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当王爷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月关
杨凌静静而立,永福公主一曲抚罢,杨凌才长长一揖,说道:“参见长公主殿下”。
永福公主用那双水灵灵的清澈明眸注视他片刻,方摆手道:“你们退下!”
杨凌这才注意到她身后暗影处贴壁站着两个宫女,静静地一动不动。永福公主明艳照人,她们又站在暗处。以致方才竟没注意到她们地存在。
待两名宫女退下,永福说道:“杨大人,先皇和皇兄一向宠信大人,本公主对大人也观感甚好,所以冒昧请大人进来,有一番忠言坦诚相告。本来……妇人是不得参预国事地,你只当是知交好友私下言谈,可好?”
杨凌诧异地看她一眼。见那一双明眸正望着自已,忙道:“请公主示下,臣知无不言”。
永福公主吸了口气,忽道:“皇兄一向荒唐,大人却性情沉稳。皇兄有大人辅佐,本公主心中甚是安慰。可是此次大人回京后,却也变得轻浮孟浪起来,‘亲蚕’时本公主就曾听及命妇们谈论。皇兄近来十分胡闹,你也……”
她咬了咬唇,又道:“大人所受恩愚,已是本朝第一人,本公主看得出,皇兄对你地表妹十分爱慕,若是令妹进宫,你的地位更是炙手可热。身居高位。大权独掌,就该谨小慎微,一言一行如履薄冰……莫看本公主是个女子,这些事情也是明白的,大人若是倚仗皇兄宠信,放荡无行,早晚……难道……你真的是少年得志,因而忘形吗?”
杨凌犹豫半晌。不知该如何作答。永福公主眸中渐渐露出失望神色。她轻拂抱袖,带起琴弦一阵微鸣。永福黯然叹道:“罢了,只当本公主没有问过,你……退下吧”。
杨凌心中一热,略一权衡,终于说出韬光自晦、明哲保身的苦衷,永福公主听罢,目中泛起光彩,欣然道:“原来如此”。
她听了那些命妇所言,最担心者就是杨凌大权独掌,狂妄无行,如此下去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朝野所忌,终要弄个身败名裂,这时知道他不独不贪权,还有放权之意。放浪无行、酒色无度的行为竟是主动授人把柄,既全了皇兄宠信之恩,又顾了朝中百官的忌惮。他有如此苦心,果然不是轻浮无行、放浪无忌地肤浅之辈。
永福公主心中快意,翘起纤白的手指轻拨琴弦,姿态优雅曼妙,过了片刻忽又蹙起秀眉,抬眸望了杨凌一眼,嗔道:“本公主正有些奇怪,你这人一向沉稳,怎么这次就爽快答应了御妹,不经请示母后、不要内务府随行,便应承带我们来行宫出游,原来……哼!你要自侮便自侮,怎地连本公主也计算进去了?”
这气质高贵、芳华雍容的天之娇女若放下身价薄嗔轻怒一番,那风情更是动人,好在杨凌垂眉敛目,不敢一直抬头看她,但只听这甜腻声音,心中也是微微一荡。
杨凌忙道歉一番,大吐苦水,永福公主听了几句告饶道:“好了好了,本公主知道你满腹委曲、用心良苦,只是……”。
她神情微带忸怩地道:“只是……你是堂堂的侯爷,就算要自侮也不该常常留连那种……那种地方,逾礼请公主出宫,算是年轻荒唐。出入烟花之地,这个污名,你想洗可就难了”。
杨凌干笑道:“本来臣在那些大儒直臣眼中就算不得好人,再加一个浪子之名,也算不了什么”。
永福公主一脸似笑非笑地表情,轻轻俏俏地道:“你不在乎名声就算了,这次回京母后少不得又要召你去教训一番。杨大人,既然你连本公主都算计了,可莫怪我这次不肯为你保驾”。
蓟州之行,正德等人玩的痛快。京中百官地‘每日一贴’也得以暂时消停。永福、永淳两位公主难得碰上一个相貌、才情一时瑜亮的好女子,彼此又性情相投,加上早已认定她将来必是皇兄的宠妃。故此相处融洽,两日的功夫,就已相交莫逆。
杨凌解除海禁地计划,正德皇帝早已千肯万肯,若不是杨凌担心准备不周,会遭到百官地群起反对,他早就下诏开海了,如今听说杨凌已经准备妥当。他心中也喜悦不禁。
正德回京第一日,督察院佥都御使刘琯、刑部员外郎倪元陆、太仆寺卿马吾鼎、通政使司通政齐赫四名官员上书,赞成户部主事严嵩的开海政策,请求皇上廷议,与百官议政。
这些人都是与沿海豪绅大族有密切关系的大员,锦衣卫方面查出他们的家族私贩海运以牟巨利的事,以此相威胁,而内厂则出面保证。只要同意解海通商,就可以让他们的家族化暗为明,堂堂正正的分一杯羹,既已受制于人,他们哪有权衡地余地。只得站到杨凌一边,充当打头阵地尖兵。
正德不理,批转内阁。此事还未引起大多数官员注意,他们所热衷的仍是进谏。只不过又多了一条弹劾的内容,就是杨凌逾礼,未得后宫允许,擅移公主玉驾。擅携民女,入住行宫。只是令杨凌奇怪的是,后宫里却悄无声息,太后和皇后娘娘居然没来找他的麻烦。
第二日,江南道、广西道监察御使、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左春坊等共计十一人附议开海禁事。请皇上廷议。至此,这件事才引起百官注目,然而,已经来不及了,正德根本没有给他们串连、商讨对策的机会,次日一早,正德就召开大朝会,汇集满朝文武。廷议此事。
当日。礼部尚书王华、右都御使刘宇、兵部侍郎曹元、吏部侍郎张彩等八名实权人物金殿上书支持解除海禁,简直是迅雷不及掩耳。这么迅速的动作一下子把群臣打懵了。尤其是皇帝咨询于内阁三大学士,李东阳、焦芳均当廷表示赞成,杨廷和亦不予反对,立刻把朝臣中相当一部分持观望态度地官员拉拢了过去,声言支持解禁。
这一来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刚刚上台,根基尚浅,根本不敢表明态度。刘大夏怒不可遏,杨凌继掌了督察百官之权和财权之后又掌兵权,他就觉得极为不妥,杨凌与内廷过从甚密,再掌握这么大地权力,形成尾大不掉不势,一旦心存反意,恐怕难以收拾,如果解除海禁,仿当年郑和旧制,由内廷掌管水师和商运,天下岂不落入奸宦掌中?
是以刘大夏和马文升等人汇集一班老臣竭力反对,双方廷辩从剿灭倭寇、经商牟利、水师建制、国库负担、农耕影响激烈争夺,彼此贬抑,不料请求解除海禁的一方竟似早有准备,每提一个问题他们都可以拿出详尽地数据和周详的计划予以驳斥。
正德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象斗架公鸡般的群臣,心中实是快活无比。从来都是他正德,是百官呵斥教训地对象,难得这一回竟做了裁判,他真巴不得多来几场这样的廷议那才有趣。
老臣杨守随眼见对方攻势汹汹,而韩文等一班在朝中极负盛望的老臣如今皆不在京中,这才知道正德皇帝早有准备,嘻笑荒唐之间,不动声色地已将反对海禁的主要力量全支出了京城。
如今留下刘大夏、马文升几个人,不过是作作样子,恐怕这样争论下去,他们就要成为廷论地牺牲品,如果这两人再被免职,等到韩文等人回来,仍是势单力薄,再也无力一战。
杨守随灵机一动,踏前一步对正德皇帝道:“皇上,大明天朝上国,乃四海之中央,藩夷小国与大明通商,是我大明示惠与天下,本无不可,至于倭寇横行,方才刘宇刘大人等人所提建制水师、剿抚并用、以利导引等策,臣亦觉可行,然大明若与夷国平等通商,有违大明‘朝贡’祖制,这岂不是将藩邦蛮夷置于和大明相等的地位了么?
东瀛国王倨傲不恭,已多年不以大明藩属自居,大明岂可自降身份?须知一旦解禁,东瀛最近,彼此通商再难控制,而且倭人狡猾,亦可冒充他国商人,故此臣以为,东瀛国不称臣纳贡,大明万无解禁通商之理!”
杨守随打的好主意,这祖制便是正德再荒唐,总不好公开违反,难道他身为天子,敢自堕身份,把自已置与和倭人小国平起平坐的地位?祭出这面大旗,群臣更是不敢对先帝遗制有所非议。
东洋倭人狂妄,自足利以下,已经很久不对大明称臣,则此结不解,这场廷议便可以就此而止。就算再有变数,那时韩文等人早已闻讯赶回京师,难道还想不出对策制止这场闹剧吗?
马文升等人闻言,亦觉心中一亮,方才只顾与刘宇、张彩斤斤计较,有这件利器,他们还能有什么借口?刘大夏立即沉声如雷,向正德道:“皇上,杨大人所言有理,解禁通商固有利处,然弊端亦难除。尤为重要者,此事关乎大明尊严,天子岂可为小利而置大义于不顾?”
马文升、杨芳等人连声附合,支持解禁的群臣不免声势一落,为之气馁。正德托着下巴正看的有趣,听了这话懒洋洋坐直了身子,笑嘻嘻地道:“哦?依诸位爱卿之言,通商解海最大之阻力乃在于有堕我大明尊严,若倭国不以臣属自居便不可通商开海,反之则大可商榷了?”
刘大夏重重一颔首,环睁二目道:“正是!”





回到明朝当王爷 第232章兵贵神速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回到明朝当王爷最新章节!
第232章兵贵神速
正德与杨凌早已计议周详、成竹在胸,此时的他就象一个尽职的演员,就连一旦有人祭出解除海禁、放低身架主动与蛮夷通商,有违‘朝贡’祖制,有辱大明天威这面大旗时自已说些甚么,他都和杨凌、焦芳、严嵩等人事先推敲,准备好了台词。
杨凌倒没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能料定他们一定会借用这个理由阻挠开海,但是见多了现代政客的手段,用些小心机诱导他们却不难。
追随在刘大夏身后,唾沫横飞、大声咆哮反对解除海禁,表现极其耿忠的官员中,有四人是家族涉及海运走私,不得不彻底投向杨凌一方的大臣。
其他人以各种理由反对开海时,他们就不断提及‘朝贡’、‘勘合’问题,而焦芳、刘宇等人也十分配合,对别的理由即刻予以驳斥,唯独对这个理由避而不谈,一副触及祖制底气不足的模样。
这样巧妙的提示,善于捕捉对手软肋的政客怎么可能注意不到?尤其在对方突然袭击打了个措手不及、已方威望卓著人物大多离京在外,根本组织不起有力的反击情形下,突然发现在这么一座不可攻破的堡垒,哪由得他们不欢天喜地把它当成最后的倚靠?
刘大夏一声“正是”铿锵落地,正德不由大喜:“这老家伙,头一次说话这么顺耳,这下总算轮到朕出马了。”
正德满面春风地站起身来,朗声说道:“诸位爱卿所议,虽然各有所执,然皆是为我大明江山社稷着想,朕心甚慰。
其实大海与与陆路有何不同?陆地上产牛羊庄稼,通达异域番邦。海路上产鱼虾鳌蟹。亦通达于东洋西夷,不同者不过是海上以船行,陆上以车行罢了,诸位爱卿说对不对啊?”
李东阳等谨声道:“皇上说的是!”
刘大夏等人听正德话中语气明显倾向于同意开海,是故只是默默肃立,只待正德表明意见,立即祭出祖制、国威不可侮的法宝来。
正德又道:“昔年海禁,固有禁海之因。我朝禁海乃是想以坚壁清海使倭寇无法生存,如今百年下来,倭寇仍横行于海上,可见此法恰如大鲧治水,用意虽好然实不可行。禁海使民困税瘠,亦使渴慕我天朝上国的番邦小民望海兴叹。
再者,大明海域乃大明之江山,昔日禁海只是困灭倭寇的一时之计。并非就此把大好河山弃之不顾,试问鞑靼扰大同,我们就可以把大同弃掉,从此不闻不问么?”
正德皇帝剑眉一挑,杀气腾腾地厉喝道:“小小倭寇。又有什么本事迫得我堂堂大明畏之如虎,将无边海域尽付做海盗家宅?将万里海疆竖作长城,从此自闭于岸上?”
这一声问在金殿上霍然炸开,在群臣心中荡起层层涟漪。偌大的金殿,一时肃然无声。
正德缓了口气道:“所以,漠北之鞑寇早晚要被我大明铁骑所驱逐,东海之倭亦非能阻我天朝门户之强敌。海,是一定要开的!禁,是一定要解地!”
“不过……”,他见刘大夏、马文升越众而出,立即语气一转道:“刘爱卿所言也有道理。大明不可因倭寇横行而怯于开海以堕大明之威,亦不可因图谋小利而贪于开海以污大明之名,若东洋倭国不以臣礼觐见天威,海禁断不可开!”
刘大夏越出群臣行列大步向前,刚刚踏出两步,陡听皇帝此言出口,先是一呆,再是一喜。那已迈出的步子不好收回。只略一迟疑间,已就势拜了下去。口中高呼道:“皇上英明,老臣叹服!”
群臣下殿,刘大夏向马文升使个眼角,又紧赶两步,蹑上杨守随悄悄低语几句,午门外文官入轿、武官上马纷纷离去。刘大夏带着亲兵有意放缓了步子,后边马文升、杨守随等几人的轿子也跟了上来。
六部三司衙门其实相距不远,基本上都在一条街上,以方便皇帝的旨意传达。六部名次按吏、户、礼、兵、刑、工的顺序,各部衙门的建筑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排列。几位老臣越过自已的衙门不入,径直跟着刘大夏去了兵部衙门。
兵部掌握武职选授、处分、兵籍、军械、关禁和驿站等事项,自隋以下,唐宋元明清,大明的兵部相对来说还算是实权最大地,但是门前车马比起其他衙门,仍是冷落的多。
刘大夏到了门前扳鞍下马静候片刻,马文升、杨守随、杨芳、王鏊等一班老臣赶到,刘大夏拱拱手,将这班老臣请进衙门,过了中堂,直来到后跨院自已平素批阅公文、歇息练武的院落。
院落不大,一色的青瓦粉壁,水磨青砖铺地,影壁上“福禄寿”的砖雕精致有序。院落虽小却也五脏俱全,正房、东西厢房、北厅各三间,屋顶低缓,简单古朴,房檐下兵器架上刀枪棍戟擦拭的铠亮。
这几位都是多年的老友,有的还是同科进士,刘大夏也不与他们客套,只吩咐兵丁一声“上茶”,就掀开门帘子进了内间。马文升等人熟悉他地脾气,不觉相视一笑,自寻座位坐下。
马文升轻叹一声道:“今日好生凶险,焦芳等人分明是有备而来。唉!老夫前两日看到邸报,还只是付之一笑,实未想到这等大事,他们竟着一个小小户部主事,更未想到朝中竟有这许多官员参予”。
户部侍郎庄尹道:“杨凌巡江南,回来后曾向皇上谈及解禁通商之事,不过当时只是随口一说,就此再无下文,咱们竟没一个人注意。更想不到他年纪轻轻,竟有如此城府,一直隐忍不发。直到如今根基更加深厚时,才施了釜底抽薪之计,将韩大人等调出京城,这才突然发动,若非杨老大人情急智生,以朝贡祖制相压,因而打动皇上,他的奸计就要得逞了”。
杨守随面有得色。捻着胡须忙客套一番,詹士杨芳拈着茶盖一边轻轻拨着水上茶叶,一边冷幽幽地道:“我早说此人狼子野心,你们现在看到了?焦芳那老匹夫原本就是杨凌一党,在他面前以门下自居,一向唯他马首是瞻,这也不算稀奇,如今他的势力越发大了。李东阳趋炎赴势,杨廷和装袭作哑,朝中一班只计较个人前程的墙头草更是随声附和。”
“昔年朝中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难道今日要旧事重演,让杨凌一班奸佞把持朝政么?”洪亮的声音一落。刘大夏一掀门帘走了出来。
他换去官袍,穿了一袭棉布青衫,银白地头发高高挽起,在脑后盘成一个发髻。脚下穿了双千层底的布靴。刘大夏走到桌面,端起杯来喝了口水,卧蚕似地眉毛一扬,目光炯然地道:“老夫冷眼旁观,杨凌此人行事,一向正邪难分、善恶难辨,直到今日图穷匕现,他才算是漏了马脚!”
“昔日郑和七下西洋。随行船队即达数万之众,帆张橹扬,俨然海上一国,内宦势力几乎完全把持朝政。阉人心残肢缺,生性恶毒贪婪,幸好永乐皇帝英明神武,终其一朝,内宦虽势张而不敢为恶。
如今杨凌一党鼓吹解禁。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到那时把持市舶司的是何人?把持海运地是何人?把持水师的是何人?”
刘大夏神色凝重地道:“诸位大人请想一想,到那时军队、财富、律法皆掌握在杨凌和一班内宦手中。如果他存在野心……那会怎么样?”
马文升等人听了心头不觉升起一阵寒意。
王鏊对杨凌观感不错,他的学生唐伯虎年节时自苏州寄来的书信中也曾对杨凌大加褒扬,王鏊还是很相信这个江南第一才子的识人之术的,所以迟疑说道:“刘大人,此人一向谦恭知礼,除了近日晋爵时大肆铺张一番,平素毫不奢侈嚣张,观其言行,似看不出如此野心吧?”
杨守随徐徐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看他今日手段,行事老辣,城府极深,岂是一个不学无术地谄媚弄臣?”
杨芳也道:“杨凌执掌内厂,手中财源滚滚,以他如今的地位、财势,却始终住在皇上赐地一幢罪臣宅邸,堂堂侯爵,迄今连一幢别院都没有置办,他吃的可不止是朝廷俸禄,如此节俭岂不奇怪?”
“而且,此人正是少年慕艾的年龄,身为侯爵、上将军、督察百官的内厂厂督,府中却只有区区一妻两妾,那两妾还是皇上赐的,此外再无妾侍。一个手握天下财赋和兵马的少年权臣,不爱醇酒美人、不喜金珠宝货,那么他地志向在哪里?
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还是意在天下、窥伺神器?皇上年少荒唐,他不但不予劝阻,反而纵君嬉戏,我怎么看,他都不象一个耿耿忠心的忠子!”
马文升皱皱眉道:“这些且无评论地必要,当务之急是解除海禁之事。很明显,杨凌、刘瑾一般人冠冕堂皇地要开海禁,志在借此牟取更大地权利,从而把持朝政。今日虽然抬出祖制总算压下了他们的气焰,但是难保他们不会积蓄力量卷土重来。是不是立刻传信给离京地各位大人,请他们立即回京共商对策?”
刘大夏颔首道:“我请诸位大人来,正是商议此事,请各位大人立即书信通知各位被调出京的大人火速回京。马大人在朝中声望卓著,身在吏部,亲手提拔携扶的官员极多,应立即联络群臣苦谏,务必要让皇上彻底打消这个荒唐的念头”。
“至于老夫……”,刘大夏淡淡一笑,目光闪动着道:“老夫就盯着他杨凌,倒要看这毛头小子,能在老夫面前玩出什么花样!”。
刘大夏对杨凌忌惮日深,唯恐杨凌野心勃勃,一旦手握重兵起了横扫天下地野心,那将造成无边杀戳。
他在兵部多年,军中有不少当年亲自带出的亲兵、裨将,如今都是一方的将军,皇上要调四镇总兵进京,交予杨凌统帅,刘尚书已打定主意,要安插几个人进去,到时弄出点不大不小的事来,做为兵部尚书,他就有资格、有借口率众将上书,请皇上收回军权。
这些打算,纵是多年的好友,也不便相告,他自然要含糊过去。
王鏊也是反对解禁的。在他想来,解禁通商易滋生官员贪腐,从而不利吏治清明。易使富户大族追求异域奇巧之物,从而更生靡奢之风。而禁海拒商对大明却没有什么损失,天朝上国物阜人丰,何求于异域番邦?
只是他的态度却不及一众老友热烈,尤其见他们对一个毛头小子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心中颇不以为然,当下敷衍着与几位大人又议论了一番便起身告辞。
王鏊出了兵部上了自已地官轿,阖目沉思,总觉得几位尚书和以杨凌为首的内廷势力如此针锋相对,其实最大的畏惧还是担心宦官势力因此膨胀的不可控制。
在王鏊心中,对宦官也没有什么好感,可是想到若是双方以解海为武器,彼此争执起来,朝堂上难免又是一场腥风血雨,不由暗暗叹了口气。
他掀开轿帘,发现已到了礼部门前,不由心中一动,连忙踢了踢脚踏,说道:“停轿,停轿!”
王鏊想到今日王华尚书也是站在焦芳一边支持解除海禁的。王华的人品和才学他十分欣赏,王鏊始终想不通以李东阳、王华这样德高望重、品行兼优的朝中元老,会迫于形势,屈服于杨凌的压力。
他与王华私交不错,是以想开诚布公与王华学士谈谈,了解一下他地真正想法。
门房传报,王尚书闻讯忙亲自迎出门来,将王鏊接进府去,着人送上茶来,笑道:“震济先生许久没有登门了,今日前来,可是为了今日朝议开海禁一事?”
王鏊呵呵一笑道:“尚书大人,我也不瞒你,此来正是为了此事。解禁通商嘛,有利有弊,开有开地好处,不开有不开的好处,我也不为已甚,只是今日廷议,焦大学士等人分明是有备而来,王尚书显然也是知情之人呐,你我是知交好友,还望你能为我指点迷津,以开茅塞”。
王华笑吟吟地正要答话,礼部鸿胪寺卿温则安急匆匆走了进来,见了王华立即揖礼道:“启禀尚书大人,下官刚刚得到消息,东瀛国文龟国王特使团已到了沧州,克日进京代表东瀛国王拜谒天朝上皇,东瀛特使已多年不与我朝往来,该以何等礼节相待,请尚书大人示下!”
王鏊一听,霍地一下站起,袍袖卷起茶杯,“啪”地一声打地粉碎。




回到明朝当王爷 第233章釜底抽薪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回到明朝当王爷最新章节!
第233章釜底抽薪
刘大夏布衣轻袍地将几位挚友送出大门,大步流星正欲赶回房去,还没走到中堂,后边一声大吼:“圣旨到,兵部尚书刘大夏接旨!”
刘大夏愕然回身,只见四名锦衣校尉簇拥着一个虎背熊腰、满脸络腮胡子的大汉,手托圣旨,雄纠纠气昂昂地冲进兵部大门,刘大夏不知刚刚停了朝会,皇上有什么旨意勿忙送到,急忙迎上几步,一撩袍襟就地跪倒尘埃,恭声说道:“臣刘大夏接旨。”
刘大棒槌瞪起绿豆眼看看自已这位本家老大爷,咳了一声,煞有介事地打开圣旨宣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刘爱卿,朕闻大明海图昔年自金陵迁送京城,藉没于兵部库房。朕欲对我大明海域有所了解,今着刘侍卫去取,晓谕爱卿和有司衙门官员周知。”
1...168169170171172...4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