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小郎中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柳川
停了片刻,司马光没有回答,让老夫人原本燃起的希望之火又迅速降了下去。接着,又听到了司马光孱弱的声音,说道:“我没事,夫人辛苦了……”
老夫人一听丈夫能够准确的听懂自己的话,并加以回答。欢喜的老泪忍不住滚滚而下,捂着他的手掌抽噎着说:“瞧你……都变成这样子了,还强撑说没事……”
司马光缓缓睁开眼睛,看了一眼老妇人,又瞧了一眼站在他身后同样欣喜地望着他的儿子司马康,眨了眨眼。嘴角勉强咧出一抹浅浅的微笑说道:“我这把老骨头够硬,没那么快,死掉的……”
司马康欣喜的说道:“你都昏迷了好几天了,太医院的院判王院判和费神医都来给您看过病了。多方用药,这才好的。”
老夫人很是不满的扭头瞧了一眼司马康,对丈夫说道:“其实,治好你的病作用最大的还是一位小郎中,叫做杨仙茅,他开了一家仙茅医馆,就是娶了吴王女儿的那个小郎中,听说他医治好了润王的女儿,那个连太医院的太医都束手无策的天生羸弱的绝症,连费神医都对他赞不绝口呢。”
司马康被母亲瞪了一眼之后,也觉得有些惭愧,毕竟真正让父亲苏醒过来并且能说话的,还真就是这个小郎中的药。忙点头说:“是呀,他们两位太医的药吃了几次了之后,效果不大好,今天上午母亲和费神医我们一起送您去让那位小郎中给看,他开了一个方子。这才吃了头一道药,你现在就能开口说话了,在吃一道药的话,明日应该就能下床了呢。”
老夫人摇头说:“倒没那么快,你别胡说。人家小郎中说了,老爷这病有些麻烦。他能直截了当这么说,那就是人家心头有把握的。所以老爷你不用担心,也不用着急。你这病啊,不能很快好,但是一定会好的。有小郎中这么个神医给你看,你是算遇到贵人了。所以你的病一定会好起来的,不用担心。”
司马光勉强笑了笑,道:“这个小郎中我听说过,以前没怎么在意。没想到得到了他的救治,你们要好生谢谢人家……”
老妇人说道:“老爷,你先别说话了,当心累着。您放心吧,等您好了之后我们把小郎中请到家里来,好生表示感谢。只是这会子他忙着呢,城里不少人患了瘟疫。好多都到他的医馆去看病。听说上次洪水冲进城之前,他就预料到了,造了一艘大船,把药全都放在船上,才保存下来。在城里可没有几家医馆有药材。他并没有利用只此一家的机会大肆敛财。我们今天在他那药铺抓药了,药费跟往常一样。这小郎中不贪财不趁火打劫,一心想着病人,当真让人佩服。”
司马光又缓缓点头说:“若是这样,这人倒是值得一交,我要见见他。如果真有这种高风亮节,还有医术才能,我定要向皇上举荐他当太医。我这身子骨越来越不行了,也不知道还能熬几年,如果真能为国举荐些人才,我死而无憾了。”
老夫人一听便抬手在丈夫手臂上轻轻打一巴掌,说道:“不许胡说,你身子好好的。皇上还指望着你帮着他治理天下呢。”
说到这个问题,司马光脸上的笑意消失了。他叹了口气说:“皇上是不会在用我了,他能把我写的《资治通鉴》刊印成书颁行天下,让我为后世留下一些警醒,就已经是对我不错了。现在官家推行新政的决心依旧没有任何动摇,新政还在各处害人。今生今世,若不能看见这祸国殃民的新政被彻底废除,我死不瞑目啊。可皇上听不见我说的话,我又能如何!”
老夫人在一旁忙宽慰道:“老爷,你这病才刚有些起色,又忧国忧民起来。怎么病倒了反倒不如好的时候那么看的开呢。这些年来你不就看开了,一个人静静的在洛阳做学问,这日子岂不是过得逍遥。官家既然不爱听咱们的话,咱们尽到心就行了,不用去想他,你只有把身体养得好好的,以后官家真要用你的时候你才有能力去帮助官家呀。”
司马光叹了口气,缓缓闭上眼睛,也许是累了,也许是不想再说这个话题,沉沉睡去。
这一晚司马光睡得甚是安稳,不像头一晚,不时烦躁的胡言乱语,让人揪心。呼吸也平稳多了,高烧也有些降了下来,摸在手里不那么吓人了。这让衣不解带守在床边的老妇人心中着实安慰,不时跟儿子司马康低声夸赞小郎中杨仙茅几句,说着:“这郎中小小年纪便有这等本事,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代名医。”
……………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司马康就到仙茅医馆排队去了,先不让把司马光送过去,等到差不多排到的时候再去,这样不用在街道上等待。
尽管天还没亮,去的够早,但是杨仙茅的仙茅医馆门口已经有不少人排队了。司马康不禁苦笑,这小郎中还当真是本事了得,求医者络绎不绝。
快到他的时候,司马康便叫跟着他的仆从赶紧跑回去通知老夫人,可以把老爷送来了。
司马光家里,一大早费神医就来探望复诊来了。
费神医进屋的时候,司马光正斜斜地靠在床头,老夫人端了半碗稀粥,正在喂他吃东西。
见此情景,费神医捋着花白的胡须笑了,说道:“小郎中这方子还当真厉害,只吃了半天的药,就已经能靠在床头喝稀粥了。唉,不佩服都不行啊。”
司马光微笑着朝他点点头,老夫人赶紧招呼他坐下,说道:“是呀,老爷早上醒来就说饿了,我赶紧叫厨房准备了一碗稀粥,已经吃去大半了。他这几日粒米未进,想必是饿坏了。”
司马光说道:“我再服上两天的药估计就能下床了。我那儿书房的书,还有好多没整理出来呢,心里有事放不下。”
费神医赶紧一摆手,说道:“这会子放不下也得放了,你的病还没好呢,这只是刚刚有起色而已。昨日杨仙茅已经说了,你这病不要期望能尽快好。因为王院判给你用错了药,暑温偏偏用了伤寒温燥的药,无异于雪上加霜,使你的病变得更复杂了。需要继续用药慢慢调理,直到最终好转才行,不能着急啊。”
司马光叹了口气,问道:“对了,城外洪水怎么样了,退了吗?”
费神医皱了皱眉,说:“还没退呢,昨天下午我还专门到城楼上去看了,洪水漫到城墙一半这么高,浊浪滚滚,很是吓人。我听说黄河决堤之后,附近千里之内的州县全都被洪水淹没了。上百万的百姓流离失所,被淹死的人不计其数。皇上这些日子夜以继日在处置防洪赈灾的事情。可是现在没法子,这洪水已经决堤,围困了京城。下游虽然已经掘开了河堤泄洪,但是今年雨水特别大,上游持续降雨。泄洪根本不足以减少洪水,对围困京城的洪水起不到多大的分流作用。眼下只有等雨季过了再想办法。”
司马光沉重的点点头问道:“现在在抗洪抢险的官员还是那蔡京吗?”
“是他,皇上对他很是器重。他工作辛劳,虽然只是一个开封府的小官,却能够迅速调动起很多人参与到抗洪抢险中,也算是很有组织能力了。皇上准备在洪水退了之后,要提拔他呢。”
司马光说道:“这人我不了解,不过他能在这次抗洪中起到大的作用的话,官家论功行赏提拔任用都是可以的。只是我担心官家高兴之下,不顾规矩破格提拔。有些年纪很轻的人,因为一两件事得到皇上的欢心就青云直上,坐到很高的官位上。实际上对他们的成长并不有利。找机会还得跟皇上提醒一下。”
刚说到这,门外有仆从进来禀报说:“公子那边已经排队快到了,可以前往了。”于是一家人在费神医的陪同下,再次往杨仙茅的仙茅医馆。
刚到了一会儿就轮到司马光看病了。
司马光看到杨仙茅,不由微笑道:“老朽能得到公子的医治,把老命捡回来,感激不尽啊!”
费神医微笑对杨仙茅道:“这是司马光司马大人。”
大宋小郎中 第812章 发现栋梁
杨仙茅一听司马光几个字,不由的又惊又喜,躬身说道:“拜见司马大人,能够有幸与司马大人见面,当真是小可的荣幸。”
司马光笑了笑说:“不必客气,你现在先看病吧,我瞧你病人挺多的,忙不过来,以后空了再慢慢聊。”
杨仙茅也不多说,问了他当前病情和饮食二便的情况之后,诊脉望舌。然后说道:“你的病在费神医之前有人医治过,使用了太多伤寒温燥的药,所以你舌苔干燥跟皮革似的,必须要调理。就用调胃承气汤吧,先把病情稳定住,并调理阴阳。提高你本身正气,然后缓缓抽去你体内胶固之邪。”
当下转身对抄方的花无香说道:“玄参一两,天冬三钱,丹皮五钱,沙参三钱,麦冬五钱,银花三钱,犀角三钱,鳖甲八钱,桑叶两钱。每天服三贴,到明日看看效果再来复诊。”
听着杨仙茅说了药方之后,费神医又是频频点头,说道:“听杨老弟用方当真是恰到好处。以你的本事,我这神医的名头,该给你才是。”
杨仙茅拱手道:“先生这么说,让学生汗颜了。”
说到这儿,杨仙茅十分郑重地对费神医说道:“如果神医有机会见到官家,请禀报官家说,防瘟疫和抗洪一样重要。瘟疫的危害性绝对不亚于洪水,目前在京城虽然采取了一些消毒防范措施,但是还远远不够。最让我担心的是京城的饮水,基本上都被洪水污染了。在这种严重污染水源情况下,饮用这种水源的人很可能得病。而且这些瘟疫是由洪水带来,但是究竟从何而来?又会带来些什么?谁也说不清楚。所以要时刻留心任何一例不明原因的死亡病例,以防出现新的瘟疫。整个京城被洪水重重围困,即便想逃也无从逃避。暴雨似乎就没有停歇的意思。这样下去,洪水只怕不会短时间之内退却。京城依旧会是一座孤岛,一旦京城之内发生可怕的瘟疫,全城百姓只怕只能坐以待毙。
费神医点头道:“杨兄弟这话很有道理,我会向皇帝禀报。只是我只不过是个御医,只有在皇帝有病的情况下才会召见我。在平素我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皇上,无法将你的话尽快禀报于他。”
刚说到这,病床上的司马光缓缓开口:“这话就由老夫向皇上禀告吧。刚才杨公子你所说的话,老夫会原样禀报皇上。提醒皇上一定要对你说的足够重视。并按照你的要求严密监视城里每一个离奇死亡的病案。一旦发现,会将尸体送到你这里来确定是否是新的瘟疫。”
杨仙茅其实主要的想法就是通过司马光向皇帝转达,但是又不好直接说。因为司马光的官太大了,他跟司马光也只是医患关系。尽管这件事并不是为他个人,但也不好跟司马光提。所以故意跟费神医说,看看司马光的反应。没想到司马光主动提出,由他来向皇上说,杨仙茅不由大喜,一躬到底说道:“我替全城百姓,多谢司马大人。”
司马光摇头说:“这本来就是为民请命的事,是老夫份内之事。”
话说到这,司马光目光炯炯望着杨仙茅,忽然沉声问:“请问公子,如何看待王安石的新法?”
杨仙茅承继凌霄尊者的部分记忆,其中就有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知道司马光是王安石新法的坚决反对者,将在宋神宗死后,在高太后的主导下重新当上宰相,尽废新法。
杨仙茅对新法并没空去研究,便按照记忆中的内容道:“祖宗之法不可轻易更改,要改变祖宗之法,非得有充分理由才行。而在我看来,新法本身有诸多不妥之处,用以改变祖宗实行百年的规矩,实在值得商榷。”
司马光眼睛顿时亮了,道:“你说说看,那些地方值得商榷?”
杨仙茅回头看了看等着看病的病患,皱皱眉。司马光忙道:“简单说个一两处即可,老夫想听听,不会耽搁你太多时间。”
“嗯,新法本身用意是好的,可执行下来,却事与愿违,出现种种弊端,比如青苗法中的摊派、随意增加利率、催逼勒索,免疫法增加钱数,以多收为功、苛取为能;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江山社稷,将会就此断送!”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其实在变法失败之后九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主流思想都是全盘否定的,特别是北宋末期和南宋,更是将北宋的败于金国最后灭亡的原因归结在了王安石变法上,甚至将王安石变法动摇北宋国家根基,祸国殃民程度超过蔡京等奸臣的乱国。直到近代百年,才逐渐出现对王安石变法的正面评价。
杨仙茅其实对王安石变法没什么感觉,他说的这几句话是凌霄尊者记忆中的片段,是南宋的主流思想。
这几句话竟然与司马光的主要观点完全吻合,他连呼吸都急促起来,还带再问,病患已经在催促了,司马光忙道:“你先去看病,改日请到寒舍小酌,咱们再聊。”
………………
随后数日,司马光隔个一两天就会到杨仙茅这里来复诊。
他的病情在杨仙茅精心整治之下正逐步康复。司马光告诉杨仙茅说,他已经把杨仙茅的建议直接禀报了皇上,宋神宗对此高度重视。专门下旨要求认真按照杨仙茅的建议落实,并派人通知各医馆,一旦遇到奇怪的死亡病例,都要送到杨仙茅的仙茅医馆来检查。
杨仙茅听了很高兴,可是随后几天事情并没有朝杨仙茅所设想的方向发展。有时有一两具尸体送来,有时几天都没有尸体送来。而京城里每个医馆差不多每天都要病死好几十个,大多数都是暑温。
而杨仙茅发现,他诊治的病人的病情开始出现一种可怕的发展方向。对新出现的这种病,他的汤药已经渐渐失去了作用。
这一天,被送来仙茅医馆的,是一个专门负责清理垃圾的民壮,被其他几个民壮用门板抬着来到杨仙茅的医馆,放在了小床之上。
杨仙茅诊查之后,发现他跟普通的暑温有明显不同。病人的脖子腋下和腹股沟能摸到明显的肿块,而且脉相很是奇怪,杂乱无章。不浮不沉,不缓不急,右边的脉比左边的更乱。并且病人极度疲倦和口渴,全身骨头酸痛。
杨仙茅根据新出现的这种不同于普通暑温的病症,针对性的调整了用药。用解毒活血汤加减来进行治疗。但是他还是觉得心里放心不下,便对送他来的几个民壮说道:“这病甚是古怪。如果他吃了我的药还是没有明显好转,又或者病情进一步加重的话,马上送来诊治,千万不要耽搁,即便是深夜也没关系,尽管来找我。切记。”
几个民壮连声答应,便将病人抬走了。
病人走了之后,杨仙茅一直心中不安。想不明白怎么会有这么杂乱的脉相。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难道这是新的瘟疫的变种吗?这是他最担心的。
深夜时分,杨仙茅被丫鬟叫醒了。因为昨晚已经得到叮嘱,一旦有危重病人前来急诊,值班的坐堂郎中无法应对,又或者明显属于暑温病人,便叫他起来。
杨仙茅深夜治病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几乎每夜都是如此,有时接诊病人一个接着一个,他常常要整治到天亮,然后又正常行医看病,根本没有多少时间休息。好在他的身体是经过阴阳真火淬炼的。这种持续的疲劳战,还累不垮他。
丫鬟叫醒他之后,告诉他今天来的那几个民壮,抬着病人来看病来了。
杨仙茅心头一惊。马上起身,匆匆穿了衣服,快步来到了医馆大堂。
几个民壮焦急的望着他,一个年纪大一些的上前拱手说道:“先生,他吃了药之后越发的厉害。整个人开始说胡话,而且脖子腋下和腹股沟的肿块已经破裂,流出黄水。叫他他也不应,还身体抽搐,怎么办?”
杨仙茅马上俯身进行审查,果然如那民众所说,不由得心头更是打鼓。因为先前他用的药是专门针对这种病症使用的,居然毫无效果。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针对性治疗虽然被人嘲笑,但是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只能进行这种针对性治疗,至少能从症状上有所缓解。可现在根本没有任何缓解,反而加重。
杨仙茅经过反复斟酌,最终诊断症状为热毒入心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了生竹叶心、生灯心、黄芩、栀子、麦冬、莲子心、元参心来去除心包热毒。
想了想又觉得还是不够,马上提笔又加了大黄、朴硝、枳壳,用来去除病人的肠腹热毒。
针对性调整用药之后,马上吩咐药童抓药煎服,同时对送来的几个民壮说:“他的病情极其危重,建议你们不要把他抬走了,就放在我这里观察,我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用药,必要时可以进行抢救。”
几个民壮点头答应。交谈之后得知,他们实际上是附近的村民,进城来务工,最后被洪水堵在了城里,他们家人在城外生死不明。
这次杨仙茅没有回去睡觉,而是坐在床边看着药童把药给病人服了下去,随后一直在一旁守候着。
在其间又来了两个病人敲门求医。杨仙茅惊讶地发现,其中有一个病人的病情与现在所诊治的病人有相似的地方。比如他的脖子腋下也发现了小疙瘩,但是比较小,头和身都微微疼痛,发低热。这些症状都是这之前杨仙茅诊治暑温所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而现在遇到了两个相同病症的人。
杨仙茅的心收紧了,因为先前来的病人病情发展非常快。已经陷入深度昏迷,呼之不应,没有同感。到了后半夜,病情进一步加重,开始全身抽搐。股沟处有一大块紫黑色的斑痕,并迅速向身体各处蔓延,痛苦的*声让人毛骨悚然。
杨仙茅经过整治之后发现,他已经病情极度危重,即将阴阳两绝。杨仙茅马上再次调整了用药,加入了羚羊角和犀牛角。可是这药方刚写好,还没等药童抓药,病人就咽了气。
杨仙茅心情沉重的望着尸体,半晌,才将另外那个留诊下来的病人的父母叫到一边,开诚布公说道:“他的病跟死去的这位病人很相像,我没有办法医治。所以,我建议你们把他抬回去准备后事吧。”
杨仙茅说的是真心话,他不想给病人家属一个不切实际的希望。实话跟他们说,或许他们还能根据情况选择是否把病人带回去办后事,交代遗言,他的病情毕竟现在还比较轻,再过上半日,很可能就会陷入昏迷。
可是病人家属对孩子的病情没有杨仙茅了解得如此透彻,他们惊愕的望着杨仙茅。
病人的母亲焦急的说道:“先生,我听人说,你是城里头治暑温治最好的郎中,我们这才过来了,请你务必要救救我们的孩子。”
病人的父亲也赶紧苦苦哀求。
杨仙茅痛苦地摇头说道:“我若是能治的话,绝对不会袖手旁观。但是你儿子这病显然不是普通的暑温。你看看那边那个病人,他在下午送来的时候,那时候跟你儿子病情差不多,可是现在他已经死了。我连续换了两次药都没用。我给人看病这么久,还从来没有遇到如此凶险的疾病,请恕我无能。”
病人的父亲哭诉道:“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他死。先生,求你救救我儿子,一定要治好他。我们听说连太医院的费神医都说你医术冠绝天下。你都治不好,还能有谁治好啊?”
杨仙茅无奈的摇头说:“那好,我尽力,但是我不敢打保票。”
这父母赶紧点头,连声称谢。
杨仙茅并不着急马上用药,特别是用原来的药方。他决定好好询问一下病人的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或许从病源角度能找到对症治疗的办法。
经过详细询问病人得病的经过,得知病人家里淤泥清理速度很慢,从院子一角清理出淹死的鸡鸭之类的死动物。
这个病人身处肮脏的环境,加上天气炎热,导致热毒熏蒸,瘟疫之毒从毛孔进入血管,导致血壅不行,在脖子腋下和腹部股沟处凝结成团,并进一步病变。
由此,杨仙茅断定这种病应该是热毒。对于热毒要用石膏、知母、淡竹叶、雷公根、地胆头、白茅根、金银花、牛旁子来清热解毒。
他觉得自己已经搞清楚了病因病机,重新拟了一个方子。对病人家属说道:“这个方子是我目前能够想到的治疗方法,如果说这个方子还是没有效果的话,我真的无能为力,很抱歉。”
听了这话,这对可怜的父母黯然的点了点头,他们相信杨仙茅的话。现在只能看老天爷是不是要把儿子收走了。
结果让杨仙茅和病人家属都感到很绝望。
到天亮时分,这可怜的孩子病情迅速恶化,服用了杨仙茅的病药之后也没有任何作用。天亮的时候陷入了深度昏迷。跟先前那个病人一样,脖子、腋下、腹股沟肿块溃烂,流出黄水,形成巨大并迅速扩散的黑斑。病人感觉身体好像有什么东西把内脏都撕开似的。
这对父母想到先前死去的民壮的症状,跟眼前自己儿子一模一样,便知道他们孩子的结局跟民壮是一样的。嚎啕大哭之下,将孩子抬回家了。
杨仙茅心情非常沉重,可是没等他回过神来,一个接着一个类似的病人就被送到了他的医馆,他却无能为力。
不仅是他的医馆,全京城几乎所有的医馆都接到了这样的病人,包括太医院。
太医院除了给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治病之外,有很多普通的太医以及太医书院的学徒,也会给一些低级官员看病,还有驻守京城的御林军。
京城洪水被排出城外之后,太医书院没有恢复正常的讲课,但太医书院的学生已经重新组织起来,参与了疾病救治。因为京城患病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御林军。需要派出太医院的郎中,带着太医书院的学生到御林军的军营里去救治。
杨仙茅作为太医书院的特殊学生,目前正在医馆忙着救人,所以太医书院的院判特别准许不召集他归队参与给御林军诊病。其他学生都招回了书院,当然两位郡主除外。因为她们本来就是旁听生。花有影也接到了通知,与杨仙茅说了之后,便也返回了书院,参与这次御林军诊病。
御林军在京城有数万人,主要防守在皇城之内。另有一部分派到了外城的城楼上负责城防,并参与蔡京组织的防洪抗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