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宋阀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宋默然
而东京留守张所,在事发之后,反应迟钝。韩世忠几次警告他,金军不来碰东京城,是想把我们留到最后,围而歼之。必须尽快作出决断,一是求援,二是突围马上放弃东京,率领部队跳出金军包围,往南走,跟江南的御营司部队会合,这才是上上之策
可张所没有同意,尽管他从内心也认为韩世忠的意见,在军事上来说得有道理。但他从政治上考量,不敢也不能放弃东京毕竟,这里是都城钱粮物资虽说转移走了,可东京城里还有数十万百姓,还有皇宫宗庙我们拍屁股一走,这些怎么办?我去了南方,怎么跟官家交待?
正是张所的这种顾忌,直接就宣布了赵鼎“对峙中原”计划的破产。
九月初四,陕西,秦州。
一支马军,旋风一般卷进了城去。经历了一个多月星夜兼程的赶路,徐绍徐卫叔侄二人终于回到了陕西。此刻,他们最想知道的就是,陕西怎样了?
正值晌午,吃过午饭的宣抚处置司佐官们三三两两回到了衙署,准备继续打理公事。到了二堂,先泡上杯浓茶,准备刮刮午饭的油腻。在等茶的间歇,坐在位置上眯着眼打会小盹,实在是惬意不过的事情了。
“快到大堂宣抚相公回来了”这一声炸雷般的吼,惊醒了一众悠闲的官员们。怔了片刻,全都跟屁股着了火似的窜将起来,直投大堂而去。
走廊上,只见同僚们蜂拥而往,互相议论着。怎么宣抚相公一回来,面都没见着就召我等到公堂去?这是出什么事了?
到了公堂上一看,众人才知事情不小。没瞧见么?宣抚相公一个,南路徐招讨一个,俱是汗流浃背,喘息不止。一个坐在堂上,一个坐在下首,满面的疲倦之『色』。
从环庆归来的宣抚处置司判官王庶,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问道:“宣相,你这是……”
徐绍摆了摆手,一把抓起案上的茶杯猛喝一阵,喝罢,顾不得气喘吁吁,疾声问道:“陕西可有事”
一话惊满堂陕西?能有什么事?一切正常啊
“这,并无甚大事。只是上个月,环庆有兵将作『乱』,但被徐招讨在半日之内弹压下去,并没有造成……”王庶正据实以报。
哪料徐绍一口打断他的话:“本官是问金军金军可有举动”
王庶被他的样子骇了一跳,堂上众官也面面相觑。金军哪有什么举动?[]宋阀449
“没,没有,宣相,到底怎么了?”王庶一头雾水。
徐绍这才算放下心头一块大石。又抓起茶杯,却发现里面半口也无,重重盖上之后,整个人虚脱一般,闭上眼睛,背靠着椅子,不再动弹。
众官见状,不敢去打扰,纷纷把目光投向徐卫。你跟宣抚相公一同到的行在,该知道是怎么回事吧?王庶走了过去,小声问道:“子昂,这是何故?”
徐卫此时已经平复过来,看着一张张疑『惑』的脸,他叹道:“金军大举南犯。”
公堂上顿时炸开了锅本来饭后睡意绵绵的大人们瞬间被震惊了怎地?又大举入侵?这可如何是好?唉,国家多事之秋啊
“走的哪一路?陕西有危险么?”
“镇江行在是什么态度?对陕西可有明令?”
“现在打到哪处了?江南无虞吧?”
众官七嘴八舌,都冲徐卫去,整个公堂闹哄哄一片。突然,只听啪啪两声巨响。众人回头看去,只见宣抚相公满脸怒『色』,手击在案桌之上。喧闹的公堂顿时安静下来。
徐绍毕竟上了年纪,这使劲拍两下桌子,腿又软了,坐下之后,训斥道:“你等折腾个甚?都坐下”
众官依命落坐,嘴上虽不说了,可心里仍旧不免忐忑。这从前金军总是兵分两路,一东一西,现在中原开战了,陕西恐怕也跑不掉吧?哎呀,徐卫啊徐卫,这回你可也得顶住了咱们就指望你了
徐绍极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他现在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如果金军仍旧兵分两路,倒好办了,他直接领导西军抗战便是。可从现在的迹象来看,金军一改从前战略,这回好像只针对中原。那么西军何去何从,就看他如何决断
朝中大臣虽然有要求西军入援的呼声,但皇帝并没有作出明确要求。只是让他审时度势,这也是他“宣抚处置使”便宜行事之权。可越是这样,越让人头疼。回来的路上,他无数次反复地思考,不得不承认,老九的话是对的。哪怕金军没有攻打陕西,西军也不能跑到中原去支援。陕西太重要了,不容有任何闪失?延已经被金军占据,敌人就在眼皮子底下,如何抽得开身?再说,从前西军入援,那是因为天子在京师,不容不救。可现在,天子远在江南……
可是,如果西军就这么无所作为,无动于衷,那也是绝对不行的。难,两难啊
“北夷再度南犯,经山东,转河南,中原危急以今日之态势看,金人似乎无意犯陕西,诸位以为,西军如何应对?”徐绍问道。语气中难掩疲惫。
王庶立即接过话头:“行在是什么意思?”
“彼时局势不明,行在并没有任何明确的指示,只是让陕西审时度势。”徐绍答道。
“中原之重,远胜两河,失中原非但恢复无望,且江南亦危,西军要有所举动才是。”王庶沉『吟』道。
“不错入援西军出关直入河南”有人高声附和。随即引来赞同之声一片。
徐卫看了这些人一眼,并不发言。此时,也有一个人在看着他,就是他的堂兄,徐六。
“若西军驰援河南,那请问,置陕西于何地?”徐良抗声问道。
堂上一时为之安静,对啊,脑门子一热,光想着中原,陕西怎么整?现在?延同州一带,还在金军占据之下,西军要是调去了中原,别让人把老窝都端了吧?不行不行,西军不能去哪也不能去
“能不能分兵?一部防备金军,一部驰援?”有人小声问道,估计自己也觉得有些底气不足。
“分兵?你自己转身问问徐招讨。要是分兵,恐怕救不了中原,也保不了陕西”立马有人反驳了他。
“那怎么办?局势危急至此,数十万西军难道无动于衷么?朝廷养兵是干吃饭的?”
“话不是这么说这不正在商议么?你急什么?陕西情况本来就复杂,金军就在咱们卧塌之侧怎么敢轻举妄动?”
“说的是依我看,女真人就是想凭借陕西金军把西军牵制住,不让西军支援,好让他们放开手脚南犯”
这些人吵吵闹闹,没个统一意见,直到徐良再一次出面制止。
“国家到如此地步西军必须有所行动不能坐视”徐绍一锤定音,给西军定下了个调子。
他既然开了这个口,那讨论西军动不动就没有必要。只是,怎么个行动法?真去支援中原地区?后院不顾了?
王庶等人颇为振奋,赞同道:“宣相之言在理西军为大宋精锐之师,国难当头,当有力挽狂澜的气魄”
“怎么挽?”这实在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徐绍没有回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徐卫:“南路招讨使徐卫在此,想必有所建议?”
其实在路上,他叔侄两个已经几次讨论过了,并准备了好几套策略。若只针对陕和西军的利益来说,不动是最好的。今年又破坏了金军的麦收,女真人在陕西只会越陷越被动。再准备两三年,等西军兵强马壮,粮饷充沛之时,就可吹响反攻的号角。但很显然,现在的大环境不允许西军这样。
那么退而求其次,有两套方案。
第一套,金军既侵中原,那么西京洛阳所在的河南府自然不可避免。河南与陕西,通过陕州接壤。现在陕州处于徐卫控制之下,可以小规模地出兵,声势上支援中原地区的抗战。如果作战不利,陕州丢失,那么退入潼关据守,也是稳妥之策。
至于第二套,就有些冒险了……u!~!





宋阀 第四百五十章决意反攻
有人递给徐卫一杯茶,他接过之后,咕咕一阵只差没连茶叶也吃下去。盖上茶杯,迎着满堂期待的目光,他声音有些沙哑道:“西军无法驰援,那就只剩一条路可走。”
谁也没有说话,公堂上落针可闻,都等着徐卫的下文。
“我们被完颜娄宿的金军牵制在陕西不能入援,就只能拔掉这根桩子。”徐卫沉声道。其实,这并不是他的主张,而是徐绍的意思,只不过他替宣抚相公说出来而已。
“你是说?进军鄜延?主动攻击盘踞陕西的金军?”徐良脸『色』突变。他知道堂弟这次说的,不是从前的单打独斗,而是动员西军主力,发动收复全陕的战役
徐卫还没有回答,堂上徐绍已经大声道:“不错集三路兵马,挥师鄜延”[]宋阀450
众官面面相觑,宣抚相公不是,三年养兵,五年积粮,待陕西金军疲弊之时,再将北夷驱逐出陕么?提前到现在?这可才准备两年目前陕西的各项革新尚未完结,军队的整训也还在进行当中,就算将士们准备好了。可粮饷呢?这可不是紫金虎出动万把人去小打小闹,你是集结西军主力,与敌展开大会战其耗费之巨,无疑会是个吓人的数字,到哪去整这笔钱粮?陕西现在的情况,只能自给,大军屁股一动,那花钱用粮就跟流水一般,我们承担得起么?如果说是入援,那行在肯定命令各地支应,现在这样,只能靠自己
正在他们忧虑之时,徐卫一句话更是雪上加霜:“如果只是在陕西境内打,很难影响到中原的战局,要让金国所有顾忌,战火必须烧到河东去。”
什么?河东?没听错吧?你现在就谈收复失地?而且跑到河东去了?这怎么听着有些痴人说梦的味道?不对吧,你是紫金虎,你是徐大帅啊,用兵是你的强项,怎么这回的意见有些不靠谱的意思?
当然,也不乏明理之中。马上想到,这不会是徐卫的意思。没看见么?徐宣抚从头到尾没说半个“不”字,只怕,这是他的意见
如果说这些是徐宣抚的主张,那倒好理解了。徐卫是武臣,他可以只从军事方面来考虑问题,但徐宣抚不能,他首先要考虑的是政治。
如果说任凭中原沦陷,江南受胁,而西军没有动作的话。不但他个人没法跟镇江行在交待,便是陕西,西军,也不会讨到好。比起支援中原,进军鄜延河东,已经不算是最凶险的了。
王庶虽然不懂军事,可也听着有些冒进,遂道:“宣相,此事是不是召诸路将帅们前来商议之后,再作决断?”
徐绍将手一挥,斩钉截铁道:“此事不用商议,三路招讨司只需执行”
见他如此“独断专行”,众佐官尽管觉得不妥,但也不敢反驳。堂上寂静无声,便连徐卫也不再言语。
“即日起,便为出兵作准备。有司官员,随后本官会陆续召集,务必将现今所积之粮草、饷银、军备,拿出确切的数字。徐卫,你立即回长安,掌握金军动向,一有消息,即向宣抚处置司报告。”徐绍脸上没有丝毫表情,语气也生硬得紧。
徐卫一抱拳,接了令,捧起幞头就往外走。徐良一见,扭头看了父亲一眼,赶紧追出去。
赶了许久的路,人马都累得不行。徐卫的卫队等候在街上,见他出来,纷纷上马。徐卫一只脚刚跨上马镫,就听身后有人唤道:“徐招讨慢行”
徐六匆匆上前,一把扯住堂弟,嘴唇一动,话却没说出来。两兄弟对视一阵,徐良才道:“这怎么回事?我到现在头都还是晕的,怎么就突然决定提前出兵了?你是最清楚不过的,现在条件还不成熟而且……河东啊你说的是河东啊”
徐卫苦笑一声,满脸倦『色』道:“六哥,我就是个听吆喝的。”
语毕,翻身上马,一提缰绳喝道:“回长安驾”战马奋蹄,直窜出去,身后百余骑士如影随行徐六骇得赶紧闪到一旁,那扬起的尘土呛得他咳嗽不止,慌忙退到台阶上去。
老九这怎么回事?有情绪?我又没招惹你慢,他刚才说什么?就是个听吆喝的?啥意思?百思不得其解,一跺脚,又转身回堂而去。
书房中,徐绍半躺在椅上,下半身盖着一张皮褥子,手里捧着一碗热汤水,眼睛紧闭,气『色』还没有恢复正常。
徐良推门进来,见此情形,轻手轻脚将门掩上,又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张望几眼,小声问道:“爹?爹?”
“老九说什么?”徐绍闭着眼睛问道。[]宋阀450
徐良一时迟疑,片刻之后道:“倒没说什么,但我看得出来,九弟有些情绪。”
“人之常情。”徐绍睁开眼睛,使劲想动动身子,却因为疲劳过度,全身酸痛,以至于动弹不得。徐良忙伸出手去扶,帮着父亲坐了起来。
“他是武臣,只从作战层面看问题。在路上我和他商讨应对之策,他本不同意提前进军,有些情绪也正常。”徐绍低声说道。
徐良听罢,才明白,原来九弟说的那些建议,都是父亲大人授意他的。毕竟,他是常胜之将,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别人会更加相信。
“爹,恕儿直言,现在各方面条件都不算成熟,贸然进兵,只怕……”徐良不无担忧道。
徐绍转过头去,凌厉的目光使得他有些退缩。“你也是武臣?这种情况,西军能不动么?你知不知道,当时在详议司,以副相黄潜善为代表的诸多大臣,都提议让西军支援东京留守司?不是为父再三言明,陕西情况复杂,吉凶未卜,只怕官家在行在就下诏让西军出潼关我一再给老九说西军入援是职无旁贷,你当老父真是糊涂了?我难道不知道这样作只会把西军败光么?我那是给老九施加压力,好让他在我提前进兵鄜延时不好说什么。”
徐良被父亲一顿训,频频点头道:“是儿子不明白父亲大人苦心。”
“老九虽说是我亲侄子,可他也是手握重兵的方面统帅,不是呼之则来,挥之即去的娃娃。上回徐大在分兵一事上态度的转变,我就看出来了,老九现在在西军中有足够的影响其他各路的将帅们都看着他,他的举动,会被其他将帅作为参考。我必须先动员他,才能顺利地号令其他人”徐绍这个话,是头一次讲出来。
徐良默然无语,他现在算是理解方才老九为什么语气中带有不平了。
好一阵之后,他实在忍不住问道:“爹,就算西军要有所举动,为何非要选择进军鄜延河东?”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起入援中原,进军鄜延河东更可靠一些。如果我们能在西部打开局面,就会有力地策应中原地区的战事,影响入侵金军的动向。老九也说了,进军河东不是难事,难在击败陕西的金军,只要这一点办到了。河东李植,他连个屁都不是”徐绍情绪激动之下,竟也忘了斯文。
徐良闻言暗思,如果西军能击败陕西的金军,进而扑向河东,那势必引起金国震惊。倒是很有可能左右金国当权者的决策。可这只是好的方面,万一失败怎么办?
可以肯定,只要宣抚处置司的命令一发出,各路将帅肯定有想法。就算最后碍军法听从节制,可仗怎么打?
“爹,儿担心,将帅们未必体谅你的苦心。”徐良说道。
徐绍端起碗来,喝了口热汤,神情越发凝重:“为父现在只希望,老九能体谅我的苦心。”
徐良眉头一皱,看九弟今天临走时的态度,恐怕不太体谅啊?虽说他明确表示听从节制,可将帅不同心,貌合神离,同床异梦,这无论放在哪个层面,都是大忌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出兵,我看悬
一念至此,对父亲道:“爹,要不我亲自去一趟长安,晓以之理,动之以情,无论如何要争取到他的真心支持”
徐绍并没有马上表态,他还是比较了解他的侄儿。徐卫既然认定现在大举反攻时机不成熟,再加上这也是实情,那就不会轻易改变观点。自己这两个统领西军的侄儿,都是能征善战的大将,但政治上有着武臣先天的弱势。只从军事层面考虑问题,完全不关心政治
“也罢,你去一趟,注意分寸,既要顾及到他的情绪,更要维护宣抚处置司的威仪明白吗?”
巩县,历代大宋先帝陵寝所在。往常神圣之土,如今豺狼满野在皇陵外,蜂拥而至的金军四处出没,在他们眼里,看什么都觉得好奇。比如陵寝外立着的石马石象,还有那堆得山一样高的封土,据说,这里面埋藏的宝藏,已经不是数字能够计算的。
金军中的签军和伪韩军,正作为向导,引领着北夷扑向陵区。并兴奋地向他们讲述着关于皇陵的种种传说。比如,神宗皇帝的陵里埋藏着其大如斗的夜明珠,一颗就价值十万金又比如,哲宗皇帝的陵里有一头用整块玉雕成了玉麒麟,夜里熠熠生辉,可照亮满室
听了这些传闻,金军士兵的眼睛都快红了。他们没有什么追求,跟着军官们打仗,只为两样东西,一是女人,一是金银,这些就是他们奋勇作战的动力。眼前的皇陵,在他们看来,与金山银山无异[]宋阀450
眼看着,大宋历代先王就要被挫骨扬灰,暴尸野外
就在此时,分散的骑兵四处出动,高声喊着同一句话:“元帅有令擅入皇陵者,死”
这道军令,把心急如焚,发誓要将皇陵铲个底朝天的金军将士们生生定住了豺狼虽然生『性』残暴,可它们也惧怕百兽之王兀术,太祖皇帝的第四子,继其兄长斡离不之后,成为金军新的象征
耷拉着脑袋,失望的金军勇士们无趣地散了,还不时回头去望望那些高耸的皇陵,想象着里面各种堆积如山的宝物。
一支马队从东而来,战马雄俊,骑士威武。当先一人,身穿皮裘,外罩铁甲,头上戴顶女真人常见的皮帽,腰里挎把弯刀,手中执杆铁枪,目光如炬,不怒自威正是大金国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第四子,完颜兀术
但凡他所经过之处,没有人敢抬头去直视他,纷纷垂首避行。到陵区之前,他勒停战马,跳了下来,将枪一扔,立即有士兵接过。
跟他的二哥斡离不铁塔般的雄伟身躯不同,兀术显得精悍许多。他年纪或许只在三十左右,脸庞削瘦,鼻梁高挺,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留着寸长的胡须,嘴唇紧抿,显示出异于常人的坚决。
眺望南朝历代皇帝的陵寝,兀术微眯着双眼,眼中完全没有其他金军将士所暴『露』出来的贪婪和疯狂,而是冷静得可怕。
“元帅,这南朝皇陵所藏珍宝无数,简直是富可敌国,如何不掘?”有金军大将问道。
兀术叉着腰,昂着头,目光扫过陵区,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向身后一人道:“告诉他”
金军将领们将目光转向那人,有人请教道:“韩公,是何道理?”
此人,原为辽国壬辰科状元,后降女真,极受重用,曾经被斡离不引为心腹,视为谋主。也曾经,被徐卫俘虏关押,后来根据宋金合议,得以释放。姓韩,名昉,字公美,年在五旬上下。斡离不死后,兀术极为倚重他,在与兀术的争权斗争中,韩昉再次扮演了“谋主”的角『色』。因此,哪怕是南征,兀术也将他带在身边,以备咨询。
“快马弯刀,能使人屈服,但无法使人悦服。大金要王于天下,就必须知道这天下的人在想什么。杀人易,服人难,若今日掘南朝历代皇陵,得到的除了黄白之物,还有南人滔天之怨划算么?”韩昉问道。
显然,金军将领们并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没有关系,不懂不要紧,照作就是。
“元帅,再往西,便是南朝的西京洛阳所在。据言,洛阳防务空虚,不须大军前往,遣一偏师收之即可。”韩昉对兀术道。
兀术深邃的目光却看得更远,问道:“洛阳再往西是何地?”
韩昉想了想:“陕州,属陕西所辖,乃徐卫防区。”
“哦?紫金虎的防区?”兀术目光闪动。现在的金军当中,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南朝少帝叫什么名字,但很多将士却知道“徐卫”这个名字,知道“紫金虎”这个花名。而对于兀术来讲,意义则更为重大。
他永远都会记得,当初他的哥哥斡离不就是在紫金山浮桥被徐卫所阻,望河兴叹,成就了“紫金之虎”的名声。后来,又拜徐卫所赐,被困滑州,脱逃之后,再次感谢徐卫,是他穷追不舍,一直追到真定府再后来,二哥没有机会再南下了,饮恨而终。徐卫啊徐卫,你说,我怎么能不好好记住你?
“正是。”韩昉并不担心什么,因为他知道,面前这位大金国的皇子,不是寻常之辈。
“可惜,我到了河南,与徐卫近在咫尺,却不能与他亲近。”兀术说着打趣的话,可他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笑容。
“徐卫纵然再有勇略,也不过就是南朝一虎臣而已,元帅何必在意他?”韩昉轻笑道。
兀术点头:“你说得对,遣一偏师,收了洛阳,我亲自去破东京”
立马有金将担忧道:“元帅,河南陕西相距甚近,最前端又是紫金虎的防区,万一他兵出潼关,如之奈何?”
“不用担心,徐卫不会出来,娄宿看着他,他不敢轻举妄动。”兀术嘴角微扬,『露』出一丝冷笑。
“不仅如此,徐卫上面还有陕西的军政长官,西军不止徐卫一支,也不是他说了算。”韩昉补充道。
兀术再次向西眺望一眼,大声道:“再度重申命令,擅入皇陵者死”语毕,骑上战马,引着众人向东行。
马背上,他向韩昉问道:“洛阳若得,便只余开封一府。想是要费些事,我意,留下一支兵马图徐,我率精锐南下若何?”
韩昉断然摇头:“不,元帅,南朝太上少帝虽迁往江南,但东京毕竟是都城。破东京,意义重大东京一破,南朝在中原地区的一切影响便『荡』然无存自古以来,得中原者得天下,元帅万不可轻视此地。”
“何谓‘得中原者得天下’?”兀术侧首请教道。
1...208209210211212...4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