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羽卿书
狸部落的男人们也在船员的教导下开始学习在船上生活的技能,还有划船操帆的那些技术,让他们在船上也能帮一些忙。
狸部落的族人虽然还没到汉部落的居住地,但仅仅是在船上的这种生活,就让他们感觉足够的先进了,最起码狸部落以前的生活是没办法和现在比的。
虽然船员们全都一致认为船上的生活比较‘艰苦’,毕竟船上再好,出门的时间长了也会想自己家的狗窝。
游伏还是老样子,每天都在按照罗冲的吩咐记录航行日志,虽然这不是海船,但是这种陌生航线的航行日志,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一是可以为后续的航行总结经验,二是可以有效长期的监控船员们的心里和生理状况,这都是身为一个船队指挥员应该具备和掌握的才能。
而在汉部落这边,在送走了访问鑫部落的使团之后,罗冲也抽出时间去那些新设郡县巡视了一圈,看看汉阳郡新设的几个县,汝阳郡的首府汝阳城,还有下辖的四通县。
现在半年过去了,这些新城的建设情况都需要检查一下,如果进度比较慢,那么就要提前考虑一下百姓过冬的
第553章 司农寺需要这样的人才(求票求订阅)
赛加羚羊野生状态下,每年只产一胎,雌性羔羊八个月就能性成熟,公羊需要12个月,也就是说,羔羊最晚一岁龄就具备繁殖能力,这在体型较大的哺乳动物中,已经是很强大的繁殖能力了。
但是一岁龄即便能繁殖,那也只能叫作‘少年期’,就像狗的一岁相当于人的七岁一样,三岁的狗才算壮年,赛加羚羊也是差不多的样子,因为它的寿命也只有十二三岁左右。
所以鹰锐说饲养员总结的是三岁到六岁的壮年羚羊,这个说法是没错的,三岁以下叫少年,三至六岁是壮年,六到九岁是中年,九岁以后就是老年了。
壮年期作为羚羊种族中的顶梁柱,理论上说是具备一年产两胎的能力的,只是野生环境下,食物和安全问题都无法保障,所以只能一年一胎,但是完全圈养的羚羊,却不存在这些环境因素上的考虑。
之前汉部落饲养的羚羊,基本上还是主要由尖角部落的原班人马来饲养,他们也是按照原来的放养、散养的方式来养的,这样养出的羊和半野生也没什么区别,而罗冲前世的印象里,关于养羊的方面也都是‘放羊’的场景,对于羊的圈养没什么概念,他只记得猪是圈养的。
而这次缚马关因为忙于建设城池的原因,分不出人手来每天放羊,所以只能圈养,没想到居然还养出来了意外收获。
如果这个方法能够普及的话,以后不知道能为汉部落增加多少的肉食,还有其他的附属产品,比如羊角和羊皮,想到这里,罗冲立刻说道。
“把那个总结经验的饲养员名字记下来,等这个方法经过验证之后我会给他封赏,不仅有爵位还有官职,告诉他,接下来也要好好养好好总结,包括圈养期间羚羊的习性会不会发生变化,还有圈养期间应该吃什么饲料,都让他总结一下,就说这是我交给他的任务。
嗯,还有,不管这个方法能不能得到验证,先奖励给他30块钱再说,作为他擅于发现,积极上报的奖励,就说是我奖励给他的。”
“呃,首领,可是他没有学习过汉字啊,你能给他什么官职让他当地方主官不太行吧,他没有管人的经验。”鹰锐不由好奇的问道。
“不会可以学啊,你一开始不是也不会吗不会管人的话,那就给他安排到科研部门,就司农寺吧,不过现在还没组建,等以后再说。”罗冲简单的解释了一下。
“司农寺!那是个干什么的部门”
鹰锐不解的问道,他只听说过首领前段时间弄了一个鸿胪寺,是专门招待外部落来宾的政府机构,直属于首领管辖,看起来很牛逼的样子,但其实权利并不大,现在又出来个司农寺,更是听都没听过,看来也是首领刚想出来的。
其实这可是罗冲早就想成立的一个部门了,司农寺,在古代就是专司为皇室种菜的,皇宫中消耗的所有粮食蔬果,除了外地进贡的,其他都是由司农寺来供应,而且这个部门还具有一定的科研作用。
比如张骞从西域带回来什么种子,就要交给司农寺培育,然后再逐渐向民间普及。
要是按照罗冲自己的理解,这个位列九卿之一的部门,换算成现代的部门,就相当于现代的农科院。
粮食种子的优化选育,作物高产的田间管理方法,优良牲畜的杂交配种,陌生作物的实验种植,还有畜牧业的饲养技术,甚至包括家猪的阉割技术,都应该由这个部门来研究,然后向民间普及,这不就是农科院干的活儿吗
为什么一个类似农科院的部门能位列九卿,在古代这种农业社会,农业就是一切啊,毕竟民以食为天,所以古代皇帝们看重这个部门是没错的,给的地位很高。
“司农寺,就是个研究让牲畜多生,粮食多长的实验部门,就需要这种擅于发现,擅于探索,擅于总结的人才,等以后你就知道了。”罗冲再次简单的解释了一下,估计说细了鹰锐也听不懂。
“哦,我知道了,我会告诉他的,奖励就从县里的帐上出了”
“嗯,就这么办吧。”罗冲肯定的点点头。
检查完了缚马关的建设情况,罗冲再次启程去了西南方距离此处八十公里的麻田县,也就是以原来的编部落居住地扩建的一个县。
麻田县还是在编部落那个老地方,为的是就近开发那里原有两千多亩苎麻田,只不过这里现在居住了近三千人口,所以又开垦了很多的粮田。
种植苎麻和种植粮食并不影响,苎麻每年种一次就行,剩下的就是反复收割,一年可以收割最少三次,多了可以五六次,这个主要看天,风调雨顺长的快就能多收两回,不过基本不用田间管理,属于种上就不用管的那种,所以不会浪费种植粮食的时间。
麻田县这里由于是新设县城,居民也都是今年初刚过去的移民,所以粮食方面也选择了比较高产而且种植时间短的玉米,罗冲过来的时候,这里的第二茬玉米才刚刚开始进入拔节期,喇叭筒形状的玉米青苗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拔地而起,如果没有什么变故的话,再冬季到来之前,肯定能够再收一茬。
麻田县的负责人是石头,也是汉部落的原班人马之一,这里作为汉部落的西部边陲,而且有过被食人族攻占过的经历,所以最首要的建设任务,是军事防御体系,也就是城墙,那些居民住宅反倒是小事了。
麻田县的县城就在原来那个高坡的上面,经过扩张之后,这里已经是一座长八百米,宽四百米的夯土城池,至于为什么别的地方都是正方形的城池,这里却是长方形的,那罗冲也没什么特殊解释,只能说是受到了小山包上的地形限制,这块高地本来就是一个长条形的,为了做到最大的土地利用,而且要预留出建设公共设施的空地,所以就建成了长方形的,按照面积来算,比汉阳城都要大上一倍。
但是当罗冲走到了夯土筑成的城墙里面,那些移民的居住条件却让罗冲堪忧啊,有那么厚实高大的城墙保护,安全是绝对够了,但是正儿八经的房子却没多少,倒是有很多晾晒玉米的竹竿,看着挺像个样子。
玉米这玩意儿和大米不一样,需要先把玉米棒子外面的皮剥开,然后可以把几个棒子放到一起打个节,最后编成一串,就这样完全晒干了才能进行脱粒,否则这些刚收了没见天的鲜玉米一搓就烂了,还怎么进行脱粒。
==========剩下的明天上午刷新吧==========
其实这可是罗冲早就想成立的一个部门了,司农寺,在古代就是
第554章 罗冲的孩子(求票票求订阅)
罗冲继续着他的县城巡视之旅,毕竟这是自己的领土,发展的怎么样是有必要看一看的。
下一站的目标是丹山县,当罗冲抵达这里的时候,对这里建设的进度还是很满意的。
托孤岭南面的山坡下就是一块小平原,往东27公里左右就是汝水河,再往南就是大片的森林,丹山县的位置就坐落在曾经和火部落交战的那个战场。
负责丹山县建设工作的,是胡满仓和柴多多这两个家伙,还有从汉阳城调过去的文职小吏,这里的总负责人是胡、柴两人,确切的说,这里是一个团队,因为罗冲目前实在抽不出更合适的人选来当主官了。
罗冲当初让这两个军人过来主持建设工作,主要考虑的是,丹山县这里需要开凿一条人工河,工程量比较大,只靠当地的百姓来干进度就太慢了,所以罗冲往这里调集了500个奴隶,但是有奴隶就必须有军队来看守,监督他们干活儿,所以他就直接让这两个军人来了,专门负责看守奴隶,顺便主持建设工作。
丹山县的县城是一个长方形的城池,宽五百米,长八百米,周围没有护城河,所以城墙比较高,足有十米高的基座,四门和四角还有门楼和望楼,加上这些建筑,最高处都有十五米高了。
更关键的是,这个城和汉部落大多数的城都不一样,这是一座土包砖结构的城池,和汉阳城的城墙是一样的,其他的县城大多都是纯夯土结构建造的。
造成这个德行,可能也是因为负责人是两个军事主官的原因,干什么都不忘了从打仗的角度去想。
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里需要挖掘人工河,所以挖出了大量的泥土,这些泥土只用来建城又用不完,也不能随地乱堆,毕竟人工河两岸以后都是农田,你往田地里堆那么多大土堆算怎么回事,那还怎么种粮食。
所以他们干脆把这些土都烧成了砖,用来建造城墙和里面的民居,因此丹山县这里别的不行,但是城墙和住宅却早就建好了,倒是农田至今没有开垦多少,粮食来源还要靠罗冲用税粮给他们补给,但是这里的养殖业发展的不错,百姓们并不缺肉食。
新建设的这些县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比汉阳城大,当初汉阳城设计建造的时候,因为人口和其他的种种原因,所以建的有点小了,400米长宽的城池,连现代的一个小学大都没有,后面发展起来也实在是憋屈。
丹山县这里和别的城池另外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这里的民宅统一使用了红砖来建造,这在汉部落还是独一份。
丹山县远离河流,缺乏水资源,日常饮水和建设都可以在当地直接打井取水,这个倒是不难,而且汉部落也已经有经验了,但是想要大面积的灌溉农田,没有河流和水渠是不行的,丹山县的人工河也正是为了灌溉农田而定下的水利工程项目。
同样的原因,没有水来给砖窑冷却降温,就没办法制作青砖,水井倒是有,但是靠人力一桶一桶的挑到窑顶,效率实在是太低了,所以当初为了解决泥土无处堆积,胡柴二人提议建砖窑,但是缺乏水资源的时候,罗冲就直接让他们建了个隧道式的红砖砖窑,无需用水,直接风冷。
虽然质量比不上青砖结实,但是用个几十年还是没问题的,几十年后怎么样,谁又能说的清呢,大不了到时候再重建呗,没准那时候丹山县又扩建了呢,这谁说得准。
不过用来建造城墙和官署的,还都是用的青砖,砖窑在河边,虽然运输上比较麻烦,但少用点砖,多用点木头就好了,反正旁边不远就是森林,这里根本不缺木头和柴禾。
罗冲来的时候,城墙和四百多户住宅早已建好,城内的官署也还在建设,其他暂时还都是空地,不过那里已经规划好了一个临时养殖场,其中以羚羊为主,女人们每天都会赶着羊出城,到城外的平原上啃食野草,晚上再把羊赶回家,养的还不错,所以这里的肉食和皮毛都不缺,唯独缺少的就是粮食。
因为没有水源,所以没办法灌溉土地,虽然城池附近开垦了不少的田地,但现在也只是种了一些菜而已,用的还都是打上来的井水。
换句话说,丹山县这里什么时候能有粮食产出,主要还是要看人工河什么时候通水。
为了节省这个时间,让百姓们尽快有地可种,当初罗冲制定的人工河开凿计划,就被分为了几个阶段,分批进行。
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先挖一条一米半深,四米宽的水渠,先把水引过来再说,尽快开始当地的农业生产,等新设的县城稳定了之后,以后有的是时间,再慢慢把这条二十七公里长的人工河逐年加宽加深,直到这条河能够跑船为止,这是一个很长的计划。
只是因为这条河太长了,所以至今连第一阶段的工程都没做完,胡柴二人见到罗冲之后,汇报说今年入冬前绝对能把第一阶段的人工河,呃,现在还不能叫人工河,应该叫水渠,入冬前把水渠挖好,先把水引过来,等到明年开春就可以种粮食了。
最后这俩人再次跟罗冲申请了粮食补助,其他的倒是不缺,他们也就没要。
记下了丹山县的粮食缺口之后,罗冲再次启程回家,先回到汉阳城看一看,然后再去汝阳郡首府和四通县检查。
要说之前罗冲也不是那么恋家的人,但自从和小蝶、詹萤两人圆房之后,隔段时间没看见就忍不住的会想老婆。
三个人的身体都很健康,没啥毛病,所以经过罗冲的努力,两人已经同时怀孕了,家里有了让他牵挂的人,自然是要经常回去看看。
怀孕才刚两个月出头的二人,目前还看不出肚子的突起,之所以被罗冲断定两人都怀了孕,是因为她们没有来葵水( ̄︶ ̄)。。。
罗冲已经交代她们俩不要干重活了,比如到井边打水挑水,劈柴之类的,专门让两人适当的运动,或者在家做衣服,偶尔也到城里的纺织工坊去看看,岳母裳大人得知情况之后,也经常跑到家中看一看。
罗冲还特意花钱雇了四个当初火部落救出来的中年单身女人,给她们开工资,专门在家里负责照顾小蝶和詹萤,做一些劈柴挑水做饭的活计,有时候小蝶和詹萤也会炒炒菜,或者在家里喂鸡。
罗冲两世为人,这还是第一次有自己的孩子,上辈子死前虽然不是处男,但也没正经结婚生过孩子,所以比较紧张和激动,小蝶和詹萤同样如此。
她们都是第一次生育,而且怀的还是首领的孩子,再者和其他人相比,她们也算是生育年龄比较大的女人了,再加上首领夫
第555章 电石气灯(求票求订阅)
‘大汉帝国银行’的对外业务主要以公家的业务为主,比如哪个工坊月初要发工资了,那就拿着条子去提款,或者生产的产品卖了多少钱,除去发工资的钱,剩下的盈利也要存进银行。
对于百姓的私人业务,暂时还不支持活期/死期存款,或者汇款之类的业务,只能到银行兑换一下面额,目前还没别的作用,所以暂时还不需要太多的银行,反正现在人均根本没多少钱。
按整个城池的建筑风格来说,汝阳郡无疑是最好的一个,因为它建筑种类最多,功能最全,风格独特,如果比喻一下的话,汝阳城像一座五花八门的现代城市,那汉阳城就像是一个老旧的小区,全都是一模一样的样板房,就像粘贴复制出来的一样,呆板,没什么生气,规规矩矩,毫无特色。
虽然在别的部落眼中,那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房子了......
但是和汉部落的其他城池比,汉阳城作为最早建设的一个城池,其实已经显出‘老态’了。
不过罗冲并没有因此不高兴或者自责,因为每一座新建的城池都会有新的面貌,更加完善的组成结构,那就说明汉部落一直在进步,而出现那些有特色的私人建筑,就说明族人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和更加先进的建筑技术。
族人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学会了自己创造,不再是浑浑噩噩的提线木偶,这就是思想上的进步。
鼠大陪同在罗冲的身边,边走边给罗冲介绍汝阳郡的发展,从他的言语中还是可以看出,这家伙还是挺自豪的,汝阳城虽然只有一个城,但是却比汉阳城大四五倍,能顶的上浏阳郡的三四个坊市,是单个城池中最大的一个,人口方面也不少,现在已经近万了。
也正是有了这么多的人口,所以这里的各种需求都很大,因此商业上也是比较发达的一个地方,浏阳郡的各种竹制品,兽皮,汉阳郡的麻布,铜器铁器,工具农具,都需要从外面运输过来,一部分走水路,一部分走陆路,再加上货币的流通,让这个城池逐渐有了重点城市的意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