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废太子生存指南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寻香踪
不过他也有烦恼,就是街道显得拥堵了,有时候他乘坐马车出门,都会被不知哪儿来是车队堵在路上,这些车上装载的满满都是货物。街道太窄了,人太多了。
所以萧彧最近在和闵翀、王涓一起商量扩建番禺城的事,番禺城太小了,东西南北纵向不过五里,而且规划也不合理,显得非常凌乱,但要改造起来成本也非常大。
因而萧彧决定将番禺城从东西向再各拓展二里地,东边用来修建官府衙门与官员宅邸,西边用来建坊市,并按照贸易的内容进行划分,比如批海贸行、牛马市、菜市等。
萧彧问:“闵大人觉得是官府出钱修建好房子再卖出去呢,还是直接卖地让他们按照官府规划的方式修建?”闵翀是户部的,负责出钱,所以这事非他不可。
闵翀说:“我以为西市可以卖地,东城则由我们自己建吧。咱们的钱既要建府邸,又要建西市,只怕不够用。”
萧彧对王涓说:“那设计规划的事就交给小王大人了。”
王涓激动地说:“臣必定竭尽全力,肝脑涂地。”
萧彧摆摆手:“尽力而为即可。”
东西城外不少都是空地,再拓展一点,便是田地。官府出面,跟田地所有者买下来,进行规划后,西市的地皮再再全城进行拍卖,价高者得,拍了地的人负责填坑修房子。
东城的则由官府出面规划修建,修建了六部衙门、太学以及各种官邸。
虽然萧彧知道将来并不会在番禺建都,但这么规划起来对番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至少按照他推行的通商政策,番禺的商贸会极其繁荣,规模会非常大,只怕现在的规模还有点不够用呢。
萧彧提出拓宽东西两城时,有官员提议应该修建一座真正的行宫。
萧彧来番禺后,一直都住在刺史府,办公也在这里,在修东城之前,刺史府是最大的衙门,萧彧住这里理所应当,但如今要拓建新城了,六部衙门都准备重建,为何不修行宫呢?
行宫与其他官府衙门离得近,也方便萧彧差遣,日后他就算迁都到北边去,番禺还留一所行宫,他想什么时候回来住都行。
萧彧拒绝了,他修六部衙门,是因为六部官员都挤在原来的长史府中办公,一个衙门一两间屋子,局促得要死。某个部门讨论争执,隔壁部都听得见,非常尴尬,必须要搬迁才行。
他现在住在刺史府挺合适,广州直接隶属他管辖,没有设新的刺史,所以没必要为新刺史腾地方,等到以后他迁都到北边,这宅子还可以改回刺史府,给新一任的广州刺史用。
说白了,萧彧还是怕浪费钱,毕竟行宫的规格和普通的宅邸是不一样的,他没必要为一座住不了几天的宅子浪费那么多钱,省点钱干正事不挺好的。更何况天下未定,需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萧彧拒绝建行宫的事不知怎么就传到了城内,百姓听说皇帝竟不舍得给自己建造一座新宫殿,都纷纷称赞他俭朴,是个体恤百姓的好皇帝。
第128章 下雪
东西新城区自八月开始规划, 九月起动工,计划三年内完工。见惯了基建狂魔的速度,萧彧觉得这个时间跨得有点长, 毕竟只是在平地上修房子。
但是想想当今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 也只能认了,毕竟什么都靠手工和人力的年代, 任何大型工程都只能靠时间慢慢去打磨。
一有闲暇, 萧彧便会去工地视察一下进度,顺便看看有没有能够改进技术和效率的地方。
没想到还真有他的用武之地,他叫来工部郎中王涓,授意他用滑轮来往高处搬运砖块与木头等建筑材料。
王涓试着做了滑轮,果然既省力又高效。对萧彧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陛下真是什么都懂, 简直就是无所不能的神仙。
在萧彧的指点下, 他继续将滑轮加以改进, 弄出了更省力更好用的滑轮组。他又继续增加滑轮,但发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而不如少一些更省力。
这很令他费解,便去问萧彧。
萧彧说:“可能是太多滑轮反而加大了绳子与滑轮之间的阻力。”
王涓点头:“这大概就是过犹不及吧。”
滑轮组的运用在新城建设中大力推广开来,萧彧希望它的运用能够提高效率,缩短工期。
不过有些事人算不如天算,一向气候温暖的广州今年天气有些反常, 进入十一月后,就时常有大风与阴雨天气,竟让萧彧有了许久都未曾体验的寒气入骨之感。
天气不好, 工地自然得停工歇息。百姓也闭门在家烤火, 抵御严寒, 因为广州还没有像崖州那样大面积推广棉花种植,仅有一小部分地方普及了棉花。
萧彧刚解决了百姓饿肚子的问题,马上就迎来了穿暖的考验。他不得不命人将崖州尚未纺纱的棉花运来广州,卖给百姓缝制棉袄棉被。尽管杯水车薪,但能改善一些是一些。
明年必须要在广州和交州全境普及棉花种植,家家都要种一些,解决穿衣盖被的问题。
书房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带进来一股寒风。
正在批改奏章的萧彧抬起头,看着穿着披风与铠甲的裴凛之,赶紧招呼他:“冷不冷?赶紧过来烤烤火。”天冷得人说话都能呼出热气,他估摸着温度已经接近零度了。
裴凛之大步走过来,将大掌笼在炭盆上烤火。萧彧看着他冻得有些发青的手背,用自己的双手握住了他的手,果然十分冰人。
裴凛之感受萧彧掌心的暖意,怕冻着他,迅速抽回了自己的手:“没事,我烤烤就好了。”
萧彧便给他解开身上的披风和铠甲:“我已经好久没有感觉这么冷了,不会要下雪吧。”
裴凛之说:“没准。不冷吧?”他伸手摸了摸萧彧的兔皮袄。
萧彧摇头:“不冷。我里面穿了棉衣,外面又套着兔皮袄。暖和着呢。”他将裴凛之的披风与铠甲解下来,放在地板上。
“将士们都没有棉袄,能扛得住吗?”广州天气暖和,萧彧给军中将士准备的被服都不足以抵挡这严寒。
“无妨,不下雨的时候,就让他们操练,动起来就不冷了,下雨了就在营房里烤火。”
“那千万要做好通风,当心炭火中毒。”
“叮嘱过了。”
此时门又被敲响了,萧繇的声音在门外响了起来:“皇兄!”
萧彧说:“进来吧。”
萧繇推门进来,一边嚷嚷着:“哇,冻死了。始兴都下雪了,没想到广州还会下雪。”
“赶紧来烤烤火。”萧彧看着萧繇,“始兴真的下雪了?大不大?”
“挺大,昨天午后开始下的,我出发的时候,已经有一寸深了。没想到番禺居然没下。”萧繇在始兴郡督工修大庾岭关卡。
“那么冷,工程停了吗?”萧彧有点担心那些在大庾岭开山修关卡的将士和俘虏们,虽然都是俘虏,但他们也是人,不可能不管。
“停了,那么大的雪怎么挖。我是回来请示皇兄的,大庾岭关卡最多还有几天就修通了,需要现在将它修通吗?”萧繇问。
萧彧和裴凛之对视了一眼,说:“就目前这个情况,攻打北边的事还得缓缓。咱们的准备不充分,没有棉衣棉被,这仗没法打。明年要大面积种植棉花才行。”
萧繇问:“那关卡还修吗?”
裴凛之说:“暂时不修,以免过早让萧祎提高警惕。我认为可以待发兵之前才打通比较好,杀他个出其不意。”
萧彧点头:“我赞同凛之的观点。”
萧繇皱眉:“不修路了,那些俘虏怎么办?”
萧彧说:“就地屯田吧,就在始兴郡内垦荒种地,主要种棉花。现在那些水师俘虏没有棉袄棉被,天那么冷,你怎么安置他们的?”
萧繇说:“能有什么办法,还不是将所有能穿的都穿身上,再烤火啊,晚上盖稻草。咱们又没那么多皮袄。不用担心他们,又不是第一回 这么挨冻,广州再冷,也不会比他们自己家冷。”
萧彧一想也是,就算安国军中能给士卒们配发皮袄,但大部分士卒在入军营之前,家里也没有皮袄能够御寒,通常是一家子抱着火盆或者烧着火炕熬过整个冬天。
古代人口少寿命短是有原因的,条件这么艰苦,能扛过严冬活下来实在太不易了。
所以推广棉花种植迫在眉睫。
晚上,萧彧躺在床上,席子下面铺着厚厚的草垫子,身上盖着在崖州做的蚕丝被,非常柔软暖和。
一开始侍从是要给他铺上棉花褥子的,被他拒绝了,百姓盖的被子都没有,他怎能还垫棉被。
于是行宫上下都像民间百姓那样垫稻草取暖,将棉花褥子送给城中一些贫病家庭,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寒冬。
朝中百官听说皇帝都睡草垫,哪还敢垫棉被皮毛,也纷纷换上了草垫,每家或多或少都捐赠了一些棉被和动物皮毛出来。
萧彧伸手摸摸睡在他和裴凛之之间的阿平,这几日天冷,阿平都是跟着他们一起睡的。
“今晚真冷啊,我觉得要下雪。”
裴凛之胳膊伸过去,摸了摸萧彧身上:“你身上有点凉,睡过来,我给你暖暖。将阿平抱到里边去。”
“还是算了吧,别把阿平冻着了。”萧彧虽然贪恋裴凛之温暖的怀抱,但还是不舍得让阿平受冻。
裴凛之不由分说,便起来将已经熟睡的阿平放到了最里侧:“我搂着你,你搂着他,冻不着。”
下一刻,萧彧便被搂进了一个暖烘烘的怀里,冰冷的双足也被裴凛之夹在腿间。他微笑起来,将阿平搂在怀里,前后都是暖炉,身上别提多暖和。最幸福莫过于此了。
第二日醒来,萧彧睁开眼,裴凛之已经不见了,怀里的小暖炉也醒了,正在被窝里拱来拱去,没有起床,扭头见他醒了,小家伙高兴起来:“爹爹醒了!”
“阿平早。”萧彧在他肉乎乎的脸蛋上亲了一口。
吉海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来:“陛下,下雪了。”声音有点难掩的激动。
“啊?下雪了?大不大?”萧彧一个激灵坐了起来,他印象中,广东除了最北边的山区,别的地区是从来不下雪的,没想到竟给他碰上了。
“不小,地面上都白了。”吉海也是平生第一次看到雪,觉得特别新鲜神奇。





废太子生存指南 第118节
萧彧赶紧穿上衣服,套上皮袄,再给阿平穿上棉衣,父子俩火速起床出门看雪。打开门,嗬!满眼的白,院子里落了一层薄薄的雪,房顶上的雪更厚一些,全都白了。
阿平兴奋地喊:“哇,好多盐!”
萧彧笑了:“傻孩子,不是盐,是雪。”他难掩兴奋地走到院子里,蹲下去,在地上扫起一团雪,在手心里团了团,他已经不记得有多少年没看到雪了,上辈子的记忆中也没几次下雪的印象。
阿平也好奇地过来:“爹爹,雪是什么样的?”
“你试试就知道了。”萧彧说。
阿平蹲下去抓了一些:“凉的,真好玩!”
这时前院传来嘻嘻哈哈的声响,是家中的少年们在嬉闹,他们也是一群从未见过雪的少年。阿平闻声跑了出去,大家在前边的院子里打雪仗,吵吵嚷嚷,兴奋得不行,小家伙也加入了进去。
裴凛之从外面回来,头上有点湿,还冒着热气,看样子是刚练完功回来,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裴凛之看着萧彧像个孩子一样在雪地里慢慢走,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看得出来,他是很喜欢的,看来叫大家给他留下这么一院雪是对的。
萧彧抬头看着他:“凛之,下雪了!”
裴凛之朝他走过去:“是啊,你喜欢吗?”
萧彧脸上露出纠结的表情:“我是很喜欢,但是下雪就意味着冷,穷人多遭罪啊。”
裴凛之无奈叹息,他忧国忧民的陛下啊,永远都是最先考虑他的子民:“陛下刚想办法给大家解决饿肚子的问题,还没来得及解决穿衣的问题。如果真熬不过去,只能算是天意吧。”
萧彧点点头,有些事情,他的确无能为力,不是他不想帮,而是上天都不给时间:“番禺都下雪了,你觉得北边会如何?那些逐水草而居的胡人还有草给牛马吃吗?”
裴凛之皱眉:“看来北边又要不稳了。这么一来,萧祎要开始应付胡人,无暇顾及我们了。”
“是啊,对我们来说是好消息,但对安国百姓来说,却是灾难。”萧彧叹息道,生产力低下的时候,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太脆弱了。
第129章 筹谋
如萧彧猜想的那样, 此刻一股超级寒流正自北方横扫而下,席卷了整片大陆,连岭南地区都未能躲过。
柔然与东西戎正在遭遇着数十年来难得一见的严重雪灾, 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有些地方的积雪超过一米,牛羊被冻死无数, 还有不少人在这场雪灾中也丧失了生命。
以放牧为主的胡人遭遇了重大的损失,柔然地区最为严重, 牛羊死伤过半,这才刚刚入冬, 尚未可知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天生居无定所的柔然人赶着他们的牲口,带着他们的家人, 开始往更温暖一些的南边迁徙。
他们选择了实力更弱的东戎为目的地, 逼近东戎的时候, 柔然可汗直接派人去跟东戎谈判,要求借城池过冬。自然遭到了义正言辞的拒绝。
柔然人其实跟戎人一样,都是鲜卑的一支, 相较于倾向于汉化的戎人, 柔然则完全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习性,彼此都互相瞧不起, 也打了上百年。
被拒绝的柔然人身后再无退路, 自然要为自己博得一线生机, 柔然可汗亲自率兵攻打东戎城池。
柔然人居无定所, 保留了原始的彪悍血性, 也更为骁勇善战, 东戎人定居已久, 已经失去了一些血性, 在战力上不敌柔然人,很快便丢失了两座城池。
东戎十五岁的小皇帝元崧急忙派使者求和,表示愿意借出这两座城池给柔然人过冬。
柔然人其实战备虚空,身后又拖家带口的,并没打算直捣东戎皇帝老巢,便同意停战,在这两座城池中安顿了下来,还跟东戎“借”了好些粮草。
东戎此刻国力虚空,自前年东戎老皇帝重病卧床起,他的几个儿子就开始争夺太子之位,明争暗斗了两年。
终于熬到皇帝死了,兄弟几个却在彼此算计、攻打的过程中,最有能力的几个竟然都死了,王位便传到了最没有存在感的小皇子元崧手里。
跟几个在马背上与战场上长大的兄弟相比,元崧自幼长在皇宫中,没经历过风雨,迄今都尚未亲政,由他的亲舅慕容敢摄政。
此刻元崧懊恼地说:“舅舅为何不跟柔然人继续打下去,今日一旦借出这两座城池,怕是永远也要不回来了。留着他们在咱们眼皮子底下,等这头野狼恢复元气,随时都可能撕咬我们。”
慕容敢摇头:“柔然人无路可退,他们为了保全族人,会不顾一切跟我们拼命。我们目前实力没有绝对的优势,没必要弄个两败俱伤的局面,留着这头野狼,以后还能牵制西戎。”
元崧沉默:“若开春后他们不离开呢?”
慕容敢说:“他们会离开的,我们这儿的草原不够养活柔然与咱们自己的牛羊,柔然人为何要舍弃他们水草丰茂的大草原?”
但慕容敢猜错了,开春之后,柔然人并没有动身离开的意思。因为他们在去年冬天的雪灾中损失惨重,现在就算冰雪已经融化,有了水草,也养不活所有的族人。
元崧派出使者去催促柔然人离开,却遭到了柔然人的绑架勒索。他们提出条件:要么东戎人永远撤出这两座城池,要么就送他们四十万头牛羊,如果不答应其中一个条件,就杀光城中的东戎人,抢走所有的牛羊。
元崧得知这个结果气得差点要吐血,慕容敢则重新派出使者跟柔然人商谈,表示他们愿意借道,让柔然人南下攻打安国,安国富庶,抢完一票,便能够弥补去年冬天蒙受的损失。
柔然人果然同意了这个提议,并与东戎歃血为盟,东戎为柔然人提供粮草补给,只要能从安国得到足够的财富,便归还东戎的城池。
萧祎本来准备上一年春天出兵广州,未料被头一年秋冬之际一场来势汹汹的天花瘟疫打乱了节奏,军中瘟疫蔓延,有五分之一的将士死于天花。
征兵也不了了之,直到夏天,这场瘟疫才随着温度升高而结束,萧祎赶紧招募水师进行训练,争取在冬季出兵,结果又碰上了极寒天气,江面都能结冰。
他担心北面的胡人会南下攻打他们,便加强了对北线的防御,结果一个冬天过去了,一切都风平浪静。
于是便开始点兵准备攻打广州,打算速战速决,赶在飓风频发的夏季来临之前就结束战争。
未料数万柔然铁骑却轻松撕破了已经松懈下来的北线防御,长驱直入,一路烧杀抢掠,直接杀到了长江边上,隔江与建业城相对。
萧祎吓破了胆,将所有水师陈列江上,与柔然铁骑对峙。
柔然人并不打算渡江,他跟萧祎提出了条件,要求安国每年呈贡白银百万两,绢五十万匹,茶叶二十万斤,方才愿意撤兵。
萧祎每年向东戎西戎呈贡的岁币已经成为了朝廷的沉重负担,如今远在天边的柔然人也要来插一脚,他如何咽得下这口气,便表面上答应与柔然人谈判,暗地里却在调遣兖州与司州的兵前来围剿柔然人。
但柔然人并不好糊弄,谈判拖延时间可以,他们就一边等,一边在安国的地盘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萧祎顶住压力不肯松口,朝中有些大臣却是顶不住了,江对岸还住着他们的族人,所有的根基都在那边呢,他们恳求萧祎赶紧答应柔然人的要求。
萧祎还是不想答应柔然人的要求,最后除了萧祎亲自提拔的官员,朝中其余大臣都联合起来逼迫萧祎答应。
让萧祎死心的还是兖州来的骑兵援军,援兵与柔然人打了一仗,同样是骑兵,兖州的骑兵竟然完全不堪一击,被柔然人砍瓜切菜一般,刚一交锋,就溃不成军,兖州兵只得仓皇逃窜。
萧祎彻底死了心,开始与柔然人谈判,最后谈下来的结果,竟比柔然人之前提出的条件还要苛刻,原因是他不识趣,竟然还派兵前来攻打他们。
萧彧在番禺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完全高兴不起来,萧祎现在遇到的一切,将来就会是他必须要面对的。
北边那几头贪得无厌的豺狼,欲壑是永远也填不满的,他们将南方的汉人政权都当成了肥羊,是头野兽都能来咬上一口。
要对付北边的胡人政权,必须要有强大的骑兵,而岭南并不是培养骑兵的好地方,首先是没有马,其次是没有足够的场地训练骑兵。
萧彧说:“你们说我们攻打萧祎的时候,东戎西戎会不会派兵南下?”
裴凛之沉默着,这是极有可能的,他们可能还没打完萧祎,长江以北的土地就已经被东西戎占据了,毕竟他们垂涎安国已久。
萧繇说:“除非我们提前与东西戎结盟,让他们不要插手我们的战争。”
萧彧看着他苦笑:“等战争结束,我们继续朝东西戎呈贡岁币?得有什么东西牵制东西戎才行。”
裴凛之说:“那就只能找柔然,让柔然人去牵制东西戎。一旦东西戎朝南进攻,柔然便可趁机南下,占领东西戎的地盘。”
闵翀颔首:“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关键是谁去说服柔然呢?”
萧彧说:“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挑起东西戎之间的战争,让他们互相争斗,打起来顾不上我们,我们便可趁此机会一举将萧祎拿下。”
闵翀说:“那我去安排人搜集情报,寻找可趁之机。”
萧彧深深察觉到,没有长城作为屏障,南边的汉人政权想要活得有尊严简直太难了,除非能像唐太宗那样骁勇善战、运筹帷幄,将北面的少数民族政权收拾得服服帖帖。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打出来的基础上的,所有的尊严都是建立在实力之上的。
裴凛之苦笑:“我原本以为今年秋天打通大庾岭关卡,就能直接攻入江州,拿下萧祎指日可待了,结果现在发现还远远不够。消灭掉萧祎只是战争的开始。”
萧彧点头,他深深感觉到无力,他不喜欢战争,有些仗却不得不打,想要活得有尊严,只能凭实力说服对方。他绝对不会向东西戎呈贡岁币,这太伤人尊严,也伤害国格,一个伟大的国家,岂能是摇尾乞怜来的。
宋朝那么富有,经济文化那么繁荣,为何屡屡被后人嘲笑,不就是因为臣服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武力,苟延残喘地活着吗。
本来他打算今年秋天就就开始攻打江州,占据江州与湘州,以此为据点,再与萧祎进行决战。现在看来,计划是不会那么顺利了,因为一旦决战的时候,萧祎绝对会将北边所有的军队都调过江来与他对抗。
那就等于给东西戎完全放开了口子。他也许能胜过萧祎,但拿下的地盘也就是长江以南一带,想要渡江会变得非常困难。他可不想与胡人分江而治,子孙后代绝对要把他骂死的。
所以整件事都还需好好筹划才行。
第130章 炸|药
去年寒潮过后, 萧彧就命人将棉花种子从崖州运到广州和交州,再分发到广州与交州各郡县,然后由地方官府分发到百姓手中, 并且告知棉花的种植办法。
棉花种子发放的时机刚刚好,岭南百姓经历过去年的寒潮,不少体弱的老人与孩子都没扛过去。
此时听说这棉花可以取暖, 能够做被子和棉袄,还能跟麻丝一样织成布, 种植的积极性别提多高了。
1...6869707172...1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