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征战岁月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柳外花如锦
随后,张慕陶死狗一样,被拖出去执行枪决,为他自己犯下的罪恶,承担了应得的下场,陕西兵变的罪魁祸首,最终抛尸荒野。
在会上,唐秋离宣布组成西安特别军事法庭,就陕西兵变一案,进行审理,凡是参与此事件的各级军官,都要经过法庭审理后,根据各自所犯下的罪行,承担相应的后果。
世上没有不受惩罚的罪恶,死在此次兵变之中的冤魂,也在冥冥之中看着另外的世界。
经过西安特别军事法庭审理后,直接导致惨案发生的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久负有直接责任,被剥夺军职,开除军籍,判处死刑,待唐委员长批准后,予以执行。
原一零五师师长刘多荃,在惨案发生后,不去考虑安定部队,防止事态扩大,反而采取报复行动,杀害同僚,使惨案进一步加剧,着剥夺军职,开除军籍,判处其有期徒刑十年,送定边劳动感化院服刑。
此次惨案的受害军官和士兵,由北方军分会给以丰厚的抚恤,应德田等人,表示尊重特别军事法庭的判决,自己应该为惨案付出应有的代价,以警示后人。
继西安事变之后,陕西最为危险的一次兵变,在唐秋离和**代表团周公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得以解决,而唐秋离这位年轻的将军,在处理兵变时的雷霆手段,以及把握事件走向的洞察力,也给周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个年轻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手法,极为老道,对军事问题的熟悉程度,令人惊讶,此人定会成为抗日战场上,不世出的名将,这是周公对唐秋离的评价。
鉴于**代表团已经完成使命,决定撤回延安,临行前,唐秋离一直送到西安北郊的三原,才依依惜别,与周公相处的这段时间,他从伟人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伟人的魅力,令他折服,足以终生受用。
随行的有十几辆卡车,名为护送**代表团,实则是唐秋离送给**红军的一份大礼,再有几个月,**红军就会奔赴抗日战场,唐秋离不想因为他们手中简陋的武器,而丢掉宝贵的生命。
车里装的,是可以装备三个师的精良武器装备,包括三个炮兵团的全套装备和充足的弹药。
周公莞尔一笑,并不拒绝,和唐秋离对视一眼,目光之中,有无限的期待和心照不宣的意味。
车队绝尘北去,唐秋离望着西坠的夕阳,思想已经飞到遥远的天空。
(未完待续)
重生之征战岁月 第三百九十四章 重组陕军
陕西兵变平息下来之后,唐秋离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各个部队,统统走了一遍,每到一处,他都要和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当面详谈,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除了了解部队的兵员,武器装备之外,主要是了解部队的纪律、战斗力,士兵的士气等方面,还拿出**政工干部的看家本领,下到基层,和士兵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他轻车简从,只带着梅婷、山虎和二十几名特别卫队的战士,坚决不要高级军官们陪同,深入到基层连队,和普通士兵们同吃同住,一起生活几天。
刚一开始,士兵们对这位大官儿都敬而远之,唐秋离毫不在意,相处几天之后,士兵们都把这位唐上将,当成了可以说知心话的人,使他掌握了不少第一手资料。
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基本情况,也做到了相当的了解,唐秋不得不这样做,如何处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一直是他最为慎重的事情,唐秋离并不想让,有着西安事变光荣传统的两支部队,在自己的手里,成为历史的名词。
那样的话,他会觉得良心不安,也对不起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至交,虽然那样做,很对蒋委员长和国府某些大员的心思,他们的本意,是让这两支脑袋后面有反骨的部队,成为历史,拆分得越零散越好。
这一个多月的辛苦,并没有浪费,收获很大,东北军的各级军官和普通士兵,对唐秋离的印象,普遍良好,有张少帅的亲笔信,再加上同为东北老乡的缘故,东北军的广大官兵,不自觉的把唐秋离当成了替代张学良,成为他们新的精神领袖,实质上的领导者,成为他们的主心骨。
因为张少帅的被扣留,而险些分崩离析,人心涣散,凝聚力急剧下降的东北军,自从唐秋离接手后,从物质上,解决他们急迫的实际问题,从精神上,疏导他们迷茫和彷徨的心态。
而且,唐秋离还专门为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各级军官们,开办了政治辅导班,由他亲自主讲,就当前的国内和国际局势,两支部队今后的任务以及历史使命等主题,做了几次讲座。
这一手很厉害,从头脑上统一各级军官们的思想,让他们明确今后的方向,唐秋离看着军官们不一样的神采,大为叹服**政治思想工作的厉害之处,这叫政治挂帅。
唐秋离的出现,恰逢其时的填补了,背井离乡、背负不抵抗骂名的东北军,因张学良突然被扣留,而留下的精神空白,并且以独特的个人魅力,成为东北军各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的精神支柱。
从此,这些军官们,不再称呼唐秋离的官衔,唐委员长或者唐总指挥,一律称呼他为唐大帅,唐秋离诚惶诚恐,这可使不得,这是张学良他老子专有的称呼,自己如何敢当。
唐秋离制止了多次,无奈,这些军官们,张嘴就来,叫的很自然,并且透着那么一股亲热劲儿,用这些东北籍的军官们的话说:“这么叫着,显得亲近,有股子家乡味儿,再说了,咱唐大帅搁那疙瘩也担得起这称呼。”
由是,唐大帅的名号,就在东北军内部流传开来,十七路军也是如此,相对于二十几万东北军,只有六万多人的十七路军,显得势单力薄,尤其是杨虎城被迫出国之后。
时时担心被中央军或者是外来势力给吞并,这些陕西籍贯的士兵,都是本地人,他们不想稀里糊涂的,被其他势力拉去做炮灰,唐秋离对他们一视同仁的态度,渐渐征服了十七路军官兵的心。
他们也随着东北军的叫法,称呼唐秋离为唐大帅,而且这位唐大帅,出手豪爽,一下子就关了几个月的饷银,把各部队的居住条件和伙食标准,大大改善了一番,再也不用睡凉炕、冷屋子,一天两顿窝窝头,菜汤稀得照人影儿了。
收人先收心,收拢部队更是如此,所有的前期铺垫做好了之后,唐秋离返回西安,着手重组驻守陕西的部队。
这一个多月下来,他明显的黑了,也清瘦了许多,把梅婷心疼得每天给他炖补品,并坚决中断了唐秋离每晚的夫妻生活,理由是,为了他的身体着想,弄得他郁闷不已。
这一个多月,梅婷寸步不离的在唐秋离的身边,对于自己丈夫的厉害程度,梅婷觉得每天都有新发现,丈夫就像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翻开一页,就是全新的内容。
晋陕交界,黄河西岸陕西一侧,隔河是历史悠久的风陵渡,傍晚,夕阳的余晖,渲染满天的晚霞,映衬得黄土高原紫金暗红,冬日强劲的西北风,呼啸着掠过河边空旷的沙地,黄水萧萧、西风漫漫,几辆汽车由远而近,车后是滚滚的土龙般的灰尘,汽车靠近岸边,嘎然而止。
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在岸边迅速布起了警戒线,最后两辆车上,下来七八个年轻人,都是便装打扮,为首的头发斑驳青丝夹杂着缕缕白发,如果有熟悉他们的人,一定会惊讶的发现,领头的就是掌握北方实际权力的唐秋离。
而另外的几个人,赫然就是被判处死刑的,原东北军少壮派军官的核心人物,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久等人,他们不是已经被枪毙了吗?怎么活生生的出现在这里,而且是官位显赫的唐秋离亲自陪伴?
如何处置应德田等人,是让唐秋离内心更为纠结的事情,西安特别军事法庭,把最终裁决权交到自己手里,如何不是希望自己网开一面,枪下留人的意思。
这几个人,并非张慕陶那等十恶不赦之徒,只因为受到了蒙蔽,一腔热血,丧失理智,才铸成大错,杀了他们,唐秋离又于心何忍?
这几个人,都是胸怀杀敌报国,年轻有为的军官,唐秋离并没有在判决书上签字,特别军事法庭也没有追问此事,案件就此搁置下来,大家都心照不宣,死者已矣,杀了他们又有何用?
但是,东北军他们是万万不能待下去了,所以,唐秋离想了一个办法,现在,就是送他们东渡黄河,取道北平,返回东北老家,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颗杀敌报国的雄心,闯出一片天地。
唐秋离给每人赠送路费大洋一千块,又给东北抗联的杨靖宇将军写了一封信,详细的介绍了他们几个人的情况。
渡船已经停靠在岸边码头,应德田等人,绝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结局,而且大帅亲自相送,五六条汉子,齐刷刷的单膝跪地,双手抱拳:“大帅,您的恩情,容日后再行报答!”说完,毅然转身离去,男儿的眼泪,滴滴溅落在漫漫黄土地。
目送渐行渐远的渡船,唐秋离的心里,思潮翻滚,应德田等人返回东北老家后,并没有投奔抗联,用唐秋离给的路费,拉起一支队伍,浴血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他们打出的旗号是,独立师东北光复支队。
后来,独立师主力部队,出关对日本关东军作战,应德田等人的部队,归还独立师建制,其时,已经是一支近万人的部队,成为与东北抗日联军齐名的抗日武装,为日本关东军心腹大患之一,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久等人的首级悬赏花红,已经达到十万块大洋之巨。
三月二日,陕西兵变后的一个月,有关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整编方案,下达到两支部队。
东北军经过迭次变故,实力已经大不如前,除去战死和逃亡的,实有兵员十七万八千余人,唐秋离对部队进行精简,老弱病残的,全部安置到定边经济特区各大工矿企业,每人每月享受退伍津贴大洋十块,这笔钱,在定边足以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日子,何况,还有工钱收入。
身体健康,但年纪偏大的,编入定边警备区后备教导旅,平时担负定边经济特区的警备任务,负责训练新兵,这些人可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人才不能浪费,战事吃紧时,成建制拉上战场。
精简后的兵员,都是年轻力壮,政治成分较好的精壮小伙子,组建独立师东北挺进指挥部,由独立师副师长,刘铁汉少将,担任指挥官,下辖八个旅,每旅兵员一万五千人。
东北挺进第一旅,旅长由原东北军一零九师师长赵毅担任,东北挺进第二旅,旅长由原东北军一一六师师长周福成担任,东北挺进第三旅,旅长由原东北军五十七军军长缪征流担任。
东北挺进第四旅,旅长由原东北军一一二师之中霍守义担任,东北挺进军第五旅,旅长由原东北军地六十七军军长吴克仁担任,东北挺进军第六旅,旅长由原东北军一零八师师长张文清担任。
东北挺进军第七旅,旅长由原东北军地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担任,东北挺进军第八旅,旅长由原东北军第一一一师师长常恩多担任。
另外组建独立师东北挺进指挥部骑兵混成旅,旅长由原东北军骑兵第二军军长何柱国担任,该旅下辖八个骑兵加强团,每团兵员达到两千三百人,囊括了原东北军所有的骑兵部队,为东北挺进指挥部实力最强之部队。
(未完待续)
重生之征战岁月 第三百九十五章 人事调动
整编后的独立师东北挺进指挥部,下辖八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混成旅,兵力为十四万余人,后来,根据作战实际情况需要,唐秋离又给该部组建了三个炮兵旅,一个装甲旅,一个防空旅。
实际上,整编后的东北军各级军官,职务和军衔,都降了一大截,就拿原来的军长来说吧,军衔就由原来的中将,降为少将,所辖兵员,也比原来少得多,原来的东北军,那个军长不领兵三四万人。
对于这种情况,唐秋离原来准备做些安抚和解释工作,岂料,这些被降了职务的高级将领,不但毫无怨言,反而兴高采烈的去上任,用他们的话说,啥都是虚的,唐大帅带着咱们打鬼子,这是实的,计较那些虚头吧脑的怕破烂儿玩意干啥。
想升官儿也行啊?战场上拿出真章,看谁的旅干掉的小鬼子多,第一个杀回东北老家,大家伙都听他的,尊他为老大!绝不反悔,大帅在这儿呢,做个见证。
看着这些原来的军长和师长们,毫无怨言,没有一个抱怨自己被降了职位,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和小鬼子大干一场,出出六年来憋在心头的恶气。
唐秋离感到由衷的欣慰,一旦这些东北汉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会以百倍的热忱,投入到杀敌的战场,东北黑土地,在自己的手里屈辱的丢掉了,在华北的战场上,重新拾回军人的自尊与荣誉。
东北军其他的军官,一部分调到独立师各部门,一部分调到定边经济特区警备司令部和定边机动兵团指挥部,由独立师抽调一部分军官,和原东北军军官们,组成东北挺进指挥部各个职能部门。
原独立师参谋处长赵玉和,升任东北挺进指挥部参谋长,其原职务,由独立师参谋处副处长于光涵担任,指挥官刘铁汉少将,正从华北赶来接收部队,对于唐大帅的多年老搭档,东北挺进指挥部各个旅长们,充满了期待。
能和大帅搭档多年,成为生死之交、生命相托的老伙计,能力那还有的说,尤其还是东北老乡,自己的部队,扯屁撂到关里,和红军开战的时候,人家已经和大帅,跟关东军打了多年,这样的人,能把咱们看在眼里,就是咱们的福气。
唐秋离安排刘铁汉做这个指挥官,也是多方面考虑,原东北军的各级将领,都是多年的老行伍,平常人,还真是镇不住他们,自己又不能亲自指挥这支部队。
以刘铁汉的资历、战绩,足以胜任这个职务,虽然这里面还有不少他原来的老上级。
在刘铁汉到来之前,唐秋离从定边警备区,抽调了大批军官和富有实战经验的老兵,深入到各旅,按照独立师的训练方式,对部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又从黄崖洞调来大批日式装备,给各旅换装,这一下,东北挺进指挥部各旅旅长可高兴坏了,小日本儿人不咋地,东西却不孬。
换装后的各旅,战斗力提升了一大截,士兵们憋着一口气,做梦都想打回东北老家去,从唐大帅的身上,看到了盼望多年的希望,士兵们的训练热情,空前高涨,以前军官们拿着鞭子赶着训练的情形,再也看不到了。
士兵们也看到了,和独立师来担任教官的战士们的差距,都是军人,都有荣誉感和自尊心,士兵们自觉的加大训练量,训练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级军官们,也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变化。
部队的后勤供应,也参照独立师的标准,所需经费,都由独立师后勤部统一拨给,部队的面貌,日益发生变化,说到底,现在的东北军,已经是唐秋离自己的部队,所欠缺的无非是与日军实际作战经验,在他们身上花钱,一点儿都不肉疼。
刘铁汉到职后,唐秋离把部队移交给他,并报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晋升刘铁汉为陆军中将军衔。
然后,他开始着手进行十七路军的重组工作,十七路军不同于东北军,情况比较特殊。
实际上,这是一支陕西地方部队,兵员都是陕西籍,没有出省作战的经历,士兵们的乡土观念极浓,和地方百姓,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总兵力不过六万余人,也是良莠不齐,老少不均。
唐秋离参照东北军的做法,首先精简部队,不良分子清除出部队,年纪大的,就地复原,愿意去定边经济特区的,部队统一安排,不愿意去,想回家的,每人发给安家费大洋三百块,这些钱,足以让他们在家乡做个小财主。
连清除带复原,共精简了六千多人,剩下的精壮士兵,组建陕西省警备司令部,由原独立师独立第四旅旅长袁景豪担任司令,其旅长职务,由副旅长王成业接任,原十七路军参谋长韩光奇,留任陕西省警备司令部参谋长,下辖三个陕西地方警备旅,每旅兵员为六千两百人。
陕西地方警备第一旅旅长,由原十七路军四十九旅旅长王毅武担任,陕西地方警备第二旅旅长,由原十七路军五十一旅旅长赵寿山担任,陕西地方警备第三旅旅长,有原十七路军补充旅旅长耿志介担任。
该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维持陕西各地方的社会治安,地方安定,清除土匪等,实际上,实际担任守备部队的职责,另外,唐秋离给陕西地方警备部队一个重要任务,负责训练后备役人员,为一线野战部队,提供充足的兵员,这也是唐秋离组建陕西警备司令部的初衷。
组建黄河河防守备指挥部,指挥官由原独立师独立第五旅旅长孙振邦担任,其职务由副旅长楚宪曾接任,河防守备指挥部参谋长,由原十七路军陕西警备第一旅旅长王俊担任,下辖四个河防旅,每个旅的兵员为八千五百人,河防第一旅旅长,由原独立师独立第一旅第一团团长李振峰担任,河防第二旅旅长,由原十七路军陕西警备第二旅旅长张鸿元担任。
河防第三旅旅长,由原独立师独立第二旅三团团长孟庆鹏担任,河防第四旅旅长,由原西安绥靖公署特务三团团长刘子潜担任,河防指挥部共有兵力三万六千余人。
该部的主要任务,是防守黄河陕西境内壶口以南至潼关港口,由潼关港口至河南省三门峡一带,在此处,与中央军三门峡区域战区指挥部所属部队,形成交叉防守地段。
河防守备旅,分驻各个要点,凡是有可能渡河的地段,都要驻兵防守,各驻防点,责成独立师通讯处处长陈峰,迅速沟通各部的有线联络网和无线联络网,并保证随时畅通。
唐秋离不得不这样做,日后,山西境内,会成为华北的主战场,几千里的黄河沿岸,可以渡河的地点太多,难保日军不派出部队,强渡黄河,从陕西境内进攻河南与湖北等中原地区。
日本人的思维,是不可以按照正常人是思维来判断的,都是一群疯子,疯子出牌,不按常理。
至于壶口往西的黄河防线,就不用他操心了,那是**红军的地盘,他们好不容易有了一块儿落脚之地,岂容日本人插上一刀,不和日本人拼命才怪呢?保证防守的比自己想象的还要严密。
十七路军编组完毕后,按照训练东北挺进指挥部各部队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随即,陕西省警备司令部各部队,开赴驻防地点,黄河河防指挥部各部队,马上进驻守备地点,构筑永久性的防守工事。
为此,唐秋离从黄崖洞后勤部仓库,给河防部队,配备了大量的火炮,射程可以覆盖黄河对岸十公里的范围,在守备地点,修筑永久火力点和炮位,由独立师炮兵第一旅郑勇部,派专人进行指导,并且完成对黄河东岸地区的地形地貌绘制,以及射击坐标和诸元。
组建独立师运输指挥部,由原独立师后勤部副部长兼辎重处处长周玉山担任指挥官,其职务,有副处长宋文海接任,参谋长由原定边经济特区警备司令部后勤处长白世斌担任。
由黄崖洞根据地后勤部,抽调各级军官,组成运输指挥部指挥机关,由黄崖洞警备旅,抽调两个团的兵力,由定边机动兵团,抽调三个团的兵力,独立师防空旅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共计一万三千人,组成运输指挥部所辖兵力。
从定边经陕西绥德、吴堡,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境内的军渡、柳林渡口,翻越吕梁山,到达太行山黄崖洞根据地,几千里路的运输线,大部分在山西境内,必定会成为日军的重点攻击目标,将来,在这条运输线上,必定会发生大规模激烈的战斗,而且是反复争夺战,周玉山肩上的担子不轻。
原独立师参谋长冯继武,升任独立师副师长,接替原副师长刘铁汉的工作,原独立师独立第一旅旅长李洪刚,升任独立师参谋长,接替原参谋长冯继武的工作,其旅长职务,由原副旅长刘弘章担任。
一连串的人事调动和安排,把唐秋离忙得晕头转向,叫苦不迭,都说家大业大是好事儿,可够当家人累的,唐秋离现在就有点招架不住,冯继武和李洪刚这俩家伙,还得几天才能到,没办法,唐秋离只好咬牙硬挺着。
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搂着梅婷,找一个没人打扰的地方,好好睡上三天三夜。
(未完待续)
重生之征战岁月 第三百九十六章 打草惊蛇
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现在已经是一九三七年四月份,平津一带的日军调动异常,频繁的举行各种军事演习,种种迹象表明,日军在三七年必然在平津一带动手。
看着唐秋离没日没夜的忙碌,人都憔悴了许多,梅婷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除了每天个他做各种滋补身体的饭菜,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还主动承担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为丈夫减轻负担,并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时候,唐秋离开着玩笑说,自己这那是娶个老婆,简直是娶了半个参谋长,也不由得他不忙,唐秋离现在的家大业大摊子大。
唐秋离现在指挥的部队,共有五部分构成,其起家部队华北独立师约十五万人,二十九军部队约五万余人,中央军系统的部队,二十万人,原东北军改编的独立师东北挺进指挥部所属部队约十四万余人,原十七路军改编的陕西省地方警备旅和黄河河防旅五万四千余人。
合计下来,黄河流域战区指挥部直属部队有六十万兵力之众,这还不算山西阎锡山的晋军和山东韩复榘的鲁军,如果都算上,怕是有一百多万人,唐秋离现在掌握着国民政府一半而以上的军事力量。
唐秋离看着兵力统计表直发呆,这个数字,把他自己都吓一跳,这么多张嘴,光是吃饭就是个大问题,二十万中央军还好说,由国民政府管吃管喝,剩下的部队,就得自己管饭吃了,难怪说养兵就等于烧钱,没钱难养兵。
这下够独立师后勤部部长张全忙的,得力助手周玉山被调走挡一面,骤然又增加了这么多张嘴,没过几天,张全就接连发电报向唐秋离求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