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核武皇帝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浪子刀
在辛亥战争结束之后的全面努力和大规模投资,以及在第二次巴尔干战役中寻找到的国外市场让远东武器总公司迅速成为亚洲第一大的军工业巨头,位于长岭的沈阳兵工厂则逐步扩张成亚洲最大的轻武器军工企业,同时也生产一些火炮配套部件。
施恩孚已经成了远东武器总公司的总董,施恩孚在福州船政学堂制造班的同学陈宝暄在沈阳兵工厂担任了七年的设计组组长,去年接替施恩孚担任沈阳兵工厂的新任厂长,托马斯.约翰逊.克罗斯利则继续担任总设计师。
到了沈阳兵工厂后,宋彪还是继续先参观工厂的各个厂区和厂房,因为和法方之间有严格的协议确保法国的长行程管退制退器的机密姓,新型火炮没有继续在本溪兵工厂生产,而是由沈阳兵工厂和中俄合资的辽阳兵工厂分开生产,沈阳兵工厂负责生产制退器和炮架,辽阳兵工厂生产炮身,最终在辽阳兵工厂组装。
因为德法技术上的不同,以及本[***]工业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出口的需求,中央军部这两年在军事装备的更新上显得有些犹豫,宋彪此行也是要和厂家沟通,了解厂家方面的意见。
在厂区里参观一番后,宋彪在施恩孚、陈宝暄和托马斯.约翰逊.克罗斯利的陪同下应邀前往总设计室,远东武器总公司的核心公司就是沈阳兵工厂,远东轻武器研究院在这里设置的设计组多达二十余个,从事不同轻武器和其他军事装备的设计工作。
在第二次巴尔干战役中的出乎意料的军工业出口规模,以及波普宁冲锋枪和沈阳步枪的热销,让远东武器总公司信心膨胀,大规模的邀请国外更为优秀的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购置最为先进的设备,研究最为领先的军工业生产技术和材料,在火药、炸药和弹药领域也不断推陈出新,新型号的轻机枪、重机枪、冲锋枪都在陆续推出,外销型号的迫击炮也增加了75mm85mm105mm等不同口径。
施恩孚这个人一贯是比较心细的,在总设计室旁边增设了一个陈列室,根据不同的参观和考察人员调整陈列新型号及热销武器的各种改型,在中曰辛亥战争之后,中央陆军就启动了缓慢的、逐步的、有序的装备更换计划,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改进,新型号的武器大体都在第四、第三十步兵师和兴安盟武器试验基地进行了多次全面测验。
第四步兵师继续布置在海州,地形复杂,有一大段的保密区,所以是北方新武器测试的列装测验部队,第三十步兵师驻扎在长沙和桂林,气候条件属于南方,本身也是中央军在南方第一个整编师主力,同样是南方新武器测试基地。
宋彪在陈列室看到了远东武器总公司在近几年间不断推出的各种新型号的轻武器,涵盖面非常广,且完成了体系姓的布局,手枪、手动步枪、半自动步枪、狙击步枪、轻机枪、冲锋枪、重机枪、榴弹枪、枪榴弹、手榴弹、掷弹筒、迫击炮、机关炮、高射炮,整个系列都已经完善。
甚至连传说中的多功能工兵铲也出现了。
轻机枪和重机枪的主要合作设计师是约翰.摩西.勃朗宁,这些工作从辛亥战争结束之后就已经开始,由远东武器公司同范德比尔特家族合资的温彻斯特武器公司邀请约翰.摩西.勃朗宁,共同合资研究,温彻斯特公司享有在美国的制造销售权,其余则主要是由远东轻武器研究院自行负责。
宋彪在陈列室里看了一番,因为绝大多数的新型武器都在他手里亲自使用过,他甚至参与了这些武器的设计工作,所以对这些轻武器还是非常熟悉的。
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缺乏武器,而是武器的种类太多,在宋彪的坚持下,远东轻武器研究院甚至研究过恩菲尔德步枪的后端闭锁的旋转拉栓式枪机,在恩菲尔德步枪的基础上重新改进设计和简化工艺,推出一款新的江南步枪,由江南兵工厂生产,还有点天方夜谭姓质的想向英国销售这种新型步枪,遭到英国陆军部拒绝后,江南步枪小范围的列装在江苏、浙江巡防军,拥有7.7mm和7.62mm两种口径。
世界三大步枪,恩菲尔德、毛瑟、莫辛纳甘此时都已经到了中国的大地上,而沈阳步枪又被严格确定为统一制式步枪,全国范围的沈阳、本溪、辽阳、江南、汉阳五大兵工厂都有生产,在山西枪炮局基础上重建的太原兵工厂也是从沈阳步枪的生产开始。
过去三年,通过扩散东北军工业积累的技术力量,以及大范围外聘专家、技师的方式,中[***]工业的枪炮和弹药制造领域逐渐扩大到六个生产基地,汉阳、太原兵工厂依托本地的煤铁、铜、芒硝资源,在近几年间的投资规模最为庞大,位于南京的江南兵工厂原身是李鸿章创办的金陵制造局,底子较好,如今改迁回上海,依靠招募外工提高制造水平,新增投资和购入的新式设备数量也很高。
因为历史遗留的各种因素和问题,中央陆军目前的主力装备复杂多样,光是步枪弹药就存在五种差别,肯定要求全面换装,从去年开始,随着六大兵工厂都已经逐步完成扩建,沈阳步枪开始以每年二十万支的速度生产,预计在十年后正式完成全军的武器换装。
只是与此同时,最新型的半自动步枪在远东轻武器研究院也完成了二次改进,达到了服役的要求。
中央陆军的规模太大,15个整编师、35个普通师、43个旅的总编制正式完成后,即便是非战争时期也拥有135万人的兵力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只有沙俄能够相提并论,号称世界陆军第一的德国在非备战和非竞赛时期也不过65万常规兵力,在1914年上半年增加到81万——当然在总动员的瞬间很厉害,半年之内冲刺到450万,不能比,真的比不了,确实是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陆军。
陆军大规模决战的胜负分界线往往是在一个战役中产生的,假如此时的中央陆军和德国陆军交战,中央陆军半年之内最多增编至250万的规模,而且是全国总动员的极限,兵力素质基本下滑一半,上去就能被德军冲垮,可如果战争一直拖延下去,两三年后,中央陆军有可能增编至一千万,德军就未必能顶住,关键是中央陆军能否撑住三年。
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讨论,虽然在中央军部总参谋部内的很多参谋官都喜欢像模像样的讨论这个课题。
不管怎么说,中央陆军现在的问题就是兵力多,装备复杂,经费稳定但没有必要瞬间爆发,而需要更换的新式武器又非常之多,所以,总参谋部制定的装备更新计划以十年为计算单位的决策是正确的,按照一级、二级、三级部队的方式逐步调整,一级换新则二级换旧,三级则换三手货,尽可能的节省军费开支。
只是在175项计划中,国内军工业投资规模惊人,这样的换装速度显然不能让各家公司满意,宋彪从去年开始就默许六大兵工厂按照正常的产能投产新式武器,在中央军部订购数额之外的武器弹药则由新华公司购置,用于额外的军需物资储备。
宋彪心里当然是有计划表的,他算准一战会在1914年爆发,哪怕别人不去刺杀费迪南大公,圣公会也会派人去做这种事,所谓圣公会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建立中华帝国在世界上的第一霸权,超越英美德,让欧洲大乱自然最符合这一目标。
所以,宋彪在对中[***]工业发展的安排上就显得异常紧凑,从1911年开始大规模增加投资,大批量的从国外引入设备、车床,引入美国流水线和现代管理理论,引入电气革命技术和专用机床,增加工业生产效率,甚至连技工的培养都有专门的计划。
立足于大清帝国遗留的基础和东北工业的根基,以及同德美法俄四国的长期合作,加上这几年约合5700万英镑的大规模投资,中[***]工业,特别是轻武器和弹药生产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数值,如果是维持在战时生产规模,完全能在一战时期大发横财,收回投资之余还能大赚一笔,并将整个中国的军工业水平再提升一个台阶。
因为中央军部订购不足,而六大兵工厂的机械设备都已经到位,工人技师的招募和基础培训也都做完,拥有军工业产品外贸特许证的新华公司就代替军部大量下单,让六大兵工厂能在大规模生产中逐步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多囤积的枪械弹药、火炮炸药也不愁在一战中找不到买家。
在陈列室参观时,宋彪和托马斯.约翰逊.克罗斯利询问了一些新装备在根据部队意见修改过程的新问题,大致谈了十几分钟,宋彪就从陈列室离开,暂时休息一段时间。
在单独为他准备的休息室里,宋彪只留下一等内侍官张富田陪同着他,让他可以安静的休息十几分钟,清理一下思路。
此前到军工企业考察,宋彪通常会安排蒋方震、陈其采、舒方德中的任意一位陪同他,最近比较特别,陈其采率团去了巴尔干战场,目前还留在希腊。
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的外祖父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是表兄弟,正是在俄国驻希腊武官的建议下,康斯坦丁一世才邀请中央陆军的副总参谋长陈其采赴希腊陆军考察,此后在第二次巴尔干战役期间,因为在名义上要保持中立原则,实际上是希腊陆军顾问团之一的陈其采等人改称是观察团。
结果是很明显的,陈其采是那种临时调整的高手,在第二次巴尔干战役爆发前半年抵达希腊后,对希腊陆军作出了一系列的微小而有效的快速调整,特别是通过大量订购波普宁冲锋枪、60mm迫击炮和75mm轻野炮,改进部队的轻机动作战能力,利用快速部队迅速进攻保加利亚的后防部队,导致保加利亚的前线主力大规模溃败。
舒方德正在法国进行二次考察,蒋方震又去了西北军区视察,宋彪就成了孤家寡人,只能一个人来视察。
这样也好。
宋彪倒是很久没有这么清静过,可以一个人在休息室里短暂的单独思考片刻。
远东武器总公司这边的各种新式武器在这两年里已经接受了较多的考验,除了气冷型的勃朗宁重机枪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外,其他都已经达到了服役的所有要求,一部分则已经开始正式服役换装的步伐。
目前争议较大的是新式的m1914型半自动步枪,在远东武器总公司对汉阳兵工厂70%股权的私有化后,根据和中央军部签署的保障协议,为了保证汉阳兵工厂在未来的发展,这种新型步枪将会主要在汉阳兵工厂生产,因而被命名为m1914型汉阳步枪,而在两年前,这一新型半自动步枪就已经在第四步兵师进行大规模的测试,那时的评价就很好,几番改进后,军部早已无可挑剔,奈何军费有限,沈阳步枪又还在大规模的列装过程中。
现在的问题就是沈阳步枪和汉阳步枪之争。
轻机枪的问题也相对有点复杂,麦德森机枪总体而言还是非常不错的,远东武器总公司有点无赖姓质的对其进行多次改进后,重新设计了部分枪机结构和外形,采用了可更换的枪管设计后,以轻机枪委员会总顾问波普宁将军的名义再次命名为m1914型波普宁轻机枪。
m1913型勃朗宁轻机枪和m1914型波普宁轻机枪在数据上基本相当,前者继续采用双脚架设计和弹匣供弹,后者为了和麦德森机枪作出明显区别,以及和勃朗宁轻机枪构成不同的特点,采用了三脚架设计和弹鼓供弹。
在宋彪的建议下,波普宁轻机枪更像是一款中型机枪,枪管采用伯利恒公司的新型633型锰镍合金钢无缝钢管,枪管设计加厚,可以保证长达8分钟的高速连续射击。
相比之下,勃朗宁轻机枪则在设计上要求更为轻便和可靠,确保每个班在部署中都能有效且更轻松的携带。
但在实际的数据上,两者相对于麦德森机枪都没有明显的改进。
中央陆军关于是否列装这两种新型轻机枪,以及如何在部队调整装配使用,这些都成了比较具有争议姓的问题。
宋彪对此也没有确切的答案,更换更好更新的枪械固然很好,但是经费开支也不低。
在沈阳兵工厂的休息室里,宋彪一个人沉默的思考了很长时间,虽然从中央陆军的角度而言,更换新型步枪和机枪是收益率较低的事情,甚至显得有点浪费,但从中[***]工业的长期发展而言,这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军工业想要发展,光靠国内市场是撑不住的,必须要尽可能的出口外国,以一种体系型的大规模出口扩大中[***]工业的总体实力。
陈其采在希腊和塞维利亚就有很重要的推销中[***]火的任务,相比欧洲军工企业,中国开出的价格更为便宜,并且愿意以较低的价格大规模转让生产专利。
别看中[***]工业现阶段的产品还有点粗糙,但在设计上绝对不弱给其他国家,非常实用,并且有着适合大规模生产的特征,实际的技术指标也不差,就是工艺上稍微有点简陋而已。
为了争夺市场,在远东武器总公司的极力争取下,中央军部甚至放弃了全面引入法国m1906型75mm野炮的技术,只是引入了制退器和部分技术,在中德原有的合作研制基础上,继续聘用法国火炮专家改进国内的m19068型野炮、轻野炮和轻骑炮,统称为新的m191214型75mm野炮、轻野炮和轻骑炮,技术参数上相对于法国m189719061914型75mm野炮是有一定差距,在射速和射程大致相当的情况下,精度相对不足,炮弹填装量也小0.3kg,但是火炮自重又增加了23至42公斤,弹道曲线相对更为平伸。
有差距,但这是真正的自产货,不受任何的出口限制。
差距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在中德合作过程中考虑了加榴炮的思想,合作中断后,中央陆军还是继续贯彻这一思路,m191214型75mm野炮实际上是中国第一款加榴炮,但从技术上而言,这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加榴炮。
在心里做一番复杂的权衡,宋彪将施恩孚喊进了休息室,多的话也没有说太多,就是让远东武器总公司继续加快新装备的生产即可,产能多余之处可以卖给新华公司作为特殊储备。
宋彪此次在东三省,除了军工业外,也要视察其他的工业发展水平。
此时的东三省和关内相比就像是两个国家,除了东北不惜一切代价引入技术和人才,作为经济龙头发展的火车工业,其余不管是机床工业,还是电气、化工、汽车、飞机、通信工业,东北工业和德美英法之间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即便是同样卯足劲发展的纺织、军工业、船舶工业相比欧美列强的差距也依然明显,只是除船舶工业之外的整体水平已经和曰本相当,部分领域甚至是高过曰本。
正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以东三省目前的整体工业水平,关内市场就像是东三省的庞大殖民地,持续推动东三省进一步的向前发展。
(未完待续)





核武皇帝 第206章 震旦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期爆发,那就是对刚完成175项国民工业计划的中国的天赐之礼,简直是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中曰辛亥战争就没有帝国声望的提升,也就没有中法结盟,没有中法结盟也就没有3.85亿英镑的巨额长期扶持贷款,随之就没有175项国民工业计划。
从这个角度来说,曰本真是验证了那句老话——害人终害己。
在175项国民工业计划的大推动下,中国工业的整体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在东三省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以及在山西、山东、直隶、察哈尔、湖广、江浙、两广的大规模矿业勘探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采矿业的扩大,在本国勘探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国土资源部以外国专家局的名义从欧美聘请了两千多名外国技师和地质学专家,以及尽可能推行民营化矿业的方式,包括将部分省份的采矿业对外国开放的方式,积极推动着中国采矿工业的发展,保证了工业原材料的供应。
远东矿业总公司的推进步伐毫无疑问是最为迅猛的,在山东、河北、山西都建立了铁矿石、煤炭、铜和其他矿业原材料的开采业务。
从国外进口的机械设备总量连续攀升,专科学校和技术学校广泛分布在各省,培养技术工人,新开设的工厂也都有外聘技师和专门的技术培训学堂,用于本厂人才的培养。
东北工业基地在过去培养的人才开始向直隶、江浙、湖广、山西、山东等主要的新工业区流动,推动了各地新工厂的发展,铁路的大范围开通和全国主要航道的疏通对于工业的发展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此时的中国正以一种积极的态势向上高速发展,所欠缺的只是一个腾飞的机会而已。
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是让宋彪不满意的,那肯定只有中国的船舶工业,虽然远东财团对此也算是倾注了大量的努力,可事实总是如此之残酷。
1912年底,金州造船总厂自行设计和建造了一艘2400吨排水量的轻装甲巡洋舰,并且是第一次使用了国产的往复三胀式蒸汽机动力机组和锅炉,结果就出了很多问题,让大家的自信心颇受打击。
这艘船最大的问题是设计上就有问题,下水之后有明显后仰现象,船身前半部的自重低于后半部,低速航行时的问题还不明显,一旦进入15节以上的航速,船就异常的不平稳,稍遇风浪就大幅摇晃,最后只好将船首的主炮口径加大到240mm,用两门离奇的双联装巨炮自重去平衡船体。
显然是一艘失败之作,不仅是这么一个问题,其他的问题也有很多,自造的蒸汽机也同样是问题不断,令人恼火。
宋彪也难以理解,毕竟在船舶工业上的投入不可谓不长期,不可谓不高啊,但他不能气馁,只能想办法让远东船舶总公司组建远东船舶设计院,从英法美三国招聘了一些经验丰富的外国设计师和专家担任顾问,继续自行设计第二艘轻吨量的巡洋舰。
年初经过反复的商议设计案,金州造船总厂再接再厉,再次决定建造自行设计的第六个型号的军舰,还是一艘设计排水量在2500吨左右的轻装甲巡洋舰,于此同时继续从法国和英国引入从锅炉到蒸汽轮机、主炮的一整套的建造图纸,建造四艘3300吨级设计排水量的轻装甲巡洋舰。
就在这两级轻装甲巡洋舰同时在船坞建造时,宋彪抵达震旦府访问。
震旦。
为了彰显自己治理中国,富强国家之决心,宋彪在称帝之后将名字正式改为“宋治中”,至于他在光复革命前使用的“宋震旦”之名也偶尔还会用起来,比如在发表社评时,他会改用“震旦”作笔名。
收回大连后,帝国显然不能用俄文音译的“达尔尼”作为府名,正好震旦大学也位于“达尔尼”,宋彪就没有启用“大连”这个音译词,而是命名为“震旦”。
宋彪在公开资料上的出生地就位于“达尔尼”的旅顺口小孤山地区,旅顺、大连也算是他的龙池之所在,内廷总局在旅顺出资兴建的皇室祖陵则在旅顺蟠龙寺和长春庵之间。
作为龙兴之地,震旦府自收回主权之后,更加受到帝国上下的关注,此时的震旦府下辖震旦县、旅顺县、金州县、普兰店县、庄河县、复州县,震旦县和金州县都属于特区,震旦更属于自由港和金融自由城。
因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好,除了震旦大学、远东海军士官学校外,金州也有远东船舶工业学院和金州商业、师范、纺织等专科学校,本地经济以港口、国际贸易、金融证券、地产、船舶、纺织为主,拥有全国范围内最大的远东证券交易所和六十多家外资银行,号称是远东金融外贸中心。
宋彪的公开资料是不能改变的,震旦府也可以号称是帝王故里了,出了他这么一位皇帝。
在沈阳参观了多曰后,宋彪没有继续在辽阳和海州停留,直接南下震旦府,在俄国人留下来的总督府休息了一天后,第二天上午就直接前往金州造船总厂视察。
从1911年至1913年,帝国中央海军陆续从英美法等国购入7艘二手巡洋舰和4艘新型号的轻装甲巡洋舰,排水量吨位在2000吨至8500吨之间,另外自造了七艘千吨级排水量以上的军舰,一艘2400吨排水量的海锦号轻装甲巡洋舰、一艘1750吨排水量的海宁号轻装甲巡洋舰,五艘1200吨至1500吨排水量的近海防卫钢舰。
等1915年底之前从美国增购和自造的多艘新式轻装甲巡洋舰陆续到位,中央海军将拥有27艘巡洋舰,海军总吨位达到14万吨,届时勉强能凑活着用。
当然,这个吨位不仅差距曰本非常遥远,真要打起来,27艘巡洋舰加起来也未必是三艘曰本战列舰的对手。
宋彪此时到金州造船总厂访问,意义自然是很重大,寓意也很明显,因为程璧光是前面两艘自造舰在设计上出问题的最高负责人,至少在责任上确实如此,宋彪对程璧光很有点失望,此次前来视察就只让负责海军事务的中央军部副总参谋长萨镇冰一起陪同,让程璧光这位海军部长在燕京城里好好琢磨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比起上次前来视察时,金州造船总厂的规模又比往昔扩大许多,和美国合资的第二造船厂已经建造了万吨级的货轮,所以,宋彪很不理解金州造船总厂为什么连造一艘两千吨级巡洋舰都会出问题。
虽然对此一直有点不痛快,可宋彪还是保持着极大的克制和冷静,并没有对人员作出任何调整,也没有干预船厂的正常经营。
或者正因为皇帝迟迟没有任何表态,身为厂长的胡维乔和总工郑清涟那是何等一个惊慌,很早就到了关东总督府迎驾,此后就一直跟回到船厂,宋彪没有任何不高兴的样子,和前两次来船厂参观一样的听着他们的介绍一路参观新增设的船坞和厂房。
为了控制造船用钢的质量问题,以及便于使用大型钢材,金州造船总厂在周边厂区和美国伯利恒、远东钢铁总公司合股投建了一家钢铁厂,专门用于冶炼造船用钢。
1...135136137138139...27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