
腊月二十八,朱浩带人踏上前往西山之路。
临行前他跟杨慎请假,说自己想去边关看看,模彷大明先贤,考察边务写几篇军策。
本就是过年时间,杨慎自然不会想到朱浩是去实地勘探矿藏,就算现在新皇力主,谁能想到会找个新科状元去勘探矿址?再说了,你一个新科状元本事再大,比得上那些富有经验的匠人?
杨慎只是留下“早去早回”的嘱咐,便送朱浩踏上西去之道。
至于家里边。
朱浩也跟朱娘打过招呼,借口是要去边关等处看看。
虽然现在三边正遭受鞑靼人袭扰,但好在宣府、大同和偏头关一线并没有警讯传来,也就是说现在京师周边还算安全,再说朱浩对外宣布的目的地也没超出居庸关的范围,朱娘叮嘱半天后也就让儿子去了。
朱浩一走。
朱四身边人果然支撑不住。
首先批阅奏疏方面,张左即便有司礼监几名太监相助,也难以成事,出宫求助唐寅,唐寅除了能分辨哪些事务比较紧要外,剩下的事则无能为力。
结果就是……
这几天奏疏多以内阁票拟为准。
好在朱浩临行前,也做了一些弥补措施,那就是提前判断大臣们可能会奏什么事,尤其是之前可能会被内阁有心积压,涉及到人事任免和钱粮调度的奏疏,预先以朱四的口吻进行批复,如果对应上了就采用,不行就搁置,倒也没有露出太大的破绽。
正值年关,该办的事,在腊月底前基本都已办妥,张左和唐寅拼命遮掩下,一切风平浪静。
……
……
嘉靖元年。
大年初一这天,众大臣入宫去给新皇恭贺新禧。
因为有正德朝大年初一大臣出宫时踩踏导致群死群伤的事故,这次杨廷和特地让众大臣分批入宫贺新年。
而朱四也不像朱厚照那么胡闹,一早就在宫里等着大臣前来拜年。
朱四提前说了,大臣不用送什么新年礼物,反而皇帝这边会给拜年的大臣准备一份红包,也就是一封银子。
二品大臣十两,剩下大臣则依次降低二两,共分为十两、八两、六两、二两这四个级别。
能混到入宫贺新年地步的,至少也要是个给事中或是六部主事,加上翰林院的人也有部分会去,就算品阶低于五品的官员,也会拿到二两保底银子。
这次送红包活动,内府预备了五千两银子,一上午下来倒是勋贵拿到手的最多,文臣反而少许多。
虽然多数人都不在意这几两银子,可对于那些中下层清苦衙门出身的官员来说,可算是一笔大礼,让他们可以过个好年。
朱浩作为翰林院一员,新科进士,本来也该入宫拜年,但因为他出京勘探煤矿,就未出现。
皇帝也没过问,毕竟翰林院一次来的人比较多,没人真正在意到底是不是有人浑水摸鱼,或是有人不在。
这次贺年,过了中午便宣告结束。
皇帝没有赐宴。
众大臣却都精神饱满从皇宫出来,各自笑谈自己拿到多少银子。
唐寅作为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跟着工部的人一起入宫,拜过年后却被皇帝留下。
别人都知道唐寅是兴王府幕宾出身,就算觉得如此不妥,也没怨言。
“先生,可有朱浩的消息?他去了好几天了,怎么也没见派人回来传个信?”
朱四很着急。
几天没见到朱浩,朱四觉得自己实在难以支撑,好像朝中有朱浩坐镇,他才能安心。
唐寅道:“臣也未听闻他的消息,不过但凡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不至于有何危险发生。”
“天这么冷……”
朱四突然想到什么,问道,“陆千户跟他一起去的吧?”
“是。”
唐寅回话。
虽然这次只是去勘探煤矿,做那选址之事,但还是要保护朱浩的安全,陆松带了十几个锦衣卫,出城后再与朱浩汇合,而这些锦衣卫全都是便服,刀都藏起来。
加上朱浩带去的人手,一行足有三十多人。
但不是每个人都随朱浩上山勘探。
每天勘探结束,会下山歇宿,而朱浩给这些人的赏赐……则是每人一件羽绒背心。
其实锦衣卫的待遇很不错,尤其是陆松,早获赐貂皮大衣,这年头冬天有钱人多身着毛皮所制的衣服,相对笨重,行动方面会有一些不便,而朱浩的羽绒背心恰好弥补了不足。
朱四道:“陆千户也是,不早些传信回来……哦对了,还有谁一起去了?”
唐寅直言不讳:“还有朱浩的两名弟子,蒋荣和关敬,除此之外就是苏熙贵派去的人。”
“哦,那人手倒是挺多的,但就怕遇到山贼什么的,不如这样吧,让朱指挥使再派一些锦衣卫前去,名义是监督皇陵,实际上……去行保护之职责!”
朱四关心地道。




锦衣状元 第五百九十八章 没你不行
朱浩回京城时,已是正月初八。
唐寅见到朱浩,发现苏熙贵也在旁,从苏熙贵那兴奋的表情看,应该是勘探煤矿、选址方面有了进展。
果不其然,苏熙贵见到唐寅后兴奋地道:“找了三处能开坑的地方,虽然地脚有些偏,但很多都是表层煤矿,不用深挖……小当家果然是方家里手,用罗盘那么一测……”
唐寅对朱浩的能力没多大怀疑,现在朱浩都把事办成了,更没必要一惊一乍的。
唐寅问道:“苏东主跟着一起去了?”
“嘿嘿。”
苏熙贵笑道,“最初没跟去,初二那天听到传信说已有眉目,鄙人实在忍不住好奇便去看看,陪小当家见证了后两处煤坑的发现……那叫一个神奇!”
唐寅虽然没质疑什么,却还是发出感慨:“真不容易啊,如此说来,煤矿可以开起来了……对了,朱浩,先别想其它的,赶紧把近来积压的公务给办了!”
朱浩苦着脸道:“先生,我这才刚回来,都还没回家看看,就让我干活呢?”
唐寅瞪着朱浩:“你不干谁干?”
旁边的苏熙贵听了很是费解,不是说这位小当家只是在翰林院做一些不起眼的修书工作么?
就算是当了新皇的幕僚,那也只是随时当顾问出谋划策便行了,怎么朱浩才刚回来,就有“公务”要办理?
那是什么公务?
“苏东主,这几天你也辛苦了,跟我上山下河的,回去后好好休息。”朱浩笑道。
“没事没事。”
苏熙贵依然很兴奋,“有了好矿坑,银子方面小当家不用担心,别说白银两万两,就算五万两,也能拿出来!鄙人先告辞了!”
苏熙贵兴奋而去。
唐寅望着苏熙贵马车离去的方向,不解地问道:“你怎会叫他去?”
朱浩翻了个白眼,道:“你当他是蠢人?我说找矿坑,他不去亲眼见证一下,能放心么?再说难得有陛下支持,能开新矿坑,还不用担心被勋贵强占,这么好的买卖,可说一本万利,找人上山挖银子的好事,谁不积极?”
“好像,也有道理。”
唐寅点点头,随即想到另外一个问题,“这么好的矿坑,若是被勋贵,尤其是张家兄弟知道了……”
朱浩笑道:“所以要赶紧动工!前些天是我忙,接下来就是唐先生你忙了!”
唐寅一听傻眼了。
刚过了年,还没到正月十五上元节呢,唐寅本想图个清静,此时才想起其实这件事最累的人是他,感觉又被朱浩给坑了。
……
……
此行发现三个富集煤矿矿坑之事,朱浩当天就让人通知了宫里的朱四。
本来朱四没打算出宫,闻讯急匆匆出来。
等听完朱浩的详细汇报后,朱四只关心一件事,问道:“那一年能产多少煤?能卖多少银子?”
这问题把周围的人都给问懵了。
不知从几时起,朱四也学会勤俭持家了,或许是朱四当皇帝前觉得当了皇帝可以为所欲为,有用不完的银子,等登基后才发现不但不能把银子拿回家,还要往外倒贴……把小小年纪的皇帝,活生生逼成了精打细算的管家婆,也是没谁了。
这也充分说明,朱四当皇帝后,手上权力被文官限制得很厉害。
朱浩道:“若单以这三个矿坑论,一年所产之煤,应该卖不到一万两银子。”
“啊?”
朱四显得很失望。
对普通商贾来说,一万两可以说是一辈子都赚不来的钱,但对朱四来说,一万两这数字太少了,相比于朝廷庞大的开支,简直是杯水车薪。
朱浩笑道:“我们不能仅以这三个矿坑来看全年的产量,也不能以煤矿的产出来定以后赚到的银子。这么说吧,矿坑会越开越多,一万两银子的煤,若是用来冶铁,其价值相当于两万两甚至是三万两,等铁冶好了,再制成军械、火器,打造船只,那这一万两的煤,所产生的价值,将超过五万两。”
对别人来说,这种后世人看来很浅显的经济学理论,足以把人给绕进去。
但朱四毕竟不是普通人。
这可是朱浩一手栽培出来的学生,朱浩采取的虽不是什么素质教育,但在授课中教授的知识,远非这时代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能相提并论。
朱四脸上满是喜色:“那朱浩你就告诉我,若是咱这一整套产业办下来,一年能赚多少钱?”
果然还是在意银子。
这小皇帝是有多穷?
这么稀罕银子吗?
朱浩道:“开矿方面,第一年我的目标是赚到十万两银子,以后每年能增加十万两……”
1...264265266267268...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