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82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国雄起
就好比之前的沈四海和李解放他们这些专家,一听到忠信公司准备成立科研基地,要给予他们优厚的条件,沈四海和李解放两个人立刻就动了到忠信公司这边来搞科研的心思。
对于他们而言,在单位无论多么努力地工作下去,工资和福利待遇都已经是到了一种瓶颈,眼见着其他的人能够赚到钱,而他们却丝毫没有赚到钱的办法。
这些专家几乎在年轻的时候就没有出过太多的力,特别是李解放,就是一个文弱书生,不说是手无缚鸡之力也是差不多了。
他除了会搞一些研究,除了学习全新的知识之外,基本上什么工作都做不了。
&
第三百五十六章亮瞎眼
最近一段时间,小家电厂的建设如火如荼,招工方面更是火热到了极点。
江城这边的人一听说,是忠信公司新建设的小家电的生产厂子,立刻就有无数人开始报名,想要进入忠信公司。
忠信公司和其他的单位有着相当大的不同,江城这边的这些人心中都清楚,在忠信公司这边工作一年的收入,至少是其他厂矿企业单位的两倍以上。
只要在忠信公司当中好好干活,过上几年的时间,就能够赚到更多的钱。
之前忠信公司发年终奖的事情,俨然已经刺激了没有到忠信公司上班的人。
那年终奖发的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概念呢!
参与颁发年终奖的忠信公司的中层人员,以及为忠信公司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并没有到处去刻意宣扬这个事情,但是,这种发的奖金足有一面墙那么多的事情,只要是流传出去,那么,流传的速度就会相当快。
几乎在过年忠信公司发完年终奖不久,整个江城当中,就有很大一部分人听说了,忠信公司发年终奖金的钱都堆成墙的事情了。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的工资都是三十多元钱,加上奖金和福利,能够超过每个月四十元钱的人都少之又少。
一年十二个月,加上年终奖金或者是其他的福利,一个人能够赚到的钱,无非也就是五百出头。
五百元钱,只是半个手指头厚的一下叠钱,而且大多数人都没有见到过一叠的大团结,再者,一年赚的钱是五百元钱,家里面刨除去花销,基本上一年到头能够剩下来一百元钱左右。
平日里,出门在外的时候,兜里面有张小黄牛,那就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人,这些人出门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挺直了腰板的那种。
在家里面赚钱多,说了算还管着家里面前的老爷们儿,这个时候出门在外,无非兜里面有张大团结压腰(就是兜里面有一些不用的钱,放在身上显得有一些钱,要是真有急事能够用到的那种)。
这个时代的人们,形容身上有钱,都用压腰两个字来形容,他们觉得,身上有着这样的一种财富,那是一种相当难得的事情。
突然之间,他们听说忠信公司给下面的人发奖金,都用大团结垒城墙了,他们哪里还能够淡定得了。
按照忠信公司那边员工流传出来的话来讲,忠信公司绝对是江城这边最讲良心的公司。
每个月正常的岗位工资,基本上比其他单位的人多上那么几角钱,这个算不得什么,毕竟工资的钱他们赚的数量基本一致。
但是,忠信公司的奖金就厉害了,每个季度有季度奖,半年有半年奖,年终的时候有年终奖。
对公司贡献越大的人,获得奖金的数量就越高。最早期进入忠信公司的中层干部,在过年的时候,年终奖都能够超过一千元钱。
而高层或者是忠信公司单独拿出来说对公司有特殊奖励的人,每个人的年终奖都能够超过三千元钱,有十几个人的奖金,甚至达到了五千元钱以上。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忠信公司当中的员工,很多在八四年因为发工资发奖金,就能够轻松地迈进万元户的大关。
八十年代的时候,万元户并不是现金有一万元,而是家里面所有人赚到的钱,加上家里面所有的财产能够达到一万元,那就是万元户。
很多地方,为了追求万元户的数量,家里面评估能够达到六七千元的人家,也被说成是万元户。
但是,忠信公司这边却都是实打实的万元户家庭。
这个事情呢!是忠信公司的中高层员工以及正常做出贡献的员工亲眼见的事情。
林霞是忠信公司的财务总管,和其他高层的年终奖金差不多,年终奖金是三千元,但是,林霞比这些高层多出来了一个培训奖两千元,直接就把年终奖定格在了五千元。
这个培训奖是什么呢那就是林霞是财务总管,主管忠信公司的财务的一些事情。
忠信食杂连锁超市在进行扩建,以及各个项目,在这个时候都开始需要独立的财务核算人员。
忠信公司招收上来了会计和出纳员以后,都由林霞对这些人进行岗位培训,让他们能够尽快地上岗,进入忠信公司的财务核算部门。
忠信食杂连锁超市在这个时候和国营的一些单位有着不同的地方,进行整体核算或者是一些记账类别的事情,都是由林霞来主持完成的,所以呢!想要成为忠信公司食杂连锁超市的会计和出纳员,首先要经过林霞的培训。
 
第三百五十七章收购困局
董志国的小家电厂在建设和招工方面都如火如荼,而王波在这个时候却显得有些烦躁。
王波和黑省这边的几家服装厂谈判十分不顺利,不但几家服装厂的厂长没有卖厂子的想法,就是那些服装厂的工人,也是强烈地抵制忠信公司的收购计划。
在八十年代初期,除了国有企业互相
第三百五十八章管理定位
对于王波这边陷入了收购上的困局,李忠信微微琢磨了一下,也是把其中的缘由想了一个通透。
李忠信微阖着眼睛思索了一会,才缓缓张开眼睛,慢慢和王波布置起来。
李忠信告诉王波,黑省这边的服装厂忠信公司收购不下来,那么,他们就购买地皮建设服装厂。
黑省这边如果没有合适的地皮,没有合适的地点,或者是省、市里面的领导不支持这个事情,那么,王波就直接告诉远在汉正街那边的洪斌,让他在那边组建忠信公司的服装厂。
服装厂这个行业,最好的生产地点,李忠信一直觉得应该建设在汉正街那边。
只是一直以来,李忠信总想在东北江城这边搞服装厂,主要就是因为他总觉得,把各个厂子都分散到全国各地的话,今后管理方面会出现瘸腿的问题。
管理方面是一个极大的原因,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技术人员的问题,在八十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也出现了服装加工厂,但是,这些加工厂几乎都是那种手工或者是小作坊,根本就没有形成现代化的服装加工厂。
在服装生产方面,东北这边的技术过硬,要远远超过长江中下游地区。
再加上这边成衣都有着熟练的工人,到了那边以后,这些都要进行长时间的培训,几个原因加起来,李忠信才会感觉在南方建厂有些力不从心。
如果说只让洪斌负责这样的一个服装厂,那李忠信根本就不用担心这个事情,可是,洪斌那边要负责整个忠信食杂连锁超市的货物,要负责那边的批发零售,还要和各个厂子进行沟通,总之,洪斌的时间也十分少,分身乏术,根本就兼顾不了服装厂的运营。
忠信公司总部这边的高层管理人十分稀少,中层的管理人员当中,文化水平高的人都没有几个,而且李忠信一直觉得,这些中层的管理人员,在忠信公司这边有领导带一带,还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
要是把他们放出去搞那么一家大型的服装生产厂,那他们绝对是力所不逮。
把忠信公司的高层派到那边去,派谁过去都不合适,人才是极大的瘸腿。
李忠信心中一直就觉得,无论是什么厂子,必须都要有忠信公司能够信得过的管理人员去进行管理,要不然的话,这种厂子开起来以后,也没有什么搞头。
不过呢!李忠信在这个时候决定先搞厂子的建设,厂子建设成功设备运抵之后,再考虑其他。
忠信公司的规模再不断地扩大,随之而来的,各式各样的人才也会不断涌现,只要他和王波两个人细心一些,或者是矬子里面拔大个,总有合适到那边做厂长的人才。
黑省这边的服装厂的效益都不是很好,只要他这边能够出一些高价钱,这些厂子当中的车间副主任和技术人才了,或者是厂子当中搞销售等其他的部门的副手领导了,这些人他觉得都能够请到忠信公司这边来。
十年代或者是后世,李忠信都清楚一件事情,在东北这边,一个厂子或者是一个大型公司当中,一把手并没有太多能力,无论是业务方面,或者是其他的方面,都没有多少可取之处。
不过呢!这些人在利益交换或者是溜须拍马上有着一定的独到之处,要么就是背后有人,身后有着很深厚的背景,要不然的话,一把手这样的职位是轮不到这些人来做的。
第三百五十九章你知道体型裤吗?
服装厂的管理人员需要的数量很多,毕竟李忠信要建设的服装厂将会是中国比较先进的流水线生产厂,每一块,每一个部门都需要有专门的人来负责。
不过呢!这种事情对于李忠信来讲,那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缺少管理人员没有关系,工厂招工结束以后,按照个人的思想和想要做那一道工序分配完成以后,暂时不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都从这些员工当中竞争而出。
工作认真努力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还要看团结同事的能力,每个工序选择出三个候选人,然后这三个候选人每人负责管理一个月。
一个月以后,这些工人觉得那个人适合他们的管理工作,到时候忠信服装厂这边就会暂时把那个人定位管理人员。
大的方向只要没有太大的问题,那么,其他的都是小事情。
忠信服装生产流水线的运作方面,按照李忠信之前的思路来进行,首先,按照洪斌那边联系纺织厂的情况来考虑问题。
如果有可能的话,忠信服装厂将会率先生产西服,主打的就是休闲西服,按照人的身材大小分出来各种型号,进行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
除了西服方面,忠信服装厂还要加大力度制定出来喇叭裤的生产计划来,八十年代中期,喇叭裤将会席卷整个中国,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忠信公司有必要生产这种工艺简单的裤子。
按照这个时代的标准,只要是款式新颖新潮一些,就能够卖得好。
李忠信一直清楚一件事情,忠信服装厂就是建设成了,无非也只能供给一小部分人,毕竟中国人口的基数在那里摆着呢!
忠信服装厂初建的时候,规模也不会太大,还要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到。
建成厂子以后,工厂需要进行一种自主经营,用获得的利润来继续扩大服装厂。
李忠信有着后世的记忆,对于流行服饰的兴衰有着一定的研究,如果这样服装厂还不能快速赚钱的话,那李忠信也不用搞大型服装厂这种厂子了。
厂子不断扩大,管理人员不足的话,李忠信则会考虑把财务这块牢牢抓在手中,其他的一些事情进行简单的放权,采取分权制以及互相监督的机制,并形成一种忠信公司能够控制的,行之有效的控制方式。
只有这样,李忠信才会放心地让服装厂不断地扩张。
中国在十年代的大型企业相当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没有用太多的时间,这些曾经辉煌的国有企业便成为了永远的历史。
其中历史原因有一些,这样说吧!各个方面都有一些原因,不过呢!李忠信在后世的时候十分清楚,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倒闭甚至是破产,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贪腐。
李忠信记得十分清楚,后世的时候,江城最大的国有企业造纸厂,曾经是亚洲第一大造纸上,两千年之前甚至登录中国a股进行了上市,但是,却依旧很快倒闭了下去。
而这个大厂子曾经的领导们,他们的亲朋好友,在全国各地都搞起来了造纸厂,这些造纸厂都是他们个人的,并且效益都相当好,甚至有很多公司也进行了上市。
他们这些人的钱都从哪里来他们这些人的资金和客户都是哪里来的
这些都是不得而知的事情,不过呢!这种情况太多了,人们都见怪不怪起来。
大家虽然都心知肚明,
第三百六十章机遇要抓住
在东北这边,有着这样的顺口溜:“低指标,瓜菜代,吃的饱,饿的快,肿了大腿,肿脑袋”,“南瓜北瓜,天天吃它,无油少盐,稀稀呱呱”。
在物质严重缺乏的时代,第一个感觉是饿!很多人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吃饭都成问题。
中国的人多,粮食虽然生产出来的也很多,但是,这些粮食却不够大家吃。
买东西光有钱还不行,还要票,什么布票,粮票,油票……
这个时代的基本上是一样,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的像个人样,穿的像个人样。
粮食问题因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诞生,再加上八三年的时候风调雨顺,全国上下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能够吃上饱饭,都能够在过年的时候吃上饺子了。
可是,衣服问题,却依然是一个大问题。
50——60年代有一种说法,那叫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那个时候的人,身上穿着的衣服,基本上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补丁。
补丁的颜色也是千奇百怪,总之呢!衣服穿着不露,就已经是一件十分不错的事情了。
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人,对新衣服一直有着一种极度的渴望,他们都期盼着到过年的时候,能够换上一身新衣服。
他们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过年能够吃上一顿饺子,能够穿上一件新衣服。
是一件新衣服,而不是一套,也就是说,每到过年的时候,哪怕是能够拥有一件新的背心裤衩,那也是一种十分幸福的事情了。
在那个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年代,有这样的顺口溜:“日本产尿素,做成飘飘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但是那一代人似乎并不是把美把装饰穿在身上,而是把建设、革命、热情和理想这样一些简单而崇高的理念穿在身上。
中山装、人民装、军服是他们的首选。
60年代的秋衣是一种类似于绒衣的一种东西,现在八零后九零后的人已经不知道秋衣是什么了,那个时候,有一套蓝色的秋衣,那是一种相当荣耀的事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