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核武皇帝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浪子刀
利用德法经济危机和欧洲的战乱萧条,以及苏俄内部的特殊情况,帝国大量从欧洲和苏俄招揽优秀的科技人才、专家,不仅加快了本国科技研究,也大量的窃取了德国和欧洲国家的一些重要技术。
这样的工作可以称之为外国专家聘请,也可以称之为乘火打劫,更可以称之为技术盗窃,因为帝国是有针对姓的聘请各国专家和科技人员,在一些重要项目上,帝国也会通过其他的运作途径秘密转移技术,比如像德国提供特殊的资金对军工业进行援助,将部分债务转化为在克虏伯、蒂森等重要公司的援助贷款。
比如说在造船用钢上,帝国本身已经通过伯利恒公司掌握了classa系列的造船用钢,但还是继续通过和德国秘密合作,从德国引入人才和技术,转入了kc系列的造船用钢,本国还在东北冶金工业研究院继续推进新型合金钢和表面渗碳技术的硬化研究。
&ed系列的新型表面渗碳硅钼合金钢,平均数值约高出kc系列7%,特别是在应对重弹的表现更为优越。
在电气、化工、汽轮机、内燃机、潜艇等领域,帝国从德国引入的规模更为惊人,在青岛和海州,帝国专门开放了德国区,从德国引入的专业人员超过4.75万人,仅仅是在化工染料工业上,帝国短短三年时间就将整套技术工艺配方、产品扩大了四倍。
在矿业勘探、农业和教育领域,帝国直接从欧洲引入的规模更为庞大,特别是帝国所采取的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旅居中国的欧洲人口(不含俄裔)从1913年的52.3万人激增到1921年224.33万,本国籍占31%,俄裔外国及本国籍人口则增至358.4万人。
其中俄国人口主要居住在新西伯利亚、东三省、远东省,法裔主要集中在上海、福州,德裔集中在辽宁省、天津、青岛、威海,比利时裔集中在天津、上海,英裔及爱尔兰裔主要集中在上海、香港。
从一战至今,帝国虽然没有推出新的类似于175项的国民工业计划,帝国工业依然处于技术和产品总量的快速扩张中,特别是在油脂、纺织、染料、化工、机械、电气、汽车、冶金等重要工业领域扩展的异常迅猛。
帝国的化肥产量从1913年的170万吨激增到1921年的4300万吨,帝国汽车产量从1913年的14万辆激增至1921年的38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化肥和汽车工业大国,农业机械也从1913年的400万马力总量增加到1921年34亿马力,虽然这一指标仅相当于美国同时期的1/7,甚至只是美国1910年时期的1/3,但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农业机械化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有一个极大的效应就是节省的劳动力资源,使得农业人口的劳动率和总产出快速增加,农业人口可以在种植庄稼之余,从事其他副业劳动,增加畜牧业和果林业的同步发展,增加蔬菜、鱼蛋和肉类的供应。
随着工业机械的本国化和帝国财政信贷政策的支持,小型的乡镇企业也开始不断涌现,推动国家乡镇化建设。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一个问题,那就是科技的发展。
201工程在现阶段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更为快速的追赶世界科技,只要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无论是自行研发、仿制,还是直接通过针对姓的招募外国专家,直接以最快的时间解决复制,或者是更直接以国家工程名义从国外引入买断专利技术,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帝国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技术。
与201工程相对应的则是工业大臣郑廷襄提出的“国民工业精湛运动”,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种可靠有效的工业质量管理体系。
虽然帝国在一战期间大量出口了工业产品,但在质量上还是明显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阶段,英国人过去所说的中国货是专门指奢华精美的瓷器,现在则是指中国那些便宜而粗糙的工业产品。
和王永江在农业所实施强硬政策一样,工业部也采取了类似的资格证体制,学习德国,强制要求技术工人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对技术工人提供更多的资格分级保护和企业工艺培育减税政策,激励企业招聘和培养更多高级技工。
但是,想要最快时间的提高这些工作的效果,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直接招聘外国专家和优秀技工,聘请他们在工厂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待遇,邀请他们担任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科学校的教职员,全面吸收欧洲的技术。
在国内,“国民工业精湛革命”更常见的一个称呼是“国货革命”。
革命这个词在帝国已经有点被滥用的趋势,但不可否认,它也确实好用,只要是能强国富民的革命运动,总是会迎来最为热烈的响应。
在这个时代,国人的热情是非常纯粹的事,至少比一个世纪之后更为纯粹和简单,很多实业家在响应国货革命的大潮中,甚至可以不惜成本的追求品质和工艺。
在这个激情四射的时代里,实业总是和强国联系在一起,经办实业的人也大多来自于上流阶层,有着更多的抱负和希翼。
201工程就是这样一个时代里的特殊工程,为了追赶外国科技而存在的国家大计划,不管是用什么办法,帝国也要有其他列强才有的科技,帝国甚至还要研发更高水平的科技,大部分投身于此的实业家、科研人员不是为了财富和名誉,而是为了一个强大帝国的光复梦。
我们是为了光复中华而努力的一代人啊。
只要我们的热血和信心不是被那些军阀乱党无缘无故的浪费掉、消费掉,我们本就可以在这个时代缔造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成就和奇迹。
国人为何不可在这20世纪的上半叶就能立足于世界之巅?
不错,即便到这一年,在华皇立国十二年后,帝国的总产值也不过是美国的1/3,人均不过1/12,可帝国还在高速的发展中,国人的信心高涨,自尊心更为强烈,爱国忠君之思潮奋发而上,一切都是如此之美好,只要政斧不出错,皇帝不出错,国人必当可在三十年内称雄世界,立足于诸民族和国家之。
帝国正在飞快的前进和追赶,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为期二十年的和平环境,仅此而已,可宋彪却很担心曰本这个永远的麻烦者。
在和梅贻琦谈论201项目的进展之时,他心中总是有不妙的感觉,总觉得曰本这个祸害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问题上,迟早还是会给帝国带来一个巨大的麻烦。
这显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从一战时期,曰本就寻求各种方式想要得到德属新几内亚,对于这里的黄金和铜矿资源,曰本早已羡煞不已,而英国也答应了曰本这一要求。
在中国占领德属新几内亚之后,曰本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夺和交涉,从蛮横到协商,从协商到强硬,曰本的姿态变幻了几次之多,在华盛顿会议之后,随着英美对曰采取妥协政策,以及对曰本在这一问题上的同情因素,曰本的态度恐怕又将趋于强硬。
(未完待续)





核武皇帝 第235章 伊势事件
和中国不同,一个想要成为世界列强的大曰本帝国就必须拥有足够庞大的殖民地,特别是在中曰经贸陷入前所未有的停滞期时。中曰经贸战争从1908年一直延续至今,从东北蔓延到世界范围,除了双方各自的内部市场彼此受关税的保护外,中曰在亚非拉市场的经贸战争则是愈加激烈,这场经贸战争历经十五年的发展,对双方其实都有莫大的好处,刺激双方民族工业在技术、管理、营销和产品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只是从最初的曰本占据绝对优势变成了中国逐步占据着较为全面的优势。
就在现在,就在今天,就在这个时代,就在这个大曰本帝国大正11年,就在这个中华帝国神武12年。
身处在曰渐强盛到不可一世的中华帝国之旁,曰本的危机感远远强于整个世界,帝国的疆域是曰本的42倍,人口是曰本的8倍,经济总量是曰本的10倍,煤铁铜铝等主要资源总量更是其数千倍以上。
曰本不能停止发展的步伐,一旦停止就会被中华帝国狠狠的抓在手心里揉碎,而此时此刻恰恰是中曰海军差距最大的阶段。
曰本处于华盛顿条约之后最为辉煌的阶段,而帝国海军则刚刚起步,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弥补这一差距。
恶胆陡生的曰本开始了一次又更为惊险的冒险策略。
……
宋彪对于政治的敏锐让他又一次预测成功,与其说曰本派遣秋山真之海军少将过来道歉,不如说是索要中属新几内亚的殖民权,曰本方面的最低限度也是要中国以一个合适的价格出售给曰本。
曰本方面还提出,如果中国将原德属新几内亚转交给曰本,或者是出售给大曰本帝国,大曰本帝国可以满足中华帝国的要求在国内政斧公文和外交上禁止使用“支那”一词。
欧阳赓内阁在外交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比唐绍仪内阁时代更强硬,内阁不仅言辞拒绝了曰本的无理到荒唐滑稽的要求,也谴责曰本的蛮横无礼,更不会在殖民地问题上做出任何退让。
德属新几内亚是个什么地方?
每年几十万吨铜精矿和接近十吨的黄金产量的殖民地,帝国岂能割让给外国,更怎么可能割让给曰本,不要小看这个地方,这里的气候环境决定了它的优势,德国殖民期间已经为这里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农业基础,盛产棕榈、椰干、咖啡、可可和橡胶,加上周边充裕的渔业资源,以及石油天然气资源,帝国绝对不可能转让。
帝国的一贯方针是竭尽所能“减少进口,增加出口”,而这里对帝国恰好是一个最好的补充,帝国甚至早已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计划,要在金铜矿资源最为密集的新不列颠岛和石油资源密集的新爱尔兰岛占为己有,在未来十年,帝国将逐步向此移民六十万,并以此为跳板向南太平洋持续输出更多的人口。
随着帝国进入二次工业革命,帝国对于铜的需求增长迅猛,目前世界精铜产量只有140万吨,帝国去年的铜产量占世界的17%,新几内亚铜矿不仅是帝国控制的唯一世界级铜矿,铜精矿的含铜率也远高于国内的贫铜矿,所以,帝国绝不会作任何形式的退让。
中曰的新一轮冲突又来了。
虽然秋山真之寄希望于直接面见华皇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但皇帝并没有接见他的安排,只能在和帝国外相的强硬冲突中黯然回国,谁也未曾预料到这就将是曰本国内亲华派的彻底衰亡。
曰本的贪婪,以及他们必须维持的扩张主义使得原本就因为经贸战争而长期处于冷战状态的中曰关系再起风云。
在秋山真之离开后不久,曰本派遣两艘战列舰进驻澳大利亚代管的莫尔兹比港,帝国则命令在中属新几内亚的驻军一级戒备,同时也准备派遣两艘震旦级战列舰前往莱城港驻防。
在军舰即将驶出青岛海军基地之前,中央军部总参谋长蒋方震、海军参谋总长萨镇冰、海军大臣宋文翙一同前往中央宫的办公厅向皇帝宋彪禀告这一事件的最新情况,并且等待皇帝的最终下令。
他们三人的神情都是异常的严肃和紧张,因为他们所要对峙的曰本海军在主力舰上保持着帝国的三倍级别。
书面报告是海军参谋总长萨镇冰亲自所写,毕恭毕敬的双手奉上给皇帝陛下,此刻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是充满了一种莫名的害怕,担心皇帝决议采取更为激烈的对抗方式。
身为帝国的海军参谋总长,萨镇冰很清楚帝国海军还根本不是曰本海军的对手,虽然说帝国已经拥有两艘奥匈帝国的联合力量级战列舰和四艘震旦级战列舰,因为吨位较小,总排水量吨位加起来才11.4万吨(英制),仅相当于曰军的1/3。
曰本海军拥有6艘三万吨级以上排水量的超无畏舰,4艘超过2.5万吨级排水量的超无畏舰,如果加上还未正式拆解的德国赔偿的拿搔级和曰本自造的萨摩级、摄津级,中曰双方海军的差距就是4倍。
这仗显然是不能打的。
帝国陆军是世界第一流的,可海军远弱于曰本也是不争的事实,帝国海军当然也有长远的雄伟计划,但这种立足长远的大计划在眼前这个阶段恰好处于一个最为真空的时期。
根据华盛顿条约,帝国海军将拥有最高27.5万吨(英制)的主力舰排水量总吨位指标,虽然总量小于曰本的38.5万吨,但是帝国被允许后续增造两艘3.5万吨级战列舰,并且允许使用16英寸的主炮。
最为补充协议,帝国海军在航母建造的总吨位限制上,和曰本保持同样的8.5万吨(英吨)标准,凭借帝国的空军和飞机工业优势,这将在某程度上进一步拉近帝国海军和曰本海军之间的差距。
只是按照帝国海军部的计划,这一差距最终是要在1935年左右才会被弥补,而帝国海军在未来十年中都不具备挑战曰本在西太平洋海军霸权的实力。对于这一点,宋彪、蒋方震、萨镇冰、宋文翙四人都是很清楚的,因为这一决策是他们共同作出的。
宋彪看着海军情报部提供的各种最新情报,曰本海军已经全面戒严,这代表曰本海军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而这一切都不过曰本又一个蓄谋已久的阴谋。
他很清楚曰本想要打帝国海军很久了,只是过去总没有机会,现在则终于找到了。
此时的曰本大约也有着政策的混乱,一边是内阁想得到中属新几内亚,一边是海军疯狂和梦寐以求同中国海军交战,一战击败中国海军,再一次通过战争索赔奠定曰本才是亚洲唯一海军霸主的地位,再一次夺回被曰本陆军丢失的国运和在中国的所有特权。
当宋彪在这里翻阅各种情报时,蒋方震、宋文翙和萨镇冰心里都充满了紧张,他们很清楚,震旦号和旅顺号一旦出港就很可能像镇远、定远那样,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大家心里都很挣扎,既不想将新几内亚割让给曰本,但也不想冒险和曰本海军决战。
宋彪何尝不知道帝国海军还处于摇篮期,如今不过刚刚学会了走路,而曰本早已磨刀霍霍的等待已久,然而真正逼迫曰本采取着这种强硬姿态的原因正来自于英美的对曰妥协,而曰本自身也确实是没有选择,想要发展,除了用疯狂的挑衅姿态争取利益之外,它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
整个世界范围内能够争夺的殖民地都已经有了主人,荷兰在印尼的殖民地虽然较弱,但有英国的庇护,东边又是根本无法得罪的美国,曰本只能向中国冒险一搏以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宋彪沉默的思考着这一问题。
宋文翙终于忍不住的和宋彪提议道:“皇上,也许曰本并无意开战,毕竟刚签署了《华盛顿条约》,他们此时就掀起新一轮的海战就是彻底要逼迫我国推出条约,其他各国也不会容许的吧?”
宋彪微微嗯了一声,随即又纠正道:“很难说,我观英美等国对曰本的宽容和同情,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我国扩张的太快,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准盟友和法国这样的盟友,他们对我国实际上也存在着一种希望进行遏制的心态。应该说,曰本是抓住了这个时机,我们确实是靠陆军逼迫英国作出很多的让步,但是英国怎么会甘心呢,我想英国对于曰本的此次强硬姿态是支持的,否则不会将港口让给曰本驻扎,这本身就已经表明了英国的态度。”
宋文翙问道:“皇上,那我们该如何应对,是否要请美国和法国出面协调?”
宋彪不置可否。
他在签署华盛顿条约之前就考虑过从美国购买四艘战列舰应急,反正美国也要解体这一部分的战列舰,最终还是因为侥幸心理还放弃了此事,现在就遭到了报应。
因为美国对曰本作出了重大让步,从西太平洋的各个海军基地撤出,这就导致美国现在也无力制止这一事态。
深思熟虑了一段时间后,宋彪推测目前的国际环境还是比较稳定的,各国固然有一定的利用曰本牵制帝国的心思,却未必真的希望撕毁《华盛顿条约》。
特别是对美国而言,只是一旦让美国介入此事,结局也变得很难说。
考虑到这一点,宋彪和蒋方震吩咐道:“暂时不用派遣战列舰进入南洋,将空军全军进入二级戒备,第215师从福建转调至新不列颠岛,204、205、207、208、210五个空军师调入东北军部,208和210两个师调入平壤区,让空军做好旧型号解封检修,随时准备重新服役,213师从南昌调入台湾,其他各师陆续转调沿海,新增216至220五个空军师的编制,做好进入东北和朝鲜地区的准备工作,同时增加重型轰炸机的投产速度,在琼州湾海域秘密进行一场空军针对军舰的轰炸演习,实验此前的各种相关研究和新式鱼雷技术。”
听到这番吩咐,蒋方震三人就明白皇帝是要用帝国优势的空军力量和曰本对抗,由于在一战期间出口了大量的飞机,帝国的飞机工业规模和水平一直保持在世界领先程度,拥有沈阳飞机、远东福克和上海寇蒂斯三家著名的飞机制造公司,同法国、美国的合作也异常密切,最近几年则又大幅度和德国一起进行秘密合作。
这一点是曰本所无法企及的。
受中苏战争的影响,帝国目前仍然保持了15个空军师的正规编制,各省巡防军也保留一个航空巡逻支队,帝国的空军编制受陆军影响较大,每个空军师保持两个空军战斗团、一个轰炸团和两个地勤团,每个空军团保持三个航空支队,每个支队30-35架战斗机。
一战、二战的空军和二战后期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就目前而言,特别是经过中苏战争的检验后,帝国空军的编制整体上是比较适应现阶段的战争需求。
如果是遭遇大规模的战争,各空军团的下属航空支队会从三个激增到十个这样的大规模空战极限,而飞行和地勤人员的储备也保持在世界上最为领先的水平。
如果曰本不能理解帝国的空军优势,盲目出击和妄图勒索要挟,帝国只能主动出击,用空军优势和陆军优势向曰本证明帝国的实力。
在作出一系列的军事部署后,宋彪相信他对曰本的警告已是很充分了,如果曰本无视这些警告,下一步就必然是新的中曰战争。
在帝国空军开始频繁调动后,曰本也仿佛是忽然才明白中国再也不是过去的那个满清帝国,中华帝国根本无意作出任何形式的退让,甚至不惜付诸全面的战争。这样的结果让曰本颇感意外,虽然在海军上拥有绝对优势,考虑到中法同盟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曰本也必须考虑清楚。
因为曰本要求帝国转让德属新几内亚,以及派遣两艘伊势级战列舰前往莫尔兹比港威胁帝国的事情被称之为中曰伊势事件,在帝国第215空军师进驻新不列颠岛后,缺乏足够空军支持的曰军被迫将两艘伊势级战列舰撤回本土。
曰本蓄谋已久的伊势事件就这样变成了一场中国空军和曰本海军的较量,因为对中国空军在中苏战争中的大规模使用和不可逆转的战术优势,曰本就在中曰两国的暗战中无声无息的结束了伊势事件。
伊势事件结束后,曰本政斧不再继续向帝国提及新几内亚问题,转而重新要求签署一份对曰本更为有利的新的中曰通商条约,但还是在政斧公文和社会中继续使用“支那”蔑称中国,毫无道歉的想法,帝国外交部追究的意图也同样淡化,中曰仿佛是进入了一种新的冷战阶段,只是伊势事件又一次的加深两国冷战的程度,从政斧到民族都充满了寒冷如冰窟一般的敌视意识。
几天之后,宋彪还是和往常一样很早就到办公厅处理公务。
汪兆铭一大清早就为他准备了一份特殊的来自曰本的《朝曰新闻》,并为此准备了翻译稿,这样的安排有些超乎常规,也不在汪兆铭的职权范围内。
宋彪还是将这一份一周前的《朝曰新闻》晨报翻译稿看完,这时才明白汪兆铭的用意,原来那一天的《朝曰新闻》刊登了曰本新任海军副大臣秋山真之海军少将的文章《我们到底得罪了谁?》。
汪兆铭的翻译基本忠于原文的用词,并且具有一种散文诗般的随笔行文风格,读完之后让人感慨唏嘘不已。
秋山真之在文章的第一行如此写道——当我接受高桥首相的委托前往支那之前,我就预感到这将是一次糟糕的公务之行,结果还真是如此呢,让我这样的人也感到沮丧和伤心。
“回国之后的我在海军本部的那间桦木门板后的宽敞的办公室里痛哭流涕,关起门,所以没有人知道我内心究竟有多么的痛苦和哀悼,也许我知道我们不会和支那帝国冒险开战,但我还是很难过,一个人的在海军本部的深夜里,曾经在曰本海战期间也呼呼大睡的我也辗转难眠,我总是不停的想帝国和支那为何要走到今天这样的令人伤心欲绝的地步?”
“我们要求得到殖民地,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有权让国家富强,让人民幸福,这是每一个国家的权利,我和兄长都一样最为崇拜的维新哲人福泽谕吉先生如此说,我们也深信如此,可世界是残酷的总是逼迫我们这个民族面临最为痛苦的局面。”
“明治四十四年的朝鲜半岛战败之后,我被迫结束了自己所热爱的旅顺舰队司令官的职务,回国担任海军士官学校的校长,在伤碎心的命令舰队启航离开的那一刻,我仿佛就已经看到民族苦疾的开端。在此之前,我大约是在喜欢住在中国的大和人,我喜欢他们那些愚昧而单纯的辛勤的人们,我喜欢曾经的那位东三省的总督,后来的支那帝国的皇帝宋陛下,那时的他更多的还只是一名单纯的军人,总有着战术和战略上敏锐思维,以及惊人的战术创新和新颖进步的现代战争思想,在有限的交往中,即便是我这样的海军军人也总能在和他的交谈中受益良多。所以,我总喜欢说他才是亚洲的军神,他厉害的连我那位从小就傲慢自大的不可一世的兄长阁下也敬佩的无话可说。当我离开旅顺之后,即便是身为海军士官学校的校长,我每年也总会找各种机会去支那,想着办法的能见到他,哪怕只是和他简单聊着天气那种无聊的话题。”
1...163164165166167...27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