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之征战岁月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柳外花如锦

重生之征战岁月 第三百六十七章 火药桶
梅婷骇然的看了唐秋离一眼,这种都是地方大员的私人场合,她还是第一次参加,显然是被张学良的话,给震惊了,她还没有听到过,有任何人敢这样评价蒋委员长,敢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这都是杀头的罪过呀?
唐秋离悄悄的握住了这丫头的手,发觉她的手心凉沁沁的,都是冷汗,并且还微微颤抖,知道张学良的话,把她吓到了,张学良的心里话,唐秋离不是第一次听到,换做是他自己,就不会在这种场合公开的这样说。
早就琢磨自己的活路了,张学良是性情中人,性格坦率直爽,是个能做真正知心朋友的人,也许就是这种性格,才有了他的一次辉煌的传奇,和后半生的软禁、幽闭的生活,他是这个时代舞台的重要角色,却以悲剧谢幕。
阎锡山哈哈一笑,打破了沉闷的气氛,他拍着张学良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汉卿,蒋委员长有他自己的想法,光劝说是没有作用地,咱们得为自己考虑考虑,还得自己想办法,啊!”
张学良双眼一亮,抓住阎锡山的双手,动情的说道:“百川兄,你真是我的知己,咱们是同路人,有了你这句话,汉卿知道该怎么做了!”
也许阎锡山的这句话,又是西安事变的另外一个诱因,张学良认为,陕西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再加上山西阎锡山的晋军,平津地区秋离老弟的二十九军和华北独立师,这些力量加在一起,那三十个师的中央军,就不足为惧。
阎锡山的态度已经和明确,秋离老弟还用说吗?根本就是同路之人,这三方的力量加在一起,蒋委员长不能不权衡一下利弊吧?
唐秋离却大不以为然,他从阎锡山的脸上,看到了一丝狡猾,这位阎长官,对中央军和红军,绝对谈不上什么好感,他只关心自己山西的利益,只要红军不过黄河,关他阎锡山屁事。
你老蒋和红军,打得你死我活才好那,正好报了今年年初,红军东征的一箭之仇。
今天的私人宴请,就是想摸摸这几位手握重兵的人的底细,毕竟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底细摸得大概差不离,只有这个唐秋离,话不多说,也不妄加评论,高深莫测,轻轻饮酒,淡淡倾听,滑的像个玻璃球,到现在,还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
毕竟自己要动刀兵,这三位的态度,就是他行动的标准,现在看来,张杨这肯定不成,唐秋离的部队,想要动起来,离陕北还远着呢!这回,老蒋的围剿计划,还要够呛,兵马未动,将领分心,这仗还有法打吗?自己先不忙着动,看看再说!
底细摸到,也就没有了再喝下去的兴致,和张杨以及阎锡山分手后,在酒店的大厅,意外的遇到了戴笠。
戴笠很热情的迎过来,双眼里没有了昨天的精光,看了梅婷一眼后,以老朋友的姿势,亲热的搂着唐秋离的肩膀,这个举动,很不符合戴笠的性格,若是别人看到,定会大跌眼镜。
然后压低声音,有意背着梅婷说道:“唐副总司令,你把我们军统的一朵花摘去,藏于暗室,享尽艳福,可没有跟我这个军统局的局长打一声招呼啊?改日请客,权当赔罪了!”
戴笠这是把真话当成玩笑话说出来,即警告了唐秋离又给事情一个转圜的理由,唐秋离暗自佩服,这个大特务头子,不但手段毒辣,言辞也颇见功力,他只能以微笑回应。
随后,戴笠又说道:“唐副总司令,在定边发得一笔好财呀?能在共匪嘴里夺得一块儿地盘,定是极为不易?”
说完,眼睛直盯着唐秋离,看他如何回应。
唐秋离心中一凛,定边的事情,被这个大特务头子知晓了,三马的事情,也是瞒他不过,他在怀疑自己和红军是否有什么私下里的勾当,就像张杨那样。
唐秋离面色一正,这样的问题,可来不得丝毫的含糊,否则,一定会被这位戴老板嗅出什么味道,不还以他颜色,还不得随时敲打自己,随时受这厮的鸟气?
“戴局长,这话是怎么说的?定边苦寒之地,有什么大财可发,至于三马,那是我们的私下交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蒋委员长都没有过问,戴局长是不是太操心了。”
“从共匪手里打下地盘儿,那是我独立师的弟兄们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当然不容易,那是拿弟兄们的性命换来的,我没有全部吃掉共匪的本事,共匪也没有把我赶出定边的实力,就僵在那了,还得整天担心共匪偷袭,不像戴局长,不用领兵上阵,也能博得蒋委员长的信任,那个也不敢小瞧您戴局长!”
戴笠一愣,唐秋离的言辞,出乎他的意料,夹枪带棒,暗有所指,对自己的虚言恫吓,毫不买账,原本想从他身上敲打出点儿东西来,反倒被他呛了一顿。
这个人,要不就是心里没鬼,再不就是有所依仗,其实,戴笠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职业敏感,来猜测唐秋离在定边的行为,三马和唐秋离的事情,戴笠根本没有看成多大事儿。
无非是黑吃黑一类的,倒是唐秋离能拿下并且守住定边,让他颇为怀疑,蒋委员长的百万大军,打了将近十年,仗打成什么样,他心里清楚,倒是唐秋离这样的结果,却显得另类。
这个人不好对付,底气十足,根本不惧自己,戴笠暗暗想到。
没有把柄,犯不上和这位新贵顶牛,戴笠转圜极快,哈哈一笑,说道:“唐副总司令,可别忘了,还欠我一顿酒那啊!”
说完,又转身叮嘱梅婷:“好好在唐副总司令身边工作,他可是委员长身边的红人,前途不可限量!”一副老板的派头,然后,挥手告辞,神态如常的含笑离去。
唐秋离佩服得五体投地,到底是搞特工的高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难接的球儿,根本不以理会,不争强好胜,恰到好处的进退,和这种人打交道,要打起十二分小心。
梅婷紧张的询问唐秋离,戴局长和他说了些什么?唐秋离笑着告诉梅婷,戴局长和我开了些玩笑,我也回敬了他,梅婷没有在追问,显然不完全相信他的话。
西北剿总所在地洛阳,一派紧张忙碌,征鼓以动,磨刀霍霍,各路中央军部队,均按照卫立煌的作战计划,向指定地域开去,一副大战临头的样子。
唐秋离不敢在洛阳多做滞留,这里已经成了是非之地,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二日,唐秋离一行人,乘坐专机,从洛阳返回北平。
这还是戴笠专门为唐秋离安排的军用运输机,他的理由是,身为西北剿总副总司令,自身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自己负有保护党**政高官之责,岂敢疏忽大意,而且这架飞机,就留在北平南苑机场,随时归唐副总司令调遣。
唐秋离看出来了,戴笠是有意向自己示好,只是不清楚,是自己上次的话,让戴笠心中有了畏惧,还是另有企图,估计后者的可能性大一些,堂堂的戴老板,岂是几句话就能吓住的人?
一踏上北平的地面儿,梅婷这丫头明显的轻松不少,就像主人回到了自己居住多年的故乡,唐秋离暗叹,他有些同情那些军统的特工,戴笠多年的积威,让军统的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挥之不去的阴影。
随后,中央军各部队,已经部署完毕,全部到达指定的攻击出发地域,前敌总指挥卫立煌,也已经到达前敌指挥部,履行职责。
得知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根本没有做丝毫的进剿部署,部队反而从陕北前线后撤了几十公里,阎锡山的晋军也是畏首畏尾,行动迟缓,没有按照作战计划,如期从柳林西渡黄河,逼近陕甘。
因为两路大军的变故,各进剿兵团之间,根本无法协调行动,已经准备就绪的中央军各部队,被迫撤回原来的出发地,重新做攻击部署。
蒋委员长闻讯大怒,于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四日,带领大批文武官员,亲自飞抵西安督战,在位于西安东约三十公里的临潼骊山北麓,华清宫五间亭下榻,亦为“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一代美女杨玉环沐浴之地的华清池。
刚下飞机,顾不得旅途劳顿,没有休息,蒋委员长紧急召见张学良和杨虎城,大发雷霆,逼迫二人表态何时出兵,且要亲眼看到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上了剿共前线,并对共匪开枪,才能放心离去,否则,绝不会离开西安半步。
并且把东北军立即调往福建,十七路军立即调往安徽,给中央军让路,言外之意,既然不想和共匪刀枪相见,就别在这碍事,让出陕甘两地,给中央军让路,没有了你们,我剿灭共匪更畅快一些。
面对盛怒的蒋委员长,张杨二人无言以对,满肚子的话,无从说起,这种情绪下的蒋委员长,不会听进去任何意见,只好答应,回去马上调动部队,实则是借口拖延,另图良策。
张学良和杨虎城,回到位于西安止园别墅的杨虎城公馆之后,相对默坐良久,局面至此,已经毫无挽回的余地,蒋委员长剿灭**红军的决心,谁也不能动摇。
而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生死存亡,就在这一念之间,是甘为鱼肉,任人驱使,还是另谋它途,奋起自救?两个人心中都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未完待续)





重生之征战岁月 第三百六十八章 西安事变之导火索
这种酝酿在两个人心中已久的想法,却彼此从未交流过,因为这种想法太过于大胆,用过去的话来说,这就是造反,是诛灭九族的大罪,担系着自己和手下十几万将士的身家性命。
今天,蒋委员长的压力和固执,把他们的命运,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双方目光之中的含义,彼此都读懂了,可是,总得有一个人,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杨虎城身上,关中汉子的刚烈,表现出来,他目光炯炯的问张学良:“汉卿,干不干?”
尽管这几年张学良委曲求全,是为了自己手下二十多万,东北军将士的前途和命运考虑,多方忍让,可心底那种东北汉子的豪爽,也未曾消失,两双大手,紧紧的握在一起。
一个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就在这里决定了,也许,张学良和杨虎城只是为了自己和手下将士的前途命运,才冒险一搏,可是,他们决定了之后,就注定会在历史上,写下浓重而光彩的一笔。
也由此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注定会被称之为民族英雄,被代代传诵。
当然,这只是个二人心中的想法,如果此时出现其他的重大事件,亦或是蒋委员长改变了主意,事情就不会发展到后来的结果。
可是,历史没有这么多的如果和假设,历史就是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后来的人们,也只能去猜测历史发生之前的事情。
张学良和杨虎城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并没有立即动手的打算,他们还要尽到人事,尽到做为下属的最后努力,向蒋委员长,向他们的领袖,做最后的劝说。
由张学良出面,担当这个角色最为合适,对蒋委员长进行“善说”,最后一次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赤诚之心,因为张学良有毁家杀父的切身之痛。
十二月七日,张学良来到华清池五间亭蒋委员长下榻之处,正在房间内向各位大员们面授机宜的蒋委员长,听到是张学良求见,心中一阵恼火,他知道张学良来的目的。
对于不再剿共这个问题,蒋委员长已经很厌烦了,不想再和张学良争论,也没有争论的必要,可是,张学良已经到了门口,避而不见,显然不太妥当,何况,还要东北军打头阵。
众人告辞,蒋委员长端坐在大厅,等待着张学良,可想而知,这种心态和情绪之下,双方见面,会谈出什么结果,尤其是双方的立场和观点,都处于极端的对立面儿。
张学良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来向蒋委员长进谏的,他是个性情中人,心底顾念着多年的情分,和换帖金兰之交的义气,他的心里还存在这一丝幻想,希望这次能打动蒋委员长,使蒋委员长改变主意,这样,就是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张学良的情绪非常激动,刚一见面,就慷慨陈词,历数日本人的种种罪恶,以及企图亡我中华的野心,多年的兄弟萧蔷,互相残杀,却置外敌而不顾,现在,我们共同的敌人,是日本人。
话到此次,触动了心里多年的压抑和毁家之痛,声泪俱下,以至于痛哭失声,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张学良是真正的伤心了,也有更多的无奈和愤懑。
铮铮男儿的热泪,纵然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感动,蒋委员长却是越听心里越别扭,外人无法猜测,当时蒋委员长的内心真正的想法,也许是两广事变胜利的余威,让他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
张学良的真情流露,并没有打动他,他粗暴的打断了张学良的话,声色俱厉的斥骂张学良年幼无知,不懂得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受了共党的蛊惑,满脑子赤色思想,这样下去很危险。
张学良收起眼泪,反正是豁出去,和蒋委员长展开激烈的辩论,双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言辞越来越尖锐,即便是在外面警戒的士兵,也能清晰的听见屋子里两人的争吵声。
一个下属,和自己的领袖如此情绪激烈的争吵,且用词大胆放肆,这在民国的历史上,也不多见,卫士们躲得远远的,生怕受到不必要的牵连。
那些跟随蒋委员长一起来西安的中央大员们,面面相觑,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动了肝火,各不相让,人家是拜把子兄弟,这里的人,谁也没有资格做这个和事老儿。
激烈的争吵和辩论,历时三个多小时,最后,蒋委员长勃然大怒,在他看来,张学良简直是冥顽不灵、顽固不化,就像吃错药,着了魔一样,共党的那套东西,对他的毒害太深了。
蒋委员长忍无可忍,把手中的水杯,狠狠的摔在地上,朝着张学良大声喊道:“张汉卿,现在就是你拿手枪把我蒋中正打死,让你的东北军把我捆去,送给**,我的剿共决心和计划,也绝不可能改变!”
张学良绝望的闭上眼睛,心底涌起深深的悲哀,话已至此,任何的努力,都不可能改变眼前这个人内心的想法,他像看陌生人一样,深深的看了蒋委员长一眼,没有再说一句话。
张学良向蒋委员长郑重的敬个军礼,转身离去,高大的背影,显得那么萧索和落寞,还有深深的悲哀,如果蒋委员长仔细留意张学良转身时,那一瞬间决然的气势,以他的老练,不难发现,张学良似乎已经下定了某种决心。
可是,盛怒之下的蒋委员长,已经被张学良的态度,气得失去了理智,那里留心这样的细节,他在屋子里团团转,嘴里连声骂道:“娘希匹,孺子愚鲁,不可救药,不可救药!张汉卿**党的毒太深了,早晚是要吃大亏的!”
张学良带着悲伤的心情和深深的失望,回到了杨虎城公馆,杨虎城正在那坐卧不安的等待着张学良的消息。
见到张学良,急忙迎过去,满脸期冀的看着张学良,张学良默默的摇摇头,杨虎城的一颗心,瞬间沉下来,沉重得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杨虎城的内心,是还抱着一线希望的,不到万不得已,实在没有转圜的余地,他也不想走上这条不归路。
可是,张学良的努力,带回来的结果,把他心底的那一丝希望,彻底击碎,也放弃了幻想。
默坐片刻,两人商量了下一步“兵谏”的具体行动安排,这是个极其艰难的抉择,两个人都压上了自己的身价性命,和身后的十几万将士。
商量的结果,由张学良的东北军,负责到华清池抓捕蒋介石,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负责拘禁西安城内,中央系统的军政大员,以及跟随蒋委员长一同来到西安的中央军政大员。
并解除西安城内中央系统部队的武装,控制飞机场、火车站以及电报局和电话局,封锁西安城内外交通,由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组成联合卫戍部队,在全省实行宵禁。
大体的部署就绪后,具体的行动时间,尚未确定,一切都在等待一个最佳、最恰当的时机。
平心而论,这个时候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还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如果在这最后的关头,有其他的重大事件,转移了蒋委员长或者是张学良、杨虎城的注意力,西安事变,也许就不会发生,张杨二人此后的道路,会是不一样的情形。
知道蒋委员长在十二月四日,亲自飞抵西安后,唐秋离就知道,历史还是原来的历史,西安事变,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了。
他马上调整部署,从驻防在保定、涞源、蔚县一带的部队中,调动独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旅,骑兵第一、第二旅,炮兵第三旅,独立师防空旅,从黄崖洞根据地,调动防空团等部队,共计六万余人,组成南下兵团。
从即日起,立即南下,从山西平陆南渡黄河,经河南省的三门峡,到达陕西、河南交界处的芦灵关一带待命,对外的名义是,参加对陕北共匪的军事围剿行动。
为什么在芦灵关一带驻扎?因为这里距离陕西潼关很近,可随时并进关中平原,西安一带,部队由参谋长冯继武指挥,自己还是留在北平,关注事态的发展。
定边经济特区警备司令部机动兵团立即成军,即日出发,经赶上庆阳,到达陕西彬县一带待命,定边兵团,由独立师副师长唐秋生担任司令,指挥部队。
所有在西安的情报系统,立即全部启动,密切关注西安城内的一切风吹草动,二十四小时和独立师情报处保持联系,随时报告西安的动向。
独立师情报处,随时向他报告西安的一切情报,师部各部门,立即进入战时状态。
留在华北的部队,提高战备等级,一旦西安生变,严密监视对面的日军动向,必要时,可先发制人,抢先开枪,以粉碎日本人有可能展开的冒险行动。
这样,唐秋离在西安附近,集中了定边兵团和独立师南下兵团共计八万多人的精锐部队,可以暂时应付可能发生的东北军、十七路军和中央军发生的战斗。
唐秋离可知道,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国府内部和西安周围那股子乱劲儿。
一切部署完毕后,唐秋离瞪大眼睛,等待着那个历史性的一刻,也许是对即将发生的大事件,事先知道,唐秋离比当时的任何一名中国人都要紧张。
(未完待续)




重生之征战岁月 第三百六十九章 西安事变之华清池的枪声
知悉历史的唐秋离,也许比当事人张学良和杨虎城还要紧张,毕竟张杨二位,现在有的只是想法,还未付诸于行动,叫预谋。
事件的另外一位主角蒋委员长,却茫然不知即将到来的变故,依然在西安筹划这进剿**陕甘根据地的大业,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的脚步,在一点点的逼近。
唐秋离当然不能傻到,跑去西安去告诉蒋委员长,“快跑吧,赶紧离开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要对您下手了!”那不是自找麻烦,事后,就算不打你个同谋,也是打入另册,列为不可信任之人的行列。
即不见喜于蒋委员长,又和张杨结下了不解的深仇,还招来卖友求荣的骂名,这样一枪仨眼儿的傻事儿,除非脑袋进水的人才去做。
唐秋离忐忑不安的到等带着结果,他生怕出现其他的变故,影响了历史的发生,而见证历史那一刻的动人感觉,让唐秋离这几天,双眼放光,精力充沛,处于极度的亢奋状态。
梅婷也感觉到奇怪,莫非秋离吃了什么药?接连几天晚上,梅婷有些吃不消了,浑身肌肉酸痛,**略带红肿,纤腰都有要折断的感觉,那是唐秋离在最**的时候,大力拥抱的杰作。
唐秋离需索无度,每晚不折腾十来次,是不肯罢休的,梅婷茭白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黑白分明、漂亮的大眼睛,也挂上了黑眼圈儿,显见得是纵欲过度的表现。
和梅婷熟识的其他部门的那些大姐,在私下里好心的提醒过她,要注意身体,还年轻,梅婷只有报以苦笑,是唐秋离不肯放过她,而她又不忍心拒绝。
唐秋离部署的部队,在十二月八日,全部到达指定位置,此举赢得蒋委员长大力赞扬,并通报全体参战部队,华北独立师的部队,能够严格的按照洛阳会议的军事部署,按时出动部队,难能可贵,当为全军将领们效仿。
张学良和杨虎城,也联名给唐秋离发来电报,对秋离老弟以实际行动声援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反倒是阎锡山,酒桌上说的好听,却没有一点儿实际行动。
蒋委员长和张杨二位,都把唐秋离调动部队,当做是对自己的实际支持,而真实的意图,只有唐秋离自己最清楚,这样两边捞好处,不应该算是投机,做人没有立场,只能是顺势而为,相机而动,一种策略罢了。
十二月九日,西安又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一万多名学生,为了纪念“一二九”北平学生抗日运动一周年,西安“一一八”事件一个月,在**西北特别支部的组织和策划之下,在西安全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一一八事件,决不能再重演。
不能不说**此举,大有深意,此时西安的局势,纷乱复杂,犹如火药桶,有一触即发的趋势,**在这种时候,组织学生游行,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向在西安的蒋委员长施加压力,为自己争取政治得分,也是给张学良和杨虎城暗示,群众是站在他们一边的,等于是给张杨二位打气。
学生队伍,陆续在指定地点集合时,驻西安的中央系统的情治单位,又出了个昏招,还是财政部驻陕西税警总队的特工,竟然开枪打伤了一名十二岁的小学生。
儿童本来就是弱者,备受呵护,税警总队的特工,竟然如此不明大局,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这种犯忌讳、惹众怒的事情,真不知道宋子文宋大公子,平时是怎么教导这些部下的,尽用一些误国误民的庸才和蠢材。
这一事件,更加激怒了学生,在本来就已经是处在愤怒状态之中的学生心里,轰然点起了爆发的火焰,再加上**利用此事大做文章,推波助澜,激愤的学生们,压抑不住愤怒的火焰,整队冲出中山门,向华清池进发,向蒋委员长请愿。
1...158159160161162...11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