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82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国雄起
他怎么也是想不到,这边的农民依旧这样的穷。
忠信公司在京城那边回收的二手电视机和录音机之类的物品,在这个时候虽然在江城地区几乎完全铺开,很多家庭都有了电视机和录音机之类的二手物品。
但是,这边应该还没有惠及到,要不然的话,这个孩子应该能够看到电视,能够听到广播,至少也是应该知道电影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事物。
至少李忠信没有想到,这个岁数的男孩,居然连电影是什么都不清楚。
“我是下面福晟屯的,我叫李小虎。”小男孩的脖子一耿耿,眼睛瞪得浑圆地望向了李忠信,那眼神当中更是充满了戒备之色,仿佛李忠信那边要是有什么动作,他直接就会跑到被他叫做四姑父的男人身边。
李忠信看到,那个叫做李小虎的孩子虎头虎脑的样子十分可爱,更有一颗戒备的心,至少在这样的一个时候,还没有忘记防范李忠信是不是骗子,是不是坏人。
李忠信没好气地一笑,把手中拿下来的嗦了蜜递给了那个叫做李小虎的男孩,一边递过去一边笑眯眯地问道:“小虎啊!大哥哥问你哥事情,你们村子那边
第四百三十章 难点
李忠信听到李小虎和他的那个四姑父的对话,差点没笑喷了。
不过呢!这个时候,没有太多见识的孩子,真的就不会明白,电影是什么,为什么电影会从那么一个放电影的小盒子当中放出图像来。
李忠信一直觉得,他让闫立国他们在京城那边的大城市回收一些二手的电视机和录音机,至少在江城这边的大部分都会普及起来。
可是,现在看来,普及率实在是太低了。
就是李小虎家住的那个福晟屯,整个屯子里面只有一户人家有电视,看起来这个时候普及电视机的事情,任重道远啊!
就在李忠信正琢磨这个事情的时候,投影上猛地出现了一声响亮的火车鸣笛声,四下里嘈杂的声音一下子消失不见了。
铁道游击队这部电影是在头林镇的打谷场这边放映的,这个打谷场呢!平日里基本上不用,只有到了秋天镇子里的人到这边来脱粒晒粮食才会启用的。
这个地方占地面积大约有一个小学学校操场那么大,大概有一百米乘一百米见方,最前面有一个挺大的石头台子,这个台子呢!应该是镇里面领导召集全镇人到这边开会时候领导坐的地方。
这次放映电影的投影部分,就在这个石台子上,下面的人正好能够用最佳的方式看到。
李忠信看到,现在太阳已经落山,大概也就是在五点半到六点钟左右的样子,整个广场上热得就好像是一个大蒸笼。
八十年代的农村和城市有着极大的不同,为了少吃一些粮食,很多农村都吃两顿饭,正常在这个时候,原本是镇上家家户户吃饭的时间,可是,镇上的人大部分都拿着家里的板凳和小板凳聚到了打谷场这边。
来的早的人,拿着小凳坐到了前面,前面基本上都是一些不大的孩子,而坐高凳的人,则都坐到了后排。
来晚了的人,则都在后面站着,一些个高的人则让孩子骑到脖颈上。
随着放映机打开,大家都静了下来,电影开始了。
影片描绘了抗战期间一支活跃在铁路线上的游记队员的传奇经历,情节曲折、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同时,影片也注意突出主旋律,充分展现了游击队员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影片渲染紧张气氛的同时,还注意穿插了抒情的环节,反映了战士们朴素美好的内心世界。影片插曲旋律优美,朴素真切,自问世后被广为传唱。
随着剧情的深入,游击队员们和日军斗智斗勇,刚才吵杂的人群也安静下来,随着剧情的发展,时而紧张,时而哈哈大笑。
随着片尾曲响起,大家好像意犹未尽,都不愿离去,一直到片尾曲放完,放映机关掉,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边走边讨论电影里故事情节。
李忠信对于铁道游击队这部电影,印象十分深刻,在放映电影的时候,他并没有去看电影,而是把思绪放到了怎么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电影,怎么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电视。
只有人们的眼界不断地开阔,人们才会获得更多的认知。
曲终人散以后,李忠信和三舅王波帮着二姨王雅琴和二姨夫杨德峰,推着板车直接回了王雅琴居住的忠信食杂连锁超市那边。
回到超市那边以后,二姨便开始张罗着炒菜做饭,这次李忠信和王波带过来的好东西很多,很快便做好了八个菜。
这个时候,负责在头林这边放映电影的那两个放映队的人,带着放映用的物品也是匆匆赶了过来。
“哟,琴姐,今天你家里有客人啊
第四百三十一章 “办事”
李忠信原本打算让王波找找路子,自己掏腰包从省里那边拷贝一些电影,拿到富县或者是江城周边的县乡放映一些。
他觉得,在这个时候让更多的农民看到电影,看到新时代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就好像八二年放映的那个什么《庐山恋》的电影,让多少人开始了自由恋爱,李忠信依稀记得,忠信公司的秦保国就是因为看了那个电影以后成就的因缘。
但是,他听完王小顺后面的那番话以后,立刻就知道,他想的事情很难做好。
放映队的工作强度现在已经很高了,毕竟这个时候交通方面不发达,从县里到下边要用很长的时间,再刨除掉下雨、下雪、刮大风的天气,想让他们多放,也是放不出来的。
躺在二姨王雅琴家硬邦邦的大炕上,李忠信望着好像就在头顶上的星星,感觉到有些失眠。
李忠信没有想到,现在的农村,居然比他想象当中穷上很多。
恍惚间,李忠信想起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忠信出版社现在已经印刷出来的那么多剩余的刊物,他应该拿出来,让人发放到农村这些没有什么娱乐的孩童手中,也算是物尽所值。
不光是这些书刊,京城那边运输回来的回收物品当中,书籍也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找几个人把这些书都挑拣一下,再购买一些书刊,拿到农村这边给农村的孩子建立起来一个免费的看书处。
对于农村的孩子们来讲,不光是多出了学习一些知识的途径,更会让他们的眼界开阔起来。
东北这边的农村也好,城市也罢,孩子们看书的地方实在是少得可怜,江城市那边,今后忠信公司要建设属于忠信公司的公益图书馆,下面农村这边的孩子们,他也要尽量多多留意,让这些孩子们能够早日增长见识。
设立的看书点,就设在各个乡村的小学,学生放学以后,便可以到看书点看书借书。
想着这边农村的学生将会有一些书看,会多增长一些见识,李忠信嘴角形如月牙,更是慢慢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早,李忠信和王波在王雅琴家吃完早饭,便坐上封半山开的车直奔富县,他们两个人一早上的任务是购买一些蔬菜。
李忠信的姥姥的生日是阴历六月初八(东北这边人过生日并不是过身份证的生日,一般都过阴历的生日),阴历六月初七这天,全家人就开始准备过生日的东西,初八一早上,更是要准备当天吃饭的青菜。
农村摆生日宴祝寿的人十分少,十里八乡的,也没有哪户人家办生日宴会,毕竟这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粮食刚刚够吃,副业方面几乎都没有。
过生日的时候,无非就是家里面煮几个鸡蛋下点面条,好一些的人家,晚上的时候弄几个像样一些的饭菜,那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一件事情了。
李忠信的姥姥六十了,按照东北这边的人来讲,那就是六十大寿。
如果王波在江城那边没有发展起来,如果家里面现在不是有钱了,李忠信的姥姥是不会张罗着过这种大寿的。
李忠信的姥姥有两种想法,一是过生日的事情离她已经很遥远,也就是小时候家里面没被抄家的时候,家里面给她过生日。结婚之后,孩子生了一大堆,吃饭都成了问题,别说是过生日了,就是过年都吃不到什么好吃的。
如今儿子有钱了,六十岁的生日她想要操办一下,让邻里乡亲们看一看,老王家已经好起来了。
&
第四百三十二章如此大场面
中午十一点,流水席开始操办起来,在村长王天明的安排下,逐渐开始上人,李忠信姥姥家门前的街道上开始人头汹涌起来。
这次流水席安排,是由村长王天明和姥爷王明山两个人商量下来的,第一批上来吃的人都是村里年纪大的老人和孩子。
这些老人和孩子,一个个按照家庭为单位,按照村干部的指挥,开始快速坐上街道上面摆放的桌子,等待流水席的开始。
李忠信放眼望去,姥家门前的街道上,黑压压地坐满了人,清一色的白背心黑裤子,偶尔有一些孩子穿了大裤头。
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也是形成了一种过大寿的气氛。
那些小孩子看到桌子上已经摆放的菜肴,嘴角都开始出现了一丝水线。
村里小孩平日里虽然都十分淘气,上蹿下跳的,但是,在这个时候,这些小孩都老老实实地依偎在自家老人身边,等待着宴会的开始。
这种场合和其他的场合不同,如果哪个孩子不听话的淘气了,很有可能就会被家中的大人赶回家,这样的饭菜对于这些农村孩子来讲,不说是百年不遇也是差不多了,哪怕是他们的心中再有顽皮的想法,在这个时候也会收敛很多。?李忠信的眼睛很毒,一眼就看到了八二年冬天时候他到兴林村这边,那几个因为他穿得好看想要打他的三个孩子。
这三个孩子的变化并不大,身上的衣服依旧是那种破头齿烂的脏兮兮的衣服,哪怕现在是到了夏天,也没有改变什么。
李忠信看到那三个孩子的同时,那三个孩子当中个子最矮那个,也就是被李忠信踹倒的那个孩子也是看到了李忠信,但是,他却直接把头低了下去。
村子中颇有威望的村长和村书记指挥着几个村干部,把众多村民安顿下来以后,便示意李忠信姥姥家这边派人讲话了。
王雅清作为家中的长女,也是家中最有文化的人,在一周前便被安排讲话。
这个时候,她站在一个凳子上,拿着村子里面村委会的一个大喇叭,大声地讲道:“在这里我谨代表我的家人,祝愿我的母亲,今天的老寿星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希望她老人家岁岁有今日,年年有今朝,笑口常开心情好。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母亲经历了风风雨雨,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弟姐们拉扯大。
我们呢!在外面工作的工作,上班的上班,家家和睦,然而沧桑的岁月,在母亲的额头留下了很深很深的烙印,儿孙们有千言万语想要对老人表达,希望她延年益寿、幸福安康,让我们也一起祝老寿星:春秋不老、松柏常青,让我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在这里呢!我代表我的母亲,对能够参加母亲寿宴的父老乡亲道一声感谢,正是因为你们的陪伴,才让我的母亲有着快乐的生活。
乡里乡亲的,我也不说什么虚伪的话,今后乡邻如果遇到什么难处,可以到我们家里寻求一定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必须是我们家能够力所能及能够办到的。
更希望所有的乡邻们今后能够和我的家人和睦相处,在这里,我先谢谢大家了。
现在让我们一起恭祝我的老母亲,福如东海,日月昌明。松鹤长春,春秋不老,古稀重新,欢乐远长。
同时也祝愿在场父老乡亲幸福安康!
最后祝各位来父老乡亲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让我们共同渡过这美好的时光,下面我宣布寿庆正式开始。
王雅清在上面照着前几天写好的稿子念起来的时候,李忠信坐在
第四百三十三章寿宴结束
“这个是什么东西咋长这么个样子呢”高福顺看到桌子上居然出现了一种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筷子快速一闪,直接夹着就丢到了嘴里。
“你这个孤老棒子,那壳是不能吃的,没有把你剩下的那几颗牙硌掉下来啊!”李前进看到高福顺把蚬子直接丢到嘴里嚼出来咯噔的声响,他立刻对高福顺说了起来。
李前进是二十多岁闯关东时候,从山东老家那边过来东北的,在江城那边呆了几年,和李忠信的姥姥姥爷一样,因为家里面孩子多,粮食不够吃从江城到富县这边开荒种地来的。
小时候他在海边的时候,经常能够吃到海鲜,可是,到富县这边几十年没有回过老家,早已经忘记了海鲜长了什么样,这个时候猛地看到,老王家办寿宴,居然有海鲜,简直是晃瞎了他的眼睛。
东北这边是平原地区,离大海十分遥远,过年的时候,能够在富县那边花高价买到冷冻的刀鱼和一些海鱼,那已经是相当难的一件事情了,冷不丁看到海鲜,李前进也是有些发蒙。
李前进心中十分清楚,海鲜这种东西,离开大海以后,是保存不了多少时间的,按理来说,这种东西运到富县这边,恐怕都会坏掉了,咋老王家办寿宴,连海鲜这种东西都上来了呢
不过呢!想到老王家能够办寿宴请全村的人吃席,他也就释然了,一边品味着蚬子,一边和高福顺说起来当年他在山东老家那边的一些事情。
“老王家的寿宴办得真牛逼,简直让我大开眼界啊!看看这酒菜,我活了一辈子,也就吃到过这样一次。”
“这酒菜,一桌子下来,怕不得花上两张大团结吧!村子里面结婚,那五块钱一桌的席面和这个席面比起来,那简直是天上地下。”
“好吃,真的好吃,长大我一定要赚钱,也要吃这样的好吃的。”
一时间,七嘴八舌嘈杂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无论是岁数大的老年人,还是岁数小一些的孩子,他们都觉得饭菜太香,简直要把舌头都吃进肚子里面了。
酒是头林镇小酒坊当中成坛子装的烧酒,想要喝酒的人,拿着大碗到坛子那边去打酒,只不过呢!这次李忠信办寿宴的时候给规定了,岁数大的老年人每人喝酒不准超过三两。
农村人常年在地里面干活,而且都能喝上一些白酒,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场合下,李忠信不想因为办寿宴让岁数大的人喝多,没什么事情还好,要是真出了什么事情,到时候寿宴就变味了。
老年人有白酒和啤酒,而小孩子喝的则是富县那边饮料厂生产的果味老汽水,这个汽水是不限量的,只要孩子们想喝,就可以直接到李忠信姥姥家门前对方的塑料汽水箱子里面去拿。
平日里,这些兴林村的孩子们,大部分连汽水都没有喝过,这个时候喝到了好喝的汽水,每个人都吃喝的直打饱嗝,要不是肚子实在装不下了,他们都还想要再喝上一些美味的汽水。
烟呢!李忠信也没有摆什么好烟,毕竟这边的农村人抽旱烟抽习惯了,每桌上都是用盘子装的散烟,是八角钱一盒的带过滤嘴的春城。
饶是这样,桌子上的散烟还没有等多一会儿,就被一扫而空。
一大群人吃喝了一会儿以后,先是村子当中的村长和村书记到李忠信姥姥这边来敬酒祝寿,感谢王波搞出来如此大的排场,让全村的人都受到了恩泽,希望王波今后的生意越做越大,今后能够多回到兴林村这边,希望王波能够帮扶一下村子当中的困难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