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小郎中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柳川
两个丫鬟知道杨仙茅之前来说过让他们做好准备,以防黄河决堤或者洪水冲进城来。现在果然如此,心中惊骇之下,搀扶着药香郡主赶紧出门,来到了王妃的屋外。
王妃已经是年近中年,跟王爷之间一个月也就有一次同床共枕。王爷基本上是由几个年轻的侧王妃伺候着的,而这一晚上正好是王妃和润王同床共枕,毕竟是夫妻。
此刻两人在屋里惊慌失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原来他们也发现洪水进屋了。是丫鬟先发现的,把两人叫了起来,两人也正开门,准备去找女儿,三人便在门口相遇了。
见到女儿平安无事,两人这才放心。赶紧派仆从们去外面看看,究竟怎么了。
前去探听消息的仆从很快回来了,提着一盏灯笼惊慌的说道:“启禀王爷、王妃娘娘。外面都是水,街上全都是。好多人都出来,不知道是怎么了。有的人说,肯定是黄河决堤了,好多人都拖家带口的往城墙上转移。
润王一听,顿时心里如同被重重地铜锤砸了一记似的,他很是懊恼。先前杨仙茅已经提醒过他,可是他不相信,现在杨仙茅所说的都变成了事实,现在该如何是好?
他扫了一眼紧张的望着他的王妃,还有惊慌的跑过来的几个侧王妃以及女儿药香郡主,脑袋里盘算着该怎么办。
王爷府并没有在皇城里头,还是在皇城外靠着皇城。因此最稳妥的是赶紧转移到皇城里去。因为皇城是京城里单独的一个城池,有更为高大坚实的围墙,那围墙甚至比四周的城墙还要高。
如果能够进入皇宫,相对而言就要安全的多。因为一旦发生洪水,后面免不了会发生瘟疫之类的,那可就麻烦了。必须在第一时间进入皇宫,跟皇帝在一起才是最稳妥的。
于是润王马上吩咐立刻备马车,赶紧往皇城走,进入皇宫去。等马车牵到门口时才发现,洪水已经漫到马肚子了。原来街上的洪水要比城里的深得多。
原因很简单,王爷府修建的时候,为了隔潮,运来了很多土,加高了地基。所以王爷府原本就比街道高出差不多有两尺。这样一来,他们在王府里面的水面只是到了膝盖处,而在外面的街道上,湖水已经到了腰部。
马车在这么深的水里行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整个车厢在浮力作用下是半漂浮着的,没法在地面找助力。行走中随着洪水的冲击,很可能会倾覆。
而现在,他们要淌水出去到皇城的话,水已经齐腰,而且街上乱七八糟的都是人,太过凶险。一时间,润王不知该如何是好。他在水中一跺脚,说:“现在有艘船就好了。”
药香郡主脸色苍白的对父亲说:“杨大哥都说了,让我们做准备,以防洪水进城。我听说杨大哥说了,他那里正在修一条大船呢。”
润王叹了口气,转开话题说道:“我们先转移到高处,把重要的东西都带上,其他重的东西就不要带。”
王妃的声音都带着哭腔:“我们转移到哪去呢?”
这话把润王给问住了,谁也没想过府邸中要修一个高台,用来预防洪水。而王爷的府邸跟其他百姓的都一样,也都是一层平





大宋小郎中 第802章 救援
整个京城里,除了一些酒楼客栈或青楼会修建两层最多三层之外,其他的房子都是平平房。因为按照规定,不管修什么样的房子,高度是不容许超过皇城里皇宫的屋顶高度的。而且古代土地很廉价,人口少,所以也没必要修两层以上的楼,一层就足够人居住了。
既然都是一层楼,那又到哪去躲呢?还是王妃脑袋转的快,说:“要不我们去后花园的戏台子吧。”
这戏台子是润王搭建起来演戏用的。为了照顾大家,都能看清,所以有上下两层。这是他们王爷府里面最高的所在了。于是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王爷的赞同,他们住的地方离后花园戏台子也不远,又不用出去到街上淌水,相对安全。于是一家人便相互搀扶着,从后门出来往戏台子上走。
几个丫鬟仆从提着灯笼抢先上了戏台,将灯笼挂在戏台四角。然后搀扶着穿着湿漉漉的衣裙,从两边爬上来的王妃王爷等人。
这戏台并不大,上面站上十几个人就已经比较挤了。而王爷府光是丫鬟仆从家丁护卫就有好几百口。自然是没办法都在戏台上来的,只能让紧要的人上去,其他人则爬上后花园的假山,亭台楼阁等高处,甚至还有爬上树的,只希望待在高处,离开水面。
贴身丫鬟找到两把椅子给王爷王妃和郡主坐。坐下之后这才惊魂稍定。但是他们明显发现,戏台下的洪水还是在缓缓上涨,逼近戏台。
看见黄河洪水涌进城来,势头没有停止。吴王怒骂道:“镇守黄河河堤和守城的都是饭桶,居然守不住区区黄河水,让他灌进京城。必须奏明皇帝,将这些人凌迟处死,诛灭九族。真是太可恶了。”
药香郡主却撅着嘴说:“这么大的洪水,我看神仙都没办法,我们之前在盘龙溪遇到的洪水,我听艄公说,别说他了,就是他父亲他爷爷跟他们说的往事,也从来没有提到这么可怕的洪水的。这老天爷都发了疯了,在一向平静温顺的跟猫似的溪水,都会突然出现这么狂暴恐怖的洪水,黄河边京城又为何不会出现?说来说去,还是你没有对杨大哥的话引起足够重视,早知道我们也像杨大哥那样,修一艘船,把东西都放到上头。现在岂不是逍遥自在,根本不用担心什么吗?”
这句话倒提醒了润王,他赶紧对管家说:“你快派人去把粮食换洗衣物,还有厨房的水都运过来,快点。”
管家忙答应带着人去了,药香郡主说道:“现在去只怕晚了,洪水早就淹没了,哪里还有什么干净衣服?厨房热水包括水井,哪个能逃得掉洪水的淹没!粮食只怕也全都浸泡在水中了。我瞧啊,咱们如果不尽快想办法,只怕就要饿肚子了!”
王妃扭头看了一眼抬上来放在戏台上的几大箱金银珠宝,这些的确是价值连城。可是在洪水之中,假如真的被围困的话,靠这些金银财宝又怎么维持生命。只怕到时候,这一箱金银财宝也未必能买到一个活命的饼子。
一想到这,王妃就有些紧张,扭头对润王说:“要不我们做个木筏子,赶紧到皇城里去吧。要不然坐在这里,肯定会死掉的。”
润王也没什么主意,听夫人这么说,便点头说道:“这也行,赶紧的,把戏台上的墙壁木板拆下来,扎一个木筏。”
仆从们赶紧拆门板,但是一时半会儿又不知道从哪去找绳索,只能把这些门板绑在一起。于是就把扛上来的极品上好的布料裁剪下来,用来捆扎木板,拼成了一个简陋的木筏子。
放在水中试了试,觉得还行,润王笑了,说道:“你们瞧瞧,那杨仙茅费劲巴力的搞什么大木船,我弄个简单的筏子不是一样管用吗?”
药香郡主说:“这么小的筏子,恐怕装不了多少人。要不爹娘你们先走吧,我在这等消息,杨大哥他们会过来接我们的。”
“你想什么呢?人家宁可娶白芷也不娶你,你还在这巴巴的做什么美梦。这个筏子虽然小了,咱们多拼几个不就行了吗?”
于是又吩咐仆从们继续拆能拆的木板扎木筏,可是这戏台四面墙壁都拆光了,扎出来木筏也只有两个,而且都比较小。让两个仆从爬上去试试看,却很快沉了下去,连两个仆从都运载不了更别说这么多人了。
这么一折腾,天已经渐渐露出了鱼肚白。雨水还是跟瓢泼似的往下灌。而戏台的后面半截墙壁都已经拆光了,再没有可拆的。后花园里的其他屋子也都是平房,到此刻已经淹没到屋顶了,所有的墙壁都淹没在了湖水下面,很难取到木板上来做木筏子。而这两张用布料绑扎在一起的木筏,究竟结不结实谁也说不清楚。
天亮了之后,虽然依旧暴雨如注,但是还能看出比较远的地方了。这一眼望去,所有人都不说话了,眼中都是惊恐。因为他们在戏台子上站得比较高,在戏台上他们的视线可以越过王府的围墙,看到外面的一些情况。
这一望之下都惊呆了,因为满城都已经是洪水,洪水都淹到了房屋的屋顶的高度。
洪水涨到接近戏台台面的位置,终于停止了,没有再往上涨。
却原来,城门官下令拆掉了城门楼上的砖瓦和立柱。将立柱从城门洞外侧插下去,横在城门口,再把木板挡住水流,使得冲进来的水流放缓。
然后让兵士将堆积在城墙上的沙袋一袋袋扔下去堵城门洞。可是刚开始扔下去的沙袋瞬间便被洪水冲开。于是就有兵士想出一个办法,把这些沙袋串在一起,许多人抬着一起从城楼上往下扔。这个办法还算有效,在扔出了无数个沙袋之后,终于把大部分进城的洪水堵住了。
而到了这时,整个京城已经是汪洋一片。当然挨近城楼的大部分的房屋屋顶都还露在洪水水面之上,而屋顶上差不多都站满了等待救援的人。水面之上,横七竖八的飘飘着无数淹死的人的尸体和动物的尸体。其他还幸存下来的人,差不多都爬上了城门楼。就在这时,药香郡主眼尖,一指远处说道:“你们看,那是不是一条大船?”
众人抬眼望去,果然从远处慢慢划过来一艘大船。这船跟普通的大船不大一样,并没有风帆。而是在两边,有人用船桨划着。因为城里的水平静就跟湖水似的,吃水线也不高。可见里面装的东西还算沉重,靠得近了才发现,船上竟然都是人。
那船沿着街道朝着他们方向来的,渐渐靠近之后,眼尖的药香郡主,已经看清站在船尾瞭望塔上的正是杨仙茅。药香郡主用力挥舞双手,尖声喊着:“杨大哥,我们在这里!”
城里大部分房屋的房顶都还露在水外,所以船能够绕过这些屋顶往前走,并不会被这些建筑撞到。而这艘船的底部进行了加固处理,以防撞到围墙之类的东西上。
这艘船主要是沿着原先的宽阔街道往前行进。街道的水本来就很深,所以船倒没有被撞上东西。
当船来到戏台药香郡主他们面前时,润王和王妃都站了起来,两人脸上都有惭愧之色,他们现在相信杨仙茅是来救他们的。
果然,从船上搭下一块踏板,杨仙茅已经出现在船头。抱拳拱手说道:“王爷、王妃娘娘,药香郡主,请上船吧,我把你们运到皇城去。”
润王面有愧色,抱拳拱手说道:“多谢杨公子。”
润王一家人上了船,见床上满满登登都是人,从衣着打扮来看,大部分都是些平民百姓。很显然杨仙茅驾着这艘船,沿途救了不少爬到房顶上等着救援的百姓。这些人大多是还来不及逃到城墙上就已经被洪水围困了,只能爬到房顶上等待救援。但是,整个城里并没有船,所以即便是看见他们在房顶上,其他人想帮忙也没办法,好在杨仙茅这艘大船及时出现,救了不少人。
船上人基本上已经装满了,杨仙茅吩咐大船先靠近皇城,以便润王他们进入皇宫。
当他们的大船往前划动,在距离皇城还有数百步远时,就听见皇城之上传来兵士们厉声的呵斥,让他们停住,不许再靠近,否则就放箭了。杨仙茅他们看见这皇宫城墙上,一排排的御林军弓箭手,弯弓搭箭对准了他们。
杨仙茅立刻高声叫道:“船上有润王和王妃,还有郡主,请开门让他们进去。”
杨仙茅的话语底气充足,远远传去,皇宫上的人也都听到了,手搭凉棚往前张望。润王赶紧拉着王妃和女儿的手,走到船头大声叫着:“本王在此,快快禀明官家,开城门让我进去。”
守城官犹豫片刻,高声说道:“回禀王爷,官家有令,不管是谁,都不能开皇城城门进城。”润王一听,不由勃然大怒,骂道:“狗奴才,你不看看清楚,本王是官家的亲弟弟,连我都不许进去吗?”
那守城官赶紧躬身说:“微臣不敢,微臣只是转达官家的圣旨。禁止开城,不管是谁,一律不许。”
润王还要发火,杨仙茅向他摆摆手,让他稍安勿躁,高声说道:“你们去启禀官家,说润王和王妃郡主希望能进皇城。不开城门,叫他们用箩筐放下来把王爷王妃和郡主送进皇城即可,其他人不会进入的。”
一听这话,守城官赶紧答应,立马飞奔回去禀报。




大宋小郎中 第803章 大船
刚才杨仙茅听出了话中的端倪,因为官家说的是禁止开皇宫城门,这是对的。因为现在满城都是洪水,打开皇宫城门,洪水肯定会冲进皇宫,那就惨了。如果不开城门,而是用箩筐将他们吊过城池,应该能得到皇帝的许可。
果然,守皇宫的守城官很快回来,并带来了几只大筐说:“官家有旨,只让润王、王妃和郡主进来,其他任何人不得进入。”
此话一出,有喜有悲。因为润王家是个大家族,家里有很多亲戚,还有食客,包括王妃也有很多亲戚住在王府。现在只让王爷王妃和郡主进去,其他任何人都不让进,他们将不得不身处于洪水和可能发生暴乱的民众之中。这是极其可怕的,但是现在只能听从皇帝的旨意。
箩筐垂了下来,杨仙茅吩咐把船靠到皇宫边上,润王和王妃以及郡主上了箩筐,被吊上了城楼。
站在城楼上的药香郡主担忧的望着下面的杨仙茅说:“杨大哥,你要时刻小心,可千万不能冒险。”
杨仙茅朝她挥挥手。这种情况下他没办法说更多的话,而且城楼上的兵士已经弯弓搭箭,大声呵斥他们立刻离开,不许靠到皇城边上。于是杨仙茅吩咐掉头,这次去的目标,是靠着不远的吴王的王府。
吴王和王妃还有他的侄女们也没有听从杨仙茅先前的警告,结果就是他们不得不用梯子爬上了王府大厅的房顶上。因为那是整个王府最高的所在。看着四周的洪水将他们团团围困,一眼望不到边,都是滚滚浊浪,吴王十分害怕。
而他们又没有办法转移到他们可以去的地方。就在惊恐之中,杨仙茅的大船来了。
杨仙茅将他们接上船后,吴王非常高兴。拉着杨仙茅的手摇晃着夸赞他是个好女婿,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赶来救了他们。
白芷郡主上前跟爹娘相见,都是又喜又悲。
杨仙茅同样把他们送到皇城边上,通报了身份之后,守城官便又放下箩筐,将吴王、王妃和他们的子女都吊了上去,其他人禁止入内。白芷郡主选择留下来陪同丈夫杨仙茅。
送完这两个最关键的人物,杨仙茅这才舒了口气。然后又吩咐大船前往城墙,把船上的救下来的百姓送到城楼上去。
很多城里百姓都逃到城楼上避难了,城墙上密密麻麻都是人。他们的船靠在了上城楼的阶梯处,用踏板将他们送上了城楼。
这些百姓感激地对杨仙茅又是拱手又是作揖的,而这些人满以为只要登上了城楼,就到达安全的彼岸。可是当他们上了城楼之后才发现,彼岸距离他们根本遥不可及,因为从城墙往外看,只有滔滔的洪水,一眼望不到头。城外所有的树木房屋全部都淹没在了水中。而城墙外的洪水水面,距离城楼顶也就一丈多高了。——城外的洪水水位远远超过城里。
这也难怪,因为京城里的水基本上都是从北城城门洞灌进来的,后来北城的城门洞被城门官带着敢死队拼死堵上之后,现在的水就相对小的多,所以水面相对也就低了很多,而城外则成了汪洋大海。
杨仙茅把这一船人送上城楼,他并没有让干娘唐氏、刘冬雁和妻子白芷郡主上城楼。因为城楼上人很乱很杂,而且很明显,许多人逃上城楼的时候并没有带吃的。
这洪水不可能在一两天之内就退走,那时候将会出现更可怕的饥荒局面。因此她们还是跟他一起呆在船上相对来说会更安全些。
杨仙茅为此专门在船上修了一个独立的木房子,这房子异常的坚固。他们的生活设施都可以通过这个木房子下的通道进入船舱,也就是船的底部。他们的食物干净的饮水,包括药材都放在船舱底部。
杨仙茅没有再指定这艘船赶去救人,因为现在城里头绝大部分的房屋都没有被淹。虽然这艘船做了加固处理,但如果船的底部撞到假山围墙之类的东西,把船舱撞烂了的话,这艘船就会沉没。
这可是他保命的东西,必须要先保证自己的平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去救助别人。
这艘船上还有一艘小船,作为救生艇,能乘坐七八个人。杨仙茅让两个会划船的仆从专门划着小木船去各个房顶救人,而他的大船则停靠在距离皇城不远的一条主街上。
这条主街非常宽阔,直接通往皇宫城门楼。相当于一条主航道。街道两边的房舍距离他们都比较远,大船停在这样的区域相对比较安全。而且距离皇城也不算远,既保持在皇城的警戒线之外。又与皇城遥遥相望,如果遇到什么危险,还可以利用皇城里面的吴王、润王的关系获得皇宫御林军的帮助。
救援持续了一整天,杨仙茅的大船和小船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大半获救的百姓都是坐着他的船被救上了城楼的。
被救上城楼的这些民众相互询问,才得知救他们的这艘船的主人,就是那位娶了郡主的年轻人杨仙茅,杨仙茅的名气在这一刻得到了进一步的扩散。
当然,这只是一个副产品,杨仙茅做这些不是为了名气,而是实在在的救人,名气是随之而生。
花无香一家人以及费舒云和她爹费神医,在发现洪水之后,他们的反应不像王爷那样犹犹豫豫,而是迅速带着最紧要的东西逃到了城楼之上。所以当杨仙茅驾着大船去他们住处准备接应他们时,才发现他们不在,已经上了城楼了。
该救的人都救完了,杨仙茅这才松了口气。他站在船的甲板上,望着被洪水整个淹没的东京汴梁城,心头着实十分沉重。
朝廷里也并不是都是些饭桶,不少大臣想出了解救的办法,那就是把城里的水全都倒到城外。城里有十万御林军,劳力是足够的,不过这十万御林军,其中大部分是在皇城里面驻守。宫城有一道高高的围墙,将御林军和皇帝真正的家皇城隔开。
皇帝发现洪水袭城之后,迅速下旨,让防守皇城的十万御林军的两万人,使用临时从皇城内房舍拆下的木板修建的小船和木筏,带了无数水桶、扁担,出了皇城,登上了外城城楼,然后开始将城里的洪水挑上城楼,再倾倒在城外去。
北门城门官因为采取了得当的措施,将进水的北城门成功堵住,同时,这场洪水来得太过突然,也是情有可原。因此,皇帝下旨让其戴罪立功,城门官当即感激涕零,带着守城的数千人马,使用各种能盛水的工具,参与了排涝。
但是,京城太大了,里面住了上百万人,这区区两万多人,如何能把城里已经漫到房檐的洪水排涝到城外呢,显然是不现实的,他们倒出去的水,还比不上老天爷通过暴雨倾注到城里的水多,所以水位没有下降。要想排涝,必须投入更多劳力才行。
领导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人,竟然是三十年后的大奸臣蔡京。
蔡京刚刚当上开封的推官,工作十分勤勉。在洪水冲进城里的时候,他并没有着急着自己逃命。因为他及时发现了洪水进城,立刻组织衙门的所有衙役、民壮,调动所有能调用的人马,立刻将开封府重要的文件资料装箱之后全部转移到了高处,使得开封府重要的资料得以保存。这一点得到了开封府尹的高度夸赞。
这还不算,蔡京组织能力很强,在看见御林军和守城官兵开始排涝但成效不明显之后,他马上组织一班水性很好的衙役和民壮,许以重金奖赏,让他们潜水到被洪水淹没的民宅之中寻找水桶。
找上来很多水桶之后,蔡京主持衙役,让衙役组织民众,在城楼的楼梯上排成人墙,用挨个传递的方法来运水。这种方法在水桶有限的情况下,比个人挑水速度快而且省力。
民众都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返回家园,所以很快便被调动起来参与其中。这种类似于传送链的运水方式,在各个城门楼的台阶上都组织了起来,最后,御林军也学着蔡京的方法,使用起了人力传递水桶。
而蔡京组织的打捞水桶的水兵,也源源不断的将水桶从洪水之下被淹没的民宅之中找到,送到城楼之上。这使得运水的大军迅速增多,运水的能力迅速增强,水位的消退也明显加快了。
蔡京还写了一道奏折,想办法投递到了皇城之中,递给官家。请求官家将皇城里的粮食,运出一部分,给城墙上的百姓使用,不然百姓没有粮食之后,容易导致民变。
可这道奏折却被审查奏折的官员扣下来了,因为皇城的东西是皇帝的,怎么可能把皇帝的东西分给百姓?而且皇城的粮食本来数量就不多。谁知道这洪水要等什么时候才能消退,总不可能让皇帝、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到时候没东西吃。这明显违反了规矩,所以奏折没有能够送到宋神宗的手中。




大宋小郎中 第804章 灾后
宋神宗还是非常关心这场洪水,一直想着该怎么办。他每天都要登上皇城的房顶亲自观察水情,并听手下官员汇报防汛排水的情况。官员告诉他,现在城楼上的百姓都组织起来了,形成人墙,用人手传递的办法将木桶装水往外倒。这种方法比人肩挑手抬要快捷得多,所以水位也开始明显下降。
宋神宗听了之后很是赞赏,便问是谁想出来的。有人回答是蔡京,而这时吴王就在宋神宗身边,吴王为了给自己女婿贴金,于是又加了一句,解释说这个蔡京是女婿杨仙茅发现的人才,多次保荐之后,吴王才安排他现在这个职位试试看他的能力。没想到在这次洪水中展现出了如此强的组织能力,组织了无数的百姓参与排涝,可谓立下汗马功劳。
宋神宗得知后很是赞赏,下令任命蔡京为开封府判官,向上提了一级,并勉励他再接再厉,争取再立新功,将来等大水退了,一定会论功行赏。
1...319320321322323...4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