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羽卿书
第499章 升斗和衡器(求票票求订阅)
想要制作秤,那就必须先定下重量标准,以前一直没有制作一套标准的砝码,那是因为一直没有合适的材质,但是现在不同了,罗冲的手里已经有了一袋金子。
那一袋金沙说起来还是冬末春初,罗冲带着族人去乌峡治水的时候,族人们顺手从下游的河床上捡来的,没想到现在还真的派上了用场。
用金子制作砝码的好处,就是不容易损耗,其他金属材质的,比如青铜,或者钢铁,都很容易生锈,到时候就会对砝码的重量造成改变。
可是金子不同,金子在有色金属中,属于化学性质最稳定的一种,一般的东西接触根本不能引起反应,罗冲也是基于金子的这个特性,才决定用金子制作砝码的。
首先是做一个简易的天枰,然后按照汉部落的长度标准,再做一个画有刻度的陶瓷量杯,用来测量水的体积,最后根据常温下,清水的体机和重量比,确定不同体积下水的重量。
最后把不同重量的水倒在天枰的一侧,另一面逐渐加入金沙,使两边平衡后,再把相应重量的金沙融成一个金块,这样一套标准重量的砝码就做成了。
有了这套黄金砝码,接下来才可以用来制作用来称量重量的秤。
说到秤的制作,这又是一个问题,现在的秤一般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天枰秤,另一种就是压力秤,像是那种有托盘,用指针和刻度盘来显示重量的就是压力秤,它的变种很多,现代常见的电子秤也属于压力秤的一种。
不过压力秤虽然操作和辨识重量比较简单,但是制作成本却很高,更关键的是,里面的技术原理罗冲并不知道,他没研究过这玩意,所以只能尝试制作最原始的天枰秤了,也就是那种基本上被淘汰掉了老秤杆子。
这个玩意的技术含量很低,学过杠杆原理的基本上都能明白,其实秤杆子和秤砣的组合,利用的就是支点不变的情况下,力臂越长越省力的原理,只要明白了这个,以汉部落目前的科技水平,制作出来并不是难事。
首先就是一个实木的秤杆,这个秤杆的材质越硬越好,要不容易的变形,不然用的时间长了被坠弯就不准确了,所以秤杆这东西,就要本着宁折不弯的心态去寻找材料。
当然罗冲自己也没经验,本着实验的态度,他选了杉木、橡木、还有食人树尖刺这三种材质,然后每样做了几根,以后具体用哪种,先对比实验一下再说。
把秤杆切削成合适的细圆柱形,然后就是打孔,秤杆的两头用铜皮包裹,省的开裂和磨损,接着安装青铜的挂钩,还有手提的方形环,最后给这些地方都系上手提用的绳子,然后再挂上一个一斤重的生铁秤砣。
把这些都做好之后,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划分刻度了。
不过这个也很简单,首先就是在挂钩或者托盘,也就是载物的那一端放上一个同样重的砝码,然后把右边的秤砣在秤杆上拨到和左面平衡的位置,在这个地方做上标记,这里就是一斤重的位置,然后左边的托盘加到20斤,右边的秤砣再次向外拉,直到两边平衡,再做上20斤的标记。
画好这两个标记之后,再用圆规和尺子,把一斤到二十斤中间的这段秤杆平均分成19份,分别代表一到20斤,至于一斤往前到零的着端距离,就按照每斤在秤杆上的长度往前推一段相等的距离就行了。
标好大刻度之后,再把每斤之间的距离平均分成10份,每份代表一两,在进制方面,罗冲也是选择的以前熟悉的十进制,而且十进制也更容易计算。
一两50克,一斤500克,一公斤=1千克,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不过这样还不算结束,因为秤砣是需要在秤杆上来回调整的,所以上面的刻度磨损起来很快,为了防止把刻度磨掉,古人想出的办法就是在秤杆上打铜钉,用铜钉来标记刻度。
罗冲也延续了这个方法,而且这技术在汉部落还是现成的,那就是金属拉丝技术,先把铜条拉成细丝,不用太细,直径一毫米就行,然后用小手钻在秤杆的刻度上钻孔,再把铜丝蘸着胶水进去,最后用刀把多余的部分削掉,再用刀背把铜丝按平。
这样一来,一杆最小单位为一两(50克),最大单位为十公斤(20斤)的手提天枰秤就做好了。
有了第一杆秤之后,就可以按照这个实验品的各种标准来大量复制新的秤出来,不过这种东西目前的用处不大,毕竟私人交易目前基本上还是零,所以汉部落实际上最需要的,是公家用的大单位衡器。
主要是为了秤上百斤以上的东西,用来收税或者统计仓储的时候使用。
不过这只是个小问题,大单位衡器要有,但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收粮税的计算单位必须用体积,而不是重量。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在交税时弄虚作假,因为刚收割下来的新粮食是湿的,比晒干的粮食最起码要重一倍,如果有人刚收了粮食,还没晒干就往上交,那重量的水份就太大了。
这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可不光是偷税漏税那么简单,而是水份含量太高的粮食根本达不到仓储的标准,如果没有晒干就装袋入库,那用不了多久就会发霉变质,不仅坏了自己,还会污染周边其他的粮食,真的发生这样的事,那对汉部落的粮食储备来说就太悲剧了。
所以以后收粮税,要按体积来收,不管百姓晒没晒过,负责仓储的官员都要再晒一遍,防止库存粮食发生霉变。
相应的,测量容积的用具也变成了升和斗,升的单位还是1000立方厘米,也就是一立方分米,一斗等于125升,或者1/8立方米。
斗的形状被罗冲设计成了一个削去了尖的金字塔型,由四块梯形的木板组成,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最下面的小口有一个可以抽拉的铁板,并且要配合一个放斗的木架使用。
计算粮食的时候,先把下面小口的铁板插死,然后从上面倒粮食,装满之后,直接拿个袋子在下面接着,把下面的铁板抽出来,粮食就会自动漏进去,所以这个斗,也可以看作一个漏斗。
解决了重量和体积的计算问题,接下来就剩货币储备了,还有另外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物品定价,这个价格的评定,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搞不好可是会影响以后的发展的,所以罗冲也不敢马虎,开始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何定价,以及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还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
第500章 货币推广的重要方针(求票票求订阅)
500章了,本书已达到120万字,开心,撒花
关于物品的定价,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当然还是要根据生产力来定的。
之前罗冲想过什么金本位,银本位,铜本位,但是仔细研究之后,就发现这种货币体系根本不适合现在的汉部落,以目前汉部落的状态,最需要的是实物本位才对,也就是说,货币的发行量,要根据实际物品的价值来定,这样一来,也就符合生产力货币价值的定律了。
以实物为基础,发行一定倍数的货币,就比如罗冲目前正在计划的用粮食和布匹来兑换等价的金钱一样。
汉部落现在还没有货币流通,那么怎么把货币推广出去,让族人们习惯去使用货币,这就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关于推广货币这一点,罗冲的计划是这样的,首先就是输出方面,主要有两个渠道,第一是用货币发工资,来取代原来的分配粮食、衣物还有其他的生活用品,第二就是用货币收购大量的生产原材料,还有粮食和人工。
这里就不得不说,推广货币这种事情,看起来是个很难的事情,但是对于汉部落这个新兴文明来说,却有着极大的便利,那就是政府垄断了所有的制造业,目前一家民办工坊都没有,百姓想要获得各种生活物资只能从政府手中获取。
有了这个前提条件,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首先就是所有的工坊,从以前的部落公有制,全都转型成国有化,按照现代名词,那就是国企。
现在汉部落的国企主要包含了一个纺织厂,一个冶金厂,还有陶瓷,制碳,制墨,造纸,印刷,畜牧养殖,木器,榨油,盐矿,铁矿,和其他的金属矿产等等。
这些工坊都拥有大量的工人,以前这些人的生活支出全靠部落分配,但是现在不同了,财产私有化之后,这些在工坊干活的人,部落不再下发实物,而是开始用货币支付他们的工资,这些行业涉及了各个方面,从业人员众多,所以从工资这里强行推广货币的发行,实际上是短时间内见效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货币铺遍汉部落每个角落最快的方法。
另一个推广渠道就是国企收购原材料,矿产就不说了,那是国有资产,不用掏钱收购,但是其他方面,需要收购的原材料就多了,比如汉部落目前消耗最大的商品,木器,这个木器包含的产品很多,从工具到家具,再到车船,甚至是军械,但是它们的原材料只有一种,那就是木材。
以前木工坊的木材来源,都是由部落组织人手去山上采伐,部落除了分发生活物资外,并没有其他的好处,大家愿意去做的理由,只是因为他们是部落的一份子,为集体干活只是他们应当履行的义务,因为如果不听从命令,那就不会分给他食物。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所有的木材来源,除非国企用奴隶去砍,否则就只能从私人手中收购,而原来那些伐木队的人,现在则是从为部落干活,转变成了为自己干活,他们在完成自己家里的农活之后,空闲的时间去山上砍树,回来再卖给木器厂,从中赚取一些财富。
另外还有其他的,像是榨油业,汉部落主要经营的有大豆油,花生油,还有桐油,现在还多了一种漆籽油,主要是用来制造印刷油墨的。
这些油的原材料,以前都是部落安排人种植或者收集,也是部落摊派任务,百姓义务劳动,以此来获取生活物资和食物的分配,但是现在随着土地私有化,公家不再直接参与农产品种植,所以以后再想要榨油,除了那些少量的农产品赋税外,就只能从私人手中购买了。
比如自家的辅田里今年种的豆子,但是自己家又吃不完,除了上缴一部分农税,剩下的就可以卖给榨油的国企,然后等榨出油来,他们再用钱去买。
但是油桐籽这种东西,则是由百姓自己采摘,然后再由国企收购。
其他的还有纺织业,目前汉部落主要经营的有毛布和麻布两种,丝绸还在草创阶段,目前还没有普及。
这里面,毛布的原材料羊毛主要由外贸渠道获得,但是麻布用的麻纤维,以后就只能从私人手中收购了,还有即将普及的蚕丝,都要从女人们的辅田里获得。
诸如此类的,还有造纸用的纸浆,现在也变成了民间采集,国企收购的模式。
最后一种就是劳动力的收购,这个劳动力指的并不是各个国企工厂里的工人,而是那些为各个公共项目服务的临时工人,这个主要还是跟徭役政策挂钩的。
汉部落初定的赋税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粮税,还有人头税,以及各个行业的商税,这种税统一称为金钱税,因为收上来的不是钱就是实物,都是看的见摸得着,有具体价值的东西。
另一种就是服徭役,也就是每年两次,在农闲时节,每家都要抽调劳动力为部落免费干活。
不过罗冲不打算那么做,第一是因为摊牌的劳动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大,一般都处在一种应付官方任务的状态,干起活来效率低下,第二个原因就是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同,不可能每家都能抽调出人手来服徭役,如果因为服徭役把人家弄的妻离子散,那就太不值得了,而且这样做容易激起民愤,得不偿失。
所以罗冲决定,以后凡是有公共项目建设的情况,徭役就免了,家里实在抽不出人手的,可以直接用金钱来抵徭役,其他人也是一样,然后需要工人的时候,由政府公开招募,在建设期间,所有应召的工人都有工钱可以拿,其实也就是他们交上来的那部分用来抵徭役的税。
虽然只是玩了一手从左手换到右手的把戏,但是这里面的性质就变了,一种是给公家免费干活,另一种则是给公家打工,到最后自己是有钱拿的,也就是说,给公家干活能够赚钱。
这样一来,既照顾到了那些不能抽身的家庭,又解决了百姓服徭役时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低下的严重问题。
罗冲对此很有信心,只要下面的人能够把这几项政策,认真的贯彻落实到地方,那么汉部落人人拥有货币的时间就指日可待了。
推广渠道有了,回收渠道当然也要有,因为货币这东西,只有流通起来才有价值,才能形成市场,而作为汉部落最大的工厂主,罗冲表示根本不怕百姓们不花钱,除非他们吃自己的粮食,没有其他的任何需求,否则他们就一定会购买那些制造出来的产品。
第501章 工资标准和物价(求票票求订阅)
通过发工资,收原材料,以及收购粮食这三种途径,在百姓手中有了钱之后,那么接下来罗冲只要颁布一条新的政令,在国企购买任何产品都必须用货币支付的硬性条款,这样一来汉部落的钱币就真的形成流通了。
虽然只是政府发放,再回到政府手中这样简单至极的流通,但是钱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只要流动起来,那么所有过手的人都能得到好处。
百姓有了钱自然不可能一下全都花光,肯定会攒下自己的积蓄,或者用这些钱购置一些以前想过,但是没有途径得到的私人财产,而政府通过大额的金钱流通,也能攒下不少的积蓄,还有就是正规化之后,汉部落也可以开始收税,用税款来更好的发展整个部落了。
这一点不管是对百姓的生活水平来说,还是对于汉部落的发展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这些事情解决之后,剩下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物品的定价了,本着罗冲自己实物本位的货币体系,所以钱币的发行量和购买力都要和实物挂钩,而这个实物中的代表,那自然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老三样了,粮食,布匹,白盐。
其实只要官方规定了粮食的价格,那么其他东西都是可以用这个价格去换算的,就连布匹和白盐也不例外。
按照汉部落的货币体系,和实际的生产力为基础,那么粮食的价格该怎么定呢。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粮食的单位和钱币的换算,这一点主要是为了防止将来交易时出现麻烦。
比如按照一文钱一斤米来算的话,一个人一顿根本就吃不下,如果到饭馆去吃饭,一个人要了一大碗米饭,大约也就是14斤大米,那么他支付一文钱明显是亏的,就算加上饭馆的柴火费和服务费,也不至于把一碗米饭的价值翻四倍上去,如果这样的话,谁还会去饭馆吃饭,自己带着粮食自己煮饭不行吗
再来说,如果碰到这种情况的话,汉部落货币最小的面值就是一文钱,这让卖家怎么找钱根本无法交易啊。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出现,定价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单一物品的最小价值,比如买一个烧饼,一碗米饭,一碗粥,或者一个鸡蛋,这样的最小单位,要让这种交易出现的时候,买家都能拿处正好的钱币来支付,卖家也要有零钱找的开。
所以最后罗冲给粮食的定价是,脱壳的大米一角钱一斤,带壳的稻谷8文钱一斤,玉米粒也是八文钱一斤,这个主要是因为玉米的产量比较高的缘故,黄豆每斤一角五文钱,花生每斤两角钱,未脱壳的小麦每斤一角五文钱,脱壳的麦粒每斤一角八文钱,面粉两角钱一斤。
汉部落目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稻米,其次是玉米,最后才是小麦,虽然小麦比玉米更早得到了种植,但是产量一直不怎么高,所以族人们种植的兴趣也不大,再加上玉米开始进入族人们的视野之后,他们明显的发现同样大小的地块,玉米的产量要比小麦高出很多,对于小麦的种植兴趣就更低了。
因此小麦在汉部落虽然每年都种,但是种植量十分稀少,目前主要还是以科学培养驯化为主,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这样一来汉部落也就更没有多少小麦库存了。
毕竟物以稀为贵吗,所以小麦的定价才会那么高。
至于大米和小麦这种东西,为什么还要分为带壳和不带壳的几种价格,主要是因为汉部落收税方式,罗冲规定的农税,必须上缴的全是带壳的谷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