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的1982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国雄起
    ?

    和巴姆洛夫斯基谈下来这个事情的时候,李忠信也是相当放心,因为他们签署的合约是可以经过世界法庭来进行宣判的,而且这个股份是苏联政府以一种抵押方式卖给李忠信的,上面有苏联政府和当地银行的连锁保证。

    李忠信心中认为,苏联政府解体以后,新政府方面上台以后可能耍赖,到时候要把国有资产收回,但是,当地银行以及相关联的银行作保了,这个事情就不是政府方面单方面能够耍赖的事情了。

    这个呢!也是李忠信想到的能够对抗今后苏联解体时候产生风险的最好方法。

    忠信三井银行搞的是银行业,在银行业之间虽然现在声名不显,但是,过几年以后,忠信三井银行绝对会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超级大银行,在整个行业当中都会有举足轻重的一个地位。

    到了那个时候,只要苏联那边当地的银行以及这家银行关联的大型银行不倒闭,那么,忠信三井银行投资到苏联那边的钱就不会打水漂。

    李忠信更有一种想法,在苏联解体之前,要在苏联多弄一些好东西或者是多弄一些大型的矿产,只要有担保,忠信公司就不怕苏联那边解体以后新上任的人拿他开刀,更不怕因为这样的一种事情,让忠信公司的钱打水漂。

    忠信公司和巴姆洛夫斯基谈的项目很多,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从高科技的圆晶厂,资源类的钻石矿,木材和加工材料,一直到钢材和特种钢铁厂的收购,总之呢!李忠信能够想到的事情,在这次的会谈当中都谈了出来。

    关于他们合作这么多的事情,李忠信也是请示了黑省政府领导这边。

    因为李忠信心中清楚,他和巴姆洛夫斯基以及巴姆洛夫斯基的领导搞了这么大的生意,不经过省里面领导的同意,是做不成这种事情的。

    李忠信依稀记得,中苏关系恶化几十年了,中苏边境地区一直处于死气沉沉的“冰冻”状态,而此时,全国许多地方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兴起,解冻也是刚刚开始不久。

    三年前李忠信在刚刚成立忠信连锁超市不久的时候,李忠信真的考虑过做中苏的贸易,但是,那个时候的风紧,做那么一种事情算是走私,很容易就会被扣上走私犯的帽子。一旦出现了那么一种情况,到时候就算是倒霉了。

    中苏贸易开始出现转机呢!大概是八四年夏天的时候,中国这边一位领导人考察了中苏的边境线。

    这位领导人说,从60年代开始,70年代、80年代,苏联领导者一直反对我们,有个时期好一阵子,但没根本好转。

    他搞老子天下第一、搞老大哥,谁都要听他的,其实就是搞大国霸权主义……

    当然,六七十年代我们有些对策也不十分妥当,有些事也不该这么做。

    比如,批评人家的对内政策。

    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改过来了,因为我们讲不准,议论不好,就要犯主观主义和干涉人家内政的错误。

    那么,苏联反对我们,是不是下了决心,做了准备,要进攻我们,出兵几十万打到北京、上海呢

    我看这个决心他从来没有下过,他不敢下这个决心。中国这么大块地方,你派几十万人,能占领多少地方你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扶持一个什么卡尔迈勒,你什




第八百八十三章大家的共识
    ?

    李忠信把他和巴姆洛夫斯基的贸易活动,定在了中国黑省的绥芬河。

    绥芬河呢!是中苏边境上又一个重要口岸城市,它和苏联陆路相联。和它相对的是苏联沿海边区的格罗捷阔沃镇,两座城市有两条公路和一条铁路相通,两个火车站相距25公里。

    李忠信记得很清楚,1922年绥芬河边境开放时,居民达五六万人,店铺有250家之多,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来这里做买卖,一度被称为“国际商业都市”。

    1933年日本侵占绥芬河,实行封边闭关政策,国内外资本和居民纷纷转移,人口下降到2000多人,变成了闭塞的死镇。

    现在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但是,由于受中苏关系这个大背景的影响,绥芬河还没有活起来,没有繁荣起来。

    边境的城市就这样的一个特点和优势,开放就“活”,发展快,经济繁荣的速度相当快,但是,一旦封闭或者是闭塞,那么经济一下子就会进入快速衰退。

    这个地方按照时间来算的话,中苏两国边境贸易有300多年的历史。

    和黑龙江省接壤的苏联远东地区,远离苏联中心区域,这里森林、矿藏等资源丰富,原材料工业比较发达,但农业和轻纺工业落后,不少日用品和食品供应短缺。

    而黑龙江省则与之相反,农业和轻纺工业比较发达,短缺的正是对方比较丰富的那些原材料。这就使双方形成了十分理想的贸易伙伴。

    在贸易形式上,主要是简便易行的“以物易物”,即你用这堆东西来换我这堆东西,大家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贸易形式依然保持了下来。

    1958年5月12日,两国贸易部长换文,达成广泛开展两国边境贸易的协议。随后,两国交通部又达成协议,规定在黑龙江、松花江、额尔古纳河、乌苏里江、兴凯湖上,两国的商船为了贸易和其他商务活动,可以互驶对方水域和港岸。这两个协议的实施,使边境贸易更趋活跃。

    然而9年后,到了1968年,根据中苏关系恶化的现状,双方消账,边境贸易往来就此中断。

    按照最近一段时间领导人的做法,那就是,暂时性的除了中国和苏联除了两国政府间的贸易外,要大力发展边境民间贸易。

    边境上成千上万的专业户,都可以搞对苏贸易。他要求绥芬河市的贸易公司主动行动,恢复和对方的边境贸易。

    上面的领导说过,我们的蔬菜、水果、饮料等副食品和日用工业品很多,和他们以物易物,换回我们需要的东西。

    如果有可能,要和苏联那边消除隔阂,营造融洽的气氛,要表现出大方、热情,多谈家常,多交心,多交朋友,不要板着脸做生意,不要以为只有板着面孔才是坚持原则,也不要直接谈政治,可以在谈生意中带政治。

    在1985年的时候,戈尔巴乔当选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才使中苏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中苏贸易额从1984年的26.5亿瑞士法郎增加到1985年的46亿瑞士法郎。双方对两国的高层交往和贸易的大幅增长表示满意,中方同时敦促苏方在消除“三大障碍”问题上拿出行动,指出障碍不消除,两国关系的改善是有限度的。??

    也就是说,上层的领导现



第八百八十四章新的要求
    巴姆洛夫斯基和带来的二十几名谈判人员在忠信公司以及黑省政府这边,经过一段漫长的磋商和谈判,最终敲定下来了他们和忠信公司之间的合作范围。

    双方签署的这个合作协议范围很广,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基本上都是一种共赢的情况。

    对于谈判的结果,双方都十分满意,特别是巴姆洛夫斯基,他可以说是圆满地完成了上面领导交给他的任务,从境外搞到了五亿美金的资金进入苏联。

    不但如此,在一些合作当中,巴姆洛夫斯基都有一定的好处,如果不出现太大的意外,在这次的合作当中,巴姆洛夫斯基直接就会成为苏联那边的富豪。

    作为一名掮客,他身上背负的东西很多,如果做的事情上面达不到满意,到时候他在领导心中的地位就会降低,这次呢!没有用多少时间,就从外部搞到了五亿美元的资金。

    五亿美元的资金,在八六年的这个时候,那是相当大的一笔资金,要知道,苏联在八六年开始,苏联就已经出现了财政危机,这个时候,这样的一笔资金能够极大地缓解苏联方面财政继续恶化。

    虽然这五亿美元的资金是苏联那边钻石矿和一些物品的款项,但是,却是真金白银地进入苏联政府手中的。

    苏联最近一段时间的经济十分低迷,赖以生存的石油价格不断暴跌,他们国内每生产一桶石油都要赔上很多钱,饶是这样,他们还不得不生产并往外销售,他们这个时候基本上就是打掉了牙齿也要咽下去。

    境外资金只要进入到国内,对于执政的政党来讲,那就是及时雨,至少有了这些外汇,他们能够购买到无数的物品来维系老百姓的生活必须。

    苏联在这个时候,大部分东西都依赖进口,如果没有外汇,到时候就会产生不必要的后果,是这个时候执政党不想看到的事情。

    李忠信对于这次的合作也十分满意,虽然忠信三井银行那边要拿出来五个亿美元的真金白银投入到苏联那边,但是,这个事情却也是值得的。而且李忠信心中的感悟很大,他们在做石油期货。

    从当中赚到的钱,实际意义上呢!就是从苏联这样的国家和欧美那些发达国家博弈中赚的,也算是用回了苏联那边。

    通过这个事情,李忠信和苏联现在的执政党有了联系,对于今后李忠信想要做的事情也会有相当大的好处。

    李忠信心中最清楚,苏联今后最牛逼的输出还是石油和天然气,这两样东西呢!基本上都是出口到中国的,现在苏联那边还没有和中国正式回复建交,那些事情都是遥不可及的一种事情。

    不过呢!随着他和苏联高层的不断接触,今后他很有可能不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谈判就能够获得苏联那边石油进入中国的权力。

    石油是一个大方面,还有天然气,苏联是最大的天然气生产输出国,现在中国建设的楼房或者是其他方面,还没有用到这种东西,至少要等上十几年的时间,才会开始普及使用天然气,等苏联那边解体或者是出现大问题的时候,李忠信把石油和天然气这块拿下来一部分,今后对于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利益都会佷大。

    在巴姆洛夫斯基回国的时候,忠信公司这边派出洪斌和几个黑省法律顾问,跟着巴姆洛夫斯基一路到莫斯科那边签署最终的



第八百八十五章啥时候是头呢!
    ?

    李忠信心中十分清楚,在这个时候,忠信公司只在黑省有名气,其他的城市还没有一定的名气,开展助学助贫的这个事情呢!暂时要从黑省这边做起。

    忠信公司助学助贫这种事情,开展以后,主要还是要让这些大学生感觉到忠信公司的好,今后学业有成以后,会回到忠信公司这边来工作的。

    忠信公司不但要让这些大学生感觉到忠信公司的温暖,还要让他们感觉到忠信公司的实力,让他们知道,如果学业有成的话,到忠信公司这边来工作,要比其他的地方强上很多。

    国家什么时候开始搞助学助贫的事情,李忠信没有去考虑,只是想着忠信公司在这样的一个时候,也是应该搞这样的一种事情了。

    对于资助大学生或者是贫困学生的事情,王波还是表示十分赞成的,因为王波在最近一段时间也是发现了一个问题,忠信公司虽然现在员工越来越多了,但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却始终跟不上来,当中最适合做基层管理人员的,就是那些大学生。

    而且呢!这些大学生如果培养起来,会慢慢成为中层或者是高层的管理干部,因为他们有学识,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更有那种其他人没有的努力和积极性。

    王波并不是觉得其他人不够上进,没有积极性,而是觉得越是从农村出来的农民,他们的惰性就越强,他们心中想的最多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差不多就可以了。

    这样的事情呢!王波通过下面人的反应,也是有着很深的了解。

    这些人觉得,他们现在的位置就可以了,他们的功劳支撑住他们的位置没有问题,公司搞的那些个学习,他们学习不学习都开那么多的钱,学习那些东西也学不会,稀里糊涂混荡着就可以。

    这些人大部分都没有上进心,更不喜欢学习新的知识。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讲,忠信超市这边现在的小组长或者是大组长,基本上都是原来老店工作比较努力的员工提拔起来的,但是,她们被提拔起来当上了小组长或者是大组长以后,学习的时候不积极,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的非常不好,她们总有一种想法,她们是从底层做起来的,很多东西她们都懂了,培训的那些东西没有什么,她们学习不学习也没有什么用。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忠信超市现在一直就处于一种不太敢过快发展的尴尬境地,其中两个方面最为突出,一方面是货物方面供应不上,很多时候,中国在这个时候的货物都是通过厂家直接提供给国营商场的,忠信公司哪怕是拿到货物,也是很少的一部分,而这些呢!基本上都是从武汉汉正街那边或者一些批发的大渠道过来的,最近两年和前两年有所不同,这个时候,中国出现了无数的倒爷,这些倒爷的背后呢!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些货物上,他们进行了一种垄断似的野蛮竞争。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原来的时候,忠信公司能够从一些大型的日用品厂,用正常的出厂价拿到像洗发水或者是香皂肥皂这种正规厂家出来的东西,可是,由于倒爷的诞生,很多资源都被这些人霸占去了,他们从工厂当中用比出厂价格还要低的价格拿到货物到外面的市场上售卖,基本上就是倒给另外的大型的批发贩子,而这些大型的批发贩子则会按照一定的比例来提高这个物品的价格,让



第八百八十六章打破的铁饭碗
    ?

    李忠信最近一段时间在闲暇之余,经常会看看这个时候的报纸,看这个时候的新闻和广告。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听新闻联播是一件享受的事情,看广告,更是让人感觉到一种愉悦的事情。

    李忠信觉得,这个时候的广告虽然看起来,和后世那种动辄几千万几亿元的大制作没有办法去比,但是,各个广告都十分经典。

    李忠信虽然是重生过来的人,但是,他对于报纸和广告还是相当看重,毕竟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互联网。

    中国发生的大事小情,上到国家的政策,下到法律法规等等这些,都会在新闻当中提现出来,要是有什么事情的话,新闻第一时间就播出了。

    当李忠信看到中国第一部破产法即将要实施的时候,他才想到,这个时候中国即将开始破产一些企业,也开始实行承包企业了。

    这个破产法出台以后,国企改革方案就会应声而出,到那个时候,中国私营或者是承包经营的春天就要到来了,中国的企业将会迎来一次大规模的洗牌。

    李忠信看到,报纸上面写着,1986年8月3日,在沈阳市人民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工商局的负责同志宣布:连续亏损10年,负债额超过全部资产三分之二的沈阳防爆器械厂在“破产警戒通告”一年期限内,经过整顿和拯救无效,宣告破产倒闭。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企业,社会主义企业不存在倒闭问题的传统认识与做法到此画上了句号。

    李忠信在重生以后,耳边听说最多的就是,无论到什么时候,也要端上一个铁饭碗,只要进入国营厂子,这一辈子就什么也不用愁了。

    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是让所有人们都共同富裕的国家,国家的厂子是永远不会倒闭的。

    有这个论调的人不单单是江城那边的少数人,而是全国人民大多数都是这样的一种看法和认识,所以呢!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只有让他们见识到了工厂也会倒闭以后,他们慢慢才会转变他们的那种老旧的思想。

    就在一年前,沈阳市人民政府依据《沈阳市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破产倒闭处理试行规定对市衣机三厂、五金铸造厂和防爆器械厂发出了“破产警戒通告”,这一重大举措,震惊了国内外。

    美国《时代》周刊就此撰文评论:“一个在西方并不罕见的现象,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警告说他们的公司陷入了困境,他们的工作也将保不住这回,这种现象不是在底特律或里昂或曼彻斯特,而是在中国东北部的沈阳。”
1...200201202203204...4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