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之征战岁月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柳外花如锦
四联装的高射机枪更恐怖,一踏扳机,一百多发子弹,就没了,幸好,这些高射炮和高射机枪,都是自动装弹,要是依靠人工装弹,那还不把战士们累吐血。
这些装备,马上下发到各部队,同时,“天眼”炮瞄雷达,有了美国来的元件后,生产的速度大大加快,每生产出一批,就立即安装到高射炮或者高射机枪上。
独立师防空旅,各独立旅防空团,黄崖洞根据地防空团,定边经济特区警备司令部防空总队,很快就列装了全部安装了“天眼”炮瞄雷达的高射炮或是高射机枪。
黄崖洞兵工厂,马上投入大批人力,集中生产高射炮弹和高射机枪子弹,同时,在定边经济特区,建立的了黄崖洞兵工厂定边分厂,两地同时生产各种型号的弹药。
有了充足的弹药后,各防空部队,立即开展实弹射击大练兵,一时间,华北太行山上,陕甘定边的天空,不时炸开朵朵烟云,过往的飞鸟,都吓得远离这条危险的路线。
四万八千支索米冲锋枪,很快装备到部队,独立师警卫大队,更是人手一支,战士们把索米冲锋枪拿到手里,经过实弹射击后,立即疯狂的喜爱上了这款枪。
原来日本人的百式冲锋枪和索米1931式冲锋枪一比较,高下优劣立分,就像在赛道上奔驰的两匹赛马,根本不在一个级别,而且这款索米冲锋枪,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和驳壳枪的子弹通用,在战场上,更方便补充弹药。
鉴于此,原来战士们视为宝贝的日本百式冲锋枪,只能收进仓库,唐秋离可没有把这些百式冲锋枪视为没有作用的废铁,他准备把这些冲锋枪,全部装备给独立师城市作战大队,在城市巷战中,冲锋枪更能发挥威力。
装备了索米冲锋枪的独立师部队,火力更加凶猛,在打阵地战的时候,让崇尚白刃冲锋的日军,定会吃尽苦头。
独立师最基本的作战单位,是班级分队,一个二十六人的普通步兵班,就装备了十二支索米冲锋枪,正副班长每人一支,另外是十名冲锋枪手,除此之外,每个步兵班,还装备了经过改良,加装了瞄准镜的三八式步枪四支,主要是供班级狙击手使用,在战场上,可以精确的猎杀日军指挥官。
再加上每个步兵班,装备四挺捷克式轻机枪,两具掷弹筒,这样的一个普通步兵班,火力强度,达到了恐怖的程度,对上一个日军小队,占有绝对的上风。
这段时间,唐秋离很少在北平或是黄崖洞,他不辞辛苦的奔波在分散到太行山区,各个地方的部队,检查部队的训练情况,尤其是新式武器列装后,战士们对新武器的的性能以及掌握程度,是他最为关心的。
梅婷不辞辛苦的陪着他,奔波在各个部队之间,风餐露宿的机会更多,尽管这样,这丫头每天都开心得不得了,风尘仆仆丝毫无损她的容颜,就像一朵见到了阳光的鲜花一样,更加明艳动人,整个人都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也许是沉浸在爱情之中的女孩儿,幸福写在脸上,也许是唐秋离每晚的滋润,使她更加丰满动人,总之,这丫头漂亮得让人眼红。
梅婷自有高兴的理由,能整天在他身边,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更主要的是,独立师的各级军官和普通战士,当着师长的面,公开称呼她嫂子。
一开始,梅婷听到战士们这样叫,心里还惴惴不安,她知道,唐秋离的心里,还有着另外一个女孩儿的影子,也许嫂子这个称呼,是属于那个女孩儿的专用吧?
梅婷很怕唐秋离不高兴,或者是当场对战士们发火,如果那样,梅婷将处于无比尴尬的境地,也许自杀的心思都有。
结果出乎梅婷的意料,听到那些军官和战士们,这样称呼梅婷,唐秋离只是莞尔一笑,显然对战士们这样称呼梅婷,并不反对或者是反感,想反,还很高兴的样子。
只是,每次听到这样的叫声时,唐秋离都会对梅婷促狭的挤挤眼睛,笑意之中,颇多玩味。
梅婷是个冰雪聪明的女孩子,只有唐秋离这个命中克星,才会让她进退失据,物我两忘,眼中和心里只有他。
她发现,这一声“嫂子”,有太多的含义了,她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角色,收起了以前的刁蛮和犀利,变得雍容大度,宽厚稳重,很多事情,能站在唐秋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由此,赢得了各级军官和普通战士们由衷的喜爱和尊重。
唐秋离很欣慰自己所爱的人,这种本质上的变化,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个希望,希望梅婷能像小玲那样,赢得军官和战士们,真心爱戴和尊重,而不是因为自己身份的原因。
以梅婷的出身和来历,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她为了这份爱情,甘愿放弃自己原有的许多特质,这种放弃和改变,对于一个成熟,并且有过很辉煌经历的女军人来说,并不容易。
可是,在梅婷身上,看不出丝毫勉强和做作,一切都那么自然和平静。
这就愈发使得唐秋离对她加倍的喜爱,两个人有了血肉交融、心灵相通的默契感,这种感觉,对于唐秋离来说,是一种久违的熟悉,对梅婷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
(未完待续)





重生之征战岁月 第三百五十三章 华北调兵忙
不一样的体会,全新的感受,让梅婷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她在日记里,真实的记录下这种变化,“爱情已经降临,虽然是初尝端倪,已使我一洗尘泥,飘然若仙,这种美好的感觉,常常使我在梦中笑醒。”
“午夜里,仔细端详身边的,这个熟睡的大男孩儿,感觉就像在梦中一般,他已经占据了我的全部身心,无法想象,我的生命里没有他,会是什么样子。”
“感谢苍天,让我来到华北,遇到了他,并成为我生命之中,最宝贵的珍藏,他就像是一部厚厚的书,我只是翻开了前面的几页,我会用生命的全部,来读懂他。”
“今天,那个可爱的小战士,叫了我嫂子,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称呼我,心中如擂鼓般惊慌,却感到是从未有过的幸福,秋离很高兴所有人这样称呼我,从他的目光之中,我看出了期待和鼓励,也许,我应该改变和放弃许多,努力做好这个嫂子。”
梅婷有记日记的习惯,她把在华北的许多感受,都记录在日记中,字里行间,是一个鲜活的梅婷,在你的面前,娓娓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后来,每当唐秋离翻开这些日记的时候,看到熟悉的字迹,耳边总会响起梅婷清脆而甜美的声音,忍不住泪洒衣襟,无法自抑,这些日记,也就成了他最珍贵的心爱之物,伴随着他,奔波在血与火的战场,征战在广袤的国土。
忙碌的日子里,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经到了九月底,天气逐渐凉了起来,偶尔见到成群的大雁,飞过头顶,清越的鸣声,响彻在万里辽阔的、晴朗的天空。
山谷深处,已经能偶尔看到,被早霜染红的枫叶,华北大平原上,各种庄稼都挂满了成熟的果实,鼓鼓涨涨,一片丰收的景象,应该是个欢乐的季节。
可动荡纷杂的局势,让人们的脸上,失去了很多笑容。
日本人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可是,却不断的从本土往华北增兵,天津港口,每天都有大型的日籍货轮出入。
从天津三个渠道情报网传来的情报,内容惊人的一致,都是日军增兵的消息。
除了原有的日本华北驻屯军四万多部队,日军大本营,又从日本本土陆续调来六个师团和其他部队。
这六个师团,都是日本陆军的常设甲等野战师团,齐装满员,设有重炮联队,士兵的战斗力和火力,都非常强悍。
经独立师情报部门特工多方查明,已经全部了解了日军的部队,独立师情报处长于得水,把这些情报整理好了之后,交到师长手里,唐秋离现在看到的,就是在华北的日军整体实力。
新调来华北的日军部队,其番号分别为,第八师团,第十一师团,第十二师团,第十六师团,第十七师团,第二十一师团,片山混成旅团,秋叶混成旅团,小野战车联队,国琦支队,高岛支队,村上特遣支队。
这样,日军在华北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二十八万人之多,兵力已经远远超过二十九军和独立师的部队总和。
除此之外,关东军也派遣两个甲等师团,进驻于锦州到山海关一线,随时准备策应华北日军的军事行动。
种种迹象表明,日军在华北,肯定要大打出手,只是时间问题,一个偶然的契机,就会成为日军全面开战的借口和理由,甚至不需要任何借口和理由。
这一切,都在唐秋离的意料之中,只不过,和他掌握的历史资料,有很大的出入,历史记载,这个时候,华北的日军总兵力,不过在十二万人左右,而且没有这个是什么小野战车联队。
是历史不真实,还是因为自己的出现,改变了历史?
唐秋离搞不明白,反正他知道一点,中**队,在华北已经处于劣势,也许,没有自己的独立师,日军大本营也不会下这么大的本钱,把国内的常设师团,大部分调来华北。
他们主要目标,就是自己的独立师,可以想象得出,一旦战争打响,独立师会成为日军第一个攻击目标,日军定会倾其全力围攻,把独立师这个眼中钉除掉,以消除背后的威胁,否则,日军无法也不敢顺利南下,进攻中国腹地,以实现起占领全中国的战略野心。
唐秋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向二十九军和独立师各部,发出了一级战备的命令,后勤部门按照暂时标准,给各部队分配弹药和物资,所有军官和士兵,都取消休假,已经休假的,立即归队。
独立第一旅李洪刚部,独立第二旅苏景峰部,独立第三旅旅韩铁部,独立第四旅袁景豪部,炮兵第一旅郑勇部,炮兵第二旅沈景山部,骑兵第一旅刘春部,骑兵第二旅佟巴图部,离开太行山根据地,分别前出至北平西部方向的怀安、蔚县、涞源一线,原地待命,监视北平方向的日军动向。
独立第五旅孙振邦部,独立第六旅张汉生部,炮兵第三旅杨虎部,骑兵第三旅曾仕强部,统一由独立师参谋长冯继武指挥,前出至天津南部方向的沧州、任丘一线,原地待命,监视天津方向的日军动向。
独立第七旅王炳德部,独立第八旅田双喜部,炮兵第四旅蒋耀山部,骑兵四旅吴克凡部,骑兵五旅李长江,统一由独立师副师长刘铁汉指挥,从平津走廊地带穿过,进至承德、遵化、唐山一线,原地待命。
刘铁汉部队的任务有两项,一是监视平津方向的日军动向,二是监视锦州至山海关一线的日本关东军的动向。
二十九军骑兵第二旅王大柱部,作为机动力量,听从师长唐秋离指挥,开赴廊坊一带原地待命,随时准备支援各个方向。
二十九军全体官兵,立即取消休假,禁止外出,检查武器装备,所有守备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各部均不得与日军发生冲突,以形成战略威慑为主。
兵力部署完毕,唐秋离又向黄崖洞根据地和定边经济特区警备司令部,发出征召令,黄崖洞根据地,在一九三六年底,面向整个华北地区,完成招募新兵两万人的任务,并且在一九三七年二、三月间,形成战斗力。
定边警备司令部,在定边经济特区范围内,招募新兵五万人,就地训练,要在一九三七年三月份之前,形成战斗力,由独立师后勤部门,从黄崖洞调集武器装备,武装定边招募的新兵。
黄崖洞警备旅,扩编为加强旅,下辖六个团,兵力为两万人,作为独立师机动力量,并且接管野战部队开赴前线后,太行山根据地各防区的防务。
唐秋离必须在兵力上,和在华北的日军,达到某种平衡,而且,他还酝酿着预备役兵役制度,主要是在定边经济特区执行,定边近百万人口,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为独立师各部队,提供大量的后备兵员。
这也是预先做准备,防患于未然,谁知道那些日本疯子们什么时候动手,虽然历史记载的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可保不齐那个日军指挥官抽羊角风,把战争导火索点燃,中日之战,提前爆发也说不定,部队不能被动挨打。
一阵调兵遣将,独立师各部队,已经对平津地区的日军,形成了合击的态势,有点儿麻烦的是前出到冀东唐山、遵化一带的部队,那是冀东**自治政府殷汝耕的地盘儿。
殷汝耕老大不愿意,一再强调这是冀东非武装区,接连给冀察政务委员会发来三封抗议电,措辞非常强硬,并且说,已经向大日本帝国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阁下,通报了此事,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均由中国方面承担。
唐秋离看着这个大汉奸的抗议电,气不打一处来,这个家伙,就好像他不是中国人似的,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国家元首的架势,还拿日本人要挟,日本人是你亲爹啊?
唐秋离亲自起草了给这个大汉奸的回电,回电的电文同样不客气,“我华北独立师部队,进到冀东一带,是为了追剿小五台山漏网的土匪,阁下如此激烈的反对,莫非和土匪有牵连,亦或是土匪就是阁下的部队,乔装改扮的。”
“意在扰乱我平津地区的社会治安?果真如此,请阁下回忆一下,我华北独立师,初次进关时,冀东保安总队的下场,试想,今日之华北独立师,无论兵力和实力,都远远超过刚进关的时候。”
“阁下如在无礼阻拦我部队剿匪,唐某不介意冀东之战重演,纵然是日军出动,全力助你,唐某也定能取你项上人头,如若阁下不信,可愿与唐某在冀东平原,兵车相会否?看谁血染冀东大地,以后,此等屁话,休要来烦我!”
这话说的绝对不客气,唐秋离早就对这个大汉奸不感冒,要不是碍着南京国民政府,冀东这块儿地面,那轮着殷汝耕说话,也借机掐断关东军南下进关的便捷大通道,切断关东军和华北日军的联系。
唐秋离也知道,去冀东剿匪这个借口,实在太勉强,根本就是强词夺理,与日本占领东三省和在华北驻军的理由,如出一辙,对这个大汉奸,不用客气,自己耐着性子给他回电报,是给他天大的面子。
否则,早就摘下他的汉奸脑袋,挂在北平的城门上示众,没办法,用实力说话,拳头就是硬道理。
(未完待续)




重生之征战岁月 第三百五十四章 两广事变
唐秋离挥笔写就回电电文,默读一遍,颇为自得,然后递给等候在一边的梅婷,梅婷担任着秘书主任,唐秋离所有的来往电文和信件,都由她经手。
梅婷看完,“扑哧”笑了,把电文递回给唐秋离,并且说道:“秋离,这样不好吧?怎么说你也是个在职的将军,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就不怕失了体统,让别人笑话?”
唐秋离一摇头,“梅婷,这还是轻的,我就是顾及了身份,否则,我会当场骂死这厮,也省得他当汉奸,让他的祖宗跟着蒙羞,你不知道,跟这种人,讲不出道理,只有拳头好说话,他们就吃这一套,原文照发。”
殷汝耕接到唐秋离的回电,气得差点儿当场晕过去,脸色铁青,嘴唇发白,手脚乱颤,破口大骂:“唐秋离小儿,出言不逊,竟敢如此羞辱于我,和你没完!”
说着,几下就把电报撕个粉碎,脾气也发了,火也上了,那又能怎么着,日本主子那边的意思是相机行事,出兵不大可能,殷汝耕这个窝火啊。
没办法,通令冀东保安总队,所有部队,原地驻防,紧闭城门,分散在外的部队,立即收缩到几个中心城镇,一律不许和独立师的部队发生任何冲突和纠纷。
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要不是要你的脑袋,什么事情都能忍,殷汝耕何尝不想大打出手,可自己的这点实力明摆着呢,没有日本人做后盾,和独立师交手,恐怕是一个回合都不到,自己好不容易攒起来的家底儿,就会赔个精光,以后还拿什么在冀东做土皇帝。
殷汝耕实在是被打怕了,去年,独立师算是路过,就那么随便一挥手,自己一万多人的保安总队立马烟消云散,还搭上了亲小舅子的一条命。
殷汝耕是打不得、赔不起,刘铁汉率领的部队,在冀东大地上,畅通无阻,所到之处,冀东保安总队,紧闭城门,占据几个中心城镇,把广大的乡村,完全给独立师的部队。
刘铁汉就势把部队在唐山、迁西、宽城、平泉、刀尔登一带展开,在战略态势上,已经阻断东北和华北日军的陆路通道,当然,这只是战略态势。
一旦爆发战争,刘铁汉率领的部队,就会成为一支孤军,处在华北和东北日军的夹击之中,处境堪忧,唐秋离也知道这是一步险棋,他就是想告诉日本人,整个冀察一带,都有我的部队,想要动手,你们掂量着点儿。
为了保险起见,唐秋离为刘铁汉部队,制定了一套应急方案,一旦有陷入关东军和华北日军合围的危险,部队立即北上察北草原,进入内蒙古高原,伺机返回东北,在关东军的腹地大闹一阵,使关东军不敢派更多的部队,加入到华北战场,而后,刘铁汉部队,相机撤出东北,在热河一带攻击日军的薄弱地区,威胁北平西北部的日军后方。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求刘铁汉部队独立第七、第八步兵旅,炮兵第四旅,骑兵第四、第五旅等部,约三万六千多人,具有高度表的机动能力,遍布河北各地的情报网,会把日军的所有动作,都及时通报给刘铁汉。
快打、快撤,一击便走,这也是唐秋离让老成持重的刘铁汉,指挥这路部队,派出两个骑兵旅的原因,为此,唐秋离用六百多辆汽车,把刘铁汉部队,完全变成了机械化部队,一夜之间,可行军几百公里,速度惊人。
除非日军也是机械化部队,那样更好,把一部分日军部队,吸引到远离平津战场的内蒙古高原,直接削弱了日军在华北的整体实力,如果日军派出的追击兵力,弱于刘铁汉部队,就地把他吃掉,如果兵力过强,就拖着他们走,广袤而辽阔的内蒙古高原,有极大的战略回旋之地。
部署完部队,唐秋离倒是真的希望日本人跟着自己的节奏,相应的改变部署,自己也算没有白忙活一场。
可是,华北的日军,铁了心要对平津形成优势的包围力量,硬是不为唐秋离的部署所动,反而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平、津、保三角地带。
华北平津地区,形成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复杂态势,日本人和唐秋离,都没有采取主动进攻的意思,局面出现了微妙的暂时平衡。
民国二十六年九、十月,华北的日军无大的动作,独立师部队,依然按照原来的部署,也采取静观其变的策略。
日本人没动手,中国人自己到闹腾起来了,两广事变爆发,其实,两广事变在本年的六月份,就已经初露端倪,火药味儿十足。
新桂系的首领人物李宗仁和白崇禧,联合广东的地方实力派人物南天王陈济棠,公开反蒋,提出“焦土抗战”论,攻击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不作为”坐视大片国土沦丧,令今日之中国进入“半死不活”的状态。
实则是,新桂系李白二人和粤系的陈济棠,利用抗日运动之名义,反抗国民政府中央首领蒋介石的政治事件,该政治事件几乎触发了一场内战,但是最终以双方达成政治妥协而和平结束。
此时的蒋委员长,全部精力和心思,都放到两广事变之上,一方面调兵遣将,准备武力解决自民国开始,就处于半独立状态的两广地方实力派。
一方面,重金收买,分化瓦解,威逼利诱,用尽各种手段,终于在两广中薄弱的一环,粤系的南天王陈济棠阵营之中,打开一个缺口。
本年七月,粤系空军司令黄光锐率飞机70余架叛陈投蒋,粤系主将第一军军长余汉谋,通电拥护南京政权,并威逼陈济棠下野,立即离粤,远赴香港,粤系另一员第二军军长主将李汉魂,认为陈氏“所谓抗日救国云者,简直是公开骗人”,因而“挂印封金”,单骑归汉去了,不知所踪。
由于新桂系不同于粤系,其形成过程中形成了以李白二人为核心的团体组织,向心力十分稳固,蒋介石对新桂系的收买分化未能成功,新桂系内部居然没有军政人物投蒋。
新桂系的第三号人物黄绍竑,虽然投身于蒋委员长南京中央政府,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与李、白二人暗通曲款,遥相呼应。
出于对日本侵略我东北和华北大片国土的强烈愤慨,和对新桂系的同情,全国各界和各地方实力派开始倾向于新桂系,上下一片和平解决两广事件的呼声。
九月末,中央政府和桂系地方实力派达成和解,国民政府和军委会发布命令,李、白二人和桂系大小官员之职位不变,新桂系官员则隆重在南宁就职,宣布服从蒋委员长之中央政府。
两广事变历经四个多月,双方出动高达八十万部队对峙后,最终不发一枪一弹而告终。
两广事变的顺利解决,蒋委员长是最大的赢家,可以用“不费一枪一弹,兵不血刃”来形容,非但如此,还捡了近百架飞机和无数的武器装备和兵员。
新桂系虽然没有伤筋动骨,却被蒋委员长将新桂系从一个可以影响全国的政治派别,削弱成一个地方实力派,从此,只能偏安于西南一隅,再无大的作为,输的最惨的是粤系的南天王陈济棠,不但手下将走兵散,倒戈投诚,势力被连根拔起,还被迫远走香港做寓公,从此,淡出中国政坛,默默无闻,终老于海南孤岛。
解决了两广事变,蒋委员长的声威如日中天,环顾四方,他再也没有敌手,中原大战,打残了西北军的冯玉祥,晋绥系的阎锡山,西南诸省,追剿红军,中央的触角已经伸到哪里,并且落地生根。
日本人替他把实力最为强壮的,东北军张学良赶出了老家,没了地盘儿,只好寄人篱下,所谓的“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成不了什么气候,新桂系的爪子刚要伸到中原腹地,就被砍断,龟缩回去,偏安东南,不得不接受中央的领导。
蒋委员长终于可以把全部的精力和心思放到大西北,哪里,有他的心腹大患,不共戴天的仇敌,朱毛领导的**红军,还在陕西北部,割地称王,另立朝廷。
1...152153154155156...114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