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羽卿书
不过这个他们也不在意,管汉部落怎么用干嘛,只要知道这东西汉部落有用,能从汉部落那里换来东西就行了。
至于最后一项芦苇叶子,这可真是破天荒的头一回,这玩意儿不能吃不能喝,也没办法像荷叶那样包东西,而且沼泽里面还多的是,这东西还能换钱小胡子对此表示十分怀疑。
不过他也没说什么,汉部落犯傻就犯傻吧,反正与他无关,清点了一下自己要带回去的铁器,白盐,陶瓷和布匹,小胡子很快就带着自己人回去了。
也就是在他们撑着竹筏离开的时候,柴族长站在岸边捋着胡子,心里也是不解首领为什么要那么多的芦苇叶。
说起这个,其实还是春末的事,因为今年早春治水的时候意外收服了拥有糯米的粘部落,这让罗冲立刻想到了前世十分爱吃的几种美味,年糕,过桥米线,还有端午节的粽子。
只可惜这些米制品里都必须有糯米,而汉部落种植的一直都是粳米,根本没办法制作这几种食物,但是从今年开始就不会再缺了,于是乎,趁着新一季的糯米还没成熟的时候,罗冲就已经让靠近沼泽的浏阳郡开始准备芦苇叶了,这可是包粽子最好的材料啊。
说完了吃,穿的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汉部落养蚕织布的事业开始走上了正轨。
在新建设的汝阳郡那里,大量崭新的竹编蚕扁经过清洗晾晒之后被搬入了蚕房,这里的蚕房面积很大,是按照首领的办法搭建的临时棚屋,位置远离建筑工地,要的就是一个安静。
蚕房里摆满了一排排的木架,上面放了一层层的蚕扁,里面养殖的栗蚕全部是从野外采集的自然过冬的蚕卵,至于桑蚕,由于桑树才刚刚移栽,还没长成,所以只能养绿色的栗蚕。
此时已至夏初,第一季的春蚕已经开始‘上山’结茧了,蚕结茧的时候都有往上爬的习惯,因此针对这个习性,现代养蚕都用塑料网子搭在蚕架上让蚕上去结茧,方便后期的采茧,这还是罗冲前世听那个爱养蚕的女老师说的。
但是在没有塑料的几千年里,古代的养蚕人也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用水稻秸秆扎成一束一束的立在蚕扁里,让蚕爬到上面结茧,因为秸秆束的造型像山,所以成蚕上秸秆结茧的这个过程又被称作‘上山’。
这边的春蚕在结茧,旁边蚕房里刚刚孵化的夏蚕还是蚁蚕的状态,悄声进入蚕房,仔细倾听还能听到蚕宝宝们沙沙的吃叶子声。
养蚕已经进入规模化,好歹第一个集中蚕房是有了,也证明这种全人工养殖的模式是可行的,可是对于蚕丝的织造技术,罗冲还是不满意。
第一代蚕丝织布机还是用飞梭织布机改造的,但是目前却只能织平纹的白绢,就算是后期染了色,那也是平纹的,也就是纯色的蚕丝布,这样的蚕丝穿在身上,顶多也就是亲肤性高一些,但罗冲还是觉得,这样的丝绢达不到心目中对于顶级丝绸的定位,想当年名满世界的中国丝绸可不是这么low的。
想想前世那著名的蜀锦,人家织出来就是带花的,而且还不是后期的印染,而是直接织出来的图案,那样的布才算的上真正的精品。
纺织业的布料按照图案颜色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就是先织后染,虽然染的方法各不相同,但也都是一个意思,另一种就是先染后织,这种方法就是直接把纱线染成彩色的,然后再用彩色的线直接织出带有图案的布。
这种办法用普通的织布机也能织,但是织出来也都是横条,数条的图案,看起来就像是囚服、病号服,拿来做古装的汉服相当难看,做个被罩床单还能凑合,当然也可以横竖条一起织,那织出的就是花格子布了,满满的苏格兰情调,拿来做汉服更是扯淡。
所以罗冲想复原的就是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数控织布机,自动编码织布,可以根据编码的不同直接织出带有不规则图案的锦缎,这在古代可是相当逆天的一项黑科技,也是蜀锦能够大名鼎鼎,名满中华的原因。
罗冲前世虽然没去博物馆看过那种织布机,但是却在纪录片中了解过这种织布机的工作原理,虽然不保证能做出一模一样的,但是具备同等功能的却不在话下。
至于技术储备方面,汉部落目前的纺织技术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完全能达到工业革命前夕的标准,拿来复原一项两千年前的技术丝毫没有压力。
现在汉部落的纺织业,如果不向这种数控的高精尖发展的话,再往功效方面发展就只能向着机械化,全自动化的道路狂奔了,要不然就只能放弃纺织业的发展,把所有的研发力量集中在印染方面,想办法搞铜版印刷。
然而罗冲目前还没这个打算,毕竟汉部落的结构在这摆着,一下子走上工业化,那汉部落的广大劳动妇女都会没饭吃,工厂都自动生产了,还能要几个人,罗冲现在需要给她们提供工作,所以只能改变发展方向。
==========
一会还有
第505章 数控编码织布机(求票票求订阅)
这新织布机虽然号称数控编码,但其实和电脑数控完全是两码事,毕竟是几千年前的技术,那时候是哪来的电脑,就算是编码,也都是人力手工编的码,和编程的感觉差不多。
织布机还是那个织布机,唯一的不同就在编码上,整个工作原理,其实说起来跟现代流行的十字绣很相像。
十字绣是把布画成一个个的格子,然后在里面填上不同颜色的十字绣线,最后用这种密密麻麻的马赛克效果组成一副图案,这种织布机就是差不多的意思。
织布机没有十字绣的格子,但是布匹本身就是由无数条经线和无数条纬线组成,这些经线和纬线横纵相交,其实也可以看作一个个的小格子。
织布的过程,就是由控制甲乙两组提纵杆,轮流开合两组经线,然后让纬线穿梭其中,逐渐组成密实的布匹。
但是想要直接织出图案,那就不能把经线控制为两组了,假设要在一块黑色的底布上,织出黄色的图案,那就要在合适的位置,挑起相应的几根经线,然后穿入黄色的纬线,使纬线能够集中在那个位置显露出来,就像是给十字绣上,同一横排的格子里,在需要的位置上填上同样的颜色一样。
这个织布机也是如此。
首先和原来不同的地方就是,要改造控制两组经线上下开合的提纵杆,改造后虽然还是分为甲乙两组,但是要让每根经线都拥有独立调整的能力,这是一个十分精细的活。
具体做法就是在提纵杆上安装一排和经线同等数量的细铁丝,每根铁丝对应一根经线,然后下面穿过经线,上面则要留出一排齐刷刷的顶杆。
控制数控编码的机构就像是一卷超大的竹简,由一根根长长的竹片编制而成,这里的每一根竹片,都可以看作是十字绣上的一排格子,每一个格子就对应一根经线,然后在相同的一排,需要填写相同图案的格子上打个孔,最后安装到提纵杆的上面。
这样一来,当每一次提纵杆把经线提起来的时候,经线上面的铁丝就会顶在竹片上,被编码的经线中,需要提起的部分,上面正好对应的就是竹片上的小孔,使的那一根经线可以成功的提起,不需要提起的经线,上面对应的竹片上就没有开孔,所以提纵的时候就会被竹片压住铁丝顶端,让那一根经线提不起来。
之后每提纵一次,就换一根开孔位置不同的竹片,然后按照需要的提纵顺序,再把竹片排序,最后组成一个循环的程序。
整个过程中,竹片上不同位置的开孔,实际上就是数控,通过把每一根经线数字化,然后通过阻挡提升,和允许提升两种操作模式,控制下面的经线按照设计的顺序提升和下降,简直就是最早的二进制编程。
接下来就是每一根竹片的排序,其实就是编码了,也就是把每一组数据按照顺序排列,让机器可以按照这个顺序不停的循环运转。
整个竹简被串成了一个履带,通过两个滚筒和齿轮固定,平摊在织布机的正上方,使提纵杆的那一排铁丝能够和竹简充分结合。
至于联动机构,则是通过机器两侧的几根曲轴和连动杆,把提纵器的踏板和上面的编码竹简齿轮部位连接,这样一来,织布的女工只要每次踩一下提纵器的踏板,上面的编码竹简也会在连杆和齿轮的带动下换到下一根竹片,然后像是皮带轮那样周而复始的重复一组编码。
这个世界上最原始的数控编程技术,其实并不是很难,制作起来也都是铁丝,木工,还有竹片钻孔这几样,难的地方在于文化,也就是图案的设计,毕竟就算你能直接织出图案来,也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吧,图案当然是越丰富越好,这样才不至于单调。
整台机器没有重新制作,而是直接用以前的一台飞梭织布机改造而成,外形整体上要比原来庞大一圈,毕竟外面增加了联动机构,上面又增加了个数控编码装置,里面还着重改造了两组提纵器。
不过即使这样,也算是非常小型化的了,因为罗冲曾经在纪录片里看到的那种织布机,足有两层小楼那么高,上下两层都有工人,一台织布机需要四五个人同时操作。
而罗冲带人改造的这台,放在平房里也能装得下,占地面积和空间比较小,而且融合了先进的飞梭技术,在工人和功效方面也比原版要强上一些。
原则上,这台机器只需一个人就能操作,当然这只是织布的时候,像是换梭,或者换编码的时候,还是需要别人辅助的,一般情况下每台机器就要配一个织工,一个学徒辅助工,两人即可。
至于功效方面,由于蚕丝比麻线和毛线都要细的多,而且在编码上也要麻烦一些,原本能一天织出十米毛布的织布机,现在一个人正常织一白天,只能织出两米左右,功效直接下降了五倍。
正所谓慢工出细活嘛,罗冲倒是对这方面也没有强求,要是那么容易织的话,那还算什么奢侈品,而且在技术方面,不管是机械的复杂精细程度,还是功效方面,都已经是目前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了。
花了半个月改造出第一台数控织布机,第一批竹片编码罗冲也已经做好了,分别是一套带有璃龙纹的编码,还有一个是祥云图案的编码,最后一套则是一面汉字旗帜的编码,换上这套编码和相应的双色丝线,就能直接织出来一面面的汉字国旗,而且都是连在一起的,到时候只要从中间截断成一面面的就行。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时间也到了今年第一季水稻收获的日子,在一片金黄的稻田里,族人们干活儿的热情明显要比往年高涨,全因为,这次收获的粮食,除了缴纳相应的粮税之外,剩下的全都可以自己储存,他们自己的地里终于收粮食了。
第506章 北方甘蔗(求票票求订阅)
今年的粮田里相比往年的变化还是很大的,首先就是麦子的种植面积缩小了,这一季总共才种了五十亩,要不是为了专门留种和选育,估计百姓们都不会愿意种植。
毕竟这边的水稻都熟了,那边的麦子还绿着呢,生长周期那么长,产量也比稻米小得多,再说又不是不吃面粉活不了,只要不傻的人都知道怎么选择。
另一方面,就是汝水河东岸的田地今年全种上了粘部落弄来的糯米,虽然改用了汉部落比较成熟的种植方法,但是产量还是明显要比汉部落的粳米低一些,相同的种植面积,产量大约比粳米要少2/5,再有就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原因,罗冲就把带壳的糯米价格定成了一角五文钱一斤,和黄豆等同。
不过暂时族人们还吃不惯这种圆粒的糯米,想要在汉部落中普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等到浏阳郡的芦苇叶送来,到时候包成粽子再说了,只不过有点可惜的是暂时还没有合适的馅料。
最后一点和往年不同的就是增加了玉米的种植面积,第一季男人们的粮田都种了水稻,而女人们的辅田,则是被罗冲强制性要求全部种了玉米。
玉米的生长周期短,三个月可熟,且产量一点都不比水稻少,以600平米为一亩,玉米的亩产平均都能达到700斤以上。
但是由于是早春种植的,生长周期还是长了一点,居然拖到了和春稻一个时间成熟。
而罗冲之所以强制性要求种一季玉米,主要还是为了多繁殖一些种子,先把玉米大规模推广出去,解决部落今年几个新城的吃饭问题。
新城目前都在草创阶段,水渠和田地都不可能像汉阳城那么完善,因此想让他们做到自给自足,适应性较强,比较耐旱的玉米就成了首选,虽然玉米是杂粮,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先把肚子填饱才是第一要务。
所以在汉阳城这边的玉米收获之后,很快就被官府全部强制收购,经过简单的脱粒晒干后,立刻运往了新建的几座城池,并发命令让他们马上种植,今年几座新城只种玉米,最少要在冬天之前收获两季,这样才能解决他们自己的吃饭问题。
四月中旬的时候,整个汉阳城到处都是一片金黄之色,不仅城中的广场用来晒了粮食,就连城内的四条主大街还有各排小巷里,也都晒了不少的粮食。
看起来种植面积没怎么变,但是却不像以前的公有制大家一起晒粮食了,现在私有制普及后,为了每家每户分开,所有人都找了不同的地方用来晾晒。
一直到了四月底,等二季水稻下了地,这边才开始收税的工作。
收税的方法虽然规定的是十收四,但是实际上每家每户并不可能收的粮食一样多,本来就缺人手的县衙更不可能挨家挨户的去给人家秤粮食总数,所以最后罗冲给出的办法,就是随机抽十亩地,然后秤出各自的亩产,最后取个平均值,以此为标准,向每户征收四成的粮税。
一大早起来,今天各家各户都要留人在家中,然后有县里的小吏赶着四轮双牛的大车开始挨家挨户收粮。
各家各户也都提前打开门,把要上缴的粮食准备好,之所以要留人的原因,自然是为了让户主画押签字了,这样一来就可以对照在册的户籍来收税,谁也不能逃税,官府也能避免多次收税的情况。
时至晌午,八岁半的小去病也踮着脚站在门口张望,终于等来了收粮食的牛车。
“小娃,你家大人呢,出来交粮食了。”
那穿着黑色长袍,头上戴着象征‘智作’爵位皮革发箍的户房司吏,此时翻着手中的户籍黄册,和一本税务账目,看见去病站在门口就说了那么一句,末了又看到去病头上居然带着个云纹的铜扣,不由高看了他一眼。
这个户房司吏是去年从各部落学员中挑选出来的,实际上他们加入汉部落的时间比较晚,知道像是这种云纹铜扣代表着什么,虽然不是什么爵位,但肯定都是最早加入的那一批大佬,不是他这个智作能轻易招惹的存在,只是有些好奇,去病那么小的年纪是怎么获得‘功劳’的。
不过去病显然是已经对这种惊讶和羡慕的目光免疫了,也没有解释和炫耀什么,连忙交出自己的母亲来收粮食。
收粮的过程很简单,户房的小吏这边,除了拉粮食的牛车外,旁边还跟着一个漏斗车,那是个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十分结实的架子,上面搁着一个斗,下面则是准备了一摞空袋子。
去病的母亲把粮食都用藤筐挑到了大门口,再由几个小吏七手八脚的开始一斗一斗的测量,装袋,装车。
最后那个户房司吏,在税务账目上写上具体收粮数目,还有户主的名字,然后又让去病的母亲签字按手印,末了还拿出一本前几天刚印出来的小册子,然后翻到一页新的,上面填上户主和缴税信息后,又用随身的青铜印章盖了个章,然后从中间的折线撕开,户主一半,官府存档一半,这就相当于每次收税的收据了,要是将来出了问题,可以两半对在一起相互印证。
收税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些粮税收缴完毕之后,很快就会通过水陆交通送到缚马关、麻田、丹山、汝阳四个新城,至于四通县那边的粮食补给,就全靠浏阳郡来出了,不然汉阳城这边的压力就太大了。
安排好这些粮食收缴运输的工作之后,罗冲也没有在汉阳城这看着,而是完全放手让官员自己干,毕竟都是新手,想成长就不能缺锻炼,只要原则上不出问题,犯一点其他的错误都可以理解,只要之后总结经验,再改掉就好了,人不怕犯错,怕的是犯了错还不长记性。
交代完了工作的需要注意的地方,罗冲就骑着灰山,带着其他的三头恐象,还有一些汉阳城新做出来的一批衡器,也就是秤,然后运送到浏阳郡,顺便检查一下那边的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