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快穿之不服来战呀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轩辕钢铁
另一个小子老二,竟然成了大晋炙手可热的大文豪。虽然不会写俩大字儿,可没关系,人雇了仨老先生,他就负责说,仨老先生给他记载下来,再文学化的描述一下,说的都是当年那一役虐夷人的事儿,在大晋朝这边,出一本,卖断货一本,慢慢的也就流传到夷人那边去了,但没多久就成了那边的禁书……孩子晚上敢哭,拿出书,抽一下桌子,半个村都安安静静的。
唯一不容易的就数夷人了。
那一仗不只是大伤元气,而是直接被打回原形。
还好往北那片广漠的草原给了他们缓冲空间,本就是逐水草而居,也就没什么需要驻扎守护的城镇可言。
夷人们再不像之前那么喜欢硬碰硬了,他们现在的宗旨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走到哪看水草肥美了,马上将铺盖卷拿起来一搭,那小帐篷看着不起眼,成千上万座搭起来,还是很像个城市的。
养了小十年,夷人才终于缓过劲来了,但从那以后的夷人统治者,都秉承着一条祖训,永不南下。
可草原再大,也满足不了一族人的追逐梦想和自由的心。
他们的长生天曾教导他们,世间万物皆可取,可后来他们发现,经事实证明,长生天可能不适应南边的气候……
于是夷人们继续往西往北发展,在草原的尽头他们发现了连绵不断,一望无际的高山。
跨越了这无数的高山,翻越了无数的大河,他们来到了一片平坦的大陆。
这片大陆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就是当地人长的有点奇怪,眼睛很大,有蓝色的,有绿色的,有灰色的,头发也不是黑色,有黄色,有棕色。
可夷人们没停下脚步,用了小二十年时间,几乎征服了这整片大陆,对他们而言,只要不叫大晋的国家,都好对付,嗯,起码不养妖怪。
当然,这是后话。
丁毅也老了,可老腊肉这句话绝对不能用来形容他。因为那盛世美颜一旦配上了唏嘘的胡渣,那种成熟的魅力,单看一眼便销魂蚀骨,可以让世界上任何一个女人毫无抵抗力的拜倒在他的朝服之下。
这一天丁毅坐在殿上,协助君王上朝。
皇上坐在自己的龙椅上,而摄政王的座位就在龙椅的边上,没有龙椅那么大,也没有那么华丽。
可那就只是一把椅子。
丁毅想着,站起身来,皇上赶紧毕恭毕敬的跟着他从王座上站起来,竟是要过来搀扶他。
丁毅轻轻甩开皇帝,当众打了个哈欠,真不是他不克制,而是这朝堂真的无聊。
已经四、五年了,每次上朝的前半个时辰都是些歌功颂德的没用屁话,不让说,底下的官儿就集体上书抗议,说自己不关心地方上的民生。
说完屁话问正经事的时候就没人吭声了,倒也不是这满朝的文武不勤政,而是国家真的没什么事好处理的。
现今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老天又争气,没有出现什么旱涝灾害,现今的存粮即使欠收三年都够吃的。
唯一起过幺蛾子的,是一条穿境而过的大河,曾经闹了几年水灾,丁毅一时无聊,直接将河边全体百姓后迁百里,连着筑了八道大堤,你闹你的河灾,我们过我们的日子。
那管治安的光禄勋每次都会统计年度犯罪记录,貌似现在顶天个大事儿也就是张三李四家闹小三。
至于杀人抢劫这些事儿,新上来的年轻官员很久都没听说过了。
吃得饱,穿的暖,生孩子还有奖,大家都挺忙,谁有功夫去打家劫舍?
夷人也是不争气,几十年不曾出现,丁毅其实有时候挺想他们的。
记得当年自己和父王两人,同他们周旋了一辈子,现在父王已经走了好多年,能看见个夷人,也能勾起点自己对父王的回忆。
可前前后后派了不下十支斥候队伍,都快把草原找遍了,商队倒是不少,可连个夷人的毛都没看见。
终于活动够了的丁毅看着下边的一群官员:“没事儿就散了吧!”
众人弯腰告退。
之后丁毅转头看向皇帝:“皇帝,太子是不是已经到了弱冠之年了?”
皇上一听,赶忙回答道:“回摄政王叔,这再有一个月就该弱冠了。”
皇帝虽然弓着个腰,毕恭毕敬的回复着丁毅,可他心里没有丝毫的不痛快。
皇帝知道这么大的大晋国放在他手里,治理不出这个水平。
而且丁毅若是想要篡位,他早就可以取而代之,但这几十年过去了,自己的皇叔从无僭越之心,皇帝也是试探了多次,暗示明示想将皇位禅让给丁毅,丁毅总是摆摆手,干到他这程度,那顶皇冠已经没意义了。





快穿之不服来战呀 第331章 丁二番外2-侄孙
丁毅虽然掌管国家权力,但是待他皇帝,尤其待太子,都是好极了。所以皇帝也就按捺住自己偶尔躁动的心,让自己做到每天上朝微笑,下朝玩鸟。
熙熙攘攘的,这早朝就散了,所有人都走出了大殿,丁毅回过头来,看了一眼那高高在上的王座,又看了一眼旁边自己的摄政王座,抿嘴轻叹一口气。
丁毅的举动惹得旁边一群路过的小宫女一阵低呼,心里噗通噗通的乱跳,他们的摄政王居然还是这么美。
丁毅一回摄政王府,顿时有点懵逼。
足足三个朝廷一品诰命夫人,坐在他的大厅,嘻嘻哈哈的喝着茶,拉着家常。
一见丁毅进来,三个人赶快收敛表情行礼。
“见过摄政王。”
丁毅见之皱眉:“免礼吧,我知道你们来做什么,若是要喝茶我不介意,可要是又为给我说亲的话,就早点回家。”这也到了下朝时间,赶快回家陪你们的大人去,少在我这找麻烦。
丁毅真不知道这些老娘们心里都在想什么,难道在她们心里除了生孩子就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了么!
见到丁毅的一脸不耐烦,三位夫人都面露尴尬。
其中一个颤颤巍巍大概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见到丁毅下逐客令后竟然自己坐下了,朝着地使劲砸了一下拐杖:“摄政王大人,当年老王妃仙去时,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您的婚事,为这事儿她特意嘱咐老身,无论何时,一定要给您谈一门像样的亲事。
早些年您总说边境不平,国库不丰,民生不足,用这些大事来敷衍我们这些个妇道人家,我们说不过您,可现在老身我都有十年没有见过乞丐了,咱还不谈谈儿女情长吗?”说话间竟是将老王妃摆了出来。
丁毅闻言微微一笑,想起了自己的三十岁那会儿。
当年夷人败走,国家正在休养生息,那个疯婆子天天马不停蹄的四处征战。
可朝中不知道谁起的头,越传越疯,说摄政王和大将军互相倾慕已久,还有人公然上书给二人请婚的。
正巧当时那人忽然起早了一回,想要上朝看看热闹,听见这个奏请后她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那上书的老大臣硬生生塞在鼓里,顺着宫门滚出去老远,还大喊谁敢救他出来就拆了谁家房子。
后来那老大臣因腰肌劳损一直报工伤,弄的丁毅没办法给只能将他的儿子提拔上来这事才算平息。
而那事儿也给当时幼小的皇帝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从那以后大晋数百年辉煌王朝,宫禁重地内再无一口鼓。
这事闹完了,丁毅其实曾经偷偷的去过一次大将军府,打算和她好好谈谈。
谁知道,刚走到门口便被耆老几个眼神给闪回来了:是啊,心里头没有就完了,还谈什么,找打不成。
思绪回到眼前,看那颤巍巍的老太太一边说一边往地上一下一下的撞自己的拐杖,丁毅着实有些心疼,这可是上好的大理石,用了好多年,存货本就不多,万一怼碎了,回头都不好配色。
不过都把老摄政王妃搬出来了,丁毅也不好拒绝,只得应承下个月去相亲。
可此时,丁毅也是五十开外的人了,真没这方面的心思了。
送走这三个,丁毅即刻唤人,“去,把太子叫来。”
丁毅虽然对皇帝没那么上心,但对太子却严厉无比。
所有人都知道,这皇帝要是晚起个一时半刻,哪怕误一会儿早朝,摄政王都最多私下说两句。
可太子打五岁起,就没睡过囫囵觉,天一亮必然得喊起来晨课,要是哪个看管的内官叫人叫晚了,就是一顿板子。
后来太子终于将四书五经二十四史都滚瓜烂熟了,丁毅又逼着那十岁不到的孩子去讲里边的意义,说的不好,还亲自打手心。
再后来太子十岁加上了习武的课程,摄政王更是费心劳力,请了国内最好的武教头,每日入宫教习,那武教官一天走马灯似得换,貌似没一个摄政王能入了眼的。
所有人都知道,请谁也不比上请来大晋武力值最高那个人,可人家只要不打仗就成天窝在将军府里逗那个白眼狼..
除了耆老以外,任何人到这大将军府前都是两股战战,唯恐那狼野性大发,单是和那狼四目相对,都能把他们吓的回去做恶梦。
将军府的那个主儿,虽然比谁都有钱,可却是小气的很,明明都坐上16匹马的车架了,但无论到哪都从不带护卫,随行的永远就是一个车夫,一头熊崽大小的狼。
据说将军府年年都在扩建,最后愣是比摄政王府都大。
后来全国的日子越过越好,在皇帝亲自带头搞勤俭节约,缩减开支,忆苦思甜的时候,也没人敢参那歌舞升平的将军府一本,毕竟谁不惜命呢。
大晋的当朝太子年纪不大,但是特别得人心,和他接触过的,都夸他聪慧过人,虽然武功方面资质平平,但读书文章,却十分了得,尤其对一些事务的处理,有着超脱年龄的成熟。
每当有人说摄政王对太子太严厉时,太子都会当面斥责,并声明摄政王爷爷这是为他好,也是为大晋好,因为他知道摄政王爷爷对自己抱有怎样的厚望。
这会儿,太子正稳稳当当的候在摄政王府喝茶,等人通传。
这时门内走出一个看起来长太子几岁的青年,虽玉树临风,但走起路来却是虎虎生风,几步来到身前,扶起太子的手:“太子殿下,您怎么还在门口等啊,摄政王不早都说过,您来了不用通传直接进去就行了吗?这按道理应该摄政王去找您议事的啊...”
太子对着来人微微一笑:“小耆叔叔,这几年你可长高不少啊。哪有让摄政王爷爷去找我的道理,我该过来听他教诲才是啊。这跟朝堂上那些礼节不同,这可是咱们丁家自己的事儿啊。”
扶太子之人,正是当年耆老毅然决然辞官时,被丁毅留下的小儿子,耆无病。
从耆无病刚入府起,丁毅便亲自调教,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他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大晋的新主和江山尽一份力。




快穿之不服来战呀 第332章 丁二番外3-久别的边急
后来丁毅开始专心教导太子,便也让这耆无病跟着一同学习,两人虽然辈分上差着一辈儿,但是年岁上却差的并不是特别大,久而久之,倒也渐渐有了同窗之谊。
来到摄政王书房门口,耆无病轻声敲了敲门,向着太子行李告别,转身便消失在走廊拐角,今天这课可不是自己能听的。
听到里边一声进来,太子推门而进,向着丁毅躬身行礼:“摄政王爷爷,侄孙拜见。”
丁毅向着太子点点头:“前日给你那本《商君书》,看到哪了,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太子恭恭敬敬的答到:“回摄政王爷爷,我昨天就看完了,感触良多,尤其对于边境治理这一块。
现在满朝歌舞升平,是好事,但是也有坏处,一来,长久和平,边境部队容易懈怠,也会滋生许多酗酒闹事的是非;
二来现在大将军坐镇朝中,不仅仅对大晋内部的反对势力是一种毁灭性的压制,对周围各国也是一种巨大的武力威慑,但大将军毕竟年事已高,将来一旦...我大晋的军备决不可有一日懈怠,尤其是戍卫京畿的羽林军,除日常操练外,一定要组织有定向性的军事演习,给那些各地诸侯藩镇,给周围的邻国看看,大晋不仅有天下无双的大将军,更有能和这种传世良将相匹配的军备力量...”
况且,这大将军还一天到晚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万一被敌国策反了怎么办,这句话太子压在心底没有说出来。
丁毅默默的看着太子眉飞色舞的说着,心想着,皇帝只知道有他丁毅,有那大将军,能让皇室和睦、藩镇消停,能让夷人远走、四邻朝拜,却完全不去想今后如何,还好他还有一个聪明的太子。
“那军备日常巨大的开支呢,会不会给国库造成负担啊。”丁毅反问道。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是必要支出,何况,除日常操练外,军队可以协助恳边开荒,可以治理河道水患,我们可以在民生方面尽量发挥部队的作用,来反补开支。”太子信口便答。
丁毅沉默了一会,说了声好。
当日稍晚,太子离了丁毅书房,他感觉今天摄政王爷爷好像比以前温柔了许多。
太子走出房门那一刻,丁毅轻轻说了一句,“大晋的未来,不会再有内患,我死之前会帮你做好一切。”
第二天,丁毅依旧去上朝,歌功颂德那一个小时的事儿还没说完,突然冲进来一个令兵,大晋传统,凡军情,不得他人转报,必须令兵直达天听。
这令兵穿过满朝文武,直奔王座,皇帝成人之后从未见过令兵,不由吓得浑身颤抖,还以为是刺客,大喊护驾。
丁毅快速起身,一摆手,屏退了要冲上来的羽林军,接过令兵手中的信件,这信封的诡异,不是漆封蜡封,而是黑黄的泥土做的封印,上边加盖着的,竟然是他摄政王镇边部队的军章。
丁毅一把撕开,读了一遍,心里突然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担忧夹杂着竟然还有一丝的小喜悦……
他们回来了。
丁毅一屁股坐在摄政王坐上,手揉着额头,表情严峻其实并不是因为边急,而是在思考着对策。
可是愁眉紧锁,却吓坏了皇帝和满朝文武,一时间偌大的朝堂,落针可闻。
半晌,丁毅拿开了手,“都说说吧,有什么想法。”
底下仍是一片安静。
丁毅冷笑一声“对了,你们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给你们简单说说吧。
夷人回来了,再犯我边境,由二王子的儿子格格日乐带领。据说夷人一路往西占了一片大陆,这些年休养生息,实力大增,可他们的大汗去年死了,临死也没指定清楚接班人,于是夷人便在那边内乱了起来,分成了两派。
这些小辈不知道咱们大晋朝和他们的渊源,被别人挤兑着没地儿去,竟然又打了回来。哦,对了,和他们上次上边有点区别,到底看出那边大陆水草肥美了,这次他们回来了五十万人。”
丁毅轻描淡写的说完五十万这个数字,朝堂立即炸了锅,要知道整个大晋因为连年的和平繁荣,再加上那个养狼的大将军震慑四方,部队数量一再缩减。
现在全国算起来也不过有二三十万军队,而且大多镇守边境,几乎调配不动,大内也仅仅有3万多的羽林军,作为皇帝的直属卫队可以调派。
朝堂底下乱了没一会儿所有的人都跪下向着丁毅说,还劳摄政王请大将军出山。
丁毅心里只苦笑,那老太太现在都多大岁数了,当年给自己挡了一刀,浑身都是余毒,牙掉没掉光都两说,你们想让她上战场,真的如太子所言,这几十年的好日子让全国人都懒了下来,忘忧患之心。
而这时耆无病却从朝臣的队列中站出,“小臣不才,愿引羽林军抗敌护边。”
当年在鼓里面逍遥过的那个老臣,这时突然站了出来,大喊道,“你个乱臣贼子,你可知道我大晋建国以来,羽林军直属皇帝,其余人不可统帅。”
说完丁毅咳嗽了一声,老头斜眼瞅了丁毅一眼,悻悻的退回了队中。
耆无病说,“回皇上摄政王,目前大晋兵士多卫戍边境,难以调动,唯有京城羽林军可驰援北境,以抗外患。为保京城太平,小臣愿领2万羽林北上抗击,如若不胜,甘受军法。”
丁毅看了看皇帝,这皇上的双腿竟然都开始嘚嘚了,真不如他老子,我那堂哥,可是什么阴招都有。
丁毅咳嗽了一声,整个熙熙攘攘的朝堂立时安静了下来。
“大将军确实上了年岁,身上旧伤又多,这冰天雪地的,让她北上征战确实有点不合适。我看,让耆无病去试试吧,你说呢皇帝?”
其实丁毅心里琢磨的两点,一是练练兵,看这耆无病碗里到底有多少水,二来嘛,就是打不过,也没啥,两万人打五十万人,又不是超人,再说了人家也不是什么弱国,那可是曾经大晋的噩梦,兵强马壮的铁骑夷人啊。
打不过大不了再去找她就是了,可丁毅明白,找她得让敲不少银子去啊...




快穿之不服来战呀 第333章 丁二番外4-匹夫无罪
丁毅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腰带上的那颗夜明珠,那疯娘们可是开口要了几次了...无病,你可得争气啊。想着想着丁毅竟然自顾自的笑了起来。
这一笑,吓坏了皇帝,也吓坏了满朝文武,下边瞬间跪了一地,称摄政王英明,敢大胆启用新将。
可底下赞颂声一片的时候,太子站了出来径直跪下。
太子这一跪,丁毅心叫不好,只听太子说道:“父皇,摄政王,儿臣愿一并前往,仅做督军,积累些战场经验。”
“不行!这个就不要说了,其余一切照摄政王叔安排,没别的事儿散了吧。”这丁毅还没等开口,皇帝先着急了,而且是一棍子直接把事儿打死,这下了朝这事儿就是定了。
丁毅看着皇上眼中有些意外,这还皇上头一次先自己做决定,皇上虽然窝囊没用,但是这护犊子倒是很能瞪得起眼。
不过皇帝此举到也正合了丁毅的心了。
所有朝臣都退去了,只剩下太子还跪在大殿中央,而皇帝和摄政王两人都坐着不起身,丁毅翘起腿,盘玩着腰上那颗夜明珠。
这是颗老东珠,据说下海捞它那天,一开始是风平浪静,但是忙了一天却毫无收获,死了七八个水鬼。
船长正打算离去,却发现这海底紫气萦绕,好像谁把那极光塞在石头缝里一般,光芒四射,透水而见。
船上的老海狼们,知道这底下有了不得的宝物,一个个都红了眼,这要是掏上来个神物,不仅自己家不用继续世世代代干着脑袋别腰带上的采珠人行当,献给当权者,说不定还能换个功名,从此一步登天,身居庙堂。
所有人都兴奋的嗷嗷叫,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原本这入了夜,大蚌是非常不好找的,可恰逢月圆,这再深海里的大蚌都得上来吐纳,吸收天地之精华。
再加上那紫气强烈,照的海里是一片通亮。所以水鬼们很快找到了这个巨大无比的蚌。
原来那紫气是这大蚌一开一合打算晒月光时,从壳中露出的精气,看来这里边的东珠,绝对是世间罕见了。
水鬼们上来换了气,聚在一起合计,这人力去搬,一旦让蚌夹了,肯定命就没了,不如大家齐心协力,下去用绳子把那大蚌栓结实了,以船力,把它拖出来再慢慢用绞盘吊出海面。
离了海,那蚌就是成了精也不怕。
计划一开始很顺利,大蚌不知生长多少年,已经张在岩石上了,但是船扬满了帆,众人又齐力划桨,终是把大蚌从石头里拽了出来,一出海面,大蚌像是失了魂儿,瞬间黯淡下来,静静紧闭蚌壳,缩在甲板上。
这大晋朝对出海采珠是有规矩的,各大豪门都会自己养珠船,像是皇帝养的御船,大臣养的朝船,地方养的官船。
这艘船,乃是丁毅他老爷子信王的船,所以也叫信船。
采珠人也是个玩命的活儿,所以海上得了好珠很多船长会和采珠人一合计,私藏起来,这时间久了,各大豪门都发现了这种做法,便都会派专门的船卫,说是保护航海,其实大多是监视用。
这会儿这绝世大蚌上了船,这艘信船的船卫便出来了,此人姓祁,单名一个奇字,平日里在船上无事也不太说话,据说身手了得,但是这茫茫大海,谁也没见过他动手,水手们喝多了,用名字调侃他,他也从不生气,只是痴痴的笑。
可现在的祁奇却是一脸肃杀的表情,这么大的蚌,刚才海里的极光,这天大的财物这么掉下来,且不说周围的船惦记不惦记,就自己这船上的人,能不能不为了这颗珠子鱼死网破,都是两说。
祁奇手一直没离开刀柄,“你们还等什么,开蚌取珠啊。”
所有人都不敢动,船老大走了过来,“祁师傅,你看这就是个普通的蚌嘛,还劳烦你亲自过来盯着,我看,我们几个手熟,把这料理了,上岸分你...”船老大琢磨了好久伸出五个手指,“五千两!你就当不知道这事儿。”
五千两在大晋是个什么概念?此时的多年以后,大晋唯一的女大将军还不是大将军的时候,曾带着183个夷人人头,去县衙兑现赏银,这事儿是震惊朝野,朝廷对捕杀夷人采取的是报复性奖励,为的就是激励民间势力参与到战争中,可惊为天人的183个人头,换了还不到一千两银子。
祁奇风吹日晒,在这船上当个护卫,一年的饷银不过百两,也就是五十年工资吧。
船老大说完很是自豪的样子,感觉自己开了个天价,说完,便没搭理祁奇,回头开始磨刀,打算卸了这大蚌。
祁奇却没有回答,只是继续立在原地。
1...9495969798...9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