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肥妈向善
林昊同学等人来他们宿舍串门的。见状,林昊的脸冷冷的,对魏尚泉示意:挂了吧。和这种妈宝男扯什么扯。
“算了。”潘世华的语气温润如玉,让他们别急躁。再怎么说一个组的得留点面子。这人没干什么坏事儿。有事儿也是他妈搞出来的不是他。
魏尚泉侧着脑袋夹住手机,再听听情报。
“我妈不知道她妈妈的事。你们真觉得我不该说吗?我是不是该提醒我妈关心她的朋友。”自己母亲和亚希妈妈关系很好的,戴南辉道。
妈宝男的妈真能装,不怕有一天东窗事发被反噬吗?一众同学心思。
“你们信不信,绝对会再出事。”林昊竖起指头打赌。
魏同学和潘同学交互眼神,想起今天一帮同学讨论的结果,心头一阵紧缩:但愿患者不是他们所想的最坏的那个可能性。
为此戴南辉再主动提起这个事是可以理解的。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2603】见多识广
“这样看来,她这个颈椎病是不严重,和她自诉的症状不太相符。”崔绍峰的指头点兵点将似的放在复印的病历纸上,逐字研究当初患者就医时门诊医生写的东西说。
谭克林再拿起那张mr片仔细看看。虽然他不是骨科的,但是到了他这个学术大佬级别,一般片子是能看的。
在两大佬的仔细研判下,发现谢同学他们的说法是顾着人家的面子说了。实际上,这片子和报告与患者所诉症状对不上号的。
首先要知道,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颈椎的退行性变化,退行性变化固然包含很多但最普遍常见的是骨刺。年纪到了中年的男女发生颈椎骨刺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比例,骨刺即是骨质增生。颈椎病真正有症状发生不是说因为骨刺,要等到颈椎椎间盘出现病理性改变、颈椎管内径变窄、里头行走的血管神经被压迫等这样的条件下,才会发生症状。
你拍了片子出来,最终看到是骨质增生,韧带变厚,但是椎间盘属大致正常,椎管内径改变微小,血管神经暂无见受累倾向,理应难以形成典型显著的临床症状。
嗯,谭克林和崔绍峰的表情缄默了。
刘笠的心头蹦蹦跳。
这回她没觉得非产科的大佬表哥及崔领导不适合发表意见了。
在前面一段发人深省的教育后,她知道自己是被患者口口声声的医生朋友带歪思路了。
大佬之所以被称为大佬,除了专科厉害以外有个优秀的通病:经常进行学术交流与其他专科大佬有沟通,信息面广,听的临床案例多多多,见多识广。对非自己专科范围的病种,大佬的涉猎广能提高警惕性。
这是为什么年轻医生在临床上遇到疑难杂症时怀疑不到其它病上,临床大佬来查房时能很快判定是其它科的专科病叫去做其它专科检查。
当然,临床大佬不是万事通,只能说比菜鸟厉害一些。同时大佬们经常不是意见一致。好比患者的医生朋友大佬,意见跟他们是完全相左的。
大佬们为什么意见不同,可能与大佬们各自的临床思路不同相关。
可能亚希妈妈的医生朋友认为患者个人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怀孕以来各方面指标维持的不错,意外机率很低。若要出问题,应该早出问题了而不是到现在。这是一个医生朋友对患者熟悉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推断。
相比下,现场医生们和亚希妈妈不熟悉,做诊断只能基于临床数据。
在临床实际案例中,医生朋友对的有,现场医生对的也有。最终谁对谁错是事实说了算。
如崔领导说的,医生是在用自己的技术争夺对病人病情的主导权。你不争,你病人减少是一回事。另一方面有可能你对但是没争取导致这病人死了。绝大部分医生仁心,不会说你不来我这里看病你死了是你活该。相反,后者的结果让医生痛心的,不信看全世界的新闻全是这样写医生心态的,新闻没夸张。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2604】敲重点
刘笠脑子冷静之后想到这些,心头慌慌,后悔。比起挨批,作为产科医生她更怕病人有大问题她没看出来。产科的性质是一尸两命。
虚汗直流了,她拿纸巾再擦擦额头。
服务员端菜上桌。几个医生没吃饭的心思,埋头研究病人的病历。
“这位骨科的门诊医生不能说是毫无察觉,给她加开心电图检查。”崔绍峰翻到下一页检查报告书说道。
颈椎病不明显,再查下患者是不是冠心病。患者五十几岁,这个年纪若有冠心病在临床上为常见。冠心病的不典型症状里头有可能放射到上肢疼痛。
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没见明显异常。接下来,患者家里有其它事情发生,女儿生病了。生病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工作忙家事忙,会提高对身体的小毛病的忍受度。加上初步检查医生说没事,患者之后到北都三就医没提颈椎病。刘笠和之前的妇产科医生对此全然不知。
患者来做试管婴儿,各种检查再来一遍。心电图再做,没问题,心脏彩超也没见问题。
有一点需要医生留意。
“她以前血压已经偏高。”崔绍峰再敲敲重点。
五十岁出头,家里为高资产,营养过剩,血脂偏高血压偏高太“正常”。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有的。在妇产科就医的时候,患者努力吃降脂药和调血压。把血压给稳定下来后可以做试管婴儿。怀孕后,各种药能停就停,包括降压药。直到近期,血压再不行往上飙了,再给开上降压药。
反复推敲患者的病历,能确定检查结果和病人某些临床症状是不相符的,解释不了根由。下一步肯定进一步针对性开检查单。
谭克林看到表妹要给患者开的检查,再批了:“你再给她开心脏彩超心电图做什么?你再给查她查血脂有什么用?”
这些检查查过几遍了,患者肯定不愿意再做反反复复做过的检查。
再说查血脂,血脂高是各种病的病理基础,降血脂是很多病的一种合并治疗手段,是从病因病理上去试图减缓病情进一步发展。它起效慢,对于急重症的救急作用微小。这患者向来血脂偏高,你再查结果也查不多的。你若怕患者得的是危急重症,你开这个查血脂干嘛?
“这——”刘笠眉头纠结着,一个年轻医生想要打开思路不容易。
有什么检查是心电图和心脏彩超都有可能查不出来漏诊掉的?
“她是孕妇,没到很紧要的关头上开不了ct的。她肯定也不肯做ct。”刘笠说。
孕妇是做ct?想也知道,尤其是腰腹部ct,压根儿不能做的。
“你给她开ct做什么?”
心电图心脏彩超查不出来,只能再做个ct扫描了。这应该是刘笠的临床思维了,这个机器不行,换种机器再试试。
得了,这个表妹,脑袋在技术上真是一团糊涂的。估计除了妇产科知识以外,其它科知识全丢了。
谭克林就此瞟了眼老同学:你知道吗?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2605】前沿信息
同是北都人,谭克林没在北都三呆过。崔绍峰耸耸眉:北都三偏科厉害你不是不知道。
北都三妇产科一枝独秀,整家医院几乎以妇产科为中心,其它科技术除脊柱外科不大行的。新来的妇产科医生如刘笠,在医院内部规培时干脆没去其它科室学习,去了也学不到啥东西不如早点在妇产科规培了干活。
对于其它专科知识,刘笠只能是靠实习期的积累。实习生实习期能学到的太有限了,基本是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跟规培的独立性没法比。
医学课本是厚到没法形容的,知识点可以叫做海量。更可怕的是,这里很多疾病的知识点是相近的。对医学生和年轻医生来说,如果没有在临床经历过根本想不起来或是想成其它疾病了。
经验对一个医生的重要性在这里体现了。
回头再说这个产科的特点,产科的特点是病人年轻。所谓的高龄产妇,三十岁以上。三十岁患者在其它科室只能叫做年轻,老年患者要到六十岁去呢。
很多年纪比较大的病,如亚希妈妈怀疑的动脉粥样硬化,这对年轻产妇来说是超级少见的。冠心病?孕妇心梗,可能有些,同属罕见病例。
刘笠真的很努力在怀疑罕见病了。
这里再要说到医生临床经验积累的问题。医生临床经验积累靠遇到病例。病例经验不是说遇到病例是积累了,要靠诊断的。否则遇到的病人你不知道是什么病,如何能说是积累了诊断经验。
因此,有些病的积累是和医学技术发展有特别大的关系。在以前,一些疾病由于技术不行主要是医疗检查仪器不行,导致捡查不出来,变相说成没有。等到一段时间这种病病例数显著增加。是由于这个病突然在国内流行起来了吗?不一定。大有可能是医学技术手段具备了可以发现大量这种病人原来早潜伏在病人群体中。
像这种事情,属于医学圈的前沿情报。刘笠这种年轻医生要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是慢的。只有大佬有信息渠道优势。
谭克林想起了之前自己学生受伤时他出差去参加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和认识的其他大佬交流,说到了近来国内发现的某种病越来越多了。
你要知道这些大佬在交流这些事情的时候是私人交流。医学是谨慎的,能公布出来的信息是需要多方核实后才能广而告之的。
这同样是为什么刘笠和普通人获知消息慢的原因。
医学信息差,不止存在医学圈内外,更存在于大佬与非大佬之间。
谭克林这样一想,他表妹想不出来能理解。
不正常的是——他徒弟。
谭克林:==
作为重生人谢婉莹是有这个优势。好比最开始时遇到曹师兄,她能往主动脉瘤去怀疑,是由于她来自未来,知道这种病人越来越多被临床发现,不可小窥。
现在她判断亚希妈妈的颈椎病症状有可能来自主动脉疾病一样如此。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2606】疑点在这
主动脉疾病常见的可以是刚说的主动脉瘤。和心梗一样,主动脉瘤有些病人症状不典型,奇奇怪怪的。包括下巴疼都可以是主动脉瘤。“颈椎病”可以是心梗,可以是脑动脉瘤,颈椎动脉瘤当然也可以是主动脉瘤了。因为这些病影响到的区域,从解剖学上讲,跟颈椎病所涉及的神经血管范围是可以部分重叠的。
什么是主动脉瘤?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动脉管。在这条血管上的“瘤体”是主动脉瘤了。这里的瘤体二字加上引号,说明这个瘤体与我们经常所说的肿瘤有区别。它是血管病理性扩张形成的膨大,气球状,好像瘤体,不算长肿瘤,但是这样的瘤我们还称之为真性主动脉瘤。假性主动脉瘤是真性主动脉瘤破了以后血流出到血管外形成的瘤栓。
说到主动脉瘤,要再说到临床上另一个容易与之混淆的疾病叫做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区别在哪里。这要说到主动脉的壁分三个层,内膜中膜外膜。主动脉瘤破裂是三层膜一块破。主动脉夹层是内膜破外膜暂不破。内膜破后血流到中膜从上到下撕裂主动脉。形象点说是,撕开橡胶管的内外皮在中间注水。
这两个病的病因一样可以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两个病致命的时候都是急性破裂大出血。
如何怀疑到亚希妈妈的主动脉疾病,而不是亚希妈妈医生朋友所说的这点血压波动无大碍。这要说到患者近期血压忽高忽低的“奇怪症状”了。
“她量血压的时候是护士测的对不对?没有固定一侧肢体测量血压对不对?”
北都三的产检门诊谢婉莹去过的。产检医生是不可能亲自给患者量血压的,因为就诊患者太多了。量血压这种过于简单的医学检查护士代劳。医生没叮嘱过必须测哪边血压,患者随便伸出一只手给护士测。测血压这事在北都三一般是实习护士的练习项目,更没有这种固定测量一侧肢体血压的意识在。
亚希妈妈血压突然迸高,开降压药,吃完后,降下来,降多少?降了五六十?
开药的刘笠心头发虚,她这个年轻医生给孕妇开降压药哪敢开大量,猛降的?莫怪她越想越不对劲。她只是没想到有可能是患者两侧肢体血压量出来不一样的缘故。
年轻医生年轻护士全是吃一堑长一智的。有经验的医务人员觉得血压不对的时候,是要把两侧肢体血压全部重新测一遍的。为什么这次医务人员之所以警惕性低,是由于亚希妈妈的血压没爆表。临床上可怕的高血压以前说过,蹦到一百多两百,低的时候可以到六七十的。亚希妈妈没有,高的时候不到两百,低的时候一百一二十不算啥。
刘笠另一方面觉得亚希妈妈不对劲的地方在于,亚希妈妈说手脚近来比较容易发凉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胎儿大了觉得腰越来越不舒服。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2607】狂炸
只是,她没其它科临床经验想不到是什么病因。
“这种两侧血压相差太多是什么病?”刘笠问。她知道正常人的话,一般是右边上肢血压比左边上肢血压高一二十。有先天左右手血压差距大的,极少见,有的话应该在以前检查早发现。
“我们几个人下午讨论过这个病例。大家的想法是这样的,要么是我们多虑了,最好是多虑了。可能问题不大。如果问题最坏的话,我个人猜测是这样的,她以前是有这个主动脉瘤了,只是瘤体小,症状不显著,夹杂在她的颈椎病症状中了。从骨科医生给病人加开心电图,可以得知病人以前有点儿胸背痛的,否则不再做检查了。主动脉瘤没破到外层,近期演变为主动脉夹层,所以引发出来的症状让刘笠老师你十分担心。”谢婉莹一口气把话说完。
有这个糟糕的讨论结果,肯定是需要尽快联系刘笠老师的。刚好要和谭老师见面,顺便问下谭老师的意见。没想刘笠老师来吃饭,谭老师主动说起。
现在她边说边看谭老师的表情。其实他们同学的讨论结果是写在病历复印纸后面的,谭老师和崔老师都是看见的。两位老师看来是赞成她的意见,让她说了。
刘笠的脑袋是被狂炸了:什么?!
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要大出血?急性病死率多少?二三十以上?
“这,她心电图心脏彩超没有异常反映。”刘笠问,她怎么记得这两个病是可以用上述手段查出来的。
“心电图对这两个病的检出率太低了。以前的心脏彩超没法检查出来,说明这个主动脉瘤和夹层应该是发生在降主动脉到腹主动脉这段。当时若非要做彩超,需要做的是经食道的超声心动图而不是普通的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这个病金标准是cta,她怀孕做不了ct造影,只能是做mr。”谢婉莹说,“好在刘老师你给她首先降压控制破裂也是对的。”
没觉得自己该被夸,刘笠的脑袋一片空白,说明她对这两个病压根不熟悉,专科知识几乎为零。
不怪她,在北都三要遇到这样一个罕见的产妇病例不知道一年有没有一个。这类病人若是在国协国陟遇到差不多。
望着表妹这个模样,谭克林眉头严峻。
崔绍峰站起身,给产科梁主任打电话了。这种棘手病例需要领导来压场子,让刘笠这样一个年轻医生来处理是不行的。
电话打过去一说,梁主任在对面肯定被吓到了,让年轻医生赶紧通知病人和家属到医院来。
刘笠没吃饭,一路匆匆跑出饭馆打车回医院,边打电话先通知病人家属。
“吃饭。”谭克林拿起筷子,指示徒弟。
目光追着刘老师身影的谢婉莹,被谭老师的眼神盯一下,回头来吃饭。
临床讲诊疗秩序,不是说遇到病人一窝蜂全涌上去救,会乱的,乱会出错。主治医生会先进行处理,处理不了再叫其他人来帮忙,无需担心过头。
------题外话------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2608】是这样的大佬
一边吃饭,一边和谭老师聊了聊科研。
谭老师是腹腔镜专家,同时是普外科专家,消化道胃肠外科肿瘤专家。谭老师的外科传统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一样是一流的,他对肿瘤病人术外的治疗方案也是一级棒的。
如果将谭老师能做的学术研究范围想象成局限在腹腔镜是很可笑的。好比神仙哥哥很少做心脏移植手术,但是会研究终末期心脏治疗的辅助装置。
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搞科研,手术是优势,表现在可以对各种手术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在基础学科领域,外科医生有占便宜的地方,这里主要指的是外科医生取得的病理标本优势。
外科医生想在手术中捕获各种患者肿瘤的手术病理标本实在太容易。不像其它科要拿到个自己随心所欲的病理标本艰难重重。内科腔镜检查取得的标本是有范围限度的,远不如外科。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外科医生搞基础研究的大佬,居然可以比肩内科医生病理科医生甚至更优秀些。
谭老师刚好是这样的大佬。
具体说到谭老师研究的课题,可以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赫赫有名的一大类明星抗肿瘤药物了:靶向药。
靶向药好比支箭对准肿瘤“突突”,比起化疗药向肿瘤发起进攻时如同洒杀虫剂,精准度高,避免伤及人体健康组织,受到医生和患者的热烈欢迎。靶向药的优势在精确度,靶向药的精准度基础在靶点,找准靶向药的靶点自然而然变成科研人员的重中之重。
对靶点的研究本质上离不开对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
肿瘤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参与肿瘤发病的环节和物质多多,样样在理论上可以成为靶点。比如最常见的物质受体、转运体、酶、离子通道、基因等等,其中许多是一直在研究的基础课题了。这里有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是近年来才发现和提出来的,叫做微小a。
微小ran,简单点的理解,可以说成好比肠道菌群的物质。好的微小a,人类吸收后可以抑制肿瘤组织。坏的微小a,会促进肿瘤组织的生长。根据这个原理,医学肿瘤学研究前者的话,可以做成肿瘤抑制剂。若要对付后面的坏东西,做成“突突”打击的靶向药最合适不过了。
医学发现对肿瘤只是抑制不如大开杀戒。对微小a的靶向药有多前沿,根据谢婉莹从未来回来的人所知道的信息,是属于未来靶向药的新风潮。
不管怎样,前面说了,做靶向药要先找准靶点,做a靶向药要把微小a找出来。谭老师做的重点课题是研究结肠癌微小a,并且在广泛的结肠癌标本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微小a,理论上能可以成为结肠癌新靶向药的靶点,是处于全世界肿瘤学科科研前列的重点领域了。
谭老师的研究项目如此前沿,谢婉莹肯定说自己没法对老师的研究指手画脚的。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2609】遭遇
非要说的话,谢婉莹只能给谭老师提供点未来信息。比如说,谭老师这个靶点在结肠癌研究有所突破了。接下来是不是应用到胃癌等等方面去。谢婉莹根据自己知道的,给老师说:“直肠癌可以试一试,我觉得胃癌比较难出相似的结果。”
谭克林把学生的宝贵意见听进耳朵里。
崔绍峰在旁跟着偷听下,知道老同学在做什么研究,想不到的是老同学徒弟一样懂科研:优秀。
吃完饭,要走的时候,崔绍峰问:“你是需要回医院开会?”
“是。”谭克林点头。
吴院长在外面有事回来晚了,会议推迟到晚上八点半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新外科楼的建设。医院里的外科骨干均被要求来参加会议。说明国协的新外科楼建的很快。
如此说法,曹师兄、陶师兄、高师兄、傅老师他们今晚全在国协了?谢婉莹想。
“你搭我的车。”谭克林对学生说。
谢婉莹就此再蹭了趟谭老师的顺风车回学校去。崔老师半路和他们拜拜了。
奥迪开回到医院,没到八点钟。谢婉莹帮谭老师把东西拎到普外科,先在住院部楼下下车。一转身,见到前面两个人在望着她,惊到她差点儿两手没能抱住谭老师的公文包。
段三宝的圆圆眼大大睁着,边看她边回忆她是在哪辆车下的车。
离开同学们时,她并未向段同学报告过自己是和谭老师吃饭。
和表弟一块来的曹昭,墨眼儿里头转转,是在努力冷静思考面前的现象了:这谢同学好像上哪儿都能被人拐?
可以猜到神仙哥哥和段同学是来找曹师兄的。
尴尬的时候,谢婉莹找了找话说:“曹师兄应该在楼上。”
“你知道他在楼上,你要去找他吗?”曹昭抓住她这话笑眯眯地问。
这——谢婉莹道:“曹师兄要开会。”要找也得等曹师兄工作忙完。
好吧,这一根筋的回答太老实了。
段三宝耐不住好奇,问她下车的那辆奥迪:“你坐谁的车了?”
“谭老师。”
哪位谭老师?他们未曾听过?
再了解下,是她的第一位临床带教。为什么这个谭老师今晚找她?而且是请她吃饭?
谢婉莹脑子里再次猛然记起姜师姐说的话,不能对老师三心二意,只能是支支吾吾起来:“是,是很久没见面——”
1...387388389390391...5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