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1895淘金国度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简牍
若以这样的战功不能上位元帅,才真会让人不服气。
除了万众瞩目的十二元帅,这次新晋大将不像上一次只授予十人,比元帅还少。这次新晋大将达到了十五人,自然都是功勋卓著,声名显赫之辈。
这十五个大将分别祖文辉、布拉德.范迪、顾项鹏、刘敬文、赫马克、蒋清槐、司马文杰、韦哲元、谢苗诺夫、格拉德.利夫曼、德迈尔、巴斯图尔克、方恕忠、范.德维克、伍靖松。
列名首席的祖文辉跟李明泽一样,也曾是升迁较快的老资格上将,虽然在1919年时他只晋升中将,但1920年晋升为了上将,参加过攻占西伯利亚、远东的战役,也曾参加过第一次对苏战争,历任远东军区多个职务,直到参谋长和军区司令。这一次对苏战争,作为第二方面军中第一批渡河的部队,他这个方面军副总指挥带领第十四集团军参与过阿克莫拉、科克切塔夫等多个战役,从资历地位和功绩来看,成为大将当然没有问题,争议多是来自其排名。
排名第二的布拉德.范迪,这个曾在克卢恩演习时进入叶枫法眼的iǎ营长,眨眼二三十年过去,已经从的尉官登上了大将的宝座,做为装甲部队司令,这次阿拉斯加重装部队在各个战场逞威,与他自然也大有关系,且他后来加入第三方面军担任参谋长兼副总指挥,攻克鲁德内、库斯塔纳、铁路出口等,都有很出的战绩,最后的叶卡捷琳堡大战,围歼西岸方面军也都有出表现,这次晋升倒也不枉当年叶枫的一番刻意栽培了。
排名第三的顾项鹏这次晋升并且高居第三位,不得不说与叶枫解释的新标准大有关系,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虽然顾项鹏本人指挥的大战非常少,但有一点贡献的确不可否认,做为阿拉斯加装甲部队第三任最高指挥官,他主持装甲部队(包括装甲师)的时间是最长的,长达十几年时间,可以说阿拉斯加装甲部队能有现在的辉煌,固然与托马森和范迪等人大有关系,但最关键的发展时期还在于顾项鹏任职的时候。
总体来说他与刘颂亭、冯可齐等人的情况极为相似。是老资格的大军区、联指级的指挥官(兵种司令等同大军区司令),这一点这次的十五个大将当中无人可比。所以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光论资历,他也足以当得起大将军衔了。
排在顾项鹏之后的刘敬文是总参的第一副总参谋长、年初还兼任了国防部长,光以这个身份来看,就可以肯定这次对苏战争,从作战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肯定少不了他的功绩,战争进行的越顺利,计划完成的越快越好,他的功劳就越大。晋升大将自然不存在什么争议。
不过排在刘敬文之后的赫马克的争议就比较大了,甚至可以说是这次所有的十二元帅、十五大将当中争议最多最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赫马克从军资历是高,但前半段是在加拿大自治领军队(加拿大降兵降将的服役期计算包括加拿大军队时期),加入阿拉斯加军队后更从没有担任过团以上部队的一线指挥官,而是一直担任参谋职务,甚至都不带长的,从团参谋到师参谋,直到师参谋时才当过参谋长,然后先后在第三集团军、河东、中南、贝加尔三大军区担任作战参谋,又直到贝加尔军区时才担任副参谋长,最后在去年成为军区参谋长,不久后又成为预备队司令部的参谋长,第四方面军组建,又成为方面军参谋长,光从他的履历来看,就像争议中形容最多的,一个从头到尾都一直是在纸上谈兵的将领。
他能晋升大将,所有人都知道主要是因为第四方面军在伊尔吉兹大战和横扫西哈萨克时的出表现,但这个胜利大多数人认为主要是李明泽这个指挥官的功绩,即便这次大胜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堪称推动了整个对苏战争第一阶段的进程,赫马克籍此可以成为大将勉强说的过去,但他的排名却实在太高了一些。
不说其他人,就说排在他后面的蒋清槐,赫马克还在加拿大军队服役时,出身炮兵的蒋清槐已经高居阿拉斯加集团军级别的指挥官了,科雷马河战役时就是第六集团军副司令,论资历比赫马克还要高得多,1919年就晋升上将,只是后来运气不大好,攻占远东,击败日本后,他随第六集团军长镇日本、朝鲜和台湾等地,很少有发挥的机会了,后来更是调入炮兵部队筹办霍林斯克(位于湖南省)炮兵学院,担任霍林斯克炮兵学院院长近十年,最后调入国防大学担任副校长,直到三年前才升任炮兵部队司令。可以说不论蒋清槐在阿拉斯加炮兵的发展和炮兵素质的培养上所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光说资历职务、就算是顺位接替也足以当得起大将,且对比资历比他只是稍高一线的顾项鹏的排名,那蒋清槐不说超过顾项鹏和刘敬文,但排在赫马克前面似乎没有问题。
当然表面看上去超过赫克马的不在少数,不只是蒋清槐,排在赫马克后面的人似乎都不比赫马克的竞争力弱。
排蒋清槐之后,列七位的司马文杰,资历也是高得吓人,虽然其职务很长时间都不怎么显赫,但说起来他却是谢缵泰时代阿拉斯加空军的另一个技术研发上的主要主持者,长期担任空军后勤装备部长、军科院副院长、军科院空军分院院长,虽然因为技术军官的身份,加上太高(独立战争后已经是中将,1919年已经成为上将),鲜少升迁的时候,但光是阿拉斯加空军能称霸全球这一点,司马文杰这个谢缵泰之后空军技术的第一主持人就足以可说是功勋卓著。
1929年后调后勤装备部担任副部长,去年升任后勤装备部第一副部长,更兼任陈国清留下的军科院院长职务,后勤装备部的一系列成绩自然都有他一份。不管资历、贡献、职务地位,成为大将对司马文杰来说实在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非议没有,为他的排名叫屈的倒是不少。
排名第八的韦哲元资历相对较低,一战时,还只是一名团级校官,不过后期升迁很快,任职过的部队也很多,参加过攻占西伯利亚、远东、击败日本的战役,参加过第一次苏阿战争,还参加过非洲的那几场不大不iǎ的战役,可以说一战后为数不多的或大或iǎ的历次战役几乎韦哲元都有份参与,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幸运,所以他后期的升迁较快,立的功劳很多,1933年晋升上将,担任过第十二集团军司令,第十一集团军司令,第五重装集团军也是在他手上完成建设的,后来担任西伯利亚军区副司令、去年升任参谋长,这次对苏战争,他是第二方面军的参谋长,职务还在副总指挥祖文辉之前。光从这一点来看,韦哲元晋升大将也是无可争议的。
排名第九的谢苗诺夫就有些意思了,论资历,他的资历无疑是最浅的,因为他是降将(沙俄降将的服役期计算只有当年的西伯利亚方面军即高尔察克军队才能把沙俄时期的服役经历计算一起,其他的都是从投降并加入阿拉斯加军队时算起),而且是目前阿拉斯加为数不多的身居高位的沙俄降将。
谢苗诺夫1919年在刘敬文说服下,在伊尔库茨克率领哥萨克骑兵旅投降,并残酷镇压了当时伊尔库茨克的社工党和孟什维克党员,随后他的部队改建为阿拉斯加的骑兵师,参加过第一次对苏战争,现在阿拉斯加的几大骑兵师都是从这个骑兵师衍生出来的,所以要说地位,谢苗诺夫甚至可以说是阿拉斯加现代骑兵之父了。
不过跟大多数降将一样(这一点加拿大降将要远好于沙俄降将),谢苗诺夫后来也少有担任一线指挥官了,第一次对苏战争结束后不久,谢苗诺夫被塞进国防大学再教育,足足学了三年毕业,但没有再回骑兵师担任指挥官,而是进入总参,随后筹办骑兵学校,当过校长,此后担任过装甲部师副师长,加拿大军区副参谋长,贝加尔军区副参谋长,装甲部队副司令,五年前回到总参任副总参谋长。
而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主持扩建骑兵师,并参与装甲部队的相关作战计划制定,可以说这次他能晋升大将,除了副总参谋长这个职务外,扩建骑兵且骑兵在这次战争中表现不错是主要原因。当然,自高尔察克和帕达诺夫退役后,人口位居全国各民族第二位的俄罗斯族(含原属沙俄统治的各少数民族)需要一个新的在军事上的有分量代表也大有关系。谢苗诺夫是其中最符合晋升条件又不会引来太多争议的人选,所以他的晋升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后的幸运奖。
排名第十位的格拉德.利夫曼,又是一个资历高得吓人的大将,曾与蒋清槐同在第六集团军担任高级指挥官,当时蒋清槐是副司令,而利夫曼则是政治部主任,与路远成一样,他也是声名卓著的政治部的高级将领,而且同样的,他们作为资历高,从军时间长的政治军官,在早期,他们也曾担任过师长、参谋长等指挥参谋类职务的,相比现在大部分政治军官,他们虽非专业出身,但综合能力更为出
同样做为1919年的上将,利夫曼名气也不比路远成iǎ,而且利夫曼担任过很多个集团军和军区的政治部主任,在非洲打通东非通道和建立环非岛链时,他担任东非联指政治部主任,后来还担任非洲最高司的政治部主任,功绩是有不少的。
而支持他这次晋升大将的除了他的资历与在非洲的贡献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亚战区成立后,他是中亚战区五个最高级指挥官中除严石外的唯一一个阿拉斯加将官,担任战区政治部主任,中亚战区的一系列战功,他这个政治部主任自然也有份。而且中亚战区涉及的军队成份最为复杂,政治工作极多,他这个政治部主任显然比其他战区的政治主官更有用武之地,功绩也更为明显。所以他成为大将毫无争议,甚至是十五个大将当中最缺少争议的一个。不少人倒是认为他的排名还是太低了一些。
排在利夫曼之后列第十一位的是援芬志愿军司令德迈尔(正式职务是东太平洋联指司令),应该说德迈尔是幸运的,因为他是去年才晋升上将并担任大军区、联指司令职务的,但他被选为担任援芬志愿军司令让他有了在这次大战中建功立业的机会,在芬兰战场,虽然战事远未结束,光芒也远不如乌拉尔和中亚吸此眼球,甚至可以说在这个战场,敌多双方的战局僵持,并没有多少重大胜利,但毕竟这里的苏军几乎全是主力,更先后有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梅列茨科夫、科涅夫、崔可夫等几个经验较丰富的苏联将领指挥,且背靠苏联最发达地区,装备补给都很方便,而志愿军缺乏重装备,补给方面也远离本土,多有不便。所以综观这个战场双方的实力对比,德迈尔能够确立这种僵持,把八十余万苏军拖住就是重大胜利。
以这个功绩,他时隔几个月之后再次晋升,成为大将倒也不缺乏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德迈尔晋升大将,使得他成为了这次晋升的全部二十七名元帅、大将中最年轻的一个,比仅次于他的方恕忠还要年轻四岁,今年的德迈尔才不过四十三岁,即便是现在全国所有的上将当中比他更年轻的也非常少。光是这点,德迈尔也值得骄傲了。
排名第十二位的巴斯图尔克也是一个幸运者,跟德迈尔一样,巴斯图尔克也是在去年才晋升上将并正位河东军区司令的,时隔不到一年又晋为大将,他靠的就是在第一方面军的战功,做为第一方面军的副司令和参谋长(参谋长职务后为冯可齐取代),其实他多半都在率军独立作战,其功绩自然也就相当明显,在汉特、谢罗夫、伊希姆等各大战场都少不了他和他的第三集团军。做为在最艰苦环境下作战的领军大将之一,所获得战功的含金量也会稍微加重,何况他的排名也不算靠前,所以他的晋升自然也不存在多少争议。
排在巴斯图尔克之后的方恕忠跟路远成、利夫曼一样属于政治军官,不过他要年轻许多,他与德迈尔是这次二十七名元帅大将中仅有的两个五十岁以下的将领。不过方恕忠可不简单,他虽然是出身专业的政治军官,但曾长期担任指挥及参谋工作。
从国防大学政治系毕业进入总政工作,后来下放南洋联指担任海军陆战队一师任师政治部副主任,后来临时兼任过师副参谋长,由此开始慢慢开始指挥工作。担任过一师参谋长,师长,南洋联指副参谋长,后来调东非联指,担任过第二集团军参谋长,直到五年前调任西伯利亚军区任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去年又突然转回老本行,任西伯利亚军区政治部主任,对苏战争爆发,他任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乌拉尔战区成立后不久,他接替转任参谋长的伍靖松任战区政治部主任,位高权重,又有一线部队指挥经验,乌拉尔战区的一系列大胜自然也有他的份,晋升大将排名也靠后,自然不存在什么争议。
排名第十四位的范.德维克又是一员资深老将了,做为海军参谋长,论年纪他是十五个大将中年纪最长的,就算把元帅也算进来,他也是二十七个新晋元帅大将中年纪排第二大的,仅次于年长他一岁的朗.帕多。严格来说,此前做为上将,62岁的他已经超期服役两年,本来明年就肯定会要退役的,不过他也算幸运,赶上这次晋衔,做为海军二号人物,在海军建设上他也是功不可没,最终在新标准的支撑下排上了这个大将名单。好在他的资历够深,在海军的地位也是有目共睹,这次排名他也算极为靠后,争议就算有,也不是很多。
十五个大将中排名垫底的伍靖松,争议之多可能是仅次于赫马克的,不过与赫马克不同的是,对他的争议却不是认为他不够资格,而是认为他的排名太低。
当然他的排名低也是有原因的,毕竟他是十五个大将中唯一一个由中将跳级晋升为大将的。不过为他叫屈的人也不是找不到理由。
因为伍靖松虽是中将跳级,但论资历,他也不算低,曾是布拉德.范迪的搭档,都曾受到叶枫的赏识栽培,而且在一战时他在纽芬兰,在科雷马河以东等战役中有过出表现,担任过团、旅、师主官,有过出的指挥参谋工作经历,在政治工作上更是一直有出表现。
在1919年他已经晋升为中将了,只是因为此后他一直担任集团军或军区、联指的政治部主任,又没有参加过多少战役,导致他在中将的位置上一呆就是二十年。不过此前几年,在非洲他有一定贡献,这次对苏战争,他从非洲调到西伯利亚,从第十三集团军政治部主任一跃成为第三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后来更成为乌拉尔战区政治部主任,直至转任参谋长,仍然表现极为出乌拉尔战区成立后的几场重要战役的作战计划,几乎都是由他主持制定的。所以严格来说,以他的资历、地位和功劳来说,就算是跳级晋升的,他的排名也可以高上几位,甚至以他战区参谋长的身份来说,排入前五都不会有太多争议。a





1895淘金国度 第707章 口水
第707章 口水
不管怎么说,当晋衔名单公布之后,全国上下,从军到民,从经济界到政界,各种各样的争论都是避免不了的。
毕竟这样的事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不同的秤,谁重谁轻,谁功劳大,谁功劳i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那些非军界人士及那些普通人,对功劳的看法角度不同,在普通人眼里,当然是实打实的拼杀出来的战功最吸引人眼球,而那些间接的,辅助上的军功他们没有军队内部那样的深刻认识,所以普通人的争议多是集中在一些政治、后勤、参谋类将帅身上。
与非军界人士甚至普通平民相比,这次的名单在军队内部争论侧重有所不同,有叶枫的解释支撑,加上军队内部自身感受得到政治、后勤、参谋工作的重要所以对这些东西少有争议,军队内部最大的争议是在争功大功iǎ,在争排名。
不过相比或多或少各有侧重的功劳大iǎ或排名的争论,这次二十七个元帅、大将的晋衔令出来,很多人包括许多普通平民在内对另外三个更有意思的话题的议论和关注更高。
其一是这次的十二元帅当中只有两个是非华人,与上一次十四元帅非华人占半壁江山的情况截然不同,甚至于相比这一次十五大将中有近半是非华人的情况也大为不同。不过两个非华人元帅却又是占据了十二元帅的首席和次席,十名华人元帅全部排在两名非华元帅的后面。所以两个非华元帅的含金量却是十足的。
相比元帅,这次十五个大将,非华大将却占据了七席,比例很高,但对大将的争议,不管是功劳还是排名都好,这七个非华大将所承受的争议要比八个华人大将高。
还有就是这次二十七个元帅大将当中堪称土著的印第安人只有德迈尔一个,且还是排名靠后的大将,与上一次有图根和吉姆.梅森两大元帅,还有排名较高的朗多.查克这个大将时的风光不可同日而语。但德迈尔却又足够吸引眼球,因为他是二十七个人当中年纪最轻的,且不止年轻一两岁。
所以这既像预示着印第安人在阿拉斯加国防军中的地位下降,但又似乎在预示着印第安人有着新的希望。
倒是欧洲裔将帅这次比上一次还要风光,不但占据十二元帅的前两名,在十五名大将中更是占据了六席,不过其中有朗.帕多、赫马克和谢苗诺夫三个是降将出身,这倒是同样吸引眼球。
第二个有意思的是,十二元帅当中居然有三人出身第八集团军,这个出身指的是1919年授衔之前主力集团军只有十个的时候(当时第九、第十集团军也才刚刚成立不久),从创立时起就长期在第八集团军担任高级指挥官,而且这三人在第八集团军创立起就在第八集团军是一起共事,其中朗.帕多是时任第八集团军司令,也是第八集团军的首任司令,任职最长的司令,是第八集团军的缔造者,而那个时候,李明泽(歧)是第八集团军副参谋长,几个月后又升任参谋长,而路远成则是政治部主任,三人堪称第八集团军铁三角,1919年授衔时,第八集团军没有出一名元帅,但却出了最多的上将、中将,李明泽和路远成就是那一次晋升为上将的。不过朗.帕多当时受名额所限,有卓著战功最终未能上位元帅,在第八集团军多少也是一个遗憾。
没想到的是,这第二次晋升元帅,第八集团军当初这三巨头却同时晋升元帅,这个荣誉放在阿拉斯加全军都有些让人不可思议。虽然一个集团军出过三名元帅的并不只有第八集团军,但却不是同时并长时间共事。
比如蔡锷、王永胜、习正保都曾任第一集团军司令,但他们却是有先后的,并没有一起共事。再比如第四集团军,叶枫、宋智周、吉姆.梅森也都曾是司令,但也是分先后的。没有哪个集团军有过共事超过四年,且当时分别任集团军司令、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这三个最重要位置的将领在某一年同时成为元帅的情况,估计以后也很难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甚至许多人猜测,当时担任副司令的钱令昌如果不是年纪稍长,已经退役的话,说不定四巨头都可能名列元帅之位呢。
毕竟钱令昌在1919年时也与李明泽、路远成一样晋升为了上将,而且三人当时都调往了西伯利亚方面军,李明泽任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钱令昌任第十三集团军司令,路远成更是高居西伯利亚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之职。
钱令昌在第一次苏阿战争中也是有过出表现的,阿尔泰山口一役就是由他的第十三集团军和朗.帕多率领的第八集团军完成的。后来钱令昌与李明泽对调,钱令昌任第十一集团军司令,把第十一集团军建成了西伯利亚军区仅次于第五重装集团军的王牌部队。五年前调任中央军区参谋长,可惜钱令昌运气不太好,本就已经超期服役,最终在去年退役,没能赶上这一场大仗,否则以他的资历地位,这次晋衔会出现什么结果还真难说。
另外这次第八集团军可称辉煌,让人人羡的是如果不算是否长期服役,或者不算是否初创时就在第八集团军服役或是否曾经共事,而只以曾在第八集团军担任高级指挥官为标准的话,那么事实上第八集团军目前也是出元帅最多的,因为这样算的话,第八集团军还不止出了三个元帅,也不是四个,而是五个,且仍是同一次晋升的元帅。
另两个就是刘颂亭和习正保,刘颂亭事实上是第八集团军成立时的第一任参谋长,不过几个月后,率军前往夏威后,其后便一直没有再回到第八集团军,其参谋长职务才由李明泽升任。
虽然只当了几个月第八集团军参谋长,但从他是第八集团军成立时的第一任参谋长来看,他与朗.帕多都可算是第八集团军最早的创立者之一。所以他在第八集团军的印迹也不是那么容易抹去的。
而另一个习正保,也跟刘颂亭有些相似,只在第八集团军任职了几个月,去年底习正保从第一集团军司令位置上调任贝加尔军区司令,同时兼任了第八集团军司令,不过集团军司令职务在几个月前他接替蔡锷成为第三方面军总指挥后jiā给了现任司令库哈斯中将(这次已经晋升上将)。不过他不是第八集团军初创时就在这个集团军服役,加上任职太短,所以虽然他担任过第八集团军的最高指挥官,但论在第八集团军所留下的印迹,只怕还不如刘颂亭。
十二元帅,居然有五个曾在第八集团军担任高级指挥官,其中四个还在第八集团军有着非常深厚的印迹,光是这一点,就值得第八集团军将士为之骄傲了。在名单公布之后,就有第八集团军将士骄傲的宣称第八集团军是阿拉斯加元帅的摇篮。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几个元帅,在这次晋升的十五名大将当中出身1919年以前的第八集团军的也有两人,一个是现在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刘敬文。另外一个则是第四方面军参谋长赫马克(正式职务是贝加尔军区参谋长)。
刘敬文,也是在第八集团军成立时就从别的部队调入担任二十九师师长,1919年晋衔时,是第八集团军晋升的五个中将之一,不过不久也跟李明泽等人一样调到西伯利亚方面军,担任第十二集团军参谋长。后来调往总参,直到去年升任副总参谋长,年初兼任国防部副部长。
至于赫马克做为原加拿大军官,没有当过师长、旅长甚至团长之类的一线指挥职务,加入阿拉斯加军队后也一直是做参谋工作的,从团参谋做到师参谋,直到师参谋长,不过1919年晋衔时,他已经调走,严格来说他没有在第八集团军担任过集团军一级的高级指挥官职务。
1...672673674675676...7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