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名剑山庄
张轩说道“我看这银钱铸造出来的,我想能不能用冲压出来的办法。”
“冲压”冼子靖有些不明白。
张轩说道“银质地软,用重物压制出来。”
“就如同冲压甲片一般”冼子靖接到。他一时间想到了什么。说道“臣回去会试试的。”
张轩说道“这银元含多少白银”
冼子靖说道“七钱二分。与洋元成分相比无差。”
张轩说道“每一枚钱息可得二钱八”
冼子靖说道“而今还不清楚,毕竟工艺没有定下来,工食银也没有定下来。还有建场的费用,也没有确定。”
“不过,臣尽力而为,将钱息定在二成。”
张轩说道“如此便好。不过,以你之间,你这铸币厂是隶属工部,还是隶属户部”
这是一段公案了。
废两改元的方案一出来,对于铸币场归户部,还是归工部。下面争论不已。
在明制之中,户部与工部都有铸币之权。而今眼见这铸银币是一桩好大财源,自然下面人都要争。
工部有工部的理由,铸币是作坊,想来归工部是有理由的。但是户部掌控钱粮,这么大一笔财源,不掌握在户部手中,想来姚启圣睡觉都睡不安稳。
冼子靖说道“臣不过一小臣,唯陛下之命是听。”
张轩说道“既然如此,这铸币厂就直属大内吧。”
冼子靖心中一愣,心中暗道“莫非陛下想以钱息冲内库。”但是这念头,他也没有深究的意思,正如他所言,他不过是一小臣,在这样的大事之上,哪里有说话的分。
只是
他这样想,却也是小看了张轩。
张轩不是万历,千方百计的弄钱。
虽然不能说张轩不爱享受。但是张轩一个人享受能用多少,他一妻二妾,一子一女,纵然衣食精致一些。每人一年也花不过千两白银。甚至说大内开支的大头,都在修复南京宫殿之上。
而这样的事情,并非张轩所要。更多是政务一环,如果让张轩自己觉得,他住郑国公府的时候,比住宫殿要舒服多了。
他即便是要钱,大多也花在政事之上,也就是说,这钱在内库,与在外库,以张轩的威望来说,却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
即便是现在张轩想从户部拿钱,姚启圣敢不点头吗
他之所以这样做,却是有自己的想法。在现代国家机构中,掌控铸币权的机构是什么是银行。
说实话,他在后世之中,与银行打过不知道多少交道,但是如何在这个时代,建立起银行体制或者说,如何让银行体制与这个时代的水土相符。
但是他先将铸币厂留出来,留出一步伏笔来,将来再续不迟。
“陛下。”吴梅村上前说道“急报。”
张轩听了,心中一凛。能在他与人议事之中闯进来禀报的,只有一种情报,就是军报。
张轩将书信拿了过来,目光一扫,忽然想起什么,说道“冼卿,你是从广东来,可知道澳门有什么异样吗”
冼子靖说道“臣没有注意到什么异样。”
张轩说道“那么你下去准备吧。”
冼子靖说道“是。”
张轩心中暗道“可能是冼子靖忙碌制造局事务,而没有关注这些事情,没有想到荷兰会起风波。”一时间他觉得有些头疼。
这一点却是张轩错了。
荷兰人与葡萄牙人之间并不和睦,如果没有荷兰人步步紧逼,西班牙人各种逼迫,澳门没有那么容易成为大夏的一个县的。
他们不是一伙的。
冼子靖虽然与澳门一些葡萄牙籍工匠相熟,但是他的交际圈,与荷兰人的圈子不一样。
自然也不会知道的。
此刻的张轩已经无心关注别的事情了。就张轩本身来讲,他最希望昭武元年一直到昭武三年,都平安无事,让大夏渡过而今的过渡期。
但是而今看来,昭武元年也太平不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
“召郑鸿逵。”张轩说道。
“是。”一个小太监下去传令。
不过一会儿功夫,郑鸿逵就过来了。
郑鸿逵过来,行
礼说道“拜见陛下。”
张轩说道“郑卿请坐,南洋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郑鸿逵说道“荷兰人与东虏达成了协议,荷兰人帮助东虏建立起海军。双方联盟。而荷兰人对我郑家霸占海上贸易,不满已久。而今发难而已。”
“不过,以臣之见,真正发难的时候,恐怕不仅仅是荷兰了。”
张轩说道“此话怎讲”
郑鸿逵说道“自从我郑家投奔朝廷,有朝廷的助力,在海上大肆扩张,压迫各方让步,不满意的不仅仅是荷兰人。”
张轩明白了。
不要看郑芝龙在夏朝安安分分老老实实的,就以为人家真是一个老实人。那就太小看人家了。
郑芝龙不过是没有称帝之心。人家在朝廷之中安分。但是海上却是气吞万里如虎。
在大夏支持之下,兵精粮足,大力扩张,将东亚海上霸主的名声坐稳了。
在海面上做生意,根本不可能不问过他郑芝龙。
郑芝龙是不要面子,只要里子而已。
否则没有郑芝龙的积累,郑成功也不可能掀起几十万大军,攻南京的举动。
最少在历史上同时期,是决计没有这个实力的。
只是而今反噬来了。
张轩说道“郑卿,郑家准备怎么办”
“陛下。”郑鸿逵说道“郑家乃是朝廷的勋贵,一举一动都要看朝廷旨意,郑家没有想法,唯朝廷之命是听。”
张轩听了,心中很是舒服,明知道郑氏未必真的如此,但是人总是爱听好听,而且这也代表了一种态度。一种不自外于朝廷之意。
“郑卿言重了。”张轩说道“朕此问,并没有怀疑过郑家,不过,天下皆知,郑氏在海上威望甚重,而今海上生事,朕岂能不问肱骨大臣吗”
郑鸿逵听了,说道“陛下如此看重郑家,臣代大木谢过了。”他微微一顿,继续说道“海上征战与陆上征战不同。船行于海上,就音讯不闻。唯有港口可做攻守之用。巴达维亚到我国沿海,航程较远,故而他定然要在东南沿海寻一立足之地。”
“这一立足之地,就是台湾”张轩一听就明白,说道。
“英明无过陛下。”郑鸿逵口诵一声说道“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以臣之见,先下手为强,拔掉赤嵌城。”
张轩听了,说道“征台吗”
郑鸿逵说道“正是。”
张轩心中暗道“用郑家,最好用郑成功。如此想来郑成功与台湾,还真有缘分。这缘分,居然是两世都弄不断的。”
第五十一章 择将
第五十一章择将
如果说张轩没有想将在台湾的荷兰人给剿灭,甚至将大夏的势力延伸到南洋,那是不对的。但是多少历练下来,张轩却是一个极其务实的人。事情有轻重缓急。
故而,在东虏没有覆灭之前。张轩没有心思与精力再开一道战线。
只是而今,却不得不为之了。
张轩起身,缓缓的踱步,一时间没有人说话,张轩忽然站定,说道“吴卿。”
吴梅村说道“臣在。”
张轩说道“拟诏。”
“是。”吴梅村立即将笔墨纸砚都准备好。他一只手挽着衣袖,一只手捏着墨条,在砚台之中,缓缓的转动。一丝丝墨水晕散开来。
张轩说道“下令闽国公,夺情视事。速速来京。”
“是。”
随着张轩一声旨飞出,不过数日功夫,就来到了福建。郑成功也早有准备。接到圣旨之后,不数日就来到了南京。
张轩早就等着郑成功的,早就传令下去,令郑成功越次觐见。
于是乎,郑成功越过十几名侯见的文武官员。拜见张轩。
张轩与郑成功寒暄过后,张轩径直问道“南洋情况怎么样”
郑成功说道“各路西夷有合流的迹象。南洋汉人恐怕有万历年间之祸。”
张轩自然明白,南洋汉人万历年间之祸,到底是什么事情。就是西班牙对汉人的大屠杀。
张轩心中一紧,心中暗道“如果真有此事,就是昭武惨案了。”即便是为了后世名声,他也要阻止。
“先前郑鸿逵说,先下手为强,攻台。却不知道闽国公是什么想法”
郑成功说道“以臣浅见,兵贵神速。”
“而且荷兰正在与其他西夷商议,似乎西夷在故国的战事结束了。他们想要就南洋事务达成协议,一起对抗敌人,但是西夷各国之间矛盾重重,想要达成协议,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时间长了,可就不好说了。”
“所以,要在他们协议达成之前,主动与荷兰开战。”
“将战事限制于我朝与荷兰人之间。”
张轩说道“也就是说,这一战,虽然是打仗,在寓意在谈,虽然是谈,但寓意在打。”
“圣明无过陛下。”郑成功说道。
张轩这一次对任命郑成功此战主将的最后一丝怀疑,也没有了。
张轩对郑成功的能力从不担心,甚至对郑成功能不能打赢这一战,也从不怀疑。
因为历史上郑成功攻台是南京大败之后,承受了内外交困的压力,是在大失败之后,不得已的举动。
甚至说,郑成功如果能在福建站稳脚跟的话,未必想起台湾这回事。
在这样窘迫的环境之中,郑成功依旧打赢了。而现在的情况,与历史上郑成功的情况是天壤之别。
即便张轩不调动夏军主力。但是郑成功能调动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远比历史上郑成功多了不知道多少倍。
这样的情况之下,郑成功打败了,张轩才觉得奇怪。
张轩所担心的,不是别的,就是郑成功打赢之后,不知道收敛,一心一意南洋扩张势力。
倒不是南洋有什么硬骨头。
这个时候,西洋人在南洋的势力并不是不可动摇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夏与这些人是彼此需要的。
东西洋贸易,也是张轩一直想要的财源之一。如果真将西洋人都打跑了,打僵了。江南很多外贸货物,都卖给谁啊
最少,张轩没有将精力投放在南洋之前,在这个战略方向,宁可让上一步。
而且退一步说,即便郑氏能够连战连捷,一口气将整个南洋给打了下来,不费大夏中枢一分人力物力。
这对张轩来说,真的是好事吗
将来的南洋恐怕是郑家的地盘了。不是张轩要猜忌谁,而弄出这个局面,恐怕南洋与中枢的对立,非一代可以解决了。张轩在的时候,是可以掌控局面的,一旦他去世了,恐怕大夏内部,要先掀起一场南洋之乱不可。
郑成功明白识趣,就让他放心了。
张轩说道“大木做事,我是放心的,只是朝廷而今的情况,你也是知道的。捉襟肘见,各方东挪西凑,才堪堪支应,这征台之战,所费几何恐怕户部是拿不出来饷银的。”
郑成功说道“如果陛下准许,臣愿意带本部人马,不费朝廷一兵一卒,就能攻下台湾。”
张轩摇摇头说道“不可,为朝廷做事,怎么能让爱卿出钱。再者料敌从宽,荷兰人能远涉万里到了南洋,也不可小窥了他。准备多准备一些。”
郑成功说道“陛下之意是”
张轩沉吟一会儿,说道“这样吧,你先将作战计划做出来,他日朕会召集枢密院集议。共同商议此事。”
郑成功说道“是。”
张轩让郑成功回去准备,对吴梅村说道“将下面的人全部给推了,让姚尚书来见我。”
“是。”吴梅村说道。
对于张轩这个命令,吴梅村已
经习以为常了。这一段时间之内,张轩关注最多的就是户部事务了。
不知道多少次,紧急召见姚启圣。
甚至可以说,张轩就是没有挂名的户部尚书。
一般来说,张轩的想法,姚启圣都不敢反驳。但是今日姚启圣实在忍不住了。说道“陛下,对与攻台费用虽然多一点,但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不如买度牒,或者开捐,实在不行买些爵位。北方那边实在有捐官之例。如此权益之策,实在太损朝廷颜面了。”
姚启圣所说的办法,也是几个临时开源的法门。所谓买度牒,就是买僧道名额。
一般来说,和尚与道士都是免税的。所以这个名额也很值钱,特别是大夏建立之后,官职紊乱,很多事情都没有来得及管,在僧道上就是如此。
在大夏朝廷之中,甚至没有专门负责的衙门。毕竟人手紧张,专门的僧录司都空着的。
大多数僧侣拿得度牒,都是前明的。如果清查一遍,令这些大和尚们补办度牒的话,决计能弄出一笔钱来。
猜你喜欢