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婆是花木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最后的烟屁股
“让他进来!”
赵阳起初在平城朝廷担任御史,在朝中一向以刚正不阿而闻名,后来被派往冀州,好几年都在冀州查案,高允当任冀州刺史时投效赵俊生,赵阳回不去平城,又接到赵俊生的征辟,只好前往乾京任职,鉴于赵阳的名声,赵俊生任命他做了御史中丞掌管御史台,御史台是由花木兰主持的幽州监察衙门改制而成,刚开始官员本身就不多,随着赵俊生控制的地盘快速在增加,御史台的御史们就更加不够用了。
赵阳在太监的带领下走进来见礼:“臣赵阳拜见大王!”
赵俊生放下朱笔,抬头看着赵阳问:“赵卿来见孤可有事”
“启禀大王,臣受命与刑部和大理寺联合审理定州北平郡郡丞管昕以及蒲阴县令桂大年、县尉文磐等人公然违反朝廷马政的规定,把官府牲畜借给富户和豪门谋取暴力一案,如今案子的审理已告一段落,真相已大白,这是相关审讯记录,请大王过目!”
太监把赵阳手上的奏章接过转身走向御案递给赵俊生。
赵俊生接过奏章仔细看了一遍,沉吟片刻放下奏章问:“赵卿以为此案该如何判决”
赵阳躬身拱手说:“臣不敢擅专,还请大王裁决!”
“大理石是何意见”
“回大王,大理寺的意见是对于这种公然违抗朝廷政令的案子必须要严惩,对其他官员以儆效尤!否则其他各地方官争先效仿,则朝廷的政令无法通达地方,也无法有效得到执行!”
赵俊生思索片刻,“管昕、桂大年、文磐等人不念朝廷恩典、不思忠君报国,反而公然违背朝廷政令,伙同当地富商豪门侵吞朝廷官府牲畜谋取暴利,罪该当斩!太守宋昱,自上任起不思勤于公务,反而大肆收受贿赂、沉迷于寻仙问道,此
此乃严重渎职、玩忽职守!从即日起,革除其官职,判牢狱五年,永不录用!”
旁边有翰林编修快速记录着,等赵俊生念完之后再经过润色,以专用王命诏书抄誊一遍,加盖玉玺,再派中使送往大理寺。
赵俊生虽然拥有最终裁决权,但对人犯的处置还是要由大理寺来判决,所以诏令送到大理寺之后,由大理寺对犯人进行判决,然后交给刑部复核并执行。
一般由赵俊生进行裁决的案子,复核只是走一个过场,即便是判错了,复核过程中也不能提出异议,王命就是王命,错的也是对的。
赵俊生想起一事,问道:“那个民告官的农夫叫什么来着,现在还在乾京吗”
“回大王的话,他叫王铁头,应该还在乾京!”
“那行,传旨,赏赐他锦缎十匹、十金、钱十万,封他为蒲阴县男!”
赵阳半响才回过神来,心里在想,大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鼓励还是给王铁头一道保护罩
旁边的翰林编修却在发愁这道诏书该怎么写,要给一个人册封爵位,那人总得有功劳、要有被册封的理由才行啊,赵俊生随后据一句册封他为蒲阴县男,这诏书怎么写
赵俊生这时说话了:“自古以来,以民告官都被视为刁民,孤也不太赞同百姓可以肆意状告官员,但这件案子中管昕、桂大年、文磐等人违抗朝廷政令谋取私利,性质与其他民告官的案子截然不同。若无人告状,无人把这事捅出来,朝廷颁布的马政在定州那边还不知道会糜烂成什么样子。对于这种情况,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状告这种人!庶民王铁头不但无罪,还有功!”
翰林编修这下心里有谱了,知道赵俊生这是要把王铁头树立成一个榜样,日后各地有官员违反朝廷政令规定的、有谋反的、有里通外敌的,任何人都可以举报和状告他们。
唰唰唰,翰林编修很快就写了一封册封诏书,赵俊生看了看内容,觉得满意就加盖了玉玺!
赵阳看着这一幕,知
知道那个叫王铁头的人这下发达了,若是没有被赵俊生册封,王铁头的下场绝对很惨,就算管昕、桂大年和文磐等人的家眷不弄死他,当地官员也会处处刁难他,让他活不下去,毕竟谁都不想自己的治下有这么一个刁民,但如今有了赵俊生的册封和赏赐,这就等于给了王铁头一道保护伞。
马政是乾国立国之后的一项重大政令,这项政策关系到乾国今后的国计民生和军队建设,赵俊生一直盯着它,每日都要询问从各地反馈回来的消息。
自从一批接一批从北方蛮族征调而来的牧人分派往各郡县之后,赵俊生就接到各地反馈回来的消息,农夫们得到牧人们传授喂养牲口的方法和经验,如何预防牲口掉膘、生病,短短一个月之内,各地的形势一片喜人。
牲畜生病死亡的数量逐步快速减少,牲畜一天比一天长得壮士,还别说,游牧民族从小到大放牧喂养牲口就是不一样,对如何喂养牲口都有自己的一套。
但是也有些方法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有些牧人在北方放牧喂养牲口的方法和经验到了黄河以南就不灵了,但这些蛮族牧人都是喂养牲口的老手,很快就知道了原因,经过方法改良之后也很开得到了改善。
从各郡县得到的反馈消息让赵俊生放下心来,情况算是稳定下来了,接下来一方面要依靠朝廷派下去的官员进行监督政令的持续实施,一方面也要靠农人们精心喂养,还要考农技站的官吏们进行指导。
裴进对赵俊生说:“大王,以如今的情况来看,马政的实施应该是问题不大了,不过这事还没完,接下来还是要如何保障农人们的利益!臣担心农人们喂养了牲口,却卖不起价钱,被牲畜贩子们拼命压价,钱都被中间贩子们赚了,农夫们连一个辛苦钱都挣不到,如此一来,农人们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赵俊生点点头,裴进考虑得很周全,如何保障农民的利益一直是一个历史问题,丰收年的时候粮价低,粮价高的时候是灾荒年,粮食产量不
第660章 行政干预
裴进说了这么多,说得有些杂乱无章,但赵俊生却听出名堂来了,裴进这些话的背后真意就是要立法以维护统治,以法制给逐步形成的新贵族和世家豪门套上枷锁,让他们在规则的限制下进行各种社会活动,谁违反、破坏了规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灭门都不在话下。
而在日后的时间里,难免会有开国勋贵功臣或他们的后代触犯律法和规则,那时候就必须要按照相关律法规定进行严惩,一个个贵族和豪门会在触犯律法的过程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继而灭亡,新的贵族和世家豪门又相继诞生,由新变老,继而消失灭亡,无论贵族和世家门阀群体如何更替变化,乾国和王室的统治始终巍然不动。
自从三国战乱结束,三国归晋,从此世家大族在三国战乱中最终胜出,但好景不长。
一百多年前,随着十六国战乱来临,士族豪门的富二代、三代们为自己的荒淫无度、腐朽堕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北方的江山社稷被异族践踏,腐朽堕落的士族门阀不愿像其他汉人一样沦为蛮族的两脚羊,抛弃宗庙跑到江南偏安一隅、苟延残喘,还美其名曰:衣冠南渡,这个说法是如此的优雅和光鲜。
于是,北方的汉人们被蛮族奴役当成两脚羊的黑暗时代到来了,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提起南北朝的原因,不光彩啊!
因此,就目前而言,北方的士族门阀是极少的,北魏的统治才刚刚开始,北魏的士族门阀们还没有彻底形成就被消灭在萌芽之中,赵俊生此时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给后世做下具有前瞻性的部署,防止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被士族门阀控制,或者说彻底阻止士族门阀的出现,现在做这些是没有任何阻力的。
赵俊生想了想,对裴进说:“这样,你找一批精通律法的官员过来!”
“是,微臣告退!”
裴进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找来了三十六个精通历朝历代律法的官员。
“臣等叩见大王!”众官员在王宫议事大殿见到了赵俊生。
赵俊生抬抬手:“诸卿都免礼吧!”
“多谢大王!”三十六人起身分别立于两侧。
赵俊生说:“裴进把尔等召集过来是孤的意思,孤把尔等集中在这里,是因为尔等都是精通历朝历代律法之人。我乾国新立,孤想要颁布一套完整的典用于治国,典分为刑法、民法、商法、行政法、军法、宗室勋贵爵位继承法”
“典的编撰和修订需要诸卿来共同完成,每一条律法的条款都需要诸卿所有人都同意才行!要完成这部典,不知诸卿需要多长时间”
其中一个中年官员老成持重,躬身拱手说:“大王,本朝律法的编撰需要参考前朝历代的律法,每一条条款的每个字都要仔细斟酌,极为繁琐,恐耗时日久,以臣之见,要完成这部典少则三年,多则十年!”
赵俊生摇头:“时间太长了,别说孤不起,就算是乾国所有臣民都等不起!首次编撰不需要做得太完美,时代在变化,文明在进步,律法也要符合当下的形势,也许尔等十年后完成了这部典的编撰,但其中很多条款已经不适合当下的形势,岂不白忙活一场孤最多给你们一年的时间,日后每隔三五年或十年进行一次修订,逐步完善典的内容,也可以对不合时宜的条款进行修改!”
三十六个官员闻言顿时低声议论纷纷,过了半响,所有人都一起向赵俊生躬身作揖:“大王英明!”
“既如此,此事就这么定了!给你们三日时间处理家中事务,收拾行囊找裴进报道,他会给尔等安排一个幽静之地进行典的编撰,在完成之前尔等不得向任何人透漏今日之事,就算家属也不可以!”
对于能够参与开国典的编撰,在场每一个官员都极为兴奋的,这是他们熟悉精通的领域,也是他们热衷研究的领域,这也是一个扬名立万、载入史册的机会,这种机遇可遇不可求,众官员当即一起答应:“臣等遵命!”
马政的事情一直是赵俊生关心的问题,马政从颁布到实施已经有了十个月的时间,按照时间上算,农夫们借来的牲畜已经生产第一窝,有些农户喂养的羊早已生了第一胎并且长大,都已经可以出售了。
羊的生长周期,算起来两年可以生产三胎,前两胎都可以出售,等到第二年和第三出生的小羊就必须留下来归还给官府。
这天赵俊生把东方辰找来询问:“农人们喂养的牲口,例如第一批羊已经可以出售了吧”
东方辰回到说:“是的,大王!不过目前来看,情况似乎有些不妙啊!”
赵俊生连忙说:“怎么说出了什么问题”
“因为朝廷下了政令规定了粮食和牲畜最低收购价,那些粮商和牲畜贩子都认为最低收购价格太高,担心找不到销路,谁都不愿意出手!农人们手里的粮食和牲畜若是无法出手,就无法变现,他们就没有钱财采买其他生活用品,为了
第662章 铸币
东方辰拱手说:“臣和同僚下属们商议了一下,觉得要解决粮食储备过高的问题,在储备三年粮食用于应急救灾的前提下,可以把产粮大区的多余粮食运往缺粮区,运费和途中损耗由接受地承担,再多余的粮食可以考虑卖到周边势力和其他小国!”
“牲畜过多的问题,臣等以为应该考虑以高价出售给南朝、关中,特别是南朝方面对肉食的需求量大,朝廷可以派使者前往南朝,恢复两国正常交往,解除敌对状态,与南朝皇帝商讨两国商贸互通的问题,如此一来,我朝可以从南朝购买瓷器、茶叶、丝绸等一些南朝特产,而南朝也可以从我国购买牲畜、毛皮、药材等特产!”
赵俊生问道:“把军方的需求考虑到了”
东方辰说:“已经考虑到了,这是把军方所需粮秣和肉食都算进去之后的结果!”
赵俊生思考了很久,同意了东方辰的方案:“可以!多余的粮食可以留下一部分用于酿酒,酒比粮食带来的价值更大,可以鼓励民间酿酒,但要控制供应数量,以确保市场上的粮食供应!”
“明白!”
次日的朝会上,赵俊生对众臣说:“我乾国立国不久,还需要与民修养生息,所以要暂停与周边之国的战事,缓和局势,与他们发展正常邦交往来!孤打算派使臣出使南朝、并州、关中、北凉、柔然,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高允站出来作揖说:“大王英明!我乾国初立,诸事繁多,又接连颁布政令惠民,国家需要安定,此时罢兵休战与周边之国缓和局势,再派使臣出使是明智之举,臣以为派使臣出使南朝最为重要!”
赵俊生点头,问道:“不知哪位卿家愿意出使南朝”
崔浩想了想站出来拱手说:“大王,臣举荐一人,臣表兄范阳卢玄有大才,此前在平城朝廷当任中书博士,现已辞官归故里,臣是举贤不避亲,若是让卢玄此等人才埋没,对于我乾国是重大的损失!”
殿内原本有其他大臣想要毛遂自荐,或者举荐他人,毕竟出使南朝是一次难得的履历,对日后的升迁都是有好处的,但一看崔浩举荐了卢玄,这些原本有心思毛遂自荐或想举荐他人的大臣都打消了年头,不再跟崔浩去争,免得得罪他。
赵俊生考虑了一下,说道:“宣卢玄进京觐见!”
“遵旨!”
这时户部尚书张炜站出来说:“大王,臣有本奏!”
“讲来!”
张炜当即说:“自曹魏开始对钱币的铸造日益减少,晋室南渡之后,钱币的铸造完全停止,北方诸国都使用前朝钱币,随着钱币损耗和减少,甚至这一百余年以来,无论是官府和还是民间,交易大多是以物易物,使用钱币着较少,就连军中和官府发放赏赐都是以实物充之。如今我乾国初立,民间交易大量增加,再实行以物易物的形势已经不符合形势,也严重阻碍了民间的交易!”
“因此,臣建议朝廷铸造本朝钱币,以新钱币充斥市场,交易以钱币结算,取代以物易物的方式和取代前朝旧币的流通!”
赵俊生听了张炜的话顿时精神一震,他早就对以物易物的方式不厌其烦了,以物易物的方式太麻烦了,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赵俊生一直不明白前秦、后赵、北魏等这些朝代为何不铸造钱币,后来他才知道这些蛮人哪里懂得钱币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蛮人们一直过着以物易物的生活,都习惯了,他们不想改变,也不会铸造钱币。
自从赵俊生担任幽州刺史开始,一直太忙碌,而且在立国之前铸造钱币容易引起北魏朝廷的猜忌,如今赵俊生建国了,他就想改变这种现状,现在正好有这个契机。
“孤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今日张卿说起铸造钱币的事情,诸卿就一起议一议吧!”
这大殿之上有不少人曾在北魏做过官,此前也有人在北魏朝廷向皇帝提出过铸造钱币用作市面流通,但鲜卑人显然还没有从野蛮中进入文明时代,鲜卑贵族们嫌太麻烦,以物易物对于他们来说还简单一些,例如一只羊换做多少鸡,一口价就搞定了。
所以,好几次提议铸造钱币的事情在北魏遭到了否决。
在场都是智者和精明的人,哪里不明白钱币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有多重要于是众臣纷纷表示赞同,这事毫无阻力的获得了通过。
崔浩站出来拱手说:“大王,铸造钱币虽说不容易,却也不难,但要解决铸造钱币所需的铜、铅却是有些麻烦,这需要寻找铜矿、铅矿!”
赵俊生大手一挥:“行文给各地地方官府,让他们派人寻找矿山,找到者朝廷有重赏!”
寇谦之站出来说:“大王,找矿山的事情好说,只是这钱币铸造之事却是不是说铸就能铸,还得定好钱币的大小、规制、形状、面额等等,还有铸造方式!”
大臣们顿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人认为可以沿用秦代方孔圆钱,重量五铢;有人认为可以用南朝刘宋的钱币形制和重量,各有各的意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